泌尿系统解剖生理(课堂PPT)
合集下载
泌尿系统解剖学ppt课件

• 血管球:一团蟠曲的毛细血
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发出 3~5条分支→再分支相互吻 合形成,最后形成出球小动 脉。毛细血管球为有孔型, 在毛细血管球之间为球内系 膜细胞,呈星形,与基膜的 更新有关。
21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血管球
肾单位模式图 22
• 肾小囊:杯状凹陷,分脏层和壁层,两层
之间为肾小囊囊腔。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 脏层为足细胞,发出几个初级突起→再发 出几个次级突起并相互嵌合形成栅栏状结 构,贴在毛细血管球的外面,相邻次级突 起之间为裂孔,它有裂孔膜封闭,与毛细 血管球内皮之间有一层基膜,厚约0.3um.
葡萄糖)或大部分(如水、Na+等)重吸收, 而基本没有用的或作用比较小的物质就小部分
(如尿素)或完全不被重吸收(如肌酐)。这
样有利于排出代谢废物,维持细胞外液中各种 成分的稳定。
• 有限性 重吸收即当血浆中某种物质浓度过高
(如葡萄糖),使小管液中该物质含量过多时,
就不能完全被重吸收,从而尿中就出现该物质
病例
• 男性,33岁。 • 主诉:右腰部隐痛伴血尿5天。 • 患者五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部隐痛,
向同侧腹股沟区放射,伴有肉眼血尿, 多在运动后出现,无尿频、尿急、尿痛 及排尿困难。在医院门诊做腹部CT提示 双肾结石。
问题:1、诊断是什么?
2、怎么治疗?
3、血尿是怎么形成的?
1
第十章 泌尿系统
医学基础教研室 王婷婷
滤过膜;
• 滤过的动力是肾小
球有效滤过压。
55
• 滤过膜(血尿屏障):当血液流经毛细
血管球时,血液中小分子物质(分子量 ﹤7万)到达肾小囊囊腔形成原尿所通过 的结构。由有孔的毛细血管球内皮、基 膜、足细胞突起及间隙(裂孔膜)。 成人每天产生的原尿量为180升(125ml/ 分)→99%被肾小管重吸收→最后1%形 成终尿(1.5~1.8升/天)。
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发出 3~5条分支→再分支相互吻 合形成,最后形成出球小动 脉。毛细血管球为有孔型, 在毛细血管球之间为球内系 膜细胞,呈星形,与基膜的 更新有关。
21
入球小动脉
出球小动脉 血管球
肾单位模式图 22
• 肾小囊:杯状凹陷,分脏层和壁层,两层
之间为肾小囊囊腔。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 脏层为足细胞,发出几个初级突起→再发 出几个次级突起并相互嵌合形成栅栏状结 构,贴在毛细血管球的外面,相邻次级突 起之间为裂孔,它有裂孔膜封闭,与毛细 血管球内皮之间有一层基膜,厚约0.3um.
葡萄糖)或大部分(如水、Na+等)重吸收, 而基本没有用的或作用比较小的物质就小部分
(如尿素)或完全不被重吸收(如肌酐)。这
样有利于排出代谢废物,维持细胞外液中各种 成分的稳定。
• 有限性 重吸收即当血浆中某种物质浓度过高
(如葡萄糖),使小管液中该物质含量过多时,
就不能完全被重吸收,从而尿中就出现该物质
病例
• 男性,33岁。 • 主诉:右腰部隐痛伴血尿5天。 • 患者五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部隐痛,
向同侧腹股沟区放射,伴有肉眼血尿, 多在运动后出现,无尿频、尿急、尿痛 及排尿困难。在医院门诊做腹部CT提示 双肾结石。
问题:1、诊断是什么?
2、怎么治疗?
3、血尿是怎么形成的?
1
第十章 泌尿系统
医学基础教研室 王婷婷
滤过膜;
• 滤过的动力是肾小
球有效滤过压。
55
• 滤过膜(血尿屏障):当血液流经毛细
血管球时,血液中小分子物质(分子量 ﹤7万)到达肾小囊囊腔形成原尿所通过 的结构。由有孔的毛细血管球内皮、基 膜、足细胞突起及间隙(裂孔膜)。 成人每天产生的原尿量为180升(125ml/ 分)→99%被肾小管重吸收→最后1%形 成终尿(1.5~1.8升/天)。
泌尿系统解剖生理PPT

2、输尿管
❖ (1)长度:25一30CM起自肾盂,终于膀胱三角,紧贴 后腹膜下行。
❖ (2)位置:行走于后腹膜,左侧稍长于右侧。分为腰、 盆及膀胱壁三段。
❖ (3)狭窄处:即为生理性狭窄处。 A、肾盂输尿管交接处(腰段) B、跨骼动脉(盆段) C、膀胱壁间(膀胱段)
3、 膀胱
❖ (1)部位:位于骨盆前部腹膜外,其形态及位置隨其充 盈程度而异。
❖ (2)容量:容量约300毫升。
❖ (3)结构:膀胱壁由肌层、粘膜下层及粘膜层组成( 由外至内)。其肌层由三组平滑肌:A、逼尿肌 B、三 角肌 C、膀胱颈部肌肉。肌层与排尿有关。
4、尿道
❖ (1) 长度:男性17一20CM;女性3CM
❖ (2) 走行:上起膀胱颈部即尿道内口,下即至外尿道 口,男性行走于阴茎海绵体内,女性在阴道前壁。
液量
肾小球滤过液进入 肾小管称为小管液; 经过肾小管和集合 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作用,最后排出体 外的液体称为终尿。
重吸收: 水、葡萄糖、氨基酸、小分子蛋白 质、K+、Na+、Cl-、HCO3分泌: H+、K+、NH3、青霉素、酚红、利 尿药(进入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
三.影响尿生成的主要因素 (一)滤过膜通透性
2、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机能状态 上皮细胞受损→影响正常吸收机能→尿质量改变 3、交感神经兴奋→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Na+、
Cl-和水的重吸收↑
4、激素作用 抗利尿激素(ADH)即血管升压素(AVP)
水重吸收↑→尿量减少,即发生抗利尿作用。
醛固酮(肾上腺皮质的球状带细胞分泌的) 保Na+排K+→维持血浆K+、Na+平衡和正常细胞外
二、 泌尿生理
泌尿系统解剖 ppt课件【17页】

内脏学
第七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肾 第二节 输尿管 第三节 膀 胱 第四节 尿 道
1
ppt课件
泌尿系统
组成: 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主要功能: 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
的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 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
ppt课件
第一节 肾
一、肾的形态
肾门
肾蒂 肾蒂内结构:
从前向后
静脉→动脉→肾盂
从上向下
动脉→静脉→肾盂
肾盂 肾窦
3
ppt课件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输尿管
二、肾的位置与毗邻
肾为腹膜外位器官、位于脊柱两侧,左肾平第11胸椎体 下缘至第2~3腰椎间盘之间,右肾比左肾低1~2cm。 左、右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
肾上腺 左肾 右肾
输尿管 腰大肌
膀胱
4
ppt课件
肾的毗邻:
尿道内口 尿道外口 尿道旁腺
15
ppt课件
练习题
1 试述肾的位置和毗邻。
2 试述输尿管的分部和狭窄的部位。
3 名词解释: 膀胱三角、肾柱
16
ppt课件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肾的被膜。 2 输尿管的狭窄部。 3 膀胱三角 4 肾区
难点:
1 肾段动脉和肾段。 2 肾的结构。
17
ppt课件
左肾: 前上部与胃底后面相邻 中部与胰尾和脾血管相接触 下部邻接空肠和结肠左曲
右肾: 前上部与肝相邻 下部与结肠右曲相接触 内侧缘邻接十二指肠降部
5
ppt课件
两肾后面: 上1/3与膈相邻 下部自内侧向外侧与腰大肌、腰 方肌及腹横肌相毗邻
在12肋与竖脊
肌外侧缘之间
第七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肾 第二节 输尿管 第三节 膀 胱 第四节 尿 道
1
ppt课件
泌尿系统
组成: 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主要功能: 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
的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 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
ppt课件
第一节 肾
一、肾的形态
肾门
肾蒂 肾蒂内结构:
从前向后
静脉→动脉→肾盂
从上向下
动脉→静脉→肾盂
肾盂 肾窦
3
ppt课件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输尿管
二、肾的位置与毗邻
肾为腹膜外位器官、位于脊柱两侧,左肾平第11胸椎体 下缘至第2~3腰椎间盘之间,右肾比左肾低1~2cm。 左、右第12肋分别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和右肾后面上部。
肾上腺 左肾 右肾
输尿管 腰大肌
膀胱
4
ppt课件
肾的毗邻:
尿道内口 尿道外口 尿道旁腺
15
ppt课件
练习题
1 试述肾的位置和毗邻。
2 试述输尿管的分部和狭窄的部位。
3 名词解释: 膀胱三角、肾柱
16
ppt课件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肾的被膜。 2 输尿管的狭窄部。 3 膀胱三角 4 肾区
难点:
1 肾段动脉和肾段。 2 肾的结构。
17
ppt课件
左肾: 前上部与胃底后面相邻 中部与胰尾和脾血管相接触 下部邻接空肠和结肠左曲
右肾: 前上部与肝相邻 下部与结肠右曲相接触 内侧缘邻接十二指肠降部
5
ppt课件
两肾后面: 上1/3与膈相邻 下部自内侧向外侧与腰大肌、腰 方肌及腹横肌相毗邻
在12肋与竖脊
肌外侧缘之间
系统解剖学ppt课件泌尿系统

纤维囊 肾筋膜 脂肪囊
横断面(经第2腰椎)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五)肾段血管和肾段
上段 上前段
前支
肾 动 脉
后支
后段下前段 下段来自前面后面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腹膜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四、尿道
女性尿道 长约3-5cm 直径约0.6cm 尿道阴道括约肌
特点:短、宽、直
尿道
尿生殖隔
狭窄部位
1、肾盂输尿管移行处 2、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
(入小骨盆上口处) 3、穿膀胱壁处
狭窄处口径0.2~0.3cm
输尿管
子宫 动脉
膀胱 子宫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左肾
第12肋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四)肾的被膜
由内向外 1、纤维囊 2、脂肪囊 3、肾筋膜
纤维囊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横断面(经第2腰椎)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五)肾段血管和肾段
上段 上前段
前支
肾 动 脉
后支
后段下前段 下段来自前面后面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腹膜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四、尿道
女性尿道 长约3-5cm 直径约0.6cm 尿道阴道括约肌
特点:短、宽、直
尿道
尿生殖隔
狭窄部位
1、肾盂输尿管移行处 2、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
(入小骨盆上口处) 3、穿膀胱壁处
狭窄处口径0.2~0.3cm
输尿管
子宫 动脉
膀胱 子宫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左肾
第12肋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四)肾的被膜
由内向外 1、纤维囊 2、脂肪囊 3、肾筋膜
纤维囊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ppt课件

分泌功能:H+、氨、肌酐和马尿酸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近端小管 细段 远端小管
单层立方上皮 细胞小,染色浅 游离面无刷状缘 基底面纵纹明显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远端小管功能
重吸收Na+、Cl-和水,分泌K+和H+。调节机体 的水盐平衡。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脉 叶间动
脉
人 弓体形动解脉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小叶间动脉
入球小动脉-肾小 球毛细血管网-出 球小动脉-肾小管 周围毛细血管网
被膜下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肾血管特点:
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短而粗,血流量 大,流速快
肾内血管走行较直,血液能很快到达血管球 入球小动脉较出球小动脉口径粗大,血管球
前、后面 上、下端 内、外缘 肾门 renal
hilum 肾蒂 renal
pedicle 肾窦 renal
sinus
人内部体结解构 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肾实质 ○ 肾皮质 ○ 肾髓质 肾锥体 髓放线 皮质迷路 肾乳头 肾柱 尿液引流管道 ○ 肾小盏 ○ 肾大盏 ○ 肾盂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女性尿道短、宽、 直,开口于阴道 前庭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 理学泌尿系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组成
肾 kidney 输尿管 ureter 膀胱 urinary
bladder 尿道 urethra
功能
排出废物 排出多余水分 内分泌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位置
腹膜外位器官 位于脊柱两侧,左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近端小管 细段 远端小管
单层立方上皮 细胞小,染色浅 游离面无刷状缘 基底面纵纹明显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远端小管功能
重吸收Na+、Cl-和水,分泌K+和H+。调节机体 的水盐平衡。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脉 叶间动
脉
人 弓体形动解脉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小叶间动脉
入球小动脉-肾小 球毛细血管网-出 球小动脉-肾小管 周围毛细血管网
被膜下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肾血管特点:
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短而粗,血流量 大,流速快
肾内血管走行较直,血液能很快到达血管球 入球小动脉较出球小动脉口径粗大,血管球
前、后面 上、下端 内、外缘 肾门 renal
hilum 肾蒂 renal
pedicle 肾窦 renal
sinus
人内部体结解构 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肾实质 ○ 肾皮质 ○ 肾髓质 肾锥体 髓放线 皮质迷路 肾乳头 肾柱 尿液引流管道 ○ 肾小盏 ○ 肾大盏 ○ 肾盂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女性尿道短、宽、 直,开口于阴道 前庭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 理学泌尿系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
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组成
肾 kidney 输尿管 ureter 膀胱 urinary
bladder 尿道 urethra
功能
排出废物 排出多余水分 内分泌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
位置
腹膜外位器官 位于脊柱两侧,左
《解剖泌尿系统》课件

泌尿系统的生理和病理
1
泌尿系统疾病的分类和症状
2
如结石、感染和肾衰竭,可导致尿频、
血尿和腰痛等症状。
3
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
包括尿液产生、储存和排泄废物。
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治疗方法
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和放射治疗。
结语
泌尿系统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了解其结构和功能对于维护身体健康非常重 要。
《解剖泌尿系统》PPT课 件
通过本课件,《解剖泌尿系统》,我们将深入探讨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为您解读人体这一重要系统。
泌尿系统概述
泌尿系统的组成
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泌尿系统的功能
排除废物和过多液体,维持体液平衡。
肾脏解剖
肾脏位置及大小
位于腹膜后,左肾稍高于右肾, 大小约为拳头。
肾脏结构
输尿管的组织结构
由平滑肌和粘膜层组成,帮助尿液顺利流入膀胱。
泌尿系统:膀胱
膀胱的位置和形态
位于盆腔底部,呈椭圆形。
膀胱的组织结构
由平滑肌层和粘膜层组成,允许膀胱容纳和储存尿液。
膀胱的功能
储存尿液,控制排尿。
泌尿系统:尿道
尿道的位置和长度
从膀胱到体外,男性约20厘米,女性约4厘米。
尿道的组织结构
男肾小体和 肾小管间质。
肾盂、肾盏和肾乳头
肾盂是肾脏内的集尿腔,肾盏连 接肾盂和输尿管,肾乳头则让尿 液流入输尿管。
肾脏的血液供应
1
肾动脉
分支供应给肾脏的氧气和养分。
2
肾静脉
将废物和处理后的尿液传出。
3
肾小体
在肾单位中过滤血液,形成尿液。
泌尿系统:输尿管
输尿管的位置和长度
从肾脏到膀胱,全长约25-30厘米。
泌尿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课件)

由出球小动脉的分支形成,在血流经过入球和出球小 动脉之后,因阻力消耗,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的血压 降低,有利于肾小管对小管液中物质的重吸收。
三 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作用
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小管细胞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的 物质或将血液中的某些 物质排到管腔中去的过 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 的分泌与排泄。
•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均可分泌H+,其中,近 球小管细胞通过Na+ -H+交换分泌H+,促进 NaHCO3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也可 分泌H+。
NH3的分泌
• 胞氨内基的酸N也H可3主氧要化来脱源氨于生谷成氨NH酰3。胺的脱氨反应,其他 • 一近般球N小H管3主也要可由分远泌曲NH小3。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时, • N进液性强ClH)入中物酸3是随小的质盐脂尿H管 , (+溶排液 不 如量性出N的 能,a物。通N有CH质l强过助)3与,酸细于的H可盐胞H负+通+的膜结离的过正。合子继细离小成结续胞子管N合分膜H(液生泌4扩如中成。+,散的N铵N减a入NH盐+)少H4小(+4则了管是+N可与小液水H与H管4中溶+。
膀胱三角
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 两个输尿管口和一个尿道内 口三者连线之间的三角形区 域,称膀胱三角,无论膀胱 充盈还是空虚都保持平滑状 态,是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 位。
(一)男性尿道
起自尿道内口
前列腺部
膜部
海绵体部
终于尿道外口
三 处 内口 狭 膜部 窄 外口
三
前列腺部 尿道球部
舟状窝
处 扩 大
两
膀胱的形态图
3. 位置和毗邻
前方:耻骨联合 男性:精囊、输精管壶腹和直肠
三 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与排泄作用
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小管细胞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的 物质或将血液中的某些 物质排到管腔中去的过 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 的分泌与排泄。
•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均可分泌H+,其中,近 球小管细胞通过Na+ -H+交换分泌H+,促进 NaHCO3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闰细胞也可 分泌H+。
NH3的分泌
• 胞氨内基的酸N也H可3主氧要化来脱源氨于生谷成氨NH酰3。胺的脱氨反应,其他 • 一近般球N小H管3主也要可由分远泌曲NH小3。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时, • N进液性强ClH)入中物酸3是随小的质盐脂尿H管 , (+溶排液 不 如量性出N的 能,a物。通N有CH质l强过助)3与,酸细于的H可盐胞H负+通+的膜结离的过正。合子继细离小成结续胞子管N合分膜H(液生泌4扩如中成。+,散的N铵N减a入NH盐+)少H4小(+4则了管是+N可与小液水H与H管4中溶+。
膀胱三角
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 两个输尿管口和一个尿道内 口三者连线之间的三角形区 域,称膀胱三角,无论膀胱 充盈还是空虚都保持平滑状 态,是肿瘤和结核的好发部 位。
(一)男性尿道
起自尿道内口
前列腺部
膜部
海绵体部
终于尿道外口
三 处 内口 狭 膜部 窄 外口
三
前列腺部 尿道球部
舟状窝
处 扩 大
两
膀胱的形态图
3. 位置和毗邻
前方:耻骨联合 男性:精囊、输精管壶腹和直肠
人体解剖生理学(泌尿系统)ppt课件

分泌: 指上皮细胞将本身产 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 运到肾小管腔中的过程
精选
① H+的分泌:
意义: 排酸保碱 维持酸碱平衡 (2)NH3 的分泌 (3)K+ 的分泌
精选
原尿(滤液)与终尿有何质与量区别
原尿 数量 125mlx60x24=180L/天
质量 去蛋白的血浆 其他成分和血浆相同
99%被重吸收
◆ 概念: 滤液与血浆的区别?
肾小球的滤过: 是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 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进入肾小囊的囊腔 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衡量肾小球滤过的指标
肾小球滤过率(GFR):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滤过分数(FF): 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入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血浆流量660ml/min
第三节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1、肾小球功能调节: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2、肾小管功能调节:抗利尿素:血浆渗透压改变、循环血量改变
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K+、血Na+改变 心钠素:排纳利尿
精选
二、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兴奋时的作用: 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下降,GFR下降。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促进肾小管对
NaCL和水的重吸收
增加肾素的分泌 增加RAAS的活动
精选
二、体液调节
(一)抗利尿激素(ADH) 1.来源
精选
第四节 排尿及调节 一、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构造
二、排尿反射: S:膀胱内压力
感受器:膀胱牵张感受器
传入N:盆N(+)
中 枢:脊髓骶段
大脑皮质(高级)
传出N:盆N(+)
阴部N(-)
效应器:逼尿肌收
精选
① H+的分泌:
意义: 排酸保碱 维持酸碱平衡 (2)NH3 的分泌 (3)K+ 的分泌
精选
原尿(滤液)与终尿有何质与量区别
原尿 数量 125mlx60x24=180L/天
质量 去蛋白的血浆 其他成分和血浆相同
99%被重吸收
◆ 概念: 滤液与血浆的区别?
肾小球的滤过: 是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 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进入肾小囊的囊腔 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衡量肾小球滤过的指标
肾小球滤过率(GFR):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滤过分数(FF): 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入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血浆流量660ml/min
第三节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1、肾小球功能调节: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2、肾小管功能调节:抗利尿素:血浆渗透压改变、循环血量改变
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K+、血Na+改变 心钠素:排纳利尿
精选
二、神经调节
肾交感神经兴奋时的作用: 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下降,GFR下降。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促进肾小管对
NaCL和水的重吸收
增加肾素的分泌 增加RAAS的活动
精选
二、体液调节
(一)抗利尿激素(ADH) 1.来源
精选
第四节 排尿及调节 一、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构造
二、排尿反射: S:膀胱内压力
感受器:膀胱牵张感受器
传入N:盆N(+)
中 枢:脊髓骶段
大脑皮质(高级)
传出N:盆N(+)
阴部N(-)
效应器:逼尿肌收
泌尿系统解剖ppt课件

(三)有效滤过压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EFP)
EFP = 动力 – 阻力 EFP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
– (肾小囊内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EFP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 (肾小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
滤过三要素: 屏障、动力、阻力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 (1)通透性 perm-------------------------------------------------
———————————————————————————————————————-
(二)球旁复合体
球旁(颗粒)细胞
分泌肾素
钠离子浓度感受器 调节肾素释放
致密斑
球外系膜细胞
入球端 EFP = 45 – (25 + 10) = 10 (mmHg) 出球端 EFP = 45 – (35 + 10) =0
在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不断生 成滤过液,血浆蛋白浓度就会逐渐增加,血 浆胶体渗透压也随之升高。因此,有效滤过 压也逐渐下降。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 就达到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 滤过便停止了。
肾脏功能
泌尿
维持内环境稳定
内分泌
对血压起调节作用的肾素 刺激骨髓造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生成1,25-二羟胆骨化醇,调节血钙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①肾小球的滤过 ②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Glomerular filtration
泌尿系统-讲课课件_PPT课件

泌尿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泌尿系统的一般结构 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主要功能:
排泄代谢产物 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一、肾
1、形态和位置
T12-L3; 蚕豆形;肾区 平均重100~150g,长10~12cm, 宽 5~6cm, 厚 3~4cm
2、构造
(1)肾被膜: 纤维膜 脂肪囊 肾筋膜
(2)肾实质: 皮质:细粒状,红褐色 髓质:锥体形,淡红色
孔隙、负电荷
2)肾小管 近端小管:
最粗最长,微绒毛,发达的质膜内褶和线粒体
吸收:全部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 大部分水、离子和尿素
细段:
管壁薄,利于水和离子通透
远端小管:吸收:水、Na+ 分泌:K+、H+、 NH3 受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调控
(2)集合管 管径由细 →粗;功能类似远端小管
4、肾的血流动力学
近端小管伴随溶质(Na+和葡萄糖等),属于固定性;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有关,并受抗利 尿激素的调节和控制,属于调节性。
3. K+的重吸收: ①重吸收量:94% ②吸收部位及方式:
近端小管占65%~70%;髓袢占25%~30%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既重吸收K+也能分泌K+
4.葡萄糖的重吸收 ①重吸收量:100% ②吸收部位:唯有近端小管 ③尿中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2、神经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血流少 体液调节:儿茶酚胺类、精氨酸加压素(AVP)、
内皮素(ET)、前列腺素、一氧化氮(NO)等
6、肾脏的功能
(1)排泄代谢产物: 尿素、肌酐、氨
(2)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钠、钾、氯、磷、钙、镁、H+、氨、尿酸
泌尿系统的一般结构 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主要功能:
排泄代谢产物 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一、肾
1、形态和位置
T12-L3; 蚕豆形;肾区 平均重100~150g,长10~12cm, 宽 5~6cm, 厚 3~4cm
2、构造
(1)肾被膜: 纤维膜 脂肪囊 肾筋膜
(2)肾实质: 皮质:细粒状,红褐色 髓质:锥体形,淡红色
孔隙、负电荷
2)肾小管 近端小管:
最粗最长,微绒毛,发达的质膜内褶和线粒体
吸收:全部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 大部分水、离子和尿素
细段:
管壁薄,利于水和离子通透
远端小管:吸收:水、Na+ 分泌:K+、H+、 NH3 受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调控
(2)集合管 管径由细 →粗;功能类似远端小管
4、肾的血流动力学
近端小管伴随溶质(Na+和葡萄糖等),属于固定性;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体内是否缺水有关,并受抗利 尿激素的调节和控制,属于调节性。
3. K+的重吸收: ①重吸收量:94% ②吸收部位及方式:
近端小管占65%~70%;髓袢占25%~30%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既重吸收K+也能分泌K+
4.葡萄糖的重吸收 ①重吸收量:100% ②吸收部位:唯有近端小管 ③尿中刚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2、神经体液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血流少 体液调节:儿茶酚胺类、精氨酸加压素(AVP)、
内皮素(ET)、前列腺素、一氧化氮(NO)等
6、肾脏的功能
(1)排泄代谢产物: 尿素、肌酐、氨
(2)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钠、钾、氯、磷、钙、镁、H+、氨、尿酸
人体解剖学之泌尿系统ppt课件

泌尿系统
1
肾
组 输尿管
成
膀胱
尿道
2
功能:
生成和排出尿液; 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3
一、肾的位置 位于腹膜后间隙内, 脊柱的两侧。
4
一
5
右肾比左肾约低半个椎体左右。 肾的位置因呼吸和体位 变化而上下移动。 肾的位置一般女性略低于男性,儿童低于
成人。
6
肾 Kidney
二、肾的形态
26
曲部:腔大而规则,立方形,矮小,管 壁薄,细胞色浅,分界较清,核圆居中, 无刷状缘,但基底纵纹明显。
作用:重吸收水、钠,排钾、氢、氨。 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27
直部:结构与曲部基本类似,但细胞的 质膜内褶更发达。
基部质膜上分布K+,Na+-ATP酶。 T-H蛋白:位于上皮细胞膜上,凝胶状,
酸性糖蛋白,不透水。
28
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
29
(二)、 集合管系
co分ll段ec:ting duct system
弓形集合小管:皮质迷路 内
直集合小管:髓放线肾锥 体内,直行向下至肾锥体 的乳头处,改称乳头管, 开口于肾小盏。
特点:
▪ 由细到粗,单立到单柱,细胞 清明,分界清楚,核圆居中
功能:保钠保水,排钾泌氨
血管紧张素Ⅱ
血压升高
35
2、 致密斑 macula densa
远端小管靠近血管极一侧的细胞特化而成。 形态:
椭圆形斑状,细胞高柱状,色浅,核位置 较高。
功能: 钠离子 感受器
36
3、球外系膜细胞 extra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
又名极垫细胞polar cushion cell,充填于 肾小体血管极三角区内的细胞团 与球旁细胞和血管 系膜细胞之间有缝隙 连接。 可传递信息
1
肾
组 输尿管
成
膀胱
尿道
2
功能:
生成和排出尿液; 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 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3
一、肾的位置 位于腹膜后间隙内, 脊柱的两侧。
4
一
5
右肾比左肾约低半个椎体左右。 肾的位置因呼吸和体位 变化而上下移动。 肾的位置一般女性略低于男性,儿童低于
成人。
6
肾 Kidney
二、肾的形态
26
曲部:腔大而规则,立方形,矮小,管 壁薄,细胞色浅,分界较清,核圆居中, 无刷状缘,但基底纵纹明显。
作用:重吸收水、钠,排钾、氢、氨。 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27
直部:结构与曲部基本类似,但细胞的 质膜内褶更发达。
基部质膜上分布K+,Na+-ATP酶。 T-H蛋白:位于上皮细胞膜上,凝胶状,
酸性糖蛋白,不透水。
28
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
29
(二)、 集合管系
co分ll段ec:ting duct system
弓形集合小管:皮质迷路 内
直集合小管:髓放线肾锥 体内,直行向下至肾锥体 的乳头处,改称乳头管, 开口于肾小盏。
特点:
▪ 由细到粗,单立到单柱,细胞 清明,分界清楚,核圆居中
功能:保钠保水,排钾泌氨
血管紧张素Ⅱ
血压升高
35
2、 致密斑 macula densa
远端小管靠近血管极一侧的细胞特化而成。 形态:
椭圆形斑状,细胞高柱状,色浅,核位置 较高。
功能: 钠离子 感受器
36
3、球外系膜细胞 extra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
又名极垫细胞polar cushion cell,充填于 肾小体血管极三角区内的细胞团 与球旁细胞和血管 系膜细胞之间有缝隙 连接。 可传递信息
第九章-泌尿系统解剖与生理ppt课件

主动重吸收NaCl ,对H2O没有通透性
(1)NaCl的重吸收
主C:重吸收Na+和水,分泌K+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主细胞和闰细胞
Na+-K+交换
闰C:分泌H+(重吸收HCO3-)
(2)水的重吸收
远曲小管起始段:无
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取决VP水平
(3)K+的分泌
Na+-K+交换
主细胞基膜Na+泵
主动重吸收
Na+-H+交换
Na+泵
Na+-H+交换
Na+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前半段
Na+-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体
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
被动重吸收:
近曲小管后半段
Na+吸收时,产生小管内外的电位差
水
顺渗透压梯度,被动重吸收
入球小A > 出球小A
肾小球高压
肾小囊:
内层:脏层(足C)
外层:壁层(与近曲小管上皮相连)
肾小囊腔
(2)肾小管
(3) 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
远曲小管
皮质
外髓
内髓
近曲小管
髓袢
降支粗段
细段
升支粗段
(1)皮质肾单位:
特点:肾小球小,髓袢短;入球小动脉口径大于出球小动脉
(2)近髓肾单位:
特点:肾小球大,髓袢长;出球小动脉可形成直小血管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
(三)影响肾小管功能的因素 1.小管液的溶质浓度
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肾小管中溶质浓度增加,则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水的重吸收受阻,较多的水随终尿排出。
泌尿系统(解剖)_图文

肾内直小血管袢与髓袢伴行,利于肾小管与集合 管重吸收与尿浓缩
肾内各区血流量不同, 皮质血流量大、快; 髓质血 流小,慢。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的 变化,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 调节。
肌源性机制:当肾灌注压( 80~180 mmHg )增高时, 血管平滑肌因灌注压增加而受到牵张刺激,使得平滑肌的 紧张性加强,血管口径相应地缩小,血流的阻力相应地增 大,保持肾血流量稳定。
泌尿小管各 段模式图
(3)集合管与乳头管
许多肾单位的远曲小 管在皮质内陆续汇集 到集合管。
集合管为一直管,从 皮质直行通过髓质。
许多集合管汇入乳头 管,然后通到肾小盏 。
(二)肾小球旁器
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间质 细胞)组成。
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位于肾小体三角区 。
泌尿系统(解剖)_图文.ppt
第一节 概述
一、排泄的概念及其途径 排 泄: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体内的代谢终
产物、过剩的物质以及进入机体的异物等 排出体外的过程。
皮肤
排泄
泌尿系统
消化道
呼吸道
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
排泄器官
排泄物
───────────────────────
球旁细胞
系膜细胞
球旁复合体模式图
致密斑
球旁细胞
三、肾血液循环
肾血液循环
肾的血液循环
肾动脉由腹主动脉垂直分出, 其分支经叶间动脉→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又分支成肾小球毛 细血管网,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而离开肾小体。
肾内各区血流量不同, 皮质血流量大、快; 髓质血 流小,慢。
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的 变化,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 调节。
肌源性机制:当肾灌注压( 80~180 mmHg )增高时, 血管平滑肌因灌注压增加而受到牵张刺激,使得平滑肌的 紧张性加强,血管口径相应地缩小,血流的阻力相应地增 大,保持肾血流量稳定。
泌尿小管各 段模式图
(3)集合管与乳头管
许多肾单位的远曲小 管在皮质内陆续汇集 到集合管。
集合管为一直管,从 皮质直行通过髓质。
许多集合管汇入乳头 管,然后通到肾小盏 。
(二)肾小球旁器
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间质 细胞)组成。
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位于肾小体三角区 。
泌尿系统(解剖)_图文.ppt
第一节 概述
一、排泄的概念及其途径 排 泄: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体内的代谢终
产物、过剩的物质以及进入机体的异物等 排出体外的过程。
皮肤
排泄
泌尿系统
消化道
呼吸道
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
排泄器官
排泄物
───────────────────────
球旁细胞
系膜细胞
球旁复合体模式图
致密斑
球旁细胞
三、肾血液循环
肾血液循环
肾的血液循环
肾动脉由腹主动脉垂直分出, 其分支经叶间动脉→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
入球小动脉又分支成肾小球毛 细血管网,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而离开肾小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1、小管液溶质的浓度 溶质浓度↑→渗透压↑→水重吸收↓→尿量↑
2、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机能状态 上皮细胞受损→影响正常吸收机能→尿质量改变
3、交感神经兴奋→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Na+、 Cl-和水的重吸收↑
14
4、激素作用 抗利尿激素(ADH)即血管升压素(AVP)
水重吸收↑→尿量减少,即发生抗利尿作用。 醛固酮(肾上腺皮质的球状带细胞分泌的) 保Na+排K+→维持血浆K+、Na+平衡和正常细胞 外液量
15
Hale Waihona Puke 16男性行走于阴茎海绵体内,女性在阴道前壁。
7
二、 泌尿生理
一.尿的成分
水,约占96%~97%; 固体溶解物,约占3%~4%,包括尿酸、尿素、尿色素、肌 酸酐、马尿酸等有机物及硫酸盐、磷酸盐、重碳酸盐等无机物。
8
二.尿的生成
来源于血浆,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和分泌三个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
3CM,重110一140克。
4
2、输尿管
• (1)长度:25一30CM起自肾盂,终于膀胱三角,紧贴
后腹膜下行。
• (2)位置:行走于后腹膜,左侧稍长于右侧。分为腰、
盆及膀胱壁三段。
• (3)狭窄处:即为生理性狭窄处。
A、肾盂输尿管交接处(腰段) B、跨过骼动脉(盆段) C、膀胱壁间(膀胱段)
5
3、 膀胱
• (1)部位:位于骨盆前部腹膜外,其形态及位置隨其充
盈程度而异。
• (2)容量:容量约300毫升。 • (3)结构:膀胱壁由肌层、粘膜下层及粘膜层组成(由
外至内)。其肌层由三组平滑肌:A、逼尿肌 B、三角 肌 C、膀胱颈部肌肉。肌层与排尿有关。
6
4、尿道
• (1) 长度:男性17一20CM;女性3CM • (2) 走行:上起膀胱颈部即尿道内口,下即至外尿道口,
11
三.影响尿生成的主要因素 (一)滤过膜通透性
三层膜上都覆盖着 带负电的糖蛋白, 能阻止带负电的物 质通过
滤过面积
通透性增大:血尿、蛋白尿 通透性减小:尿少/无尿(急性肾小球肾炎)
12
(二)有效滤过压
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 细血管压 ‒血浆胶体 渗透压 ‒肾小囊内 压
13
泌尿系统解剖生理
1
一、泌尿系统解剖 • 1、肾 • 2、输尿管 • 3、膀胱 • 4、尿道
2
3
1、肾脏
• (1)部位:肾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肾的外侧缘凸出成
弓形,内侧缘内凹,其中为肾门:血管、神经及淋巴管 经此出入。由肾盂向下延续为输尿管。
• (2)大小:长9一12CM,宽4.5一6.5CM,厚2一
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包括分子量较小的血浆 蛋白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滤入肾小囊,形成超滤液 或称原尿 。
9
肾小球滤过液进入 肾小管称为小管液; 经过肾小管和集合 管的重吸收与分泌 作用,最后排出体 外的液体称为终尿。
10
重吸收: 水、葡萄糖、氨基酸、小分子蛋白 质、K+、Na+、Cl-、HCO3分泌: H+、K+、NH3、青霉素、酚红、利 尿药(进入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