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
这门学科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矛盾和运行方式,以及对社会政治变革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进行了深刻剖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这导致了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产生和分配不均。
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还关注了阶级斗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
认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这种阶级斗争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通过分析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还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的可
能性进行了探讨。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危机,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瓦解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资
本主义经济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通过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解当代经济社会问题和探索社会变革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矛盾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出发,通过对经济形态、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规律以及其存在的基本矛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核心,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通过对事物内外因素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力,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从工人的劳动中获取剩余价值,也就是超过工人生活所需的劳动价值部分。
剩余价值是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来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关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的价值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存在的资本和劳动力的对立矛盾,以及随之产生的资本积累和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焦点之一是资本积累和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无限的资本积累为目标,通过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来实现。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
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生产过剩和无法实现的价值增长引发经济危机,进而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提出了根本性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研究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将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从原始共产主义到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演进过程,揭示了社会经济形态及其相应的生产方式的变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现象和规律。
本文将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危机等方面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私有制和利润驱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劳动力则成为商品,被买卖和剥削。
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个人和企业自由地进行生产和交换,通过竞争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存在。
从商品生产到商品交换,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过程。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私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商品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被组织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合作和分工,工人在雇佣劳动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与工人签订雇佣合同,让工人为自己创造利润。
但工人创造的利润并不全部归自己所有,而是被资本家占有。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
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马克思用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资本积累的规律。
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创造的货币价值与其劳动力价值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所获得的工资只能维持他们的生活,而剩余部分却被资本家占有作为利润。
马克思指出,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的价值被低于它所创造的价值。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力价值相对降低,导致剩余价值率的上升。
然而,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也意味着工人的消费能力下降,从而可能导致市场需求不足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202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全套课件contents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商品与货币•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与再生产•资本流通过程•分配过程与剩余价值的分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性波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目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揭示了其阶级本质和局限性。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资本论》的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关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研究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过程和趋势。
03020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
阶级分析方法从阶级关系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既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客观描述,又强调对经济现象的价值判断。
商品与货币商品的内在矛盾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矛盾,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这种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所赋予的神秘性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这种崇拜掩盖了商品背后的社会关系和劳动价值。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货币的产生与职能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形式货币的形式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等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货币等新型货币形式也逐渐出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剥削与阶级斗争,它强调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矛盾与阶级对立,并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基本原理、重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商品经济学、阶级斗争等重要概念,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宣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需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随后,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体系,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雏形。
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一种形式。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价值和劳动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流转过程。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独特的贡献之一,它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2. 商品经济学商品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通过研究商品的交换关系,揭示了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深刻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这种对立和矛盾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4.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只有通过对经济基础的改变,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构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生产力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内容,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深层次规律,为我们深刻理解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剥削的本质和规律,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与工资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为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和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再次,社会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基础。
社会生产力理论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制约作用,为我们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在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最后,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经济危机规律和周期性,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可避免的产物。
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为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生活的学科,它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理论,通过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1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指以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形态。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商品生产和交换成为经济的核心活动。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私人占有、自由竞争、利润追求等特征。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和经济危机理论等。
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其所得到的工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
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结果。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2.1 基本经济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的经济概念需要了解。
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概念。
商品是指具有交换价值的物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资本是生产过程中的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料的组合,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工资的价值。
2.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别造成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和不公平性。
2.3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又一重要理论。
价值规律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基本度量单位。
通过研究价值规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商品交换和利润产生的原因。
2.4 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新的功业主义发展→重商主义(金银、对外贸易) 与农业相应→重农学派(农业创造纯产品即剩余价值。
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市场) 十七世纪中叶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物,以此为前提。
18世纪60年代,英国社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下,加剧了矛盾→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转变,为束缚制度的力量而非推动力量。
产业革命创造了产业工人阶级,自在到自为,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客观上需要理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古典经济学和空想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在实践中发展⑴辩证原理: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反映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⑵人物:列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赎买)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研究的逻辑起点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过程3.物质资料的生产三要素: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二、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1.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或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自然规律是长期不变,经济规律随经济现象而变化2.经济规律的作用过程受到利益影响。
例如:中国改革3.人可以认识利用经济规律四、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P20)1.四方面互相联系制约的辨证关系⑴生产对分配交换起决定的主导作用① 生产为分配交换消费提供对象,只有生产出产品才能进行分配、交换和消费② 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发展水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1. 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和批判的集大成者。
本讲义旨在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和批判。
2.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是一个由私人占有和控制的生产资料,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制度。
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私人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
私人所有制意味着生产资料是由个人或私人公司所有和控制的,这使得生产力发展取决于个人的利益和动机。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形式,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
市场经济意味着价格和供求的相互作用决定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1 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欲望,而价值是商品在市场中可以交换的相对价格。
3.2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实现利润的基础。
3.3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私人所有权和控制生产资料的人,他们只拥有自己的劳动力。
资产阶级是指拥有生产资料和剥削劳动者的阶级。
3.4 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出现的矛盾和矛盾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和无法实现剩余价值导致的。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结合具体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它强调经济现象的历史发展和相互联系,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矛盾点。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性质和内在矛盾。
它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和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崩溃是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首先,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深刻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利润的获取。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调和性。
资本积累理论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一方面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上升,可变资本的比重下降,从而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即失业现象;另一方面,资本积累会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使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广大工人阶级则相对贫困。
社会再生产理论从宏观角度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保持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和物质上的平衡。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经济运行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会周期性地出现繁荣、危机、萧条和复苏的阶段。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痼疾,它不仅会给工人阶级带来巨大的痛苦,也会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
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介

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介引言你曾经想过为什么世界上的贫富差距如此之大吗?为什么一些人拥有巨额财富,而另一些人却一贫如洗?这其中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即政治经济学。
而在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为你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关系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它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性分析,旨在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以及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些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是因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来源,而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值差异,是由于生产它们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同。
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概念是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创造了远远超过他们自身生存所需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将剩余价值占为己有,从而实现利润的增加。
剩余价值和剥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剥削的存在和影响。
剩余价值的产生意味着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分为两个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只有自己的劳动力。
资本家通过购买无产阶级的劳动力,并将其用于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利润的增加。
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只能维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费用,而剩余价值则成为资本家的收入。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矛盾就是资本与劳动的矛盾。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来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面临着被剥削的境地。
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经济波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周期性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倾向。
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危机引起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经济波动的主要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规律,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利润追求体系,在这种体系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劳动者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劳动者贫困化、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同时,资本主义发展也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财富不均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使资本主义制度自身蕴含了解体和灭亡的因素。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主张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取的额外价值,它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和实际劳动时间之间的差异,资本家通过私有制和生产关系的控制,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转化为自己的利润。
剩余价值的不断积累和扩大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同时也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均衡分配和阶级矛盾的不断加剧。
最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演进的主要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家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仅表现在经济利益上,还体现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提出了消除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
这一理论体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矛盾,也为我们探索构建更加公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创立的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揭示剥削、阶级斗争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它旨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并探索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然而,在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使得社会形成了两个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2. 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是其核心观点之一。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
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所得到的利润,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中阶级斗争的结果。
3.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最终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原则和路径,力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对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通过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并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带来的问题,如剥削、贫富差距、经济危机等。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无产阶级能够明确自己的历史任务,并找到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它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有助于规避资本主义复辟的风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分析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主要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历史以及其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经济和共产主义经济等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科学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规律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最早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
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理论体系。
20世纪,随着列宁主义在俄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学科,充实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体系。
此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以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为基础,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它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的深入剖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剥削工人阶级为基础的。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的一种科学理论体系,也是一种指导思想与实践的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经济、政治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1.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基础的。
社会所有制的变革直接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到来。
1.2.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家通过压榨工人剩余价值的方式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现象,为人们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1.3.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危机现象。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经济危机背后的深层次规律,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来解决经济危机的思路。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2.1.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有助于避免重复资本主义或修正主义的错误。
2.2.促进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为工人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
这一理论有助于引导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阶级利益,实现社会变革和阶级解放。
2.3.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是在批判和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存在的根本问题,并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社会总产品和劳动价值论,这些理论在分析经济体系和社会制度的运行规律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相互关系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商品经济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其中,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增值,而工人则只能得到等价物的劳动报酬,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矛盾。
社会总产品理论则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的社会总产品被分配给不同阶级和个人,使得社会财富不平等分配,造成社会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得到合理分配,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而不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这样,社会主义经济将实现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学科,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性分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想,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实践,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其中政治经济学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释。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重要概念和分析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其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思想基石,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和实现。
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状况,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形成过程,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依赖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其中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价值规律、资本有机构成、剥削率等。
1. 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2.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即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是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剥削得来的。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剥削关系的实质。
3.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商品交换中价值转化为价格的一般规律。
根据价值规律,商品的价格围绕着其内在的价值进行波动,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着价格的形成。
4.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是指资本中不变资本(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劳动力)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5. 剥削率:剥削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工资)之间的比率。
剥削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夺程度。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旨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揭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1. 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演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门科学。
它包括两个基本概念: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
2.1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的其他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它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不可持续性。
2.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因此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兴衰都有其客观规律可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无法克服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在私有制的制约下,生产力无法有更大的发展。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
3.1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获取的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是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的。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来源和剥削机制,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中的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历史和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研究,以及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分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与19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沉浸于社会实践中的同时,对当时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他们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揭示了劳动力价值创造与剩余价值挖掘的机制。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体现出来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力获得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生产资料所消耗的价值。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剩余价值的概念,即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存在和扩大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平衡和不公正的根源。
3. 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与原因。
他们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无法避免的结果,它源于生产过程中无节制的扩张和资本积累的不均衡。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分析,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将直接占有和管理生产资料,消除了剥削关系,实现了公平和社会公正。
第四部分: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日益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政治经济学》逢锦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版《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微观经济学》吴开超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宏观经济学》曾志远、刘书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复试)邵宇清华大学出版社《投资学精要》(复试)兹维¡博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证券期货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全部的参考书目都在这了,英语、高数、政治这些公共课是全国统一的,这些教材我们基本都有的。
数学复习:《高等数学》上下:同济大学编写的高等数学第6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绿色)《线性代数》:同济大学编写的线性代数第4版或第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紫色)或清华大学居于马编写的线性代数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黄色)。
线代你水平高的话选同济的4、5版都一样,水平一般的话就选清华的。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浙江大学盛骤编写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4版浙江大学出版社(蓝色)。
数学主要还是以课本为主的,个人建议其实你就看你当初上高数线代概率时用的课本就可以的,吃透了课本,买本李永乐或者陈文灯的复习全书认真复习,完全不用担心的,因为大家手上的复习资料都差不多。
政治的教材:每个大学都会学的四本书,无非就是马毛邓,都会考。
政治一般建议报个班。
不报班就先在网上下上一年的大纲和课间看看。
英语的教材:这个你应该懂得,教材派不上用场的,和四六级一样。
找一份真题看看各种题型,按模块专项复习了。
如果真想要教材,有精力的话建议可以选择看看《新概念英语》。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刘诗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微观经济学》吴开超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宏观经济学》曾志远、刘书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但是据说,初试主要复习前四本书就行。
《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硕士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命题学院:经济学院考试科目代码:802 考试科目名称:经济学(二)一、考核目标经济学(二)的考试涵盖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专业课考试内容,要求考生:1.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原理和规律。
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运用有关理论辨析、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
3.理解和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和方针,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政治经济学部分:(75分)(一)导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经济规律。
(二)商品与货币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及其关系,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工资的本质。
(四)资本积累与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的关系、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五)资本循环与周转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生产资本两种划分的区别;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和途径。
(六)社会总资本在生产与经济危机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存在的物质条件。
(七)剩余价值的分配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的决定因素;股份资本和股票价格;虚拟资本及其与实际资本的关系、虚拟资本的作用;地租的本质,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与原因、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土地价格及其变动趋势。
(八)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垄断的形成、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条件下竞争存在的原因及其特点,垄断价格;经济全球化性质的二重性。
(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和计划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DIM特征,经济体制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经济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及其特征;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
(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微观基础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明确的产权界定;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国农户经营的利弊,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户经营的关系。
(十二)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府进行再分配的原因以及再分配的功能,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基本含义和要求;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及分配制度改革和分配关系的调整,当前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重点和政策取向;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优化开放结构。
(十四)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通货膨胀的类型和危害、对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认识;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政策及其运用(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运用、货币政策的手段及其运用)。
(十五)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联系和区别;“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和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
《微观经济学》部分(一)消费者行为1、掌握效用最大化的模型,理解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和原则,推导收入提供曲线和价格提供曲线,推导需求函数和曲线。
2、理解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能计算和画出正常品、一般低档品和吉芬商品希克斯分解。
3、应用:能解释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能理解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二)生产者行为1、长期和短期的生产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2、长期和短期的成本的概念、图形、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3、理解成本最小化和产量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4、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和原则,长期和短期的供给曲线,能理解完全竞争厂商的效率特性。
(三)完全竞争市场均衡与福利1、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局部均衡,掌握均衡价格、产量的概念和计算、能理解均衡的变动,能掌握弹性的概念和计算。
2、理解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总剩余的概念,能计算各种剩余和进行相应的分析。
3、理解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的概念,掌握帕累托最优的基本含义,掌握基本的埃奇沃思图的分析方法,理解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关系。
4、能运用上述概念和方法分析税收、补贴、关税等实际经济现象对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的影响。
(四)不完全竞争1、掌握垄断厂商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自然垄断的特点;垄断厂商的均衡原则和图形;垄断厂商的效率评价和福利损失;自然垄断厂商的管制;价格歧视行为2、垄断竞争厂商的特点,长期和短期的均衡、效率评价。
3、寡头厂商的含义和特点;掌握卡特尔模型、古诺模型、伯特兰模型的经济学含义和计算。
4、理解博弈论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掌握占优策略和占优策略均衡,掌握纳什均衡,理解囚徒困境等经典博弈模型。
(五)外部性和公共物品1、掌握外部性的含义和表现,理解外部性的效率,掌握外部性的治理方法、理解科斯定理。
2、理解排他性(非排他性)、竞争性(非竞争性)的含义,掌握物品的分类,并能举出实际例子。
3、理解公共物品的概念及产生的问题,理解共有资源概念及产生的问题(六)不对称信息1、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不对称,举出不同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例子。
2、掌握逆向选择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什么是信号发送和信号甄别。
3、掌握道德的基本概念、问题和表现;理解解决道德风险的基本方法。
(七)要素市场1、掌握要素需求的概念、特点,要素需求曲线的形成。
2、掌握要素需求的概念、特点,要素供给曲线的形成。
3、掌握竞争性要素市场的均衡,理解垄断性要素市场的均衡。
《宏观经济学》部分(一)国民收入核算理论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指标的定义;GDP指标的各种相关指标定义;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2、消费者价格指数CPI:CPI指标的定义;PPI、GDP求实指数与CPI的关系;CPI、实际GDP、名义GDP、通货膨胀率的计算。
(二)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式1、简单模型的理论基础: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
2、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凯恩斯主义的消费需求函数;投资需求函数。
3、两部门经济体系的宏观均衡和乘数原理:两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乘数原理。
4、三部门经济体系和宏观均衡和平衡预算原理:三部门经济体系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条件;平衡预算原理。
(三)扩大的凯恩斯主义模型1、IS曲线的推导:IS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IS曲线的经济含义。
2、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LM曲线的经济含义。
3、IS-LM模型:IS-LM模型的经济含义;运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变动效果;运用IS-LM模型解释货币政策变动效果。
(四)一般的凯恩斯主义模型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总需求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总需求曲线的经济含义。
2、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推导的数学条件;总供给曲线的几何推导过程;总供给曲线的经济含义。
3、一般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AD-AS模型的经济含义;运用AD-AS模型解释总需求政策变动效果;运用AD-AS模型解释总供给政策变动效果。
(五)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收支变动原理的含义;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工具:公债原理;公债募集资金的基本过程。
3、财政政策的效力分析:政策时滞;利益集团的阻挠;预期因素的影响;挤占效应。
六)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
2、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率的含义和功能;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和功能;再贴现率的含义和功能。
3、货币政策的效力分析:利率对货币供给变动的弹性;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投资乘数;萧条时期的货币政策效力分析。
(七)短期宏观经济问题1、失业:失业的含义;失业的类型;“奥肯定律”。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效应。
3、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治理政策:菲利普斯曲线;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安全区域;反失业和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