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哲学常识个人整理版
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事业单位考试政治常识
精品文档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1.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的“代替论”。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第一、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第二、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第一方面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谁是第一性、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根本依据。
第二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方面,是划分哲学史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条认识路线的根本依据。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凡是主张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即是唯物主义;相反,认为意识(思维)是世界的本质,意识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即是唯心主义。
(2)唯心主义的基本流派: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例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的起源就是一种绝对观念。
这就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如中国宋朝时期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观点,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归纳
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归纳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广泛而深奥的知识领域。
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中,掌握一些哲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拓宽思维、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将对常见的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多样的、具有矛盾的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侧重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发展的逻辑和规律,指导实践工作。
二、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人的本质是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动物”或“劳动者”,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和社会,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多维度的过程,包括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社会关系等各个层面。
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
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有助于我们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工作中的道德选择。
四、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两种相对立的哲学立场。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高于物质,心灵或神灵是世界的根本,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实在是世界的根本,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了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人的自由与社会的规律人的自由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到人的意志、选择和行动能力。
社会的规律是指社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规律性。
了解人的自由与社会的规律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局限,并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自由和规律的统一。
总结:以上只是事业单位中一些常见的哲学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旨在提供一些基础知识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公务员中的哲学与人类学知识点梳理
公务员中的哲学与人类学知识点梳理公务员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系统的骨干力量,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
其中,哲学和人类学作为重要的人文社科学科,对提升公务员的思维深度和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公务员中的哲学与人类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给公务员备考提供参考。
一、哲学知识点梳理1. 哲学基本概念和分类哲学是一门对宇宙、人类思维和价值等基本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的学科,包括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社会哲学等多个子学科。
2. 历史哲学和西方哲学历史哲学研究人类思想发展的历程和演变规律,而西方哲学则是对欧洲历史上众多哲学流派和思想家的认识与思考。
3. 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其背后的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和指导思想。
4. 哲学史家和思想家哲学史家主要研究历史上哲学思想的演变和影响,而思想家则是在哲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和哲人。
5. 哲学问题和方法哲学问题常包括存在论、自由意志、道德、真理等重要议题,而哲学方法则是研究这些问题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思维方法。
二、人类学知识点梳理1. 人类学基本概念和分类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社会、语言等方面的学科,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等分支。
2. 文化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一系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3.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组织则是相互依存、互相合作的人群形成的有机整体。
4. 人类语言和语言学人类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
5. 文化变迁和文化冲突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和变化,文化冲突则是不同文化之间由于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三、哲学与人类学在公务员工作中的应用1. 哲学的思辨性和批判性思维公务员需要具备辩证、批判的思考能力,能够评估复杂问题,分析利弊,做出合理并符合伦理道德原则的决策。
事业单位哲学常识个人整理版精编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2、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4、认识论认识与实践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5、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一、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①谁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②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不彻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①产生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资义经济高速发展、资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阶级基础:无阶与资阶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科学:19C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19C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②基本特征✓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统一;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将唯物辩证观念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由它的实践性决定的、阶级性要求的。
公考考试哲学常识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又如,“守株待兔”等。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
事业单位备考哲学常识
事业单位备考哲学常识一、社会形态及其更替1.社会形态的含义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即经济制度)、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2.社会形态的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社会形态范畴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演化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形态存在和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第一,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所独有的特征,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因而它比社会更具体。
在社会形态中,既包括了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两者不可缺少,如“骨骼”和“血肉”,体现了社会形态的内容的全面性。
第二,每一社会形态都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二、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指: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所遇到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条件的制约。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历史人物是指历史上起过显著的作用的个人,包括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
(2)杰出人物是在社会的某一领域有着突出贡献,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促进影响的人。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是时势造英雄,是人民群众造就了英雄。
(3)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历史进程的影响者,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历史事件,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要承认杰出人物和权威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
2.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的原则(1)历史主义原则要求坚持历史的客观性,将历史人物置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其功过是非。
公考哲学知识点总结
公考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知识点总结:1.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最早的哲学家可以追溯到缅波利亚的毕达哥拉斯。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例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成为主流,而文艺复兴后,启蒙运动的兴起带动了现代哲学的发展。
在19世纪和20世纪,存在主义、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新的哲学流派相继涌现,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2.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传统悠久,始于先秦时期。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相继兴起,他们对人性、政治、伦理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孔子的仁义道德观念、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自然观念等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以后,佛教、道教的传入也为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元素。
在近现代,中国哲学经历了鸦片战争后的变革期,同时也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哲学家,如王韬、梁启超、李大钊等。
3. 哲学主题:哲学主题包括存在、自由、道德、真理、知识、美等。
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这些主题所代表的意义和本质。
例如,柏拉图通过对美的思考,提出了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区分。
康德通过对自由的思考,提出了自由意志的理念。
马克思则通过对存在与阶级斗争的思考,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这些主题的探讨为我们理解社会、人类和自然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4. 哲学方法:哲学方法包括辩证法、演绎法、归纳法等。
辩证法是哲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它要求我们对问题不断辩证分析,寻找问题的矛盾和根源,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演绎法和归纳法则是对具体问题进行推理和总结的方法,通过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5. 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是指对问题进行深刻、细致思考的一种方式。
哲学思维强调逻辑思维、综合思维和批判思维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要求我们对问题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和推理,综合思维要求我们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批判思维要求我们对问题进行客观中立的批判和评价。
2023国考行测常识辅导:哲学重要知识点1
2023国考行测常识辅导:哲学重要知识点11500字在2023国考行测常识辅导中,哲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是一些哲学常识和重要的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哲学的基本概念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
2.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哲学认为物质是物质的集合体,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3. 价值与意义:价值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赋予事物的重要性,意义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评价。
二、哲学的历史发展1. 古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包括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
中国哲学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西方哲学主要有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现代哲学等。
2. 近代哲学:近代哲学起源于欧洲,主要包括启蒙运动和康德哲学。
康德提出了“先验知识”、“经验知识”和“合乎认识”的理论,对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当代哲学:当代哲学主要包括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的哲学流派。
三、哲学的主要学派和思想家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主要强调人伦关系的道德规范和治国原则,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主要强调无为而治,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3. 自由意志主义:自由意志主义主张人具有自由的意志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动,代表人物有康德、米尔等。
4.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主张只有经验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代表人物有波普尔等。
5.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变化的整体,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恩格斯等。
6. 西方现象学哲学:西方现象学哲学主张通过直观经验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四、哲学的重要理论和概念1. 实在论与唯心论:实在论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唯心论主张世界是意识的产物。
2. 范畴和范式:范畴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认识方式划分的世界的不同领域,范式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认识方式构建的模式。
3. 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表面上的现象和表象,本质是事物的真正内在规律和实质。
考公哲学常识知识点
1.《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弥补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问世。
4.马哲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5.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提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6.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第一标准。
二者有无统一性,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的党派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7.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原子)、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马哲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
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1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1.主观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如"心外无物"、吾心即字宙、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离开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
如理在事先、道生万物、上帝创造世界。
12.物质和运动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3.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反对只承认静止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14.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生理基础。
15.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6.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学说的总特征。
17.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9.质变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陕西事业单位考试--哲学部分知识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哲学是有关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二者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论的…基本内核‟,在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基础创立的一系统科学的逻辑理论思维形式。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上,辩证唯物论批判了唯心论和唯物论抽象的、僵死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和方法,以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发展了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科学的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人们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条原理总结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知识点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知识点推荐文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点热度:卫生公共知识考什么知识点热度:公共基础知识点汇总热度:公共基础知识点公文写作重点技巧热度: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热度: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知识点一、哲学之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1)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恩格斯说:“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
”(2)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相对。
恩格斯指出:“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两者的关系实质上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主观辩证法依赖于客观辩证法。
作为学说和理论的唯物辩证法,其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辩证法,其观念形态或理论形态是主观辩证法。
②唯心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客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客观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的产物和表现。
二、哲学之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的含义: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把虚幻的联系(如卜卦算命)强加于客观事物,则是唯心主义观点。
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观点是辩证法观点,否认联系和联系的普遍性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其他进步,现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都证明和进一步证明世界的各个领域之内以及各领域之间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任何孤立存在和能够孤立存在的事物。
事业编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人民群众的时间能够检验知识、文化是否科学;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2、矛盾的对立性:也叫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与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也叫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接的属性与趋势。
矛盾双方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依存而发展;矛盾双方以一定条件而转化。
3、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部矛盾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部矛盾而起作用。
4、矛盾的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有主次之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方法论上也应当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真理原则指人们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体现的是物的尺度;价值原则指人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体现了人的尺度。
7、量变质变关系:滴水穿石、九层之台,起于垒土;8、联系发展的观点:吐故纳新;9、意识能动作用:望梅止渴;10、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哲学笔记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1、哲学、世界观、方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归纳
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归纳事业单位哲学是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一项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在哲学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
本文将对事业单位哲学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考生提高备考效率。
一、人生哲学人生哲学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探讨人的存在意义和生活态度等问题。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与人生哲学相关的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人生哲学知识点:1. 生死观:人生中面临生老病死等问题,对生死的态度是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生死观包括对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尊严以及面对死亡时的态度等方面。
2. 幸福观:幸福观探讨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实现方式。
常见的幸福观包括物质享乐主义、精神寻求幸福、自我实现等。
3. 人生观: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看法,涉及到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
常见的人生观有宿命观、主观主义、客观主义、中庸观等。
二、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所持的评价态度和认同程度。
在事业单位哲学考试中,常会考察到一些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点。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价值观知识点:1. 价值的种类:价值观可以分为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
客观价值是指具有普遍共识的价值观,如道德、真理等;主观价值是指个人主观意识所赋予的价值,如审美、个人喜好等。
2. 价值的判断标准:对于价值观的判断,可以依据实用主义、道德主义、美学主义等不同标准进行评价。
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
3. 价值冲突与选择: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价值观可能出现冲突。
人们需要在不同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平衡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事业单位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是通过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2. 阶级斗争和革命: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革命是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必然要求。
3. 人的思维和社会历史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的思维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2、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3、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和反对形而上学4、认识论认识与实践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5、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一、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总结;2.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意识的问题①谁为第一性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两大派别的根本区别。
②有无统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不可知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②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不彻底;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①产生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资义经济高速发展、资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阶级基础:无阶与资阶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自然科学:19C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19C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②基本特征✓第一次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统一;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的统一;将唯物辩证观念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由它的实践性决定的、阶级性要求的。
科学性,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全部理论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革命性,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③其他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征:实践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第一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二成果,邓小平理论;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节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主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界限;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体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基础;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存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②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1.实践的形式、特点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基本形式: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特点: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①主体与客体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人的实践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②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相互作用通过改造与被改造,即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
二、意识(一)意识的起源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产生的四个决定性环节: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产物。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论思想正确与否,都是对外部世界某种形式的反映。
恩格斯: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学作用,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地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表现: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②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作性过程。
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复制当前对象,能够追溯过去、预测未来;能动的反映现实,能动的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人的意识具目的性、计划性。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实践基础(一)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其次,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二)二者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决定了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同时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一)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特征: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2.系统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整体性,是最基本特征/本质属性)整体的功能和效益,是认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整体性观点要求:观察处理问题时着眼有机整体,在总览全局的前提下,认识处理好局部问题,从而实现系统的最佳功能。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发展的含义和实质发展,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的范畴,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根本区别: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如实地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生事物的成长。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
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原理、新方法、新体制、新科技。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状态质变、量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1.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在数量上、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2.二者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质变互相转化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状态按照: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由低到高,由简到繁,永不停息。
4.方法论意义①坚持适度原则。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及量的范围、幅度、限度;事物的度,有其关节点。
关节点,指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认识度,才能确切把握事物的质。
②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
③重视量的积累。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量变)和阶段性(质变)的统一,我们党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对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1.肯定、否定,及其辩证关系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2.辩证的否定观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实质是,“扬弃”。
扬弃,是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是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是发展和抛弃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
形而上学的立场和方式:否定一切、全盘抛弃。
3.辩证的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一,是我们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依据。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①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代表着否定方面的新生事物是旧事物中不可缺少的因素;②新生事物,代表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则是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③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的,吸取了旧事物的优点,又克服了它的缺点,并增加了旧事物所容纳不了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④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故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二,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