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活动中优化大班幼儿合作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项目活动中优化大班幼儿合作学习能
力的实践研究
项目课程从幼儿兴趣出发,关注其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社会性。
幼儿是项目活动的发起者、主动学习者、课程建构者,更与教师共同合作推进项目活动进程。
在项目活动中,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
幼儿通过全班、小组、个体等方式,对有价值的问题或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发现相关知识,建构相关经验,而大班是幼儿期合作行为频率出现最高的时期,该阶段幼儿正处于合作的发展期,社会化水平、社会技能的高低、认知水平差异均在合作行为中得以体现,并直接影响到同伴关系、互动质量、以及问题的解决。
一、幼儿合作学习能力现状
在当前项目活动中,幼儿的合作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以下几大问题:1.合作认知水平低;2.合作策略单一、低效,主要以命令指挥、争吵、投票、简单协商为主;3.合作分工不合理,幼儿间缺乏明确的分工;4.合作参与差异性显著,能力强的幼儿包办所有内容,能力弱的幼儿参与感低。
二、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项目活动是指基于幼儿的兴趣生发的课程主题,幼儿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课程,课程和教学的主要形式为“项目活动”,组织形式为小组活动。
若干幼儿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围绕某一个子主题开展研究,一般持续
1-2周。
三、优化幼儿合作学习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项目活动前期
1.环境营造合作氛围
(1)凸显合作互助的物质氛围
环境是会说话的老师,幼儿的合作行为易受环境的影响和推动。
教师可以在
期初环境创设时营造出浓厚的合作氛围,例如显眼处的运动会奖杯,幼儿合作互
助的活动剪影等。
(2)弱化个体竞争的心理氛围
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的管理中,通过弱化幼儿个体竞争的教育行为,把握合
作时机,将幼儿个体间的竞争转化为团队竞争,使幼儿竞争建立在与同伴合作的
基础上,增强幼儿合作意识。
2.内容助推合作开展
为了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真正参与活动中,并能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
问题,在项目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从以下三个原则进行甄选:(1)真正源
于幼儿兴趣;(2)内容具有开放探究性;(三)难度适宜、需合作解决。
我们
在大班开展的项目活动有《我们去郊游》、《公告板行动》、《摘桔子》、《纸
箱运动会》等项目活动。
3.小组建设强化团队意识
(1)小组组建——树共同目标
合作小组的组建主要以幼儿自由组合为主,教师调节为辅,调节过程中遵循
组内异质与组内同质分组相结合的原则。
组建流程如下:教师抛出问题——幼儿
表达想法——想法分组——幼儿选组——教师微调。
过程中,幼儿有了一个共同
的目标和任务,在目标的趋势下,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2)小组规模——助合作深入
小组活动人数对项目活动的开展以及合作行为的发生都具有重大的影响,根
据项目活动的难度、性质、以及幼儿能力,教师指导精力,班级幼儿人数考量,
幼儿合作小组4-5组,每组人数在4-6人之间。
(3)小组建设——优团队意识
合作小组建立后,需要进行良好的小组建设,让大家有良好的团队意识,为之后合作进行项目活动奠定基础。
小组成员自主商定组名、分工及公约,并小组汇报展示,达成合作初识。
小组命名:请每个小组为自己的小组命名,唤醒幼儿初步的团队意识。
小组分工:根据活动需要,确定所需分工,并确定相关人员。
例如组长、记录员、主要汇报者、材料收集者等。
组员明确各自的责任,并在之后活动履行自己的角色。
小组公约:小组建立后,应让幼儿自主商定小组公约,为幼儿之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秩序、保证小组工作顺利进行等提供有保障,同时促发幼儿对合作进行深入思考。
(二)项目活动中期
1.辨析合作方法,优化合作策略
案例1:在公告板的项目活动中,支架组想寻找木板的正中间,从而使木板平稳地固定在支架上。
毛毛想出了量一量的方法,从建构区拿来了积木,欣欣拿来了铅笔,但是谁测量呢?大家发生了分歧。
毛毛把积木放在木板上测量,然后一把拿过欣欣的笔做标记,欣欣抢了回来“我来画!”“是我量的,我来画”毛毛大喊道。
欣欣说“笔是我拿来的,我来画”于是两人开始争执起来。
见僵持不下,毛毛说“那这次我先画,等会你来画”。
欣欣委屈地说“不行,我要画”,两人僵持着,活动迟迟没有进展。
案例中,毛毛和欣欣都想测量,面对争执,起
初两人采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但未达成一致,毛毛提出协商的方法,但欣欣还
是不接受。
案例很典型地反应了大班幼儿在合作策略的现实水平。
幼儿多采用解释说明、请求的方法,部分情况采用协商、威胁,个别采用命令指挥等方式,幼儿合作策
略较少,消极策略、积极策略均有使用,幼儿间合作策略使用能力差异大。
追其
原因,是幼儿对合作策略缺乏认识和经验。
因此老师可以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了
解合作策略,辨析好坏的活动。
例如开展“***幼儿用了什么方法?你觉得她的
方式好么?她还可以怎么做”等讨论,辨析积极策略和消息策略的利弊,鼓励和
支持幼儿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积极的合作策略,促进幼儿合作意识的养成。
也引
导幼儿观察与模仿,在具体学习情境中指导幼儿正确地运用合作策略。
2.直面团队失败,正确归因
案例2:在摘桔子的时候,第三组的昊昊、轩轩、丁丁来到橘子树下,蠢蠢
欲试。
为了昊昊率先去摘,但是塑料剪刀很难剪,尝试了多次都没有成功。
轩轩
在下面急得大叫,“我来我来”。
于是他也尝试了下,但还是失败了。
于是,三
个人一哄着上,垫着脚尖,围着橘子把它用力拉了下来。
橘子皮破了,轩轩埋怨起组员“都怪你们”。
案例中第三组的幼儿摘桔子失败了,大家开始互相推卸责任,指责队友。
类似情况在我们的合作学习中经常发生。
产生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真正形成团队一体的意识,其次想要逃避责任,最后是习惯外在归因,缺乏自我归因的意识。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开展了“失败了,谁的错”主题活动,寻找正确客观的归因方法,了解“互相推诿指责”的弊端,强化自己是团队的一员,团队结果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意识,最后梳理经验,重新出发。
(三)项目活动后期
1.小组汇报呈现合作
小组汇报是介绍小组活动情况的主要方法,能够梳理本组的活动情况,并了解不同组的活动情况及活动经验,激发幼儿经验的迁移,从而达到同伴学习、反思的方法。
小组汇报始终凸显“我们是一个团队”的初衷,并促使每位幼儿真正参与到项目活动。
(1)多内容聚焦合作行为
小组汇报内容有三方面:①结果性汇报②过程性汇报: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员不同的想法及其取舍的原因③每位组员承担的工作。
结果性汇报:直接汇报小组合作成果,感受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过程性汇报:聚焦活动过程,让幼儿能更好地倾听他人想法,关注不同观点
并思考取舍。
每人工作汇报:了解不同幼儿对团队所在的贡献,感受自己、他人对团队的
重要性,增强幼儿的团队意识。
同时让全程不参与,参与感低的幼儿有紧迫感,
激发参与性。
(2)多形式凸显团队初衷
小组汇报时,请全组人员站在集体面前进行介绍。
汇报有2种形式,①以一
位幼儿主要汇报,其他幼儿补充讲解②幼儿轮流讲解某块内容。
总而言之,
2.活动评价深化合作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能增强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更能激发
幼儿合作意识,优化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要实行“捆绑式”评价,即以小组
为单
位进行活动和评价。
无论评价标准如何变换,均应坚持把握“淡化个体、
强化小组”的原则。
把团体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强调“合作学习,荣辱与共”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多
(1)多元的评价内容
(2)多维的评价对象
四、成效与反思
(一)提高了幼儿合作能力
1.提升了合作认识
通过多次项目活动活动开展,幼儿普遍达成共识“人多力量大”“团队可以更好解决问题”。
孩子们初步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此外,幼儿也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小组的一份子,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当同伴遇到困难,及时帮助;面对材料,要乐于分享,轮流使用;遇到问题积极交流,认真倾听,公平、合理地对待同伴等。
2.优化了合作方法
对于合作方法,幼儿深入认识了积极和消极的合作方法,并能在项目活动,一日生活等环节进行运用,合作策略从单一变向多元。
例如当小组面对失败时,不在埋怨某人,而是一起寻找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
遇到分歧时,理智协商。
3.强化了合作意向
活动加深了幼儿间的情感纽带,通过一起解决问题建立“战友”情谊。
并在过程中,更好了解了同伴的优点。
鉴于此类经验,幼儿更愿意向同伴或他人寻求帮助,主动参加团队活动。
4.丰富了合作经历
幼儿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历,了解合作可能带来的喜怒哀乐,以及如何面对分歧,感受合作的经验。
(二)提高了幼儿学习效果
1.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项目活动源于幼儿兴趣,小组合作学习给予幼儿资源宽松的氛围,自主探索的空间.幼儿通过组内、组间的学习,积极思考、讨论,增强孩子为解决问题,捍卫集体荣誉而探索的强烈动机.
2.提高了幼儿探究的效率
各组为了同一个目标,认真思考,仔细研究,组内幼儿在协商、讨论中还原各自生活经验、游戏经验,通过不断地尝试、改进,重组经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