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和师德教育
教师德育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方案
教师德育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在教育领域,教师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其道德素养和师德师风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教师德育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下面将提出一个全面的方案,共分以下12个方面展开回答。
第一,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要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在教学实践中要坚守教育伦理,诚实守信,秉公办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第二,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关注教育前沿和教育改革,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保持教育教学的新鲜感和活力。
第三,加强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需求和反馈,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并及时做出回应和帮助。
第四,加强教师的文明修养。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树立文明、优雅、尊重他人的形象,用自己的榜样影响学生,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第五,加强教师的心理优化。
教师在面对每天的教学工作和琐碎的事务时,很容易紧张和疲劳。
因此,教师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六,推进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
教师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和问题,通过自我评价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管理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七,建立有效的教师考核和奖惩机制。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制度,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和奖惩,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第八,加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教育。
教师要了解和遵守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开展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培养合法合规的行为习惯。
第九,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教育的两个重要支撑,教师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解决教育问题。
第十,建立正面激励和表彰机制。
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德育教育的结合
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德育教育的结合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而学生德育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两者的结合,既能够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又能够促进学生德育的有效实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德育教育的结合。
一、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德行作为教师,要时刻以自身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德行观念和道德意识。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能够受到更加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从而在德育教育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
二、培养学生自律自省的习惯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提倡自律自省的精神,要求教师本人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反思自我,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在德育教育中也注重培养学生自律自省的习惯,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三、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德育教育的结合还可以通过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需要和社会责任,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教师要积极在实践活动中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开展德育教育的专题活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德育教育的结合还可以通过开展德育教育的专题活动来实现。
可以在校园中组织开展讲座、座谈会、文艺演出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接受道德教育。
同时,教师要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辨思维,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养。
五、建立有效的督导机制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学生德育教育的结合还需要有一个有效的督导机制。
学校可以建立定期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评估,并通过督导和辅导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师德修养。
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德育、师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常识
(8)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 )
A.关键
C.途径
B.基础
D.手段
(9)促进个体品德发展的动力是( ) A.能动性 C.已有品德状况 B.活动和交往 D.思想内部矛盾
(10)个体的现有品德状况一经形成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集中表现为它具有 ( )
A.能动性
B.交往性
C.矛盾性
(1)我国初中德育的内容包含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国情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是受到()决定的。 A.教育目的 B. 德育目标 C.德育形式 D.德育目的
(2)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这是 属于哪一阶段的德育目标()。 A.小学 B. 初中 C.高中 D.大学
(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这是属于哪一阶段的
(2)在我国德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爱国主义教育 C.社会主义教育 B. 集体主义教育 D.科学发展观教育
(3)培养学生理性爱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下不 属于理性爱国内涵的是 ( )
A.理性爱国需具有大局观
B.理性爱国需反对民族主义
C.理性爱国需爱自己的国民同胞
D.理性爱国需体现文明性
(5)品德发展既可以从知到行,也可以从行到知,或者从情
开始兼之以知和行。这说明品德发展具有(
A.全面性 B.特殊性 C. 多开端性
)
D.针对性 )
(6)对个体品德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先天因素 B.活动 C.环境
D.教育
(7)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
A.遗传素质
C.已有品德状况
B.活动和交往
案例:我班还有一个姓邓的孩子,脾气很怪,平时沉默不语,
《德育和师德教育》测试题
《德育和师德教育》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德育是 D )的总称。
A.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B.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纪教育C.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D.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 C )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3.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反映了德育的( B ) A.长善救失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4、提出儿童道德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而获得的教育家是(C )A.杜德海姆B.杜威C.班杜拉D.课尔伯格5、衡量个体品德形成发展水平最客观的标志是( D )A.品德认识B.品德情感C.品德意志D.品德行为6、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通常称作为( B )A.德育形式B.德育原则C.德育内容D.德育途径7、德育对象千差万别,德育目标、任务、职责多种多样,这突出体现出德育工作者劳动的( C )A.示范性特点B.主体性特点C.复杂性特点D.连续性特性8、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D )。
A、人生观教育B、价值观教育C、素质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9、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C )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10、德育体谅模式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 B )A.道德意志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D.道德行为11、品德构成的基础是( A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2、品德构成的关键是( D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A.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14、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 )上。
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加强师生道德修养
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加强师生道德修养2023年,我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这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代,加强师生道德修养已经成为了培育未来人才的关键。
首先,提升德育工作水平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一思想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加强廉政建设,全面深化文化系统改革”,在德育工作上也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需要按照这一思想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公民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加强师生道德修养需要配合社会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当前时代的道德观念。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现象和价值取向的变化,以此为基础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道德观念。
同时,应该建立健全师德规范,让教师行为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加明确可见,发挥良好带头作用,做好师生道德教育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第三,教育体制要加强创新,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推进德育工作。
在教育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技术日新月异,每天都在为我们带来新的教育方法和更加可靠的评估制度。
发挥这些新技术的作用,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和追踪等方面进行创新,走出一条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德育之路。
最后,德育工作要注重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肯定和激励,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例如,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社团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探寻自我,锤炼品格,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应该是德育工作中最基本的目标。
总之,提升德育工作水平,加强师生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应该更加注重。
我们应该始终站在创新和进步的角度,以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牢记社会的使命和担当,为中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师德和德育的关系
浅谈师德和德育的关系师德和德育是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师德和德育的关系。
一、师德是德育的核心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德育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而在德育的过程中,师德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教师的师德高尚,可以为学生树立一个道德楷模,并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一个教师身上的师德不佳,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
一个教师的师德高尚,往往可以通过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德育来体现出来。
一个有爱心、责任感、正义感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细心呵护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其高尚的师德。
因此,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的师德是必不可少的。
三、师德能够为德育提供支撑德育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而一个教师高尚的师德可以为其提供一个极好的支撑。
例如,一个教师如果具备高尚的师德,那么就会充满爱心和耐心,能够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工作的难度和风险都会降低,教育目标也能够更好地达到。
一个高尚的师德是时刻需要不断地维护和加强的。
而德育工作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成长的空间,帮助教师不断地精进自己的师德。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言辞,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增强自己的道德力量,提升师德水准。
总之,师德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教育工作来说,二者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教师师德和德育方面的培训和指导,积极营造一个正向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弘扬德育精神,提高师德修养
弘扬德育精神,提高师德修养1. 引言师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也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
提高师德修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教育界、社会各界以及个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弘扬德育精神,并提供一些提高师德修养的建议和方法。
2. 弘扬德育精神的重要性弘扬德育精神,即传承和发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体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领域中,弘扬德育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2.1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师德修养的核心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教师对学生和同事的尊重、关心和关爱。
通过弘扬德育精神,可以塑造出善良、正直、乐于助人的教师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独立自主的人格。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担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责任。
通过弘扬德育精神,教师能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和对待各种价值观。
2.3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师德修养。
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追求,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推动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因此,弘扬德育精神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3. 提高师德修养的建议和方法3.1 加强师德教育培训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
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将良好的道德观念传递给教师,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3.2 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的师德评价机制,可以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这个评价机制应该综合考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道德品质以及教育效果等方面的因素,以客观公正的方式评价教师的师德水平。
3.3 加强师德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师德修养的宣传教育,引导教师们自觉践行师德,使师德修养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
师德师风与学校的德育工作
师德师风与学校的德育工作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提高,师德师风问题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师德师风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相关,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师德师风的内涵、师德师风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关系以及提升师德师风的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师德师风的内涵师德师风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不仅包括教师对待学生和家长的态度,还涉及教师自身道德修养、职业素养以及教学水平等方面。
具体来说,师德师风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公正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不体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 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应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个人规范和职业操守: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诚实守信,廉洁奉公,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同时,教师还应保护学生的权益,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师德师风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关系师德师风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相连,可以说师德师风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首先,教师作为学校德育的主体,其师德师风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修养。
只有教师本身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以身作则,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其次,学校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和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再次,学校对于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督导和评估,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教师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德育水平。
三、提升师德师风的措施为了提升师德师风,学校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 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机制:明确师德师风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制定相应的考评办法,对教师进行定期、全面的评估和考核。
2. 加强师德师风培训: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加强教师的道德教育与师德教育
如何加强教师的道德教育与师德教育教师作为社会的培养者和引路人,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培养优秀人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环境的转变,教师的道德和师德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加强教师的道德教育与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以下是几个方面可以考虑的措施。
一、制定明确的教师道德规范为加强教师的道德教育与师德教育,首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师道德规范。
教师道德规范应当具备可操作性和指导性,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要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规范等。
明确的道德规范可以有效地引导教师行为,并为教师提供明确的道德底线。
二、加强教师的职业操守培养教师作为职业人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
加强教师的职业操守培养,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制度。
教师的职业操守培养包括教学纪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公平公正、诚信等方面。
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定期的职业操守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操守意识和道德素养,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加强教师的道德教育与师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考核评价机制要以教师的道德表现和教学效果为核心,对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
同时,考核评价机制也应当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鼓励优秀教师,给予他们应有的荣誉和奖励,同时对道德失范的教师进行批评和处罚。
四、加强师德教育的理论宣传加强师德教育的理论宣传是为了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宣传可以通过教育期刊、研讨会、讲座等方式进行,向广大教师普及师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同时,也可以引导教师关注师德教育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案例,促进教师对师德教育的理论认知和反思。
五、加强道德教育与师德教育的实践操作道德教育与师德教育的实践操作是加强教师道德教育与师德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
浅谈师德和德育的关系
浅谈师德和德育的关系师德和德育是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
师德是指教师在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而德育则是指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
师德和德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师德是德育的基础。
教育是一项高度责任的事业,而师德正是教育责任的具体体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良好的道德风范。
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楷模和榜样,只有在教师们自身具备良好的师德品质时,才能去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师德是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
德育工作是师德的实践。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在日常的言传身教中,教师们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教师们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修养和品德修养,时刻以端正的操守和崇高的情操来引领学生。
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师德和德育是相互促进的。
良好的师德品质是德育教育能够得以顺利推进的基础,而德育教育的成功又是对教师师德的最好检验。
教师的良好师德品质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学生们会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而德育教育的成功也是对教师师德的最好检验,只有在良好的师德引领下,德育教育才能得以成功实施。
师德和德育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教师的师德和德育的关系也体现在教师日常工作中。
一个具有良好师德品质的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能够做到教学相长,言传身教。
他们会以身作则,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努力开展学生的品德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
而德育教育的成功也能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师德品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品德修养。
师德和德育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培养良好的师德品质,促进良好的德育教育,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教学事业可以健康、持续地发展的保证。
德育教育教师师德师风培训ppt课件(2024)
2024/1/28
17
案例二:某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01
02
03
04
班级文化定位
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和教育目标 ,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和
定位。
班级环境营造
打造温馨、和谐、富有教育意 义的班级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
班级活动开展
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班 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
集体温暖和成长快乐。
家校合作共育
持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2024/1/28
03
推进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
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结合。
27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8
师风
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 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是教师职业风范的具体体现。
2024/1/28
9
良好师德师风对教育事业推动作用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 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能够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和 办学水平,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28
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 范,做到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影 响学生。
2024/1/28
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15
04
案例分析:成功德育教育 实践分享
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德育与师德教育试题集答案
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德育与师德教育(一)一、填空题1.特殊道德要求,一般社会道德,阶级道德2.职业道德,共产主义道德原则,教育劳动过程,道德规范,行为准则3.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4.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5.坚定的事业心,较强的荣誉感6.扎实的事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组织管理人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7.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清晰的自我意识8.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9.教育,教育,教育10.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二、选择题1.A2.B3.B4.D5.C6.D三、判断题1.错误。
教师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
因此,教师道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
2.错误。
教师职业道德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精神支柱。
因此教师应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其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3.错误。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还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及教育科学知识。
4.正确。
5.错误。
师生关系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教与学的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6.错误。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7.正确。
8.正确。
五、简答题1.教师的职业素养具体应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其次是教师的智能结构,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育机智;再次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和清晰的自我表现意识。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几个方面。
3.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教师有何要求?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较强的荣誉感;发扬蜡烛精神,甘为人梯,做辛勤的园丁;服从党和人民的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第三部分 德育与师德教育
第三部分德育和师德教育一、德育感念、目标和内容(一)德育概念1,小德育与大德育小德育:西方国家认为德育即道德教育,只是一种狭义的德育。
大德育:在我国德育既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2,我国大德育形成的历程1)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教育2)2011年《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把初中德育内容定为四个领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
所以,中学德育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德育目标1,德育目标及其分类我国德育的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内容分层: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道德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学段分层: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大学德育目标2,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1、强调基础性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3、注重德育的层次性4、具有层次性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三)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我国学校德育中最重要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以下四方面:首先,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其次,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再次,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最后,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
2,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要求人们在处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时,要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其次,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最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
德育和师德的区别
德育和师德的区别(一则)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以更新师德观念、规范师德行为、提升师德水平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学生满意的教师”为目标,以“爱与责任”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师德建设,强化师德素质,建设一支能够担当起教书育人重任的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师德建设目标: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把教师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精神。
以活动为主线,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
落实好教师道德行为“十不准”,做好教师用语“十提倡”,加大查处力度,坚决遏制以教谋私、有偿家教现象。
学生未通过对每位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考核评价,使良好的师德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转化为广大教师的人格品质。
三、具体措施:<一>、健全组织,强化师德建设观念。
学校要把教师师德建设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成立教师师德建设领导小组,部署教师师德建设活动,以“现代教育”理念树立起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现代教师的师德观。
在师德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树立起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为主线,有效开展教育活动。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1、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2、严格落实教师道德行为“十不准”、教师用语“十提倡”等。
“十不准”即:①不准参加邪教组织和迷信活动;②不准从事有偿家教和收费补课;③不准上课时吸烟和接打手机;④不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⑤不准在工作时间上网玩游戏、聊天以及其他娱乐活动;⑥不准利用任何形式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论;⑦不准训斥、指责和羞辱学生家长;⑧不准私自向学生收费、摊派读物及推销商品;⑨不准赌博、酗酒以及说脏话;⑩不准穿奇装异服、戴奇特饰品、浓妆艳抹,留怪发型。
德育与师德培训实施方案
德育与师德培训实施方案一、引言。
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而师德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对于教师个人素质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制定并实施德育与师德培训实施方案,对于提高学校德育水平和教师师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德育与师德培训的重要性。
1. 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2. 师德培训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引导者,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因此,加强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三、德育与师德培训实施方案。
1. 完善德育课程设置。
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德育教育目标,完善德育课程设置,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开设德育主题班会和德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加强师德培训。
学校应定期组织师德培训活动,包括师德师风培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等,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3. 建立德育与师德考核机制。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德育与师德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和教师的师德水平进行定期考核评估,激励优秀,督促落后,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4. 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开展德育与师德培训工作,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
四、结语。
德育与师德培训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德育与师德培训,才能全面提高学校德育水平和教师师德水平。
希望学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与师德培训实施方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与品德培养
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与品德培养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承载着培养下一代的使命和责任。
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与品德培养是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育工作者,道德教育是其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关键环节。
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观念和积极的道德情操。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学生才能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良知、有道德底线的公民。
二、教育工作者的品德要求作为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与品质。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以身作则,做到诚实守信、道德高尚。
他们的行为举止应成为学生的榜样,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具备爱心和耐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关怀和支持。
三、道德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为了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教育工作者需要掌握一些策略和方法。
首先,要注重情感教育,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认知,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其次,要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品德,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意义。
再次,要通过故事、案例等方式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息,引导他们从中获得触动和启示。
最后,要注重评价与反馈,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指导,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教育工作者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作为道德教育的推动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严于律己,勤于修身,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进步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五、建立健全的师德师风教育机制为了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与品德培养,需要建立健全的教育机制。
学校应制定专门的教育计划和培训机制,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引导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浅谈师德和德育的关系
浅谈师德和德育的关系师德和德育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师德是指教师应该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而德育则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
在教育中,师德和德育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下面就浅谈师德和德育的关系进行探讨。
首先要明确的是,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其师德行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典范。
如果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不够高尚,言行不端,那么无论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道德宣传和教育,学生也难以接受和信服。
教师不仅要在道德品质上做出表率,更要注重自身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
只有教师本身具有良好的师德,才能给学生传递出正能量,才能在德育教育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师德也会影响到教育效果。
德育教育并不是简单地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识。
而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爱心和公德心,就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这些品质。
只有师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出更积极的作用,才能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师德和德育的关系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教育教学活动是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养成。
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往往能够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更好地诱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和实践。
相反,缺乏师德的教师往往只注重灌输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引导和培养。
师德高尚的教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应该注重师德和德育的培养。
建立健全的师德考核机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估和鼓励,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加强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只有教师具备了高尚的师德,学校德育教育才能够向前迈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才打下良好基础。
以师德为本,以德育为先
以师德为本,以德育为先1. 引言在教育事业中,教师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人,其具备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基础,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教学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以师德为本,以德育为先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2. 以师德为本的重要性2.1 师德在塑造学生的品行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行为和品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
具备高尚的师德的教师能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师德,才能够在教育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2.2 师德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师的师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品行,还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具备高尚师德的教师会更加关心和尊重每个学生,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这样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以德育为先的重要性3.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
只有通过德育,学校教育才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品德优良的人才。
因此,以德育为先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3.2 德育是塑造社会未来的基石德育的目标是培养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他们将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社会中拥有高尚品德的人更容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只有注重德育,才能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4. 以师德为本,以德育为先的方法与策略4.1 建立健全的师德培养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师德培养机制,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组织教师分享经验和心得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和职业道德。
同时,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处罚。
4.2 创建良好的学校文化学校应该注重创建一种强调师德和德育的学校文化。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师德师风三德主题教育
师德师风三德主题教育师德师风三德主题教育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更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一句古话说:“立德树人”。
而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师德师风的建设至关重要。
师德是教师的道德品质,师风是教师的工作风格。
当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和师风时,才能够真正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为此,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主题教育探讨,这就是师德师风的三德。
第一德:道德德。
作为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心存善念,舍己为人。
教师是孩子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有道德修养、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楷模,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深深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行为中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做到以身作则。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时刻保持良好的教师形象。
第二德:德育德。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教师要把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的重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和道德准则。
德育的载体可以是课堂教学,可以是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育。
而德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向上、阳光向善的个性特点。
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榜样去塑造学生,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行的培养。
第三德:领导德。
教师要有教育的触角,善于把握教育的节奏和方向,做到正确引导和善于创新。
教师要具备领导能力,做到以身作则、举足轻重。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特长,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未来。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管理经验,为班级、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师德师风的三德主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当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德、德育德和领导德时,才能够真正发挥教育的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德育和师德教育第一章德育概述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与意义一、德育是什么: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牌形成的规律,采取言传、身教等方式,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等方面素质的教育活动。
德育有“大德育”和“小德育”之分。
“小德育”也叫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
我国的德育是大德育,也称作广义的德育。
其外延应该包含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
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就是要把道德规范内化到学生的内心,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思想教育就是试图通过某一类思想去武装和占领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站在如此这般的立场去“思”、去“想”。
其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政治教育主要是对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国际关系情感、立场、态度的教育。
通过这种教育让学生能够认识和认同某种政治机构和政党理念。
法制教育是指在一个法治的国家里,对一个公民进行应该具备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和法律规范的教育,使公民具有依法行使民主权力、履行义务、依法管理各项工作的素质。
心理教育则指通过咨询和教育,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异常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学生的心理调节,发展其心理效能的教育。
小学德育还是应该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
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中学教育则应该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心理个方面都兼顾。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条件;(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了基础;(3)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第二节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1)德育目标及其分类: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校德育过程能够使学生的道德境界提升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的问题。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总目标较之分目标来说具有唯一性或统一性的特征。
我国德育的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方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它能为学校德育实践指明根本方向。
总目标应分解为分目标,通过分目标去逐一的实现。
分目标主要是从两方面划分:1: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德育目标的内容可以分层为:道德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和心理教育目标。
2: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目前,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2)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1: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规定: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实施德育的直接依据是原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规定。
这些规定集中在两个文件中,即1993年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和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
2:对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解读:强调基础性;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具有全面性;注重稳定性与变个性二、德育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纲要》中,爱国主义教育都处于核心的地位。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对区分开来。
爱国主义的对象是“国”,“国”的含义有两种:一是祖国,二是国家。
祖国是地理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概念。
而国家是一个政治概念。
在阶级社会中,它是统治阶级的代表,所以,我们所说的爱国主义教育,其中的“国”只能是指爱紫国。
其次,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那种能够正视祖国危机,敢于揭露祖国缺陷与不足的个体。
再次,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那种认为仇外就是爱国的表现实质是一种假爱国主义,是误国主义。
最后,爱国主义教育要体现层次性。
所谓层次性,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层次的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也即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
(2)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处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时,要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应该把握以下几方面:1: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真集体能够代表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能够代表与反映每个成员的利益。
我们提出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就是要求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该要服从集体一粒。
这种服从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即这一集体必须是“真集体”。
2: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3: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的价值。
个人主义,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理解,它重视个人利益、尊重个人权利、捍卫个性自由,倡导独立自主,鼓励个人奋斗。
它的精神实质是在尊重个人价值、个生人权利和个人选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全社会个人利益或福利的增进以及在平等相待之基础上的互利。
这样的个人主义实质与集体主义是相一致的。
(3)道德品格教育道德品格是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道德规范。
道德品格教育应该是中小学德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教育内容。
在进行德育品格教育时,应该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要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赋予道德不同的内涵。
道德不是一些教条,而是一种智慧。
2: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动机和意图。
(4)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
同时,要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民主与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学校纪律与规章制度的教育等等。
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化;2: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3: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5)理想教育加强理想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三个方面。
理想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能够为理想的实现不懈努力,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信任。
加强理想教育应该要注意一下两个方面:1:要避免对三大理想分裂式教育。
2: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在加强社会理想教育时,就可以分两层次来进行。
一是对未来社会最美好的追求;二是对近期目标的追求。
(6)心理品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心理品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第二章德育过程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指学生品德教育的过程,也即教育者根据德育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内容与方法,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影响,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法制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过程。
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
德育过程包含了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构成要素:1:教育者:德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包含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3:教育内容:是用以实施德育的具体材料;4:德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所谓“知”,即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的核心是道德思维能力。
所谓“情”,即道德情感。
所谓“意”,即道德意志。
所谓“行”,即道德行为。
知、情、意、行四者之间不可孤立或割裂,他们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与发展。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它在品德结构中处于关键的作用。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时,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
要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着手来发展学生的品德。
其次,要注重品德发展的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学校德育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品德。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的创造活动。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该要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2: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3: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根据这一规律,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第一节德育原则一、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遵循以下要求: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二、疏导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这一原则,应遵循: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
三、长善救失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坚持这一原则应遵循:1: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对学生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可能出现的消极的表现。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1:要尊重学生;2: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五、因材施教原则这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的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方法。
贯彻这一要求,要做到: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2: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3: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
贯彻这原则应注意:1: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2: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
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
贯彻这一要求要做到:1: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2: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3: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