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评价的科学性略论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建议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建议回顾几年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德育工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如少数教师德育观念淡薄;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依存;家庭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严重脱节;学校德育文档过程性不够健全等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扬长避短,现提出如下意见、建议: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诸育德为首”的口号喊了几十年,各校的教育教学中心还主要是教学,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也是教学,原因是教学有型可抓,德育没有参照。
领导的认识不到位,加强领导此方面的学习,对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考核,并作为对学校领导考核的重要依据。
将学校德育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避免因制度缺失或不健全而造成德育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将养成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
中小学阶段正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良好的行为积累将转变为使人一生受益的习惯,而好的行为习惯最终会塑造良好的品格。
因此,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
3、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大力倡导有责任心、爱心、耐心的师德品质。
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是新时期全面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任务、改进和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保证,引导全体教师加强品德修养,完善人格,提高育人能力,是今后一个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4、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实效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量由于性格、家庭、社会等因素导致的学生心理问题凸显出来,为当今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德育工作者应正视这一现实,提高认识,不能误将心理问题归为学生道德品质问题,忽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市教研部门可开设相关网站搭建心理咨询平台,通过定期开展心理量表测试、热点心理调查等途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要要求各校开设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校本课程。
工作总结格式总结,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
德育规律知识点总结
德育规律知识点总结德育规律是指在进行德育活动和德育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生并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了解和把握德育规律对于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德育规律进行一些简要总结,希望对于进行教育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
一、综合性德育规律是综合性的,它既是单一的规律,也是在实际工作中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一整套规律。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全面认识、把握和运用德育规律,善于处理这些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
二、科学性德育规律是科学的,它是在教育实践中长期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是可以预见的,可以实践的。
只有充分认识并严格遵守德育规律,才能使教育工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符合客观实际的可行性,是科学教育活动得以保证的根本。
三、差异性德育规律是具有差异性的,这主要表现在德育对象的差异性、动力的差异性及规律的特殊性上。
不同对象受德育作用的程度和方法都各异,特殊的德育对象和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育规律有着独特性。
四、发展性德育规律是发展的,它是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德育实践的每一新的发展阶段,都会出现它自己的规律,因而成为德育规律的新内容,如此循环往复,形成连续的德育规律发展过程。
五、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德育规律是相互依存的,各种德育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因此,在指导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德育规律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科学地把握和遵循各种德育规律的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六、灵活性德育规律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发现、表达、解释、引导和应用德育规律的方法、形式、手段上。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德育对象,采取不同的发现、表达和解释德育规律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认识和遵守德育规律是经验总结的过程,也是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
只有认真研究、认真遵守德育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构建学力目标增强德育实效性——略论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条件
智 育 、体 育 、美 育 相 结 合 的道 路 。长 期 以来 ,我 们 虽
然 在学 科 教 学 中强 调 了德 育 渗 透 ,然 而 德 育 和 学 科 教 学 的融 合 却 远 没 有 达 到 理 想 效 果 ,究 其 原 因 , 主要 是 受传统 德 育 和应 试 教育 目标 的制 约 : 第 一 ,传 统 德 育 目标 的制 约 。 受 目标 制 约 ,传 统 德 育 是 以静 态 形 式 ( 社 会 所 认 可 的道 德 规 范 、道 德 被 准 则 和道 德 理想 ) 呈 现 ,多 以灌输 的方 式传 递 给 学 生 , 关 注 的是 静 态 的德 育 观 念 的 传 播 结 果 ,而 不 是 德 育 观 念 的动 态 获 得 过 程 。传 统 德 育 好 比一 顶 帽 子 ,拿 起 来 戴 一 戴 就 是 ,不 必 量 体 裁 衣 ,更 不 必 加 以 学 科 能 力 的 浇 灌 。但 “ 力 的 发 展 恰 恰 是 与 道 德 成 长 不 可 分 割 能 的” ,如果 把 德育 的 目标 拓展 为 “ 注学 生 的 能力 、智 关 慧 发展 ” ,那 么德 育 就 有 了和 学 科教 学 渗 透 融 合 的理 由
略论“尊重的德育”理论中主客体关系
综观上述三种观点 :第 一种观点 影响大 ,认 同面 也大 。 这种观点 的模 式 是 “ 体 ( 主 教育 者 )——客 体 ( 教 育 受
者) 。如果 在大学德育 工作 中,科 学把 握 ,不 偏激 化 ,在 ”
当前 ,德 育理论界对 德育 过程 中主 客体关 系 的论述 主 要有三种 代 表性 观 点 :第 一种 观 点认 为 ,教 育者 是 主体 ,
v p n ,a dterlv c oilfr t n a d h ma e eo me t h euto etr fp i sp ia aa ims n h do me t n eea e o s a omai n u n d v lp n ,tersl f t un o hl o hc p rdg ,a te h n f c o h o l d
Z HANG n g—pn , DE n, HUANG Yi i n Ha ig NG Ya —q a g
(  ̄ u oee Y h n36 0 Y hnC lg , w u 3 00,C i ) l hn a
’
Ab t a t h e r fr s e t l sr c :T e t o y o p c u —mo a —e u tin man a n h tmo a d c t n i h n v ri e h u d b o e i e b sc h e f r l d c o i ti st a r le u ai t e u i est s s o e d n n t a i o n i l h
的客体 。双方在两个认 知圈内 ,构成主客体 的关 系 J 。
者同为教育 主体 ,它们 相 互 影 响 ,相 互 作 用 ,相 互 渗 透。
这种 “ 主体 ” 的关 系 ,不仅是 尊重受 教育者 的地位 ,而 双 是对 现行 主体性德育 的超越 。笔者想就此 问题谈几 点看法。
略论教师对学生德育时机的把握
略论教师对学生德育时机的把握摘要:在学生教育工作开展时,教师需对德育时机进行合理把握,保证德育的最佳教育效果。
本文就教师对学生德育时机的把握分析。
关键词:德育思想;教学时机;教学路径引言:德育思想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教育概念,德育思想可以在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体现,但实际德育的教育效果却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因为德育教育发起者的时机把握存在偏差,为充分发挥出德育教育思想价值,教师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应当对德育时机进行科学合理把握。
一、德育时机德育时机主要发生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基于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抓住学生的思维想象发展趋势,合理开展德育渗透,即在最佳德育时机完成德育渗透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
二、德育时机把握分析(一)情境时机把握在小学生德育工作开展时,教师需对教学情境进行合理掌控,从中找到最佳德育渗透时机,保证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果。
当小学生情绪较为激动时,教师需要合理引导,在最佳时机渗透德育内容,疏导学生情绪,帮助学生很好解决相关问题[1]。
在小学德育工作开展时,师生沟通矛盾、学生之间的生活摩擦、人际交往冲突等,都会对小学生的心智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小学生情绪不稳定、烦躁。
教师在不了解实际情况时,贸然开展教育处理,往往不能很好解决相关问题,部分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与思想对抗,产生了适得其反的德育效果。
当学生的情绪激动、行为不受控制时,教师可以采取“冷处理”方式,先将其问题进行一定搁置,让学生可以冷静平复情绪。
待学生思维稳定时,教师开展德育引导处理相关问题,学生可以反思出自己的问题,起到了很好德育效果。
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展时,一些偶然的生活事例拓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此时,教师需合理捕捉德育时机,开展德育教学引导。
如小学教师开展部编版语文内容教学时,学生对“花钟、蜜蜂、小虾”等文章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基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课堂教学情境,合理的渗透德育教学思想,培养小学生思想品德与价值观。
学校德育实效略论
思 想 保 证 的 重 任 , 此 德 育 必 须 贯 彻 时 代 精 神 , 向 现 代 因 面 化 、 向 世 界 、 向未 来 。 现 面 第 一 . 强 学 生 主 体 意 识 的 培 养 。市 场 经 济 条 件 下 没 加 有 主 体 意 识 的 人 是 难 “ 适 应 现 代 社 会 变 革 和 竞 争 的 需 要 的 。青 少 年 学 生 正 处 于 生 理 、 理 迅 速 发 展 的 阶 段 , 心 自主 意 识 和 自主 行 为 正 在 增 强 , 们 受 传 统 的 约 束 较 步 , 易 接 受 他 更 现 代 社 会 中新 观 念 和 新 的 行 为 方 式 , 现 出 更 加 强 烈 的 主 表 体 意 识 。学 生 的 自主 意 识 是 指 学 生 这 一 群 体 在 学 习 和 生 活 中 . 自己作 为 一 个 独 立 、 动 的 主 体 , 自己 的 意 向 和 态 把 能 “ 度 去 认 识 和参 与 各 种 活 动 , 现 出 自我 形 象 和 价 值 。 由 于 表 学 生 已经 接 受 家 庭 和 社 会 的 影 口 在 接 受 学 校 德 育 时 , 往 向, 往 用 自己 已有 的认 识 和 体 验 对 学 校 蒋 育 进 行 分 析 、 选 和 自 筛 我 加 工 . 至加 以抵 制 , 可 能 象 一 张 白纸 那 样 任 教 育 者 描 甚 不 绘 。如 果 在 计 划 经 济 的 环 境 中 . 种 德 育 把 学 生 简 单 地 看 这 成 被 灌 输 的对 象 的蒋 育 方 式 还 勉 强 有 效 的 话 , 开 放 式 的 、 在 多 元 化 的 市场 经 济 环 境 中是 难 “ 奏 效 的。 现 代 社 会 中 , 人 利 益 的 刺 激 作 用 与 社 会 道 德 中 利 他 个 准 则 的 冲突 、 与 义 的 矛 盾 , 学 生 身 上 表 现 得 I 明 显 。 利 在 I益 任 何 社 会 成 员 都 有 台 理 的 个 人 需 要 和 个 人 利 益 , 市 场 经 在 济 中更 为 突 出 , 煞 台 理 的 个 人 需 要 和 个 人 利益 , 利 于 个 抹 不
略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
二 、 育教 学 中德 育 渗 透 的实 践 内容 体 1 务讲解。 . 任 上 体 育 课 时 , 师 应 根 据 本 课 所 学 内容 . 目的 和 意 义 作 教 对 出简 明 的 阐 述 . 发 学 生 学 习 的 欲 望 , 在 思 想 上 作 好 吃苦 耐 激 或 劳 的准 备 , 强 组 织 纪 律 ’ 结 互 助 等 , 顺 利 实 施 教 学 作 好 加 、 团 为 铺垫 。 2区 别 对待 。 . 学生原有基础 、 家庭 环 境 和 个 性 心 理 千 差 万 别 , 因此 . 学 生 的爱 好 、 趣 和接 受 能 力 也 有 许 多 差 别 . 的 好 动 . 的 好 兴 有 有 静 ; 的性 格 内 向 , 的 性 格 外 向 ; 的 经得 起 表 扬 , 的经 不 有 有 有 有 起 批 评 ; 的 知 错 就 改 , 的 重 复 同 样 的 错 误 ; 的 家 里 受 过 有 有 有 严格 的教 育 ,有 的娇 生 惯 养 。 这 就 要 求 教 师 具 体 问 题 具 体 分 析 , 对 不 同学 生 的 不 同 特 点 , 取 不 同 的 教 育 方 法 。 因 材 针 采 要 施教、 区别 对 待 , 照 学 生 的 能 力 和 水 平 进 行 分 组 , 按 安排 不 同 的难 度 和标 准 来 加 强 练 习 , 每 个 学 生 都 能 实 现 自我 超 越 . 使 从 中享 受 到成 功 的乐 趣 。
一
、
在教学过程 中。 格 更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 严 使 学生更能懂得遵守纪律 ,听从指挥 ,更能体现 出集体主义精
神 。 时教 师要 采 用 诱 导 方 式 , 学 生 向 团结 、 取 、 上 的 方 同 把 进 向 面转 化 , 成 良好 的 学 风 。 形 4表 扬 、 励 和 奖 励 。 . 鼓 对 学 生 在 课 上 所 表 现 出 的 良好 思 想 行 为 及 时作 出充 分 的 肯 定 , 以往 表 现 较 差 的学 生 更 要 善 于创 造 环境 和 机 会 。 他 对 使 们有“ 闪光 点 ” 并 实 事 求 是 地 给 予 表 扬 , 到 一 视 同仁 。对 在 , 做
德育评价工作制度
德育评价工作制度一、总则德育评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质量。
为规范德育评价工作,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制定本制度。
二、评价原则1. 客观性原则:德育评价要客观公正,真实反映学生的德育表现和学校德育工作状况。
2. 发展性原则:德育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自我完善潜能。
3. 多元化原则:德育评价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全面、多角度地了解和评价学生德育状况。
4. 主体性原则:德育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家长等主体的作用,形成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三、评价对象与内容1. 评价对象:德育评价分为学生德育评价和学校德育工作评价两个层面。
学生德育评价对象为全体学生,学校德育工作评价对象为全校教职工。
2. 评价内容:学生德育评价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社会实践等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评价内容包括德育工作计划、德育活动、班主任工作、教职工德育素质等方面。
四、评价方式与方法1. 学生德育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进行。
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2. 学校德育工作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五、评价程序1. 制定评价方案:学校德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德育评价方案和评价标准。
2. 开展评价活动:评价活动中,各评价主体要认真履行评价职责,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
3. 汇总评价结果:德育部门负责收集、整理评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4. 反馈评价结果: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对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5. 评价结果运用:将学生德育评价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学校德育工作评价结果作为教职工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评价组织领导与监督1. 成立德育评价领导小组:学校成立德育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德育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方案制定、结果审核等工作。
德育实践活动效果评估
德育实践活动效果评估德育实践活动一直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体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然而,对于德育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估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才能确保活动的效果得以实现和提升。
本文将探讨德育实践活动效果评估的相关内容。
一、活动设计与实施德育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估首先需要考虑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活动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记录活动情况,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互动模式、活动内容等,为后续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二、效果观察与记录在德育实践活动结束后,应当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观察和记录。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行举止、态度转变、情感体验等,从而客观地评估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同时,也可以邀请学生和家长进行反馈,了解他们对活动效果的认识和评价。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问卷调查和访谈是评估德育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计问卷和进行面对面访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对活动的看法和感受,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改进活动提供依据和建议。
问卷调查应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如活动主题、组织方式、教学资源等,以全面了解活动的实施情况。
四、成果汇总与分析最后,针对以上的评估数据,需要对活动的成果进行汇总和分析。
根据数据结果,评估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德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也可以对活动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比较前后数据的差异,验证活动效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德育实践活动效果评估,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活动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有效提高德育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希望各学校和教育机构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时,能够重视评估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活动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做出积极贡献。
中小学学科德育评价标准
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传授融合,把思政教育巧妙渗透教学全过程,润物无声。
10
教学方法
注重教学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
10
能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资源,教学内容呈现恰当,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包装时尚”。
10
教学效果
注重价值引领,让学生感觉“营养丰富味道又好”;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好;教学目标达成效果好。
15
教师素养
仪态大方,举止得体,精神饱满,教学投入;语言规范、流畅,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板书设计合理,授课时间安排科学;教学手段运用恰当合理。
15
省级现场展示环节评价标准
(中小学学科德育)
评价项目
评价要点
分值
得分
课程设计
遵循教材的基本精神,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分析透彻,文字准确,符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10
撰写规范、要素齐全,各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工艺”精湛。
10
育人因素
挖掘转化
教学内容表述准确、阐释清楚。
10
善于挖掘提炼课程蕴含的育人因素。
略论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
道德 品质
思想政治课其 首要任 务是传授科学 知识 ,核心任务是培 养能 两 手 抓 两 手 都 要 硬 。江 泽 民 同 志在 他提 出 的 “ 三个代表” 的 重 要 思 力, 而归宿和 落脚点是提 高学生的政 治思想觉悟 。也就是说 , 政治 想 中也 提 出 “ 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 最 近 颁 布 的 《 公 民道 课教学 的最 终 目标是要增强其德育 实效性 , 充分发挥 其德育功 能。 德建 设实施纲要 》 中谈到道德 建设的 重要 性时 , 就 明确提出 : 社会 然而, 长 期 以来 , 思想 政治 课教学受“ 应试教 育” 的影响 , 对学 生的 主义道德建设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 要内容并且将“ 以德治 国” 上 升 道 德教育缺乏实效性 ,学生 的道德知识 不能转化为道德 实践 。因 为与“ 依法治 同” 并重的重要思想 和方针 。《 公 民道德建设 实施 纲 此, 思想政治 课作 为中学的德 育课 , 如何提高其 德育实效性 , 充分 要》 中还指出 : “ 学 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 发挥 其德 育功能 , 十分值得思考 可见, 提高思想政 治课 的德 育实效性 , 充 分发挥 其德育 功能 , 目前 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不高的现状分析 正 是顺应 了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 是十分必要的。 1 . 重智轻 德, 知行不 一。 2 . 当前中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 的。 道德知识 、 道德情 感 、 道 德意志 、 道德行 为是 思想品德 的 四个 人 生最 为 重要 的 发 展 阶 段 是 中学 时 期 ,人 生 最 为 脆 弱 和 危 险 构成要素 。也是人们 常说 的知情意行。其中 , 知 即道德认识。是人 的时期也是 中学时期 。在这- -m l 期 ,中学生 正处在生理上 不断发 们对 道德理想 、 原则、 规范 的了解 和掌握 , 表 现对一种行 为的是非 育 、 心 理 上 不 断 成 熟 的 特殊 阶段 。尤其 是 高 中生 , 正 处 在 青 年 初期 , 善恶美丑的判断和评 价 , 是选择行为的基础。行 即道德行 为。是指 这是人 生道路上最 宝贵 , 最充满 生机 , 具 有 向上发展趋势 的时期 。 在一 定的道德认 识 、 道德情感 、 道德意 志的支 配下 的实践 , 是一 个 他们 已具有 强烈 的独立 意识 和爱 的需要 、 尊重 的需求 、 自我 实现 人 思 想 品德 好 坏 的客 观 标 准 。 的追 求 。他们 心理正 处在迅 速 发展趋 于成 熟但 义 尚未成熟 的 阶 2 . 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 缺乏时代性 段, 他们 半懂事半不 懂事 , 心理 活动特征 丰富而矛 盾 , 主要表现 在 思想政 治课 的教学内容 ,必须适应社会 发展与时代 的要 求才 三 个 方 面 : 会具有 生命 力。而 目前 , 在 我国的学校思想政治道 德教育 中, 其教 第一 , 情绪 、 情 感强烈 , 具有 不稳定性 。中学 生有着强 烈 的情 育 内容过于陈旧, 缺乏时代性 。 感, 他 们情绪变化 常常起伏 不定 , 有时 可以为一点 小事 就激 动 、 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 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不断发 展 , 中 奋 , 或者 是动怒 、 怄气 、 甚至跟 人争 吵 ; 有 时又极度 苦恼 、 泄气 、 消 学生的 自主意识不断加强 。他 们关心个人未来发展 , 一些适应市场 沉 。他们 的情 绪有不 稳定 的特 点 , 当生 活 、 学 习一 帆风顺 和 如意 经济发展需要的新观念 , 如效率观念 、 竞争观念等 , 被他们看好 :效 时 , 他们 往往表 现出优 越感 和盲 目自信 , 然而 , 当生活 、 学习 遇到 率 、竞争和敢想敢 干等这些在 传统 教育 巾较少提及 的思想观 念被 困难 和受到挫 折 的时候 , 他们 便转 向另一 极端 , 表现 出 自卑 感和 中 学 乍 看 成 是 对 个人 发展 极 其 重 要 的 因素 。然 而 , 目前思 想 政 治课 悲 观 失 望 。 德育 内容普遍存 在重义务轻 权利的现象 。这与 今天的社会 对人的 第二 , 中学 生情绪 不稳定 , 有时会 出现不安 、 烦恼 、 寂 寞及 孤独 基本权利和个性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合 的。我 国中学生德育大纲 , 感 ,而 朋 友 会 给 他 们 带 来 稳 定 感 和 安 全 感 。因 此 他 们 特 别 需 要 友 重点强调意识形态教育 , 具有很强的政治化倾 向。在德育课 程内容 谊 。但 由于他们 的 自尊心很强 , 感情丰富 而起 伏大 , 再 加之大 多数 的选择 上 , 倾 向于 体现社会 伦理 价值的作品 . 喜 欢把 “ 高、 大、 全” 的 中学生 都是 独生 子女 ,不 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 自己和他人 的关 人物 塑造 成人们心 中的“ 绝 对英 雄” 。而对 于那些表现人 性化的作 系 , 因此 容易 产生 人 际 关 系 的 紧 张 而 引 起 心 理不 平 衡 。 品, 则采取排斥和否定 的态度 。然而 , 当前 中学 生不再像 以前那样 第三, 自我意识 、 自我实 现的观念 与认识水平 、 认 识能 力 的差 众 所一 致地 把某 种职 业及其 典 型人物 看成 是心 目中的 “ 绝 对英 异。中学生有着 很强 的 自我意识 , 他们思维活跃 , 但认识能力不足 。 雄” 。他1 " F I x I , 堪作 自己人生榜样的人物的选择具 有多元性 , 喜欢根 对 于社会上 以各种途径 向他们提供 的各种 信息不能 很好地 分辨 , 据 自己 的 奋 斗 目标 选 择 心 目 中 的 “ 相对英雄 ” , 如企 业 家 、 学 术 科 技 凶此一些假 丑恶 的信息会对他们 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 界人 等。 当前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以上一般特征 , 此外 , 由于受时代发 3 . 教学方法单一 ,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 展、 社会环境 的影 响 , 现在 中学生 的心理特 征同五六 十年 代的学生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 务而采用 的各 种方式和手段 的总 相比 , 已经 由单纯变得复杂 和。思想政治 课是一门 以德育为主要性质的课程, 它向学生较系统 三、 进一步提高 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 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地进行社会思想 品德和政治教育 , 以课 堂教学为 主, 用 以马 克思主 1 . 德育方法要做到知情意行相结合 , 协调发展。 义为指导 的理论 观点和社会 基础知识武装学生 ,逐步提高学 生的 知, 是道 德认识 。是 人们对道 德理 想 、 原则 、 规 范的 了解 和掌 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 , 培养他们 的社会 主义道德品质 。也可 以 握 , 表现为对一种行为 的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 。情 , 是道德情感。 说, 是教育者影响或完善学 生个体道德 品质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认 是人们在 社会生活实践 中伴 随着道德认识而产 生的对客观事 物所 为, 外 因是事物 发展 的条 件 , 内 因是 事物发展 的根据 , 外 因通 过 内 持态度的体验 。 意, 即道 德意志。 是人们 自觉 地确定 目的, 支配和调 因才能起作用 。对 中学 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价值性 的影响 , 是学 生 节 自己行为时 , 克 服困难或 障碍的心理过程 , 作m选择 的果断力量 道德品质形成的外 因, 这一影响过程能 否起作用 , 关键 是看学生接 和坚 决精神。行 , 即道德 行为。是人 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 、 道德情 受这 一影 响的内因。而 目前 , 思想政治课德育中主要存 在的问题就 感 、 道德意志的支配下的实践 , 是一个人道德 品质 的外部表现 。知 、 是忽视学 生的主体性 , 方法单一。 情、 意、 行是个体思想 品德 的四个构成要 素 , 它们相互联 系 , 相互制 二、 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的必要性 约、 相互促进 。 1 . 我 国经 济 改革 和社 会 发 展的
德育评价制度
德育评价制度引言:德育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推进德育工作,学校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制度,以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
本文将从以下十二个方面展开回答,探讨如何建立德育评价制度。
一、德育评价的目标和原则科学清晰地确定德育评价的目标和原则是建立德育评价制度的基础。
目标是指促进学生德育全面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
原则是指客观公正、细化量化、激励引导等。
二、德育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德育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并建立起相应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应具备科学性和实用性,并能够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三、德育评价的线索收集与分析线索收集是指收集学生德育方面的各种信息和材料,分析是指对收集到的线索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
学校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收集线索,并在收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四、德育评价的形式与工具德育评价的形式与工具有多种选择,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互评、以个人为单位的自评、以学校为单位的总评等。
同时,可以运用日常表现记录、案例分析和德育评价表等工具进行评价。
五、德育评价的实施与管理德育评价的实施与管理是德育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并建立相应的评价管理机制,确保德育评价有序进行。
六、德育评价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德育评价不应与教育教学脱节,而应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可以将德育评价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品德培养与学科知识学习相互促进。
七、德育评价与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德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应与家长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并将家长参与德育评价的过程中,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八、德育评价与学生自主发展学生是德育评价的主体,德育评价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
学校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评权和评价参与权,鼓励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发挥主动性。
九、德育评价的激励机制德育评价的激励机制是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略论孔子的德育教育思想
,
。
,
,
“
”
பைடு நூலக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他对 子 夏 说 女为 君 子 儒 无 为 小 人孺 (《 ) 孔子进 而 文质彬彬 颜 渊》 庸也 》 四 《 》 对 君 子 的道 德标 准 提 出 了 项具体 要 求 首先 君 子 和 而 不 同 子 路 篇载 君 子 和 而 不 同 小 人 同而 不
。 、 、
德育 自古 以 来是 我 国 教育 的 核 心 孔 子 的哲 学是 一种道德 哲学 旨在 回 答社 会与人 生 的 间题 反映 在教育 上 即 是非常重视德 育在人 的发展 中的作 用 相 应地 孔 子 的 德育教育 思 想 也是非 常丰富的 孔子 生 逢 东周乱世 建立 于 原 始宗 教基 础 上 的礼 乐文化 日趋 瓦 解 孔 子 正是 面 对现实 认真观 察 了 当时 的 社会 从社会 动乱 和 社会变革 中悟 出 了 一度 被奴 隶 主 阶级 泯 灭 了 的人 的价 值 孔 子 十分 重 视研究 人 特别是 以 阐 明人 的道德观念 来 揭示人 的本性 因而 构成 了 以 仁 为 核 心 庞 大 的 伦 理学 思 想 体系 《 云 仁者 人 也 《 中庸 》 孟子 尽 心下 》 亦 云 仁 也 者人 也 仁 是孔 子伦 理 学说 的核 心 概念 在 孔子 以 前 的 文献 中 仁常与忠 信 义 孝 敬 智 勇 等诸德并 列 使 用 它 的基 本含 义是 亲 爱 如《 国语 晋语 ;《 》 》 ( ) 亲 周 下 气 一 了 一 爱 之谓 语 仁 文 德 之爱 也 爱人能仁 等等 孔子 对这 概念作 极大 的发挥 构 成 了他 的道德学说 的基 础 孔 子提倡仁爱 显 然并不仅 仅是为 了 处理 亲 族 内部关 系 更 主 要 的是 要 处理上 下 君 臣 之 间 的关 系 君 民 之 间 的关 系 以 及 国 与 国 之间的关系 为 了 这个 目的 仁爱 就 不得不超越 亲 亲 而 进人更广 阔的社 会领域 从 这个意义 上 孔子赋予 仁 以 深刻的人 生哲 理 它 既 包含着对 仁古 老含 义 的 自觉 也体现 了 超越克 己 复礼 的现 实伦 理 要求 因而 进人更高的哲学 领 域 由 于 赋 予 仁 以 如此普遍意义 ) 仁 即 人道 它 就从 一种具体 的 品 德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 的道德范畴 仁者人 也 ( 《中庸 》 谁 能 出 不由 ? 的根 必 君 去 恶 户 何莫 由斯道也 仁是做人 本 它是一个人成为人的 由之途 子 仁 乎成名 君 子 无 终食 ( 《 》 ) 间 违 于 颠 沛必 于 是 里 我 性 一 飞 之 仁 造次必 是 仁 这是 人类对 自 本 认识的 次 跃 也是 孔 子 对 人 的 本性 的 深刻 揭 示 孔 子 认为 人性 是 人 生 而 有 之 的 根 本 属 性 亦称人 的天 性 他说 天 生 德 于 予 ( 《述 而 》) 其 意是 天 我 授 的 德性 又 说 人 之 生 也 直 ( 《 雍 也 》) 其意是 言人 所生 于 世 而 始 终 以 其 正 直 也 孔 子在此提 到 的 ) 这里 孔 子 认 为大多 数人是 的 品 显 然 天 的 德 直 性 都是 生 但孔子 又 说 性 相 近 习相 远 ( 《阳 货 》 天 赋 的 善 良德性 彼 此 是相 近 的 其性 可 上 可 下 从善从 恶 关键 在 于 所 受 的教 育 他说 德之 不 修 学之 ) 孔 子 的 人性 论 是 以 客 观 唯 心 主 义 为 思 想基 础 不讲 闻 义 不 能徒 不善不 能改 是吾 优也 ( 《 述而》 重 后 天 的 道 用 上 唯 主 义 因 的 但他却 视 德教育作 在这一点 却包含着 物 的 素 由此 可 得 出结论 既 然 蕴 种 天 的 良 么 可 又 人性 中 藏着一 赋 善 德 性 那 就有 能进行道德教育 由于 这种善 良德性 必然通 过道德教 ( 《 可 能 展 出 以 必 要 道 罗 孔 育才有 发 来 所 又有 进行 德教育 佐才 试论 子 的德育 思 想 》 《孔子教育 思 想文
学校学生品德评价制度
学校学生品德评价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校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评价和引导学生的品德发展,学校学生品德评价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学生品德评价制度的重要性、建设、改进等方面。
一、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
学校教育开始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也开始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品德发展。
学校学生品德评价制度的建立正是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学校学生品德评价的目的学校学生品德评价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风尚。
通过评价,学校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学校学生品德评价的内容学校学生品德评价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思想、学习、行为等多个方面。
其中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业成绩、社会公德、团队协作等。
评价内容应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既要注重学生的品行表现,也要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和成绩。
四、学校学生品德评价指标的制定学校学生品德评价指标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目标。
可以参考相关的教育指导文件和标准,制定适合学校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应该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操作性,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
五、学校学生品德评价的方式学校学生品德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包括考核、观察、问卷调查等。
评价方式应该注重多角度、多角度的评价,结合日常教学、课堂表现、课外活动等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评价方式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隐私和人格尊重。
六、学校学生品德评价的实施学校学生品德评价的实施需要广泛调动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和分工,确保评价制度的顺利进行。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使家长参与到评价工作中来,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
评价班级德育工作制度
评价班级德育工作制度班级德育工作制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班级德育工作制度中,包括了德育课程设置、德育活动开展、德育评价体系等方面。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班级德育工作制度进行评价。
一、德育课程设置德育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班级德育工作制度中的德育课程设置应当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1. 科学性:德育课程的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以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同时,德育课程还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道德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2. 系统性:德育课程应当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德育课程的内容应当逐级深化,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体系。
此外,德育课程还应当与其他学科课程相互渗透,形成一个跨学科的德育体系。
3. 针对性:德育课程应当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目标和要求。
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德育课程可以侧重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对于高年级学生,德育课程可以侧重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二、德育活动开展德育活动是班级德育工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1. 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德育活动内容应当丰富多样,包括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
通过不同类型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教育的真谛。
2. 活动形式的创新性:德育活动形式应当注重创新,打破传统的说教式教育,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活动。
例如,通过小品、歌曲、舞蹈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
3. 活动评价的公正性:德育活动的评价应当注重公正性,避免主观臆断和偏颇。
评价标准应当客观、合理,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努力程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
三、德育评价体系德育评价体系是衡量班级德育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应当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和激励性。
略论如何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侯瑞 军 ( 甘 肃省 渭 源县上 湾 乡上 湾 小学 7 4 8 2 0 1 )
摘要: 学 校教育中 德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 其 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 德 育的外延是宽泛
的. 切不仅仅是道德教 育 物质文明不断提 高 并发展的 同时. 德 育也 需要与时俱进。于是教 育者 有必要在 明辨德 育科 学 内涵 的前提 下 .
基础 ” 至此 . 教育者对德 育工作的任务便一
书得 以扩充 : 现代化 多媒体 设备得 以运用 : 教 师 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 : 在校学生享受 “ 两 免
-
目 了然了 也只有在正确把握德育科学内涵及明 确 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后 .教师才能结合 具 体的教学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 立足语文课堂, 注重学 生情感 、 态度与 价值观的提升
立足课程标 准. 充分利 用语 文课 堂、 思想品德 与社会课 堂以及 周会课 堂并结合 具体 教学情 境去不失时机地开展德 育工作
碜 素 质 教 育 移
略论如何对农木 寸 小学生进行德育教 育
育孩子使其品行 良好并有道德 其实 . 这样的 境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富有情感的话语 . 并用
三、 充分 利用思想品德与社会课 堂 。 开展
关键词 : 学校教育 德 育工作 语 文课 堂 社会课 堂 周会课堂 西部大 开发战 略实施 以来 的十 多年 . 农 村经 济稳 步增长 . 贫 困面貌 悄然间得以改观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 的重视程度绝不亚 于 发展经济 就笔者所 在的农村小学 ( 国家级贫 困县 渭源县的乡村小学 ) 来看, 办学条件从实 质上得 到改变 : 教室 、 宿舍 得以重建 ; 仪器 、 图
视教育 由此 . 该部分群众对学校及教师产生 种忽视及蔑视心理 长此以往 . 部分学生耳
德育工作考核评估制度
德育工作考核评估制度1. 引言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局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有效评估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德育工作考核评估制度,以辅助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改良和提高。
2. 考核内容2.1 德育目标与指标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需要具体、明确的表达出来。
在考核评估制度中,应将德育目标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指标,以便进行量化的评估。
常见的德育指标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等。
2.2 德育活动与成果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德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考核评估制度应该对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记录和评估,包括活动的类型、参与人数、效果等方面。
同时,还需考核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成果和表现,如参与度、积极性等。
2.3 德育资源与支持德育工作需要良好的资源和支持体系。
评估制度应考虑学校德育资源的充实程度,包括师资力量、教育设施、教材等。
同时,还需考虑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支持体系,如学校领导的关注程度、教师的培训时机等方面。
3. 考核方法3.1 定性评估定性评估是指通过描述和评价的方式,从主观和直观的角度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评估。
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教师评价等方法来获取相关信息,然后综合分析得出评估结果。
3.2 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指通过数据和统计的方式,从客观和量化的角度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设计评分表、制定评估指标等方法,定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评分和评估,得出具体的评估结果。
4. 考核周期与频率考核评估制度应该设定明确的周期和频率,以确保评估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一般建议每学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德育工作评估,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中期和末期的评估。
此外,还可以设定临时评估,对特定的德育工程进行评估。
5. 考核评估结果的应用考核评估的结果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评估结果应及时反响给相关的工作人员,用于改良和提高德育工作。
略论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区别
从是否“ 有意识” 、 “ 直接地” 、 “ 明确地” 等较为标签 化地界定 。 笔者认为 , 对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 的内 涵进 行 比较 , 首先 应从 德 育 内涵上 分析 。 因为 二者 都属于德育范畴。德育是指德育主体通过对德育 客体者施加影响以促使德育客体认 同或强化一定 社 会 所推 崇 的道 德思 想 ,外 显 相应 道 德行 为 的一 种实践活动。 在德育过程 中, 若德育主体将德育 目 的直接呈现给德育客体或者直接要求德育客体做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同属德育 ,在功能上都 普遍具有价值观导向, 情感激励 , 人格塑造等个体 性 功能 , 以及维护统治需要 , 实现文明传承 , 调节
行 比较 。
客体进行德育思想 的灌输和德育行为的规范。它 对于社会主流道德思想 的广泛、迅速传播有着重
要 的作用 ,但 也容 易 引起 德 育客 体 逆反 心 理 而使
一
、
显 性德 育 与 隐性 德 育 内涵 区别
德育效果欠佳 。 随着 2 0 世纪 7 0 年代 , 美国学者杰 克逊 ( P . W. J a c k s o n )在 《 课 堂 中的生活 ( L i f e i n C l a s s r o o m ) > 中首次提 出“ 隐性课程” 概念后 , 在德 育研 究领 域相 应 产 生 了“ 隐I 生德 育 ” 概念。隐l 生德
三、 显 性德 育与 隐性 德育 功能 区别
益于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的 活动方 式 及过 程 ” 。[ 5 】 通 过分 析 也可 发 现 : “ 无 意 识 的” 、 “ 间接 的” 、 “ 内隐的”等词高频地出现在对
隐性 德育 内涵 的界定 中。 ‘ 由此 看 来 , 目前学 界 在对 二 者 内涵 区别 大 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 育评 价 是 德育主体 依 据 一 定 的标 准 , 用相 应 的手 段 和 方 法 , 德育 所 完成 目标 的程 度 及 学生 道 德 思 想素质 的发 展 变化 德 运 对 适 当判 断 的活 动 。 德育评 价 作 为德 育价值 判 断, 由于德 育 内涵 和外延 的丰富性 及 过程 的长期 性 、 多维性 , 得 判 断过 程 复 杂, 使 难度 加 大; 又由于在评 价 过 程 中, 有评 价 主体 主观 参 与, 断结果 往 往会 有很 大不同 , 判 这会 直接 影 响着德 育实践 的发 展 。 可见 , 只有 实行 科 学的德 育评 价 、 才能真 正发挥 出德 育评 价 应有的功 能和 作用 关键 词 : 德育 评 价 科 学性 2 科学性原则。 、 首先 , 育 评 价要 有 科 学 的态 度 , 观 的 、 德 客 实 德 育 评价 的 目的在 于创 造 适合 学 生 的教 育, 造一 种适 应 学 生 事 求是 地 进 行 , 对 主 观 臆 断 ; 次 , 育评 价 要符 合德 育 规律 , 创 反 其 德
目标系 统 , 即各 个 时期 、 个 阶段 德 育 所 要 达 到 的境 地 。 三 , 各 其 为
实 现 分 目标 而 开展 德 育活 动所 要 达 到 的 具 体 目标 系 统 。 个层 次 三
目标 的关 系Biblioteka 构 为 : 育具 体 目 的综 合 为分 目标 . 目标 之 和 构 德 标 分
思想 道 德发 展 的新 教 育机 制 。 可纵 观 学校 德 育 评 价, 常 常偏 离这 防 止评 价 的盲 目性 和 随 意 性 ; 次 , 育评 价要 全 面 、 整 , 服 却 再 德 完 克
一
目的 , 主要 缺憾 有 : 其
片 面性 和孤 立性 。
( ) 一 以德 育者 自 工作量 来 衡 量德 育 成绩 。 身
成 总 目标 。
态 度 ” 停 留于 “ , 满腔 的热 情 ” 从 认识 到认 识 , 说 教 到说 教 , 在 , 从 仅
主观 范围 内转 圈子。 这种 德 育评 价 , 只能对 德 育实践 起 误解 作用 。
2指 标要 素 。 育 评 价 需 要将 抽 象 目标 转化 为 行 为化 的 、 . 德 可操
2 1年4 O1 月
A r l2l i. 0 l 曩
第 1期 3
| j k 。
总5l 2 期
| o 。5 N 3 搿 i O 1 . 1 . 2
德 育 评 价 的 科 学 , 略 论 陡
周 玉香
( 舞钢 市 教 师进 修 学 校 河 南 平顶 山 4 2 0 ) 6 5 0
开 了什么会 议 、 了哪 些文 件 、 了多少 材 料 、 发 写 开展 了哪 些 活 动 、 下 对 象全 貌 , 去科 学 性 。 是 指标 区分力 适 当 , 失 二 即所 设 置 的 指标 既 班级 和下寝 室 找学 生谈 话 次数 等 等 , 似乎这 些 具体 事 务做 得 越多 ,
一
3 可 行性 原 则 。 行德 育 评 价 , . 进 一是 要 设 置 适宜 数 量 的指 标 。
显 不易 操 作 , 去 可行 性 ; 标 过 少, 能 反 映 失 指 不 些学 校 评 价 德 育工作 , 总是 罗 列一 些 德 育 的具体 事 务, 如 指 标过 多 , 得复 杂 , 诸
( ) 二 以工 作是 否得 到 上级 表 扬 为评 价依 据 。
其 依 德 这 评 价德 育 工作 , 一种 极 为常见 的做 法是 列举 某 些领 导 的表扬 、 成 : 一 , 据 德 育 大 纲 、 育 目标 而 确定 的评 价总 目标 , 是 德 也是 德 育评 价 的准 绳 。 二 , 据 总 目标 的 要 其 根 上级 的表 彭 , 以此 来 论 学 校 德 育 工作 的成 绩 。 当 承认 , 育工 育 实践 的方 向目标 , 并 应 德 把 作受 到 上 级 的表 扬 , 是 上 级 对其 成 绩 的肯 定 。 确 可是 . 种 表 扬 毕 求 和 学 生 的 具 体情 况 及 德 育 规 律 , 总 目标 作合 理 分 解而 成 的 分 这
确 表 明 了德 育 工作 者 的辛 苦与 勤 劳 。 而 , 种 辛 勤 劳 动 与德 育 然 这 效 果 却 很 难 成 正 比 , 些 时 候 可能 还 会 出现 ,“ 心 办 坏 事 ” 情 某 好 的
形。
不是 高 不 可 攀 , 不是 一 而 就 。 是 标 准 具 体可 操 作 , 段 方 法 也 蹴 三 手 ( ) 三 构建 完 善 的德 育 评 价要 素系 统 。
竟是 第二性 的东 西, 德育 目 并非 存在 着必 然 的联 系。 与 标 ( ) 纯 从 精 神形式 上 评 价德 育 工作 。 i 单 某 些德 育评 价 , 忽视 对 其 要素 、 程 、 过 目标 、 果 等 的分 析 评 效 判, 而只听 “ 闪光 的语言 ” 满足 于 “ 刻 的 认识 ” 热 衷 于 “ , 深 , 积极 的
作的、 可测定的指标 。 只有德育评价 目标具体化, 德育评价才能摆
脱 空 洞含 糊 的评 议 , 价 结 论 才 明 白、 楚 、 确 。 育 有 自身 的 评 清 准 德
笔者 认 为 , 育评 价 完 整 的要 素系统 大 致包 括 : 德
德 育就 越 富 有成 效 。 可 否 认 , 育具 体 工作 做 得 多 、 得 细 , 不 德 做 的 简便 易行 。
1 目标 要 素 。 育 评 价 目标应 该 是 一 个 由德 育 实 践各 个方 面 . 德 所 组 成 的系统 。 实践 中 , 在 这个 目标 系统 一 般 由三个 层 次 的 目标 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