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苏教版)【《古诗二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独立识字、学词,认字3个,写字7个。
3.理解市局的意思,初步体会这两首古诗咏物言志的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
(板书课题:古诗二首)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
(课件出示)(2)都描写了马。
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交流释疑、品悟诗情。
中心议题1: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效策略:1、反复朗读诗句,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在书上批注。
(学生先学,师补充关键词意思)。
大宛:汉代西域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
竹批:马的耳朵似劈开的竹子。
骁腾:健壮、快捷。
钩:一种弯刀,古代的`一种兵器。
金络脑: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2、自由读诗,用“----”画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反复朗读、体会,简单批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议题2:这两首诗都是写马的,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效策略: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特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咏物言志。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包含《山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古诗欣赏”。
《山行》详细内容: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详细内容: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学会通过注释、背景了解古诗的含义,提高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两首古诗的含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注释、背景理解古诗,提高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让学生描述秋天的特点,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字音、停顿、语调。
3. 课文解析:(1)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逐句解析诗句含义,通过注释、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3)分析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4. 例题讲解:以《山行》为例,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1. 《古诗二首》2. 内容:《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 知识点:韵律美、意境美、注释、背景。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山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2)分析两首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结合诗句进行说明。
2. 答案:(1)见板书设计。
(2)结合诗句分析,例如:《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教材分析: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描写作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和隐者徒弟的几句对话。
可是全诗看不到一句问话,只能看到童子的答话。
贾岛采用以答代问、寓问于答的手法,仅以二十字就表达了完美的诗意,可见作者推敲字句的功力之高。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间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怅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这条涌动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暗线,才是贯穿全诗的脊梁,才是让学生真正进入诗境的大道。
袁枚的《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在寻常的你我看来,看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最多掩口一笑。
然而这些生活中最普通、最寻常、最不起眼的小事,恰恰是最真实的、最宝贵的写作素材,就看你能不能捕捉到那灵光一闪了。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玩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由动到静,一放一收,动若脱兔,静如处子。
如此鲜明的对比,一下子就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让人沉醉于顽童的可爱。
至于下一步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这种写作的手法,与中国国画技法中的“留白”应该是相通的。
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学情分析:《寻隐者不遇》和《所见》这两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学生理解诗意不是难题。
但仔细品味,却感觉曲折多姿、波澜迭起,所以学生领悟其意境之美应是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诗人,他独自一人来到深山老林,想要寻找一位传说中的隐士。他历经艰辛,却始终没有找到这位隐士。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诗人的心情。”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对寻隐者不遇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导入:通过讲述有关隐士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寻隐者不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诵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寻隐者不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讲解:详细讲解诗中的生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提高文学素养。
4.讨论: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2.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发展水平,关注学生对诗中情感、意境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悟诗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创作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分享的学习态度。
4.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借助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首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寻隐者不遇》这首诗,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针对诗中的生僻字词,如“樵”、“烟”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何要选择松树、童子等元素,体会这些意象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2.强调古诗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
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诵诗爱诗1、挖掘积累:小朋友,周老师每次走过你们的教室的时候,总发现你们的黑板上写着一首古诗,是不是一直在进行着古诗的背诵活动,那我们肯定会背许多评价:背的不错,谁愿意比他的声音更响亮。
你背的是哪一首?对,咱们背诗还要记住诗的名字。
瞧,摇头晃脑背得真投入。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朗朗的背诗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二、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
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
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告诉学生: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出示袁枚及诗)3、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谁会读?(请两个)正音。
——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读错的字帮忙纠正一下,读的好的,请你送上你的掌声鼓励一下。
——都会读了,那我们一齐读。
(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
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
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闭:谁能为他找个朋友?立:说反义词,做动作。
)4、离开了古诗,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认读——做小老师读)有谁愿意为其中的一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呀?(生字组词)怎么样的孩子叫牧童?(放牛的)5、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中,可是拼音娃娃不见了,谁还会读?(指名读——齐读)6、大家读的真好。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教案)【新版】
3、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寻隐者不遇》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
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
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童子:小徒弟。
师:老师。
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2)在哪儿采药?(3)你能找到他吗?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
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3【教学设计】《古诗两首》(语文苏教五上)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文的两首诗均是五言绝色,语言清新、平白。
《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古诗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
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
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
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两首诗简单易懂,应引导学生在细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1、默读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2、板书:唐贾岛3、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导入来让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态度和为人有初步的了解,从而为更好的理解诗人及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作好情感的铺垫。
二、读题、释题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讨论:寻?隐者?遇?师适时引导理解和总结。
寻:寻访;“隐者”,指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
3、想想题目的意思。
4、引导质疑。
【设计意图】通过释题,让学生补充理解诗题的意思,特别是对于“隐者”身份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体会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苏教版
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2.过程与方法凭借语言文字,学习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教学准备】收集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起兴趣1.导入:放音乐,教师配乐激情讲述关于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说故事中贾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初步感受贾岛认真、严谨的文学创作态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创作的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大家齐读诗题。
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随机播放课件):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漂亮的字体渐渐飞入,排列成整齐的四行,熠熠生辉。
2.你们觉得怎样才算是学会了古诗呢?指名说。
其他同学补充。
(总结需要掌握的问题: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要掌握重点词的意思、诗句的意思。
古诗蕴含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学生分组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情况,教师出示课件,简要补充诗人简介资料。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1.出示学生预习单,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第一关:和“字宝宝”交朋友。
检查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隐者不遇童子云深①正确读词。
②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
2.第二关:我会朗读古诗。
(1)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检查。
(2)指名朗读古诗,集体评议、正音。
(3)再读古诗,做到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第三关:我会感知古诗的内容。
简单交流: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引导:说说古诗中写了哪些人、事、物。
)三、精读感悟,品味古诗描绘的景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1.智囊团献计策:我会学诗意。
苏教版五语课文3《古诗两首》教案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
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2个)
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闭:谁能为他找个朋友?立:说反义词,做动作。)
怎么样的孩子叫牧童?(放牛的)
5、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6、大家读的真好。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个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
你能想象得出小男孩二捉蝉时的动作、神情吗?
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
汇报交流。随机朗读指导
了解诗人
自由朗读古诗
检查反馈:指名读
认识生字——正音
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组织学生朗读古诗
学生四人一组,读一读,推荐1名学生比一比。看看谁最棒
学习古诗
感受捕蝉意趣
学生观看课件
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
什么样的松树下面?谁问童子?怎么问?问什么?童子什么样?
生讨论从故事中领悟到了什么。
说说读书做笔记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后的调整
(二)指导学法
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3课《古诗两首》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松树下,我询问了年少的童子(“您的师父去了哪里?”)。他回答说:“师父差不多去山中采药了。"
(3)课件出示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童子)还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大山中,可山中云雾弥漫,不明白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师问:依照对诗句的理解,您能想象出诗人和童子的对话不?我们来表演一下。
小组讨论,表演环节,上前表演。
诗人问:您师父干什么去了?
童子答:师父采药去了。
诗人问:到哪里采药去了。
童子答:就在这座山里。
诗人问:他到底在山中的什么地方?您能帮我找到他不?
童子答:山中云雾特别浓,我也不知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
5、理解诗句。
师问:这首诗中每句话都体现了诗人的一种感情,您能带着不同的感情,再次朗诵一遍这首古诗不?
师问:《所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从每句诗的含义去做总结。
指生回答。
师小结:主要写了牧童的一件趣事、他在牛背上唱着歌,当看到鸣蝉时,就想捉住它,因此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表现了牧童的天真活泼、无拘无束的特点。
四、巩固提升
师问:您还明白哪些描写孩童趣事的古诗呢?
课件出示《花影》和《小儿垂钓》
师: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再来感受一下这首古诗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课件播放《寻隐者不遇》的视频、
4、学习诗句、
(1)先学习题目的理解。
课件出示题目:寻隐者不遇,理解“寻”、“隐者”和“不遇”的含义。
(2)课件出示句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课件出示解释、
童子:小孩,这个地方指隐者的弟子。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3古诗两首 教案
3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寓问于答”和“动静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古诗,创设童趣1、同学们,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闪闪发光、烁烁生辉。
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句式整齐,韵律和谐,易读易记。
因此,咱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古诗。
如今的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首古诗,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
请看图,看着这幅图,你想起了哪首古诗?(《池上》)谁来诵读。
2、我们接着往下看,这幅画面,让你们想起了哪首古诗?(《小儿垂钓》)3、再看这一幅画面,让你们想起了哪首古诗?(出示高鼎的《村居》,生齐读)4、同学们,你们发现了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吗?(这三首诗都是描写儿童生活的。
)5、是的,这三首诗都表现了童真童趣。
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和儿童生活的古诗,请大家打开课本到第14页。
(师板书课题,生边看边书空边念课题)二、粗读古诗,感受童趣1、同学们,读诗呀,每人至少读三遍,第一遍,借助拼音和字典要力争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力争读得通顺流畅;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诗的味道来,你就很了不起啦!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儿童世界吧!自由读一读这第一首《寻隐者不遇》。
(生自由读。
师指名读,相机正音。
)2、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了,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吗?三、精读古诗,分享童趣1、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首古诗的大体内容。
现在,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一首诗《寻隐者不遇》的内涵,想一想,诗中写到了哪些人物?2、“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呢?“童子”就是他的——徒弟。
3、诗人贾岛寻访隐者没有遇到,但他遇到了童子。
于是,他在松下问童子,松下指的就是——在松树下(指图理解)他都问了些什么呢?诗中没说。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堂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诗歌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诗中人物的形象。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难点在于《寻隐者不遇》中诗人的心情变化以及隐者形象的理解,《所见》中儿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形象以及夏天美好意境的理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诗人的、创作背景)、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悟隐者高尚的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及诗人的心情变化。
难点:堂1.边读边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2.体会隐者高洁性格,感受故事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读古诗——知作者——解题意——懂诗意——悟感情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初读诗歌。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ǐ。
2.释题质疑:(1)题目是文章的题眼,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怎么找的?为什么没遇到?3.介绍作者及写作特点,让作者的形象活起来。
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两首(苏教版)
1古 诗 两 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①我们从这句诗中可以得知什么?] 言师采药去。
[②诗的第二句跟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句意:在松树下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③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什么心情?]句意:虽然知道就在这座山中,但是由于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在何处。
所见牧童骑黄牛,①“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
“问童子”暗示了题目中的“不遇”,师傅不在,只有童子接待。
②这句是对上一句“问”的回答,师傅去采药了。
采药是隐者的经常性活动,也介绍了隐者外出的目的。
③诗人寻访隐者不遇,很失望;童子回答“只在此山中”,使诗人失落的心情稍有安慰;“云深不知处”,又把诗人侥幸升起的一线希望彻底地打碎了。
④这里交代了诗的主人公是牧童,地点是在“林樾”。
“骑黄牛”体现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
“歌声”传达出了牧童的愉悦。
歌声振林樾。
[④我们从这两句诗中可以读懂什么?]句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行走在林间小道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
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⑤这两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句意:可能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唱歌,在树下站住不走了。
1.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所表达的情感。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教学挂图、音乐。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老师出示以前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诵这些诗句。
看看谁背得多,背得好。
2.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读古诗、知作者、解题意、懂诗句、悟情感。
3.过渡语:今天,我们继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一首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1.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发音。
2.指名朗读,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注意读准平舌音的字:松、采;翘舌音的字: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ǐ。
3.学生自读古诗。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苏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具体内容包括《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秋夜的凉爽和诗人对子女的教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通过阅读古诗,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人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重点: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中的美感和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秋夜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秋夜的感受,进而引入本课。
a. 让学生描述秋夜的凉爽和氛围。
b. 引导学生关注诗人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秋夜的美感。
2. 新课导入: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
a. 介绍陆游和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b. 解释两首古诗的题目,了解创作背景。
3. 诗词讲解:详细解析两首古诗的内容、意境和表达技巧。
a.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原文,引导学生朗读。
b.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逐句讲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古诗,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a.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另一首古诗。
a. 出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b. 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a. 让学生复述两首古诗的主题和表达技巧。
b. 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二首》2. 内容:a.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者、意境、情感、修辞手法。
b. 《示儿》:作者、教诲、意境、表达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参差不齐,需要通过课堂活动、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感受古诗的美。
3.学生在理解古诗时,可能会遇到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式,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4.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古诗背后的故事和寓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4.学生学会用现代汉语解释古文,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寓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两首古诗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出处,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逐句解读《静夜思》诗句,分析诗句中的重点词汇、句式结构,讲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通过示范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朗读古诗。
4.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诗朗诵、诗词接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古诗的韵律美,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学生通过欣赏古诗的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1.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1.3学习生字词,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2通过品词析句,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3.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1.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1.3学习生字词,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
2.教学难点2.1理解古诗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品味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两首古诗,分别是《山行》和《江上渔者》。
这两首诗都是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山行》2.1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朗读《山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2分析诗歌内容师:请同学们简要介绍《山行》的内容。
生1:《山行》描绘了诗人登上高山,俯瞰大地,心旷神怡的景象。
师:很好。
那么诗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什么意思呢?生2: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停下车来,坐在枫林中欣赏晚霞,发现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2.3品析诗歌情感师:请同学们谈谈对《山行》这首诗的情感体会。
生3:我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学习《江上渔者》3.1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朗读《江上渔者》,感受诗人的情感。
3.2分析诗歌内容师:请同学们简要介绍《江上渔者》的内容。
生4:《江上渔者》描绘了江上渔夫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诗人对他们的同情。
师:很好。
那么诗中的“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是什么意思呢?生5: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看看那叶小舟,在风波中出没,非常辛苦。
3.3品析诗歌情感师:请同学们谈谈对《江上渔者》这首诗的情感体会。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的意境、情感等方面有更深入的探索欲望。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古诗词汇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对两首古诗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古诗两首》,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感受诗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民族精神,如忠诚、勇敢、担当等,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学会关爱他人、尊重长辈、团结友爱,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词汇教学,拓展运用
-对古诗中的生僻词汇进行讲解,结合实际语境,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设计相关的词汇练习,如造句、填空等,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巩固词汇。
4.比较阅读,提升鉴赏能力
-将两首古诗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从题材、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尊重不同意见,培养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古诗中的情感。
3.背景拓展:介绍古诗的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讲述诗人的生平事迹,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
-分析古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文化特点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讨论。
2.讨论主题:分析古诗的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探讨古诗的魅力所在。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3古诗两首《所见》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古诗的优美韵律和意境,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领略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学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所见》中的生字词、重点词语及诗句的含义。
2.领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掌握古诗的韵律、节奏,学会分析古诗的修辞手法。
4.将古诗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各组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现场默写《所见》这首古诗,巩固对诗句的记忆。
2.设计一些关于古诗的练习题,如填空、改错等,检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所见》为主题的现代诗或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所见》时,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所描绘的美好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字词教学
针对生字词和重点词语,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讲解,如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词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同时,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3.逐步引导,深入解读
2.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古诗?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以此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案教材分析: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描写作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和隐者徒弟的几句对话。
可是全诗看不到一句问话,只能看到童子的答话。
贾岛采用以答代问、寓问于答的手法,仅以二十字就表达了完美的诗意,可见作者推敲字句的功力之高。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间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怅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这条涌动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暗线,才是贯穿全诗的脊梁,才是让学生真正进入诗境的大道。
袁枚的《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在寻常的你我看来,看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最多掩口一笑。
然而这些生活中最普通、最寻常、最不起眼的小事,恰恰是最真实的、最宝贵的写作素材,就看你能不能捕捉到那灵光一闪了。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玩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由动到静,一放一收,动若脱兔,静如处子。
如此鲜明的对比,一下子就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让人沉醉于顽童的可爱。
至于下一步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这种写作的手法,与中国国画技法中的“留白”应该是相通的。
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学情分析:《寻隐者不遇》和《所见》这两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学生理解诗意不是难题。
但仔细品味,却感觉曲折多姿、波澜迭起,所以学生领悟其意境之美应是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内容,弄懂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隐者高尚的性格,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重点: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难点: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和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弄懂诗句的意思。
2.体会隐者高洁的性格和诗人对他的仰慕,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1.制作较为简单的课件。
2.师生收集相关的资料。
(可以是有关诗人的,有关诗句理解的,其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流程:唤醒体验,激发情感→诗画并赏,体悟情境→整体把握,体悟情感教学过程:一、唤醒体验,激发情感1.教师创设情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
我们的陶土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
古诗,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
你们听:——播放: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
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这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种学习古诗的情境,凸现古朴、筒约的风格,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利用小黑板,配以简笔画,寥寥几笔,勾勒出这样的氛围)2.我们一起来轻声读一读这首诗,好吗?(引导学生轻声自由朗读)3.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学生朗读)4.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作必要的古诗朗读指导:诗要读得字正腔圆。
所以我们可以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5.谁愿意单独来读读这个诗题?(指名学生朗读)6.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听出了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的发言,并作适当的指导。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达到理解诗题的目标)寻:访问。
隐者:隐居在山中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7.教师小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隐士(也就是隐居的人)。
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品行高洁、有才能的人,如大家熟悉的屈原、陶渊明等。
他们向往田园生活,往往寄情于山水之间而乐此不疲。
尽管诗中并没有说明贾岛这次拜访的隐士是谁,但我们能否发挥一下想象,猜猜看,诗人此次去拜访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二、诗画并赏,体悟情境1.教师过渡,提出自学要求:俗话说,鸟择林而栖,人择邻而居。
通过一个人向往怎样的环境,并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就能看出一个人的追求和品性。
那么我们仔细地看看图,读读诗,想一想:这位隐士隐居在怎样的地方?他会在这儿干些什么?(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静思默想的时间)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此时,学生是在默默欣赏,细细体味。
教师则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3.引导学生交流。
(此处一定要牢记我们要达成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二个是体悟诗和画所创设的情境、氛围。
通过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走入诗的意境)4.师问:这位隐士居住在怎样的地方?谁来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儿的环境?(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做出必要的铺垫,以层层推进,降低难度;当然也可以整体切入,在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不断点拨、提升)(1)指导学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景物?(郁郁青松,悠悠白云,巍巍高山,点点鲜花,片片草丛,一间草舍……)(2)你想到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景物了吗?(引导学生提取记忆库中与画面相匹配的词语,教师则需板书,以便帮助部分学生积累)(3)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你所见到的景物吗?(引导学生运用刚才交流的词语来描绘具体的情景)(4)这样的环境给你怎样的感觉?(青松的高洁、白云的无暇、高山的伟岸……可从这些方面做些引导,从而隐喻隐者的高洁)(5)你感觉隐者隐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做些什么事情?提示:这一环节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和阅读古诗,获取阅读体验,畅谈阅读感受。
本环节的设计应体现开放性,因为孩子的心灵是自由的。
5.古诗理解。
松下问童子——童子:男孩,诗中指隐士的徒弟,也可理解为书童、随从。
言师采药去言——说。
只在此山中——只:表示限于某个范围。
本诗中指隐士就在这座山中。
云深不知处——云深:山深云雾浓;处:去处。
不知处: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三、整体把握,体悟情感1.思考: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
那么,这四句诗哪些是诗人说的,哪些是童子说的呢?补充:()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思考:“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补充:()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会怎么想?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体会诗人心情: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
(无可奈何)4.小结:简短的几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
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
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朗读古诗,练习背诵)四、作业设置1.背诵《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2.说说你学完这首诗的感受。
板书设计: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问言师采药去。
不遇推敲只在此山中,能遇云深不知处。
难遇教学反思:授课中注重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情感的培养,一切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地理解诗句,体会隐者的高尚品格。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诗人袁枚的相关资料。
2.小组合作,弄懂诗意。
教学流程:复习导人,激发兴趣→图文并赏,创设意境→拓展延伸,对比积累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2.揭题: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清代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
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了。
于是,他把看到的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板书课题)3.解题:“见”是什么意思?“所见”呢?(“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二、图文并赏,创设意境1.指导赏图(教师出示书中插图,或者挂出教学挂图):在这幅图中,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预设:趴在枝条上的鸣蝉骑在牛背上的牧童随风摇曳的柳树……2.教师根据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由图进入诗的具体情境。
(1)你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这只蝉吗?(这只蝉紧紧地抓住柳条,随着轻柔的风,惬意地荡着秋千,哼着欢快的歌,似乎要让人们都知道它此时内心的愉悦。
——教师相机总结:对啊!这么丰富的意思,诗人就用了两个字“鸣蝉”。
所以,当我们欣赏一首古诗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用心去体会)(2)知道“牧童”是什么意思吗?(放牛的孩子)提示:在古代乃至于现在的一些贫困地区,很多农家孩子都会帮着父母干一些农活。
放牛、放羊等,是那时候很多农家孩子都会干的一件事情。
他们骑在牛背上,或手牵牛缰绳,以便带领牛到水草肥沃的地方觅食。
由于年纪尚幼,他们一般不会有成人的忧虑,快活地享受着无忧的童年。
他们会在放牛的同时吹奏起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听得懂的曲子,也可能随心所欲地扯上一嗓子,来宣泄自己心中的快乐……诗人见到的这位牧童是怎样的呢?你能描述一下吗?(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也学着说说这位牧童。
同时教师相机解释“振林樾”的意思:“樾”,树阴。
“林樾”,也是树阴的意思。
振:形容歌声嘹亮)3.教师小结:小牧童那高坐牛背,大声歌唱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让人忍俊不禁地喜欢上了他。
然而,接下来的一幕显得更有意思。
你读出来了吗?接下来是怎样的一幕情景?(引导学生读诗)4,你能简要地说说这是一幕怎样的情景吗?(小牧童屏住呼吸,眼望鸣蝉,想要抓住这只蝉,也好在伙伴面前炫耀一番。
他是多么专注啊)相机理解“意欲”和“立”——意欲:想要,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