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调周法治疗无排卵性不孕症研究进展

补肾调周法治疗无排卵性不孕症研究进展
补肾调周法治疗无排卵性不孕症研究进展

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辅助生殖技术(ART)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排卵 治疗,其应用改善了临床妊娠率,但多胎妊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等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促排卵最常用药物为克罗米芬(CC),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Gn)类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包括激动剂(GnRH-a)和拮抗剂(GnRH-A)近年来的应用也逐渐增加。各种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用药方案,另外还可使用其他促排卵辅助药物,如口服避孕药(OC)、二甲双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 2015 年7 月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发布了关于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辅助生殖促排卵药物治疗的目标 辅助生殖技术(ART)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诱导排卵(OI)和控制性卵巢刺激(COS),OI 指对排卵障碍患者应用药物或手术方法诱发排卵,一般以诱导单卵泡或少数卵泡发育为目的。COS 指以药物手段在可控范围内诱发多卵泡发育和成熟,其应用对象多有正常排卵功能。最常用的OI 药物为克罗米芬(CC),芳香化酶抑制剂近年来应用也逐渐增加。COS 技术对提高IVF-ET 成功率和促进ART 衍生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和多胎妊娠(multifetal pregnancy)是COS 常见并发症。 适应证及禁忌证 1. OI 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有生育要求但持续性无排卵和稀发排卵的不孕患者,常见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及下丘脑性排卵障碍; 黄体功能不足; 因排卵障碍(卵泡发育不良)导致的不孕和复发性流产; 其它,如配合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时、不明原因不孕症、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等。 (2)慎用于以下情况 卵巢早衰(POF)或卵巢促性腺激素抵抗综合征; 急性盆腔炎症或者严重全身性疾病不适合妊娠者;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造成双侧输卵管阻塞; 先天性生殖道畸形或发育异常,如先天性无阴道、无子宫或始基子宫等; 对促排卵药物过敏或不能耐受者; 男方无精子症,暂无供精标本可提供者; 其它,如男方重度少弱精子症、性质不明的卵巢囊肿、肿瘤和其他雌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患者(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等情况。 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 COS COS 过程涉及非生理剂量的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运用及超生理剂量的雌激素水平,因此该技术应当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以获得适宜的卵巢反应及较少的近、远期并发症。 3. 适应证

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的治疗

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6-08-02T11:49:30.32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4期作者:谭丽颖 [导读] 对排卵功能障碍的治疗以促排卵治疗为主,目前促排卵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在药物疗效差或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谭丽颖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妇幼保健院黑龙江绥化 151500) 【摘要】目的:探讨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排卵功能障碍不孕患者30例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6%。结论:促排卵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在药物疗效差或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 【关键词】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4-0099-02 排卵障碍是引起女方不孕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对排卵功能障碍的治疗以促排卵治疗为主,目前促排卵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在药物疗效差或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抗雌激素类药物、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1]。对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排卵功能障碍不孕患者30例的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患者30例,年龄25~38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7年。月经周期正常患者6例,不正常24例。原发性不孕20例,继发性不孕10例。 1.2 治疗 首先要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纠正营养不良和贫血;戒烟、戒酒;积极治疗内科疾病;掌握性知识、学会预测排卵日性交(排卵前2~3日或排卵后24小时内),性交次数适度,以增加受孕机会。药物治疗主要用于促排卵。难治性多囊卵巢,可行卵巢楔形切除或腹腔镜下卵巢开窗术。 2.结果 经治疗显效1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6%。 3.讨论 排卵是指卵细胞从卵泡逸出的过程,它是整个生殖过程的关键,为人类生殖提供了物质基础,排卵障碍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占25%~30%。引起持续性不排卵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为内分泌因素,其中以多囊卵巢综合征居首,其次为高泌素血症(HPRL)。PCOS主要表现月经稀发、闭经、肥胖、多毛,不排卵,胰岛素抵抗。高泌乳素血症通常与闭经同时存在,称之为闭经泌乳综合征[2]。HPRL可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从而抑制排卵以及直接作用于卵巢使颗粒细胞合成孕酮减少,导致黄体功能不全,为引起不孕的常见原因。其他造成不排卵的因素还包括甲状腺与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垂体功能异常等,精神紧张的应激使肾上腺分泌增多也可影响下丘脑促性腺激素系统,影响排卵[3]。排卵障碍的另一因素为黄素化未破裂卵泡综合征(LUFS),即排卵期卵泡未破裂,而卵泡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即发生黄素化。其临床表现与有排卵周期相似,如基础体温双相、孕酮升高、子宫内膜呈现分泌期改变,而实际上卵子并未排出,为造成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 中枢神经系统性无排卵:强烈的精神刺激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经大脑皮层、丘脑与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途径,或经大脑边缘系统而导致无排卵[4]。下丘脑性无排卵: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式分泌功能失调可导致功能性下丘脑性无排卵,如盼子心切而发生假孕性闭经;颅咽鼓管瘤、脑外伤、脑膜炎等可导致器质性下丘脑性无排卵。垂体性无排卵:垂体肿瘤、空泡蝶鞍、Sheehan综合征可引起器质性垂体性无排卵;功能性的高泌乳激素血症是常见的功能性垂体性无排卵的原因。卵巢性无排卵:卵巢早衰(POF)、卵巢促性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某些染色体核型异常如Turner’s综合征(45,XO)和超雌综合征(47,XXX)导致的卵巢不发育或卵巢发育不全可以导致无排卵[5]。放疗和化疗因造成卵母细胞的损失而导致无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因复杂的病理生理导致持续性无排卵而引起不孕。卵泡黄素化不破裂综合征(LUFS):排卵期LH峰出现后卵泡不能破裂释放卵子。性腺轴以外的其他内分泌系统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失调和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重度营养不良可影响卵巢功能的调节而导致排卵障碍。 排卵功能障碍病人的治疗以药物为主,在各种药物中CC和促性腺激素是使用最多的药物,促性腺激素的疗效可能优于 CC,但引起OHSS等副作用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中药的使用主要限于国内,中西药结合治疗可能比单用西药疗效好,黄体功能不足和LUF的发生率比单用西药低[6]。手术治疗属二线治疗,其中以腹腔镜手术使用最多,腹腔镜手术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疗效优于开腹手术,而与药物治疗的差别可能不大,不同类型的腹腔镜疗效可能也没有明显差异[7]。所以,对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应首选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手术治疗。 虽然找到的都是A级证据,但质量并不高,很多证据都没有详细描述其随机的方法以及盲法等的使用情况,且样本量也不是很大,因此目前的结论尚需进一步高质量的研究论证。目前正在研究评价的有关内容: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排卵疗效[8]。中草药治疗女性不孕的疗效。CC与二甲双胍联用,长期治疗与短期治疗对克罗米酚抵抗的PCOS患者疗效差异。不同剂量和用法的FSH促排卵治疗的疗效差异。【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4-395. [2]马彦,葛春晓.450对不孕症夫妇病因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1):96-97. [3]鲍世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功能障碍不孕症36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02):36-37. [4]曾晓玲,周从容.LH在促卵泡生长和控制性超排卵中的作用 [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1,28(05):173. [5]姜向坤,李云,张丽娟,李广文.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的机制探讨 [J].山东中医杂志,2000(06).10. [6]苗本郁,周灿权,庄广伦. 控制性促超排卵治疗周期中卵泡生长速率的观察 [J].生殖医学杂志,2000(09):28. [7]赵铭峰,王聪,冯少林.从肾论治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2):40-42 . [8]罗凌许彩凤萧美茹.促排卵在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自然受孕的应用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7.1(6):56-57.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临床疗效分析_李勇生

发。笔者采用中医辨证分期论治,内服外用相结合,配合西医治疗手段,临床效果显著。下肢丹毒急性感染期多属热毒炽盛证,故在治疗时急性期以/热0为主,治宜清热解毒,恢复肿胀期多属湿热蕴结证,故治疗时恢复期以/湿0为主,治以利湿消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活血化瘀中药能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疏通淋巴管,减轻炎性肿胀。金黄膏)治疗一切阳证之外科良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本院金黄膏使用赋形剂米醋能够加强药物的渗透性,使其发挥更好的效能,黛柏膏能消 收稿日期:2009-08-22 作者简介:李勇生(1971-),男,江西宁都人,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月经病、不孕症、子宫肌瘤的中医药治疗。散局部炎症渗出,消除局部水肿,缓解肿胀。中药内服外用,内外兼治,既能使药物直达病所,又能治病求本,配合西药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时间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确能起到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的效果,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能使病情迅速控制直至痊愈。另外,对于同时患有足癣,糖尿病,易于反复发作者,在症状消退后,要适当延长内外用药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26. [2]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中医药 大学出版社,2003:145. [3]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19-166.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临床疗效分析 李勇生 (惠州市中医院,广东惠州516001) 摘要:目的:观察补肾调周疗法结合强的松治疗免疫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把102例免疫性不孕患者随机分3组,中药组34例,采用中药补肾调周疗法,西药组33例,服用强的松,观察组35例,采用中药补肾调周疗法和强的松。结果:总体疗效方面,观察组明显好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101);妊娠率方面,观察组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5);A s Ab滴度下降方面,3组均匀明显下降(P<0101),观察组与中药组、西药组比较,下降程度更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101);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总体疗效方面、妊娠率、A s A b滴度下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5)。结论:补肾调周疗法结合强的松治疗免疫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和单纯西药,是治疗免疫性不孕的有效治疗方法。 关键词:免疫性不孕;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11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3-0497-02 TC M w ith W estern M edcine to Cure the I mm un it y Barren C lin ical Curative E ffect Analysis LI Yong-sheng (Chinese M e d ici neH o s p ital in H u i zhou C ity,H u i zhou516001,Guangdong,Ch i na) Abstrac t:O bjecti ve:T o observ e BushenT i aozhout t herapy w ith predn isone treat i m m un ity barren cli n i ca l cura tive effect.M eth-ods:102i m munities ba rren sufferer i s d i v i ded i nto3groups,Chi nese herbalm edic i nes g roup of34sa m ples used BushenT i aozhout therapy,western m ed i c i ne group o f33samp l es took predn i sone,observati on g roup of35sa m ples adopted Bushen T iao z hout the rapy w it h predn isone.Results:T ota l cura ti ve effec t aspect,observati on g roup i s obv iously better t han Ch i nese herba l m ed i c i nes group and w estern m edic i ne g roup(P<0101);G estation rate aspect,observati on g roup co m pa red w it h Chinese herba lmed i c i nes group and w este rn m edicine g roup,the d ifference had statistic m ean i ng(P<0105),A s Ab descent aspect,A s A b degree a ll descended in3groups(P<0101),observati on g roup compared w ith Ch i nese herba l m ed i c i nes group and w estern m ed ici ne group,the de-scent is m ore obv i osely,t he d ifference had stati stic m ean i ng(P<0101);Chinese herba l m ed i c i ne group co m pared w ith w estern m ed ici ne g roup,t he to tal curative effect,gestati on rate and A s A b descent rate had no statistic d iffe rence(P>0105).Conclusion: BushenT i aozhou t herapy w it h predn isone to treat i m m un ity barren i s bette r t han pure Ch i nese he rbal m edicine or pure w estern m ed ici nes,It i s a vali d treat m ent m ethod to cure i m munity barren. K ey word s:I mmunity barren;TCM w ith w estern m edci ne;cli n i ca l curati ve e ffect 随着不孕症病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免疫性不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报道,在不孕症患者中,约有20%与免疫因素有关[1],其中25%的女性不孕症患者抗精子抗体(As A b)水平偏高[2],笔者自2005年7月)2008年7月采用补肾调周疗法结合强的松治疗As Ab水平偏高的免疫性不孕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1一般资料 102例免疫性不孕患者,符合文献[3]诊断标准,均来源于本院不孕症专科门诊。10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23岁,最大38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7年,随机

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促排卵效果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促排卵效果的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29T13:48:08.857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5期作者:陆识映苏艳霞刘灵达杨柳华 [导读] 中医治疗的副作用小,但其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因此,若将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有机结合在一起,则可达到疗效互补的目的。(广西钦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广西钦州 535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促排卵效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22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三组,中医药综合治疗组(4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1例)和西医治疗对照组(40例),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妊娠及排卵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Em、PD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增加的幅度最大,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综合治疗组与西医治疗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综合治疗组患者妊娠6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妊娠11例,西医治疗对照组妊娠2例,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P=0.03);中医药综合治疗组治愈9例,有效2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6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12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80%;西医治疗对照组治愈7例,有效13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50.00%。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0,P=0.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促进卵泡发育,其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中医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排卵障碍性不孕;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5-0010-02 不孕不育是指婚后夫妻有正常性生活并且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1年以上未能怀孕的情况。其中女性不孕指的是不孕原因属于女方,女性不育症指的是女性虽能受孕但因各种原因导致流产而不能获得存活婴儿的情况。排卵障碍性不孕是指女性因不能排出正常的卵子所造成的不孕。我国不孕症的发病率约7%~10%[1],排卵障碍性不孕是女性不孕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约占25%~30%,主要包括无排卵、少排卵以及黄体功能不足[2]。其治疗方法主要为促进排卵,目前,促进排卵的药物及方法有很多种,临床疗效相差也较大[3-6]。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现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妇科门诊治疗的122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患者进行分析。纳入的患者均符合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三组,中医药综合治疗组(41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1例)和西医治疗对照组(40例)。其中中医药综合治疗组(41例),年龄在20~37岁之间,平均为31.5岁,不孕时间为 0.5~7年;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1例),年龄在21~36岁之间,平均为32.1岁,不孕时间为1~6年;西医治疗对照组(40例)年龄在21~37岁之间,平均为 31.9岁,不孕时间为1~6年。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治疗一个疗程,即一个月,并观察1~3疗程。每组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①中医药综合治疗组(人工周期中药口服+穴位针刺+艾箱灸+耳穴压豆):予人工周期中药(促卵泡汤、促排卵汤及促黄体汤)口服,穴位针刺+艾箱灸+耳穴压豆。 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人工周期中药口服+氯米芬口服+HCG注射):予人工周期中药(促卵泡汤、促排卵汤及促黄体汤)口服,氯米芬口服,必要时HCG注射。 ③西医治疗对照组(氯米芬口服+HCG注射):予氯米芬口服+HCG注射。 促卵泡汤组成:熟地、白术、淮山、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当归、白芍、女贞子、旱莲草、首乌、石斛、黄精。用法:月经第5天起每天1剂,连服7剂,农本方冲服或饮片煎服。 促排卵汤组成:熟地、当归、丹参、赤芍、泽兰、茺蔚子、香附、菟丝子、肉苁蓉、仙灵脾、巴戟天、桂枝。用法:月经第13天起每天1剂,连服3剂,农本方冲服或饮片煎服。 促黄体汤组成:熟地、淮山、山茱萸、桑寄生、续断、菟丝子、肉苁蓉、蛇床子、金樱子、枸杞子、茯苓、杜仲。用法:月经第18天起每天1剂,连服7剂,农本方冲服或饮片煎服。 针刺穴位:关元、中极、归来、子宫、足三里及三阴交。操作流程:采用0.28~0.35规格的1.5寸的针灸针,进针1~1.2寸,月经第5~12天,施以补法,针感较弱,得气后加艾箱灸30~40分钟;月经第13~18天,施以泻法,针感较强,得气后加艾箱灸30~40分钟。 耳穴压豆:取内分泌、内生殖器、肝俞、肾俞、皮质下及神门,以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单耳交替,每3~7天换一次。 西医治疗:于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氯米芬50mg,1次/天,连服5天,如未排卵,依次每月增加至100~150mg,用药周期行阴道超声监测卵泡生长,卵泡成熟(达17mm)后用绒促性素(HCG)5000U肌内注射以促排卵。 1.3 疗效指标及评价标准 阴道B超:月经第十天开始B超监测卵泡发育、子宫内膜厚度及排卵,孕40天B超明确宫内外妊娠,孕50天B超确认临床妊娠。 治愈:妊娠或B超监测示优势卵泡最大直径>18mm,子宫内膜厚度>8mm,且连续三个周期以上; 好转:优势卵泡最大直径>18mm或者子宫内膜厚度>8mm,且至少一个周期; 无效: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三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卵泡发育变化及妊娠情况 三组患者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Em)、发育至最大卵泡直径(F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Em、PD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增加的幅度最大,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综合治疗组与西医治疗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药综合治疗组患者妊娠6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妊娠11例,西医治疗对照组妊娠2例,

夏桂成论文:夏桂成补肾调周法学术思想

夏桂成论文:夏桂成补肾调周法学术思想 【中文摘要】夏桂成教授是我国著名老一辈妇科专家,其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六十载,临证经验丰富,理论建树,著述颇丰。夏教授博采众长,创立了补肾调周法用于治疗妇科各病。整理研究当代中医妇科名家夏桂成的“补肾调周法”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发展中医事业迫在眉睫的学术己任。对其特色之处进行阐述,最终加以发扬,使其不但具有传统内涵,更能符合现代化的特色。方法:主要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或是与其学术传人进行学习的方法,阅读其学术传人及夏老的著作,再进行文献 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研究而后成文。结果:总结出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的学术源流,通过文献整理研究,得到其临证经验,用药特色。结论:补肾调周法理论来源于《易经》,深受《傅青主女科》等古籍影响,在临床中,对于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盆腔炎、乳腺增生等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英文摘要】Professor Xia Guicheng is a famous TCM gynecologic expert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He has engaged in teaching, clinical study and research for more than 60 years. He has affluent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He has written quite a lot of books. Professor Xia Guicheng read lots of contributions and founded the Kidney-reinforcing and menstrual cycle-regulating therapy.Purposes:To carry on and study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排卵障碍性不孕最新研究进展

201 第14卷 第7期 2012 年 7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4 No. 7 Jul .,2012 1 西医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疾病,可取长补 短,是治疗的新领域,经过临床实践亦取得了较好 的疗效。谢广妹等[1] 将190例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5例口服中药加克罗米芬,对照组95例口服克罗米芬,进行临床疗效观 察。结果:治疗组痊愈82例,占86.3%,妊娠56例, 占58.9%;对照组痊愈66例,占69.5%,妊娠37例, 占38.9%。进行χ2 检验, 两组治疗方法具有显著性差异。安小巧等[2] 将300例PCOS 所致排卵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CC+戊酸雌二醇组100例(188周期)、HMG +HCG 组100例(104周期)、LE+中药组 排卵障碍性不孕最新研究进展 杨丽媛 (解放军第二三零医院妇产科,辽宁 丹东 118000) 摘 要:排卵功能障碍是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因素之一,促排卵是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文章综 述了近年来国内应用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功能障碍的近况及临床疗效,说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排卵性不孕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西药对症治疗是多因素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主要治疗方法,药物和方法很多,疗效不一。单纯使用西药促排卵,排卵率高,但妊娠率低,疗效不甚理想;中医药配合治疗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优势。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治愈本病意义重大。作者在工作中治疗该病1例,患者经治疗后已孕,现将治疗经过和所学报道如下。 关键词: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分期辨治;多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7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7- 0201- 02收稿日期: 2012-01-04作者简介: 杨丽媛(1973-),女,辽宁丹东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方向:妇产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Ovulatory Dysfunction Infertility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YANG Li-yu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econd Thirty Hospital,Dandong 118000,Liaoning,China) Abstract : Ovulatory dysfunction leading to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of female infertility,ovulation disorder of ovulation is the main treatment for infertilit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omestic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stern medicine and TCM treatment of ovulatory dysfunction with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linical effect,indicating the Integrative. Medicine anovulatory infertility has a good clinical valu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Western symptomatic treatment is multifactorial anovulatory infertility the main treatment,drugs and many ways to effect different,simply use the medicine ovulation,ovulation rate,but the pregnancy rate is low,less than ideal efficacy,treatment with Chinese medicine has its unique strengths and advantages. I work in 1 case treatment of disease,patients have been treated pregnant now and the after treatment of the following. I work in 1 case treatment of disease,patients have been treated pregnant now and the after treatment of the following. Key words : anovulatory infertility ;stage treatment ;multiple factors ;integrative medicine 华医学杂志,2006,86 ( 40 ):2853-2857. [ 13 ] 李翔,刘志民,石勇铨,等.基因芯片技术筛选2型糖尿病伴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差异表达基因[ J ]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 ( 10 ):1072-1075.[ 14 ] 郑骄阳,陆斌,刘志民.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脂肪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研究[ J ] .上海医学,2005,28 ( 1 ):23-26.[ 15 ] 高黝,高泓,王米渠.1型糖尿病家系肾阴阳两虚证糖尿病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J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 ( 1 ):1-5. [ 16 ] 陈蔚,俞茂华.以基因芯片技术研究黄芪多糖对NOD 小鼠胰岛基因表达的影响[ J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6 ( 12 ): 545-555. [ 17 ] 李澎灏,王兴,闫智勇,等.糖肾平胶囊对糖尿病小鼠基因表达的影响[ J ] .华西药学杂志,2003,18 ( 4 ):253-255. [ 18 ] 郝丽娜,凌毅群,罗秀梅.葛根素减轻部分由过氯亚硝基阴离子导致的糖尿病大鼠酚状体上皮细胞调亡[ J ] .生理学报,2006,6 ( 58 ):548-592.[ 19 ] wilsorl M,DerisiJ,Kristensen HH,et al . Exploring drug--induced alterations in gene expression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by microarray hybridIzation[ J ] .PNAS,1999,96:12833-12838. [ 20 ] 金亚,罗国安.DNA 及寡聚核苷酸微型阵列芯片的研究进展 [ J ] .药学学报,2000,35 ( 3 ):235-240.

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排卵障碍不孕患者2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1例与治疗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增加中药联合治疗。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能够有效的提高排卵率及妊娠率,且与单纯使用克罗米芬相比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 标签:排卵障碍性不孕;中西医;效果 不孕症是妇女的一种常见疾病,排卵障碍主要包括了没有排卵、少排卵及黄体功能不足。主要的治疗方法即为促进排卵,现阶段临床促排卵的药物及方法有很多种,而疗效也相差较大[1]。本次研究中使用育卵灵联合克罗米芬中西药结合的方法促排卵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该院妇科门诊进行治疗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204例患者的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排卵障碍性不孕的相关诊断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患者103例,平均年龄为30.2岁,不孕时间为6个月~7年;对照组患者101例,平均年龄为31.6岁,不孕时间为1~6年,选择的病例中输卵管阻塞性及免疫性不孕者排除在外。 1.2方法 1.2.1治疗组103例患者均在月经周期的第5d服用50mg克罗米芬,1次/d,连续服用5d。另外还需同时服用育卵灵(主要成分为巴戟天、菟丝子、仙灵脾、熟地、白术、山茱萸、党参、白芍、当归、香附、甘草、丹参),1剂/d,连续服用7d。在月经周期的第16d时,再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同时加用促进排卵的药物以及补充黄体功能的中药汤剂,也就是在原先的补肾养血方中加用理气活血之品。在经期的第1d服用失笑散合四物汤以达到化瘀生新的目的,为下次卵泡的更好发育做好基础。对于不想继续服中药汤剂的患者停药并对其卵泡发育、有无排卵等情况进行必要的临床观察,对于没有怀孕的患者可以继续服用。 1.2.2对照组患者在月经周期的第5d服用50mg克罗米芬,1次/d,连续服用5d。在月经周期的第9d服用0.2mg乙芪酚,连续服用6d,改善患者宫颈黏液的性状。根据患者经B超检测的卵泡发育、有无排卵等情况进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注,用量为5000U,1次/d,连续使用2d。 两组患者用药均为3个月经周期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结果进行统计。 1.3疗效标准检查显示患者已妊娠为痊愈:患者的症状、基础体温、月经周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临床研究 徐燕雯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的临床研究徐燕雯 发表时间:2016-04-20T15:37:22.65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作者:徐燕雯 [导读] (杭州市下沙医院,浙江,杭州,310000)一旦患有不孕不育,将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手段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十分有必要的。 徐燕雯 (杭州市下沙医院,浙江,杭州,310000) 徐燕雯:(1986,2——)女,汉族,嘉兴海宁人,护师,在杭州市下沙医院工作。 【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在免疫性不孕不育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情况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所收诊的86例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前者予以中西医结合(地塞米松+维生素C、E+消抗汤)治疗,后者予以常规西药(地塞米松+维生素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93.0%)比对照组患者(74.4%)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E2和FSH比本组治疗前及其对照组治疗后低,差异存在统 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行。 【关键词】免疫性不孕不育;地塞米松;消抗汤 免疫性不孕不育,是因生殖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而诱发的不孕。在引发不孕的诸多因素中,由于免疫学因素而造成的不孕不育占有较大的比重,即10~20%[1]。一旦患有不孕不育,将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手段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十分有必要的。鉴于此,笔者将对43例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所收诊的86例免疫性不孕不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满足免疫性不孕不育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将男性外生殖器畸形、内分泌功能障碍、生殖细胞成熟缺陷、输精管道阻塞者予以排除,将女性宫颈性不孕、卵巢性不孕、输卵管性不孕者予以排除。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是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43例,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介于20~38岁,平均年龄为(27.4±2.5)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1年,平均病程为(4.4±1.1)年。对照组43例,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介于19~40岁,平均年龄为(28.8±3.1)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1年,平均病程为(4.6±1.3)年。2组患者在临床一般资料的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对该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即地塞米松,口服,一天两次,一次0.75mg;维生素C,口服,一天200mg;维生素E,口服,一天100mg,持续治疗一个疗程,即八周。 研究组:对该组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西医治疗方法同上述对照组,而中医采取“消抗汤”治疗,主要成分为:红藤30g、黄芪20g、蒲公英20g、续断15g、赤芍15g、贯众15g、丹参15g、山药15g、菟丝子10g、牡丹皮10g、枸杞子10g、红花10g。另外,依据中医辩证加减药物,即血瘀脾胃虚弱、肾阳虚者,添加当归15g、阿胶15g、巴戟天10g、肉桂6g;对湿热者,添加茵陈20g、白术15g、薏苡仁15g、黄柏10g;对肝肾阴虚者,可添加茯苓20g、巴戟天15g、地黄15g以及麦冬12g。取水煎煮,一天一剂,分三次服用,持续治疗一个月,即三个月。 两组患者均需在经期后三天进行,服用至经期来潮前三天停止;在治疗期间需采取避孕措施。 1.3疗效判定 经治疗后,患者的抗精子抗体检查显示为阴性,夫妻间性生活正常,且女性怀孕,为临床治愈;经治疗后,患者的抗精子抗体检查显示为阴性,夫妻间性生活正常,但女性未怀孕,为好转;经治疗后,患者的抗精子抗体检查显示为阳性,夫妻间性生活正常,且无避孕行为,女性未怀孕,为无效。有效率等于临床治愈率+好转率[2]。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RL、T、E2、FSH、LH等进行密切的观察,且进行组间比较。 1.5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展开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 ±s)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临床治疗效果情况分析: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是93.0%,而对照组为74.4%。组间有效率相比较,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著名中医妇科-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

著名中医妇科学家-夏桂成的补肾调周法第一部分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的理论研究 一.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的学术源流 1《易经》与《尚书》 2《内经》与《金匮要略》 3《妇人良方大全》 4《景岳全书?妇人规》 5《傅青主女科》 二.补肾理论的探讨. 1肾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现象. 2肾阴与肾阳 3肾阴虚与肾阳虚的临床表现 4滋肾补肾法 第二部分补肾调周学术思想及其临床运用 一。补肾调周的学术思想 1行经期(重阳必阴) 2经后前期 3经后中期 4经后末期 5经间排卵期(重阴必阳) 6经前初期 7经前后期

二。补肾调周法的临床应用 1补肾调周法在不孕症中的应用 2补肾调周法在PCOS中的应用 3补肾调周法在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 4补肾调周法在经间期出血中的应用 5补肾调周法在盆腔炎中的应用 6补肾调周法在乳腺增生中的应用 7补肾调周法在其它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用药分析 一。夏老对血肉有情之品的使用 二。补肾调周法的常用药 1常用药物频次的统计 2常用药物剂量的统计 3方剂中君、臣、佐、使药物的统计 4常用药物的分析 第四部分结语……………………………………………………………………….

摘要 夏桂成教授是我国著名老一辈妇科专家,其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六十载,临证经验丰富,理论建树,著述颇丰。夏教授博采众长,创立了补肾调周法用于治疗妇科各病。 目的:整理研究当代中医妇科名家夏桂成的“补肾调周法”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传承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发展中医事业迫在眉睫的学术己任。对其特色之处进行阐述,最终加以发扬,使其不但具有传统内涵,更能符合现代化的特色。 方法:主要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或是与其学术传人进行学习的方法,阅读其学术传人及夏老的著作,再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研究而后成文。 结果:总结出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的学术源流,通过文献整理研究,得到其临证经验,用药特色。 结论:补肾调周法理论来源于《易经》,深受《傅青主女科》等古籍影响,在临床中,对于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盆腔炎、乳腺增生等病均有较好的疗效。 夏桂成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妇科学家,其临床上更以调治不孕不育症卓有成效而著名,其个人精研《易经》、《内经》、《金匮要略》等古典书籍,更广涉妇科诸书,尤其对《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的学术思想特别推崇。 随着西方近年来在西医学方面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夏桂成教授在此技术上配以中药辅佐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从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夏桂成教授运用调整月经周期节律的方法,研究不孕不育病症的深层次辨证治疗,其谓节律之所以形成,必与阴阳消长转化之运动变化有关,有与天、地、人三者间生物钟有关,而又从对易经学说的理解,提出心(脑).肾.子宫生殖轴之观点,制定了“补肾调周法”,从而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理论。 鉴于夏桂成教授在中医妇科学上的创新理论具有浓厚的中国哲学、中医古籍的思想基础与依据,举凡夏桂成教授亲自主编或是他人阐述其中医理论所出版之医学著作,多是以整部中医妇科学所包含之疾病、证型做详细的辨证论治,其中也必然包括了对于“补肾调周法”理论之解释,本课题拟初探夏桂成教授“补肾调周法”之学术源流,及本法于妇科常见病中的应用,试析夏老的用药特色。

排卵障碍有三型 不孕治疗先分清

血清促性腺激素和雌二醇水平异常可导致排卵障碍。 根据原因将排卵障碍分为三类: 1)WHO 1 型:促性腺激素和血清雌二醇水平低。通常是由于剧烈运动、物理压力或神经性厌食症等造成的下丘脑- 垂体功能障碍; 2)WHO 2 型:促性腺激素与血清雌二醇水平正常但出现月经过少或闭经,这类患者多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其病因尚未阐明,可能是由于卵巢卵泡刺激素(FSH)紊乱导致优势卵泡的选择失败。诊断标准参考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标准,包括:无排卵症状、高雄激素血症和多囊卵巢形态(PCOM); 3)WHO 3 型:促性腺激素水平高而血清雌二醇水平低,这表明是由卵巢本身(例如卵巢功能底下)引起。患者可能出现更年期症状,且更容易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这三类患者骨质酥松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日后将会增加。 过去的研究表明,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可作为卵巢功能的一个标志。WHO 3 患者的卵泡池耗竭、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低,而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高多发生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WHO 2 型),WHO 1 型的患者可出现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因此,可通过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区分不同类型的患者。 研究者将1863 名患者按不同类型分组,并设 348 名健康的女性(AMH 中值 2.5mg/L)为对照组。随后对她们的年龄、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卵泡计数和BMI 指数进行了整理(如表1)。 由上表可知,1 型组年龄和BMI 指数小于对照组,卵泡计数没有明显差异,但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显著升高;2 型组年龄小于对照组,而BMI 指数显著升高,83% 的患者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显著升高。 此外,2 组中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明显高于不伴PCOS 的患者,伴有PCOS 的患者卵泡计数为对照组的2-3 倍;3 组年龄小于对照组,但BMI 指数显著升高,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和卵泡计数水平都显著降低。 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在不同类型的排卵障碍中明显不同,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抗苗勒氏管激素作为诊断标记物,但仅限于预测卵巢老化和多囊卵巢综合征,而单独的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水平不足以区分是何种类型的排卵障碍引起的不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