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读书笔记
《阿德勒人格哲学》 读书笔记读后感

《阿德勒人格哲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02-21 21:34:03《阿德勒人格哲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最为读者所知的便是《自卑与超越》。
去年读《自卑与超越》的时候,阿德勒就已经解答了我心中许多关于自我认识的问题。
阿德勒让我认识到自卑感是人类的共性,克服自卑是人的共同行为,一直被自卑感深深困惑的我在这本书中终于找到了一些答案。
《阿德勒人格哲学》这本书是对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一本更深入介绍的书,编者将阿德勒的重要的文章和演讲稿编辑在一起,对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做了更为系统的梳理。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以自卑感,社会感,求克服的奋斗三个理论为研究基础的。
自卑感:阿德勒认同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向着一个理想的社会由下向上发展,社会中的个人也是向着心目中的理想目标成长,正是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人产生巨大的自卑感。
个人为达到理想目标,需要不断的克服差距。
求克服的奋斗: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一个不断奋斗向上的过程。
社会感:人活在社会之中,需要完成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任务。
人只有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合作,参与到社会中,才能走在实现理想目标的正确道路。
如果人的社会感少,就会从社会中撤退,要么选择犯罪伤害社会的方式,要么是神经官能症伤害自我的方式。
阿德勒的理论里,强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的生活风格(也就是每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于儿童的四岁之前。
此时的儿童不能根据语言和概念作出推论,他们生活在狭隘的空间里,他们以自己感受到世界为真实的世界,从而形成对这个世界的最初的观念。
这时形成的记忆做为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影响着人成年后的行为,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的行为。
这个时期儿童需要训练和培养参与社会的合作能力,如果他们的社会感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准备,合作能力薄弱的时候就遇到社会中的困难,此时的儿童就会产生从社会退缩的心理,从而导致反抗社会的犯罪或者精神疾病。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
整本书的内容以“合作的意义与重要性”为主题,从梦、童年记忆等多个角度,解释了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病症的成因。
其中,阿德勒重点强调合作,认为生命的真谛在与他人合作和为他人做奉献之中。
他谈道,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它,如何运用它。
而对于家庭、教育、婚姻等社会性问题,阿德勒也阐述了这些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自卑与超越》从书名上就深深吸引了我。
我是个十分自卑的人,总感觉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渴望改变却不想努力,活在无聊的世界中。
我就像作者笔下的那种人,“他们感到软弱,而后失去了对社会的兴趣,转而追求虚假的胜利”。
选择此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身问题,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自卑有了一点认识,也由此刷新了我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在我的认知中,自信、自负的人不可能自卑。
阿德勒却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并且这种自卑感能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
一开始我没法理解,自卑不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吗?为什么会把它称为刺激人类不断向上的力量呢?他对自卑的定义是一个人遇到困难时表现的无所适从。
若将此定义与人类发展史结合,那答案就是当人类遇到未知问题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无知,而他们对成功和优越的追求促使他们克服自卑,改变生活,由此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当然,阿德勒也提到,并不是所有的自卑感都是动力,只有当它完全压倒一个人,使他不再倾向于积极的行动,使他丧失对社会的兴趣而不能得以发展时,它才会变质成为一种病理性的状态。
这也就是常人所理解的自卑症状。
总之,个人赋予自卑的认知和意义决定了它是动力还是压力。
每当我遇到挫折,我总感到软弱无力。
自卑深扎在心里,让我疲惫不堪,而我知道要改变就必须要学会摆脱它。
阿德勒说过,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我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
首先要设立有意义的目标,这便是正视自卑和追求优越感,在这过程中,要拿出勇气与他人合作,学会为他人的利益而前进,为社会的发展而奋斗。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笔记

《儿童教育心理学》作者:阿德勒书籍概况及作者:这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健全的人格,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目的。
1870年2月17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富裕家庭,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因为他天生体弱多病,直到4岁才会走路。
他的父亲鼓励他说:“阿德勒,你必须不相信任何事”就是告诉他,不能让困境束缚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敢突破,大胆地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这种坚强的信念造就了阿德勒的一生。
第一章引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
儿童的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相比成人而言,就比较薄弱。
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就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
下面,作者对个体心理学展开了一个总的论述。
1. 根据个体心里学的理论,个体的行为是有个体的整个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因此,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
2. 人的发展的根本事实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
正是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他的思想。
3. 人格的整体性极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的。
心理学家和小说作者类似,运用一个确定的行为主线、一种生活风格或一种行为模式来构建人物的生活,以确保人物的整体人格不会被破坏。
4.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
所有的儿童都天生有一种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消除自己的自卑感。
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心理补偿。
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
5. 可以把那些明显具有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类:衰弱或有器官缺陷、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受到父母关爱、被宠坏的儿童。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xperience, summary report, work plan, speech, contract agreement, letter of agreement, party group inform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健康
应用
个体
风格
认为
生活
情感
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 强调
方法
讲义
社会
实际问题
成长
局限性
帮助
内容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阿德勒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个体心理健康的实质是社会健康。本书将概 括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研究贡献,以及应用在实际问题上的局限性。 阿德勒心理学,也称为个体心理学,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立的一种心理治 疗方法和理论体系。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人类行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逐 渐形成特定的生活风格,这种生活风格是导致个体出现心理问题的关键。阿德勒心理学的主要目 标是通过自我觉察和改变生活风格来实现个体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 心理创伤理论:阿德勒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挫折和失败,这些挫折和失败会成为个 体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阿德勒心理学强调要帮助个体从过去的心理创伤中解脱出来,从而恢 复个体的心理健康。
本书的目录包括引言和正文15章。引言部分介绍了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读者提供 了背景知识和阅读指南。正文部分包括了15章,每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清晰明了地阐述了阿 德勒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应用。
在这15章中,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个体心理学的定 义、目的和方法,以及阿德勒心理学对于心理学的看法和贡献。第五章到第九章章则探讨了个体 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例如自卑感、创造性自我、自由意志和责任等。第十章到第十五章则 分别从教育、婚姻、神经症和心理疗法等方面探讨了个体心理学的应用和实践。
阿德勒谈人格读书笔记

阿德勒谈人格读书笔记阿德勒认为,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中形成发展的。
人天生自卑,因为其生下来是弱小、无力的,完全依赖成人,由此产生自卑。
但是,正是自卑促使人们去努力克服自卑,追求成功,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
但是,若被自卑所压倒,则产生自卑情绪,导致神经症人格,抑郁、悲观、消沉。
人类还有追求优越与完美的倾向。
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追求优越的最终目标。
追求优越也是双重性的,适度追求,促进个人发展,对社会有益。
过分追求,走极端,则产生优越情绪,自我中心、自负、忽视别人和社会习俗、缺乏社会兴趣。
个体如何追求优越,取决于自己独特的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由此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所谓的生活风格。
生活风格的发展和自卑感有密切关系。
如果一个儿童有某种生理缺陷或主观上的自卑感,那他的生活风格将倾向于补偿或过度补偿那种缺陷或自卑感。
例如,身体瘦弱的儿童可能会有强烈的愿望去增强体质,因而锻练身体、跑步、举重,这些愿望和行为便成为他生活风格的一部分。
生活风格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形成了我们的行为模式。
阿德勒描述了4种主要的生活风格:①支配- 统治型(dominant-ruling ),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支配和统治别人,缺乏社会意识,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他们追求优越的倾向特别强烈,不惜利用或伤害别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们需要控制别人从而感到自己的强大和有意义。
在儿童期,他们在地板上打滚、哭闹,希望父母向他屈从。
如作为父母,他们又要求孩子服从,说:"因为我说了要这样"。
作为教师,他们威胁学生,说:"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你就去校长办公室"。
这样的人容易发展成虐待者、违法者和药物滥用等。
②索取型(getting type),这种类型的人相对被动,很少努力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依赖别人照顾他们。
许多富裕或有钱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采取纵容的态度,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以使他们免受"挫折"。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一、作者及背景-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
了解其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书中儿童教育心理的相关理论。
## 二、儿童人格发展的基本理论(一)人格的统一性- 儿童的行为是其整体人格的表达,不能孤立看待某个行为。
例如,一个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可能不是单纯为了引起注意,而是背后有其人格发展中的需求未被满足。
- 重点:要从整体上理解儿童的人格,才能正确解读他们的行为。
- 易错点:容易只关注行为本身而忽略背后的人格因素。
(二)追求优越感- 儿童具有追求优越感的本能,这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 不同儿童追求优越感的方式不同,有的通过积极努力学习,有的可能通过不良行为来获取关注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优越感”。
- 补充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外部因素会影响儿童追求优越感的方式。
比如在一个竞争激烈且只看重成绩的班级里,成绩不好的孩子可能会通过破坏纪律来获得另一种形式的“优越”。
(三)自卑与补偿-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自卑感,如身体缺陷、家庭贫困等。
- 为了克服自卑感,他们会发展出各种补偿机制。
如果是积极的补偿,会促使儿童健康成长;如果是消极的补偿,则可能导致问题行为。
- 重难点:如何引导儿童进行积极的补偿是教育中的关键。
## 三、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一)婴儿期(0 - 1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关注生理需求的满足,如吃、喝、睡等。
- 母亲的角色至关重要,母亲与婴儿的互动模式会影响儿童未来的人格发展。
- 补充点:婴儿期的感官体验对其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二)幼儿期(1 - 3岁)- 开始有了自主意识,想要探索周围的世界。
- 这时候如果家长过度限制,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自信心发展。
- 重点:鼓励儿童适当的自主探索行为。
(三)学前期(3 - 6岁)- 想象力开始发展,他们通过游戏来探索社会关系和自身角色。
-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丰富的游戏和想象空间。
儿童教育心理学:阿德勒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性格与人格养成的秘密

“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 和挑战,需要父母和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阿德勒认为,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性格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个和谐、 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出乐观、自信的儿童。”
最后一部分的目录聚焦于阿德勒理论的实践与应用,如“在家庭教育中的应 用”、“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等章节,都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方法。
《儿童教育心理学:阿德勒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性格与人格养成的秘密》这 本书的目录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在儿童 教育中的应用。通过阅读这本书,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内心 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这部分的目录详细描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中,如 何根据阿德勒的理论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学前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 育”、“学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等章节,都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 了实用的指导。
这部分的目录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阿德勒的理论,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人格 和性格。例如,“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培养儿童的责任感”等章节,都为读 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阿德勒提醒我们,不要过分儿童的错误和缺点,而是要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
“阿德勒认为,儿童的人格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 教师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特质。”
“对于儿童来说,犯错误是成长的必经之路。父母和教师需要以宽容的心态 对待儿童的错误,并帮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提升自己的能力。”
阿德勒博士还着重谈到了性格和人格养成的问题。他认为,性格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对孩子的性格 和人格养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孩子的成长环境,提供良好的教 育和关爱,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性格和人格。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1这本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探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带着我们层层推进,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
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
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活的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
”这些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使命构成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所以“对于意义的认识在我看来最实在不过,就是意识到了现实背景下的某种可能性,或者通俗地说,意识到在给定情境下,‘能够做些什么’。
”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尽人事”呢?“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
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
”“意义疗法认为,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那自由呢?责任和自由如何取舍呢?“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
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
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读到自由与责任,我不禁会想到沉迷游戏的大学生和出轨的男女,他们为了心中的自由了放下了读书的责任,放下了家庭的责任,那自由便堕落为放任。
我又想起前段时间热映的文青电影《七十七天》,男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穿越羌塘,放下一切走进了无人区。
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男主的结局,但从片尾文字记述三位穿越者的事迹看,凶多吉少。
我一直在想,影片究竟在传递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亦或只是在用一个影片在向这些“壮士”致敬?自由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意义是我们每个人的目标,如何找到自由和意义(责任)的平衡点,也许只能问自己的内心了。
找到了这个内心的平衡点也许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
《阿德勒》读后感

《阿德勒》读后感读阿德勒《超越自卑》有感《超越自卑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写的?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写在1932年。
在这本书中,阿德勒博士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用通俗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卑情结形成的原因,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克服自卑情结以争取优势并取得成功。
本书的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
阿德勒说,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到: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下。
而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明明白白地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最深层的感受。
每个人都一定是有意或无意地问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但也许没有多少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同样,没有人能拥有绝对正确的人生意义。
“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意义只有在与他人交流时才能存在。
”我们生活的意义是“奉献、关心他人、相互合作”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生的意义尤为明显。
这个意思来自与他人的接触,这种接触的对象是儿童。
童年是人生意义的孕育期,而教师在这一时期的责任尤为重要。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老师们都在把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传递给与之相关的孩子们。
阿德勒的童年早起并不快乐,可以概述为“一直在与疾病和自卑感做斗争”。
但他从不相信命运。
阿德勒的学习很差,他的老师曾经检疫阿德勒的父亲不要指望他能做别的什么,就做一个鞋匠足以。
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阿德勒最终成了班上最好的学生。
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个人身上总有不如别人的劣势,只是有人发现了,并将其放大了,而有人被其他方面的优越感所掩盖。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像阿德勒那样克服自卑而获得优越感,教师所要做的是让孩子正视自己的问题,正确定义存在的问题,发现优势,发挥优势。
教师要对他的学生发生兴趣,了解学生的兴趣,并使之相信,他你可以在这方面和其他方面取得成功。
当一个孩子在某一点上有信心时,在其他点上刺激他就容易多了。
孩子们最常犯的错误是他们认为自己不能再进步了。
阿德勒心理学(简介)(两篇)2024

引言概述阿德勒心理学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创立的一门心理学理论。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个体成长和个体行为中的社会因素,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基于个体对社会的理解和适应。
正文内容一、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1.1 个体的目标导向性-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是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人们倾向于通过社会联系来实现这些目标。
1.2 社会利益至上-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个体行为应当以社会的利益为导向,追求社会和谐与合作。
1.3 私人和公众利益的平衡-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个体应当平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避免过度个人主义或过度集体主义的倾向。
二、阿德勒心理学的治疗方法2.1 个体心理治疗-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通过与个体的面对面交流来解决心理问题,以帮助个体发现并改变自己的错误信念和行为模式。
2.2 家庭治疗-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家庭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强调通过家庭治疗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
2.3 社会治疗-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通过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重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三、阿德勒心理学对人格的解释3.1 阿德勒人格理论- 阿德勒心理学将人格分为五个主要方面:目标导向性、社会性、活力、自我及心理健康。
3.2 个人的目标导向性对人格的影响-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目标导向性会直接影响人格发展,个人追求的目标决定了其行为和行为模式。
四、阿德勒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4.1 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教育者应该通过增加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和自信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自身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4.3 倡导合作学习-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助学习,提高学生的社会技能和合作能力。
五、阿德勒心理学的现实应用5.1 职业辅导和咨询- 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职业辅导和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帮助个体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读书笔记 - 心理励志书《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人不能活成一座孤岛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我们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
我们必须超越自卑。
——《自卑与超越》《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著作,于1932年首次出版。
本书主要探讨了人生意义的真谛,自卑的产生、表现与克服,个人人生态度的形成,以及从人际关系、职业、爱情婚姻等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导等。
一、何为自卑,为何要超越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应付的问题并认为自己无法解决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例如:愤怒、眼泪和道歉,都是自卑情绪的表现。
通常它有三个内在特点——退让、逃避、攻击,外在表现有自大、爱说风凉话、强烈的优越感、对某种东西的过度追求、犯罪等。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希望改进自己目前所处的地位,所以我们要不停地面临问题并解决问题。
因此自卑本身不是变态的,它是我们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向前推动的原因。
没有一个人会认为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能被自己完全控制了。
所以面对生活不断提出的问题,终其一生我们都要不停地给出自己的答案。
由于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为了摆脱这种感觉,我们会采取一些行动来争取优越感。
但这些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而不是努力改进情境解决问题。
例如:自杀,这是最彻底的退缩表现。
自杀必定是一种责备或报复,因为死者一定会死亡责任归到某个人身上,仿佛在说:“我是如此地善良、仁慈,而你却这么残忍地对待我!”以此来寻求优越感。
再如爱哭的娃娃利用眼泪来驾驭别人,这些都是不恰当的优越感目标。
阿德勒还指出了三种儿童易加重自卑感:生理上有缺陷、被溺爱、被忽视。
生理有缺陷的儿童心灵负担大,内心敏感多把注意放在自己身上尤其是缺陷之处,在与他人比较中感到气馁,因同伴的怜悯或揶揄而更加自卑,这样的孩子易对社会失望,难以注意关心他人,更难以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
被溺爱的孩子多会期待别人对自己唯命是从,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困难时习惯于企求别人帮助,丧失独立性。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生活的科学

作者介绍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心理学家及 医学博士,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最重要的著作是1927年出版的《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与《理解人 性》。
精彩摘录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讲义:生活的科学》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目录分析
01
内容简介
02
第一章生活 的科学
04
第三章优越 情结
06
第五章早期 记忆
03
第二章自卑 情结
05
第四章生活 方式
第六章态度与行动 第七章梦与梦的解析
第八章问题儿童及其 教育
第九章社会问题和社 会适应
第பைடு நூலகம்章社会情感、常 识和自卑情结
第十一章爱情与婚姻
第十二章性与性的相 关问题
第十三章结论
读书笔记
虽然已经读了四个多小时,还需要1个多小时读完,但我不得不承认可读性不强,大概90%都是论述,对生活 工作也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阿德勒的核心观点:观察个体的生活模式导图,培养儿童适当的社会兴趣,引导他们自立,对自己负责,从 而使其自卑感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而非打压。
独特的角度,奇有的视角,缺失分析法,自卑的形成,自卑情结。 如果将生活目的设定为“完美”,在对家人、对孩子、对伴侣、对同事、对自己都是这个目的。 2022年写的第一篇书评。这本书是需要我们静下来去看的,边看边思考,甚至还需要去觉察,如果只是草草 看了,那就对我们生活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 阿德勒的各本书都喜欢看,核心价值观始终如一——人的社会化。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生活的科学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阿德勒认为人们为得到满足和实现自我而一生努力奋斗,以补偿产生自童年时期的强烈自卑感。大部分人可 以满意地实现补偿,而那些没有成功实现补偿的则发展为神经症。
惩罚和讲道理都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原型,单靠人生经验也办不到,因为所有的人生经验都和一个人的统 觉系统一致。只有当我们理解他的基本人格时,才有办法改变。
谢谢观看
生命总会设法延续下去,而且在面对外来阻碍时,生命的力量绝不会还没挣扎就先高举白旗。 唯有勇敢自信、随遇而安的人,不论面对顺境、逆境或困境,都能从中获益。他们向来无所畏惧,即使遭遇 困难,也知道自己能够克服。 只要我们愿意走在人生的正途上,没有做不到的事。 无论男女老幼,人在脆弱的时候,就会丧失对社会的兴趣,转而追求自己认定的优越。
人,做得到任何事:阿德勒心 理学讲义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原型
结语
阿德勒
人格
梦
家庭
社会
心理学
人生
故事 问题
性
讲义
情结
婚姻
自卑
爱情
阿德勒
生平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全书以社会兴趣为核心,从原型、人格、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人生百景出发, 论道说理,所呈现的人文观点,极具启发性与前瞻性,有待你慢读细思,咀嚼出字句背后丰沛的底蕴与真义。故 事即人生。他的不完美哲学、生活之道、人性省思,澄明如镜,深入每一个人、每一段人生、每一个故事的内在, 照出更真实的一面。
《阿德勒心理学》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一章 精神
第二章 精神生活 的社会性方面
第三章 儿童与社 会
第四章 我们所处 的世界
第五章 自卑感与 力求认同感
第六章 生活的准 备
第七章 性别 第八章 家庭格局
01
第一章 总论
02
第二章 攻击性性 格特征
03
第三章 非攻击性 性格特征
04
第四章 其他性格 表现
06
结论
05
第五章 情感与情 绪
03
第三章 自卑感和 优越感
04
第四章 早期记忆
05
第五章 梦
06
第六章 家庭的影 响
01
第七章 学校的影 响
02
第八章 青春期
03
第九章 犯罪及其 预防
04
第十章 职业
06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 姻
05
第十一章 朋友及同 伴
第二篇 理解人性
原作者序 导论
第一部分 人的行 为
第二部分 性格的 科学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阿德勒心理学》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译者序
03 第二篇 育心理 学
目录
05 附录Ⅰ 阿尔弗雷 德·阿德勒年谱
07
附录Ⅲ 5个孩子的成 长案例及分析
06
附录Ⅱ 阿德勒个体心 理学问卷
08
附录Ⅳ 原生家庭与个 人的成长
《阿德勒心理学》为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博士经典代表作合集,含《理解人性》《儿童教育心理学》等3 部作品,是一套涉及儿童教育、心理健康、人性透视和心灵励志的通俗心理学读物,帮助你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 理解他人,放大人生的格局!
译者序
第一篇 自卑与超越
2023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最新】

2023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2023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1704字)如何改变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阿德勒也给了你一个办法,就是去认清自己的目标。
在阿德勒看来,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阿德勒又用自己举了个例子。
他说,“假如我在教室里找来一个梯子,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来了,那学生们肯定会说,‘哎呀!阿德勒博士疯了吧!’但是如果他们知道,我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视全班,才会觉得自己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们就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反而会觉得它很合理”。
这个例子说明了,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我们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
要想改变自己,就要认清自己的目标。
一旦校准目标之后,你就会像弓箭手一样,绷紧身体和精神,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为你锚定的这个目标来服务。
作者说,一直以来,矫正人的行为,或者治,都是从行为本身来入手,单纯地想消除病症,但是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不能这么干,要改变行为,先改变目标。
书中有个例子。
他说有个男人,经常头疼,但一直都治不好。
作者说,是因为这个人把头疼当成了逃避问题的办法,他头疼的目的是摆脱眼前的问题。
比如一头疼,他就不用出去见陌生人了,还可以借机对妻子或者同事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我头都这么疼了,你们要帮帮我”之类的。
所以对这个男人来说,头疼简直就是一笔财富,能满足他的好多需求,他怎么舍得放弃这个毛病呢?所以,如果不让这个男人意识到这一点,不让他改变自己的目的,那么头疼是治不好的。
就算治好了,他也会再得其他病,比如失眠、抑郁,继续用这些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觉得喜欢,点个关注呗。
你的肯定才是我最大的动力。
非常感谢。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3阿德勒的这本《自卑与超越》着力描写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其本人性格、心理所产生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在每个人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个人生活的典型样式就已经基本形成了。
孩子在最开始的几年时间与父母接触最多,故其对孩子的影响极其重要,很多人成年后表现出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寻本溯源,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缘由。
2023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_4

2023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2023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自卑与超越》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专著,其中许多观点,如对梦的解析、对性的认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差异较大。
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有目标导向的完整体,个体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可以从其生活方式找到源头,解决之道在于增强个体的社会兴趣或社会合作。
摘录三段:人生有三大任务:从事对社会有用的职业或工作、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和实现一个人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即职业、社会关系和两性关系。
如果个体不合作,对他人不感兴趣,对集体没有贡献,他们的生命就是浪费,他们从地球上消失后不能留下丝毫印记。
我们虽无法保证以正确态度度过一生的人一定能获得成功,但能保证他们一定不会失去勇气和自尊。
觉得本书的原名《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更好,附录的导图是亮点!2023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2读到这个标题,您先别疑惑,请先跟随我体验一场别样的人生:假如你从小可以“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你想同别人分享这小小的奇特能力,可他们都认为你是怪物,纷纷惊恐地远离你,你会怎样?会孤独?会自卑?会消沉?从出生起,草间弥生一直扮演着“你”的角色。
少见的幻听、幻视病症让她被迫远离人群,独自承受多种压力。
她的世界很少有与普通人重合的时候,这少之又少的机会,便是她凝视、创作波点的时候。
穿波点的衣服,创作布满波点的《南瓜》,时而在高雅的艺术展出展,时而在精神病院中挣扎。
旁人爱她的作品,更爱她艺术家背面精神病患者的身份。
心理学家阿德勒著有一作——《自卑与超越》,此书内容详实丰富,尤其是其中专业的心理学分析对生活十分具有指导意义。
同样不得不注意的还有作者的自身情况和创作历程。
虽然笔者对书中写的生命意义、宗教等方面内容也有兴趣,但是为了避免出现“追二兔者,不得一兔”的问题,选择只分享一点。
阿德勒自幼羸弱,患有佝偻症,行动笨拙,喉部也有毛病。
人做得到任何事读《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读《阿德勒心理学讲义》一书有感心理学有很多流派,精神分析学派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个流派中的几位大师都是赫赫有名的,比如说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
精神分析起源于弗洛伊德,荣格曾是他的王储,阿德勒也曾担任过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
但后来荣格、阿德勒皆因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歧而决裂。
弗洛伊德过分强调生物性的“性”,确信性和无意识有强大的力量;荣格在对“潜意识”的研究中,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并将弗洛伊德所说的那套东西归到“个体无意识”当中;而阿德勒则着眼于家庭内部关系,自身的缺陷、幼年时期的无助感等,更重视社会原因,他由此而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又称“社会心理学”),在探讨和分析儿童心理及其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以社会兴趣为核心,从原型、人格、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人生百景出发,论道说理,揭示重点,并用形形色色的临床故事,来阐释、佐证他的观点。
阿德勒认为,人格形成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因素,而非生物本能。
他用优越感取代了力比多,认为优越感是人类永恒的心理动力和追求目标。
他还用自卑情结取代了性本能作为人行为方式的决定力量。
他认为个体的缺陷与困难使其产生自卑情结,然后迫使人做出适当或过度的补偿。
人,因不完美而奋发向上,而人生会因不完美而更趋完美。
阿德勒说:人,做得到任何事!一、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阿德勒,奥地利犹太人,早年学医,后受弗洛伊德影响转向精神分析。
后因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和纯生物学观点,与之分道扬镳,创立了自己的个性心理学体系。
个体心理学理论本身并不复杂,大体可以用以下四句话来加以概括:第一,人是一个统一体,人的思想、情感、冲动以及梦幻等一切表现,全都遵循内在一致的原则——人格的管辖。
人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
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
阿德勒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2023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2023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2023年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1218字)作者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本书重在强调社会感在人格塑造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近百年前的著作,今天读来也许感觉不算完美,其实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后人是在其基础之上逐步趋向完善。
一共十二章,专门谈论自卑感的只有一章。
每个人不同程度都有自卑感,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现状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改善。
既然自卑感普遍存在,必然要想办法寻求变化与超越。
这时就看他是把自己的缺陷不足转化为动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奋斗目标上、精力用到具体事情上还是盯着自己的缺陷不放,后者无形中会导致缺陷被无限放大,最终真正变成了自己无法跨越的障碍。
自卑感的存在是正常的,关键是用怎样的心态来看待,确立目标,把注意力向外扩展,将不足化为动力,自卑就可以转化为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有效助力器。
开篇即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我理解为通过奉献获得社会认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为社会做出贡献必先融入社会,对社会和他人发生兴趣,并且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书中说到,所有的失败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合作能力极低,这里我不大清楚有没有道理。
实际上,任何人先天都具有对社会对他人产生兴趣的潜质,但这种潜质必须得到后天的启发和培养,否则将来智力和理解力的发展会遇到巨大阻碍,这让我想起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的狼孩。
早期记忆是比较重要的一章,以前看过武志红两本书,听过他一些音频,对早期记忆相关知识了解过一点。
一个人从出生到六岁,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情感特征,以及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与诠释,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也就是说在六岁时人格结构基本已经形成,并成为日后相应行为的重要原因,对一生的发展影响深远。
所以如果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先了解他的成长史,尤其是早年经历。
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包括了解我们自己,都需要追溯早期记忆。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事情,选择记住哪些经历,与他的生活风格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读书笔记梦一直让人觉得神秘,佛洛依德第一次找到了打开梦境之门的钥匙。
《梦的解析》系统的论述了解梦的方法。
精神分析对于梦的假设是:在人熟睡之时,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警卫」也会睡着,由此潜意识便偷偷溜出它的驻留地,来到意识的领地。
也就是说,佛洛依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表达。
同时,出于对「力比多」的重视,梦中的很多情况都被视为「性表达」,比如花瓶被等同于女器,而竹竿等就会被解释为男器。
在佛洛依德看来,梦的重要功能在于满足潜意识欲望。
阿德勒对此很不赞同。
他说:如果说梦境是一种满足,那么每件事都可以说是一种满足,每一种概念,都是从潜意识深处浮出,来到意识层面。
阿德勒对梦的看法延续了他的基本概念,自卑与超越。
他认为梦都是带有目的的梦,这个目的就是优越感的需要。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两个学生在考试前夕,做了两个不同的梦。
其中一个梦见自己「跌到」在路上,另一个梦见自己「攀爬」高山。
在我们不了解梦者的情况下,通过分析也可以知道,梦见跌到的那位学生一定很害怕考试,并认为自己无法通过考试,因此才需要用一个意外来延迟失败的到来,以维持住那
份优越感。
与此相反,梦见爬山的学生则是个努力奋斗的孩子,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考试。
当然,结果未必能够如意。
但重点在于,他的自信和他的努力,表现于梦中就是登上山峰。
所以,梦对于阿德勒来说,跟清醒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也同样遵从人生风格。
这是阿德勒的看法,让我们比较下同时代的另一个巨头,荣格怎么看?
众所周知,荣格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作为一种人类集体本能的象征,与个人潜意识遥相呼应。
与此对应,荣格对梦的看法是,梦分两种:小梦与大梦。
小梦是个人潜意识的表现,大梦则关系着集体潜意识。
在解梦的方法上,荣格也有独特又迷人的地方。
他不用自由联想法,而是喜欢分析一系列的梦,将多个梦进行整合性分析。
具体的分析中,使用他的另一个概念——原型作为武器。
比如,在梦中梦到白胡子老人,可能是「智慧原型」,注意他说的话总能够得到一些平时不可知的洞见;梦见被人追,怎么也甩不掉,则可能是「影子原型」,是被个人忽视或抛弃的心理部分。
后来也出现过很多解梦的方法,比如格式塔心理学,采用一种扮演的方式进行解梦,更加注重创造性的领悟。
就我个人而言,喜欢采用意象语言来解梦。
这种方法跟荣格解梦法的本质是相似的,认为梦中出现的内容都会带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个人意象和集体意象。
集体意象是人类共同的感受,比如火代表着温暖,热情,活力等。
而个人意象则是跟个人有关的感受,比如若梦者小时候被火所伤,则火对他意味着可怕,恐惧,伤害。
因此,解梦要根据个人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也因此会有一句话: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解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