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民歌——咸水歌

合集下载

咸水歌月下轻舟泛渔歌介绍

咸水歌月下轻舟泛渔歌介绍

咸水歌月下轻舟泛渔歌介绍
咸水歌月下轻舟泛渔歌是一首充满江南水乡情趣的古曲,旋律优
美悠扬,歌词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描绘。

这首歌传统的演唱方式多以
男女对唱形式演绎,男声高亢激昂,女声温柔婉转,体现了人们对自
然和家乡的依恋和深情厚爱。

歌词中描述了在月色下,一艘轻舟荡漾在清澈的江水之上,渔民
们神情专注地钓鱼,一股宁静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

歌词描绘了江南
水乡的美景,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魅。

这首歌曲充满了
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珍品之一。

咸水歌月下轻舟泛渔歌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被世界各
地的音乐爱好者所熟知和喜爱。

无论是在音乐会演出中,还是在酒店、餐厅等场合,这首歌都是非常经典的选择。

它真正地反映了江南水乡
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渔歌咸水歌

渔歌咸水歌
》,是根据电影 《海霞》的配乐改编而成。“童年”以带有诉说式的音调 的抒情性主题,表现了影片女主角海霞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这也成为贯穿全曲的基本主题,由此展开了南海迷人的风 景和生活画卷。 “织网”原为电影中渔家姑娘所唱的一首“渔家姑娘在海 边”的歌曲,由乐队演奏后在配器上加以润色,保持了原 曲甜美的南国风味,色彩上更为丰富,生动地表现了一群 少女在沙滩上织网的动人情景。
渔歌
渔歌是民歌的一种,沿海地区以及湖泊港湾渔民 所唱。如流行于广东海丰和陆丰的,统称为海陆丰 渔歌。 渔歌是渔民群众的杰作、大众语言的精华, 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不是将简简单单的生活 语言直接拿来,而是讲究韵律、比兴等传统的诗歌 手法;再在口头流传中不断丰富与发展,歌词越加 精炼、曲调渐臻完美,艺术价值也越来越高。 渔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天机自动、朴素混成, 形式多样、韵律和谐,及善用多种修辞手法三个方 面
咸水歌
咸水歌是民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广东 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网地带的农民和 渔民中,而中山坦洲则是珠三角地区咸水歌的代表区 域。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是家人自 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传统咸水歌内容多为情歌, 男女对唱,曲调较简单,行腔滞板,男唱前两句,女 唱后两句,结尾多用“啰”、“姑妹”、“兄哥”等 词,别有一番韵味。

咸水歌

咸水歌

便 直 起身 子 , 呆呆 地 看 � 着远 在 天 边 的懒 洋 洋 的云 曲, 展示 一下地 方文 化, 也让 她们 过一 过瘾 看 着看 着, 忽然眯 起了 双眼 ,随 即,便 从喉 咙里 冲 出了 一串 歌声 个 时代 有 一 个时 代 的 玩 法儿 啊 � � 子, 俨然 就是一 个哲 学家 � 正 月望 郎郎 不返 � 哪 然而 那对 母女 歌手 正唱得 起劲 儿 两 个人 在唱 年 年正 月往� 复返 " 对 唱 ", 一个 唱 男 声 , 一 个 唱 女 声 唱 男 声 的 是 母 望 尽海 空鱼 和雁 亲, 唱女 声的是 女儿 � 并 � 无音 信寄 回还 这会 儿女 声正 在唱 二 月望 郎郎 不返 哪 转归 房中 自偷 弹 � � 又 防上 落甚 艰难 含愁 打叠 哥衣 衫 � 别 离叮 嘱言 千万 苦别 分离 情切 惨 但 逢风 雨早 埋湾 啦唉 步步 踏碎 胆和 肝 � � � 一 腔的 思念 ,一腔 的痴 迷, 一腔 的幽 怨,一 腔的 接着 男声 唱 情 不 自禁 夸 张 一 点儿 说 ,各 种 滋 味 ,这 里 面都 有了 今日 同妹 分离 散 � � 这 便是 咸水 歌了 举头 日落 西斜 晚 去年 � 月, 我工作 的单 位与 番禺 区文 化局 联合 你睇 山林 雀鸟 呱呱 叫 搞 了一 次活 动, 其中一 项内 容就 是听 唱咸 水歌 那 千里 一别 劝妹 早回 还 � � 天 , 我们 在 番禺 地 界儿 转 了 整整 一 天 ,晚 上 来 到了 一 家乡 村风 味的 � 饭店 ,坐在 用毛 竹间 壁起 来的 大厅 母女 二人 均唱 得情 真意 切 里 ,一 边喝 酒吃菜 ,一 边听 两位 女歌 手在台 上唱 歌 两 位歌 手一 老一 小 老的 五十 多岁 ,小的 三十 岁上 尤其 是母 亲, 故意 唱得 粗声 大气 ,就像 个男 人, 还连 唱带 表演 ,偶 尔把 那条 花手 帕轻 轻一 抖,再 根据 歌词 的意 思做 一 点表 微 有点 儿 尖, 也没 有 什 么动 作 , 板板 正 正 的, 不 过, 我相 信是 不 知不

咸水歌——精选推荐

咸水歌——精选推荐

咸⽔歌咸⽔歌,是渔民以粤⽅⾔演唱的⼀种渔歌,⼜称“⽩话渔歌”,“咸⽔叹”、“叹哥兄”、“叹姑妹”。

咸⽔歌有长句,短句两种形咸⽔歌式,各有不同的⾳调和拉腔,⽽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它⼀般是由上下句组成的单乐段体,多数⽤在独唱,或是问答式的对唱;也有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复乐段体;有时,因为歌头、衬词,或者是叙事的需要,会把乐段扩充或延长,从⽽构成不拘⼀格的⾃由体,如“长句咸⽔歌”,或是叙事形式的长诗,但⼀般还是保持四句为⼀乐段的复乐段体结构。

咸⽔歌的旋律是以第⼀、⼆乐句为基本形态作为主旋律律,除了歌头、中间的停顿和歌尾基本固定外,中间的旋律都是围绕主⾳以⼆度级进、上⾏或下⾏、加花或减花来表现;乐句中间的旋律构成,多数是“因字落腔”,服从于语⾔声调的⾼低,处理⽐较机动灵活。

因此,同是⼀个唱腔的咸⽔歌,第⼀段词的旋律和第⼆段词的旋律就会有所不同,只是它的歌头、歌尾或拖腔不变,这就形成了咸⽔歌的变化特点。

咸⽔歌的节奏,是与⽔上居民的⽇常⽣活密不可分的。

⽔上居民的⽣活,是摇摆的,因为要划船,因为⽔会打在船⾝上⽽使船开始摇晃;所以,咸⽔歌也是在摇摆或划桨的基本节奏上组成,以正规节奏为主,以⼋分⾳符,⼗六分⾳符交替使⽤,⼜因语⾔和感情的需要,出现附点⾳符和切分⾳,从⽽使不正规节奏在对置上起着变化,给⼈以优美,流畅的感受。

江门五⾢⽔系如⽹,⾃古以来,很多⼈以打渔为⽣,尤其是常年⽣活在⽔上的疍家,咸⽔歌成了他们特有的情感表达⽅式。

根据史料记载,南粤先民从中原经南雄珠玑港南迁,置⾝于⽔⽹如织的珠三⾓,咸⽔歌就成为珠江⽔乡最有群众基础的说唱形式。

中⼭、东莞、顺德、江门,以及港、澳地区疍家⼈集中的地⽅,尤以为甚。

咸⽔歌从偏僻的河湾唱到珠江出海⼝,从边远的⼩镇唱到繁华的都市。

⾄今,五⾢新会沙⽥地区,咸⽔歌仍然盛⾏不衰,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民歌,俗称“沙⽥民歌”。

它包括长短句咸⽔歌、⾼棠歌、⼤缯歌、姑妹歌、⽊鱼歌、龙⾈歌等,即把⽊鱼、龙⾈等融合成沙⽥地区特有的民间⾳乐,成为当地的⼀种特殊的交际语⾔和⾳乐元素。

地域文化视角下疍家“水上民歌”解读与分类

地域文化视角下疍家“水上民歌”解读与分类

一、疍家“水上民歌”解读千百年来,疍家人在创造了海上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疍家歌谣。

疍家歌谣亦称“咸水歌”、“水上民歌”和“南海情歌”,委婉动听的歌谣不仅再现了早年疍家人迁徙漂流的真实历史,而且内容包罗万象,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宗教、家庭、爱情、民俗等各方面,特色鲜明、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她是中国南海民歌中的宝贵文化遗产。

疍家人常年迁徙和海上漂流的历史促成了“水上民歌”具有多地语言混合的鲜明特性,音调声腔也同样丰富多样,演唱中可以根据不同内容采相应的音调和声腔,其中分为喜调和悲调,声腔分别为:水仙花、咕里梅、木耳丝、叹家姐和古人头。

音调声腔分类明晰、旋律婉转动听,极赋感染力。

分布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的疍家人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音乐风格的“水上民歌”,呈现异曲同工、迥然相异的艺术特征。

比如:南海热带海域变幻莫测的热带气候,练就了海南疍家人坚忍不拔和沉着冷静的性格,海南疍家“水上民歌”使用粤语+琼语+疍家白话演唱,语言集三家所长、独具地域风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传播价值。

但是,关于疍家人创造的“水上民歌”解读与分类,一直以来被人们忽略,造成了其概念混淆分类不清的窘况。

关于疍家“水上民歌”,史学界和音乐界说法不一,至今没有为其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解读和系统整合分类。

究其缘由,与疍家人的漫长跨地域的流亡史、迁移史以及较为复杂的身份变迁有关;与疍家人极为复杂多样化的族群构成有关;与疍家人居住地域分布的广泛和分散有关系。

上述原因造成了相关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对疍家“水上民歌”给予了迥然相异的解读,对其分类甚至出现了“胡子眉毛一起抓”的现象。

长此以往,对于疍家“水上民歌”历史文化、传承传播以及音乐产业项目开发利用等诸多方面,会造成许多不良影响。

具体分析,其一,疍家“水上民歌”将没有一个较为准确而合理且学术界一致认同的解读和分类,造成传播领域的诸多误解,进而影响包括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与传播;其二,此状态对于疍家“水上民歌”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舞台实践极为不利,进而影响疍家“水上民歌”文化产业开发与利用。

咸水歌_精品文档

咸水歌_精品文档

咸水歌咸水歌是一首传统的民谣歌曲,源于中国民间音乐传统。

它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脍炙人口,成为了广为人知的民歌之一。

咸水歌起源于北方的农村地区,最初主要是在农田劳动中唱出来的劳动歌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咸水歌逐渐流传至城市,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让人们感受到了农村的热情和诙谐。

咸水歌的特点之一是其简单直接的歌词。

歌词通常由一位歌手即兴创作,旋律诙谐搞笑。

它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讲述生活琐事的歌词,也有表达对生活中的不满和憧憬的歌词。

人们不仅能从咸水歌中感受到生活的现实,还能在其中找到欢乐和调剂。

除了歌词之外,咸水歌的旋律也是其魅力的来源之一。

咸水歌的旋律通常简洁明快,易于记忆和传唱。

这种简单的旋律让人容易投入到歌曲中,与他人共同唱歌。

人们不仅在家中唱着咸水歌,还常常在集会、聚会或其他场合中合唱这些歌曲,增加了欢乐和互动性。

咸水歌的演唱形式也多样,除了个人演唱之外,常常在集体中合唱。

有时,人们会组织成员唱咸水歌,以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农村地区,有时还会举办咸水歌比赛,以增加社区活动的乐趣。

这些多样的表演形式使咸水歌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咸水歌在当代的发展中也有了些许变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应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听到咸水歌。

这种便利的传播方式不仅使咸水歌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也使更多的人得以发现和享受到这首传统民歌的魅力。

咸水歌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其娱乐性和欢乐。

咸水歌通过其真实感和贴近生活的歌词,让我们回归到最根源的情感中。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忙于工作和追逐物质的追求,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

而咸水歌通过简单的旋律和幽默的歌词,让人们在歌声中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和真实。

总之,咸水歌作为一首传统的民谣歌曲,以其朴实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在人们中间广为流传。

咸水歌以其真实感和贴近生活的歌词,让我们回归到最根源的情感中。

它通过简单的旋律和幽默的歌词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演绎得淋漓尽致。

南粤古驿道“咸水歌”的民歌艺术特征研究

南粤古驿道“咸水歌”的民歌艺术特征研究

南粤古驿道“咸水歌”的民歌艺术特征研究作者:张霖来源:《艺术评鉴》2023年第19期【摘要】“咸水歌”是岭南人“古越遗韵”乡音乡情的“活化石”,南粤古驿道赋予“咸水歌”交错共生的文化艺术特质,它们共同成为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南粤古驿道“咸水歌”的地域人文特征、音乐艺术特征、文化功能特征三个维度,对其承载的民歌传统音乐文化特质进行品鉴分析,以更好地发掘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南粤古驿道咸水歌文化艺术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9-0110-06“咸水歌”,又称疍歌、蛮歌等,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河网交错地带,是常年漂流于水上的居民(也就是疍家)的一种歌谣。

疍家是一个古老的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地区,他们通常以舟为室、以海为路、以渔为业。

“咸水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加之依水而居,进而在浮家泛宅影响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质,成为中华母语文化传承中不能忽略的优秀因子。

2006年广东“中山咸水歌”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海南“三亚疍歌”也被列入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为“咸水歌”的保护、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咸水歌”在历史、社会、民俗、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其艺术文化是研究岭南沿海地区民歌史和中国音乐史的重要资料,对于民俗音乐创作和丰富群众生活也有着重大意义,而南粤古驿道与“咸水歌”的传承发展具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和联动关系。

本文旨在深度发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咸水歌”的民歌艺术特质,并与南粤古驿道这一岭南历史文化传承空间载体有机结合,进而更好地让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一、南粤古驿道“咸水歌”形成的背景人文艺术特质通常展示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南粤古驿道“咸水歌”是广东的本土音乐,一腔一调都充满浓郁的岭南风味,散发出独特的地域人文艺术气质。

北海疍民民歌——咸水歌的类型及特点探析

北海疍民民歌——咸水歌的类型及特点探析

GRACEFUL BEARING区域治理北海疍民民歌*——咸水歌的类型及特点探析广西外国语学院 黄世健摘要:疍民,一种北海独特的、历史悠久的水上居民,拥有着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

北海疍民民歌——咸水歌因其形成受到该地理环境和历史社会境遇的影响,复合的双重边缘文化形态下,咸水歌孕育出了充分体现疍民生活的水文化的内涵。

咸水歌以其类型的多样性,特点的鲜明性,生动且形象地描绘了北海疍民独特的水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当前的文化发展背景下,保护和遗传咸水歌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对咸水歌文化的保护,对于咸水歌的文化的了解也就必不可少。

关键词:北海疍民;咸水歌;类型;特点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1-0297-0002一、咸水歌的类型及特点咸水歌,疍氏一家人之间口耳传唱的口头渔歌文化,是疍家人用咸水方言进行演唱的一种渔歌,又称“白话渔歌”,主要广泛流行于两广东南地区偏向靠海的东南地方,比如广州、珠海,顺德、东莞,广西北海等原产地,长期受用于疍民们的生活、与咸水打交道,故得“咸水歌”为名。

清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

”其类型诸多为“叹”的一种歌唱活动形式,也因此被称作“咸水叹”;也常见于古代疍民们参加赛龙舟娱乐活动时为其传唱,以此被称为“龙舟歌”,等等多种称谓。

咸水歌曲多采用疍家人方言歌唱,衬词用“啊咧”“啊”,衬句多用“妹好啊咧”“弟好啊咧”,歌唱即兴性较强,随字求腔。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亦或者由四个乐句组成复杂的乐段。

歌词结构为上下句换节结构,每句字数换节格式相较自由,无硬性格式要求,同节(上下两句)的韵律相同,换节可转韵,也就是单乐段体,多数被用于个人独唱或男女问答式的对唱歌曲中;也有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复乐段体。

演唱形式有个人独以及男女问答式对唱两种形式,一般以男女问答式对唱形式为主,采用男女互答的形式歌唱。

咸水歌悠扬 唱响在课堂

咸水歌悠扬  唱响在课堂

咸水歌悠扬唱响在课堂作者:刘瑞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7期摘要:咸水歌,古称“疍家歌”,又名“沙田民歌”或者“水上民歌”。

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水乡流传最广的一种民歌形式,其中心在中山坦洲。

它是水乡人民世代传承的民间口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咸水歌昔日的兴盛不再,会唱咸水歌的人越来越少,咸水歌悠扬的旋律好象要从人们的耳边消失了。

2006年,中山咸水歌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家赋予我们保护和传承咸水歌的历史使命。

这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去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

关键词:咸水歌课堂难题对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

这样的方式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其传承、保护与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如何让咸水歌悠扬的旋律在水乡继续流传?其实保存咸水歌的最好方法是“活存”(活态保护),就是让更多人学会唱咸水歌。

而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和渠道。

2005年3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将传统音乐文化内容落实于教材,扎根于学校和课堂,能使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有效地得到保护和传承。

因此,让中山咸水歌走进中山的学校,并唱响在课堂,是让咸水歌传承下去,久唱不衰的最好办法。

作为中山的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咸水歌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学习家乡的民歌,使学生对家乡产生更浓厚的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难题:首先,就是“师资”的问题。

咸水歌进课堂要依靠音乐教师。

我们的音乐教师虽然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但谁也没在大学学习过咸水歌,因此对咸水歌的起源、唱法、特点及与咸水歌有关的民俗文化等都没做过深入了解。

再者,好多音乐教师是外地人,不会说本地的方言,而咸水歌是用广州白话这种方言演唱的,不会说这种方言理解歌词都有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在课堂教唱了。

北海三大民歌概述

北海三大民歌概述

北海三大民歌概述:“老扬公”、“耍花楼”和“咸水歌”民歌是文学艺术宝库的组成部分,它见之于文字,也见之于歌唱;即书面流传,也口头流传;不但是文学,更是音乐;先是民间老百姓的口头创作、转诵,继而是文人学者的喜好记录、传抄,逐渐形成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文艺创作品种。

广西北海市民歌是北海肥沃土壤培植起来的一束绚烂的鲜花,非常光灿艳丽。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北海民歌正是从北海人民生活中孕育、产生。

北海和合浦都是滨海的地方,最早居住在这里的较多的是靠海生活的渔民和水上居民(即靠摇艇为生的艇民,又俗称家的)他们常常在劳动中用歌唱来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极其丰富优美多姿多彩的北海民歌。

这些丰富的北海民歌大概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别,分别叫“老扬公”、“耍花楼”和“咸水歌”。

(一)老扬公老扬公基本是一种用廉州话演唱的民间歌舞,大都流行在北海合浦沿海一带,既可以单独歌唱,又可以边唱边舞,还可以边歌舞边表演简单的戏剧情节。

它大多在婚嫁喜庆的日子里为欢宴贵宾祝贺喜庆而表演。

表演演员基本是一男一女,男的演老梢公,一手拿船桨,一手拿火把,头带假面具,动作活泼而刚劲有力;女的演仙姑,左手拿手帕,右手拿花扇,一边歌唱,一边舞蹈,动作洒脱优美。

主要情节是:仙姑连夜赶路来到海边,叫老梢公把渡船摆过来,把她渡过海去。

渡船摆到了渡口,老梢公唱起歌来刁难仙姑,要她也唱起歌来回答他歌里提出的问题,于是一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对歌开始了,也引来了岸上一大批喜爱对歌的歌手参与,并且他们都站在仙姑一边在歌中用许许多多的问题来难倒老梢公。

这样一场对歌,往往相持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都不分胜负,不过经常是以难倒老梢公(即叫“老扬公”)来结束。

因此老扬公基本是以“对歌”为主的,其中的舞蹈大多是在开始作为开场形式而已,结尾老梢公只好用渡船把仙姑渡过海去,老梢公一边摇动头脑,一边用口吹旺火把照明,向歌手们告别离开。

老扬公的对歌里有许多很好听的歌调,主要有:西海歌、东海歌、撑船调、划船调和顺口溜等几种。

广东咸水歌500字作文

广东咸水歌500字作文

广东咸水歌500字作文
广东咸水歌, 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 流行于广东省广东市的民间音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咸水歌是家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歌唱形式。

自古以来, 家人浮家泛宅, 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珠江口沿海一带的冲积平原上, 散居在广东、珠海、顺德等沿海地带和河网地带。

主要类别包括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姑妹歌和叹家姐等;代表作品包括《对花》《海底珍珠容易》等。

据历史记载, 广东咸水歌兴起于明末清初时期, 清朝人屈翁山的《广东新语诗语》和《广东通志》中记载“疍人亦喜歌唱, 婚夕两舟相合, 男歌胜女则女衣过舟也”“民家嫁女, 集群妇共席, 唱歌以道别, 谓之歌堂”。

沿承至今300多年, 珠三角地区历史最为悠久、唱法最为传统的广东咸水歌出自坦洲镇。

广东咸水歌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 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传统的演唱习俗和很强的可塑性。

它深深扎根于大沙田地区, “哪里有咸水, 哪里就有咸水歌”, 它对于广东民歌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能唱传统广东咸水歌的不过10人, 且大多年事已高。

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年轻一代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的改变, 使广东咸水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关方面调查显示, 当地多数人已不知广东咸水歌为何物, 广东咸水歌的濒危状况可想而知。

三山咸水歌 - 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三山咸水歌 - 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佛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三山咸水歌三山居民原是水上居民,咸水歌代代相传,已有几百年之久。

咸水歌是广东地区自古流传的方言渔歌,属于广东民间水上居民特有的一种歌谣。

主要流传于广东中山、番禺、珠海、南海、广州市等地的农民和水上居民中。

由于水上居民以舟为宅,捕鱼为生,终年漂泊不定,辛勤劳作,“咸水歌”就是他们的劳动、生活、爱情之歌,承载着厚重的民俗历史及文化内涵。

咸水歌有独唱,但以对唱为多。

咸水歌的曲调,一般都是随字求腔、结尾处有固定的衬腔。

歌词为两句一节,每句字数不拘,依据所唱内容而定。

每节词同韵,各节可转韵。

对劳动、生活、爱情有感而发,随口而出,唱起来悠扬抒情,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易唱。

但近年唱的人少,学的人更少。

属濒危项目,亟待保护。

岭南古琴艺术古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重器,被誉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

明清时期的南海地域,邝露、陈子壮、陈邦彦、陈子升、陈恭尹、粱佩兰、杨锡泉、刘子祥、粱森等构成了颇有阵容的岭南派古琴艺术,以抚琴、编著琴谱、琴论为主旨的群体,一度使佛山成为岭南琴派繁衍的重镇,他们留下的多部琴谱如《水东游》、《悟血山房琴谱》、《竹桃轩太音》等成为这段辉煌历史的重要物证。

佛山岭南古琴艺术具有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琴的制作、琴谱编著、释谱、编曲、古琴弹奏技法等。

琴的制作与岭南的地理气候环境紧密相关,有着浓郁的岭南文化韵味。

咏春拳咏春拳于道光年间红船弟子黄华宝、梁二娣传入,梁赞师承此二人,对咏春拳发扬光大,臻至化境,由此咏春拳在佛山落地生根,传承光大。

如今梁赞的传人,佛山、广州、海外各地,尤以叶问、李小龙等为代表的传人遍布香港、东南亚各地。

目前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机构,分会达4000多个,门徒达数百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广的武技。

咏春拳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套拳及木人桩,是一种集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

阳江东平咸水歌

阳江东平咸水歌

二 、阳 江东 平成 水歌 的话 演 唱 ,即 兴 创 作 和 吟 唱 , 曲调 清
中,最能表 达昼家人水上 生活的情景和情感 。本文为全面 了解 阳江东 新 ,韵 律天 然 ,唱 、 叹流 畅 ,委 婉抒 情 ,充 满 了纯 朴真 实 和 乡土 平咸 水歌 ,采用实地采访 ,收集 资料 ,参考 文献 ,为咸水歌的保护和 气 息 。其 中阳 江东 平咸 水 歌 的 曲调也 较 为简 单 易唱 ,一般 的 曲子
民族 一样 使 用 自己 民族 独 特 的书 写 。纵 然这 样 ,但 阳江 市 却还 是
后 来 , 由于社 会 各 界咸 水歌 爱 好者 对 阳江 东平 咸 水 歌 的越 发
有着 自己独 特 的地 方 方言 。 阳江 方言 是 属于 粤 方言 的一 种 ,主 要 关 注 ,近 年来 ,越 来 越 多 的咸水 歌 学 习爱好 者 都 切身 深 入 阳江 尔 受到 俚燎 文 化 、 中原汉 文 化 、 闽客文 化 和海 外 四种 文化 的影 响 。 平 当地 进 行 了解 、学 习 ,再 加上 当 地一 些 具有 权威 的东 平咸 水 歌
州话 差异 不 大 ,还 有 普通 话 的缩 影 。阳 江市 是 一个 具有 独 特语 言 格 更加 具 有感 染 力 ,让 阳江 东平 咸 水歌 得 到 了一 个从 无 伴奏 到 有 的城 市 ,它 的 文化 艺 术也 会 因而 有所 不 同 ,因 此学 会 阳江 话便 是 伴 奏 的历 史性 创 新 ,其 中最 具 有代 表性 的人 物 就 数 阳江 东平 当代 民间歌 王 陈 昌爱 先 生。 再者 东平 咸 水歌 的曲子 原 本就 具 有节 奏 自 了解 阳江 咸水 歌 的一 大起 点 。 谐 、风趣 吸 引人 ,它 充实着 人 民的生活 ,取悦人 民 ,同时 “ 火鼎公 火鼎婆 ”其最 具有代 表性 的 “ 四方 步 ”更体现着 人 民那 悠 闲、 自乐 的心态 。虽然 人 民卸 下 的坚 强意志 ,在舞 蹈 以另一种 性格 出现 ,但 是泉州 人 民民族性格 只是表 面的 消失 ,它 无时无 刻不存 在于我 们身

浅谈北海疍民民歌咸水歌的研究状况及传承问题

浅谈北海疍民民歌咸水歌的研究状况及传承问题

浅谈北海疍民民歌咸水歌的研究状况及传承问题发布时间:2021-01-21T03:17:47.281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期作者:莫唯一[导读] 北海疍民民歌之中的咸水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区级非文质文化遗产,而“北海咸水歌”传承基地也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基地。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222摘要:北海疍民民歌发展历史悠久,而咸水歌更是疍民民歌之中的佼佼者。

疍民在中国沿海地区长期生活,后因社会历史原因部分曾迁移至国外,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部分疍民再次迁回国内。

本文深入研究了疍民民歌的现状以及现有的保护手段保护情况,就传承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北海咸水歌;研究现状;传承问题一、北海咸水歌研究现状北海疍民民歌之中的咸水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区级非文质文化遗产,而“北海咸水歌”传承基地也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基地。

北海咸水歌作为北海疍民民族文化,它始终承载着疍民们的思想情感和夙愿,并深深植根于北海疍民的生活之中,是北海疍民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北海咸水歌作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歌谣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是从1980年代开始,是从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的。

1997年《北海水上人家史话》作者黄家蕃在文中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北海疍民的历史渊源和民族风俗。

2004年黄妙秋出版《海韵飘谣——广西北海咸水歌研究》一书,咸水歌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学术著作。

咸水歌文化始于广东,因此广东对于咸水歌有更加成熟的研究方法,更加悠久的研究历史和更加成熟的研究经验。

相较广西来说,广东咸水歌的传承状况就好了许多,同样能够代表咸水歌参加各种类型各种级别比赛的人才也大有人在,甚至还有专门发行咸水歌的歌手存在。

回头再看广西,从事咸水歌的保护工作人员稀少,能够传承咸水歌的传承人才稀少。

传承状况较为混乱,人们对于咸水歌的关注也不多。

直到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对于咸水歌才真正开始重视起来。

水上民歌——咸水歌

水上民歌——咸水歌

水上民歌——咸水歌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河涌交错,水网纵横的水乡孕育了水上人家(疍民),水上人家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又创作出了富有水乡情怀的水上之歌------咸水歌。

人在发展的历史中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在发展的历史中也影响着人。

了解、保护、传承、发展家乡的文化,有利于加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家乡人的凝聚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

因此,本文将从起源、发展、内容、特色、价值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山当地的特色民歌----咸水歌,最后讲述我与咸水歌的故事以及学习中的感悟。

望读者能因此产生共鸣,进而加强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了解,增强生活中的感悟关键词:中山咸水歌;水上民歌;种类与内容; 艺术特色;价值与功能;保护继承与改革创新;咸水歌与我一、咸水歌的简介咸水歌,古称“疍家歌”,又名“沙田民歌”或者“水上民歌”。

广东水上居民被称做“疍民”,他们主要生活和流动于南海沿岸的咸淡水交汇区域,他们以广府方言演唱的歌称为“咸水歌”,意即喝咸水长大的人所唱的歌。

咸水歌是广东汉族民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广东省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网地带的农民和渔民中,而中山坦洲则是珠三角地区咸水歌的代表区域。

它是当地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

中山坦洲咸水歌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将围绕中山坦洲咸水歌展开。

二、咸水歌起源与产生原因关于咸水歌的起源至今亦存在诸多争议,还没有定论。

第一个把咸水歌记载于典籍的是明代的文学家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记载“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

其有男家未聘,则置盆草于梢,以致媒妁。

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

”这里的“蛮歌”就是指咸水歌。

咸水歌不仅出现得较早,而且咸水歌还是外国人最早了解的一种中国民间歌曲。

鸦片战争前,一位英国商人对咸水歌十分感兴趣,于是专把其记录下来,编成书籍并称之为“中国情歌”。

从而使咸水歌成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民歌之一。

咸水歌的艺术特点研究

咸水歌的艺术特点研究

咸水歌的艺术特点研究作者:张春雨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1期【摘要】咸水歌又称“疍家歌”是与海洋文化紧密相连的民歌种类。

歌曲表现悠扬、温婉,有即兴特点。

深受我国南方地区的水上居民的喜爱,在民间传统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本文以湛江地区流传的咸水歌为研究对象,从咸水歌的文化历史起源到如今现状的调查了解进行研究。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特色文化都受到了冲击,不断追求技术方法的同时忽略了传统民族文化的根源,许多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日渐衰落。

笔者希望通过对湛江咸水歌艺术特点的研究,能让更多的人对咸水歌了解关注,引起广大音乐工作者的思考,如何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这些具有珍贵价值的文化瑰宝。

【关键词】咸水歌;艺术特点;传承与保护咸水歌是粤语方言地区沿海船民渔家传唱的一种民歌。

湛江咸水歌主要流行地有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黄坡镇、湛江坡头区、硇洲岛与雷州市乌石镇、企水镇一带的沿海渔港。

湛江咸水歌腔调与珠三角地区的咸水歌大致相同或相似,一般以两句、四句为一段落,加插衬字拉腔较多,如:呀哩、叻哦、叻啰、呢、姑又妹、哥又兄等,音调较为婉转缠绵。

一、咸水歌的由来和现状咸水歌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是对“疍家人”这个族群内传唱的所有民歌总称。

又称疍歌、蜒歌、蛮歌、白话鱼歌、咸水叹、后船歌等。

咸水歌的命名,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与疍民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相关。

疍民集聚的珠江三角洲、广西内河沿海水域,大都是沙田遍布,河网交错,与海相连。

疍民常年与大海打交道,因海水咸而得名。

另一种解释是咸水歌的“咸”字在粤语方言里指与男女私情有关的事,传统咸水歌以情歌为主,所以叫咸水歌。

笔者看来第一种观点更为准确,咸水歌的名称来源于与大海有关,疍民在海上劳作、生活、唱歌,这一切都与咸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生活方式逐渐丰富,改革开放后港台流行音乐的大举流入,咸水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面临着日渐衰落的境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新会大鳌咸水歌的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新会大鳌咸水歌的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新会大鳌咸水歌的传承研究作者:梁惠恩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05期摘要: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和谐的二重性:一方面它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又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

在具有历史感的同时,它还具备高度的当下性。

本课题将紧紧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大背景,对新会大鳌咸水歌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传承“咸水歌”是新会19种民歌中的一种。

据史志记载,新会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部,大部分土地冲积成沙田,水上居民世代以船为家,从事渔业,居无定所。

“咸水歌”正是罥(念“娟”)家的水上民歌。

新会沙田区(以大鳌、睦洲两镇为主)流行的民歌分为“咸水歌”、“高堂歌”、“大缯歌”、“担伞调”、“姑妹歌(调)”等。

一、传承意义(一)保护与传承新会大鳌咸水歌是新时代的要求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新会大鳌咸水歌自从2006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甚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不利于对非遗进行保护。

如今,能上台演唱咸水歌的人寥寥无几,据调查,当地多数人已不知咸水歌为何物,咸水歌的濒危状况可想而知。

大鳌咸水歌王梁华照先生说:再不保护就消失了!(二)保护与传承新会大鳌咸水歌是文化创新的需要新会大鳌咸水歌的歌王梁华照、歌后李凤连为了把民间音乐传承下去,作出了许多创新之举,由他们俩人共同编制的咸水歌可以迎合各种场合的需要而演唱,比如:他们受邀参加大鳌中学的法制教育课时,就编写了一首名叫《吸毒劝戒》的歌曲,歌曲内容生动、有趣,寓教育于娱乐,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校长也反映这种方式的法制教育成效很好,比起以往单调的宣讲更有意义。

类似的咸水歌改革很常见,梁华照先生说:新时期的咸水歌应该迎合各种人的口味,要创新,这样才有生命力。

(三)保护与传承新会大鳌咸水歌是民族精神延续的重要内容新会大鳌咸水歌记录了一代水上居民的生活习性,在快餐年代,水上居民的生活早已发生改变,大鳌镇几乎所有的水上居民都已经“上岸”,结束了渔民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上民歌——咸水歌
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河涌交错,水网纵横的水乡孕育了水上人家(疍民),水上人家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又创作出了富有水乡情怀的水上之歌------咸水歌。

人在发展的历史中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在发展的历史中也影响着人。

了解、保护、传承、发展家乡的文化,有利于加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家乡人的凝聚力,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

因此,本文将从起源、发展、内容、特色、价值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山当地的特色民歌----咸水歌,最后讲述我与咸水歌的故事以及学习中的感悟。

望读者能因此产生共鸣,进而加强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了解,增强生活中的感悟
关键词:中山咸水歌;水上民歌;种类与内容; 艺术特色;价值与功能;保护继承与改革创新;咸水歌与我
一、咸水歌的简介
咸水歌,古称“疍家歌”,又名“沙田民歌”或者“水上民歌”。

广东水上居民被称做“疍民”,他们主要生活和流动于南海沿岸的咸淡水交汇区域,他们以广府方言演唱的歌称为“咸水歌”,意即喝咸水长大的人所唱的歌。

咸水歌是广东汉族民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广东省中山、番禺、珠海、南海等沿海和河网地带的农民和渔民中,而中山坦洲则是珠三角地区咸水歌的代表区域。

它是当地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基围、河堤树下自娱自乐和谈恋爱时唱的民歌,很有地方特色。

中山坦洲咸水歌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将围绕中山坦洲咸水歌展开。

二、咸水歌起源与产生原因
关于咸水歌的起源至今亦存在诸多争议,还没有定论。

第一个把咸水歌记载于典籍的是明代的文学家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记载“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

其有男家未聘,则置盆草于梢,以致媒妁。

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

”这里的“蛮歌”就是指咸水歌。

咸水歌不仅出现得较早,而且咸水歌还是外国人最早了解的一种中国民间歌曲。

鸦片战争前,一位英国商人对咸水歌十分感兴趣,于是专把其记录下来,编成书籍并称之为“中国情歌”。

从而使咸水歌成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民歌之一。

至于咸水歌产生的原因与疍民的早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疍民旅舟而居,大部分时间都在船上度过,受严峻的自然条件,如恶劣的天气状况以及有限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制约,如缺乏娱乐措施。

所以,唱歌成为他们的表达情感、传递信息、鼓舞精神不可或缺的途径。

疍民终日在茫茫大海上劳作,缺乏与外来人群交往,歌声可以使他们宣泄内心的苦闷,驱除身心的疲劳,勇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摒弃内向、保守的心理。

三、咸水歌的分类和艺术特色
依据不同的标准坦洲咸水歌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型。

按照歌曲内容可分为“生产歌”、“生活歌”、“时政歌”、“爱情歌”和“叙事歌”。

其中生产歌多在劳作时所唱,以表达劳动情景及传授生产知识,而生活歌表现疍民日常生活及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按歌曲的情绪可划分为“欢歌”和“苦歌”。

“欢歌”往往喜气洋溢,“苦歌”则催人泪下。

按歌曲曲调可
分为“叹”和“唱”两大类。

按坦洲咸水歌调式调性又可分为咸水歌、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叹歌、嗳仔歌、放鸭歌和担伞调等八个大种类。

下面详细介绍几个常见种类的特点:
1、咸水歌
咸水歌又分为短句咸水歌和长句咸水歌。

短句咸水歌每段由七字句或八字句组成,为上下句结构。

演唱形式以对唱为主,若为男女对唱,每一首歌均以“妹好啊哩”或“弟好啊哩’等称谓词作歌头衬腔,唱完上句后,以“好你妹啊啰嗨呀”或“好你弟啊啰嗨呀”作拖腔。

接唱完下句后,则以“啰—嗨”衬腔结尾。

这些特点在《对花》中都有体现。

长句咸水歌多用于叙事和抒情独唱。

其歌词结构独特,先以由两个叠词或两个联合词组构成的四言短句开头,接着交替运用四言、六言、七言或以上的句子,最后用短句咸水歌结尾。

2、高堂歌
高堂歌是举行婚礼“坐高堂”仪式是演唱的代表性歌曲。

高堂歌也有长、短句之分。

短句高堂歌一般每段四句,每句七字,适宜独唱,演唱时歌手可以即兴添加些活动词语,使其愈显生动、朴实。

长句高堂歌多用对唱,它是在短句高堂歌基础上延伸,通常在第二句之后加活动句,一般以加三句为宜。

高堂歌的唱腔有古腔和新腔两种,两种唱腔都没有称谓性词语作歌头衬腔,只用“啰嗬”等衬词唱拖腔。

3、大罾歌
罾指渔网,有大罾、小罾之分。

疍民在近河面劳动中歌唱自己的生活,而罾离不开他们的生产生活,大罾歌因此得名。

大罾歌以对唱为主,一方问另一方答,具有抒情功效。

《海底珍珠容易揾》是大罾歌的代表作品。

4、姑妹歌
姑妹歌融咸水歌、高堂歌、大罾歌于一体,以咏叹调为主。

它因每句唱词句尾的衬词都有“姑妹”或“兄弟”二字,故名“姑妹歌”。

姑妹歌均以“有情阿妹”或“有情阿哥”等称谓词作歌头衬腔,每段歌词后以“阿哩”拖腔收尾。

姑妹歌以即兴为主,先由男或女独唱,继而引起对方唱和。

5、叹歌(叹家姐)
叹歌是轻声慢语的吟哦低唱,感情内在含蓄,旋律平缓柔和。

叹歌一般用于以下三种场合:一是疍家婚礼前姑娘“哭嫁”时所唱,内容主要是姑娘感恩和惜别亲人,或自己独唱,或与母亲、朋友对叹。

二是由单人独唱,多为女性在丧礼或祭祀场合中以歌寄托哀思、祝愿和歌颂功绩。

三是应用于各种喜庆和逗乐的场合,以活跃气氛。

6、嗳仔歌
水乡妇女喜欢用“孭带”背小孩,称为“嗳仔”嗳仔歌。

它的曲调轻柔缓慢、节奏自由、韵律感不强。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是妇女用于哄小孩的安眠曲,另一种是小孩子所唱的儿歌。

如《月光曲》、《摇啊摇》等歌。

从上述的详细介绍中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咸水歌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歌曲大多以称谓开头结尾,予人一种亲切之感,富有人情味。

这种形式在其他中国民歌里非常少见,是咸水歌的一大特色。

2、形式多样的衬词穿插于歌曲之中。

主要有语气衬词,如:呀、阿、啰、哩、嗨等;重复衬词,即将某些字、词加以重复,自身不独立表现意义;惯用衬词,通常是固定词汇,现已失去原意。

这些衬词虽多但不啰嗦,富有韵味。

3、演唱喜欢即兴创作,疍民称之为“爆肚”。

咸水歌大多为口耳相传,演唱者在前人的积累中加入临场灵感创作出要有韵味的歌曲。

4、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如起兴、比喻、排比、直叙、夸张、对比、重复等等。

四、咸水歌的价值与作用
社会层面的价值:
1、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振奋民族精神。

咸水歌活动聚集群众,激发群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团结奋斗的精神。

2、有助于带动经济发展。

人民通过咸水歌去宣传自己,树立地方品牌,不仅推动咸水歌自身的发展还带动商业、旅游业、手工艺品业等的发展。

思想艺术层面的价值:
1、咸水歌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促进人们的道德感化,并且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咸水歌一方面通过歌颂生活的美好使人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另一方面通过批判现实的弊端来警醒世人。

2、具有语言美、韵律美、含蓄美、情景美、形象美的艺术美,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五、咸水歌的保护继承与改革创新
咸水歌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民歌的一朵奇花,是岭南水乡民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因而,保护和传承咸水歌是我们应当担当起的历史责任。

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还要从多方面更进一步的保护和继承咸水歌并加以改革创新,使其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1、政府要积极引导,利用节日和各项庆典活动配合各地的风俗,组织群众开展咸水歌的相关活动,如“对歌”、“斗歌”等活动,拓展民歌的活动空间。

2、将咸水歌活动推上文化市场,开展以咸水歌为内容的文化演出,并结合旅游观光、商贸活动提高咸水歌知名度,扩大咸水歌的影响。

3、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给予咸水歌活动一定的经济支撑,保持咸水歌活动实现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4、鼓励建立民间自发、广泛的代代传唱和政府保护相结合的机制。

5、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改革时坚持破格不理格的原则,保留其原有特色的同时赋予其时代色彩,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相结合,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创新时要在尊重其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的优秀文化,增加其艺术魅力与接受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