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
古代汉语第二册复习资料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 (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
(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
4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 “使……饱” 。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看作什么” 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 “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 “认为……安逸” “认为……快乐” 。
5 、名词的活用:( 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 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 ,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
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
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
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就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
《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
“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
2。
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
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
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
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就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
《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
“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
2。
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一、指出古今异体通假(一)通假字1、已,通“矣”。
语气词。
斯不善已。
2、伯,通佰,百倍。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3、辯-辨:分別。
“此小大之辯也。
”4、有-又:又。
“旬有五日而后反。
”5、辯-變:變化。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6、培-憑:憑藉。
“而後乃今培風。
”7、瓠-廓:很大的樣子。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8、呺-枵:大而中空。
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
9、龜-皸:手足凍裂。
宋人有善為不龜首之藥者。
10、嚮-響:響聲。
今簡化作“响”。
“砉然嚮然。
”11、蓋-盍,疑問代詞。
“技蓋至此乎?”12、郤-隙:空隙。
“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13、擿-擲:投擲。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14、辯-辨:分辨。
“不辨牛馬。
”15、邪,通“耶”,語氣詞。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16、阨通隘,狭窄。
夫處窮閭阨巷。
17、輮-煣:火熨木使曲。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18、有-又:副詞。
再。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19、槁-藃:收縮。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0、靖-靜:安心。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21、介-丐:給予。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22、生-性:先天條件。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3、象-像:按照。
“榮辱之來象其德。
”24、柱-祝:斷。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25、蟺-鱔:鱔魚。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26、疇-儔:同類。
“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
”(二)古今字1、兹,今作滋。
更。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2、見,今作现,表現出。
其不欲見賢邪!3、冥,后作溟。
大海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4、志-誌:記載。
“《齊諧》者,志怪者也。
”5、反-返:返回。
“適莽蒼者,三飡而返。
”6、知-智:智慧。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7、閒-間:間隙。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8、匱-櫃:柜子。
今簡化為“柜”。
“将為胠篋、探嚢、發匱之盜”9、知-智:智慧。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2021级秘书学期末复习材料古代汉语学习资料一、《墨子-非攻》1、文章重点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其桃李,�\���t非之,上�檎�者得�t�P之。
此何也?以��人自利也。
今,假�O�B�~“假如”。
非,非难、责备。
得,得到,这里指捕获。
此何也?判�嗑涑R�活用法:解��原因。
�@�e是它的�g文形式。
至攘人犬豕�a豚者,其不�x又甚入人�@圃�`桃李。
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攘,�`取。
其不�x又甚(于)入人�@圃。
甚,超�^、�龠^v.。
愈,更加,程度加深。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至入人�诰牵�取人�R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sh?)�a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通?滋?,更。
益,?溢?古今字。
厚:这里当?重?讲。
�冢�牢亏:使动用法,使……亏。
苟:假如至杀不辜人也,�L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
辜,罪。
�L,同��、拖。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资料第1��(共38��)2021级秘书学期末复习材料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亩��u之,�B�~?而?�B接�����釉~。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
若以此�f往,若,假�O�B�~;往,此��是推��下去,��是��?去?引申的用法。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此,�Υ恕�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後世。
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後世哉?情, �\、实在。
肯定�Z�飧痹~。
情、�\,音近通用。
情不知,确实不知道。
故,�B�~,因此。
其言,指攻��之言��。
以,�B�~。
夫奚�f,究竟怎麽解��。
奚,疑��代�~作�钫Z。
000古代汉语笔记2

000古代汉语笔记2古代汉语笔记王力:宋(南宋)元至19c (鸦片战争)吕叔湘:晚唐五代以后(现代汉语知识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胡明扬:隋末唐初至明末清初袁宾;1、确定主干部分原则:南宋、元代、明代、清代前半期2、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前古-近过渡,后近-现过渡上古汉语:东汉以前中古汉语:东汉至隋近代汉语:唐至五四现代汉语:五四以后二、古代汉语以文言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因1、流行的历史长2、记录的文献多3、能反映汉语的本质和规律4、前人对其大量研究古代汉语研究对象1、概念: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2、研究对象:文 .言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作品,叫做文言文是我们研究文言语言的主要材料文言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的正宗,古白话用在通俗作品中没有取得书面语的统治地位,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三、现代汉语课的内容1、语言的三要素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一语音,意义内容一一语义,结构规贝寸语法2、语言的符号系统一一文字文选四、学习意义1、了解与继承传统文化的需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2、提高理解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需要3、赏析古汉语词汇的构成一、划分古代汉语词的结构标准1、语速、词和字的关系A、如果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只有一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个音节的汉字,既表示一个语素也表示一个词。
B、如果一个词有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有两个或几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两个或几个音节的汉字只有合在一起表示一个语素,一个词,如果把这两个或几个汉字拆开来,则每个汉字既不代表原语素,也不代表原了词。
C、如果一个词有两个语素组成,他通常是一个双音词,也就是说,它是由俩个单音节语素组成的,那么,记录着两个音节的汉字,分别代表一个语素。
2、场分古代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A、以音节数为标准,古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单音节词(如天、地、人)双音词(足下)多音词(赤条条)B、以语素数为标准,古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只含一个语素的单纯词(刀)和包含两个语速的合成词(爪牙,寡人,天下)二、单音词1、古代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庄子?秋水》2、古代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比较A、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资料

古代汉语2复习笔记古代汉语(下)复习注疏.zl第七课句法(上)1、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形:(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地”。
例:“庶民子来”;“人立而啼”;“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实施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
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地”。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可译为“用(按)…来”。
例:“晋、楚不务德而兵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江南火耕水耨”。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可译为“在…(地方)”、“向(往)…”。
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5)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夜缒而出”;“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每一);“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往日)。
2、及物动词作谓语中心语(述语)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一般不能带宾语;名词的句法功能一般是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作谓语中心语。
这是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
3、特殊述宾关系的种类:(1)使动关系。
即客观上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或某种变化,可加上“使”“让”来理解,译作兼语句。
例“破人之与破於人,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名词与宾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形容词与宾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及物动词与宾语);“晋侯饮赵盾酒”(单及物动词带双宾);“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单及物动词带单宾)。
(2)意动关系。
即句子的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有什么性质,可以加上“认为”“以为”或“把…当作…”来理解。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在古代汉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学作品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古代汉语的语音知识点1.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声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第一个辅音,韵母是构成汉字音节的后面元音部分,整体认读是汉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特定的对应规则。
2.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些声调在词意上有重要的区别。
3.变调现象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变调现象,如阴阳两个音节相连时,会发生变调,这种变调现象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应用。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点1.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需要注意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和修饰成分的位置等问题。
2.词类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用法和句法功能。
3.时态语气古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气有很多特点,如有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时态,需要谨慎使用。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知识点1.词语的构词法古代汉语的词语构词法有很多特点,如合成词、转义词、假借词等,需要了解它们的构词规律和用法。
2.词义辨析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别,需要了解它们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3.熟语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成语、谚语和俗语,这些熟语在古代文学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四、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知识点1.古诗词古代汉语中的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古诗词的特点和风格。
2.古文古代汉语中的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叙事力,需要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古文的写作方式和风格。
3.文言小说古代汉语中的文言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描写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需要了解不同朝代的文言小说的特点和表现力。
以上就是古代汉语第二版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学习古代汉语的同学有所帮助。
最新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
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
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
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一、是非判断1.“其”为第三人称代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定语。
()2.“故中御而从齐侯”的“从”译作“跟随”。
()3.“鱼,我所欲也”中的“所”字结构是“所欲”。
()4.“从左右,皆肘之”的“肘”译作“用肘碰撞”。
()5.“而”可表顺接,也可表逆接。
“任重而.道远”的“而”是表示逆接。
()6.“蛇出於其下”的介词“於”译作“从”。
()7.“许子以釜甑爨”中,“以”的介词宾语是“釜甑”。
()8.“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的“以”用如“而”。
()9.“有智有愚”的“有”充当主语,译作“有人”。
()10.“奉觞加璧以进”中的“奉”意思是“献”。
()11. “粟者,民之所种”的谓语是“民之所种”。
()12.“民之所种”的“所”丧失了称代性。
()13.“台”、“卬”属对称代词。
()14. “其”无论做主语还是做定语,皆暗含一个结构助词“之”。
()15.“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中的“莫”是否定副词。
()16.“杀之,置诸畚”的“诸”译作“之”。
()17.“夺其所憎”中“夺”的宾语是“其”。
()18.“邴夏御齐侯”的“御”是“为动词”,译作“替……驾车”。
()19.“郑周父御佐车”与“邴夏御齐侯”结构相同,皆属为动用法。
()20.“辞多类似而.非”的“而”表顺接关系。
()21.“左右以君贱之”中“以”的介词宾语是“君”。
()22.“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的“集”可译作“成功”。
()23.“押韵”的“韵”包含韵头、韵腹和韵尾。
()24. 近代黄侃将上古声纽的数量定为二十个。
()2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的“之”的功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6.“今或闻(扶苏)无罪,二世杀之”的“或”充任全句主语。
()27.“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前置宾语为“寡人”。
()28.“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的“其”为语气副词,译作“还是”。
()29.“岂不榖是为”的介词宾语是“不榖”。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大二阶段,学习古代汉语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
以下是大二学习古代汉语时需要掌握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古代汉语的特点1. 多音多义: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具体含义。
2. 辞章句读:古代文献中常采用平仄、押韵等手法,要注意正确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语调。
3. 四声八调:古代口语中有四声八调的音调变化,需要注意掌握不同字在不同声调中的发音规则。
二、古代汉字的发展1. 出土文字:了解甲骨文、金文等古代文字的形态特点和基本解读方法。
2. 字形演变:掌握汉字的演变过程,如小篆、隶书等不同字体的发展与区别。
3. 假借字:了解古代汉字之间的相互借代现象,如“蜀”字的发音替代、“殷”字形的借用等。
三、古代汉语的语法1. 文言文句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式结构、主谓宾的排列顺序、修辞手法等。
2. 虚词使用:了解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虚词,如“之”、“乎”、“兮”等的语义和用法。
3. 句读和转換:熟悉古代汉语中的破折号、问号、句读音、并列句、复句等的表达方式。
四、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1. 《诗经》:了解古代汉语的韵律、格律体裁,如诗的五言、七言和风格特色等。
2. 《论语》和《孟子》:理解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典故等,如用典、比喻、反问等。
3. 古代戏曲:熟悉脸谱、唱词、曲调等古代汉语戏曲表演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五、古代汉字的使用1. 姓名命名: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命名原则,如以字面意义为基础、崇尚典故、喜用谐音等。
2. 字的辨析:熟悉古代字形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场景中正确运用字义的技巧。
3. 古籍阅读:学习古代文献的基本阅读方法,如《史记》、《左传》等的解读技巧。
总结: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特点、语法规则、诗词鉴赏以及古籍阅读等知识点,是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并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一、古代汉语的背景与概述古代汉语是指汉族民族在古代所使用的语言,广义上可以包括汉朝以前的古汉语和汉朝以后的中古汉语。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学科,涉及了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进行逐一介绍。
二、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可以总结为声母、韵母、声调和音韵变化。
在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中,除了普通话中的b、p、m、f、d、t、n、l、g、k、h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声母,如j、q、x、zh、ch、sh、r 等。
韵母方面,古代汉语的韵母含有a、o、e、i、u、ü等,其中ü是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的韵母。
声调方面,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相对较为复杂,普通话的四声是经过演变后的结果。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的构词法和词义变化方面。
在构词法方面,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比较丰富多样,可以通过添加前缀、后缀、合并词等方式进行构词。
同时,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也非常丰富,常见的变化方式有指事义、甲骨文义、转义、比喻义等。
四、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有一些特点是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的。
首先是词序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词序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调整词语的顺序来表达不同的句意。
其次是虚词的使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较多且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助词、介词、副词等。
此外,古代汉语中的病句现象也比较常见,例如重叠句式、否定句式等。
五、古代汉语的修辞特点修辞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事物之间进行类比,达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效果。
夸张则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规模或者数量,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是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或者意图。
六、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古代汉语作为汉族的日常使用语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文化内涵有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等。
王宁《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圣才出品】

第2章汉字的使用与词义探求2.1 复习笔记汉字是因义构形的表意文字,这就使汉字与它所记录的词义直接发生联系。
早期汉字是形义统一的,汉字的字形可以直接用它的意义来解释,单音词的词义也可以通过记录它的字形来探求。
但是,汉字后来的演变对原初的构形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一、因形求义在探求古代汉语的词义时,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找到本义,通过本义解读文献,或以本义为核心,探求引申义;形义已经脱节的字必须恢复到能够体现造意的字形;假借字必须追溯本字,通过字形的结构分析,探求词的本义,即“因形求义”。
(一)因形求义的条件因形求义需要具备的条件主要有三个:1.只有保持构造意图的字形才能用来探求词义(1)早期汉字还保留着汉字的构造意图,形义统一,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探求词义;例如:豆,甲骨文作,是象形字,本义是盛放肉类等的食器,形状像高脚盘。
(2)今文字阶段汉字经过隶变,书写单位演变成笔画,汉字的形体发生变化,大部分汉字的演变是有规律的。
因此,大多数字形仍然保留构形理据,只是理据的显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例如:见,甲骨文作,从“人”从“目”,会“看见”之意。
小篆作,楷书作“见”。
在隶变过程中,眼睛之形演变为“目”,人形演变为“儿”,是规律性演变,构造意图保留。
2.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而求得(1)汉语的词汇绝大多数是多义的,其中有本义,有引申义;因形求义的“义”是指“本义”。
(2)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可以用文献来证实的词的义项。
例如:“木”的金文字形作,上象枝,中象干,下象根,其本义是树木。
(3)词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不断发展出新的引申义。
例如:人们一般认为树木的知觉比较迟钝,因此“木”由“树木”义发展出“麻木”义。
(4)本义与字形的关系最为密切,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求得,如果用引申义,特别是远引申义来联系字形,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弊病。
(5)本义是众多引申义产生的起点,通过本义过渡,可以把引申义和字形关联起来。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第一章词语
一、菜米
1、菜:指种植的农作物,指作为蔬菜的植物:牛肉大葱,西红柿罗卜,包菜。
2、米:指稻米,是一种粮食作物,以稻谷为食用。
二、羊马牛犊
1、羊:指山羊,是一种哺乳动物,具有良好的毛质,常用于制作服饰和毛皮等。
2、马:指马类,是一种哺乳动物,常用于骑乘和运输。
3、牛:指家畜牛,是一种哺乳动物,常用于肉类和牛奶等。
4、犊:指幼畜,是犊牛的幼体,以吃草、奶等为特征。
第二章字
一、尖韵
1、尖韵:是指声调高抑低的一种韵母,有四种尖韵,分别为:上声(ēi)、去声(ǖ)、入声(ou)和入声(i)。
二、类音
1、类音:指由单韵尾组成,共有13个字,即
b,p,m,f,d,t,n,l,g,k,h,zh,ch 和 sh。
二、双韵
1、双韵:是指由两个音节组成,共有十五个字,分别为:
ang,eng,ing,ong,uang,ueng,ong,ua,uo,ie,ve,er,an,en,in。
第三章句子
一、从句
1、从句:指句子中起修饰语的从属语句,有主句和从句之分,主句由主语、宾语、谓语、补语等组成,从句可以充当它们的取代物。
二、并列句
1、并列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组成的句子,有逗号、分号、连词等做连接符。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二)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二) 2010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重难点笔记。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
(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
如“腊- ”“术- ”“适- ”。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后”“药- ”“仆- ” “几”“谷- ”。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
如“钟”是“锺”和“ ”的简化字。
另外还有“历- 、”“复- 、”。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
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
2)古用今废词。
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
如“觥”等。
3)古今义绝对不同。
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
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
魏晋时期。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

古代汉语第二册要点整理解词——一、礼记P210(第一册)丘未之逮也(逮:赶上)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务归:出嫁,这里指夫家)礼仪以为纪(纪:纲纪,准则)二、孟子P286(第一册)许子以斧头甑爨(以:介词:引介动作行为的工具,用)或劳心,或劳力(或:代词,有人)五谷不登(登:成熟)禽兽逼人(逼:威胁)树艺五谷(艺:种植)辅之翼之(翼:保护)孔子没(没:通“殁”,死)门人治任将归(任:担子,指行李)三、孟子P371(第二册)众闻则非难(非:非难,责备)至杀不辜人也(辜:罪)情不知其不义也(情:诚,实在)四、老子P374(第二册)长短相形(形:表现,展现)凿户牖以为室(户:房门牖:窗户) 小国寡民(寡:用如动词,使动用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美、安、乐全是,以...为甘、美、安、乐)五、庄子P378(第二册)志怪者也(志:记载)我决起而飞(决:迅速的样子)之二虫又何知(之:指示代词,这)而徵一国者(徵:信,这里做取信讲)魏王贻我大瓠之重(贻:送给)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庖丁释刀对曰(释:放下)六、荀子P400(第二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凭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绝:横渡)七、吕氏春秋P405(第二册)闻而审(而:假设连词,如果)凡闻言必熟论(熟:深透)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草莽:民间)得失之节也(节:关键)有读史记者曰(史记:记载历史的书)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乙亥:干支纪日法)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类:像经:界,界限)缘物之情及人之情(缘:循着,顺着)八、韩非子P409(第二册)五蠹(蠹:蛀虫)夫离法者罪(离:通“罹”,触犯) 工文学者非所用(工:擅长,精通)其父窃羊,而谒之吏(谒:禀告)报而罪之(报:判决)三战三北(北:败走)拔城者受爵禄(拔:攻陷)其言谈者必轨于法(轨:用如动词,遵循)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衅:缝隙,这里引申为破绽、弱点的意思)以疑当世之法(疑:惑乱)修治苦窳yǔ之器(苦:粗劣)而侔农夫之利(侔:通“牟”,谋取)九、诗经P472(第二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笔记

郭锡良古代汉语(下)笔记古代汉语(下)笔记第五章古书的注解一、学习意义㈠历代古注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研究古人思想、学习古汉语语言规律的重要参考数据。
㈡了解古书注解的体例、注解的方法以及它的局限性,对我们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㈢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同学都要走上文字工作岗位,在工作当中,肯定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免不了要查阅古书加以解决,因此培养阅读古注的能力也是中文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历代古注概述㈠汉代L注解古书的时代始于汉代,因为语言的发展变化,先秦的一些典籍,如《诗经》、《尚书》、《左传》等,到了汉代已不能让人完全读懂,于是就有人为它们作注解,来帮助人们读懂古书。
2.注解古书的范围主要限于儒家经典,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为儒家经典作注了。
如东汉高诱的《战国策注》。
3•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毛亨:西汉经学家,山东曲阜人,作《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
鲁人申培《鲁诗》、齐人辕固《齐诗》、燕人韩婴《韩诗》、鲁人毛宁《毛诗》并称"诗四家"。
孔安国:西汉经学家,孔子后人,曲阜人,作《尚书传》、《古文孝经传》,多不传。
马融:东汉人,作《周易注》、《礼记注》、《论语注》等。
郑玄:东汉经学家,山东高密人,作《三礼注》、《毛诗笺》、〈〈孟子传》。
赵岐:东汉人,作《孟子章句》。
王逸:东汉人,作《楚辞注》。
高诱:东汉人,作《战国策注》、《淮南子注》等。
因为汉代注解家距先秦比较近,他们对先秦典籍所记载的语言典故、社会生活、文物制度都比较了解,因而他们的注解有很高的可信度。
㈡魏晋南北朝时期L注解的形式出现了集解体等何晏:三国魏人,作《论语集解》。
范宁:晋人,作《春秋谷梁传集解》。
2•注解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出现了三国魏人王弼的《老子注》、晋人郭象的《庄子注》、三国吴人韦昭的《国语注》等。
㈢唐代1•到了唐代,汉代人的注解唐代人又看不懂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方法,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方法叫“疏”,或者叫“正义”,如唐代贾公彦的《周礼疏》、《仪礼疏》就是疏解郑玄的《周礼注》和《仪礼注》。
古代汉语第二册考点总结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15个部分,合称15国风;雅: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
韵:指主要元音和韵尾。
3.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4.阴声韵:从母音收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
阳声韵:从鼻音收尾的韵母。
入声韵:以辅音[-p],[-t],[-k]等为韵尾的韵母。
叶韵: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攻读其他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叶韵。
5.三十六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表示中古声母系统的36个代表字,唐末守温和尚原定30字母,宋人又增6个而成36字母。
36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共同标准的音声母系统。
※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至于上古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32个,拿36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6.古无舌上音: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设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它们是从舌头音“端[t],透[t],定[d]”这组声母中分化出平韵。
7.古无轻舌音:指上古时期只有重唇音“帮”母,“谤”母,“并”母和“明”母,不存在轻唇音声母“非,敷,奉,微”。
8.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
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9.古今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中古的韵:206韵,韵腹韵尾相同,区别声调,而不区别韵头。
10.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
《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11.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1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13.章句:离章析句,变曲支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下)复习注疏.zl第七课句法(上)1、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形:(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地”。
例:“庶民子来”;“人立而啼”;“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实施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
可译为“像对待…一样地”。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
可译为“用(按)…来”。
例:“晋、楚不务德而兵征”;“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江南火耕水耨”。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可译为“在…(地方)”、“向(往)…”。
例:“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秦焚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5)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夜缒而出”;“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每一);“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往日)。
2、及物动词作谓语中心语(述语)能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一般不能带宾语;名词的句法功能一般是主语、宾语或定语,而不作谓语中心语。
这是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
3、特殊述宾关系的种类:(1)使动关系。
即客观上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或某种变化,可加上“使”“让”来理解,译作兼语句。
例“破人之与破於人,臣人之与臣於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名词与宾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形容词与宾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及物动词与宾语);“晋侯饮赵盾酒”(单及物动词带双宾);“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单及物动词带单宾)。
(2)意动关系。
即句子的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或具有什么性质,可以加上“认为”“以为”或“把…当作…”来理解。
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名词充当谓语中心语);“不徥吾丧,不忧吾哀,是死吾君而弱其孤也”(动词充当谓语中心语)。
(3)服务关系。
指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者事物服务的,可以用“替…”或“为…”来理解。
例:“晋解张御郤克”;“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请以赵之十五城为秦王寿”。
(4)与事关系。
使宾语所表示的人得到谓语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可以加“给”来理解。
例:“宋百牢我”;“以其兄之子妻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5)目标关系。
表示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某种行为是对谁或向谁而发,可加“对”“向”来理解。
例:“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孳孳求奸,不如礼贤”。
(6)工具关系。
即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是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工具,可以按“用…”来理解。
例:“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7)原因关系。
即宾语所表示的事物是谓语中心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按“因为…”来理解。
例:“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4、宾语前置:(1)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①当“弗”“勿”“不”“毋(无)”“未”“莫”这几个否定词与及物动词搭配的时候,该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
如果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总是分布在动词之后,而如果宾语时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往往分布在动词的前面、否定词的后面。
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②当指示代词宾语前置加标记助词“之”时,总是位于否定词之前。
例:“吾斯之未能信”;“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
(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许子奚为不自织”;“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王者孰谓?”(3)代词“是”“此”“斯”作宾语前置。
①作动词宾语直接前置。
例:“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唯马首是瞻”;“唯你是问”。
②用“之”标记。
例:“若狄公子,吾是之依兮”;“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其斯之谓与”。
③作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例:“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4)其他宾语前置。
①用“之”“是”“斯”“兹”“焉”“彼”等做标记。
例:“其我之谓也”;“岂不谷是为?”;“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②作介词“以”或“与”的宾语前置。
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鸟兽不可与同群”。
5、介词短语的位置。
介词短语即介词及其宾语构成的短语,不同的介词短语的具体分布位置主要不取决于介词短语与谓语中心语的语义关系,而取决于介词的不同。
(例略)6、数量词修饰名词的分布位置。
数量词可在名词前也可在名词后。
例:“王宾文武丁伐十人”;“俘人十有六人”。
7、通假字:(1)音同音近是通假的必备条件。
这里的字音是指通假现象出现时的读音。
(2)除了音同音近,还需确有其证。
就是说在古籍中能找到若干相同证据,以证明某字通假情况属实。
第八课句法(下)1、古代汉语中不同类的体词谓语句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主要是“也”字的用于不用有差异。
2、体词谓语句是指名词、代词、数词、量词等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充当句子谓语的句子。
它与通常所说的判断句不是一个概念,它包括判断句,也包括说明、描写、列举和表示原因等体词作谓语的句子。
3、古代汉语的体词谓语句的语义类型:(1)表示判断。
主谓间可加“是”字理解,句末多“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子诚齐人也”;“此则寡人之罪也”。
(2)表示比况。
主谓间可加“如”“像”“好比是”等理解。
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夫鲁,齐晋之唇”。
(3)表示说明或列举。
主谓间可加“数”“归”“是”“有”等理解。
例:“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
(4)表示对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某种特征的描写。
翻译时加动词,句末无“也”。
例:“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
(5)表示数量。
例:“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6)表示原因或条件。
可译为“是…的原因”、“依靠(凭借)…”。
例:“乱政亟行,所以败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夫战,勇气也”。
4、句子的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同时谓语所表示行为是对受事主语有消极影响的行为或者是出乎意料的行为,这样的句子叫做被动句。
5、被动句的种类:(1)施事成分不出现的被动句。
主语表示受事者,施事者不出现,又称之为意念被动句。
例:“事两君者不容”;“项羽是以兵大败”。
(2)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①、动词+于+施事者。
例:“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②、见+动词。
例:“乐羊以有功见疑”;“请勿见笑”;“请勿见怪”。
③、见+动词+于+施事者。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④、为+施事者+动词。
例:“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不为酒困”。
⑤、为+施事者+所+动词。
例:“楚遂削弱,为秦所轻”;“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被+动词。
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6、古代汉语比较句有三种:等比、差比和极比。
7、等比:等比也可称比况,表示两种事物相同或不同,相似或不相似。
有两种形式:(1)谓语中心语由“同”“异”“齐”“侪”“拟”“侔”“比”“殊”“一”“等”等充当,比较对象用“于”或“与”引出。
例:“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
(2)谓语中心语由“如”“若”“似”“犹”充当。
例:“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8、差比:差比表示两种事物相比较,一种事物甚于或不及另一种事物。
差比句一般由三部分构成:被比较的对象,比较对象和比较内容。
其中比较内容一般由形容词表示,充当谓语中心语。
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吾与徐公孰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9、极比:极比表示特定范围内的事物没有甚于选定的比较对象的。
极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否定形式,另一种是反问形式。
(1)否定形式。
可以翻译成“没有……能比得上……”。
例:“祸莫大于不知足”;“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反问形式。
可以翻译成“哪里能比……”或“哪里比得上……”。
例:“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若之力奚若我哉!”;“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
10、强调: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为引起交际对象对某一部分信息的特别注意或重视而采取一定的手段使相关的语言成分得到凸显。
11、古代汉语通过句法和词汇手段进行强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易位。
即用改变句子成分的分布位置的手段来实现语用上的强调。
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倒装”。
①谓语易位。
例:“甚矣,汝之不惠”;“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②状语易位。
例:“吾日三省吾身”;“公怒,鞭师曹三百”;“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③宾语的临时易位。
例:“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加助词“之”。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3)加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
例:“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维三代尚矣!”;“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12、省略:为了表达的简洁和经济,而将某些不影响信息传递的成分省略掉。
13、省略的四种情形,即语境省略、常识省略、风格省略和修辞省略:(1)语境省略。
省略在上文中已经出现的成分或下文中将要出现的成分的情况,是最常见的省略方式。
如“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中括号里都承上省略了主语“孟子”;“竖子不足与()谋”中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竖子”;“且告以族,不()以名”中“不”后省略了谓语“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中括号了探下省略了中心语“亩”;“毋妄言,()族矣!”中括号位置承上省略了表示假设的分句“妄言”。
(2)常识省略。
例如《左传》中“雨”作动词是“天上降下雨(雪、雹)”的意思,如果是下雨,则一律祗说“雨”,而不说“雨雨”,如果是下雪或下雹子,则说“雨雪”“雨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