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与研究 文档

合集下载

论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

论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

论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ﻭﻭﻭ一、翻译研究ﻭ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 The Natureof Academy 。

在文中所描写的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

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ﻭ正如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翻译》常务副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

来自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

同是讲翻译学,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的路向作了展望.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

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博导申丹为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

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在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

申丹教授的高足王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

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

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1. 引言1.1 研究背景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引言当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翻译技术、文化背景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翻译教学中是否注重译者主体性也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从翻译技术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影响,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并构建适合培养译者主体性的翻译教学模式,旨在弥补当前研究中的空白,为提高翻译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深入理解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揭示翻译技术视角下的主体性理论,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体性特征,从而完善翻译理论体系。

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实践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译者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表现,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从教学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提高翻译能力。

构建译者主体性的翻译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动翻译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旨在提高翻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3 研究意义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研究意义: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桥梁,而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实践中的重要因素,对翻译过程和结果都具有重要影响。

从翻译技术的视角来研究译者主体性,有助于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翻译教学更加科学有效地传授翻译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翻译能力和创造力,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有助于揭示译者在不同语言背景和文化环境下的独特特点和思维模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一、翻译教学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渗透英汉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不同而导致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事物的观察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即不同文化导致对事物认识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语境对事物的认识提供了不同的框架和视角,展现了中西文化发展的独特性。

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的不同。

翻译是一种细致的思维活动,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为此,翻译要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利用另一种语言予以再现,同时涉及到语言及文化背景的研究。

翻译中许多微妙的语义变化源于根深蒂固的文化倾向性,只有充分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文字的内涵,才能深入了解语言要传达的真正意义,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克服不同的文化障碍,从而做到英汉翻译对等。

基于此,教师要把英美文化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介绍英美历史、英美地理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增加中外语言文化对比的教学内容,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内涵。

这样,才能做到翻译顺畅,表达准确无误。

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不断传输和熏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的发展状况,减少学生理解翻译材料的障碍,有助于提高交际能力和翻译水平。

在正式的商务场合,面对来自不同民族的合作伙伴,针对不同情况如何表达、哪些话题需要回避等问题都需要慎重考虑。

若对英语词汇所包含的社会文化内容不了解,容易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若忽视文化差异会导致译文孤立而不被理解。

为此,在日益频繁的商务交际活动中,要关注文化背景差异,把语言翻译与社会发展背景联系起来,这直接关系到今后与外商交往的结果。

在经济、营销、国际贸易专业的英语课堂上除了讲授词汇的文化内涵外,还要导入相关的商务文化,包括英美民族在商业活动中的经营理念、经营管理方法、商业心理、商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教师可利用英语视频和电影进行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日常交际情景,从中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意蕴。

专业的翻译教学与翻译研究

专业的翻译教学与翻译研究

专业的翻译教学与翻译研究翻译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扮演着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促进交流与理解的重要角色。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翻译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以专业的角度探讨翻译教学与翻译研究的发展现状和重要意义。

一、翻译教学1.1 翻译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翻译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翻译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翻译教学任务涵盖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技巧的培养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

1.2 翻译教学方法翻译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翻译任务的特点。

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包括直接翻译法、比较翻译法和文化翻译法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和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也被广泛应用于翻译教学中。

1.3 翻译教学的评估翻译教学的评估应该采用多维度的评估体系,包括翻译成果的质量评估、学生主观反馈的问卷调查以及口头表达的评估等。

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能力。

二、翻译研究2.1 翻译研究的领域和方法翻译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

同时,翻译研究方法也应当多样化,包括对比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和认知翻译学等。

2.2 翻译研究的意义翻译研究对于推动跨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和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成果的应用可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度。

2.3 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翻译和互联网翻译等新技术的出现,翻译研究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此外,跨文化研究、异化翻译和专业领域翻译将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

三、专业翻译教学与研究的互补关系专业的翻译教学和研究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翻译教学为翻译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案例分析,而翻译研究则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二者紧密结合,能够不断提高翻译教学水平和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结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翻译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专业的翻译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深入翻译研究则能够进一步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的创新。

大学英语教师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

大学英语教师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

系列书名:《大学英语教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系列主编:严明编委会:姜涛王瑜顾丽颖黄坤李家春刘丹王玉双汪志涛总主审:王立非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主编:冯莉副主编:李家春宋月霜编者:甄晓非张博宇吴凡张爽卢岩郜鸿春上编基础理论第一章语言学翻译观1.1系统功能翻译理论1.1.1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述1.1.1.1阶和范畴语法1.1.1.2系统语法1.1.1.3功能语法1.1.1.4关于语境1.1.2基于系统功能理论的翻译研究1.1.2.1卡特福德的等值论和翻译转换1.1.2.2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1.2.3罗杰·贝尔的翻译研究模式1.1.2.4哈提姆和梅森的翻译研究模式1.1.2.5贝克的语篇分析途径1.1.3翻译研究的功能语篇分析途径1.1.3.1语域分析与翻译对等1.1.3.2三大纯理功能的传译1.2德国功能翻译理论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1.2.1.2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1.2.2功能翻译学派的主要理论1.2.2.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1.2.2.2弗米尔的目的论1.2.2.3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1.2.2.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1.2.3功能翻译理论的评价1.3心理语言学理论1.3.1翻译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3.1.1认知心理学1.3.1.2心理学维度下翻译的定义1.3.1.3心理学与翻译研究结合的必要性1.3.1.4翻译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3.1.5翻译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3.1.6翻译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3.2翻译过程的研究1.3.2.1语言的感知与翻译心理1.3.2.2语言的记忆与翻译心理1.3.2.3语言的理解与翻译心理1.3.2.4语言的产生与翻译心理1.3.3翻译过程的心理模式1.4语用学理论1.4.1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1.4.1.1国外语用学流派1.4.1.2国内语用学的发展1.4.2语用翻译研究现状1.4.2.1国外语用翻译研究现状1.4.2.2国内语用翻译研究现状1.4.3语用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1.4.3.1指示语的翻译研究1.4.3.2语用预设的翻译研究1.4.3.3会话含义理论的翻译研究1.4.3.4言语行为理论的翻译研究1.4.3.5礼貌原则的翻译研究1.4.4认知语用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1.4.5语用学纵观的翻译研究1.4.5.1语用学翻译过程论1.4.5.2语用学翻译语境论1.4.5.3语用学翻译关联论1.4.5.4语用学等效翻译1.5语义学理论1.5.1意义1.5.1.1意义的定义1.5.1.2意义的分类1.5.2语义场1.5.3语义与翻译方法1.5.3.1雷茨克尔的翻译方法1.5.3.2马隆的翻译方法1.5.3.3维奈与达内尔内的翻译方法1.6符号学理论1.6.1符号学与翻译1.6.1.1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1.6.1.2皮尔士的符号学理论1.6.1.3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1.6.2文化符号的传译1.6.2.1语内翻译1.6.2.2语际翻译1.6.2.3符际翻译1.7对比语言学理论1.7.1对比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1.7.1.1语言的可比性1.7.1.2对比描述的基础与内容1.7.2对比分析与翻译1.7.2.1对比分析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意义1.7.2.2对比分析与翻译实践1.8模糊语言学理论1.8.1语言的模糊性1.8.1.1思维的模糊性1.8.1.2语言模糊性的特征1.8.1.3语义模糊——自然语言的模糊性1.8.1.4语用模糊——交际语言的模糊性1.8.2跨文化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处理1.8.2.1语境与模糊语言翻译1.8.2.2文化差异与模糊语言翻译第二章文化学翻译观2.1翻译的文化转向的理论基础2.2翻译学视角中的文化2.2.1文化的本体论特征2.2.2文化的分类2.3玛丽·斯内尔—霍恩比的文化翻译观2.3.1文化翻译观2.3.2翻译研究的综合法2.4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2.4.1翻译研究的分类2.4.2翻译单位的文化转换2.4.3文化翻译观的内涵2.4.4文化翻译观的特点2.5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文化翻译观2.5.1三要素理论2.5.1.1意识形态2.5.1.2诗学形态2.5.1.3赞助人2.5.2改写2.6文化翻译观的局限性第三章中国翻译理论3.1“文质说”3.1.1支谦的佛经译论首篇3.1.2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思想3.1.3玄奘的“五不翻”原则3.2严复的“信达雅”3.2.1严复翻译思想之历史源流3.2.2“信达雅”理论评价3.3鲁迅“信顺说”3.3.1关于翻译策略问题3.3.2关于翻译批评问题3.3.3关于“重译”和“复译”的问题3.3.4关于读者接受问题3.3.5“宁信而不顺”的主张3.4郭沫若的“翻译创作论”3.4.1“风韵译”的美学主张3.4.2“生活体验论”的译者主体思想3.4.3“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的主张3.4.4关于重复译问题的观点3.5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3.5.1译者的修养3.5.2“忠实、通顺、美”3.5.3“句译”概念3.6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3.6.1译介的丰富性3.6.2译介的网合性3.6.3译介的统筹性3.6.4译介的翻译与科研紧密结合性3.7茅盾的“意境论”3.7.1神韵”与“形貌”文学翻译批评理论3.7.2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3.8傅雷的“神似说”3.8.1翻译中理解、表达和读者的关系3.8.2翻译中的“传神达意”3.8.3翻译中“神”与“形”的和谐3.9钱钟书的“化境说”3.9.1“化境说”的提出3.9.2“化境说”的分类3.9.3“化境说”的意义3.10焦菊隐的“整体论”3.10.1“段本位”思想3.10.2“篇本位”思想下编翻译教学实践研究第四章概念、目标与定位4.1翻译与翻译学4.1.1翻译4.1.1.1翻译的定义4.1.1.2翻译的分类4.1.1.3翻译的性质4.1.1.4翻译的原则4.1.1.5翻译的方法4.1.2翻译研究4.1.2.1翻译研究的目的4.1.2.2翻译研究的体系4.1.2.3翻译研究的流派4.2翻译规范4.2.1翻译规范的界定4.2.2国外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4.2.2.1从传统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规范4.2.2.2从语篇语言学角度研究规范4.2.2.3从翻译研究角度探讨规范4.2.3中国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4.2.3.1规定性翻译规范研究的局限性4.2.3.2开展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理据4.2.3.3开展描述性翻译规范研究的作用4.2.4翻译规范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4.3翻译教学的重新界定4.4翻译能力体系的构建4.4.1翻译能力的界定4.4.2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1贝尔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2沙夫纳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3纽伯特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2.4PACTE的翻译能力要素模式4.4.3翻译能力要素模式的局限性4.4.4跨文化翻译能力体系的构建4.5翻译人才培养定位4.6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第五章教学模式5.1英、法大学翻译教学模式研究5.2翻译策略与教学模式5.2.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模式5.2.1.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5.2.1.2翻译语料库研究现状5.2.1.3语料库与翻译普遍性5.2.1.4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5.2.1.5语料库翻译教学的优势5.2.1.6语料库翻译教学的局限性5.2.2多维信息输入翻译教学模式5.2.3人本主义翻译教学模式5.2.4竞合探究翻译教学模式5.2.5实用性翻译教学模式5.2.6过程式翻译教学模式5.2.7流程图式教学模式第六章课程测试6.1翻译测试的理论基础6.1.1翻译测试的定义6.1.1.1翻译评价和评估6.1.1.2测试与评估、评价的区别6.1.1.3翻译测试定义6.1.2翻译测试的分类6.1.3翻译测试的依据6.1.3.1语言测试中的效度6.1.3.2语言测试中的信度6.2翻译测试现状分析6.2.1精读课中的翻译教学测试6.2.2权威考试中的翻译测试6.3建议和措施6.3.1完善大纲对翻译能力的要求6.3.2拓宽翻译试题的多样性6.3.2.1测试形式和内容多样化6.3.2.2翻译试题编写原则6.3.2.3翻译试题编写第七章教材开发7.1翻译教材的目标和定位7.2翻译教材现状7.2.1教材编排问题7.2.2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7.2.3译例选编存在的问题7.2.4翻译练习设计的问题7.3翻译教材建设指导意见7.3.1如何处理翻译理论与实践7.3.2注重英汉语言和文化对比7.3.3译例选编7.3.4练习设计上编基础理论第一章语言学翻译观语言学翻译观通常分为传统语言学翻译观和当代语言学翻译观。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李娜(),女,从事英语方向的研究。

纵观我国几十年来高校外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听、说、读、写、译”中,“译”一直未享有应有的一席之地,翻译所受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时往往被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翻译能力低下。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 O ,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越来越高,所以,培养翻译人才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新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

修订后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把译和听、说、写并列为第二层次的教学目的。

翻译,不仅是外语教学与测试的重要内容,更是外语学习者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经济的蓬勃发展,各个领域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翻译工作者都面临着一场很大的挑战。

他们身兼重任,不仅要把外语翻译成汉语,而且还要把汉语翻译成外语以促进中国文化、经济和科学的发展。

对翻译工作者的急切需求促进了翻译教学的发展。

翻译教学通过母语和外语之间的互译与对比,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准确理解,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抓好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同时,认真抓好翻译能力的培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高素质科技翻译人才。

二、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纵观各所普通高校的英语教学情况,翻译教学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阻碍了我国翻译教学的发展。

首先,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的练习中,安排了翻译练习,均旨在检验学生对课文中的词组、句型和句法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结束以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了翻译选修课,但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整个大学英语活动中均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调查与研究

在 大学 英语教 学 中存 在 的有力证 据 。教 师 的有意 引导 一定 会让 学 生的 翻译 水平有 所提 高 。 第二 方 面是关 于课 堂 七实 际 的翻译教 学 。结 果如 表 2所 示 。
结合上面几个问题的结果来看, 差不多一半 的教
师愿 意在 教学 中渗 透 翻译教 学 。这 也是 翻译 教学
而 只是 教学 翻译 。
都选 。由此不难看 出在 日常 的英语教学 中, 半数
的老 师 比较 注重 翻译 的原 因是希 望通 过 翻译 练 习
来检验学生外语掌握 的水平 , 把翻译作为了英语 教学 的一种工具 , 而不是教学 的内容 。这正是穆 雷教授一直强调的与专业 翻译教学完全不同的教
在 本文 中 , 作者 拟 通 过 问 卷调 查 的方 式 对 大 学 英
语翻译教学 的现状做一梳理。文章主要分为三个 方面 : 第一 , 对翻译教学这一概念的认识 ; 第二 , 对
教 师进行 问 卷调 查 , 以期 得 到 他 们 对 翻 译 教学 最
翻译教学 , 在穆雷教授看来 , 大学英语教学 中的翻 译教学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翻译教学 , 只能是教学 翻译 。在其编著的《 中国翻译 教学研 究》 中有清
点。在其文章 《 中国 的翻译 教学 : 问题 与前 景》
中, 罗教授 重 新界 定 了 翻译 教 学 。用 了一 个 新 的 名词“ 翻译 的教 学 ” 称其 为大 学 生 翻译 教 学 的通 , 用 术语 。由“ 学 翻 译 教 学 ” “ 大 和 专业 翻译 教 学 ”
因此 , 穆雷教授认为 : 在教学 翻译 中, 翻译是
为学生需要有更多的 翻译练习, 而现在的教材还 需不断改进。关于教学 中给学生进行 翻译练习的 时间是否足够多 , 2 位教师选择不够 , 明绝 有 8 说

中国翻译教学发展与改革研究

中国翻译教学发展与改革研究

3、加强实践教学:高校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 践活动、实习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4、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翻译学科应积极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如计算机科 学、人工智能等,推动翻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 合型翻译人才。
5、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高校应积极与国外高校和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 引进国外先进的翻译理念和教育模式,促进中国翻译学科与国际接轨。
虽然中国翻译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设置 不够灵活,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培养不足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设置:增加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知识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和视野。同时,应注重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堂翻译实践与课外翻译实践 相结合。
3、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中国的翻译学科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的结合,不断推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二、中国翻译专业的现状与挑战
目前,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翻译专业,其中包括综合性大学、外语 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等。然而,翻译专业的现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由于翻译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高水平教师。然而, 目前中国翻译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翻译学科与翻译专业在中国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不断增长,同时也推动了翻译学科与翻译专业的快速发展。本次演示将对中国翻 译学科与翻译专业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国翻译学科的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翻译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在21世 纪初,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翻译学科在中国得到了 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的高校大多开设了翻译相关专业,涵盖了笔译、口译、机 器翻译等多个领域。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oday's globalized world. With the growing demand for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there is a need for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are well-equipped with the necessary skills and knowledge.1.2 研究目的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ourse is to explor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hat can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practice. By examining the key principles and concepts of translation theory, we aim to develop strategies that can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skills in translation. Through case studies and real-world examples, we seek to identify best practices in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ways to improve student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Ultimately,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rovide educators with practical insi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optimizing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s well as to offer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2. 正文2.1 英语翻译理论概述英语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过程中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规律的学科。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培养研究作者:王燕来源:《文教资料》2016年第25期摘 ; ;要: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急需大量的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

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创新,为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英语 ; ;翻译教学 ; ;翻译能力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的不断增加,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桥梁的作用愈发凸显,翻译能力也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

当今的翻译实践,非文学翻译已经成为主流。

由于其专业性较强,且更多地由非英语专业人士来完成,他们已经成为非文学翻译的主力军[4]。

因此,为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迫在眉睫。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局限于语言教学层面,片面强调传授语言知识,轻视培养翻译实践技能,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

教学过程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难以安排专门的翻译教学课程讲授翻译技巧,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也无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知识基础不扎实,翻译能力欠缺。

在翻译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只能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和次序,用汉语思维进行机械直译,在翻译过程中常常出现英文理解不准确、汉语表达不到位的问题。

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忽视基础知识讲授与翻译训练的内在联系,有的教师把翻译技巧的讲解局限于“练习+讲评”,认为只要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再加上老师讲评就能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

其教学过程以教师的纠错讲解为主,学生机械地更正错误,整个过程教师没能对学生的翻译作监控引导,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有限,这样的指导思想必然导致翻译教学缺乏理论支撑,其结果是学生难以从理论高度对翻译进行宏观把握,不利于翻译技能的提高。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课程。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提高翻译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翻译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翻译技巧和方法。

教师还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难度,设置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逐步提高翻译水平。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既传授翻译理论知识,又提供实际的翻译实践机会。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翻译的原理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等方式,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语料库、翻译工具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灵活、便捷的学习环境。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实际的翻译材料,并利用翻译工具进行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实践环节的评估和反馈。

在翻译实践环节结束后,应及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评估可以通过教师的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根据评估结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改进和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评估和反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反思,进而不断完善翻译能力。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并重视实践环节的评估和反馈。

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翻译人才。

英语教学与研究

英语教学与研究

英语教学与研究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Nowadays, English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global language. It is used for communication, business, and education around the world. Therefore, English teach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nd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s cruci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English teaching focuses on the four language skill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Each skill is important and should be taught in a balanced way. Teachers need to create an interactive and communicative environment in the classroom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language activities. They should also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using English in real-life situations. In addition, teachers need to design activities that cater to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and levels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and evaluat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materials, and approaches. It investig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Research in this field helps identify the best practices 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t also helps develop innovativ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trategies to enhance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Research in English teaching also focuses on the assessment of language skills. It explores different assessment methods and tools to evaluate students' linguistic abilities accurately. This researchhelps teachers assess students' progress and identify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t also provides guidance on how to provide personalized feedback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language skills.Furthermore, research in English teaching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nd syllabus design. It considers the needs and goals of English learners and designs curriculum that is relevant and practical. Research helps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language content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different proficiency levels. It also considers the cultural aspect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promotes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in the classroom.In conclusion,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romot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design are essential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their English proficiency. Research in this field helps improve teaching practices, enhanc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develop innovative materials and strategi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e conducting research in English teaching to keep up with the ever-evolving needs of learners in the globalized world.。

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1

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1

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易曾权编编辑说明一本《书目选编》主要供翻译研究人员、外语院校系师生、翻译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士使用。

二本《书目选编》收编翻译研究图书,选择性地收编翻译教学图书和翻译研究/教学/实践工具书,兼收一些涉及翻译家、翻译管理以及翻译经营等方面的图书。

三本《书目选编》正文条目按照图书作者/编者/译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音序或拉丁字母顺序编排。

四本《书目选编》中有些图书,从书名上看不出而实际上是翻译研究图书。

这类图书一律收编。

五由于编辑客观条件有限,本《书目选编》还存在遗漏、差错和不足,欢迎读者指出,以便今后修订书目时增添、修改和弥补。

目录一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1—30页)翻译理论•翻译史•佛经翻译•翻译教学•英汉/汉英翻译•文言/白话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二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30—36页)除英语外的外国语与汉语双向翻译研究和教学书目三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36—37页)少数民族地区语文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双向翻译研究和教学书目四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37—45页)一)台湾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二)香港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三)澳门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五我国翻译、引进出版国外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45—49页)六我国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工具书书目(49—51页)一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书目翻译理论•翻译史•佛经翻译•翻译教学•英汉/汉英翻译•文言/白话翻译研究与教学书目安菊梅.英汉翻译教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巴金等.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王寿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855页.白靖宇.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7页.包惠南.语法与翻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50页.包惠南,包昂.实用文化翻译学.上海:上海科技普及出版社,2001.350页.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336页.包家仁.汉英句型比较与翻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6页.保清,符之.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北京: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343页.鲍刚.口译理论概述.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43页.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57级全体同学集体编.中国翻译文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西语系,1960.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本书编委会编.语言与翻译(论文集)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本社编.导游翻译经验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3.121页.本书局编辑部编.英文翻译指南(2册).上海:文艺书局,1933.卞立强.卞立强:一个翻译家的轨迹.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02页.蔡基刚.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98页.蔡小红.口译评估.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266页.蔡新乐.翻译的艺术哲学——文学翻译的含意本体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蔡新乐.文学翻译的艺术哲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蔡新乐.翻译的本体论研究——翻译研究的第三条道路、主体间性与人的元翻译构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84页.蔡新乐.翻译与汉语——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学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55页.蔡新乐.相关的相关:德里达“…相关的‟翻译”思想及其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05页.蔡新乐,郁东占.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曹菡艾,赵兴民.联合国文件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曹雷.过去的回响——六十部译制片配音笔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40页.曹明伦.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415页.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河北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289页.曹顺发.走近可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58页.曹顺发.走近“形美”:古汉诗英译实践点滴.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28页.曹汀.关于翻译标准的几个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曹炜等.文言文今译方法和规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柴明颎主编.口译的专业化道路: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论文集,英文、中文).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58页.柴秀娟. 翻译描述中的语域: 英汉虚构类翻译平行语篇的语域分析模式(英文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常玉田.经贸汉译英教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263页.常玉田.经贸英译汉教程.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520页.车丽娟,贾秀梅主编.商务英语翻译教程.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陈艾莎主编.飞行翻译教程.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71页.陈达编.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成都:巴蜀书社,2003.232页.陈德彰.英汉翻译入门(英文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陈德彰.翻译辨误.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380页.陈德彰.中国人最易犯的英汉翻译错误.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240页.陈登,谭琼琳.英汉翻译实例评析.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1998 .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84页.陈定安.翻译精要.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84页.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000.521页/527页.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437页.陈光火主编.电子翻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漫谈.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3.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7.258页.陈浩然.外贸英语翻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000.陈宏薇主编.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陈宏薇,李亚丹主编.新编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46页.陈建平.法律文体翻译探索.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陈洁等编.英语口译技巧.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陈菁.口译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噪音.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80页.陈茂新.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415页.陈明瑶,卢彩虹.新闻英语语体与翻译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34页.陈蒲清.文言今译学.长沙:岳麓书社,1999/2000.陈清贵.翻译与翻译教学.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陈清贵,杨显宇.翻译教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陈秋劲,Richard B. Baldauf, Jr.; David Gordon Etheridge编.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30页.陈生保.英汉翻译津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陈仕彬编.金融翻译技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389页.陈淑华.英语修辞与翻译(英汉对照) .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0.陈树培编.英汉报刊翻译常见错误.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304页.陈苏东,陈建平.商务英语口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陈苏东,张新红,李明主编.商务英语翻译(英译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2页.陈廷祐.英文汉译技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2001.陈廷祐.跟我学翻译——英文汉译技巧.北京:华龄出版社,1994.陈伟.学理反思与策略重构——英汉词典中例证翻译的目的性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417页. 陈伟.翻译与词典间性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427页.陈文伯.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537页.陈文伯.教你如何掌握汉译英技巧.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陈文伯.译艺:英汉汉英双向笔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493页.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5.377页.陈文伯.译艺:英汉双向笔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382页.陈翔主编.同传捷径——英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1页.陈翔主编.同传捷径——高级英语口译实战演练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陈小慰编.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陈小慰编.新编实用翻译教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52页.陈新主编.英汉文体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19页.陈秀等编.浙江省译家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17页.陈胥华.英汉对译指导.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1984/2000.陈玉刚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陈肇雄主编.机器翻译研究进展.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陈振东编.英汉汉英口译基础教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92页.陈中绳.英译汉病句分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陈中绳.汉英词语翻译漫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陈中绳,吴娟.英汉新词新义佳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0.陈忠诚.词语翻译丛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2000.陈忠诚.汉英、英汉词语翻译趣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278页.陈忠诚.法窗译话──法律翻译絮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295页.陈忠诚.英汉法律用语正误辨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陈忠诚.法苑译谭.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304页.陈忠诚.汉英语对译正误辨析.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390页.陈忠诚.汉英词语翻译漫话.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259页.陈忠诚,陈国权,陈新.译仁译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55页.陈忠诚,吴幼娟.词语翻译丛谈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498页.陈忠诚,吴幼娟.词语翻译新话.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陈忠诚,吴幼娟.词语翻译趣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54页.陈忠诚,吴幼娟.辞书与译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306页.陈忠华.科技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陈宗余等.现代英汉对译常见错误1000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成昭伟编.简明翻译教程(英文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312页.成昭伟.文学翻译概论(英文本).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18页.成昭伟主编.新英汉翻译实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02页.成昭伟主编.新汉英翻译实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96页.程尽能,吕和发主编.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35页.程永生.描写交际翻译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445页.程永生编.汉译英理论与实践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13页.程镇球.翻译问题探索——毛选英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程镇球.论汉译英的几个问题(英文本)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1.程镇球.翻译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14页.褚东伟.商业翻译导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68页.褚东伟,马云霞主编.新编经贸英语翻译教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84页.楚至大.翻译理论与实践——桑榆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71页.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54页.崔长青, 张碧竹编.翻译的要素.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崔永禄等.实用英语口译(英汉)新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崔永禄主编.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520页.崔永禄等主编.新编英汉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306页.戴剑飚主编.专业翻译实战速成.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008.218页/240页.戴明瑜等主编.译苑人物.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戴文进.科技英语翻译理论与技巧.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99页.戴延年等编.中国外文局五十年•大事记(1、2).北京:新星出版社,1999. 465页(1),439页(2). 戴云主编.研究生英语译写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43页.但汉源.翻译基础:原理与方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但汉源.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党金学.中外翻译理论选读.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丁菲菲主编.翻译入门——汉译英.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346页.丁树德.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327页.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413页.丁小丽,程华主编.商务英语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10页.丁孝文.实用英语口译捷径手册.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276页.东万育.实用科技英语翻译.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董国忠.英译汉须知.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董乐山.译余废墨.北京:三联书店,1987.231页.董乐山.董乐山文集(第二卷).李辉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24页.董乐山.西行的足音.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90页.董力争.医学英语翻译技巧.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138页.董明.翻译:创造性叛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17页.杜碧玉主编.法律口译教程.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316页.杜承南,文军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杜建慧等.翻译学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330页.杜瑞清,党金学主编.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术论丛(第六卷)——翻译的艺术.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教学英译汉实践报告(3篇)

教学英译汉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深知英译汉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我进行了一系列的英译汉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详细阐述我的教学实践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果。

二、教学实践过程1. 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英译汉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选择教材为了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我选择了《英译汉教程》作为教材,该书内容丰富,涵盖了英汉翻译的各个方面。

3.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1)课堂讲解:讲解英汉翻译的基本原则、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汉翻译案例,分析其翻译过程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3)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英汉翻译练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课堂总结:对学生的翻译作品进行点评,总结翻译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4. 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教学计划,结合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英汉翻译的基本原则、技巧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汉翻译案例,分析其翻译过程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3)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英汉翻译练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课堂总结:对学生的翻译作品进行点评,总结翻译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翻译方法。

三、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 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导致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在翻译教学中,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2)降低翻译难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翻译难度,使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翻译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翻译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翻译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研究翻译作为一门涉及语言、文化、历史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既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需要关注实践技能的培养。

作为一个翻译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诸如语法、词汇、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各种文化背景、行业术语以及熟练掌握翻译技巧等综合能力。

因此,在翻译专业的教学与实践研究中,如何锻炼学生的翻译技能,提高其实践能力,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方面,翻译专业的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理论。

在课堂上,老师们会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理解原文,如何选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及如何解决文化差异问题等。

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翻译的本质和较大的范围,更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的思维模型,并培养他们的翻译思维。

因此,翻译理论应该成为翻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翻译专业的实践技巧也非常重要。

学生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其翻译能力,掌握各种翻译软件和新闻传播技巧。

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实践技巧的指导者和实践过程中的监督者。

要让学生掌握与实验广泛性和质量稳定性都,需要藏使学生与一些较为权威和成为领导应用于实践教孰的课题开展实践活动,比如翻译技术竞赛和实践考核等。

实践环节的加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掘和提高。

此外,翻译专业还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教学方法,从而创造出更好的教学环境。

例如,可以通过模拟课堂、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更好的氛围下体会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与实践方式,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体而言,翻译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传授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翻译人才,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翻译教学与研究》英汉翻译报告

《翻译教学与研究》英汉翻译报告
• a. 回顾翻译过程,总结所用策略 • b. 分析原文和目标读者的特点,评估翻译的准确性 • c. 针对翻译中的难点,提出改进方案 • d. 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
翻译教学研究现状:对翻译教学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现状进行概述。
英汉翻译报告分析:对《翻译教学与研究》中的英汉翻译报告进行详细的 分析,包括翻译技巧、语言对比、文化差异等方面。
文化意识评估:评估译文是 否考虑到文化差异,避免文 化冲突
语言风格评估:评估译文是 否与原文语言风格一致,符 合特定文体要求
评估方法:采用定量评估和 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包 括专家评审、读者反馈等
• 翻译反思的内容: a. 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b. 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c. 目标读者与 原文作者意图的把握 d. 翻译结果的评估与改进建议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翻译案例,分析英汉文化对比在翻译中的体现,以 及如何准确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文化意识:强调在英汉翻译中应该具备的文化意识,包括对不同文化的尊 重和理解,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词义选择:根据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义 词性转换: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进行词性转换 增译法:在翻译中增加一些必要的词汇,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减译法:在翻译中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词汇,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口译实践背景 口译实践成果
口译实践过程 口译实践反思
同声传译的定义和特点
同声传译实践中的挑战和应对策 略添加标题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同声传译在《翻译教学与研究》 中的应用
同声传译实践的效果和影响
准确性评估:评估译文是否 准确传达原文意思,无歧义、 误译现象
流畅性评估:评估译文是否 通顺、流畅,符合目标语表 达习惯

英汉译学研究与硕士研究生翻译教学(全文)

英汉译学研究与硕士研究生翻译教学(全文)

英汉译学研究与硕士研究生翻译教学XX:1002-0845(20XX)09-0070-02“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是部分高校面向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有专家提出其“设置缺乏理论支撑,培养目标不明,需要进一步加以论证,丰富其内涵”(许钧,20XX:222)。

本文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与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关系为基础,以译学建设与翻译教学之目的为切入点,认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应以“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之名称统一术语,确立科目名称。

一、翻译教学不仅是培养翻译人才的有效形式,而且也是译学思想具体化的过程翻译教学及教学研究不仅对译学建构和其学术地位的确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翻译学理论对翻译教学更具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

从翻译教学的指导思想看,翻译教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翻译的学科进展同步而行,其指导思想随着翻译理论的进展变化而变化。

当翻译是一门技能的时候,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教学所能做的只是传授自下而上的语言技能(bottomupskills)。

当翻译被视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时,教学则根据语言学理论在目标文本中寻求恰当的对等语言单位。

当翻译被视为是一种跨语际文化交流活动时,以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为目标的功能主义翻译教学法兴起。

从中外译学研究和相应的教学模式看,主要有释意―交际型译员培训模式;翻译语言学的教学模式;翻译文化论的教学模式;文理渗透型翻译教学模式等。

尽管各种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比研究及其理论是翻译教学的主干理论这一点,在中外翻译教学实践中却基本一致。

翻译教学的过程是一定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的证实、证伪的科学论证过程,是使理论深化、升华、系统化、模式化和科学化等学科构建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

因此,译学建构、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密不可分。

虽然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但翻译过程本身却始终是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教学与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教学不仅是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关键一环,也是检验应用翻译理论的重要工具,而且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翻译事业发展的基础,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过去我们在翻译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理清了翻译教学与翻译学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厘清了翻译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发展了一系列翻译教学方法,但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的理论构建,翻译教学过程、对象、目标、方法、内容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今后的翻译教学研究应在注意保持理论研究前瞻性的同时,扩大研究的视野,从对翻译课堂教学实践的单一研究扩大到对翻译专业建设、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翻译教师发展、翻译教学、教学翻译、翻译教材开发、翻译教学评估等多方面的研究。

2008年翻译教学研究逐渐呈现立体化多方位研究的趋势,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和翻译能力成为研究重点,但翻译教材建设、翻译教师发展和翻译教学评估等方面尚不够充分。

仲伟合、穆雷从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的概念辨析开始,回顾了中国外语教学经历的几个阶段,从诸多方面论证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别,提出翻译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分析了翻译方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中的教学侧重点、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解析了翻译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模块,区分了翻译专业本科、外语专业高年级翻译教学和“4+1双学位”三类教学的对象及其要求,具体明晰了不同层次翻译专业人才的能力构成,勾勒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层级与特色,为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宏观的结构性指导。

穆雷还提出了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的具体构想。

苗菊、高乾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阐明术语学对于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翻译专业教学中设置术语课程的必要性。

苗菊、朱琳介绍国外大学本地化翻译教学的理念和内容,分析本地化与翻译的关系,提出本地化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王京平以德国高等院校的翻译专业为参照,讨论我国硕士翻译专业课程框架的四个基本要素。

杨晓荣回顾了翻译专业得以正名的历史过程,勾画了其正名之后的前景,也预计了将来的困难和挑战。

文军、张金陵通过对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从1951到2005发展50年的回眸,指出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存在的不足。

何三宁指出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功能意识、语篇意识、文化意识等意识观的培养。

王树槐、王若维提出了翻译能力由以语言——语篇—语用能力为核心的6种分项能力构成的综合模式。

吴波认为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王湘玲、贺晓兰尝试进行项目驱动的协作式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

段自力对网络辅助课程与翻译教学整合所做的实证研究也为网络辅助翻译教学提供了参考。

和翻译教学一样,翻译批评也是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重要途径,具有促进翻译学理论反思和翻译质量提高的作用。

随着译学理论的发展和翻译实践活动的进一步繁荣,翻译批评的范围不断扩大,翻译主体、翻译客体、翻译行为、翻译技巧、翻译现象、翻译事件、翻译效果、翻译管理等都成为翻译批评的对象,翻译批评的方法与翻译批评研究的范式也不断丰富和变化,中国传统文论观照下的佳译鉴赏、误译评判、译作比较等方式依然存在,而翻译批评研究者的理论意识明显加强,翻译批评越来越多地借鉴翻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出现了涉及传播学、阐释学、认知心理学、语用关联、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多元系统论、交往行动理论等多学科的批评方法,翻译批评从“感悟式”的经验点评走向科学、理性的评价。

但总体而言,目前研究者依然热衷于借用外来理论的新奇术语,与翻译实践脱钩,建立在翻译实践基础上的翻译批评理论体系并未确立,使得翻译批评研究与整个翻译学学科的发展不相吻合,翻译批评依然缺位乏力。

2008年,译界学者在翻译批评理论研究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薄振杰、孙迎春、赵巍指出扩大批评理论视域,建构多元互补的批评模式,树立客观科学的批评观念已经成为中国翻译批评研究进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赵巍、薄振杰反思目前翻译批评研究出现的质疑文本批评、以量化手段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制定统一模式等三种倾向,认为翻译批评的一般方法是文本对照,可以借鉴艺术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刘云虹立足于翻译批评的对象、主体和标准三大要素,从话语权的重构、批评精神的树立以及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维度论述了翻译批评空间的构建。

侯向群认为形式问题在文学翻译批评中是主要标靶,内容与形式有辩证关系,她分析形式之特性,指出不同类型文本与形式关系的差异性,批评把形式简单化的倾向。

胡安江、周晓琳认为引入意识形态批判是翻译批评的一个突破性视角,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翻译和译者的角色定位,很大程度上平反了译者的恶名。

司显柱、李莉则认为必须视不同情形,相应设定“忠实”与“顺达”在译文质量判断时的不同权重。

应当承认,目前翻译批评理论研究者和成果都还为数不多,这个领域蕴藏着极大的学术增长空间。

译界依然在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理论工具开展翻译批评实践。

邵毅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和勒菲弗尔的“重写”理论,探讨多种制约因素对《傲慢与偏见》简写本的女性主义面貌的影响。

刘勇从女性身份认同视角评判《简•爱》译本。

赵红辉从互文视角考察《锦瑟》的翻译。

周晔则从全息翻译视角考察飞散文学《喜福会》的写作特色及杂合翻译理念。

王卓从文化翻译角度评判《芒果街上的小屋》译文中的注释对该作文体特征以及教育功能起到的显化作用。

杨平从史学角度考察译本《钦定本圣经》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

邵炜从接受美学角度考察傅雷《艺术哲学》的翻译。

梅晓娟从目的与策略的选择方面讨论《况义》中的天主教化和中国化改写。

黎昌抱以《雷雨》为例从词语标记考察王佐良戏剧翻译的风格。

孙建成、温秀颖从后殖民视角对登译《水浒传》(The Marshes of Mount Liang)进行考察评判。

对于文学经典翻译的批评,译本比较和原译本比读是批评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夏蓉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篇功能理论为依据,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许建平则比较《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飞白”的翻译策略。

王志敏、周亚娟评论《春晓》的四种译文的接受美学效果。

曾喆、陈昕将初版于民国十三年(1924)的译本《天仇记》与莎士比亚的Hamlet原文进行对比。

梁艳君从社会变体角度考察《卖花女》的两种译本。

蔡华比读陶渊明饮酒诗的英译。

程渊对《诗经•关睢》几种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郑晓圆通过《道连•格雷的画像》不同译文互对比分析后强调美学对文学翻译的主宰作用。

翻译史研究作为译学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翻译史研究在译学建设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008年翻译史研究所受的关注程度明显增加,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学者不辞辛劳地进行新史料的发掘。

2008年关于翻译史的研究论文主要有三类:一是对断代译史的梳理和对翻译事件的解析;二是对文学经典的译介与接受研究;三是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研究。

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具体翻译史料的耙梳和总结,缺少运用史学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如何解释这些史料对于翻译与文化、社会发展的力作,也缺乏书写翻译史的系统理论研究。

王友贵考察了中国20世纪“小语种”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传统在当代的转变以及这些“小语种”世纪末的文学翻译状况。

廖七一研究了五四文学翻译对“信”的重构,认为五四前后是中国传统翻译规范急剧变化和现代翻译规范肇始的重要时期,新一代翻译家和翻译批评家尖锐批评晚清翻译中背离“信”的现象,认真探究“信”的内涵和翻译本质,积极探索和创建文学翻译的范例,并通过赞助系统强化和推行“信”的标准,促进了现代翻译规范的确立。

汤富华认为我国翻译史三大事件所引致的巨大社会历史变革既有自我突破的愿望,又有外国文化发展胁迫的原因。

朱志瑜总结了二十年代关于统一译名的三次讨论。

李晶考察贯穿20世纪中国翻译史的意识形态操控行为,验证翻译行为是受意识形态操纵的结论。

姑丽娜尔、吾甫力对9~19世纪的维吾尔族翻译文学状况作了梳理。

许钧对于普鲁斯特小说译名的争论发表了深邃的见解。

方开瑞描绘了对甲午战争之后小说翻译中“呈现”方式的传递。

王恩冕对东亚三国从母语译入外语的经验进行了对比研究。

修文乔从意识形态角度解读唐朝佛经翻译。

李新云从建构“第三空间”的视角对近代中国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的演化,以及归化异化之争进行阐释。

文学经典的译介与接受研究往往和翻译批评紧密结合在一起。

李洪华梳理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情况,发现译介者更多地把域外现代派的艺术经验融入创作实践中,将之与传统的诗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本土化的转换。

郑海凌考察老子的翻译与传播的文化意义和文本意义,指出主体性和翻译意识在翻译与传播中的积极效应。

刘庆元对革新时期《小说月报》读者对自然主义译介的接受进行了研究。

秦宏对毛姆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做了认真的回顾。

区鉷、胡安江勾勒出寒山诗在美国翻译文学中的经典化历程。

黄焰结从历史的描写角度考察林纾译作《吟边燕语》得出结论:社会文化规范以及译者的个人特殊经历和思想状况等内外部因素对它的产生和传播的干预不仅影响到译者的各种选译,而且制约译本在目的语社会的影响和反响。

高圣兵、辛红娟考察LOGIC的汉译走出所陷意译与音译的困境而又回归到自身音译的历程。

王东风考证译学关键词abusive fidelity的来龙去脉,揭示该词从德里达到刘易斯再到韦努蒂的语义发展过程,并对其定义进行复原。

葛校琴、季正明分析译作《京华烟云》产生原著文本错觉的诸般成因。

近年来以翻译家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陆续召开,2008年在南京召开的“傅雷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其一。

2008年译界对于翻译家(理论家)研究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纪念傅雷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许钧推出研究傅译巴尔扎克的重要启示。

宋学智对傅雷动笔之前选择文本的动机与目的、译作新生命诞生的条件、译作在新的环境中如何产生影响来拓展原作的生存空间进行追踪。

王宁、刘辉认为傅雷的跨文化语符翻译以其成功的实践预示了雅各布森多年后从理论上对语符翻译的阐述,进而证明中国的翻译家至少在翻译实践上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建构做出了贡献。

王晓莺用多元系统理论考察张爱玲的翻译一直缺席于中国翻译史书写,处于翻译文学系统的边缘地位的原因。

朱志瑜对利玛窦天主教词汇的翻译策略进行描述。

梅晓娟、周晓光从顺应论角度分析利玛窦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

张旭描述吴宓早期译诗活动,并分析其译诗风格形成之原因。

胥瑾以现代视角对严复的翻译观进行考察,认为严复以食人主义的姿态,以“达旨”为策略,舍信译取写译,达到了思想启蒙的目的。

聂友军研究钱钟书的翻译实践,侧重考察其翻译风格、翻译效果和翻译艺术。

丁新华和孙文龙、田德蓓分别评述瞿秋白和冯友兰的翻译思想。

王少娣以互文性视阈探析林语堂的翻译。

骆贤凤综观巴金的整个文学翻译历程,对巴金文学翻译思想进行了文化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