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气象灾害名师公开课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听专家讲座等多种途径,收集气象灾害的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气象灾害应对演练,培养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气象灾害,分析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并鼓励学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外,我还邀请当地气象部门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救助等方面的知识。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受灾群众、救援人员、新闻记者等,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场景。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气象灾害应对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防范措施及应急救助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气象灾害的图片、视频资料,营造直观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模拟气象灾害发生时的紧急疏散、救援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强:本节课通过设计气象灾害应对演练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实践操作。
4.设计气象灾害应对方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掌握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等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
4.培养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讲解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如预警、避险、救援等,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对气象灾害。
4.教师通过提问、互动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气象灾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话题:“如何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经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出预防和应对气象灾害的方法和策略。
4.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加深对气象灾害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身边发生的气象灾害案例,提出应对措施。
气象灾害教案必修一
气象灾害教案必修一教案标题:气象灾害教案必修一教案目标:1. 了解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台风、暴雨、洪水、干旱、沙尘暴等;2. 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3. 学习如何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方法;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象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不同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3. 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4. 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方法;5. 气象灾害案例分析。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气象灾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气象灾害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讲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b. 分别介绍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洪水、干旱、沙尘暴等,解释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3. 讨论与分析(15分钟)a. 与学生一起讨论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气象灾害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b. 引导学生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预防与减轻(15分钟)a. 介绍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方法,包括加强气象监测、提前预警、采取防护措施等。
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气象灾害的预防工作,例如节约用水、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等。
5. 案例分析(15分钟)a. 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灾害案例,例如某地区的台风灾害、干旱导致的粮食短缺等。
b. 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教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情况中应对气象灾害。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象灾害的重要性和预防的必要性,并展望下节课将学习的内容。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2. 案例分析资料,包括气象灾害的具体案例和相关数据。
评估方式:1. 课堂讨论和提问,检查学生对气象灾害知识的掌握情况;2. 案例分析的书面作业,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设定研究任务,如分析灾害成因、总结灾害应对措施等,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工合作;
3.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探究气象灾害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主动提出问题等;
本节内容立足于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以实际案例为依托,旨在培养学生对气象灾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如洪涝、干旱、台风等;
2.使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如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气象灾害案例进行深入研究。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探究气象灾害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与自我提升能力,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
2.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地理素养及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监控与自我提升能力。
本节课以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究气象灾害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获取和处理气象灾害相关信息。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和数据等工具,对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2.通过提问、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导学生对气象灾害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
5.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气象灾害的敬畏之心,认识到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2.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责任感。
1.让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分类,包括台风、洪涝、干旱和沙尘暴等。
2.使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3.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4.让学生掌握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包括预警体系、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引导学生分析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教师介绍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技术和防灾减灾措施,引导学生关注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如何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象灾害发生的地域特征和时间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项目,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提出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经验等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
2.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
3.教师强调气象灾害的复杂性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包括气象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等。
人教版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人教版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关于人教版高一地理气象灾害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3.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通过问题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如洪涝、干旱、台风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2.提问:“你们对这些气象灾害有什么了解?它们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总结气象灾害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导入新课《气象灾害》。
(二)讲授新知
4.结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实践活动,如模拟防洪抗旱、应急疏散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案例围绕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气象灾害”展开,旨在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类型、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考虑到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本节课内容难度适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
2.设计实践活动,如小组调研、讨论等,使学生在合作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小组成员的不同观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包容他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小组合作: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观点、共享信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共同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治措施。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气象灾害”,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的内容。气象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气象条件异常变化,导致天气现象极端化,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的一种自然灾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定义、形成原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3.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学生互相交流作业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指导。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与应用性:本案例以气象灾害为主题,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防治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严重影响。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使学生在面对气象灾害时能够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4.通过气象灾害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气象灾害图片,如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气象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灾害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有哪些特点?我们如何防范这些灾害?”引发学生的思考。
4.引导学生关注气象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观念。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气象灾害”为主题,结合高中地理必修1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干旱:分析干旱的成因,如降水不足、蒸发旺盛等,以及干旱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影响。讲解抗旱措施,如节约用水、水资源调配、人工降雨等。
3.台风:介绍台风的形成过程、路径特点,以及台风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讲解防台风措施,如加强预警、提前撤离、加固建筑物等。
4.寒潮:阐述寒潮的成因、影响范围,以及寒潮对农业、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介绍防寒潮措施,如增添衣物、注意保暖、防止农作物冻害等。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自然灾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以气象灾害的类型为主线,逐一介绍各类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危害及防御措施。
1.洪涝:讲解洪涝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洪涝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介绍防洪措施,如修建水库、加固堤坝、洪水预报等。
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设计—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及成因,掌握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的基本知识。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了解我国气象灾害的分布规律。
3.掌握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确保作业质量,按时完成。
2.作业完成后,进行小组内互评,相互学习,提高作业效果。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4.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将作业成果与同学们分享,共同提高。
-结合课本知识,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实际情况,提高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3.多元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案例分析:
3.撰写一篇关于气象灾害对家乡影响的调查报告。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访谈当地居民等方式,了解家乡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建议。
4.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我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整理一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获取指南,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5.结合地理信息技术,探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4.地理信息技术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分析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6.1气象灾害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同步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布置讨论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气象灾害案例,总结气象灾害的特点和成因。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经验等方式,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象灾害的成因、预警和应对措施。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将气象灾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气象灾害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气象灾害的严重性。
2.教师讲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如气候变化、自然环境等。引导学生掌握气象灾害的形成原理。
3.教师介绍气象灾害的预警和应对措施,如防灾减灾、应急救助等。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气象灾害中保护自己和他人。
2.问题导向: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气象灾害的成因、预警和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情景创设: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象灾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教案讲义:气象灾害(解析版)
自然灾害气象灾害1.2023涿州水灾对于华北多地来说,在7月末的暴雨冲击下,不少地方的洪涝灾害还未到结束的时候——在这当中,河北涿州的特大洪水更是牵动了很多人的心。
据报道称,8月2日,河北涿州积水区道路被淹,水深最高达6米,接近红绿灯高度。
据官方消息,截至8月1日10时,河北涿州受灾人数已超13万人。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涿州市常住人口65万余人。
此次受灾人数已占总人口的1/5。
8月1日的卫星卫星监测数据显示,涿州多地已经遭遇洪水淹没。
那为什么涿州会遭遇如此严重的洪灾?河北涿州属于海河流域,据海河水利委员会8月1日消息,海河流域永定河干支流、大清河北支拒马河、滹沱河等16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永定河及支流清水河、拒马河支流大石河、大清河水系南支沙河及唐河支流通天河、滹沱河支流清水河等6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大洪水。
根据水利部门估计,海河流域这几天降雨总量超过400亿立方米,如此惊人的雨量从太行山区流入平原后势必造成严重威胁。
历史上,1963年638暴雨结束后,下游河道水位直到雨停后两天才到最高、雨停7~12天后水流才回归河道,平原洼地的积水直到9月才基本消退,没下多大雨的天津和洪水抗争了一个月;2021年7月河南暴雨结束后,卫河两岸水位依旧持续上涨数日、平原洼地积水也花了近一个月才基本退去。
在这场暴雨中,拒马河、胡良河、大石河、小清河流域均出现了特大暴雨,累积雨量均大于500毫米,易县紫荆关镇733.5毫米,不排除山区局部800-1000毫米。
在这样的情况下,拒马河发生历史第二大洪水,张坊流量6200立方米/秒,北拒马河洪峰4500立方米/秒;大石河发生历史最大洪水,出现漫堤,最大流量超过3100立方米/秒。
另外两条河流量不详,但因为河流很短,推测不会很大。
以北拒马河、大石河两河洪水简单相加并扣除部分漫堤流量,涿州河道内最大流量应该是达到了7500立方米/秒以上,为历史最大洪水之一。
北拒马河、大石河枯水季流量一般只有4-5立方米/秒,一般洪水时是几百立方米/秒,所以这次洪水是枯水季流量的上千倍,一般洪水的十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6.1 气象灾害
【师生总结】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教师讲授】易错点:旱灾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旱灾是自然灾害,满足两个条件,自然异变和造成损失;干旱是西北的环境特点,不属于自然异变,所以西北干旱区很少发生旱灾。同时,旱涝灾害都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如何防御
难点:结合实例,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及时空分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洪涝灾害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会形成洪涝灾害
通过图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气象灾害
洪涝灾害
【学生讨论】降水量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教师总结】当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且当地地形较为平坦,再加上排水设施不完善,洪涝灾害就容易发生
台风灾害
【教师讲授】台风的基本概念以及危害
【提问】台风是否百害无一利?
【师生总结】台风的有利影响
1.带来大量雨水,缓解旱情,带来丰沛的淡水资源
2.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3.台风吹袭时会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增加捕鱼量
寒潮灾害
【教师讲授】寒潮的基本概念以及危害,以及侵袭我国的路径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气象灾害
学科
高中地理
教材
地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
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出发,了解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出发,了解气象灾害的自然和人为成因。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重点:培养学生面对气象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难点: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遇到气象灾害时能够冷静应对,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的气象灾害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类气象灾害的特征、成因和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掌握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识别和应对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自救互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2.利用图表、案例、实地考察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气象灾害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象灾害的定义、分类、成因、影响及防御措施。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3)教师解答疑问,强调重点、难点,提醒学生加强课后复习。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精神,面对气象灾害,能够积极应对,共同为减少灾害损失而努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气象现象和自然灾害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御措施等方面有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受限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在气象灾害的系统认识、时空分布规律分析以及实际应对能力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使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综合、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成长,全面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6.1气象灾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灾害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2. 掌握常见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和应对方法。
3. 培养学生对气象灾害的防范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和应对方法。
2. 教学难点:特殊气象灾害(如龙卷风、冰雹等)的应对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和案例等素材。
2. 准备常见气象灾害的模拟道具(如假人、救生衣等)。
3. 准备相关书籍、网站和视频资源,供学生参考学习。
4. 安排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特殊气象灾害后的现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观看一些气象灾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的严重风险,从而引入课题。
(二)新知探究1. 讲授暴雨的风险及防御措施。
通过观看暴雨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暴雨的风险,如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同时,介绍暴雨的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
2. 讲授雷电的风险及防御措施。
通过观看雷电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雷电的风险,如雷击、触电等。
同时,介绍雷电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
3. 讲授干旱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干旱对农业、工业和生活的影响。
同时,介绍抗旱措施和人工增雨技术。
4. 讲授台风、龙卷风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通过观看台风、龙卷风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台风、龙卷风的风险,如洪涝、风暴潮、房屋倾圮等。
同时,介绍如何做好应急避险和抗台抗龙措施。
5. 讲授高温、低温冷害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高温、低温冷害对农作物和人体的影响。
同时,介绍应对措施,如抢种抢收、给农作物防寒保暖等。
(三)随堂测验为了稳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小问题、小测试等随堂测验。
(四)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安置作业1. 搜集有关气象灾害的新闻报道或案例,分析其风险和应对措施。
《第一节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气象灾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灾害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2. 掌握常见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和应对方法。
3. 培养学生对气象灾害的防范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常见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和应对方法。
2. 教学难点:特殊气象灾害(如龙卷风、暴雨)的应对方法。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案例和相关视频。
2. 搜集常见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和应对方法的相关资料。
3. 准备教学器械,如模拟天气预警系统的教具。
4. 安排教室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5. 确定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或书籍收集其他气象灾害信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些灾难性天气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的视频片段,如台风、雷电、冰雹等,引发学生思考。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与天气相关的灾害性事件,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二)介绍气象灾害的种类1. 教师介绍气象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如台风、暴雨、干旱、雷电、冰雹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所知道的其他气象灾害,教师补充说明。
(三)灾害影响及应对措施1. 针对每种气象灾害,教师介绍其可能对人类、动物、植物等造成的风险,以及如何进行应对。
2. 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认为有效的应对措施,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四)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学习如何在雷电天气下珍爱自己,如何避免雷击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模拟演练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真实的天气灾害。
(五)小结1. 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象灾害的风险和应对措施的重要性。
2.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气象灾害,并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预防灾害的认识,树立环保理念。
6.1气象灾害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探究气象灾害的预警与防御措施,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2.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展示气象灾害图片、数据和动画,增强直观感受。
(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气象灾害相关信息,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板书设计
1. 标题:气象灾害及其预警与防御
- 洪涝
- 干旱
- 台风
- 寒潮
- 沙尘暴
2. 成因与特点
- 水循环异常
- 气候变化
- 地形影响
- 强烈天气系统
3. 影响与危害
- 人员伤亡
- 财产损失
- 社会经济影响
- 环境破坏
4. 预警与防御
- 预警信号
- 防御措施
- 应急准备
- 自救互救技能
5. 教学总结
四、学习方法方面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习资料、参与课堂实践、完成课后作业等环节,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如时间管理、信息筛选、合作学习等,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情感与行为方面
学生在学习气象灾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学会了相互支持和帮助。同时,面对灾害的严峻现实,学生能够培养出同情心和爱心,愿意为减轻灾害影响做出贡献。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气象灾害新闻视频,引出本节课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影响,结合案例分析。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灾害预警和防御措施。
解答疑问:及时解答学生在讨论中的疑问。
学生活动: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 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理解台风和寒潮的定义;利用地图,指出台风和寒潮的发生规律与时空分布特征。
2.通过案例,说明台风灾害、寒潮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分析防灾减灾的措施。
教学重点:
说明台风灾害、寒潮灾害的时空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台风的形成过程;台风灾害、寒潮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翻转课型等。
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我们认识了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讲授新课】
气象灾害
1、概念
2、种类
气候灾害种类很多,本节课重点学习几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气候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和干旱。
(过渡):联合国曾经把台风列为气象灾害之首,下面,我们先了解台风。
师:台风警报中,为什么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
生:台风眼内盛行下沉气流,多半是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从台风眼向外,四周是巨大而浓厚的云墙,这是狂风暴雨最厉害的地方。
3、读图了解台风的路径
指导学生读图,了解台风中心位置及其移动方向,以及暴雨出现的地区,判定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资料:齐齐哈尔在1998年七、八两个月,就降了500多毫米,创历史最高记录!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嫩江共发生四次大洪水,前次未退尽,后次又叠加。8月14日嫩江第四次洪水,使齐齐哈尔水位高达149.30米,超警戒水位2.30米,流量达14800米/秒,成为超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转折引入:而每年给我国带来的损失居各种气象灾害第一位的是干旱。
看书提问:什么是干旱灾害?它有什么危害?(读教材)
三、干旱
学生回答:略
1、概念及危害
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讨论:人们应如何防御旱涝灾害、减少损失呢?
2、防御
a.修建各种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
1、原因:
洪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然原因
生:①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②强烈上升运动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板书演示上述内容
师: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在我国,除沙漠的一些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多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容易引起洪涝灾害。
(2)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
教师小结: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全世界大概每年要发生80个台风,一半以上在北太平洋,而西北太平洋又占了多数,台风的活动路径有:一是向西北方向移动,趋近华南、东南沿海、台湾、华东沿海,在沿海一带登陆;一是向偏北或东北方向移动,在日本登陆或向日本以东方向移去。而我国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的西北方向,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暴雨洪涝
资料分析:播放录像)
资料:a.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使我们记忆犹新,其中,嫩江特大洪水是超百年一遇的,给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区)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空前的。仅齐齐哈尔市,农田受灾面积达79万多公顷,冲毁房屋60多万间,转移灾民72万多人。许多工厂被迫停产,全市经济损失达61亿多。而整个嫩江流域及由嫩江洪水形成的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灾害损失,更是以数百亿计。
【布置作业】
1.课本的活动1、2。
2.填充图册。
提问
(视频)
多媒体课件
阅读归纳
讨论学习法
比较分析法
读图分析法
读图分析法
阅读归纳法
多媒体课件
归纳总结法
阅读归纳法
讨论分析法
德育渗透
阅读分析法
比较法
台风: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
飓风: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
2、台风的结构(多媒体课件)
指导学生读图,了解台风的结构,并由此分析台风不同区域的天气情况。
师:台风是一个巨大的空气旋涡,台风中心有一个直径为10千米的管状区称为台风眼。台风在水平方向上有三个明显的不同部位。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区、云墙区和旋转雨带。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该处气压最低,温度最高,天气晴朗。其直径平均为25千米,大的可达60~70千米。身临其境的海员把台风眼称为台风中的“世外桃源”。台风眼的周围是宽十几米的云墙区,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凡摧毁性的大风、暴雨均集中于此。云墙外是旋转雨带,由几条雨带呈反时针方向、螺旋状向云墙四周辐合。雨带宽约几十千米或几百千米,长约几千千米。螺旋雨带所经之处降阵雨。
这次强冷空气过程造成的降雪、大风、降温天气,将对交通、电讯等有不利影响,请各有关单位注意防寒防冻。
A.从上面的寒潮警报中,看一看我国受这次寒潮影响的有哪些地区?
B.受强冷空气影响的陆上地区和海上,风力将加大到多少级?长江以北地区气温下降幅度有多大?
1、概念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为寒潮。
一、台风
1、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台风的概念。)
(学生讨论)
a.台风主要发生的季节(夏秋季)
b.台风的名称来历
c.台风的形成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见下图)。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台风可以说是大气长河中的一个旋涡,一边旋转一边前进。
c.利用气象卫星加强监测和预报
四、寒潮
阅读短文
中央气象台今天下午六点钟发布寒潮警报
昨天提到的强冷空气的前锋,今天正午已经移到我国内蒙古到西北地区东部一带,并将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预计,明天到后天,我国东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江南和华南的部分地区有雷雨大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大部、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将先后出现5到7级东北风,其中黄淮地区东部及江河湖面有6到7级大风,明天晚上到后天,渤海、黄海将有7到9级东北风,东海、台湾海峡将先后有6到8级大风。冷空气前锋过后,长江以北地区的气温将下降到8至15摄氏度,其中华北地区北部和东北地区的气温将下降到15至20摄氏度。
2、危害及防御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寒潮造成的主要危害及监测防御的措施。
总结提问:以上我们讲述了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治等内容,归纳起来,气象灾害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
【总结扩展】
气象灾害影响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减少气象灾害”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1998年我们还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希望也能够做到成功地防御气象灾害,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少。完成表格。
强风:风力在12级以上,会掀翻海上巨轮,登陆后使地面建筑物和通讯设施遭受严重损失及人员伤亡。
特大暴雨:一天中降水量可达500mm—100mm,造成河堤决口、水库崩溃、洪水泛滥。
风暴潮:潮位可高出海平面5米—6米,破坏海堤,淹没岛屿。
5、台风的监测??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对台风的监测。
(2)阅读短文,了解台风监测的结果。
1986年7号台风在登陆广东前三天,中央气象台便发出了准确警报。广东三防指挥部通知并招回在南海北部和广东沿海作业的上千条渔船,数千渔民避免了覆顶之灾,使海上未死一人。1989年8号台风,由于在台风登陆前三天,连续发布了警报和紧急警报,政府采取了有效的防御措施,海上未死一人,经济损失也明显减轻。
(过渡)阅读后思考:
学生讨论比较法???????????????????????名校名师推荐???????????????????总结扩展气象灾害影响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减少气象灾害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1998年我们还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课题
气象灾害及防御
NO.1
教学目的
知识点
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
资料:森林过度砍伐。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宝库。原有木材蓄积量为6亿多立方米,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善,重采不育,使今日的木材蓄积量已不足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日益加速退化衰竭。
(展示一组洪涝灾害图片)
师:洪涝灾害有什么危害?
生:洪水冲毁、淹没农田、农舍、公共设施等。
[板书演示]:
2、危害:洪水冲毁、淹没农田、农舍、公共设施等。
4、了解台风的危害
1990年第十二号台风,从8月20日至22日,前后三次登陆福建,使福建全省连降暴雨,沿海一带泛滥成灾。全省各大小河流都超过警戒水位和危险水位,大中小型水库全部溢洪。造成全省13万公顷农田被淹,9000多处水利工程被洪水冲毁,5000多间民房在暴雨中倒塌,44人在风灾水灾中死亡,受灾人口达4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福建人民全力抗洪救灾,力争把洪灾的损失减到最低限度。——1990年8月24日《人民日报》
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能力点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
能让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德育点
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提醒人们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
b.干旱是非洲近代最大的灾难,近二十年来,非洲有2/3的国家遭受大旱,国民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全非洲严重缺粮的灾民达1.5亿人以上。
讨论:为什么我国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分配极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所以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有时南涝北旱,有时则北涝南旱。
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在2155年间,我国共发生水旱灾害1750多次。其中,大旱1056次,大水658次。1931年夏季大水,江汉平原一片汪洋,武汉市区街道可以行船,淹死人数达14万,淹没农田300多万公顷。1946至1949年,四川连续四年干旱,出现了“全蜀大饥,人相食”的惨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旱灾害仍时有发生,如1991年的7、8月份,在江淮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的同时,福建、两广和湘赣南部却出现了严重干旱。但由于各地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大减轻了水旱灾害的威胁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