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测领域新技术介绍72页PPT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件
![《微生物检验技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51917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09.png)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细菌 、霉菌、酵母菌等。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分布特点:食 品的种类、加工方式、储存条件 等对微生物的分布有显著影响。
微生物的来源:食品生产、加工 、运输、储存等环节中可能引入
的微生物。
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与操作
01
02
03
04
传统检测方法
培养法、镜检法等。
现代检测技术
免疫分析法、PCR技术、生物 传感器等。
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对医院环境、医疗器械等进行 微生物学检测,评估消毒灭菌 效果,确保医疗安全。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通过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指 导临床医生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降低耐药性的产生。
感染暴发调查
在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进行 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分析,查 找感染源和传播途径,采取有
效控制措施。
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微生物,并进行鉴定,为疫苗的研制提供基础 资料。
疫苗株的筛选
通过微生物检验技术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筛选,选择适合作为疫苗株的 菌株或病毒株。
疫苗制备过程的监控
在疫苗制备过程中,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和安全性 评估,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疫苗效果评价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生长是指微生物细胞数目的增加和质量的增加。其生 长过程分为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微生物的繁殖
微生物繁殖是微生物生长的必然结果,繁殖方式包括二分裂 、出芽生殖、孢子生殖等。繁殖过程中,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会复制并传递给后代。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微生物的代谢
利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处理废水、废气等,降低环境污染。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整版x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整版x](https://img.taocdn.com/s3/m/ba35996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4.png)
个人防护措施及注意事项说明
实验服与护目镜
进入实验室需穿着实验服,佩戴合适的护目镜, 防止试剂飞溅或粉尘刺激。
手套与口罩
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手套和口罩,避免皮肤 接触有害试剂或吸入有害气体。
实验操作规范
规范实验操作,避免产生气溶胶或飞溅物,减少 交叉污染的风险。
实验废弃物处理及环保要求讲解
废弃物分类处理
医学检验微生物ppt课件完 整版x
目录
• 微生物学基础 •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 常见病原微生物介绍 • 微生物检验技术与方法 • 临床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实例分析 •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措施
01 微生物学基础
微生物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定义
微生物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 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生长与繁殖
01
微生物营养
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营养。微生物营养
类型有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四类。
02 03
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摄取营养物质、合成细胞物质、增加 细胞数量的过程称为生长。生长曲线可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 衰亡期四个时期。
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和 分析,了解其基因组成和功能, 为微生物的鉴定和分型提供准确
依据。
基因芯片技术
将大量特异性基因探针固定在芯 片上,通过与待测微生物DNA杂
交来鉴定其种类和型别。
宏基因组学技术
通过对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 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和分析,了解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为环 境微生物检测和生态学研究提供
尿液标本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实例分析
尿常规检查
微生物检验相关知识PPT课件
![微生物检验相关知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91ce23770bf78a64295488.png)
13
血液、骨髓、脑脊液标本
❖ 然后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把镜检结果及时电话 通知临床医生,并填写初检结果临床通知单。
❖ 常规培养5天,认为阴性者,报告无菌生长, 正常人的血液、骨髓是无菌的,标本中检出 细菌,都应视作病原菌 ﹝需排除污染﹞
14
血液、骨髓、脑脊液标本
脑脊液: ❖ 涂片查抗酸杆菌:脑脊液
24
尿液、粪便标本
粪便 ❖ 涂片检查:当检查霍乱弧菌以及菌群失调优势
菌时需作直接涂片检查。取新鲜标本涂片革兰 染色镜检:
①有无革兰阴性呈鱼群排列的弧菌; ②各种菌在涂片中所占相对比例、推断主 要优势菌; ③有革兰阳性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即报告检 出酵母样菌。真菌也可湿片检查。
25
尿液、粪便标本
❖ 一般培养:直接挑取标本中脓血部分接种SS平 板和血平板严格按照三区划线,保证有单个菌 落的分离,置35℃培养。
(正常人的眼内,中耳及鼻窦内是无菌的。)
30
脓液标本的处理
❖ 涂片检查:脓液标本在培养的同时均须涂片, 涂片的结果一方面为临床提供最初的诊治依据, 另一方面可作为分离培养的质量指标。
❖ 涂片直接做革兰染色,镜下可观察细菌和酵母 样菌。涂片做抗酸染色镜检查抗酸杆菌。
31
脓液标本的处理
❖ 注意:对无菌部位的感染,从分泌、粪便标本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两个TTC-沙氏平板及血 平板,置25℃-30℃和35℃孵育24-48h。真菌性 腹泻多继发于抗生素治疗后,常见有白色假丝 酵母菌。
27
眼耳鼻喉拭子
❖ 根据这些部位感染细菌的特点,须用血平板和 巧克力平板作分离培养,必要时加选麦康凯, 需分区划线。巧克力平板在CO2 环境中孵育, 利于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的 生长。
血液、骨髓、脑脊液标本
❖ 然后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把镜检结果及时电话 通知临床医生,并填写初检结果临床通知单。
❖ 常规培养5天,认为阴性者,报告无菌生长, 正常人的血液、骨髓是无菌的,标本中检出 细菌,都应视作病原菌 ﹝需排除污染﹞
14
血液、骨髓、脑脊液标本
脑脊液: ❖ 涂片查抗酸杆菌:脑脊液
24
尿液、粪便标本
粪便 ❖ 涂片检查:当检查霍乱弧菌以及菌群失调优势
菌时需作直接涂片检查。取新鲜标本涂片革兰 染色镜检:
①有无革兰阴性呈鱼群排列的弧菌; ②各种菌在涂片中所占相对比例、推断主 要优势菌; ③有革兰阳性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即报告检 出酵母样菌。真菌也可湿片检查。
25
尿液、粪便标本
❖ 一般培养:直接挑取标本中脓血部分接种SS平 板和血平板严格按照三区划线,保证有单个菌 落的分离,置35℃培养。
(正常人的眼内,中耳及鼻窦内是无菌的。)
30
脓液标本的处理
❖ 涂片检查:脓液标本在培养的同时均须涂片, 涂片的结果一方面为临床提供最初的诊治依据, 另一方面可作为分离培养的质量指标。
❖ 涂片直接做革兰染色,镜下可观察细菌和酵母 样菌。涂片做抗酸染色镜检查抗酸杆菌。
31
脓液标本的处理
❖ 注意:对无菌部位的感染,从分泌、粪便标本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两个TTC-沙氏平板及血 平板,置25℃-30℃和35℃孵育24-48h。真菌性 腹泻多继发于抗生素治疗后,常见有白色假丝 酵母菌。
27
眼耳鼻喉拭子
❖ 根据这些部位感染细菌的特点,须用血平板和 巧克力平板作分离培养,必要时加选麦康凯, 需分区划线。巧克力平板在CO2 环境中孵育, 利于肺炎链球菌、嗜血杆菌和脑膜炎奈瑟菌的 生长。
《微生物检测》课件
![《微生物检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4751c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f.png)
检测与鉴定
形态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大小、染色等特征,初步判断微
生物种类。
生化试验
对微生物进行生化试验,检测其代 谢产物和酶活性,进一步确定微生 物种类。
分子生物学方法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基 因测序等,对微生物进行分子水平 上的检测和鉴定。
结果报告
报告内容
包括采样时间、地点、样品来源、检测方法、结 果及结论等。
总结词:染色技术
详细描述:采用不同的染色技术对微 生物进行染色,以便更好地观察其形 态和结构。
培养分离技术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培养基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特性进 行培养,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分离纯化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从样本中提取微生物的DNA或RNA,作为 后续检测的基础。
详细描述:利用PCR技术对提取的DNA或RNA进行扩 增,获得足够的目标片段。
详细描述:将扩增后的DNA或RNA进行电泳分离,通 过凝胶上的条带判断微生物种类。
03
微生物检测流程
采样
采样原则
根据检测目的和要求,选 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 采集。
临床样本中微生物检测案例
案例概述
临床样本中微生物检测是诊断感染性疾病 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临床样本中的病原
微生物,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案例分析
分析临床样本中微生物检测的难点和挑战 ,如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变异,以及检测方
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案例内容
介绍临床样本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种类, 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以及检测这些微 生物的方法和流程。
微生物检测技术PPT
![微生物检测技术PPT](https://img.taocdn.com/s3/m/0a438bc426fff705cc170a73.png)
采样所出的问题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样品送检
采样后,在送检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检样原有的物理和微生物状态,不要 因送检过程而引起微生物的减少或增多。
无菌方法采样后,所装样品的容器要无菌,装样后尽可能密封,以防止环境 中的微生物进一步污染; 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样品,送达实验室要越快越好,一般不应超过3h。若路途 遥远,可将不需冷冻的样品,保持在1~5 ℃环境中送检,可采用冰桶等装置; 若需保持在冷冻状态(如已冰冻的样品),则需将样品保存在泡沫塑料隔热 箱内,箱内可置干冰,使温度维持在0℃以下,或采用其他冷藏设备; 送检样品不得加入任何防腐剂; 水产品因含水分较多,体内酶的活力较旺盛,易于变质。因此,采样后应在 3h内送检,在送检途中一般都应加冰保存; 对于某些易死亡病原菌检验的样品,在运送过程中可采用运送培养基。 检样标注适当的标记并填写微生物学检验特殊要求的送检申请单。其内容包 括:样品的描述,采样者的姓名,采样的日期、时间、地点,采样时的温度 和湿度等
微生物的培养
--微生物培养中的氧气条件
培养设备:包括接种室、恒温培养室、恒温培养箱、液体发酵——摇 床、厌氧培养罐等。 好氧培养:例如平板培养、斜面培养、浅层液体培养、液体振荡培养 或通气搅拌培养等都属于好氧培养的方法。 厌氧培养:除了最简便的深层液体培养以外,可以采用物理、化学或 生物学的方法来排除培养容器中的空气或空气中的氧气,创造厌氧条 件。对于严格厌氧的微生物,要用化学和物理并用的方法。在进行厌 氧培养时,可以用指示剂检查系统中的还原条件,一般实验室中常用 的如葡萄糖——美兰指示剂。
(5)生产工序监测采样
•
车间用水:自来水样从车间各水龙头上采取冷却水,汤料从车间容器不同部 位用100ml无菌注射器抽取。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PPT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PPT](https://img.taocdn.com/s3/m/a085078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12.png)
分子生物学方法
基于核酸探针、PCR等分 子生物学技术,能够快速、 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微 生物。
02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方法
培养法
总结词
培养法是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最传统的方法,通过培养基培养微生物,观察其生 长情况以确定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详细描述
培养法具有简单易行、直观可靠的优点,适用于大多数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和 计数。但该方法耗时较长,且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要点二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实现快速、准确地检测食 品中特定微生物的数量,为食品安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验结果的准确性。
国内食品微生物检验规范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
规定了我国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基本要求、抽样、检验方法及结果的判定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人员要求
规定了从事我国食品微生物学检验人员的资格要求、培训和考核等。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设施和环境条件
规定了我国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05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发展
基因组学技术
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如全基因组测序,能够 更精确地鉴定微生物种类,提高检测的灵敏 度和特异性。
免疫学方法
新型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胶体金 免疫层析法等,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 等优点,适用于现场检测和快速筛选。
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肉类食品中的微生物检验
总结词
肉类食品中的微生物检验主要关注沙门氏菌、弯曲菌、志贺氏菌等常见致病菌,以确保 肉类食品的安全性。
微生物检测技术演示文稿ppt课件
![微生物检测技术演示文稿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932a10a417866fb94a8e26.png)
2019
-
134
pH
低温保藏
腌制
微生物 食品
aw
干燥
高温保藏
2019
-
15
消毒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 到无害化的FF。
灭菌 --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 切微生物的方法。
2019
-
16
利用温度进行灭菌、消毒或防腐,是最常用而又方便有效的方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芽孢等。
2019
-
32
大肠杆菌
2019
-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
2019
-
34
2019
-
35
2019
-
36
2、酵母
酵母菌(yeast)是一通俗名称,没有确切定义。 一般认为酵母菌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 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 ➢ 多数出芽繁殖,也有的裂殖 ➢ 能发酵糖类产能 ➢ 细胞壁常含有甘露聚糖 ➢ 喜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环境中生长酸度较
法。高温可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和酶类发生变性而失活, 从而起灭菌作用。低温通常起抑菌作用。 嗜冷微生物适合于- 10℃生活的细菌,最适生长温度在20℃左右。 嗜温微生物生 长温度在15~45℃之间,最适生长温度在37℃左右的细菌。
嗜热微生物生长温度在30~75℃之间,最适生长温度在55℃, 在100℃以上温度生长,称为嗜高热微生物。
2019
-
28
2. 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
快速酶触反应是根据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 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根据酶的特性,选 用相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反应的测定结果有助于细 菌快速诊断。如美国3M Petfifilm TM微生物测试片 可分别快速测定细菌总数、霉菌、酵母菌、大肠杆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菌群等。
微生物检验技术 PPT课件
![微生物检验技术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115dc6ce2f0066f5332234.png)
菌种保藏的目的: 防止优良性状菌种的退化或变异。 注意:在实际工作中菌种的退化或变异是 难以避免的。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正常 的生物进化规律,变异是绝对的,稳定性 是相对的。
(一)菌种保藏的目的和意义
菌种保藏的意义: 微生物菌种是珍贵的自然资源,通过 分离纯化得到的微生物纯培养物,还必须 通过各种保藏技术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不死 亡,不会被其他微生物污染,不会因发生 变异而丢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否则就无 法真正保证微生物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顺利 进行。因此,菌种或培养物保藏是一项最 重要的微生物学基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2、菌种衰退的实质
菌种的衰退是发生在细胞群体中的一个由量 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 注意:开始时,在一个大群体中仅个别细胞发生 负变,这时如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而 一味移种传代,则群体中这种负变个体的比例 逐步增大,最后让它们占了优势,从而使整个 群体表现出严重的衰退。 所以,在开始时所谓“纯”的菌株,实际上其中 已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不纯因素;同样,到了后 来,整个菌种虽已“衰退”了,但也是不纯的, 即其中还有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存在着。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的表现 2、菌种衰退的实质 3、菌种的复壮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的表现
(1)生长速度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 (2)代谢产物生产能力或其对宿主寄生能力的下 降。 (3)其他原有的典型性状变得不典型,如:最易 觉察到的是菌落和细胞形态的改变。 (4)对产量性状来说,菌种的负变就是衰退。 (5)抗不良环境条件(抗噬菌体、抗低温等)能 力的减弱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菌种保藏的方法
2、冷冻干燥保藏法 将微生物或孢子冷冻,然后在减压情 况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使细胞的代 谢、生理等生命活动处在停止状态下进行 长期保藏。
(一)菌种保藏的目的和意义
菌种保藏的意义: 微生物菌种是珍贵的自然资源,通过 分离纯化得到的微生物纯培养物,还必须 通过各种保藏技术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不死 亡,不会被其他微生物污染,不会因发生 变异而丢失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否则就无 法真正保证微生物研究和应用工作的顺利 进行。因此,菌种或培养物保藏是一项最 重要的微生物学基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2、菌种衰退的实质
菌种的衰退是发生在细胞群体中的一个由量 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 注意:开始时,在一个大群体中仅个别细胞发生 负变,这时如不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而 一味移种传代,则群体中这种负变个体的比例 逐步增大,最后让它们占了优势,从而使整个 群体表现出严重的衰退。 所以,在开始时所谓“纯”的菌株,实际上其中 已包含着一定程度的不纯因素;同样,到了后 来,整个菌种虽已“衰退”了,但也是不纯的, 即其中还有少数尚未衰退的个体存在着。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的表现 2、菌种衰退的实质 3、菌种的复壮
(四) 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菌种衰退的表现
(1)生长速度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 (2)代谢产物生产能力或其对宿主寄生能力的下 降。 (3)其他原有的典型性状变得不典型,如:最易 觉察到的是菌落和细胞形态的改变。 (4)对产量性状来说,菌种的负变就是衰退。 (5)抗不良环境条件(抗噬菌体、抗低温等)能 力的减弱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菌种保藏的方法
2、冷冻干燥保藏法 将微生物或孢子冷冻,然后在减压情 况下利用升华现象除去水分,使细胞的代 谢、生理等生命活动处在停止状态下进行 长期保藏。
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ppt课件
![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73cf3b227916888486d7c8.png)
采用流式细胞原 理。对微生物进 行核酸染色,用 流式细胞技术进 行计数
BactoScan FC的优缺点
• 优点:速度快(50-150样品/小时)
• 缺点:死活细胞一起检测,消耗成本较 高,仪器比较难保养。灵敏度不够高。
• 适合牛奶企业检测原奶中细菌总数。
美国Chemunex公司 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
其它即用胶,MPN改良法
主要用于 水样或澄 清样品的 大肠菌群 或大肠杆 菌检测 Simplate
colilert
• SimPlateTMTPC 法:基于食源性细菌的蛋白 质有特异性酶类,TPC培养基内含有多种细菌 酶类所对应的底物。检样被细菌污染时,只要 具有一种酶的活性即能与底物作用生成4-甲基 伞形酮,培养24h后,在紫外线照射下,发出 蓝色荧光。 • 食源性细菌悬浮于TPC培养基表面,在分隔的 小池内能迅速进行生化反应,若有检样颗粒亦 无干扰;它不是由48h形成的菌落来计数,而 是24h后在紫外灯照射下记录培养皿内能发出 蓝色荧光的阳性池数,进而由最大近似值 (MPN) 表查出细菌的MPN。阳性池数与 MPN 呈松泊分布。
基于ATP原理的用于成品检测的 微生物检测系统
• Charm LUM-96 (用于UHT产品-高温 瞬间灭菌) • Biotrace • Celsis(主要用于化妆品) • Millipore公司的MicroScan
Celsis和LUM-96
保温2天,检测30分钟(96个样)
ATP法检测成品的优缺点
• 美国Chemunex公司将流式细胞技术与活细胞荧 光探针标记及激光扫描技术相结合,推出的最 新一代的速度更快的Bactiflow以及更高端的 ScanRDI和D-count微生物快速检测仪。 • 其最大的特点是只检测活细胞数,速度极快, 处理量大。与FOSS的BactoScan FC检测死活细 胞都检测不同。 • 是目前国际上正在认可的生物荧光定量检测微 生物数量的两种方法之一。另一种是Millipore 的一款叫MicroStar的基于ATP检测的产品。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课件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a07b5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43.png)
谢谢观看
03
实验步骤
样品采集
采集环境中的水样、 土壤样、空气样等, 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 代表性。
记录采集时间、地点、 环境条件等信息,以 便后续分析。
使用无菌容器或薄膜 采集样品,避免交叉 污染。
样品处理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稀释,使微生物分 散。
对样品进行富集培养,提高微生物的 数量。
对样品进行过滤或离心,使微生物与 杂质分离。
结果应用
环境监测
实验结果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依 据,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和
数量,评估环境质量。
公共卫生
实验结果可以为公共卫生领域提 供参考,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种 类和数量,评估其对人类健康的
风险。
科学研究
实验结果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数 据支持,深入探究环境中微生物
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05
实验总结
实验不足与改进
实验不足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操作显微镜时还不够熟练,有 时会出现观察不准确的情况。此外,我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 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记录不准确、分析不全面等。
改进方法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计划在课后多加练习使 用显微镜,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同时,我也要加强学习数 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统计方法和软件应用 技巧。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 课件
目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
01
实验目的
掌握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
01
微生物检测是利用特定的方法和 技术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和计数,以评估环境卫生状况和 潜在的健康风险。
02
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培养法、免 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基于不同原理,能够对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微生物检测领域新技术介绍
![微生物检测领域新技术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9c3d086b9d528ea81c7798f.png)
Cepheid Smart Cycler
BioRad- IQBio
BioControl GDS
DuPont BAX
Biomereiux VIDAS
BECTON DICKINSON METHOD KEY
= PCR methods = Colourimetric methods = Plate Based Methods
35个光学 检测头全 方位检测 光谱信号
鉴定成本低至1元人民币,与其它产品相比, 无需专用鉴定耗材,检测成本几乎可以忽略
鉴定速度快。只需挑取菌种,用无菌过滤水 稀释后上机鉴定,10分钟出鉴定结果。 目前可鉴定26种常见致病菌,数据库正在不 断升级中。 已经获得AOAC权威认可
活细胞的标准:
活性底物
酶活力 膜完整性
酶
用于: TVC总活菌数 酵母和霉菌总数
游离荧光色原
细菌
细菌
酵母
霉菌
流式细胞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用于可过滤或不可过滤产品的微生物 快速计数
灵敏度可以达到1-100个细胞
30-60min完成检测
单细胞标记检测技术
流式细胞:
鞘液
标记后的样品
混合样 50,000 µl
PCR / ELISA 5 µl - 100 µl
非选择性 增菌数小 时或过夜 250mL或 1375mL循 环捕获
外磁场捕获磁分离
磁分离捕获样品中微生物
洗涤去除干扰杂质
撤离磁场,洗脱,实现大样浓缩
最快
较快
较慢
•
通常绝大多数病毒带负电荷,Matrix公 司提供一种试剂PCAT50,它是一种带 磁性的阳离子树脂,可以将大量样品 中的病毒通过循环捕获进行浓缩纯化, 可以大大提高灵敏度,减少样品基质 的干扰。
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PPT课件
![微生物检验技术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c36a6402d276a201292ed0.png)
• 供试液经薄膜过滤后,若需要用冲洗液冲洗滤膜, 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一般为100ml,且总冲洗量不得 超过1000ml,以避免滤膜上的微生物受损伤。
21
第21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2. 直接接种法
• 直接接种法适用于无法用薄膜过滤法进行无菌检查的供试 品,即取规定量供试品分别等量接种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 养基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
• 除生物制品外,一般样品无菌检查时两种培养基接种的支 /瓶数相等;生物制品无菌检查时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接种的支/瓶数为2:1。
• 除另有规定外,每个容器中培养基的用量应符合接种的供 试品体积不得大于培养基体积的10%,同时,硫乙醇酸盐 流体培养基每管装量不少于15ml,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 基每管装量不少于10ml。供试品检查时,培养基的用量 和高度同方法适用性试验。
24h~48
【10版:改良马丁(琼脂)培养 20~25℃
基】
h 【10版:
上制黑述成曲培每霉养1m物l含用菌pH数7.小0于沙或版无1氏:用菌00葡改适氯c萄良宜化fu糖马方钠的琼丁法-菌蛋脂琼制悬白斜脂成液胨面斜孢。缓培面子冲养 培悬液基养液或基【0】1.90%无2℃菌3 】-氯2化8钠5溶d~液7d
23
第23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4.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结果判断
• 阳性对照管应生长良好,阴性对照管不得有菌生 长。否则,试验无效。
• 若供试品管均澄清,或虽显浑浊但经确证无菌生 长,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供试品管中任何一管 显浑浊并确证有菌生长,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除非能充分证明试验结果无效,即生长的微生物 非供试品所含。
20
浮游菌 cfu/m3
沉降菌 ()
21
第21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2. 直接接种法
• 直接接种法适用于无法用薄膜过滤法进行无菌检查的供试 品,即取规定量供试品分别等量接种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 养基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
• 除生物制品外,一般样品无菌检查时两种培养基接种的支 /瓶数相等;生物制品无菌检查时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 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接种的支/瓶数为2:1。
• 除另有规定外,每个容器中培养基的用量应符合接种的供 试品体积不得大于培养基体积的10%,同时,硫乙醇酸盐 流体培养基每管装量不少于15ml,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 基每管装量不少于10ml。供试品检查时,培养基的用量 和高度同方法适用性试验。
24h~48
【10版:改良马丁(琼脂)培养 20~25℃
基】
h 【10版:
上制黑述成曲培每霉养1m物l含用菌pH数7.小0于沙或版无1氏:用菌00葡改适氯c萄良宜化fu糖马方钠的琼丁法-菌蛋脂琼制悬白斜脂成液胨面斜孢。缓培面子冲养 培悬液基养液或基【0】1.90%无2℃菌3 】-氯2化8钠5溶d~液7d
23
第23页/共80页
二、无菌检查
4.供试品的无菌检查
•结果判断
• 阳性对照管应生长良好,阴性对照管不得有菌生 长。否则,试验无效。
• 若供试品管均澄清,或虽显浑浊但经确证无菌生 长,判供试品符合规定;若供试品管中任何一管 显浑浊并确证有菌生长,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除非能充分证明试验结果无效,即生长的微生物 非供试品所含。
20
浮游菌 cfu/m3
沉降菌 ()
微生物技术 ppt课件
![微生物技术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1134bd25c52cc58ad6be44.png)
❖ 多项标志物快速测定:利用酶联免疫技术同时对待检样本中的多项 标志物进行快速测定。这对于某些常需同时测定的标志物来说,可 节省测定时间。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达到这一目标:(1)通过基 因工程技术表达特定的融合蛋白质将多种不同蛋白质的功能构建在 一起,可以快速方便地同时检测多项标志物;(2)采用几种能够催化 各自底物产生不同颜色反应的酶,分别标记具有不同特异性的抗体 或抗原,反应后用其各自的酶底物显色,从而达到了同时检测多项 标志物的目的。
ppt课件
15
5.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VIDAS)
❖ 原理与特点: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将酶系 统与荧光免疫分析结合起来,在普通酶免疫 分析的基础上用理想的荧光底物代替生色底 物,就可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增宽测量范围, 减少试剂的用量。酶放大技术、固相分离及 荧光检测三者的联合将成为荧光免疫分析中 最灵敏的方法。
I.国内外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新技术研 究与应用进展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指以食物为载体, 导致人类发生 疾病的一大类微生物(古菌、细菌、真菌、病毒等)。近年 来,全球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如美国的“李斯特氏杆 菌事件”、日本的“大肠杆菌0l57流行事件”等,对人类健 康带来很大危害,引起各国政府的全力关注。
传统的检测方法(如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等)无法对难培 养或不可培养的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 而且特异性不高、 灵敏度低、操作烦琐耗时,不能实现有效的监测、预防作用。
因此,发展新的快速检测与鉴定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方 法是及时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致病微生物传播的前提。
ppt课件
1
国内外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新技术
ppt课件
7
3. 免疫胶体金技术
❖ 原理与特点:免疫胶体金技术 起源于1971年Faulk等应用电 镜免疫胶体金染色法(IGS)观察 沙门菌。其基本原理是以微孔 滤膜为载体包被已知抗原或抗 体,加入待检标本后,经滤膜 的毛细管作用或渗滤作用使标 本中的抗原或抗体与膜上包被 的抗体或抗原结合, 再用胶体 金结合物标记而达到检测目的。 其特点是单份测定、简单快速、 特异敏感,几分钟就可用肉眼 观察到颜色鲜明的实验结果, 并可保存实验结果。
ppt课件
15
5.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VIDAS)
❖ 原理与特点: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将酶系 统与荧光免疫分析结合起来,在普通酶免疫 分析的基础上用理想的荧光底物代替生色底 物,就可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增宽测量范围, 减少试剂的用量。酶放大技术、固相分离及 荧光检测三者的联合将成为荧光免疫分析中 最灵敏的方法。
I.国内外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新技术研 究与应用进展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指以食物为载体, 导致人类发生 疾病的一大类微生物(古菌、细菌、真菌、病毒等)。近年 来,全球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如美国的“李斯特氏杆 菌事件”、日本的“大肠杆菌0l57流行事件”等,对人类健 康带来很大危害,引起各国政府的全力关注。
传统的检测方法(如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等)无法对难培 养或不可培养的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 而且特异性不高、 灵敏度低、操作烦琐耗时,不能实现有效的监测、预防作用。
因此,发展新的快速检测与鉴定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方 法是及时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致病微生物传播的前提。
ppt课件
1
国内外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新技术
ppt课件
7
3. 免疫胶体金技术
❖ 原理与特点:免疫胶体金技术 起源于1971年Faulk等应用电 镜免疫胶体金染色法(IGS)观察 沙门菌。其基本原理是以微孔 滤膜为载体包被已知抗原或抗 体,加入待检标本后,经滤膜 的毛细管作用或渗滤作用使标 本中的抗原或抗体与膜上包被 的抗体或抗原结合, 再用胶体 金结合物标记而达到检测目的。 其特点是单份测定、简单快速、 特异敏感,几分钟就可用肉眼 观察到颜色鲜明的实验结果, 并可保存实验结果。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2024)
![微生物检验ppt课件(2024)](https://img.taocdn.com/s3/m/269a7d9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0.png)
涂布分离法
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024/1/29
19
革兰氏染色技术
初染
涂片固定后,滴加结晶 紫染色液覆盖涂片,染 色1分钟,然后水洗。
2024/1/29
媒染
脱色
复染
滴加卢戈氏碘液覆盖涂 片,媒染1分钟,然后水
洗。
用95%乙醇脱色30秒至 1分钟,然后水洗。
22
04
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和设 备进行清洁、消毒和维 护,确保其功能正常
实验人员的素质与技能要求
01
02
03
04
具备微生物学、医学、检验学 等相关专业的背景和知识
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 方法和技术
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操作技 能,如生物安全防护、废弃物
处理等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 作精神,能够认真负责地完成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方报告实验结果,并提供必 要的技术支持和建议
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和解释,避免主观臆 断和误导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汇报和处 理,确保实验质量和安全
2024/1/29
25
06
微生物检验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2024/1/29
26
微生物检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对检验技术的要求极高。
2024/1/29
检验灵敏度与特异性
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灵敏度低,特异性差,难以满足临床和科研 需求。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微生物逐渐增多,对检验技术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27
新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与展望
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024/1/29
19
革兰氏染色技术
初染
涂片固定后,滴加结晶 紫染色液覆盖涂片,染 色1分钟,然后水洗。
2024/1/29
媒染
脱色
复染
滴加卢戈氏碘液覆盖涂 片,媒染1分钟,然后水
洗。
用95%乙醇脱色30秒至 1分钟,然后水洗。
22
04
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和设 备进行清洁、消毒和维 护,确保其功能正常
实验人员的素质与技能要求
01
02
03
04
具备微生物学、医学、检验学 等相关专业的背景和知识
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 方法和技术
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操作技 能,如生物安全防护、废弃物
处理等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 作精神,能够认真负责地完成
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或相关方报告实验结果,并提供必 要的技术支持和建议
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和解释,避免主观臆 断和误导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汇报和处 理,确保实验质量和安全
2024/1/29
25
06
微生物检验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2024/1/29
26
微生物检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对检验技术的要求极高。
2024/1/29
检验灵敏度与特异性
传统微生物检验方法灵敏度低,特异性差,难以满足临床和科研 需求。
耐药性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微生物逐渐增多,对检验技术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
27
新技术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