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总结: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我国事业单位进入新一轮全面改革的进程。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事业单位改革相比,这次改革的最显著特征是对事业单位社会功能的重新定位,以往的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政策导向为公益化所取代。经过整个“十二五”,事业单位改革的进展状况引人关注,而后续改革如何进行更是关系到改革目标能否真正实现。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进展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头5年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包括: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等。从总体看,5年来,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清理和分类初步完成,重点环节和领域的制度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行业改革持续推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事业单位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印发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事业单位的改革。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强调,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在中央印发的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制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系列文件中,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也成为改革重要组成部分,去行政化、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落实单位管理自主权等成为改革的关键词。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互带动,使事业单位改革成为一段时期以来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
增强公益性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战略导向
2011年以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对事业单位进行新的分类排队,而在于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明确了事业单位公益性的功能定位和战略导向。《指导意见》对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地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提出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事业单位改革要“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这与20世纪90年代事业单位改革中提出的“要大力发展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急需,又在经费上实行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996]17号〉)有着本质不同。明确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改革导向,是对事业单位性质的重新界定,是事业单位改革目标模式的重新设计和重大调整,这是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进步和关键意义所在。
事业单位清理和分类初步完成
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是整个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指导意见》提出,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事业单位,应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事业单位,则应予以整合。目前,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全面完成,全国共减少事业单位6万多家,
核减编制60多万,基本摸清了“家底”。
在分类改革中,有关部门以社会职能为核心,拟定了较为明确具体的分类标准,按照职责任务目录对照实施。目前,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分类基本完成,地方分类工作稳步推进,部分省市分类工作全面完成。按照基本公共服务优先原则,公益一类和二类单位的划分基本完成。
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进
管理体制改革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内容,涉及政事、事企权力关系的调整,包括消除事业单位行政化、取消行政级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落实事业单位管理自主权等改革议题。《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管理体制改革的进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具体方式,如部分地区设立医院管理机构,将卫生部门的行业管理与医院经营管理分开;二是积极落实事业单位的管理自主权,如落实科研机构、公立医院、高等院校等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的自主权;三是开展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2011年,中编办制定了5年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并于2012年5月,印发了《事业单位章程示范文本》,确定了335家试点联系单位,各级编办联系的试点单位达760多家。
重点领域的制度改革取得突破
《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对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布局,涉及编制、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和财政、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特别是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和全面从严治党方针的落实,事业单位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有了显著提升。
一些地区开展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编制备案管理的尝试,有的提出了“取消”(收回)公立医院、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编制的政策目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等重要法规发布实施,构建了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公开招聘制度、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全囯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聘用制度的推行率和岗位设置完成率均已超90%;事业单位工资调整机制初步建立,明确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的时间周期;中央提出了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的人事薪酬制度的目标,加大了成果收益的分配比例,放宽了工资总额管理,提高绩效工资的激励力度,对事业单位未来的收入分配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解决了多年来制约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瓶颈问题。
综上所述,5年来事业单位改革以分类为基础,以配套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力争有所作为,取得了局部突破,为后续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事业单位改革持续推进,但由于改革的复杂性,改革过程中仍存在着对事业单位功能性质认知不清晰、部分政策目标缺乏可行性、政策冲突问题突出、行业改革存在较强的利益偏向性等问题,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格局和运行机制尚未得到根本调整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