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产气机理及生产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0 600
高峰产气量/(m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高峰产气量 高峰产气时间
高峰产气量/(m3/d)
高峰产气时间/d
500 400 300 200 100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裂 隙
微小气孔
如何将甲烷分子从孔隙内表面释放出来?
从煤层气等温吸附理论,可知影响甲烷分子解吸-吸附 的两项条件:压力、温度。
35 30 25
吸附量 / cm3. g-1
20 15 10 5 0 0 2 4 6 8 10 压力 / MPa
VL P V P L P
25℃; 45℃; 35℃; 50℃;
120.00 100.00
产水井
高峰产气时间/d
500
高峰产气时间/d
12000
高峰产气量 高峰产气时间
6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高峰产气量 高峰产气时间
160 140 120
高煤级煤储层煤层气排采的地质控制
压降平面扩展与煤层气井产能
泊松比① 0.02-0.43 0.24 0.1-0.39 0.22 0.1-0.34 0.20 0.14-0.47 0.28
煤岩的弹性模量较低,泊松比较高,脆性大,易破碎,易受压缩。
通过对以上煤岩结构的不断认识: ——煤储层特低孔(平均3.5% )、特低渗(一般<0.1md)
——煤岩是双孔隙结构特征。
4、煤储层渗透率变化
煤层气的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两个相反的效应: (1) 储层压力下降,有效应力增加,煤层裂隙压缩 闭合,渗透率降低;
(2) 煤层气解吸,煤基质收缩,煤层气流动路径张 开,渗透率升高。
煤岩气体解吸室内试验
煤层气在解吸过程中并不是一个解吸量单一下降的过程,而会出现解吸高 峰, 引起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煤基质收缩效应和煤基质自调节效应。
1、煤层气直井排采特点
近几年煤层气发展迅速,通过晋城实践不断分析,总结出了煤 层气排采特点:
1、产气量差异大
2、产水量差异大
3、见气后产水量下降快
特点1:产气量差异大
樊庄蒲南井区有30口井,地质条 件和投产时间基本一致,高产井 3000-4000方,低产井只有几百方, 甚至不产气。
井号 P1-2 P1-3 日产气量 (m3/d) 1231 4480 原因分析
1. 煤层水连续产出
排 采 要 点
1. 转速 控 制 参 数
2. 动液面下降速率 3. 套压 4. 井底流压 5. 气量
2. 煤粉尽量带出
3. 井底流压避免波动
2、排采管理方法
直井开发规律曲线(五段三压法)
压力MPa 解吸压力 2.0 井底压力变化
压力MPa 2.0
地层压力变化
时间a
废弃压力 产量m3 气水产量变化 时间a
化程度高,生气量大,吸附能力强,含
气量高。
2、存储状态
煤层气有三种基本形式:游离状态、吸附状态和溶解状态,三种 状态处在一个动态平衡过程中,其中以吸附状态为主可占 70~95% ,游离状态约占 10~20%,溶解状态极小。具体的比例取决于煤的 变质程度、埋藏深度等因素。
高阶煤孔隙结构以微孔为主,吸附能力强;煤层气以大 分子团吸附在微孔-小孔内表面。
高峰产气量/(m3 /d)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1
2500.00
高产井
400 300 200 100 0
中产井
100 80 60 40 20 0
4
7 10 13 16 19 22 25 28 31 34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微-小孔一般在80%以上 割理被方解石充填
汇报提纲
一、煤岩结构特征
二、煤层气产气机理
三、煤层气生产特点
四、煤层气井排采管理
1、煤层气的成因
植物体埋藏后,通过生物化学作用 、煤化作用,成煤物质发生物理化学作 用 ,生成甲烷为主的气体。
本区3#煤是区域热成因的高阶煤。
盆地南北两端侵入岩体发育,3#煤热演
排采对高煤级煤储层 煤层气的控制作用通过影 响煤储层的储层压力场的 变化,改变煤储层结构, 影响煤储层结构的解吸-扩
散-渗流网络来实现。
煤层气井产能高低也 与区域压降传递的快慢直
接相关。区域压降传递较
快,大都为高产井 。
高煤级煤储层煤层气排采的地面控制
高煤级煤储层煤层气排采的地面控制主要通过排采参 数对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来实现。
1500.00 1000.00 500.00 0.0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煤层气井产能差异变化大的原因除了受主要地质因素控制外,同时受
高煤级煤储层煤层气排采控制。排采控制主要表现在排采的地质控制和地
面控制两方面。
高峰产气时间/d
2000.00
3
低产井
高峰产气量 高峰产气时间
3、产气机理
甲烷分子解吸 浓度差
排水
煤层水排出
降压
储层压力降低
解吸
扩散
压力差
渗流
煤基质
H2O CH4
割理
H2O + CH4
H2O
煤基质
煤层气的产出是一个复杂的排水—降压—解吸—扩散— 渗流的过程。
随着排水降压,煤层气的产出 大致要经过三个渗流阶段: (1)水的单相流阶段:井筒压力 大于临界解吸压力,只有水的单相 流动。
孔隙以微-小孔为主,连通性较差,甲烷吸附存储的主要空间。 割理裂隙发育,裂隙大部分被方解石充填。
——煤岩岩石脆性大,易破碎,易受压缩。
100 90 80
各级别孔隙含量(%)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33 35 37 39 样号(北部:1-17;中部:18-33;南部:34-40) 微孔-过渡孔(0-200nm) 中孔(200-1260nm) 大孔(1260-50000nm)
长期 渐变 连续
0.6 2.0 10.0 15.0
排水段
憋压
憋压控压段
控压
稳产高产段
衰竭段
时间a
单井生产历史划分为五阶段:为排水段、憋压、控压段、高产稳产段 和衰竭段。核心是3个压力的合理匹配:井底流压、解吸压力、地层压 力。 单井开发曲线反映了个压力变化趋势和气水两相的产出规律 。
煤层气产气机理及生产特点
长治煤层气项目部
二○一一年八月
汇报提纲
一、煤岩结构特征
二、煤层气产气机理
三、煤层气生产特点
四、煤层气井排采管理
汇报提纲
一、煤岩结构特征
二、煤层气产气机理
三、煤层气生产特点
四、煤层气井排采管理
1、煤岩组分
煤体结构示意图
测井响应特征
沁水盆地山西组3#煤层由 腐殖煤构成,其宏观煤岩组分 以亮煤、半亮煤为主,暗煤次 之。
式中:VL-Langmuir体积(cm3/g)
PL-Langmuir压力(MP)
P-平衡气体压力(MPa)
吸附
解吸
在恒温煤层,压力成为影响 甲烷分子解吸的主要因素。
动态平衡,可逆
如何实现降压?
压降漏斗
煤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煤层
在原始地层,地层压力系统处于一种平衡状态;通过地 层水的排出,地层孔隙压力降低,实现降低储层压力。
岩石类型 泥岩 砂岩 灰岩 煤
抗压强度① /MPa 11.7-149.1① 45.1 29.1-164.9 87.6 53.9-142.1 120.6 2.4-20.3 10.0
抗拉强度① /MPa 0.4-4.5 1.6 1.1-5.0 3.4 3.4-5.0 4.3 0.4
弹性模量① /GPa 2.30-72.00 21.32 11.00-97.00 33.73 27.00-89.00 51.05 0.50-20.00 5.08
Pn2-7
Pn3-7
4044
277 断层附近, 含气量低
特点2:产水量差异大
樊庄华溪井区有20口井,地质条
件和投产时间基本一致,产水大的井
累计2.5万方,产水低的井累计只有1 千多方
井号
日产水
累产水
原因 断层沟通 含水层
HX4-12
48
25266
HX4-10
0
977.4
特点3:见气后产水下降快
2、双孔隙结构特征
煤样鉴定结果表
明,沁水盆地煤岩变
质程度较高,以贫煤、 无烟煤为主,煤层裂 隙发育,密度可达
面裂隙 端裂隙
530~580条/m,裂 隙有方解石充填,制
大 中 小 微 裂 隙
约了孔隙的连通性, 影响煤层的渗透性。
宏观煤岩类型 宏观煤岩成分 夹矸
3、煤岩渗透性
沁水盆地3#煤渗透率统计表
排采的工程参数主要包括井口套压、排水量(包括初始排水泵量
和最大排水泵量)、液面降、累计产水时间、动液面深度等。其中套
压和煤没度为反映煤储层产气时的压力参数,排水量、液面降和累计 产水时间反映疏水效率和压降的快慢。
煤层气排采特点
产气量差异大 产水量差异大 见气后产水量下降快
影响排采效果的因素
高煤阶的煤岩体,基质收缩变形量较小,对煤储层渗透性的改善能力较差。
煤层气开发总体特征:
煤层气主要以吸附态赋存于煤基质中,必须通过排水降 压进行煤层气开发; 煤层气解吸 “缓慢”; 煤储层特征决定了煤层对外界因素敏感。
汇报提纲
一、煤岩结构特征
二、煤层气产气机理
三、煤层气生产特点
四、煤层气井排采管理
井号 TL-002 TL-004 渗透率(×10-3 ūm2) 3#煤 0.029 0.065 15#煤 0.087 0.027 测试方法 注入/压降 注入/压降
TL-006
TL-009 TL-010 FZ-001
0.605
0.004 0.017 0.0042
0.08
0.661 0.013 0.522
有效应力 有效压力(MPa)
渗透率(10 -3 μ m 2 )
渗透率(10 -3 μ m 2 )
A-17 A-11 A-5
2 1.5 1 0.5 0
A-18 A-12 A-2
10
12
0
2
4
6
8
10
12
有效应力 有效压力(MPa)
岩心经压缩后,即使围压再降低到原始值,渗透率也不能完全恢复,只 能恢复到原始值的25%~35%,造成永久性损害,说明储层除弹性变形外还 发生了塑性变形。
注入/压降
注入/压降 注入/压降 注入/压降
FZ-008
晋试3 晋试4
0.91
0.087 0.0001
0.022
1.456 0.1366
注入/压降
注入/压降 注入/压降
渗透性差:有效孔隙度一般小于5%。渗透率绝大多数小于0.1mD(变化
范围为0.01~1.0×10-3μm之间),属于低孔低渗储层。
4、煤岩力学性质
2、影响排采效果的因素
(1)排采不连续
影响因素分析
2、排采强度大 3、产气初期放气速度过快
影响排采效果的因素——排采不连续
大规模停电
大规模停电
排采不连续:产生“贾敏效应”、煤粉沉淀堵塞裂隙,产能降低。
影响排采效果的因素——排采强度大
平均每天降液面17m
平均每天降液面29m
排采强度大:井底压力下降快引起近井煤层应力变化,导致近井煤层裂隙割
排采不连续 排采强度大 产气初期放气速度过快
汇报提纲
一、煤岩结构特征
二、煤层气产气机理
三、煤层气生产特点
四、煤层气井排采管理
1、排采管理的原则
排采方针:连续、渐变、长期 控制核心:井底流压、煤粉
阶段划分:排水阶段—憋压阶段—控压阶段—稳产阶段—衰减阶段
控制方法:快—------------稳—----------慢—----------稳
光亮煤
半亮煤
煤岩组成上,光亮成分相
对富集,多以条带状、线理状 密集分布,内生裂隙发育。暗
半暗煤 暗淡煤
淡成分含量相对低,且以宽条
带或透镜状分布,阶梯状或参 差状断口,致密均一。
光亮煤 暗淡煤
2、双孔隙结构特征
割理、裂隙发育特征 3#煤岩心照片
煤岩储渗空间包括基块孔隙和裂隙两部分,属双重孔隙系统。孔隙以微孔隙为主,比 表面积很大,是甲烷吸附储集的主要空间;而孔喉尺寸较大的孔隙和裂缝则是甲烷渗流通 道。
理闭合,渗透率降低。
影响排采效果的因素——产气初期放气速度过快
48口井地质条件较好,关键排采过程中停电次数少,
煤层解吸产气初期,放气速度太快,近井地带煤层应力变化过快,造成近井 地带煤层发生应力闭合,渗透率降低;同时产气量迅速上升导致水相渗透率 大幅度降低,降低排水降压效率。
14000
高峰产气量/(m3 /d)
(2)非饱和气流阶段:水与不连
续甲烷气体混合流动 (3)气水两相流阶段:连续甲烷
气体与水混合流动,气体在压差和
浓度差作用下渗流扩散到井筒,最 终排采到地面。
排水降压
储层变化?
4、煤储层渗透率变化 高变质煤:割理、裂隙型--随压力增高,渗透率减小。
4.5 4 3.5 3 2.5 2 1.5 1 0.5 0 0 2 4 6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