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

合集下载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其中以“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最为突出。

在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中国的重要城市,并吸引了大量来自俄罗斯、欧洲和其他国家的移民。

这些移民们带来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巴洛克”。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外观的布局和装饰上。

它借鉴了巴洛克艺术的特点,注重建筑的表面效果和宏伟繁复的外观。

建筑的立面通常采用了对称的形式,通过线条的绘制和浮雕的加工,增加了建筑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在建筑的立面上,常常可以看到浮雕的花纹、装饰的雕塑和细节的雕刻,展现了巴洛克艺术的奢华和装饰性。

建筑的细节装饰也是“中华巴洛克”的标志之一。

建筑常常使用石头、砖块和瓷砖等材料,通过雕刻、彩绘等工艺,创造出精美的装饰效果。

建筑的门窗、锁眼、窗台等部分经常加以装饰,常采用欧洲风格中的圆弧形和曲线形,更加突出了建筑的雕塑感和艺术感。

“中华巴洛克”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也有着特别的设计。

大多数建筑都遵循了欧洲规划的布局方式,通常包括中央大厅、楼梯和庭院等。

建筑的中央大厅常常是建筑的核心部分,具有宏伟的气势和豪华的装饰。

楼梯则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被设计成华丽的装饰物,往往成为建筑的一大亮点。

庭院则常常被设计成花园或公园,为建筑增添了一丝自然与宁静。

“中华巴洛克”的建筑风格还体现在一些细节和元素上。

建筑常常使用拱形门、圆顶以及带有花纹和颜色的彩绘玻璃窗等。

这些细节和元素来源于欧洲的建筑风格,通过巧妙的结合,打造出了独特而精美的建筑。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汲取了欧洲巴洛克艺术的精华,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装饰繁复、对称匀称、形式多样等方面。

这些建筑不仅是哈尔滨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建筑风格多样性的一个典范。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在20世纪初期,哈尔滨曾经是中国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建筑便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迎来了全国甚至全球的关注,成为了哈尔滨建筑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呢?有着哪些独特的特征?本文将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中华巴洛克”的由来和发展“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指在哈尔滨和周边地区修建的具有欧洲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

其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哈尔滨地区兴起的一种西式建筑风格。

20世纪初期,沙俄通过修建东清铁路与哈尔滨相连通,哈尔滨由此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枢纽交通站点。

此时,哈尔滨开始涌现出一些具有欧洲特色的建筑,而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开始逐渐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建筑风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兴建了很多代表作。

1. 建筑的宏伟奢华,视觉冲击力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建筑规模宏伟,常常在建筑造型上大胆运用各种建筑装饰元素,特别是在建筑的顶部,常常有着复杂而又华丽的建筑形象,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2. 建筑的色彩丰富,讲究在户外光线下独特的呈现效果中华巴洛克建筑的颜色常常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常常运用到一些经过处理过的灰色调。

另外,这种建筑的色彩还讲究在户外的光线下呈现一种独特的效果,这个特点在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是相当重要的。

3. 细节处理精致,突出装饰的复杂度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细节处理相当的精致,整个建筑中塑有各种装饰元素,这些元素表现出了精深的复杂度,这种特点是中华巴洛克建筑最引人关注的一点。

例如,三角架、扶手栏杆、浮雕版画、壁画、天花板以及石雕等,每个细节处理得非常精细。

4. 对称感强,表现出一定的统一性中华巴洛克建筑对称的感觉非常的强烈,各种装饰元素往往都会在建筑的不同部位得到一定的借鉴,因此表现出了一定的统一性。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独特文化特色的城市。

在哈尔滨的建筑景观中,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了哈尔滨建筑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从外观特征、装饰风格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进行简要分析。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特征非常明显。

它的建筑立面非常宏伟,采用了雄伟的弧线和走线,给人一种庄严厚重感。

建筑常常采用大面积的石材装饰,墙面光滑平整,线条流畅,使建筑更加立体感和层次感。

建筑的立面常常有醒目的正面装饰,如古典的柱子、锥形尖塔等,使建筑更具视觉冲击力。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风格非常讲究细节,给人以华丽奢华的感觉。

建筑常常采用浮雕、石雕、铁艺等装饰手法。

浮雕常常出现在建筑的门廊、柱子上,让建筑更加生动有趣。

石雕则常常出现在建筑的墙面、屋顶等位置,以神话故事、人物形象等为主题,给人以壮丽的震撼。

铁艺则常常出现在建筑的栏杆、窗户等位置,以曲线和卷曲的线条为主,增添了建筑的柔美和浪漫。

中华巴洛克建筑不仅在外观和装饰上独具特色,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巴洛克建筑常常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建筑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和风水理念,如龙、凤、麒麟等。

建筑的门廊、拱门等结构也常常采用中式元素,显得独具特色。

在建筑的装饰中,常常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图案和花纹,如云纹、莲花纹等。

这些文化内涵的加入,使中华巴洛克建筑更加具有民族特色,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建筑中的一大亮点,它的外观特征、装饰风格和文化内涵都独具特色。

它不仅富有艺术价值,更表达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中华巴洛克建筑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体现。

作为哈尔滨的代表性建筑风格,中华巴洛克建筑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欣赏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城市。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哈尔滨是中国近代很有建筑特色的北方大城市。

从1898年起,作为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路局驻在地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

1905年开放为商埠起,各国移民纷纷涌入,先后有俄、日、法、美、德、英、意、比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

在半个世纪中,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近代城市。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洋风十分浓厚的建筑。

它包括一整套的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欧美的建筑创作中流行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思潮。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进而传遍欧洲,甚至影响到美洲。

哈尔滨的近代欧式建筑也开始于19世纪末,而大规模的兴建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畔的一隅,这里恰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所以沙俄殖民主义者选择在这里建城,抓住了地理环境的优势。

由于哈尔滨始终处于单一帝国主义控制之下,先是沙皇俄国,后是日本,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没有相互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势力冲突,所以城市发展比较有秩序,有统一的规划。

在沙俄侵入之初——1906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在其势力范围内进行较为科学的初期规划。

当时中东铁路的势力范围不包括道外区,道外区的建设规划比道里区、南岗区要晚一些,也粗糙一些。

哈尔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远比欧美为迟,在建筑创作思潮上,也不完全同步,有的流行风格在欧美已经过时,或正在衰退,而在哈尔滨不仅在流行,甚至方兴未艾。

哈尔滨是从20世纪开始突发兴建的城市,这个时期西方正流行着折衷主义建筑思潮,许多欧洲移民建筑师很自然地就把这种形式带进哈尔滨。

在移民队伍中虽然俄国移民居绝对多数,但是其他国家移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1. 引言1.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源于20世纪初期,哈尔滨作为东北亚的重要商港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移民,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哈尔滨开始兴建许多新的建筑,其中包括了“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一种结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独特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融合了西方的尖顶、壁柱和拱门等元素,同时也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翘角和琉璃等特点。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得哈尔滨的建筑在当时的东北亚地区独具特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2. 正文2.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历史背景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东北地区兴起了一股强烈的西化浪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移民。

在这种背景下,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开始呈现出浓厚的西方特色。

由于哈尔滨位于较为北方,气候寒冷,建筑设计中也融入了适应寒冷气候的考量,这使得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凝聚了西方建筑美学的又与当地气候和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随着哈尔滨的发展壮大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得到了更多的展现和传承,成为哈尔滨城市风貌的一大特色。

历史背景的影响使得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在不断吸收西方建筑元素的也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展现出历史和现代、中西文化的融合之美。

2.2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特征一、异国风情的外观设计。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外观常常呈现出欧洲巴洛克风格的特征,如复杂多变的线条、华丽的装饰和雕刻等,给人以奢华、精致的感觉。

二、尖顶和圆顶的搭配。

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的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尖顶和圆顶的结合,这种设计既展现了欧式建筑的尖锐和立体感,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圆润和神秘感。

三、对称和平衡的布局。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更是其独特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建筑艺术。

一、历史渊源“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最早出现在哈尔滨,其产生与哈尔滨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哈尔滨作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东北亚地区的城市,经历了俄国扩张和建设的过程,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受到了俄罗斯建筑的影响。

而在中国国内,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则与当时国内外建筑风格的交流和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主要特征1. 建筑外观独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通常具有浓厚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建筑造型上大量运用了巴洛克建筑艺术的元素,比如拱门、立柱、雕花等。

这些元素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使得建筑外观既典雅古朴,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2. 装饰雕刻讲究细节“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雕刻十分讲究细节,从建筑门窗、立柱到墙面装饰等各个部分都精心雕琢。

这些雕刻不仅美观,更让建筑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一种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感觉。

3. 建筑结构科学合理在“中华巴洛克”建筑中,结构科学合理是其得以保持长久的重要原因。

这些建筑虽然外观华丽,但在结构上也十分严谨,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考验。

4. 现代化元素的融合随着现代化建筑技术的发展,如何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化元素成为了“中华巴洛克”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一些新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外观上保留了传统的经典元素,而在结构、材料和功能等方面则有了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这样的设计使得“中华巴洛克”建筑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三、影响1. 文化影响“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也是哈尔滨独特文化的象征之一。

这种建筑风格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文化多元和开放包容的象征。

关于哈尔滨老建筑——中华巴洛克

关于哈尔滨老建筑——中华巴洛克

1、建筑的魅力在美丽富饶的哈尔滨,有着这样一组建筑群体——“中华巴洛克”她具备独特的建筑魅力,她有着“迷”一样的神奇色彩。

带着对“中华巴洛克”的种种迷恋之情,我走进了道外传统风貌街区,当一座座建筑矗立在眼前,心中也为之一颤,产生了对建筑的无限敬畏。

由此“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艺术风采,在一砖一瓦中冽冽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荡然尤存。

于是在心中淌溢着一剂力量,一剂赋予我们保护她的力量。

2、建筑的风格城市急促的脚步追不上建筑的变化。

新颖奇特、富丽堂皇、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是17世纪“巴洛克”建筑的浪漫旎色。

“中华巴洛克”在“巴洛克”基础上做了一种极大突破,中国式的圈楼与墙花雕饰却依然保留了西方墙立面的建筑。

一种注重东方文化而又渲染西方艺术由来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让人们充满了无限遐想,也许这是先辈们在为我们捕捉一种熟悉的记忆,也许是让人能够迅速感受出古朴味道的一种建筑。

3、典型建筑你是否沉醉过东方园林主义的翰墨飘香,你是否迷恋那西方文化艺术的别样风情。

“中华八洛克”建筑可以带您登上艺术的殿堂,开启幻想的大门,这里的建筑就是一场中西交融的艺术集汇,气派不失雄伟,典雅不失庄严;简洁不泛堂皇之气,可谓箭繁相怡,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和前店后宅的功能。

在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从华丽中将色彩驿流。

探索神秘的建筑之旅从这里开始4、老街寻景天高云淡,“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天地之间显着尤为耀眼,无论从建筑的风格还是从建筑的形式,都在向示人展示它的神奇风姿。

沿着深巷一路走来,我转了一条又一条,发现迷失在艺术的长廊里。

踏上回廊内的木制楼梯,脚下发出的吱吱声响,宛若穿梭在岁月的旅途中,离哈尔滨的百年历史越来越近。

这里的每一处情景都是一种会摄人魂魄的艺术,每一处角落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中华巴洛克5、民俗旧照——老照片展示当人类臻渐完美之时,可超越平凡感受尊贵。

一组建筑承载着典雅与古朴穿越历史的长河向我们走来。

历史、文化、与记忆融会成一幅最动人的画卷展开中华巴洛克的宏伟蓝图,向我诉说着诗一样的美丽画面。

中国近代建筑史-哈尔滨的民俗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史-哈尔滨的民俗建筑

近 代 哈 尔 滨 的 民 俗 建 筑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周立军提要:在哈尔滨这个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城市里,存在着具有中国民间承传特点的建筑。

其根源植于道外区的市井文化之中,具有四合院式布局、中西合壁的外貌、丰富有趣的空间。

这是以民间渠道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的探索:用户参与、结合市民心理和民间艺术、融合中外建筑文化等。

十九世纪末“暴发”的新兴城市——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之称。

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外国殖民者从本国移植过来的洋式建筑,占据着哈尔滨城市的重点地段,构成了近代哈尔滨建筑风格的主要部分。

然而,在哈尔滨这个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充满着异国情调的城市里,中国的建筑文化是如何延续和发展的呢?为此,我注意到了一类具有中国的民间传承特点的、所谓“不登大雅之堂”的建筑,即本文所称的“民俗建筑”。

一 近代哈尔滨民俗建筑的“根”最初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中,南岗区为行政办公和高级住宅区,道里区主要是外国商人云集的商业区。

这两个区人口密度低、建筑华丽、环境优雅。

而处于低洼地带,多次被松花江洪水淹设的道外区,则是由中国居民的聚集而自发形成的。

在这里,由于人口高度集中,其阶级构成又大多是中下层市民,因此,建筑密度高(40~50%),街道狭窄,绿化少,供水、防火、通风、采光等都很差。

这里阴暗、破烂、拥挤的景象和南岗、道里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时有个民谣:“南岗是天堂,道里是人间,道外是地狱。

”正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殖民地城市的畸形发展。

然而,道外却是哈尔滨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基地,同时也是中国民俗、民风、民间艺术杂陈的舞台。

这里既表现了接触外来文化比较开放的特征,又具有回归传统的潜力。

市面上到处是茶馆、饭店、澡堂、药铺、客栈等传统商号,民间绘画、工艺及传统戏、地方戏、民间说唱、杂耍等民间文艺也非常繁荣。

从《远东报》里可以摘到一些侧面描述:“道外市面近年来日盛一日”(1916年8月8日);“傅家甸(即道外)各戏园有发达之现象。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

在哈尔滨的建筑中,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被誉为哈尔滨的代表性建筑风格之一。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独有的建筑风格,结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本文将从中华巴洛克的定义、历史渊源和建筑特征等方面,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作一浅析。

一、中华巴洛克的定义中华巴洛克是哈尔滨地区的一种独特建筑风格,它是在20世纪之交时期由俄国和欧洲的建筑师传入哈尔滨的。

中华巴洛克是巴洛克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有机结合,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该建筑风格在哈尔滨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该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二、历史渊源三、建筑特征1. 外观特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特点是其华丽的外立面和丰富的装饰。

建筑外墙通常采用浅色的涂料,使建筑看起来更加明亮和高贵。

立面通常采用了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图案和装饰,如圆拱窗、雕花浮雕等。

建筑的屋顶也常常采用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尖顶或者折角屋顶,使得整体建筑更加精致华丽。

2. 结构特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结构特点是大量采用了石灰石和花岗岩等材料,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建筑内部通常采用了欧洲巴洛克风格的拱形结构,使得建筑更加稳固和挺拔。

中华巴洛克建筑还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结构元素,如斗拱结构等,使得建筑更加具有东方的韵味。

3. 装饰特点四、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哈尔滨的应用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哈尔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该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著名的中央大街上便是保存了大量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这些建筑既有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外观特点,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不仅在外观上极具特色,而且在内部的装饰和结构上同样十分讲究,展现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艺术魅力。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
一、中式建筑
1、北洋式建筑:哈尔滨的老城区中大量的明清时期建筑建于清朝时期。

它们大多采用北洋派式格局,与传统的中式建筑具有相似的形式,比
如长方形屋顶、折叠檐口、庭院式布局等。

2、洋式建筑:哈尔滨有许多创新的洋式建筑,其中布拉格塔桥是它们
的一个亮点,它代表了哈尔滨的近代建筑风格。

另外,洋式风格的房
子也很常见,常见的欧洲样式有哥特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式等。

二、现代建筑
1、现代性格建筑:现代建筑的特点是它的简单实用,主要形式受欧美
建筑的影响。

哈尔滨有一些以大量使用钢、混凝土等由现代材料构成
的现代建筑,它们拥有多种独特的造型和色彩。

2、建筑装饰:哈尔滨的现代建筑装饰技术层出不穷,使建筑精致而华丽。

许多大楼周围被集中的景观照明环绕,使得它们仿佛夜幕以后的
一道闪耀的星斗,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

三、现代化建筑
1、设计理念:哈尔滨现代化建筑走向越发明显,以绿色建筑、生态景
观为主,减少高能耗建筑,采用节能等新型材料,从而实现绿色建筑。

2、节能环保:节能环保建筑是当今建筑发展方向之一,其核心就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哈尔滨的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地采用节能设计,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来实现绿色节能,降低建筑的能耗。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1. 引言1.1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的特殊意义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是哈尔滨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融合了欧洲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魅力。

这种建筑风格在哈尔滨得以大量保存和传承,成为哈尔滨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不仅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它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与传统文化,展现出了哈尔滨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

这种建筑艺术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承载着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并且为哈尔滨增添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和文化魅力。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不仅是建筑的外在形式,更是哈尔滨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

2. 正文2.1 背景介绍"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是哈尔滨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欧洲巴洛克艺术及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背景介绍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哈尔滨的历史背景:哈尔滨作为东北亚的交通枢纽,曾经是俄罗斯列宁格勒铁路的起点,也是东北亚的商贸中心。

在此背景下,哈尔滨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建筑师和设计师,他们为城市带来了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其中就包括了"中华巴洛克"风格。

2. 外国文化的影响:外国建筑师们将欧洲的巴洛克艺术引入哈尔滨,结合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中华巴洛克"风格。

这种融合的风格既展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3. 城市发展的需求:随着哈尔滨城市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在不断壮大。

"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出现,既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也为哈尔滨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内涵。

通过这些背景介绍,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

浅析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及特征

浅析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及特征

浅析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及特征作者:杨点墨来源:《工业设计》2022年第08期关键词: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形成;特征哈尔滨到处充满了西方的味道,这里的建筑颇具西方韵味。

哈尔滨现存的老建筑有四百多处,包括新艺术风格、文艺复兴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等。

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与建筑装饰风格,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的建筑形式。

其包括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那一幢幢历经百年风雨、带有中西方元素的建筑,使人们触摸到了这个城市百年的人文风物,折射出那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

1 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1.1 自然环境条件哈尔滨冬天的户外气温偏低,要保证大楼内部的正常气温,必须采取较好的隔热措施。

通过对墙体和房顶进行加厚,并减小开窗面积,从而使得哈尔滨现代的建筑形态“以实为主”。

在平面布局上尽可能地缩短墙体的长度,降低热量损失;在颜色方面,以黄白为主要色调,使人感到温暖。

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北部的传统风格。

1.2 物质技术条件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获取建筑用的木材非常方便。

但哈尔滨市和周边的石材资源匮乏,哈尔滨建筑的外立面使用石材的较少。

建筑材料使用最多的为砖,由于与其他建材相比,它的生产和运送更容易、成本更低、建造更容易。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在哈尔滨市内出现,但钢筋混凝土框架多作为结构,隔断墙多为砖砌。

1.3 社会历史条件一般来说,中国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自然环境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是主要因素,但哈尔滨是个特例。

近代以来,受历史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都与西方建筑有相似之处。

一百多年前,哈尔滨还是一个小村落。

1898 年中东铁路建设,大批欧洲移民涌入哈尔滨,也为哈尔滨带来了西方文化。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哈尔滨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现代城市之一,建筑风格也与众不同,集中体现了俄罗斯、
日本和欧美各种经典风格的融合,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格就是“中华巴洛克”建筑。

下面将从建筑形式、装饰风格、材料选择等方面对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进行分析。

建筑形式
中华巴洛克建筑主要采用欧式建筑形式,比如拱门、塔楼等,与中国传统建筑比较不同。

建筑整体呈现出立体感强、线条流畅、造型华丽、富于变化的特征。

其中,一种经典
的建筑形式是“塔式公寓”,即一座多层建筑的每个单元都装饰着巴洛克式的雕刻,而整
个建筑又以塔楼为中心,形态如同一座城堡。

装饰风格
中华巴洛克建筑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浪漫、奢华和繁复的装饰风格。

常见的装饰元素包
括圆形或弯曲的线条、浮雕、雕塑、图案花纹、繁琐的细节描绘等。

其中,巴洛克式的壁画、浮雕、雕塑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

同时,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在装饰图案方面,常以中国古典图案为基础,经过重组和加工后发挥了其独特风格。

材料选择
中华巴洛克建筑多采用花岗岩、石灰石、砖、混凝土等硬质材料来进行建造,而在装
饰方面,则常用到大理石、金属、玻璃等材料。

这些材料在装饰上更加耐用、优美,并且
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结语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这种风格的建筑既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又深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当今社会,中华巴洛克
建筑已成为哈尔滨的重要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也为哈尔滨市的发展注入了新
的活力。

哈尔滨的俄式建筑风格

哈尔滨的俄式建筑风格

哈尔滨的俄式建筑风格作者:尹春雪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哈尔滨是中国黑龙江省的首府,但是,其城市的发展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较大。

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在哈尔滨有许多充满艺术特色的欧式建筑,这些建筑形成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特色。

也正是因为如此,哈尔滨才被全世界所熟知,它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才吸引着各国游客到此观光。

本文从俄罗斯建筑风格对哈尔滨城市建筑的影响出发,着重描述哈尔滨近代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

关键词:哈尔滨;建筑风格;俄罗斯一、俄式建筑风格在哈尔滨形成的历史背景哈尔滨至今为止,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它经历了与之风格不同的文化洗礼。

百余年前,沙皇俄国进犯我国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条约中,俄方要求修建中东铁路,其意在攫取中国东北资源,称霸远东地区。

作为中东铁路中心的哈尔滨自然成为受俄罗斯影响最大的城市。

一百年前,欧洲移民不断涌入哈尔滨,他们在移民哈尔滨的同时也将自身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传入中国,与哈尔滨的中国文化融会贯通。

使哈尔滨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最具有异国风情的现代化都市。

而在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哈尔滨城市建筑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城市建筑是城市面貌最直接地体现。

[1]在这短短的一百年间,哈尔滨聚集了多种欧洲前沿的建筑风格,在与自身的建筑风格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完善,使其符合中国的建筑特点,又不失异国风情的艺术气息。

可以说,欧洲的建筑风格为哈尔滨带来了建筑设计灵感。

为了让哈尔滨成为了一座特殊的历史名城,为其独树一帜的发展创造条件,中国政府做出了许多努力。

俄式建筑风格在哈尔滨独具一格。

在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建筑中,有俄罗斯式建筑、俄罗斯化的巴洛克建筑和俄罗斯木结构建筑等等。

二、近代哈尔滨典型的俄式建筑风格1. 哈尔滨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新艺术运动在19世纪80年代产生于比利时,其艺术形式是:努力摆脱古典传统形式,大力推崇现代化建筑,力图避免传统形式对现代化建筑的束缚,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和谐的状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是哈尔滨地区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特征和风格。

1. 建筑外观的豪华与庄重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注重建筑外观的豪华与庄重,通常体现在建筑的整体气势和细节装饰上。

建筑外立面多采用石材或者砖石结合的形式,以突显建筑的庄重感和雄浑感。

还常常运用壁柱、尖顶和圆顶等元素,以增加建筑的层次感和精细感。

2. 装饰元素的繁复与精美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元素非常繁复与精美,主要包括雕塑、浮雕、石雕、铸铁等各种手法。

其中尤以浮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立体感和细腻的工艺,使建筑外观更加美观动人。

建筑的门廊、窗户、屋脊等部位也常常使用装饰性的元素,例如石脊、石雕、浮雕、彩色玻璃等,以增加建筑的艺术感和视觉冲击力。

3. 建筑结构的丰富与复杂中华巴洛克建筑结构丰富而复杂,常常采用复合结构形式,例如南京路上的一些建筑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样的建筑结构不仅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提升了建筑的耐久性和风格独特性。

中华巴洛克建筑还常常引入异国风情的元素,例如阿拉伯风格的尖顶、罗马式的拱门等,以增加建筑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4. 建筑色彩的鲜艳与对比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色彩也非常鲜艳与对比,常常以明亮的、鲜艳的色调为主。

建筑的外墙多采用鲜黄色、鲜红色等明亮的色彩,以突显建筑的壮丽与夺目。

建筑的装饰元素也常常运用鲜艳的彩色玻璃,并利用光照的效果,使建筑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光影效果。

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鲜明,通过建筑外观的豪华与庄重、装饰元素的繁复与精美、结构的丰富与复杂、色彩的鲜艳与对比等方面,展示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魅力。

这些特征使得哈尔滨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也为哈尔滨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北方的一座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着丰富的建筑遗产。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是当地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之一。

这种风格独特而典雅,成为了哈尔滨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本文将从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特征入手,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

一、建筑外观上体现的荷兰和俄罗斯特色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格外引人注目,其特色之一便是在保持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融入了荷兰和俄罗斯的特色元素。

这种融合体现在建筑的外立面设计、建筑构造以及装饰细节上。

在外立面设计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多采用立面对称的设计,像素心形窗、飞檐、拱券、钟楼等特色元素相得益彰,多为欧洲巴洛克式的图案,但在细节上增加了一些荷兰和俄罗斯特色的装饰。

在装饰细节上出现了一些荷兰风车、俄罗斯教堂样式的图案,使得建筑外观既具有巴洛克的奢华和华丽,同时又能展现出荷兰和俄罗斯的独特气息。

二、建筑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的独特设计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建筑内部,结构设计上多采用了巴洛克建筑的对称布局和曲线构造,营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空间效果。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内部的结构设计体现出了对称布局的特点,大厅、走廊、楼梯等布局匀称,体现出了巴洛克建筑的奢华和庄严。

这种对称布局也让建筑内部显得规整美观,给人以舒适和宽敞的感觉。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内部的曲线构造也是其独特之处。

曲线构造不仅能够增加建筑内部的虚实对比,也体现了建筑内部的立体美感。

这种曲线构造多表现在门窗、天花板、楼梯等部分,使得建筑内部更显得华丽而丰富。

三、建筑装饰上体现的中西合璧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风格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建筑装饰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充分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为建筑增添了不少魅力。

在建筑装饰上,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多采用了欧洲巴洛克式的浮雕、壁画、瓷砖等装饰方式,并在其中加入了一些中国传统的图案和装饰元素,比如龙、凤、云纹等。

哈尔滨建筑风格

哈尔滨建筑风格

哈尔滨建筑风格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

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

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

哈尔滨是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

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尔滨阿城市)建都。

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工商业及人口开始在哈尔滨一带聚集。

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经形成近代城市的雏形。

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6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哈尔滨中西合璧的城市风貌,粗犷豪放的北方民族风情,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一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冰灯游园会、冰雪大世界等大型活动显示了哈尔滨深厚的文化底蕴。

哈尔滨极地馆、防洪纪念塔、文庙、极乐寺、圣索非亚教堂、俄罗斯风情的中央大街、萧红故居等文物古迹和东北林园、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原始森林等500余处人文自然景观,与哈尔滨周边的镜泊湖、五大连池、扎龙自然保护区一起构成了中国北方别具一格的特色旅游地,凭藉这些优势,哈尔滨市199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选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尔哈尔滨素来有着“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名。

市内建筑中西合壁,格调鲜明。

人文历史悠久,不仅荟萃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名城。

庄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神秘气氛笼罩的尼古拉教堂,造型奇巧的俄罗斯木屋,典雅别致的歌特式楼宇,欧式建筑的中央大街,雅洁明快的建筑色调,灯红酒绿、繁华如锦的都市风貌,一年一度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冰雪节”国际冰雕雪塑比赛,以及“国际经贸洽谈会”,处处折射出“东方莫斯科”的独特魅力。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在这座城市中,有许多保存完好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哈尔滨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成为了哈尔滨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华巴洛克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种建筑风格,它融合了欧洲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在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征:中华巴洛克建筑独特的外观设计。

这些建筑通常以对称的形式呈现,立面厚实而富有质感,与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相似。

建筑的立面通常采用浅色的石料,装饰有各种花纹和雕塑,富有立体感和装饰性。

建筑的外观常常给人一种庄严、高贵的感觉。

中华巴洛克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

这些建筑的门窗、栏杆、花砖等部分,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装饰,使整个建筑显得精致而富有层次感。

巴洛克风格强调对称和对比。

在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称的装饰和对比的色彩,如对称的窗户和花砖、对称的雕塑和栏杆,这些设计使建筑更加富有变化和张力。

中华巴洛克建筑融合了欧洲巴洛克元素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欧洲巴洛克建筑的华丽装饰和对称设计,也可以发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斗拱、橱窗等元素。

这种融合使中华巴洛克建筑既具有东方的独特韵味,又能展现西方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文化认同。

中华巴洛克建筑体现了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建筑大多建于20世纪的初、中期,是哈尔滨作为俄罗斯移民城市的重要遗产。

建筑的装饰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融合,同时也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和人民的努力奋斗。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它融合了欧洲巴洛克的特点和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风格。

这些建筑的外观设计精美,注重细节和装饰,融合了东西方的特色,同时也承载了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中华巴洛克建筑成为了哈尔滨的城市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浅论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浅论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浅论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哈尔滨作为一个百年历史的多元化城市,建筑特色鲜明,众多的老建筑就代表着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间包含了110年的时间。

这期间中国社会变革在建筑领域表现为,持续了几千年的以传统木结构建筑为绝对主流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由西方人殖民入侵而输入中国不同于传统中国建筑式样的殖民式及其它形式的西方建筑。

这期间的建筑充满殖民色彩,西方的建筑风格、流派深深影响我们的近代建筑。

同时这些建筑中相当一部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产生变异、和风格本土化倾向。

哈尔滨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就是在这个时期由中国民间匠师在强势的西方文化影响下建造而成的,它具有典型的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特点和浓厚的地域特色,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一、巴洛克和中华巴洛克的由来1.巴洛克及其产生、特征"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

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

巴洛克风格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又称路易十四风格。

关于巴洛克词汇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来自葡萄牙语或者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另一种说法是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

巴洛克艺术风格强调作品的空间感、立体感和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运动和變化。

这种设计风格集中体现在天主教的教堂上,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影响到了家具和室内设计。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以反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理性的形式,赋予了更为亲切和柔性的效果。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历史背景。

而在哈尔滨的建筑中,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哈尔滨独有的一种建筑风格,它将欧洲巴洛克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而迷人的风貌。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一、外观的独特性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特点十分独特。

首先是建筑的整体外观呈现出了欧洲巴洛克特有的线条和装饰,如使用了曲线、螺旋线条等。

建筑的外墙上常常会有精美的浮雕、石雕等装饰,这些装饰运用了欧洲巴洛克风格中的花纹、浮雕等元素,展现出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豪华和繁复。

中华巴洛克建筑还注重建筑的对称性,建筑整体呈现出了对称的特点,给人以稳重、庄严的感觉。

建筑常常使用了复杂多变的屋顶形式,如圆顶、穹顶等,这些屋顶形式也是中华巴洛克风格的典型特征之一。

二、内部空间的格局除了外观独特外,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内部空间格局也有其独特之处。

中华巴洛克建筑内部常常采用了对称的布局方式,尤其是大厅、室内装饰等地方。

对称的布局方式不仅能够展现出建筑的庄严和稳重,更能够加强空间的美感和秩序感。

中华巴洛克建筑内部的装饰也极为丰富多彩,常常运用了大量的雕花、油画、壁画等艺术形式,使得整个空间充满了艺术氛围。

这些装饰不仅是对欧洲巴洛克风格的传承,更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出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内涵的融合中华巴洛克建筑不仅在外观和内部空间格局上展现出了其独特特点,更在文化内涵上展现出了独特的融合之处。

中华巴洛克建筑融合了欧洲巴洛克艺术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使得建筑不仅展现出了豪华和繁复,更在细节之处寓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建筑的装饰中常常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如龙、凤凰、莲花等。

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欧洲巴洛克装饰相得益彰,使得中华巴洛克建筑既有了欧洲文化的浪漫和奢华,更带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哈尔滨是中国近代很有建筑特色的北方大城市。

从1898年起,作为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路局驻在地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

1905年开放为商埠起,各国移民纷纷涌入,先后有俄、日、法、美、德、英、意、比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

在半个世纪中,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近代城市。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洋风十分浓厚的建筑。

它包括一整套的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欧美的建筑创作中流行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思潮。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进而传遍欧洲,甚至影响到美洲。

哈尔滨的近代欧式建筑也开始于19世纪末,而大规模的兴建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畔的一隅,这里恰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所以沙俄殖民主义者选择在这里建城,抓住了地理环境的优势。

由于哈尔滨始终处于单一帝国主义控制之下,先是沙皇俄国,后是日本,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没有相互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势力冲突,所以城市发展比较有秩序,有统一的规划。

在沙俄侵入之初——1906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在其势力范围内进行较为科学的初期规划。

当时中东铁路的势力范围不包括道外区,道外区的建设规划比道里区、南岗区要晚一些,也粗糙一些。

哈尔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远比欧美为迟,在建筑创作思潮上,也不完全同步,有的流行风格在欧美已经过时,或正在衰退,而在哈尔滨不仅在流行,甚至方兴未艾。

哈尔滨是从20世纪开始突发兴建的城市,这个时期西方正流行着折衷主义建筑思潮,许多欧洲移民建筑师很自然地就把这种形式带进哈尔滨。

在移民队伍中虽然俄国移民居绝对多数,但是其他国家移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沙皇俄国当时在文化上只处于二流地位,历史上一直崇拜比较先进的法国文化。

俄国有许多建筑师到法国留学,或者请法国建筑师去俄国设计,因而俄罗斯建筑一直受到法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在哈尔滨的移民建筑师中也莫不如此,况且还有许多外籍建筑师在哈尔滨工作,这就形成了哈尔滨建筑艺术的丰富内容。

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巴洛克、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现代建筑、中国古典、伊斯兰建筑等东西方各种建筑艺术流派,五花八门地相继出现,在哈尔滨琳琅满目,争奇斗艳,形成一个同台汇演的大联欢局面。

1898年沙俄殖民主义者怀着眷恋故土的心情,确定仿照俄国古都莫斯科的面貌建设哈尔滨。

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建造教堂。

1899年在全市最高点——南岗中心建成了东正教圣尼古拉大教堂。

从此在哈尔滨开始树立了“东方莫斯科”的形象,而教堂长期曾为“东方莫斯科”的象征。

折衷主义19世纪盛行于欧美,当然也流传到哈尔滨。

我们甚至可以说哈尔滨建筑就是折衷主义的产物。

折衷主义建筑是博取众家之长汇集于一身而形成的建筑风格。

但是,折衷主义并不是按比例的数学综合,它随着某种成分的多少仍然形成各具倾向性的特点,这就是哈尔滨建筑的特征,它既是折衷主义,又非千篇一律,构成了丰富而优美的城市风貌。

尤其是新艺术运动,几乎是与欧洲同步传入哈尔滨,无论其建设规模还是建筑艺术形式,都不逊于法国。

一些俄国建筑师是以法国最新流行的艺术形式作为新建筑的设计楷模,试图以此摆脱“二流文化”的不光彩地位,同时也作为“俄国实力”的自然炫耀。

所以新艺术运动又席卷哈尔滨,故哈尔滨又被称“东方小巴黎”,成为建筑的艺术楷模,因此哈尔滨的城市建筑有较高的起点,因此很快地步入了现代城市的行列,一直受到国内外的瞩目。

从建筑形式来看,哈尔滨近代建筑大体上可分为四支:一是俄罗斯式;二是新艺术运动;三是折衷主义;四是日本30年代流行的近代式。

前三种建筑构成了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风格基调。

日本近代式建筑则给哈尔滨近代风貌点染了微弱的现代色彩。

俄罗斯式。

俄式建筑有木构和砖构两种。

哈尔滨的俄式木构建筑主要是早期建造的木构教堂、住宅和小商店,以南岗圣尼古拉教堂为最突出。

后期也有少量建造,如建于30年代的江畔餐厅等。

木构建筑的墙体有的用粗犷的原木水平重叠成井干式,有的用质朴的内填锯末的板夹墙。

通常在檐口、山花、门窗、栏杆、门斗等部位做粗拙的或精致的木雕花饰。

这些木构建筑,不论是淳厚拙稚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木构小教堂,高耸精美的圣尼古拉大教堂,纯朴优雅的成片木住宅,还是松花江边带童话色彩的小餐厅,都极具地道的、浓郁的俄罗斯民间传统特色。

哈尔滨的俄式砖构建筑,早期建造数量较多的是成片的铁路职工住宅,多是砖墙承重、人字木屋架的单层两坡顶,质朴的清水墙上凸起统一的隅石、窗券额,涂刷统一的乳黄间白的色彩,配上太阳间、门斗的俄罗斯传统木雕饰,形成整体协调、纯朴清新、略具俄罗斯民间格调的住宅群体。

早期的公共建筑也有少量采用带城垛式女儿墙的俄式砖石建筑,如建于1904年的沙俄外阿穆尔军司令部大楼(现哈尔滨铁路卫生学校)等。

后期的俄式砖构建筑则集中体现在东正教的大小教堂上,如透笼街的圣.索菲亚教堂、东大直街的圣母守护教堂、士课街的圣拜占廷式的穹顶,墙身和鼓座上装点着各种圆券、尖券、花瓣券和复杂精美的砖饰,从宏观体量到细部装饰都很地道地遵循俄罗斯东正教堂的严格型制。

哈尔滨的这些俄式木构、砖构建筑,有的形成大片的群体,有的散布在街道、广场的显要地段,以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成为哈尔滨近代建筑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标志。

新艺术运动。

19世纪80年代产生于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到19世纪末已通过法国传播到俄国,成为20世纪初俄国建筑界的一种新潮设计。

中东铁路早期在哈尔滨建造的一批建筑适逢其时,因而大部分都选用了这种摩登的新艺术运动形式。

如道里秋林商店、原哈尔滨摄影社、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哈尔滨铁路局及原哈尔滨火车站和市游泳馆,都是很纯的新艺术运动风格。

这批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二三层楼房,外观形体较简洁,摒弃了陈旧的古典柱式,多用优美的曲线形体;门窗常常呈半圆、椭圆、扁圆、方额圆角、三心拱券等形式,周边绕以柔和优美的曲线贴脸;墙墩、女儿墙、垂带常用流畅的抛物线形曲面,墙面饰以环线、竖线、曲线等富于流动感的线脚;檐部多以窗间墙垛通天,点缀间断的挑檐;阳台栏杆、檐口栏杆、楼梯栏杆、门窗棂条和室内装饰,大多采用铁质植物卷曲花饰,建筑形象活泼生动,新颖亲切。

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如昙花一现,流行到1906年左右就逐渐衰落,而在哈尔滨却形成一股不小的热潮,并渗透到折衷主义等其他风格之中,为哈尔滨建筑风貌添增了生气盎然的韵味。

折衷主义。

折衷主义在哈尔滨近代公共建筑中占很大比重,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以模仿古典式为主的折衷主义,如中国工商银行田地支行(原满洲中央银行哈尔滨支行)、道里区文化馆(原俄国第一借贷金融银行)、东北烈士纪念馆(原东省特区区立图书馆)、兆麟小学(原东本愿寺附属小学)等;以模仿文艺复兴式为主的折衷主义,如省工商联合会(原华俄道胜银行)、省外事办(原日本领事官邸)等;以模仿巴洛克式为主的折衷主义,如教育书店(原松浦洋行)、铁路公安处(原南满铁路驻哈办事处)等;以模仿中世纪风格为主的折衷主义,如和平村邨宾馆(原中东铁路督办公馆)、哈铁路医院门诊(原南满铁路驻哈办事处)等;集仿多种风格的折衷主义,如原秋林公司中山商场、哈尔滨铁路文化宫等。

哈尔滨很多建筑的风格形态很模糊,兼容多种风格要素,很难判定它以哪一种风格为主,如南岗秋林公司、道里马迭尔宾馆等,也可以归到这一类。

因此,这种多风格融合的折衷主义建筑数量很多。

哈尔滨建造折衷主义风格建筑的时间,已是西方折衷主义活动的晚期,除个别建筑外,设计手法都很成熟,普遍达到体型协调、比例和谐、型制规范的良好艺术水平。

多样丰富的折衷主义形态,给哈尔滨近代建筑带来缤纷多彩的面貌,整体上又具有古典风格的共性,与俄罗斯式建筑一起,构成了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古典基调。

日本近代式。

30年代在日本占领下的哈尔滨,陆续建造了一批当时流行于日本的近代式建筑。

如老哈一百、哈尔滨电信局、黑龙江日报社、原哈尔滨有线电视台等。

这批建筑多为3—5层砖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楼房,空间布局适合现代功能,外观呈现简单几何形体,墙面普遍贴小块面砖,多数立面简洁、光素,基本上不带装饰,具有现代建筑的格调。

总之,哈尔滨的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和俄罗斯式建筑都属于近代古典风格之列,它们构成了哈尔滨古典风貌的基调,新艺术运动建筑则向创新迈出了一大步,蕴含着新颖活泼、生气盎然的韵味。

这三种建筑形式,虽然风格各异,由于技术体系大体相同,体量尺度比较接近,色彩质地相当统一,整体风貌呈现了十分和谐的有机协调。

而日本近代式建筑在风格上与前三者差异很大。

它的出现,为哈尔滨近代建筑风貌注入了微弱的现代气息,给和谐统一的建筑风姿增添了多元色彩。

除这四种主要建筑形式外,哈尔滨也建有少量的中国传统式建筑,如文庙、极乐寺、哈三中等,由于数量很少,对城市面貌影响不大。

道外区的建筑,大体上也是折衷主义的基本格局,因受中国居民的文化渗透,融合了一些传统建筑的庭院布局和细部装饰,成为点染着民俗色彩的中西合璧建筑,即“中华巴洛克”建筑,它同新艺术运动、拜占廷样式一样成为哈尔滨近代建筑的重要特色。

哈尔滨的建筑文化在近代中国是很有特色的,它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摆脱了传统建筑文化根基的近代新城市文化,它是在被动开放的状况下传入和吸收了西方、俄罗斯和日本的先进建筑文化,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在扭曲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达到城市建设较高的近代化水平,形成哈尔滨建筑的美丽风格和独特文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