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2(地图空间认知及移动地图的设计与表达读书报告)
关于地图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关于地图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关于地图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地图的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图的读后感1《地图》体现了余老的深沉,悲戚,细腻。
尤其体现了关于两岸的离愁,乡愁,乡情,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回归情节,热盼祖国的统一!同时又具有散文的那种形散而神聚的特点来贯串全文,衬托文章统一的中心。
余老借“书桌右手的第三个抽屉里”的地图,表面上看是地图相伴其走过人生的旅途,但究其内容却是在字里行间倾诉着一种离愁,乡愁,诉说着每一位海外游子的心声。
“他将自己的生命划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
旧大陆是他的母亲。
岛屿是他的妻。
新大陆是他的情人”不难看出余老的祖国的思念和爱。
旧大陆哺育了中华儿女的成长,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
而这儿女的妻子正是海峡的彼岸,一样伴着儿女,一样伴着慈母不可分离。
他的情人,是那高速发展繁荣富强的新社会!祖国与地图交相辉映,“当你不在中国,你便成为全部的中国,第一次英中战争以来,所有的国耻全部贴在你脸上。
中国啊,中国,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满脸的耻辱就是我的耻辱!”表达了祖国在心中,祖国的兴衰刻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中。
我们的血液中永远流淌着中国的血。
“走进地图,便不再是地图,而是山岳与河流,原野与城市。
”一语双关,暗含了踏在祖国的土地上,便是在书写祖国的地图,是真实的可爱的。
但当离开祖国,地图只是一张象征性的空虚的了!“去新大陆的行囊里,他没有像萧邦那样带一把泥土,毕竟,那泥土属于那岛屿,不属于那片古老的大陆。
”在异域,余老有着深挚的自豪感。
但是“第一次去新大陆,他怀念的是这个岛屿,那时他还年轻。
再去时,他的怀念渐渐从岛屿转移到大陆,那古老的大陆,所有母亲的母亲,所有父亲的父亲,所有祖先啊所有祖先的大摇篮,那古老的大陆。
地图读后感
地图读后感地图是人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重要工具。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分布等信息,也可以找到我们要去的地方。
地图读后感是对地图的认识和感悟,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对地图的一些感受和思考。
首先,地图是一本无声的书。
地图上的每一条线、每一个标注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各种地理现象和人文景观。
比如世界地图上标注着各个国家的位置和面积,让我们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世界各国的分布和大小。
地图上还标注着各种地形地貌,如山脉、河流、湖泊等,让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那些美丽的景色。
此外,地图上还标注着各种地理现象,如气候分布、植被分布等,让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气候和自然环境。
总之,地图是一本无声的书,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的方方面面。
其次,地图是一面窗户。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地图上标注着各种人文景观,如城市、村庄、名胜古迹等,让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人文地理。
比如中国地图上标注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让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
地图上还标注着各种名胜古迹,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让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打开一扇窗户,了解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最后,地图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进行空间思维和地理思维。
地图是一种抽象的表达方式,它将真实的地理空间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进行空间思维,想象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和关系。
地图还可以进行地理思维,通过地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地理现象的原因和影响,从而培养我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总之,地图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它我们可以进行空间思维和地理思维。
总之,地图是一本无声的书,一面窗户,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地图,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的方方面面,了解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我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因此,地图是我们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
《地图》读后感
《地图》读后感地图是一种重要的工具,用于帮助我们理解和导航世界。
读完《地图》这本书后,我对地图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地图的价值和作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首先,在《地图》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地图的制作过程和相关的技术。
通过了解地图的制作过程,我明白了地图的准确性和精确度的重要性。
地图制作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如地球曲率、比例尺、地图投影等。
只有完全准确的地图才能为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进行方向指引和空间导航。
其次,我了解到地图可以呈现不同的信息。
地图不仅仅是展示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工具,它还可以呈现更多的信息,如人口分布、气候情况、经济发展等。
地图通过不同的符号、色彩和图例,能够将复杂的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人们,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
此外,地图也是一种文化表达和历史记录的方式。
地图记录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的历程,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地理发现和文化交流。
通过研究历史地图,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地理观念和地图制作技术,进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地理环境的变化。
在《地图》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到了数字地图和在线地图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轻松获取各种地图信息。
数字地图和在线地图的出现,使地图的获取和使用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查看地图、规划路线,甚至实时导航。
这种便利使得地图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旅行导航,还包括商业分析、城市规划等领域。
综上所述,《地图》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图的制作过程、作用和发展。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地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地图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地图不仅仅是一种反映地理位置的工具,它还是展示人类智慧和文化的载体。
通过合理利用和解读地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规划行动,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地图的发展能够更加精确、多样化和便利化,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地图读后感
《地图》读后感
龙岗中心小学五二班胡思琴《地图》是能引起别人兴趣的一本彩绘,从中我们可以不用亲自踏遍全世界便可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因为看《地图》这本书就可以给我们这些好奇心充沛的孩子一个近似完美的答案。
《地图》里的插图得精彩绝伦,把七大洲四大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个本把每个国家的首都、语言、人口以及面积都介绍地非常清楚,还把地理位置,这个国家的特产、名胜景点都用图画表示出来。
这本《地图》中每一个洲,每一个国家里面的各种各类的东西都附有图片,没有一页会草草了事。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地球如此之大,还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我们没去过的国家,甚至没听说过。
这世界上还有其他的人种,生物我都没有听过。
所以这本书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并学习其他国家的习俗以及我们从未听说过的任何东西。
因为这本书,让我了解除了世界上有许多传奇人物和著名名著的伟大作家来自哪个国家,并且让我学习到了,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学习以及尊敬的习惯,比如,日本的街道和中国的街道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虽然日本只是一个岛国但在历史上它却有能力攻打我们如此之大的中国,证明了在那时我们中国是有些地方落后了。
但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无论是强大还是弱小,都要以别人为榜样,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强大。
每本书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因为从一本书中,你总能悟出一些对自己有益的道理。
阅读地图实验报告
阅读地图实验报告阅读地图实验报告一、引言阅读对于人类的认知和思维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阅读选择,如何高效地阅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名为“阅读地图”的实验。
二、实验设计我们邀请了一百名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的参与者在阅读时使用了阅读地图,而对照组的参与者则没有使用。
我们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相同的阅读材料,包括一本小说和一篇科普文章。
实验持续了两周,每天参与者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实验结果通过对参与者的阅读速度、理解程度和记忆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 阅读速度:实验组的参与者相比对照组的参与者,阅读速度明显提高。
这可能是因为阅读地图提供了更清晰的导航,帮助读者更快地找到重要信息。
2. 理解程度:实验组的参与者在理解阅读材料方面表现更好。
阅读地图的使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旨,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记忆效果:实验组的参与者在记忆文章内容方面表现更出色。
阅读地图可以帮助读者建立更好的信息关联,提高记忆效果。
四、讨论与分析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阅读地图是一种有效的阅读工具。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快地阅读,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
2. 阅读地图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
我们在实验中使用了小说和科普文章,实验结果表明阅读地图对于各种类型的阅读都有帮助。
3. 阅读地图可以培养读者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通过使用阅读地图,读者可以更好地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实验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持续时间较短,可能无法完全反映长期使用阅读地图的效果。
其次,实验样本规模相对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和延长实验时间,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五、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阅读地图对于阅读效果的积极影响。
地图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一、资料收集期刊《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过程研究》,来源:中国知网二、资料内容简介文章认为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过程, 经历了地图的感知阶段, 心象形成阶段、心象记忆对比分析阶段和认知思维(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阶段,对地图的认知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地理空间概念对地图表示的地理空间认知有重要影响。
感知过程经历了先自上而下, 后自下而上两个阶段;心象地图的形成过程是概括地物图形特点, 抽取地物组成元素及其组织关系的过程;认知思维是根据地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是地理空间认知的核心,心象地图( 地理空间概念) 则是认知思维的基础。
三、一点心得体会通过收集资料和自己对相关材料的学习,对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就是通过阅读地图来实现人对地理空间的认识。
以往有关地图认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把认知用于地图设计与制作的思维过程,而对于把地图作为认识地理环境的工具的认知过程研究甚少。
随着地理信息科学和GIS技术的发展,我认为,研究地图读者是怎样阅读地图的,考虑地图读者读图时从地图上获取空间信息的思维过程, 已成为现代地球信息科学的基础。
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研究起源于认知科学的兴起。
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地绘制地图,使用地图,但是并没有意识到大脑是如何利用地图去认识世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的认知科学研究者把地图作为研究认知过程的工具,利用地图认知地理环境的过程才引起地图学家和地理学家的注意,开始了地图空间认知研究。
如前苏联地图学家A.M.别尔良特提出了地图阅读的三个阶段,即初读阶段;地图形象清晰化、具体化阶段;结束阶段-记住地图形象、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阶段。
1995年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把地理空间认知模型研究作为地理信息科学的三大战略研究领域之一而加以重视,次年美国地理信息科学大会把地理信息认知研究作为10 个优先研究主题而提出,并得到国家科学基金会连续三年的资金支持。
读书报告(地图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地图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读书报告高俊院士的《换一个视角看地图》[1]一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的地图学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以及有待深化及进一步研究的理论与技术。
作者通过参加地图作品的评阅工作,由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作品的描述对象、表达内容、品种、可视化类型等方面缺少创新性,时代气息不浓)引发对于地图学发展的忧虑,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对地图的大量需求与现代学者对地图学的理论及发展研究较少而对技术比较热衷之间的矛盾。
在第二部分,作者从人类的生存谈起,讨论了地图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地图不仅是空间认知的工具,还是空间思维的工具,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人类的发展。
对于另类空间,同样需要空间认知与思维,但此时需要利用或研究新的地图学理论与方法来解决。
在第三部分,作者讨论了地图被淡化的原因:①科技的发展改变或简化了地图的生产设计成本及流程,慢慢的失去人们的重视;②地图生产越加普及,相应的价值随之减少;③电子地图的出现丰富了地图的品种,拓宽了地图的概念及范围,但是,读者及专业人员对于地图的认识却没有改变;④空间数据库使得地图从资源变为产品,对地图来说,其重要性的地位已明显下降等等。
最后,作者对有待深化的理论进行阐述,如拓宽地图的定义,扩大地图的品种和领域;修正三维将替代二维的观点(因为两种方法各有特色,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走出影像将替代地图的误区(因为一幅航空影像对大多数缺少判释能力的读者来说,信息量非常有限,远不如地图的信息量大)等等。
王家耀院士的《创新思维改变地图学》[2]一文创新思维对于地图学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由于创新思维的存在,使得传统地图学发展成为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学科,传统地图学已经被数字化地图学所取代,正向以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为核心的信息化地图学转变。
第一部分讲述地图学获得迅速发展和巨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①,地图本身就是表达复杂地理世界的最伟大的创新思维,因为地图作为一门科学语言,能跨越自然语言和文化而被广泛接受。
地理图书报告读后感
地理图书报告读后感朋友!今天咱就来说说地理图书报告这本书吧。
哎呀,自打我翻开第一页,我这心里就跟被打翻了的五味瓶似的,别提多激动了。
你知道吗,我对地理这玩意儿,打小就有兴趣。
那会儿,自行车还流行着呢,我骑着到处跑,幻想着自己走遍天涯海角。
不过那时候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地方,只顾着看村头的大榕树。
慢慢长大了,接触到了地理,就像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里头装满了山川河流、江海日月。
这地理图书报告呀,读起来就像跟着一位老友一起在环游世界。
书里那些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故事,可把我乐坏了。
有时候看着看着,我还忍不住放下书,幻想自己站在喜马拉雅山顶,或者在亚马逊河边玩水。
这脑子里,画面是一个接一个,真是停不下来。
书里有一段,专门讲到撒哈拉沙漠。
我心想,哎呀,那地方可真够荒凉的,不过书上说,那沙子像是会唱歌,还能随风舞动,想想是不是有点浪漫?我还开玩笑地琢磨着,能不能在沙漠里种点西瓜,搞个西瓜派对,当然这纯属胡思乱想啦。
然后是极地,那冰天雪地的地方。
书中描述着那么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那景象就像是抱着一大团棉花糖,哦不,其实是冷得很。
但看到图文并茂的北极光,那缤纷的颜色,我真想张开双手,试着把那美景拥在怀里。
还有企鹅,那个摇摆的小家伙,真是太可爱了,不由得让我想起小时候冬天穿太厚,走路直摇摆的自己。
说起地理学的知识,书中也把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神秘结合得惟妙惟肖。
我这个人啊,总是喜欢多想两步,想知道遥远的过去地球啥样,又未来会有啥变化。
书上提到的那些板块运动、火山喷发,那真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让我们的星球充满了无限可能。
书里还有个老教授,怎么看怎么像个地理学版的老张头,留着大胡子,满脸威严,但讲起地理来,却趣味横生。
我有时候想,要是能带上这书里的人物,去个无人岛上探险,那得多刺激,多有趣呀!地理图书报告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虽然不像水蜜桃那么甜美诱人,但它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让我心甘情愿地一路追随。
朋友,你是否也有这么一本书,能带给你无尽的幻想和笑声呢?若有,记得和我分享哦!。
2.1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一节《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讲授新课【问题引领1】地图虽小,却可容纳大千世界,是学习地理的好帮手。
什么是地图?地图的“语言”主要包括哪些?【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以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
地图的语言,指的是方向、图例和比例尺,统称“地图三要素”。
【学习活动二】平面地图的制作【方法指引】研讨课文P29和图2.3-图2.5【问题引领2】地球是球体,地图是平面,怎样将地球表面转绘成平面的地图?【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如果橘子皮有足够的弹性,我们就可以将裂缝附近的橘子皮拉伸延展,直到将裂缝完全拼合。
同样,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使球面变形,形成平面的地图。
(承转)怎么辨别地图的方向呢?是不是只要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可以适用所有地图呢?【学习活动三】学会阅读地图“三要素”【方法指引】研讨课文P29-P31,读图2.6-图2.8。
研讨课文,分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合作探究问题驱动,提高学习效率这里可以让学生用真的橘子做实验,去感知地图的变形。
讲授新课【问题引领3】首先要学会辨认地图的方向。
辨认地图方向常用的三种方法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常用的辨认地图方向的三种方法有: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
(1)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方向。
(2)指向标法:指向标箭头方向是正北,顺着箭头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经纬网定向法:有经纬网的地图,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确定方向。
【问题引领4】认识比例尺的定义、表达方式,学会量算距离。
(1)如图,这两幅图的比例尺各是多少?哪个比例尺更大?(2)比例尺有几种表达方式?【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又叫缩尺。
地图阅读教学设计反思与评价
加强对教师的 考核评估,激 励教师不断提 高教学水平, 为学生提供更 好的学习体验。
鼓励教师进行 教学创新,探 索更加有效的 地图阅读教学 方法,提高教
学质量。
地图阅读教学设计的展望章节副 Nhomakorabea题未来地图阅读教学的趋势和方向
数字化技术的 应用:利用大 数据、人工智 能等技术提高 地图阅读教学 的效率和效果。
学生阅读能力的 提升程度
地图阅读教学方 法的有效性
学生对地图阅读 的掌握程度
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
评价标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价方法:通过测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进行分析和总结 改进措施:针对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提升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THEME TEMPLATE
XXX
感谢观看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 与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数字地图、虚拟现实等,增强地图教学的直观 性和生动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学 生的地图阅读和应用能力。
地图阅读教学方法:图解法、对比法、综 合分析法、归纳演绎法
地图阅读教学的实施步骤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地图阅读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为教学设计提供指导。 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地图阅读材料。 设计教学方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流程。 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图阅读学习。 评价教学效果:对地图阅读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地图读后感
地图读后感在《地图》一书中,作者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世界的逐渐失望。
通过描述主人公曼尼和他的一系列遭遇,作者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众多问题,同时也带给读者对于自身处境和人性的思考。
曼尼是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他一直过着平凡而无聊的生活。
然而,一个偶然的车祸改变了他的命运,让他能够进入一个超现实的世界,通过一张神秘的地图找寻自己的真实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件,从而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种种怀疑和疑虑。
书中的地图象征着人生的旅程和目标。
曼尼在找寻自己的目标时,不仅跋山涉水,还需要克服内心的困惑和挣扎。
地图上的各种标记和线索代表着他在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选择和机会。
他时常感到茫然和无助,因为他不知道真正的目标是什么,也不清楚自己该如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我们往往在人生的路上迷失方向,无法找到真正的目标,感到迷茫和困惑。
在书中,曼尼遇到了许多奇怪的人,他们代表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人性缺陷。
有些人只顾个人利益,不惜背叛他人以达到目的;有些人虚伪而狡猾,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和地位;还有些人对他人的苦难漠不关心,甚至享受他人的痛苦。
这些人物形象让我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深的悲观和失望,我开始怀疑人性的善良和真实性。
然而,书中也有一些美好的描写和人物。
在曼尼旅程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位善良和勇敢的女孩儿,她帮助曼尼解决难题,给予他力量和勇气。
这位女孩儿代表了善良和真实的一面。
她的存在给予了曼尼信心和希望,也给予了我对于人性的一线光明。
在阅读《地图》的过程中,我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和思索。
我们身处虚幻的世界,周围充满了欺骗、利益和苦难,但我们仍然要坚守内心的真实和善良。
在迷茫和失望之时,我们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地图,有目标地前行,为了自己,为了他人。
尽管现实世界让我们失望,但我们还是要看到其中存在的美好和真实。
总结而言,《地图》是一本批判现实世界的小说,通过揭示人性的缺陷和世界的残酷,让读者对于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看看我们的地球穿过地平线_四年级读书报告怎么写__范文模板
看看我们的地球穿过地平线四年级读书报告怎么写范文模板引言是文章的开篇部分,用来引入读者对于地球穿过地平线这一现象的关注。
下面是“1. 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1.1 概述:地球穿过地平线是一个有趣而神奇的现象,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当太阳升起或落下时,我们能够亲眼目睹到地球从地平线徐徐升起或缓慢降落的壮观景象。
这一现象不仅告诉我们关于太阳、地球和天体运行规律的知识,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对大自然万物变化的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着地球穿过地平线这一主题展开。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平线的定义和原理,解释为什么会有地球穿过地平线这一现象的发生。
其次,我们将探讨太阳升起和落下的现象以及其与昼夜变化和季节变迁之间的关系。
接着,我们将分享观察地球穿过地平线现象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观察日出和日落、利用影子观测地球自转运动以及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运行规律。
最后,我们将总结本文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地球穿过地平线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介绍地球穿过地平线这一现象,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
同时,通过对四年级读书报告写作要点进行简要分享,帮助读者在进行读书报告时能够更加深入思考并发表个人见解。
通过本文的阅读,相信读者会对地球穿过地平线这一现象产生更大兴趣,并且能够以更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方式进行四年级读书报告的撰写。
2. 地球穿过地平线的现象2.1 地平线的定义和原理地平线是指人在眼前所能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天空交界处的一条直线。
在视觉上,它将地球表面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另一部分是被遮挡住无法看到的。
地平线形成的原理主要包括光线传播和大气折射。
当太阳光或其他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大气层时,会因为大气密度不断变化而发生折射。
这种折射会导致光线改变方向,使得我们能够看到遥远处(水平距离)高于我们视角下实际位置(垂直距离)的物体。
2.2 太阳升起和落下的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太阳从地球上看会呈现出升起和落下的现象。
地图空间认知实际
地图空间认知理论读书报告1.空间认知的概念地图空间认知就是利用地图学方法来实现人对地理空间的认识。
地图空间认知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科学,是认知科学理论在地图学中的应用。
把认知科学引人地图学研究的目的,一是弄清地图是人类认识地理环境的结果,又是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工具这一科学目的,二是弄清楚地图设计与制作的思维过程。
[1]通过地图上的图斑直接刺激物,读者获得关于现实中土地利用中的个别地块的属性、特性,这是知觉过程的基础。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地图空间认知的表象过程,是研究在地图知觉的基础上产生表象的过程,它是通过回忆、联想使在知觉基础上产生映象再现出来。
[1]2.地图空间认知的基本过程1.地图空间认知的一般过程空间认知是研究人门对周围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认识过程的科学,它研究人们在认识空间事物的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属于思维过程研究。
地图空间认知则主要研究人是如何利用地图获取空间信息、对信息的认识和记忆、利用信息发现问题、进行决策和指导外部行动等一系列过程。
按照王家耀等人的研究结果,地图空间认知可分为4个基本的过程,即:地图空间认知的感知过程、表象过程、记忆过程和思维过程。
在感知过程中,人脑把地图看作是由符号构成的地理空间,地图符号刺激人的视觉神经产生兴奋,使大脑形成关于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然后大脑再经过知觉过程,形成地理事物整体的本质的映像。
在地图空间认知的表象过程中,大脑在对事物感知觉的基础上,通过回忆和联想把知觉的图形再现出来而形成表象或心象地图。
在地图空间认知的记忆过程中,通过反复审视地图对大脑进行强化刺激,可以把心象地图记忆在大脑中,并与大脑中过去已有的信息发生联系,形成对地理空间整体的、动态的、连续的认识,以后当大脑受到类似的外界物体刺激时,心象地图可以再现出来。
空间认知的思维过程是地图空间认知的高级阶段,是对同类事物的本质特性和空间关系的概括和抽象过程,是对事物本质特性、分布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能从成因上对事物的特性予以解释。
《地图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地图学》学习心得体会我以为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地图是在还小的时候接触的地球仪,那是爸爸在商场里买的一个小型地球仪,有点玩具的性质,很袖珍,但是所包含的信息也不少,经纬线、极点、自转轴、国家地区、海洋,感觉五彩缤纷的,很是吸引人。
我与哥哥最喜欢玩的一个游戏也是与地球仪有关的游戏,我们其中的一个人在地球仪上找一个地名,然后由另一个人找出相应的位置。
由于那时候还小,我们知道的世界地名并不多,我们找的时候都是分区域一块一块地找,花了不少时间。
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游戏,让我对地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后来我们家买了两幅大的挂图,一幅是中国政区图,另一幅是世界地图。
我时不时就去看这两幅地图,了解每个地名的方位,再后来,我就用自己的钱去买地理书籍,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我对地理从小就有了很浓的乐趣。
好了,言归正传。
我自认为人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地图是一个地球仪,殊不知现在学了地图学之后才知道,广义的地图的是形形色色的,小时候玩“打游击”的游戏时,给伙伴们在地上画的“进攻路线图”也是一种地图。
但实际的地图应是有具体符号体系、数学法则等规则的。
地图符号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对地理事物不断认识、不断实践的结果。
原始地图并无现代地图符号的概念,更谈不上符号系统。
古代地图多用写景法,绘出的地图犹如山水画,实地见到什么就画什么,画得愈像愈好。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对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要在地图上表示的客观事物愈来愈多,形象的画法逐渐难以满足需要。
再加上数学和测量学的发展,促使地图的表示方法从写景向具有一定数学基础的水平投影的符号方向发展。
测量成果要求地图必须精确地表示距离、方向和面积,因而要求地图用按正射投影绘成的平面图形符号或透视图形符号取代写景法,以使地图符号所表达的地理事物能够精确定位。
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地图具有很大的信息量,因此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形象性。
有一个规定的、统一的符号系统和数学规则。
出现了反映客观事物的个体符号向分类分级方向发展,即用抽象的具有共性的符号来表示某一类(级)客观事物,使地图符号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
四年级读后感《地图及地图绘制》读后感
《地图及地图绘制》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地图及地图绘制》这本书,觉得很好看、很实用。
这本书介绍了各种地图是怎样绘制的,还有怎样使用以及怎样才能读懂地图。
下面我就现买现卖,给大家介绍几种地图。
比如旅游图,旅游图上通常有许多供参观的景点图片,它们通常并不按实际比例绘制,看起来却更生动实用。
还有地质图,地质图是为了展示地表以下岩石和土壤的情况绘制的特殊地图,它们对建筑设计工作和钻探油气、矿藏方面非常有用。
书中还有N多个小游戏,根据它我还学着制做了一个地球仪。
我找来一个橡胶篮球作为球体,在纸上画好各种颜色的陆地、大海,还有国家,根据地图上的位置贴在篮球上,一个自制地球仪就完成了。
我最得意的是以五十元的高价把地球仪“卖”给了我老妈,老妈数了数“地球仪”上画着的两百多个国家说:“这五十元真值!”。
地图设计感悟心得体会
地图设计感悟心得体会地图设计是一个融合了艺术、技术与地理学的综合领域,它不仅仅是将地理信息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更是一种沟通和表达的工具。
在地图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个关键点:1. 理解地图的目的和受众在设计任何地图之前,首先要明确地图的用途和目标受众。
地图可以用于教育、导航、规划、研究等多种目的,不同的用途对地图的设计要求也不同。
例如,教育地图可能需要更多的注释和解释,而导航地图则需要清晰的路线和方向指示。
2. 信息的筛选与呈现地图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信息的筛选。
地图上的信息量必须适中,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地图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设计师需要根据地图的目的,选择最关键的信息进行展示,并以合适的方式呈现,比如颜色、大小、形状等视觉元素。
3. 视觉层次与清晰度地图的视觉层次对于用户理解地图至关重要。
设计师需要通过不同的视觉手段,如颜色对比、线条粗细、图例设计等,来区分地图中的不同元素,确保用户能够快速识别和理解地图上的信息。
4. 技术的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地图设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地图。
数字地图、交互式地图和动态地图等新型地图形式的出现,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掌握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处理和展示地理数据。
5. 创新与个性化在地图设计中,创新和个性化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师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觉风格、创新的布局设计或新颖的交互方式,使地图更加吸引人,更能引起用户的兴趣。
6. 细节的重要性地图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用户的体验。
从字体的选择到图标的设计,从颜色的搭配到图例的布局,每一个小细节都需要精心考虑,以确保地图的整体效果和功能性。
7. 反馈与迭代设计过程中,获取用户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用户的反馈,设计师可以了解到地图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哪些设计是成功的。
基于反馈进行迭代,不断优化地图设计,是提高地图质量的关键步骤。
8. 持续学习与适应变化地图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涌现。
阅读地图打卡心得体会
阅读地图打卡心得体会作为一名背包客,阅读地图是我在旅行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阅读地图,我能够更好地规划我的行程,了解目的地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色,还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活。
以下是我在阅读地图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地图是一本无声的书。
地图上的每个标记,每个符号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通过仔细阅读地图,我可以了解目的地的地理特点。
地图上的山脉、河流和湖泊,让我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有助于我在旅行中做出更好的决策,比如选择适合徒步的山脉,或者选择适合划船的湖泊。
此外,地图上的交通网络也能够提供重要的信息。
我可以根据地图上的公路、铁路和航线规划我的出行路线,以便尽可能地节省时间和精力。
地图还可以提供当地的交通工具和票价信息,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其次,地图是一面文化的镜子。
每个地区都有它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这些特点。
通过地图上的标记和符号,我可以找到博物馆、历史遗迹和文化地标等信息。
这些都是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来源。
我可以通过阅读地图来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动等。
这让我在旅行中更加有深度地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让旅行不仅仅是游览名胜古迹,还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
此外,地图也可以帮助我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地图可以让我快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最近的超市、餐馆和旅馆等。
地图上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也能帮助我不断适应当地的生活,比如警察局、医院和银行等。
在旅行中,我经常使用地图来找到最近的交通枢纽,以便换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找到最近的火车站和机场等。
地图帮助我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保持方向感和安全感。
最后,地图在旅行中也是一种纪念品。
我习惯在每个旅行目的地购买地图,作为旅行的纪念品。
这些地图不仅是我旅行的记录,也是我在旅行中遇到的人和事的见证。
每一张地图都带有我在这个城市度过的美好时光的记忆。
当我翻阅这些地图时,我可以回忆起旅行中的点滴细节,并重新体验那种美丽的旅程。
map读后感
map读后感《地图》读后感。
《地图》是一部由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和描绘,引发了读者对人类命运和科技发展的深刻思考。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小说以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为背景,描述了人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难题和挑战。
在这个世界里,人类已经实现了对宇宙的探索和殖民,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家们发现了一张神秘的地图,这张地图不仅可以指引人们找到新的星球和资源,还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
然而,这张地图也引发了各种争端和冲突,最终导致了人类的毁灭。
通过对这个未来世界的描绘,刘慈欣向读者展示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挑战。
他通过对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对资源的争夺,揭示了人类的贪婪和自私。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担忧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的命运和情感也引人深思。
在这个未来世界里,科学家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政府和军方也为了控制地图而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导致了人类的毁灭。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和对未来世界的警示,让人深感震撼。
通过阅读《地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挑战。
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难题和挑战。
人类的贪婪和自私,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使得科技发展往往被滥用和误用,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这种对科技发展的警示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让我深感震撼和思索。
同时,我也对刘慈欣的文笔和想象力深感钦佩。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描绘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思考的未来世界。
他对人类命运和科技发展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揭示,让人深感震撼和思索。
通过阅读《地图》,我不仅感受到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挑战,也对未来世界和人类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地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挑战,以及对未来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制图读书报告
制图读书报告一、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图表作为一种直观、简洁、有力的表达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学术研究,图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图表制作与应用展开讨论,探究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意义以及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图表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1. 图表的引导作用新闻报道的目标是将复杂的信息用简明扼要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图表通过直观的形式,能够将数据和趋势清晰地呈现,帮助读者更快地理解和把握信息。
例如,在报告社会经济状况时,制作柱状图,能够清晰地展示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增强读者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2. 图表的论证作用图表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使新闻报道更具说服力。
例如,报道环境污染问题时,制作饼状图,将各个污染源的排放量展示出来,让读者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更直观的认识。
三、图表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1. 图表的实证作用学术研究需要严谨的数据支持,图表在此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制作折线图、散点图等,可以清晰地表达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帮助研究人员分析问题所在。
例如,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制作雷达图能够直观地显示不同因素对社会满意度的影响程度。
2. 图表的推理作用学术研究常常需要对现象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合理的图表设计,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进行更深入的推理。
例如,在心理学研究中,制作条形图,能够比较直观地展示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间,从而推断出心理过程的变化规律。
四、图表制作的注意事项1. 数据真实可靠制作图表必须确保所使用的数据真实可靠,避免虚假数据导致信息的误导。
在采集和处理数据时应严格遵守科学规范,选择可靠的数据来源,进行严谨的统计分析。
2. 图表设计简洁明了图表的设计要力求简洁明了,避免冗余信息干扰读者对主要内容的理解。
颜色、线条、形状等元素的使用要符合视觉心理学原理,切忌过于花哨。
3. 图表与文本结合紧密图表不能孤立存在,应与文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使读者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所呈现的信息。
定位读书报告
定位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是对一本书进行全面的评述和分析的文章。
它主要通过对书中主要观点、情节、人物、文体等要素的描述和解读,来展示读者对所读书目的理解和观点。
读书报告一般需要包含以下内容:
1. 书籍信息: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等基本信息。
2. 书籍概要:简要描述书籍的主要情节、故事线索和重要人物,以及书中表达的观点和主题。
3. 读后感受:主要是对书籍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包括作者的写作风格、故事的吸引力、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的评价。
4. 分析和评论:对书籍的主要观点、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探讨书籍背后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
5. 推荐与建议: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对书籍的适宜读者群体、阅读时机、其他类似作品等方面进行推荐和建议。
读书报告可以通过书评、读后感、书报摘编等形式进行呈现,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书籍内容、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同时,读书报告也是促进读者之间交流和启发他人阅读的一种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空间认知及移动地图的设计与表达》读书报告空间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的一部分。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空间认知心理学研究大脑的空间信息加工处理的机制,它是心理学、生理学、计算机技术和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空间认知是人们认识在生存环境中诸事物、现象的形态与分布、相互位置、依存关系以及变化和趋势的能力和过程。
地理空间认知 (geospatial cognition)关注人们可以活动于其中的空间,而不是室内空间、桌面空间甚至抽象的欧氏空间。
其研究的地理对象除了空间分布特征外,还具有丰富的地理语义,即空间属性和非空间属性在知识加工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地理空间认知主要关注地理空间参照、地理概念、关系、不确定性、以及认知相关的空间知识表达。
《地理信息科学的空间认知研究 (专栏引言)》[1]一文认为地理学的空间认知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开始的针对人类行为方式的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化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关注地理信息系统对于地理空间表达(如地理空间理解、地图结构表达和空间语言理解)的合理性、对于地理建模分析(如地理对象建模、空间尺度分析和空间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如人机交互界面、地理数据共享和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的智能性。
上述问题不同程度地涉及空间认知研究,由此推动空间认知研究进入了一个比较活跃的历史时期。
作者认为地理学研究空间认知是探索人的地理概念形成的机制,怎样从具体的实在转化为实在的概念。
地图学研究空间认知的目的是寻求为什么地图是最佳的空间认知工具的答案,从而探讨如何设计地图才能达到最佳的传输效果。
空间认知的主体是人而不是机器,认知的对象是大脑而不是实在,认知的模式是大脑与客观实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复深化,也包括再认知;同时,电脑认知实在、大脑使用电脑认知客观实在、以及用计算机模拟大脑来认知客观实在,是空间认知的研究内容。
地理信息科学中空间认知理论与技术研究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对于空间的认知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有待于心理学、语言学、地球科学和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同时,如何将人类对于空间的认知模型和语义模型转化为数学或逻辑模型,将人类对于时空推理的概念和方法融合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是实现基于朴素地理学的智能化GIS的关键。
文章《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过程研究》[2]认为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过程,经历了地图的感知阶段,心象形成阶段、心象记忆对比分析阶段和认知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阶段,对地图的认知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地理空间概念对地图表示的地理空间认知有重要影响。
感知过程经历了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两个阶段;心象地图的形成过程是概括地物图形特点,抽取地物组成元素及其组织关系的过程;认知思维是根据地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是地理空间认知的核心,心象地图(地理空间概念)则是认知思维的基础。
《地理空间认知综述》[3]一文对地理空间认知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地理知觉、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化、地理知识的心理表征和地理空间推理。
作者认为地理空间作为空间的特化,既继承了空间的特性,又有其独特性。
为了能够开发与集成人工智能的新一代GIS,必须对地理认知进行特化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形式化表达和信息系统的实现。
在地理认知方面,作者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5个方面:1)地理知觉过程是一个由下而上分析和由上而下分析共同作用的复合过程, 但由下而上分析进行到什么程度,由上而下分析才能被激发,需要进一步研究。
2)地理表象的各种理论有其合理性证据,但都不能完美地解释所有表象实验,产生一个能整合现有相关工作的比较完善的表象理论尚需深人研究。
3)原型分类方法主要是基于生物体、人工事实和可处置物体建立的,并不完全适合于地理分类,对基础层次地理类型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中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4)对地理空间中方向关系和距离关系的研究刚刚开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5)分层空间推理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地图是地学及其相关信息的图示。
图示在信息世界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它具有极高的信息密度。
图采用平行方式传输信息,其传输通道宽,速率高。
它是表达大系统,认识大系统的工具。
地图空间认知的功能已被人们普遍认同并在地图的实际应用中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然而,关于地图为什么具有空间认知功能的理论探讨却相对薄弱,这方面的学术论文见之不多。
《地图空间认知的数学原理》[4]一文根据非退化区间为等势集合的原理,论证了从制图区域到二维地图平面间的映射与复合映射是双一一函数。
主体意图对制图物体性质的确定,使地图符号既满足视觉感受的要求又满足制图物体Ax与地图符号pgf(Ax)之间的双一一函数关系。
然后根据集合的连续定理,证明了地图符号pgf(Ax)是制图物体Ax的同胚象, 从而为地图的空间认知提供了数学基础和理论支持。
此外,作者认为地图语言是一种视觉图解语言,它由目视语言写成,通过视觉器官去接收和认识,这就是视觉感受。
为满足视觉感受的要求,点状符号的尺寸必须达到视觉可接受的阈值,这对于地图符号的设计及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图空间认知的研究方面,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地图制图学的需要出发, 对传统纸质地图的空间认知过程的研究。
文章《在线地图的空间认知研究》[5]从地图使用者的角度, 对目前出现的在线地图或网络地图的特点、使用方式和空间认知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了在线地图的特点和使用方式, 并以交通查询为例分析了用户使用在线地图的地图信息认知过程、信息获取的阶段并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了在线地图空间认知的一般规律。
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地图认知的一般过程,即地图认知包括感知过程、表象过程、记忆过程和思维过程等。
地图空间认知的感知过程是地图图形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产生对地理空间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
第三部分介绍了在线地图的使用特点及使用方式,特点有适时性、多变性及多种方式的交互。
在使用方式上,在线地图与传统的纸质地图不同,通常使用在线地图的用户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并以百度地图的使用方式为例研究了在线地图的认知过程,即:通常用户首先找到自己希望找到的地点(需求决定),然后才注意到地点周围的事物,位于其视觉中心的是他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如路线图、关于某事物的详细信息等;其次用户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仔细研究他认为重要的空间信息,如路线沿途的地标、到哪里应该拐弯换乘等,这时用户头脑中就形成了初步的心象地图;再次,用户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历和经验,对这个初步的心象地图进行判断和比较,如果符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或判断,那初步形成的心象地图就会被加强,反之,用户会重新查询那些有疑问的地方,直至消除心里的问题, 这时,用户会形成一个加强的心象地图,然后他会按照这个心象地图对所有涉及到的地理信息进行简单的扫描,在确定无误的情况下,用户才会把这个地图放入自己的大脑中,形成最终的心象地图,得到地理信息。
最后,作者对在线地图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存在以下特点:①认知过程有着明确的目的性;②在线地图空间认知的过程中,通常将目标的图片、文字资料与地图相结合,形成对目标的综合性的认知;③用户对在线地图的认知过程是信息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他们首先从目标点入手,逐步形成对目标点、地标以及路线的认知;④用户使用在线地图的过程中,其地图认知过程是把地图作为地理模型空间进行研究的,是一个模式识别和生成的过程。
我国移动地图与互联网地图逐渐成为地理信息与电子地图应用的主流趋势。
《我国近期移动地图与互联网地图发展综述》[6]一文从地图数据的组织与传输机制、可视化技术、在线地图服务以及导航各行业拓展应用等方面,总结了我国近期移动与互联阿地图的研究进展,点评了目前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本文主要对网络地图的数据组织与传输机制、移动地图与网络地图可视化技术、导航电子地图涉及与应用进展进行介绍。
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不多,特别是缺乏高质量的删论研究成果支持;②由于移动与互联网地图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监管仍处於薄弱状态,对相关企业的资质、审查力度不够;相关行业的标准化扔需要进一步完善;用户生成内容的推广以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用户信息更新与涉密地理信息的保护之间的矛盾;③地图数据缺乏高效的共享、更新机制,导致电子地图的现实性难以满足实时应用的需要;④公共服务的普及力度差,与相关行业服务的关联性不足,仍需要基于已有的建设平台,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的普及率,加强与民政、公安、交通等行业的关联性建设。
文章《移动地图应用模式及其空间认知功能研究》[7]阐述了移动地图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析了移动地图的应用结构,从移动地图的内容选取、可视化方法和地图可用性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移动地图的空间认知特征,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在移动地图系统开发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介绍了移动地图的特点,如显示功能强调效果、查询功能强调效率、分析功能强调实用、操作界面强调简便等。
第二部分介绍了移动地图的应用结构,主要包括Client/Server 应用结构、终端/中心应用结构。
最后,对移动地图的空间认知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移动地图必须体现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表示用户关心的空间信息,可视化的方式上以形象的符号和便于区分的区域设色为主;在大的区域范围内,要素内容按照详略进行分级,配以相应的境界要素,逐级放大显示;在局部区域内,移动地图的信息表达清晰,内容主题突出,如道路和居民地详细反映出用户环境的结构,给用户较强的视觉感受,便于用户形成区域的方位和轮廓图形,增强认知效果;在可视化方面,受显示屏的尺寸和精度限制大,对于符号化来说,色彩的运用相对于形状和尺寸等视觉变量更为重要,传统的纸质地图要求的符号体系的表达效果不太适合移动地图;视觉效果要求清晰简洁,要有给人一种直观的感觉,点目标的表达以颜色区分类型,轮廓变化区分级别的象形符号表达的效果为佳,线状目标以线条粗细、颜色变化和阴影立体感符号显示效果为佳,而区域以颜色和图案的填充为好,但是填充的深度不能太强,而是要进行透明处理,以便达到既区分目标又不干扰周边信息的表达。
在电子地图多尺度显示方面,《不同密度区电子地图多尺度显示模型的建立与应用》[8]一文从实际应用出发,将地理区域划分为最密区、密集区、中密区和稀疏区四种类型,并针对不同区域建立了适合其显示的电子地图多尺度显示模型。
研究了基于RGB灰度值的地理区域类型自动判别方法,在定性分析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建立了基础地理要素显示分级体系,并以我国中原某地区的电子地图为例进行了多尺度显示实验。
文章的第一部分根据居民地将地理区域分为最密区、密集区、中密区和稀疏区种类型,并根据不同比例尺设定了不同的划分标准,并研究了不同密度区域多尺度显示模型建立的思路,即运用基于特征点求解关键比例尺的原理和方法对各密度区域的载负量随屏幕比例尺变化的规律进行分析,计算出各密度区域电子地图显示的关键比例尺,即可建立不同密度区的多尺度显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