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烈度

合集下载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及破坏力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及破坏力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及破坏力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来进行分类的。

震级是指地震的能量大小,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的影响程度,通常使用烈度表来表示。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地震等级的划分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1.中国地震局地震烈度表:将地震分为1-12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烈度等级。

2.美国地震学会地震烈度标准:将地震分为1-10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烈度等级。

3.里氏地震等级:使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的能量大小,震级越大,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的破坏力与地震等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地震等级越高,破坏力也越大。

地震破坏力的大小取决于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地形地貌、建筑物结构等因素。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影响破坏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力。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 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的基本烈度

地震的基本烈度

地震的基本烈度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工程建筑影响的强度。

(或者解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它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取决于地震时人们的感受或震后物体的反应程度、工程建筑的损坏或破坏程度以及地表的变化的宏观尺度。

强度与离震中的距离有关,离震中越近,强度越大。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大小来决定,能量越大、震级越高,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震级的主要意义在于根据释放的能量对地震进行分类。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结构重要性、所处地震带位置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是建筑等级划分的一个标准。

设防烈度越高,抗震等级就越高(一、二、三、四级,数小等级高)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

但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地震的烈度也是不定的;但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设防烈度是设计时考虑抵抗地震的大小。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地震的基本烈度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地震烈度分级

地震烈度分级

地震烈度分级摘要:1.地震烈度概述2.地震烈度的分级与特征3.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4.我国地震烈度划分标准及应用5.地震烈度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正文: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及建筑物等造成破坏的程度,它是衡量地震危害性重要指标之一。

地震烈度分级有助于我们了解地震的危害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从1度到12度。

1度地震仅仪器能记录到,人类无感;2度地震个别敏感的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3度地震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摆动加剧;4度地震震源附近居民有明显震感,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5度地震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6度地震房屋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7度地震建筑物破坏严重,道路塌方,山体滑坡;8度地震建筑物几乎摧毁,地面裂缝扩大,河流泛滥;9度地震建筑物彻底摧毁,地面剧烈变形,植被破坏,地貌改变;10度地震及其以上地震,破坏范围更加广泛,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地震波传播路径、地表地质条件等。

震级越高,烈度越大;震源深度越浅,烈度越大;地震波传播路径经过的地区地质条件越脆弱,烈度越大。

在我国,地震烈度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灾害评估、抗震设防、地震应急预案制定等领域。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我国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在地震发生后,根据实地调查和仪器测量,可以初步评估地震烈度,为后续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地震烈度的分级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震的危害性,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在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应加强抗震设防,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损失。

地震烈度名词解释

地震烈度名词解释

地震烈度名词解释地震烈度是指地震的强度和震感,是测量地震强度和对物体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参数。

它是根据地震震中区域内不同物体受到的震动强度和破坏程度来评定地震的大小的。

地震烈度的名词解释如下:1. 震中:地震发生的中心点,也是地震波最早到达的地点。

2. 烈度:地震的强度和震感的度量。

是根据建筑物和人体的反应来估计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和震感强度的指标。

3. 评定:根据采集到的地震数据和借助地震仪等设备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地震的烈度。

4. 震级: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指标。

通常使用地震仪观测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和周期进行计算,主要参考地震矩(Moment)。

5. 烈度表:用于记录地震烈度和地震烈度变化的表格。

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烈度表上可能包括不同的烈度级别和对应的破坏程度描述。

6. 破坏程度:地震对建筑物、设施和人体的影响程度。

破坏程度通常包括轻微、中等、严重和特别严重等级。

7. 人体反应:指地震发生时人体能够感受到的各种状况,如颤动、晃动、摇晃等。

人体反应通常被用于评估地震的烈度。

8. 建筑物影响: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受损程度和破坏情况。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衡量地震烈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9. 强烈震动:地震中具有高能量和高频率的压力波和剪切波引起的震动。

强烈震动对建筑物和人体可能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伤害。

10. 局部地震:在震中附近范围内发生的地震。

局部地震的烈度通常较高,对震中周围的建筑物和人口有较大的影响。

11. 深度震中:指地震震中的深度。

深度震中越深,震感可能越弱,但对地震波传播路径和破坏范围也会产生影响。

12. 余震:指地震之后发生的较小的地震。

余震通常持续一段时间,可能对已经破坏的建筑物和人体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地震烈度是评估地震大小和对人类、建筑物的影响的重要参数,了解和理解地震烈度名词的含义对于预测地震风险和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震设防烈度几度划分依据

抗震设防烈度几度划分依据

抗震设防烈度几度划分依据抗震设防烈度的划分依据可以根据建筑物的耐受能力和地震的破坏性来进行评估。

它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而设置的。

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共分为12个等级,从一到十二,依次递增。

一般来说,抗震设防烈度越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耐受能力也越强。

这种划分是根据地震破坏性的特点来进行的,地震烈度的划分是根据地震破坏程度、破坏范围、破坏形式等因素来评估的。

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是以Io表示,从Io度到Io度递增。

每个等级的设防要求都有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方面。

高烈度地震能够造成较大的破坏,因此高烈度地震的设防要求也相对较高。

抗震设防烈度的划分不仅仅影响到新建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对于已有建筑物的改造和维护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针对不同烈度的地震,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也有所不同。

通过按照抗震设防烈度划分,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也成为了公共工程和住宅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采取合理的抗震设防措施,可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提高抗震设防烈度也是我国地震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抗震设防烈度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建筑物的耐受能力。

在地震防治工作中,合理划分抗震设防烈度,确立相应的设防标准和措施,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抗震设防烈度划分,并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改造和维护中严格按照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操作,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人民的安全和财产的安全。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震级与烈度对照表

震级与烈度对照表

地震烈度这一术语来自于英文单词Intensity,最初用它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逐步扩展到反映地震中某一地区人的感觉、结构物的损坏、器物的反应和自然现象的变化等宏观标志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地震烈度的直接含义就是地震引起后果严重程度的一种衡量尺度。

地震烈度的第二种解释,是地震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也反映了地震破坏作用的大小。

所以,地震烈度也可以理解为地震破坏作用大小的一种量度。

虽然第二种解释是地震烈度最初含义的衍生,但长久以来,研究人员多在这一含义上使用它。

地震烈度概念在地震工程学的所有重要应用中都被理解为地震动强弱程度的度量尺度。

地震烈度的两种理解含义的区别在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应用的目的也不同。

从地震工程学的角度,应当强调它的间接含义,把它作为地震动破坏作用的度量尺度,考虑评定烈度的标志中哪些能反映地震动强度,是评定烈度的主要标志。

地震烈度表与地震烈度同时诞生,源于1564年意大利地图绘制者J.Gastaldi利用各种色彩在地图上表示地震作用的影响及震害程度不同的地区,这是地震烈度最初的概念和烈度分布图的雏形。

此后,人们借鉴并改进了他的做法,规定了评定烈度的宏观破坏现象及烈度评定方法,称之为地震烈度表。

地震烈度表的编制和地震烈度的评定属地震工程研究初期的前沿领域,百年来人们对它们的研究一直在延续。

[1]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设计烈度的定义或区别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设计烈度的定义或区别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设计烈度的定义或区别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震烈度、基本烈度、设计烈度的定义与区别地震烈度、基本烈度以及设计烈度是地震工程领域中常用的概念,它们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建筑物设计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震烈度评定标准

地震烈度评定标准

向往作文600字【精选】向往作文600字(通用31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向往作文6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向往作文600字篇1我向往的地方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欺骗,没有金钱和地位的高低之分,没有歧视,没有尔虞我诈的一片净土,同时,他更是一个只有安静和平,适合人在此生活但又不为外人所轻易打扰的一片安乐土。

那就应是一个被世人所遗忘的小部落。

部落里有一望无边的大海,这儿的人们靠捕鱼和捕其他的水产品为生。

白天,男生们出海捕鱼,到晚上才归来,他们的妻子除了每一天所必的工作外,在空闲时,还能够去海边补破旧的渔网,等着她们的丈夫归来。

当夕阳西下时,那红得发亮的余晖,照在那张铺旧的渔网上和那个女生的身上,你会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她像一幅充满了灵气的画卷,在画卷上,那张渔网被夕阳的余晖照得闪闪发亮,当你的视线转移到那个女生身上,你会被她的神情所震撼,她没有在城市中的人,所独有的那份浮躁之气,她有的是平静,幸福和知足。

她的手并不细化柔嫩但却那末生动,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智慧。

在那还就应有一片辽阔的草原,在草原上有马,有牛还有羊,时不时地还能够听到牧童的笛声,那笛声是那末的悠扬与纯净。

当你策马狂奔在草原时,风把你的头发和衣角吹起,你非但毫不理会反而更加的买劲儿,你会觉得你像一个英雄,当你累了,就让马停下来,你坐在马背上,看着周围的一切,你会觉得它既陌生又熟悉,熟悉,是正因这时你的家,陌生,是正因你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如果你够心细,你会发现大自然每一天都会用一个崭新的面孔去迎接你。

这就是我向往的地方,也期望有一天我真的能够到达这个地方。

向往作文600字篇2每个的人心中都会有所向往的生活,不知道大家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现在就先来说一说我所向往的生活,我一直向往着等到我长大之后,我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到美丽的远方。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一、概述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是地震学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主要探讨地震烈度随距离震源的远近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这种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地形、地表地质、土壤类型、地下岩层、人口密度、建筑物类型、地震波传播路径以及历史地震数据等。

本文将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复杂性。

二、地质构造与地下水位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各种构造单元,如断层、褶皱等。

这些构造单元对地震波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它们可以改变地壳的刚度和阻尼,从而影响地震波的能量衰减。

地下水位的高低也对地震烈度有影响,因为它能够改变地表的土壤湿度和孔隙度,进而影响地震波的传播。

三、地形与地表地质地形对地震烈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形的高低起伏可以改变地表的动力学特性,如地表的动力学阻尼和弹性等。

此外,地表地质的类型也会影响地震烈度。

例如,硬质地表对地震波的传播具有较好的反射作用,而软质地表则更容易吸收地震波的能量。

四、土壤类型与地下岩层土壤类型和地下岩层的性质也是影响地震烈度的关键因素。

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地下岩层具有不同的动力学特性,如刚度和阻尼等。

这些特性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和能量衰减。

五、人口密度与建筑物类型人口密度和建筑物类型是影响地震烈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人口密集的地区通常有更多的建筑物和设施,这些建筑物和设施的抗震能力直接影响地震烈度的大小。

例如,老旧建筑物在地震中更容易发生破坏,从而增加烈度。

因此,了解不同建筑物类型的抗震性能对于评估地震烈度具有重要意义。

六、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波传播路径是指地震波从震源传播到观测点的路径。

由于地壳内部结构的不均匀性,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等现象,这会影响地震波的能量衰减和传播方向。

因此,同一地点在不同方向上接收到的地震波的烈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此外,地表地质和土壤类型的变化也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能量衰减。

七、地震能量释放与烈度地震能量释放是指地震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大小。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烈度、峰值加速度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什么是地震强度和烈度?

什么是地震强度和烈度?

什么是地震强度和烈度?文/猛犸当前对于地震强度的表述方法,主要有两类:震级和烈度。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里氏震级和矩震级。

什么是里氏震级?里氏震级是由美国的查尔斯·弗兰西斯·里克特和本诺·古登堡在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以发生地震时产生的水平位移作为判断标准。

也就是说,在三种地震波(纵波,横波,面波)中,对地表破坏性最大的面波作为主要判断依据。

在里氏震级的定义中,对一个100公里外发生的地震,如果伍德·安德森地震仪记录到地震波的最大振幅为1厘米,则震级为4。

里氏震级是怎样划分的?根据里氏震级的定义,在震中100公里外,地震仪监测到最大振幅为1微米(千分之一毫米)的地震波,地震便是0级;10微米的地震是1级地震,1毫米的地震就是3级地震。

以此类推,里氏震级每上升1级,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增大10倍。

里克特为了让震级更具有通用性,尝试使用地震释放出的能量而不是振幅来修订震级的定义毕竟人们希望用更为直观的概念来描述地震的强度,而地震能量意味着地震造成的损失。

大地震的能量有多强?随地震波而来是地底积蓄已久的能量。

因为里氏震级并不像摄氏度这样是等分性的指标(即里氏震级不是线性单位而是对数单位),因此每两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也相差巨大。

根据里克特在1953年提出的公式计算,每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都是次一级地震的31.7倍。

这意味着,里氏震级每高出0.1级,就会多释放出0.412倍的能量。

举例来说,7.9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8级地震的1.412倍。

一般认为,8级地震将会释放4200000000000000000(4.2乘以10的18次方)焦耳的能量,这相当于十亿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

按照到目前为止人类投入战争的最大当量的长崎原子弹来计算的话,相当于同时爆炸了47600颗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地震波传递的能量并不是地震释放出的所有能量,正如最强的一阵风并不是整个风暴全部能量一样。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

地震等级与烈度对应表世界各国使用的烈度表不同,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ⅩⅡ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

日本把烈度称震度,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1至7度,共8个等级。

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一、地震等级地震等级(地震震级):是指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1、超微震: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2、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3、有感地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4、中强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5、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6、大地震:大于、等于7级7、巨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1、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2、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4、四至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5、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6、六至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7、九至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8、十至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地震烈度分级表地震烈度这一术语来自于英文单词Intensity,最初用它来表示地震的强烈程度,逐步扩展到反映地震中某一地区人的感觉、结构物的损坏、器物的反应和自然现象的变化等宏观标志遭受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地震烈度的直接含义就是地震引起后果严重程度的一种衡量尺度。

地震烈度的第二种解释,是地震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一般也反映了地震破坏作用的大小。

所以,地震烈度也可以理解为地震破坏作用大小的一种量度。

虽然第二种解释是地震烈度最初含义的衍生,但长久以来,研究人员多在这一含义上使用它。

地震烈度概念在地震工程学的所有重要应用中都被理解为地震动强弱程度的度量尺度。

地震危害的度量标准

地震危害的度量标准

地震危害的度量标准《地震危害的度量标准》前言嘿,朋友们!大家都知道地震这玩意儿吧,时不时就来那么一下,吓人一跳。

今天咱就来聊聊地震危害的度量标准是啥,为啥要搞清楚这个呢?其实就是为了让咱能更好地了解地震到底有多厉害,咱该怎么应对。

可别小看了这个,搞明白了,说不定关键时刻能救命呢!适用范围这个地震危害的度量标准呀,适用的场景可多啦。

比如说,在地震局或者相关的科研机构里,专家们要用它来评估地震的危险性,给政府提供建议,好让政府提前做好准备,该加固房子的加固房子,该组织疏散的组织疏散。

还有啊,建筑设计师们也得参考这个标准,来设计更坚固的房子,让咱住得更安心。

像学校、医院这些地方,更是得严格按照标准来,不然一旦地震来了,后果可不堪设想。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学校的房子不结实,那孩子们多危险呀!术语定义那咱先来说说啥叫“地震烈度”。

说白了,就是地震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

它可不是随随便便定的,而是根据很多方面来判断的,比如房子倒了多少呀,地面裂缝有多大呀等等。

还有个词叫“震级”,这个就是衡量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一个指标。

就像一个大力士,震级越高,这个大力士的力气就越大。

正文1. 地震烈度的划分- 咱们国家把地震烈度分成了 12 个等级。

从 1 度开始,基本上感觉不到,就像有人轻轻地碰了你一下。

到了 6 度可就不一样了,房子会晃,东西可能会掉下来。

再往上到了 9 度、10 度,那房子可能就大量倒塌了,简直就是灾难呀!- 比如说,有一次 5 级左右的小地震,烈度大概就是 4 度、5 度的样子,很多人感觉到了晃动,但没造成啥大破坏。

可要是来个 7 级、8 级的大地震,那烈度可能就到了 8 度、9 度,那可就惨了,很多房子都倒了,道路也断了。

- 大家要记住,地震烈度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同样一个地震,在山区和在平原,烈度可能就不一样。

2.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震级和烈度虽然有关系,但可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烈度
中文名称:地震烈度
英文名称:earthquake intensity
定义:根据地震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划分的等级。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

(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

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

简介
一次地震发生后,根据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和地表面变化的状况,评定距震中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绘出等烈度线,作为对该次地震破坏程度的描述。

因此,地震烈度主要是说明已经发生的地震影响的程度。

一个地区的烈度,不仅与这次地震的释放能量(即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还与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

地震的烈度在不同方向有所不同,如在覆盖上层浅的山区衰减快,而覆盖土层厚的平原地区衰减慢。

烈度还用于地震区划,表示将来一定期限内可能发生在某一区域内的最大烈度,估计一个建设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影响大小。

对新建工程来说,工程设计采用的烈度则是一种设计指标。

据此进行结构的抗震计算和采取不同的抗震措施。

地震烈度表
按照地震时的人的感觉,地震所造成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区分为几大类,以描述地震烈度的高低,作为判断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宏观判据,称地震烈度表。

有了这个判据,可以调查研究评定已经发生的地震,包括历史上发生的地震和新近发生的地震影响区的烈度高低。

有代表性的烈度表例如:罗西-福雷耳10度烈度表(1883年发表)、M-C-S12度烈度表(1923年发表)、1932年欧美国家参照M—C-S烈度表修改成MM12度烈度表和日本七阶烈度表等。

1957年编成的《新的中国烈度表》也是12度烈度表。

和M-C-S或MM12度烈度表类似,1~5度是无感(只能仪器记录)至有感的地震,6度有轻微损坏,7度以上为破坏性地震,9度以上房屋严重破坏以至倒塌,并有地表自然环境的破坏,11度以上为毁灭性地震。

这里是对没有经过抗震设防的建筑而言。


地震烈度
于考虑了抗震设防的建筑就不一样,而且建筑材料的差别、施工质量的好坏使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的表现也不同,烈度的判定也有差异。

因此,用地震烈度来判断地震影响大小是比较粗略的。

烈度定量
从抗震设计的要求来看,宏观标志不能直接应用,要有表征地面运动的物理量供设计采用。

有些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规定了与地震烈度相应的地震加速度,但各国的取值不一。

烈度区划
工程地震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用地震历史和地震地质资料,对全国各个地区在预定的时间内地震发生的大小和可能性作出预测,编制成地震烈度区划图,作为工程建设抗震设计的依据。

1976年中国颁发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比例尺为三百万分之一,图上用等烈度线表示出从1974年至2073年的100年内各地区可能普遍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地震小区划
地震烈度区划图上表示的是一个大的范围内地震烈度的平均水平。

过去的地震灾害经验表明,一个大的地区范围内地震烈度往往有局部的变异,或称烈度异常,这与局部地区的
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
地质、地形条件有关。

为了反映局部地区的地震地质、工程地质和地震活动性的影响,对一个城市或一个大的工程建设场地进行详细的烈度和地震动参数的分区,称为地震小区划。

同地震震级的区别
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
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

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

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

这个规定的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

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

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Ⅰ度到ⅩⅡ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

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Ⅰ至Ⅶ度,共8个等级。

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地震烈度Ⅶ度区
Ⅳ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观后果为依据来划分烈度等级。

但宏观烈度表不论制订得如何完善,终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据,不能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因素。

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物理标准来评定烈度,这种物理标准既要同震害现象密切相关,又要便于用仪器测定。

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时的地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面加速度峰值。

因为一般认为地震引起的破坏是地震惯性的力量造成的,而这种力量(不可称作惯性力)又决定于地面加速度。

这样就给烈度的每一等级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

结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约增加一倍。

后来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还有地面速度峰值。

中国现行的烈度表已经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两项物理量数据。

烈度影响因素
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1)地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按人的感觉及
地震烈度Ⅺ度区的唐山
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

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12度表较普遍。

此外还有7度表(日本)和10度表等。

中国采用12度表。

地震相关传说
在科学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对地震发生的原因,常常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解释。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我国,民间普遍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他们说地底下住着一条大鳌鱼,时间长了,大鳌鱼就想翻一下身,只要大鳌鱼一翻身,大地便会颤动起来。

用现代人的眼光分析这种传说,简直是荒诞不径。

但持这种说法的国家,并不只有中国。

例如,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海神普舍顿就是地震的神。

南美还流传着支撑世界的巨人身子一动,引起地震的说法。

古代日本认为,日本岛下面住着大鲶鱼,一旦鲶鱼不高兴了,只要将尾巴一扫,于是日本就要发生一次地震。

除此之外,埃及和印度也有关于地下住着动物在作怪的传说。

随着科学的进步,现在谁也不会相信这类迷信的说法了。

其实,地震就是地动,是地球表面的振动。

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可以是人为的原因,比如核爆炸、开炮、机械振动等;同样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原因,比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落地震等。

地震成因分类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9-10度:桥梁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