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产业结构差异及其演变的实证分析
湖北省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蛆 ¨ 弘
2 O O O 1
钉 们 蝎 “ 鸲 鸲
7 8 5 1 4 O 8
2 O O 4
2OO5
2 O O 6
2OO7
18. 0 元 , 长 60 ; 700 亿 增 . 第二 业 完 成 增 加 值
4 6 . 1 元 , 长 1 . ; 三产 业完 成增加 值 93 6 亿 增 66 第
管理科 学
武汉船 舶 职业技 术学 院学报
21 0 1年第 1期
湖 北省 产 业 结构 演 变 过 程分 析 *
方 春 英
( 汉船舶 职 业技 术 学 院公 共课 部 , 武 湖北武 汉
摘 要
40 5 ) 3 0 0
文 章 利 用 定 性 、 量 相 结 合 的 方 法 , 据 产 业 结 构 演 变 规 律 和 国家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规 划 , 析 了 湖 北 省 产 业 结 构 定 根 分
现 在 的 I II> I I> I 。
表 1 湖 北省 三 次 产 业 的国 内生产 总 值 构成 ( )
年 份 GDP 亿 元 ) 第 一 产 业 (
1 7 9 8
3 0年 的 发 展 , 北 经 济 取 得 了 较 快 发 展 。2 0 湖 08
年 , P总量 为 1 3 0 3 GD 1 3 . 8亿 元 ( 当年 价 ) 居全 国 ,
演 变 过 程 , 指 出 了其 存 在 的主 要 矛 盾 。 并 关 键 词 湖 北 省 ; 业 结 构 ; 析 产 分
中图 分 类 号 F8 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8 0 ( 0 1 0 ~0 3 —0 6 1 10 2 1 ) 1 04 3
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21世纪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再次调整,重化工业 重新受到重视,汽车、钢铁、化工等产业迅速发 展,同时,金融、房地产、物流等服务业也成为 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改革开放与轻工业崛起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开始调整,轻工业和 消费品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逐 渐形成。
新常态与高质量发展
04
案例研究
案例一:美国的产业结构演进
01
工业化初期
在19世纪初期,美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开始
大规模发展纺织、钢铁等制造业,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
02 03
重工业化与服务业兴起
20世纪初至中期,美国产业结构逐渐从重工业转向服务业,汽车、航空 、电子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等 服务业也迅速发展。
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
20世纪末至今,美国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 产业成为主导,知识经济和服务业继续壮大,形成了以高科技产业和知 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结构。
案例二: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
计划经济时期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产业结 构以重工业为主导,轻工业和农业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高级化
分析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如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产业融合与新兴产业发展
探讨产业间的融合现象,以及新兴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和作用。
演进影响因素分析
01
02
03
04
05
技术创新: 分析技术创 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 响,如新技术如何推动 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 业的诞生。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升 级成为重要任务,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 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发展重点,推动中国经 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湖北农村调研报告
湖北农村调研报告一、引言湖北农村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湖北农村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
本报告将分析湖北农村的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农业生产情况调研1. 农业用地规模:通过与当地农民交流和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湖北农村的农业用地规模相对较大,但存在着土地利用不均衡的问题。
2. 农作物种植结构: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湖北农村的农作物种植结构还以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而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种植比例较低。
这导致了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
3. 农业机械化程度:湖北农村的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力劳动。
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1. 农村产业结构:湖北农村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造成了农村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发展后劲不足。
2. 乡村旅游发展:湖北农村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存在着开发不足的问题。
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可以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四、农民收入情况调研1. 农民收入来源:湖北农村的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和务工收入。
由于农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和务工收入的不确定性,农民收入存在较大的波动。
2. 农民收入水平:湖北农村的农民收入整体上相对较低,与城市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
这对于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五、农村基础设施情况调研1. 交通设施:湖北农村的交通设施相对滞后,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客运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
这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物流运输。
2. 基础设施建设:湖北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农村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还需要加强和改善。
六、建议1. 农业结构调整:湖北农村应该加大非粮农产品生产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 农业机械化推进: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对湖北支柱产业的实证及经济学思考
、
湖北 的产 业结 构及 支 柱产 业 实证
由表 1 知 , 自 17 可 9 8年 改 革 开放 以来 ,湖 北 省 的 人 均 G P由 17 D 9 8年 的 3 2元 上 升 为 2 0 3 0 2年的
81 , 39元 产业结构发生 了明显 的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占 G P的比重 由 17 年的 4 。 D 98 0 %下降为 2 0 年 5 02
的 1 . 。下 降 了 2 - 百 分 点 ;第 二 产 业 产 值 占 G P的 比重 由 1 7 42 % 63个 D 9 8年 的 4 .%上 升 为 2 0 22 0 2年 的
4 . 上升了 7 92 %, 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产 值 占 G P的 比重 由 17 年 的 1.%上升为 20 D 98 7 3 0 2年的 3 . 6 %。 6 上 升了 1. 百分 点 。 业 结构 的 变化 大致 符 合产 业结 构演 进 的一 般 规律 。 93个 产 但是 , 第二 产业 产 值 占 G P D
一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0 — 7 9 2 0 )1 0 3 - 4 0 1 49 (0 6 0 . 0 6 0
国或 一地 区的支 柱 产业 是其 产 值在 G P的 比重 超 过 其他 产业 在 G P的 比重 的 产业 。 着科 技进 D D 随
步 和经 济发 展 , 产业 结 构不 断 演变 和成 长 , 国或一 地 区的支 柱 产 业也 发 生 相应 变 化 。 一般 说来 , 业结 一 产 构 的演进 分 为 农 业化 、 工业 化 、 息化 或 后 工 业 化三 个 阶段 , 阶段 一 、 、 信 各 二 三产 业 产 值 由高 到低 的顺 序 依 次是 一 、 、 到二 、 、 , 到 三 、 、 , 阶段 的支 柱 产业 分别 为第 一产 业 、 二 产业 和 第 三产 业 。 二 三 一 三 再 二 一 各 第 工 业 化是 经济发 展 极 为关键 的一个 阶段 , 在I . 化 的初 期 , 般 是农 业 和 轻纺 工 业 在 经济 发 展 中起 主导 ; J k 一
湖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湖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摘要] 在对湖北省1985-2008年三次产业演变过程描述基础上,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湖北省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特征,但变化显著、二元经济特征明显;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模式已经转变为“二三一”模式;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协同关系,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互为因果关系。
湖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继续坚持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积极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现代制造业,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比例,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湖北省;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湖北省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华中城市群,促进产业在区域内合理布局,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中国其他省份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湖北省产业结构的评价以及分析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建议。
一、研究对象、结构、方法和数据选择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湖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描述了湖北省在1985-2011年期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偏离度两种方法分析了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其次,使用ADF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了湖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结合产业结构相关理论提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湖北省统计年鉴》和湖北统计信息网,选取了湖北1985-2011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
二、湖北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通常用两类指标用来考察和衡量一个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变化,:一类是产出指标,通常用产值或增加值来衡量;另一类是投入指标,通常用各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来衡量。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弟于 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他通过考察得出:工 业比农业的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入多,即 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的附加价值高 。 英国经济学家C.G .克拉克结合配第的观点提出一 种经验性总结:配第—克拉克定理。 Nick 和Alan 对产业调整对就业状况产生的影响进 行了研究, 他们以英国南威尔士地区的钢铁产业转 移为例讨论了产业变动导致的就业变动。
偏离程度分析
结构偏离度ri= 第i产业GDP 产值所占百分 比/ 第i产业就业人数所占百分比- 1 偏差系数=∑|第i 产业GDP 产值所占比重﹣ 第i产业就业人数所占百分比| 其中i=1、2、3
相关性分析
用Xi表示第i次产业就业结构比重 用Yi来表示第i次产业的GDP比重 利用SPSS17.0对Y1和X1、Y2和X2、Y3和 X3分别做一元回归分析。
基本内容
本文以湖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在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偏离度、偏差系数、回归 分析等对湖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 进行实证分析。 在数据选择上,本文依据湖北省统计局的统计数 据,选取了历年湖北省总产值、总就业人数和三 次产业的增加值及其就业人数。由于1978年至 1989年间,部分年份的就业人数数据缺失,所以 本文研究期间为1990年至2009年。
第三产业
X3=-0.119+1.068Y3 拟合优度R2 为0.904,F检验值为168.855,相应 的P值为0.000 第三产业GDP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比重 就增加1.068个百分点,而且截距为负值,说明湖 北省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相比吸纳劳动力的起点 较高,空间还很大 。 三次产业回归分析的结果中,第三产业的系数最 大,说明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强。因此 加快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对湖北省剩余劳动 力的再就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摘要】湖北农业发展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主要分析了湖北农业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紧张、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水平差距等问题。
土地资源紧张导致农业生产空间受限,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农田荒芜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等问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产出质量不稳定。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大土地保护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湖北农业才能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关键词】湖北农业发展、重要性、现状、挑战、土地资源、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科技水平、未来展望、对策建议。
1. 引言1.1 湖北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湖北农业作为湖北省最基础的产业之一,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湖北省地处中国中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农业不仅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村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
湖北农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进程,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市场竞争的加剧,湖北农业发展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
如土地资源紧张、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湖北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加强湖北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是当前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能够更好地了解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为湖北农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1.2 湖北农业现状概况湖北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产业在湖北省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湖北农业总面积约为2778万亩,农业总产值约为1800亿元。
湖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CONTEMPORARYECONOMICS量取值范围的假设,可得:坠s坠b=2(1+β)2k2(2+θ)2(4+θ)γb2>0(27)由价格弹性的定义:e=-dqdppq=1bpq(28)可知,在本模型中,价格弹性e与变量b呈反比关系。
另外,将均衡解s分别对变量k,β,θ,γ求导,得到:dsdk=-4(1+β)2k(2+θ)2(4+θ)bγ<0(29)dsdβ=-4(1+β)k2(2+θ)2(4+θ)bγ<0(30)dsdγ=2(1+β)2k2(2+θ)2(4+θ)bγ2>0(31)dsdθ=2(1+β)2k2(18+14θ+3θ2)(2+θ)4(4+θ)2bγ<0(32)由以上式子可得:命题5:若企业合作创新成功可能性越小,两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创新溢出系数越小,产品替代性越弱,产品价格弹性越小,则政府应对企业采取越高的研发补贴比例;若企业合作创新成功可能性越大,两企业创新能力越弱,创新溢出系数越大,产品替代性越强,产品价格弹性越大,则政府应对企业采取越低研发补贴比例。
三、结语本文采用三阶段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激励行为、企业的合作创新决策和产量竞争行为三者的内在关系,并得到如下结论:一是存在政府补贴的条件下,企业合作创新带来的企业净利润和社会总福利高于企业单独创新的情况,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合作创新带来的企业成本节约额高于企业单独创新所带来的成本节约额;二是提高政府补贴比例,将增加企业合作创新的投入,提高产出水平和利润水平;三是根据企业创新成功概率、创新能力、创新溢出水平以及产品的替代性和价格弹性的大小,政府应提供相应的研发补贴。
此研究对企业的竞争和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为政府制定补贴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尽管通过理论模型,我们得出了若干有现实意义的结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拓展的研究领域。
如在有限理性下,考虑运用演化博弈的理论研究企业合作创新决策和产量竞争问题;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研究政府激励行为和企业的合作创新决策及两者的关系;在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条件下,研究企业群合作创新决策和政府研发补贴相互关系等。
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分析
‘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2019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㊂作者简介:张育铜(1999-),男,山东潍坊人,本科,研究方向:经济地理㊂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分析张育铜(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本文利用1995-2008年湖北省城市非农人口的数据,采用了城市首位度指数㊁聚类分析㊁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城市规模体系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的进程㊂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相对合理;城市规模体系结构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大城市的发展速度相对于较中小城市来说发展的较快,呈现出激烈的竞争发展态势;城市系统的规模和结构属于第一分布图像的阶数分布的过渡阶段㊂武汉是湖北省的中心城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第二㊁第三城市(襄阳,黄冈)的实际和理论规模差异也相对较大㊂关键词: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结构;湖北省;城市首位度城市体系又称为城镇体系,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网络体系,一个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该城市的发展趋势㊂20世纪以来国内很多城市地理学者已经对长三角㊁珠三角以及东北地区㊁华南地区㊁华东地区等区域城市进行了研究[3],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4]㊂但是,当回顾有关城市系统的论文时,发现很少有关于湖北省相关城市系统的规模和结构的研究㊂改革开放以来,以湖北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为湖北省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㊂因此,本文基于湖北省各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数据年份,运用城市优势指数和等级尺度法对城市规模结构的特征和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㊂湖北体系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㊂1研究区的概况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湖北省简称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㊂从东到西的长度约为740k m ,从北到南的宽度为470k m ,总面积为18万多k m 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㊂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约5920万人,其中,城镇3568.47万人,乡村2352.66万人㊂湖北省有12个地级市,24个县级市,其中,热门城市有武汉市㊁宜昌市㊁黄冈市㊁荆州市和襄阳市㊂1.2数据来源及说明我国城市规模常用的统计口径(传统口径)是市区非农人口数,是由于该指标连续性强,数据获取容易㊂由于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户籍 和 非户籍 的界限逐渐模糊,非农人口已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城市规模,周一星等[6]提出用 五普 资料中的市人口(普查口径)来重构我国的城市人口规模指标㊂本篇文章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5-2008年)㊁‘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1995-2008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㊂2湖北省城市规模演变历程湖北省目前一共有36个城市,其中共有12个地级市,占城市总数的30%;县级市24个,占城市总体数的66%左右㊂湖北省只有武汉一个超大城市,还有4个大城市㊁12个中等城市和19个小城市,而缺失了人口规模在100~200万级别的特大城市,这表明湖北的城市等级体系不发达㊂湖北省城市规模及人口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㊂表1 湖北省城市规模及人口变动年份合计(个)城市人口(万人)超大城市>2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199030825.41328.439.88243.529.521253.530.71995341134.41375.833.13176.415.611338.129.81924421.52000361296.31441.1344232.91812357.422.619264.920.42002361373.91459.333.44271.119.712370.4221927319.9注:城市规模按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分组,表中数据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整理1990-2002年,湖北省的城市数由30个增加到了36个,城市的市区非农业人口由825.4万人增加到1373.9万人,提高了66.5%,全国同期为26.6%,增长‘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速度已经领先全国水平;1990年湖北省缺失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两个规模级别的城市,在2002年,有40个城市的人口在50~100万之间,但是仍然缺少人口在100~200万之间的城市,大城市与大城市的比例继续增长㊂城市人口众多的中小城镇的数量正在减少㊂湖北省城市非农业人口从1995-1997年呈直线上升,1997-1998年却又下降,可能受洪水移民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水平滞后㊂1998年以后,湖北城市非农业人口逐年上升,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㊂(如图1)图1湖北城市非农业人口随时间的变化3湖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的计量分析3.1首位度指数分析首位度指数包括2城市指数(S 2)㊁4城市指数(S 4)和11城市指数(S 11),通过城市体系中第一大城市与其他城市人口的比例关系,反映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㊂公式如下:S 2=P 1/P 2(1)S 4==P 1/(P 2+P 3+P 4(2)S 11=2P 1/(P 2+P 3+ +P 11(3)式中:P 1,P 2, ,P 11为城市按规模大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㊂按照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2城市指数应该是2,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应该是1[7]㊂利用上述公式(1)~(3)对湖北省1995-2008年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指数进行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表2)㊂表2 湖北省1995-2008年城市首位度指数变化年份2城指数4城指数11城指数19952.971.231.3419962.911.231.3519972.861.111.0719982.710.990.8919992.70.980.8420002.70.980.8420012.770.990.8620022.790.990.8520032.81.010.8620042.851.030.8720052.350.890.8320062.310.940.8720072.620.990.920082.731.020.92 从表2看出,历年湖北省武汉首位度指数均接近3,说明首位城市武汉的辐射范围很广,湖北省城市发展总体上处于一城独大㊁规模集中和空间集聚阶段㊂其中,2城市指数在2004年以前比较稳定,其间呈现出小波动的趋势,而21世纪以来首位城市和第2位城市的规模差距有所减小后又呈上升趋势,武汉第一城市的地位无可撼动㊂在2006年以前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在逐渐减弱,相应的各规模等级城市的集聚效应逐渐增强,而2006年以后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㊂根据我国特色的行政中心城市体系,湖北省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基本上趋于合理㊂对1995-2008年的2城指数㊁4城指数和11城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发现2005年为最好,2006年次之,第三类为1997年,第四类有1998-2004年和2007年以及2008年,最后一类为1995年和1996年㊂结果显示在2005年和2006年,城市首位度最合理,2006年以后城市的集聚效应呈现出递增的趋势㊂图21995-2008年首位度的聚类分析3.2位序 规模法则检验位序 规模法则,用于描述城市人口规模及其基于人口规模的区域顺序㊂其公式为:P i =P j ˑR i -q 或l g P i =l g P j -q l g R i .(1)湖北省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的双对数回归决定系数R 2(0.80~0.94),1995年以及2005年以来R2较高,城市结构符合等级尺度规则,并且已经确认,城市等级尺度之间存在自然的相关性㊂表3 1995-2008年湖北省城市位序-规模双对数回归分析表年份q R年份q R19951.22760.941420020.81440.886519961.28170.92220030.819870.88719971.12650.801920040.82840.872719980.88820.859820050.857940.901219990.87160.870320060.87640.938620000.81520.880720070.85310.938920010.82370.876520080.85980.9308 (2)从城市位序-规模的双对数散点图中(图3)可以发现,城市的实际与理论规模在第二㊁三城市中有一定的差距㊂因而据此可以推断出,湖北省正处于城‘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市规模体系结构向首位分布向城市规模分布的过渡阶段㊂在整个的研究段内,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稳居湖北省的首位城市地位,其后是襄阳市,而第三城市却有所变动㊂图3湖北省城市位序 规模双对数散点图(3)从1998年至今城市规模集聚效应在湖北省的高位序中不是很明显,但是湖北省的中低位序却比较发育㊂从时间序列来看的话,q 值的变化大致上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在2005年以前,城市数量处在膨胀的阶段,中低位序的城市发展较快,q 值减小;2005年之后,q 值处于波动变化的状态,这和湖北省加快长江沿岸城市群的发展政策有很大的关联㊂4结论与建议(1)湖北省城市数量在1990年之前处于扩张阶段,1996年达到36个,城市体系结构较为合理㊂(2)湖北的城市规模结构符合等级规模法则㊂(3)湖北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属于第一分布和等级规模分布类型㊂第一城市武汉是中原最大的城市之一,第二和第三城市(襄阳,黄冈)的规模差距很大㊂为了湖北省未来的发展,应积极与国家交通干线连接,加快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加强武汉等中心城市的领导作用,增强湖北省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㊂以实现新型产业升级为工作的重点,促进武汉第一城市的现代服务的辐射面积,完善乡村配套的基础设施,使之成为促进城市体系发展的推进力,进一步推动湖北省的城市体系结构优化和发展㊂参考文献:[1]J e f f e r s o nM.T h eL a wo f t h eP r i m a t eC i t y [J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R e v i e w ,1939,29(2):226-232.[2]潘鑫,宁越敏.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研究[J ].人文地理,2008,23(3):17-21.[3]陈彦光,周一星.城市等级体系的多重Z i pf 维数及其地理空间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6):823-830.[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顾朝林,胡秀红.中国城市体系现状特征[J ].经济地理,1998,18(1):21-26.[6]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2018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 ].湖北日报,2019-03-04(007).[7]张杰,杨先花.我国中部地区城市规模体系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33(02):103-108.[8]范红艳.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02):51-55.[9]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西北人口,2011,32(04):47-52.(收稿日期:2021-01-29)。
湖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湖北省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差距不仅与东部地区相比反差较大,同全国平均水平的横向比较也是差距明显,其不仅表现在城乡经济总量、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城乡产业发展层次、产业结构(包括所有制成分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技术结构等),表现在城乡发展观念、思想意识、决策机制和管理水平、创新能力上。
湖北省城乡在经济区位以及市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上的鸿沟既有历史的原因,更有一系列现实的制约因素。
可以说要湖北省要缩小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居民收入、生态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上的差距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任重而道远。
本研究认为,要相对缩短城乡协调发展的建设进程,就必须对城乡差距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树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长期奋斗的观念和长期作战的毅力与决心,积小胜为大胜,力争跳越式前进,逐步改变相对落后面貌,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
一、湖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评价(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横向比较表4-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横向比较湖北省浙江省湖南省全国1984 2002 1984 2002 1984 2002 1984 200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590.6 6788.52 669 11715.6 645 6958.6 651.2 7702.8 配收入(元)(C)农民人均纯收入392.29 2444.06 446 4940.4 348.2 2397.9 355.3 2475.6 (元)(D)城乡居民收入比1.512.78 1.5 2.37 1.9 2.9 1.83.11(C/D)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以1.15%、1.1%的平均速度增长,截止到2002年底,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88.52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44.06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了11.49倍和6.23倍。
湖北省产业结构差异及其演变的实证分析
湖北省产业结构差异及其演变的实证分析摘要: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已经进入到了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风险全面释放的窗口期。
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成了湖北省全体上下的一致共识。
本文通过计算湖北省12个地级市产业结构的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实证分析湖北省各地级市产业结构差异的演变规律,并试图寻找区域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禀赋、区域经济政策等之间的互动关系。
最后探讨了地方区域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提出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希望有利于湖北省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Krugman专业化指数;区域经济政策一、引言一直以来中央把调结构、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加之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在保增长的压力之下,地方政府不得不积极从内部找答案、谋发展。
对于像湖北这样一个相对较大的中部省份,区域内部鄂西北、鄂中、鄂东南之间在自然禀赋、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不均的情况非常普遍,由此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然而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的大背景下,湖北省内的地方区域经济政策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不可能涵盖到各省下的各个更小的地区。
因此,地方区域经济政策存在必然有其特殊的原因。
湖北各市区应以国家层面的政策为指导,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经济发展政策,对缩小各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湖北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近年来,关于中国的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状况的研究有很多,但得出的结论尚存争议。
例如Young(2000)通过对各地国民收入的五个部分(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和贸易)以及三次产业相对比重演变的分析,认为中国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程度在降低。
但是,另外一种观点却认为中国各省区之间的产业专业化是加强的。
例如:范剑勇(2004)通过你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得出了2001年的地区专业化指数比1980年有了显著的提高的结论。
湖北省产业结构概况
湖北省产业结构概况一、工业湖北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
是中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中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种钢生产基地,中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中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中国重要的纺织基地之一。
已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汽车、钢铁、光电子信息为优势产业的格局。
2008年,全省全社会投资完成5798.56亿元,同比增长27.9%,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2.67亿元(下同),同比增长29.1%,比上年同期增幅提高1.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6.46亿元,增长92.6%,增幅提高6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50.21亿元,增长38.7%,增幅提高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66.00亿元,增长21.2%,增幅回落4.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92.67亿元,增长23.3%,增幅回落4.8个百分点(一)汽车产业湖北省机械汽车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一主两带”的产业基础。
“一主”即以汽车产业为主导,机床工具、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石化通用机械、重型矿山机械、食品包装机械、通用基础件、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内燃机、文化办公设备、民用机械等门类齐全、实力较雄厚的13大产业。
“两带”即以东风公司十堰、襄樊、武汉为基地的汽车产业集聚带,以宜昌、荆州、武汉、黄石为基地的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聚带。
湖北省县域产业结构对经济差异影响的实证分析
国 民收 入 ,
区 钟 祥 3 2 55 0 1 4 1 83 3 2
枣 阳 2 5 2 4 931417 89 较
2 13 83 6 56 7 6 1 7
3 5 3 43 35 52 121
湖 北 省 产 业 结 构 变 动 对 县 域 经 济 差 异 的 影 响
从 表 2中可 以看 出 , 9 8 至 2 1 年 19 年 00
麻 城 3 3 2 O2 6 9 43 8 7 8
1 4 5 83 8 32 47 19
2 1 23 46 4 36 8 7 0
产业 鄂 大 冶 发 达
是 在 经
济 发 展 的 初 期 。第 一 产 业 总 是 处 于 最 主 要 的地 位 ,
之 后 , 着 随 年 代 的 延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 业
19 98 l v类
I类 I
2 1 00 I 类 I
I I类
的联 系 。 北 省 县 域 经济 发展 水平 相 差 大 , 湖
内容摘 要 :文章 选取 湖 北省 3 2个典 型县 域 单位 ,根 据 产 业结 构 演 变的 规 律 ,按
I :第三 产业>第 二产业 > 一产 类 第
业:
l :第 二 产 业 >第 三 产 业 > 一 产 l 类 第
产 业 结 构 演 变 的 一 般 规 律
美 国著 名 的 经 济 学 家 库 滋 涅 茨 通 过 对 各 国 国 民 收入 和 劳 动 力 在 产 业 间分 布 结 构
关 键 词 :县 域产 业 结 构 经 济 差异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演变——基于湖北经济的实证分析
B 表示第 i 产业 单位产值所 占用的资本存量 , 其值越低 , 意味着 该产业资本产 出效率越 高 , 其值上升 ( 资本效 率下降 ) 则该产业 就业量增 ̄ ; 表示单位 资本的就业吸收能力 , Je l J 其值增加则会提
高就业量。
四 、 据 来 源及 处 理 数
转变 的过程 , 产业 结构调 整和升级 可节约 资源 、 保护 环境 是实 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
’
尘 + 18 K( — )
兀( / 0 P 1) 0
利用上述公式 , 以计算不同产业的资本存 量。 可
三 、 究 思 路 研
在经 济中 , 产业 结构调整 和升级 是分 工深化 、 资源配置 优 化的结果 , 工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配置优化 。亚 当 ・ 分 斯密
化对就业的影响 。
运用相关价格 指数 , 历年 GDP 资本存 量等折算为 17 将 、 98
年的可 比值 , 计算 了三次产业 的单位 产出 占用 资本 ( 元 / 亿 亿 元 )单位 资本吸纳 的就 业量 ( 、 万人 / 元 )并从年鉴 上查到湖 亿 , 北三次产业产值比例 。在 此基础上 , 运用上述数据分析 了 G DP 变化 、 三次 产业产值 比例 、 单位产 出 占用 资本和单 位资本吸 纳 就业量变动对就 业的效应 。
A 曲}(- ̄( r)【。 1+n +【t = ee) + 1(1 p h0p) E u Y Y o + p t1 3 1
7_ 4
《 当代经济)o 1年8月( ) ) l 2 上
宏 观 经 济
●■●■●■ ■■■■●■■■ ■●■■■ ■■■■■■■ ■■一 ■ ■ ■ ■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一、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湖北形成了以武钢为中心的冶金工业区,武重和武锅为中心的机械制造工业区,武船为中心的船舶制造工业区, 武汉纺织工业为基础的轻纺工业区,青山石化为中心的石化工业区等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后,湖北一方面继续享受国家投资兴建新的产业集群, 如武汉沌口汽车城的兴建;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也兴建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葛店开发区、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等。
全省县域已有80多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
其中,有一部分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如仙桃己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大冶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通城成为国内最大的涂附磨具生产基地和第二大云母生产基地,随州市三里岗香姑产业集群是“中国香姑出口第一镇”。
应城长江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是中国最大的有机氟、有机硅生产基地。
武穴市花桥木螺钉(小五金)产业集群是全国螺钉生产的三大产业集群之一。
二、湖北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湖北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中部区域的重要产业区。
其基本特征如下:(一)发展速度快特色产业集群在我省部分地区发展速度较快。
如武穴市除形成了医药化工主导产业外,有梅川食品、龙坪塑革、花桥五金三个产业集群。
潜江市有泽口化工、张金铝业、周矶建材三个产业集群。
在一些发展较好的乡镇,一个乡镇就有2个产业集群。
如蔡甸索河镇有劳保手套和五金制锅两个产业集群,分别聚集企业103家和48家,生产的劳保手套和铁锅分别占全国市场的40%和汉正街市场的200%。
(二)支柱性产业己经形成汽车及零配件、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这三大行业是湖北的经济主体,也体现出武汉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的特色。
此外,相关特色产业如电子、化工、纺织、建材、食品等行业,在湖北产业集群里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其中,光电子产业和生物及新医药产业代表湖北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三)集群优势初步显现彭场无纺布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由制品加工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外商和外地企业纷至沓来的发展局面。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摘要】湖北农业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对湖北农业现状的概况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和未来发展趋势。
同时也探讨了政策保障和发展展望,为湖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在总结了湖北农业发展的建议和重要性,为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链和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提供了指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湖北农业有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湖北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未来趋势、政策保障、展望、建议、重要性1. 引言1.1 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湖北农业是湖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于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湖北农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如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种植方式落后、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湖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虽然湖北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对湖北农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有效的发展对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任务。
通过综合分析湖北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可以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提供重要参考,促进湖北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2. 正文2.1 湖北农业现状概况湖北是中国农业大省,农业总产值一直占据着全省经济的重要地位。
湖北的农业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其中水稻是湖北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湖北还以畜牧业和渔业为辅,养殖业发展比较良好。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湖北农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近年来,湖北农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逐步提高,农民收入也在逐年增加。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支持湖北农业的发展。
黄石产业结构剖析与发展大产业路径的思考
黄石产业结构剖析与发展大产业路径的思考一、背景介绍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黄石市的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着转变。
本文将对黄石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剖析,探讨未来黄石市的发展大产业路径。
二、黄石市的产业结构1. 历史发展黄石市的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形成了以煤炭、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行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之后,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黄石市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2004年,黄石市确定了“大化工、大钢铁、大能源”等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了以化工、钢铁、能源为支柱的产业结构。
2. 现状分析目前,黄石市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以化工、钢铁、能源等为主导产业,占据了市场主体地位;•冶金、轻工、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发展也相对较快,为产业结构的多元化提供了支撑;•农业、服务业等非制造业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
3. 优势产业黄石市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化工:黄石化学工业园区是全国最大的煤基化工产业园区之一,拥有400多家企业,是黄石市乃至全国化工行业的重要基地;•钢铁:黄石市的钢铁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包括武钢黄石钢铁、宝钢黄石钢铁等大型钢铁企业;•能源:黄石市是华中地区唯一的煤炭资源城市,具有比较丰富的煤炭资源。
三、发展大产业路径的思考1.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随着国家政策的转变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黄石市的传统产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环境治理、资源短缺等。
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是黄石市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这些产业的出现将能有效补充传统产业的不足,带动经济增长;•提升现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黄石市的传统重工业在以前是以数量获得利润,随着技术的发展,利润增长空间变窄,需要转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更高的利润。
湖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与转换路径研究
展差距呈不断扩 大的趋势 , 这对湖北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和构建和谐社会 形成 了严重制约 。因此 , 深入考察湖北城乡
比较 劳动生 产率 就越 高 。用 G P表 示生产 总值 ; D a和 D GP
G P D n分别 表示农业 部门和非农业部 门的生产 总值 ; L表 用 示全社会从业人员人数 。 L 和 L 分别表示农业部门和非 用 a n
湖 北社 会科 学 2 1 0 2年 第 3期
湖北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与转换路径研究
李名峰 , 范绍庆
( 中师范大学 管理学 院, 华 湖北 武汉 4 0 7 30 9)
摘要 : 改革 开放 以来 , 湖北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了巨大成就 , 但城 乡二元 经济结构强度却呈现 “ 型 波动迂 W” 回的变动趋势。 通过利 用综合二元反差指数作 为测度指标 , 结合 湖北省情 , 实证讨论 了 18 - 2 1 90- 0 0年湖北省二元经 - 济结构 的演 变历程 , 并从制定城镇化 战略 , 发展 第三产业 , 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和 实施 户籍制度改革等方 面, 尝试 提 出了湖北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可行路 径。 关键 词 : 二元经济结构; 综合二元反 差指数 ; 径选择 ; 路 湖北 中图分类号 :0 1 F6.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8 7 (0 20 — 0 5 0 10 — 47 2 1 )3 0 6 - 4
作 者简介 : 李名峰 (9 ) 男 , 中师范大学管理 学院公共 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 17 , 华 经济师。范绍庆(9 6 - , 华 17 _ ) 男,
中师范大学管理 学院公共 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博 士后 。 基金项 目: 中国博士后科 学基金项 目“ 于‘ 基 顶层设计 ’ 的户籍、 土地和公共服务统筹 改革研 究” 的阶段性成果 。 目编号 : 项 2 10 9 1 12 1 0 14 18 ;0 0年湖 北省 重大调研课 题基金 项 目 “ 北推 进城 乡基 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研 究”的研 究成果 。项 目编号 : 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产业结构差异及其演变的实证分析摘要: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已经进入到了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期、风险全面释放的窗口期。
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成了湖北省全体上下的一致共识。
本文通过计算湖北省12个地级市产业结构的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实证分析湖北省各地级市产业结构差异的演变规律,并试图寻找区域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禀赋、区域经济政策等之间的互动关系。
最后探讨了地方区域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提出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希望有利于湖北省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Krugman专业化指数;区域经济政策一、引言一直以来中央把调结构、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放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加之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得日趋复杂,在保增长的压力之下,地方政府不得不积极从内部找答案、谋发展。
对于像湖北这样一个相对较大的中部省份,区域内部鄂西北、鄂中、鄂东南之间在自然禀赋、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不均的情况非常普遍,由此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然而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长江经济带的大背景下,湖北省内的地方区域经济政策配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不可能涵盖到各省下的各个更小的地区。
因此,地方区域经济政策存在必然有其特殊的原因。
湖北各市区应以国家层面的政策为指导,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经济发展政策,对缩小各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湖北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近年来,关于中国的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状况的研究有很多,但得出的结论尚存争议。
例如Young(2000)通过对各地国民收入的五个部分(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和贸易)以及三次产业相对比重演变的分析,认为中国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程度在降低。
但是,另外一种观点却认为中国各省区之间的产业专业化是加强的。
例如:范剑勇(2004)通过你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得出了2001年的地区专业化指数比1980年有了显著的提高的结论。
对于中国行业区域聚集程度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白重恩(2004)认为过于粗糙的行业分类可能导致Young(2000)的结论出现偏差。
对于中国地区专业化、产业聚集程度提高的原因,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非平衡的增长政策与对特定产业和地区的优惠政策有关。
例如徐龙宇、黎欢(2013)以苏北的经验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江苏省振兴苏北区域政策的实施效果,最后的结论说明了地方区域经济政策对促进和协调区域内部发展是起作用的,特别是对提高落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意义。
于诗琦(2014)从区域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产业政策等几个方面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探讨,最后得出实施区域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快速、稳步发展的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综述我们可以发现有两处地方可以进一步讨论:一是大部分的前人论文在比较产业结构演变时只是选择了两个时间点,没有形成一种连续的观点来看待演变过程,偶然因素较重;二是在细分产业专业化指数的指标选取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即使有的文章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行业,但是出于对数据的可获得性上的考虑,只能选择一些大中城市或者有代表性的沿海省份作为样本数据,例如就存在单独以江苏、福建或者山东一个省份进行产业集聚讨论的文章。
出于对以上两点的考虑,本文直接以三次产业分类这样的具有完备性的分类方法,连续选取最近10年的数据来对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专业化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看是否存在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或逐渐降低的情况。
同样也是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完备性上,本文没有讨论恩施自治州以及仙桃、天门和潜江三个省直管市。
三、湖北省产业结构专业化程度的实证研究(一)地区专业化的内涵总的来说,有两种形式上的地区专业化,一种是产品完全地区专业化,另一种是产业完全专业化。
前者指不同的地区专门生产不同的产品,每个地方分工不同,只生产自己的产品。
可以是完整的产品也可以是某一产品的某一部分。
后者指不同的地区产业布局完全不同。
Krugman 专业化指数可以分为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地区间专业化指数。
由于本文主要是研究湖南省各市区之间制造业专业化的差异,因此只计算了地区间专业化指数来反映。
地区间专业化指数直接衡量两个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
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通过地区间专业化指数的差异反映出来的产业结构的差异,最后可以反映在各地区经济的差异程度上。
(二)地区间专业化测度方法∑∑∑-=kkjk jkk ik ik ij E E E E K (1) 其中,ij K 是地区i 和地区j 之间的产业结构的差异程度。
ik E 表示i 地区k 产业的工业产值,∑k ik E 是i 地区的全部工业的总产值。
jk E 是j 地区k 产业的工业产值,∑kjkE是j 地区的全部工业总产值。
该指数取值范围[0,2],指数越大,表示两个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越强。
行业集聚而导致的专业化实际上是生产与人口分布在特定地区集聚的反映,因此在对专业化进行度量时,既可以使用就业数据,也可以使用产出数据。
本文采用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之比来代入计算。
(三) 湖北省各地级市之间产业结构专业化指数的计算与分析利用地区间专业化指数计算公式,分别对2004年至2013年10年间湖北省各地级市之间产业结构的专业化指数进行了计算,限于篇幅,正文部分仅给出2013年的结果(表1),其余年份见附录。
表1湖北省产业结构Krugman 专业化指数(2013年)武汉 黄石 十堰 宜昌 襄樊 鄂州 荆门 孝感 荆州 黄冈 咸宁随州武汉 0.0 25.6 2.9 10.5 13.5 27.1 15.5 18.2 10.1 11.8 19.2 8.3黄石 0.0 23.9 15.1 13.0 2.0 13.8 8.235.1 36.9 44.6 33.3十堰 0.0 8.9 10.9 26.0 12.7 15.7 11.2 12.9 21.9 10.6 宜昌 0.0 3.0 17.0 5.0 7.7 20.1 21.9 29.5 18.3 襄樊 0.0 15.1 2.9 4.822.1 23.8 32.5 21.2鄂州0.015.9 10.3 37.1 38.9 46.3 35.4荆门0.0 5.6 21.3 23.0 34.5 23.3 孝感0.0 26.9 28.6 37.2 25.9 荆州0.0 3.5 14.5 5.0 黄冈0.0 16.2 16.2 咸宁0.0 11.3 随州0.0 数据来源:根据湖北省各城市相关年份的统计年鉴计算。
单位为(%)观察表1,我们可以发现2013年湖北省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跨度较大,极大值出现在黄石和咸宁两市之间,Krugman专业化指数达到了44.6%;极小值(不包括0)出现在黄石和鄂州两市之间,其Krugman专业化指数只有2%,查阅原始数据,见表2:表2 黄石、鄂州和咸宁三市2013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表城市统计年度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黄石2013 0.45 64.04 35.51鄂州2013 0.05 65.06 34.89咸宁2013 0.3 41.91 57.79 从表2中可以看到,黄石跟鄂州两市都是第二产业吸纳了主要劳动力,占比均高达60%以上。
作为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黄石市素有“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和“服装新城”之称。
全市已形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建材、能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等八大产业集群。
黄石拥有新港(物流)工业园、大冶经济开发区、阳新工业园、黄石港工业园、西塞工业园、下陆长乐山工业园、大冶灵成工业园等7个省级工业园区。
而鄂州由于地域面积偏小,人口偏少,受工业化历史的路径依赖较重。
新中国成立后,鄂州市相继兴办了一批重点企业,其中包括武汉钢铁公司的重要矿山-程潮铁矿,湖北省最大的地方钢铁基地鄂城钢铁厂(现为武钢集团鄂钢公司),国内有名的立窑水泥厂-鄂城水泥厂等。
鄂州建市以来,基本上是以钢铁为主体的冶金工业,以服装和纺织为主体的纺织工业,以陶瓷、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为主体的建材工业。
武钢、团球矿场为主导的大型重工产业才使得鄂州的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
而自古以来就有温泉之乡美誉的咸宁市则以服务业见长。
辖区内拥有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闯王陵(李自成墓)也在此山中。
咸宁温泉谷致力于建设国家AAAAA景区,以温泉养生为起点,坐拥中国中部地区最值得体验的世界风情温泉,成为武汉、长沙、南昌经济圈接待、度假、会务和旅游的热门选择。
可见每个城市都是基于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各自的主导产业。
横向分析之后再来看一下纵向分析的结果,见表3,其中,各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专业化指数为该城市与其他城市间产业结构专业化指数的算术平均值。
湖北省产业结构专业化指数为各地级市产业结构专业化指数的算术平均值。
表3 湖北省及各地级市间专业化指数的平均值年份武汉黄石十堰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荆州黄冈咸宁随州湖北2004 20.7 35.5 24.7 22.1 21.3 33.5 29.3 22.3 29.7 42.1 22.6 33.4 28.1 2005 21.0 41.8 24.1 24.8 21.2 38.6 30.6 24.7 30.8 41.9 21.7 24.3 28.8 2006 20.6 39.0 22.0 23.6 22.0 35.2 30.0 24.2 27.3 43.9 19.9 24.4 27.7 2007 16.2 33.6 16.9 17.3 21.0 29.7 17.9 26.2 25.9 27.8 17.6 27.4 23.1 2008 16.4 30.6 17.1 17.8 20.7 28.2 19.0 23.0 26.4 29.3 17.0 27.1 22.7 2009 19.6 28.5 19.5 21.9 24.3 31.3 21.1 24.6 25.6 28.3 31.5 23.8 25.0 2010 16.2 35.8 16.0 19.3 16.2 32.3 17.3 24.1 24.8 18.3 33.5 25.7 23.3 2011 16.1 30.0 15.6 19.2 15.6 34.3 16.7 19.2 28.7 24.9 25.5 18.5 22.0 2012 18.0 35.5 17.8 28.1 18.5 35.4 19.8 22.9 24.6 28.8 23.2 19.1 24.3 2013 14.8 22.9 14.3 14.3 14.8 24.6 15.8 17.2 18.8 21.3 28.0 19.0 18.8 数据来源:根据湖南省各城市相关年份的统计年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