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gEarth数据加载及组织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sgEarth数据加载及组织解析

1.osgEarth的数据加载流程

由前文可知,用户可以使用osgEarth自己的earth文件,简单指定各种数据源,而不用关心数据如何渲染,便能在三维球上显示各种地形数据。本节,将会解读osgEarth如何解析earth 文件,利用用户提供的数据源,来构建三维球上的各种地形。

图3.1所示是加载数据的整体流程,本节将就这四个步骤进行具体的解读。

图3.1 osgEarth数据加载整体流程

1.1 读取earth文件

osgEarth继承了OSG的插件机制,所以osgEarth提供了专门读取earth文件的osgdb_earth 插件。通过查找并调用此插件,达到读取earh文件的目的。图3.2展示了查找读取earth插件的具体流程:

图3.2 查找读取earth插件的具体流程

这个具体流程展示了osgEarth如何找到读取earth的插件——osgdb_earth.dll。这个流程其实也是osg插件机制中的具体流程,主要在read函数中根据文件后缀名查找读写插件,查找策略见前文2.1.3的OSG插件机制,找到插件后便根据文件名构建ReadNodeFunctor的仿函数,然后调用doRead()函数来具体读取。

无论读取earth文件,还是读取影像数据、高程数据或一般的文字,都是这样一个流程,通过找到具体插件后调用插件里的doRead函数。

在osgdb_earth中,主要就是将earth文件中的内容转换成后面构造map需要的conf对象。图3.3展示了一个包含标签比较全面的earth文件,图3.4为转换后的conf结果结构图:

图3.3 普通earth文件内部代码

图3.4 earth文件转换后的conf对象结构图

如图所示,将earth文件中的标签转换成就conf对象就是将标签语言的嵌套转换成父子关系,然后每个对象包含自己的属性值。

1.2 构建map

由上一节可知,通过earth插件,将earth文件中的数据属性,渲染属性等构成conf对象。接下来,就是根据这些属性,来构造一个包含影像、高程、模型等的map。图3.5展示了osgEarth 构造map流程:

图3.5 通过属

性构造map对象

由图可知,此时构造的map,并没有实际的读取数据,仅仅是将从earth文件中获取的conf 对象属性进行分类,构造了一个逻辑map,主要指定了map包含什么图层,每个图层的名字、数据源和所需driver插件。

1.3 构建mapNode

这一步将是加载数据中的重点。在这一步,将会通过上一步获取的map对象及options对象,调用具体的driver插件,来构成地形节点。

构建mapNode的过程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在osgViewer(OSG最基本的场景图形浏览器,osgEarth最基本的场景图形浏览器是在osgViewer基础上改进的osgEarth_viewer,其主要是加载组织地形数据等,核心渲染功能还是osgViewer)渲染前的预处理,主要在地形引擎的preInitialize()中完成。osgEarth2.4的默认地形引擎为MpterrainEngineNode,所以一般是在MpterrainEngineNode::preInitialize()中完成第一步。这其中,主要完成地形节点的初步框架构建,及底图影像的加载。如图3.6所示

图3.6 构建mapNode第一步逻辑

第二步便是在osgviewer开始渲染,创建漫游,相机开始添加场景时,进行后续的添加,并使用TileKey管理构建四叉树组织。此时根据视点范围及距离,通过OSG的PagedLOD分页机制,动态调度选择加载区域瓦片节点。关于数据如何按四叉树进行组织,分页LOD如何动态调度选择加载数据将在后文进行详细解读。此处主要关注构建mapNode的流程和最后mapNode的逻辑节点树。如图3.7所示。

图3.7 构建mapNode第二步逻辑

下面便来解读每一步的详细流程。

图3.8 构建mapNode第一步详细流程

图3.8展示的是构建mapNode第一步的详细流程,最后生成包含了地形节点、模型节点和overlay模型节点的子树。其中,在根据map的空间参考坐标系设置TerrainEngineNode的坐标系和椭球模型时,map对象有获取profile属性。Profile是确定数据的空间信息重要属性,其如何确定数据的空间信息将在后文进行详细说明。若map对象的options中没有设置profile,默认将其中的SRS(空间参考系)设置为WGS84坐标系。

图3.9 构建mapNode第二步详细流程

图3.9展示的是构建mapNode第二步详细流程。此处只挑出了重点的函数,主要创建了第一层的TileKey和根节点。每个rootNode包含四叉树索引组织的key,包括范围信息等,然后还包含这块范围的各种数据,所以,创建根节点的createRootNode将是我们下面分析的重点。

图3.10 创建根节点的逻辑流程

图3.10展示的是创建根节点的逻辑流程。由图可知,归纳为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即创建了包含影像图层、高程图层及TileKey的瓦片模型,第二件事是将这个模型以PagedLOD形式加入根节点。其中TileKey包含模型的空间信息,能正确确定数据在三维球上的正确位置,且以四叉树形式被组织起来。PagedLOD即分页LOD,能根据视点范围动态选择加载哪些节点。这两个技术将在后文详细解读。

图3.11 createRootNode流程

图 3.11展示了创建根节点的详细流程。其中,在创建影像图层和高程图层中,相应的execute函数里分别调用了createImage()函数和createHeightfields()函数,这两个函数根据数据中的option属性,调用了相应driver的插件,而进行了实际具体的数据读取。如果需要写自己的插件读取影像数据或高程数据,则必须重载这两个函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