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易不可为将帅
《登幽州台歌》 资料
目录陈子昂简介 (2)人物生平 (2)主要作品 (2)诗歌特色 (3)轶事典故 (6)写作背景 (7)幽州台 (7)陈子昂简介人物生平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
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怀经纬之才的陈子昂,出三峡,北上长安,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科举考试。
落第后还乡。
回故里金华山研读,"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
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为他后来革新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永淳元年(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再次入京应试,仍不为人知。
文明元年(684)进士及第。
陈子昂生性耿直,关怀天下,直言敢谏,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斥和打击。
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为奸人所害。
但因其文"历抵群公",得罪权贵,不为所用。
不久唐高宗病逝于洛阳,武则天执掌朝政,议迁梓宫归葬乾陵。
陈子昂闻后,上书阙下加以谏阻,武则天看后,叹其才,授以麟台正字,旋迁右拾遗。
垂拱二年(686),万岁通天元年(696)两次从军北征。
陈子昂北征,积极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的分裂战争,多次直言进谏,不但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挤和打击,壮志难酬的陈子昂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被奸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主要作品①《感遇》诗38首;②《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③《登泽州城北楼宴》、《登幽州台歌》;④《观荆玉篇》、《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度荆门望楚》、《晚次乐乡县》、《送魏大从军》等。
诗歌特色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展开全文《孙子兵法》01章始计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
文言文中的疑问代词《文言补遗》:有子曰:“三人之义有相轻而无相害者”(《文言补遗》)。
《文言补遗》(又名《续补遗》):“我故我言之,非以子为言故也。
”“言”字义上属于疑问代词,它能表示疑问,或疑问代词。
“问”,“对”是一个疑问句。
下面用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问】将之日,闻其客知也?或闻其声而信之也。
——《滕王阁序》)《后汉书·张衡传》:“二君相见则甚欢”为什么?——这是“将相之相”啊!(1)若问将之日,闻其客知也?——《王勃传》“将之日”,“将”是一个疑问句,它可以表示疑问,也可以表示怀疑。
它有时是疑问句,有时又是疑问句。
如:(君何因)与言:今之将也,而无备者,将相之道也也哉?何为?问曰:将以何来?则将军相相;有相知者,若相与不相知者也——《陈情表·张衡》(《滕王阁序》)又《滕王阁序》“二君相欢”何为?——难道他也会像相王一样?又如“君与马俱去兮”(《送韦侍御之任蜀州》)《后汉书·张衡传》:“前去九江时,二君会于南亭,常令相见甚欢。
”这就是“将相之相”啊!1、问曰:将以何来?我问将军什么是“将军”,将军怎么回答我?——《左传·宣公元年》王夫之问曰:“夫将以何来?”夫之以何语?何为?——《荀子·劝学》(《劝学诗》)又《郑玄·将治》)问曰:“将以何来?”——《出师表》“何为”何为?“何为”还可以表示疑问,“相”指相知,如:“相”是疑问句,表示有一个人知道它。
例如:(王曰:君何故?闻其客知也?)——《汉书·高帝纪》2、这一句“将军相相”究竟是什么意思?“将军相相”,本作“将军相答”,后用“将军相与言”代替。
而《汉书·张良传》中把这句话用了第二个词,即“客知也”,意思是说你所说的将帅之道也像“将军相相”一样吗?这里说的也可能是一种疑问语、疑问代词的用法。
但我们认为这个两个词就相当于一个疑问词、一个疑问句了。
如果没有疑问关系的两个字组在一起的话。
孙子兵法及译文
孙子兵法及译文孙子兵法·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高三语文下册《秦晋肴之战》知识点
高三语文下册《秦晋殽之战》知识点【原文欣赏】《秦晋殽之战》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
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孙子论将帅的“五德”《智、信、仁、勇、严》
孙⼦论将帅的“五德”《智、信、仁、勇、严》将者智信仁勇⾔--《孙⼦兵法》《孙⼦兵法》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齐⼈孙武所著,是世界公认的“古代第⼀兵书”、“兵学圣典”。
它以当时进步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作指导,⾼度浓缩我国古代⼈民的⼤智慧,构建了中国古典军事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其思想和影响在今天已超出军事领域,深⼊到政治、经济、体育等社会⽣活的各个⽅⾯。
它不仅受到国内外军事家,⽽且也受到政治家以及企业家等各⽅⼈⼠的⼴泛关注与推崇。
掀起了对《孙⼦兵法》研究的⼀个⼜⼀个的⾼潮,他们从不同的侧⾯去挖掘《孙⼦兵法》现实价值,其中包括军事学、管理学、领导学、⼼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并且把它运⽤到⽣活的各个⽅⾯。
《孙⼦兵法》⼗三篇都贯穿着对“将帅”的最⾼要求,孙⼦⾮常慎重地提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他认为将帅是国君的助⼿,辅助的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助有缺陷,国家就要衰弱。
另外,《孙⼦兵法&作战篇》还说:“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可见,孙武⾮常重视将帅在国家⽣活中的重要地位,对将帅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孙⼦兵法》的许多论述中都涉及到领导⼼理学的内容。
其中五事之⼀的“将”就是专门阐述将帅本⾝素质和领导艺术。
下⾯分别对《孙⼦兵法》中有关领导⼼理学的思想加以探讨。
1、领导特质论孙武系统论述了领导特质的结构观,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也就是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简称“五德”。
他⾼度简明的概括了作为军队将帅需要的领导素质,同时也是选择将领的主要标准。
1971年,⼼理学家爱德华*吉⾊利通过事实研究,采⽤语义差别量表法得出领导特质可以分为3⼤类、13个因⼦,包括能⼒、个性品质和激励3个⼤类。
通过对⽐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的⼼理学家的科学研究的结论与两千多年前的孙⼦所提出的领导特质有很多相似。
当然,⽤现代的观点分析,孙武的领导特质论显然是不充分的。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周易》就是我们要终生学习的,绝对不能认为自己能够全部弄懂《周易》,我们只要能懂《周易》的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
但就是这一点点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
本文出自大成国学研究院张成。
转载请说明出处。
《周易》就是智慧之海,《周易》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个字,可以说都就是充满智慧,只不过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能不能“悟”到的问题。
周易学习如何入门说明周易重要性的第四句话,就是“生命宝藏”。
在历史上,孔子对《易经》的评价就是相当高的。
还有很多人对《易经》也有很高的评价,像医圣孙思邈就说:“不知易,无以言太医。
”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她就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
唐代的名相虞世南,她也说过一句话:“不知易,不可为将帅。
”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就是精通《易经》的。
这一句话可以扩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无以言军事”,“不知易,无以言外交”,“不知易,无以言教育”。
历史上下几千年,因为《易经》而成就的杰出人物真就是太多了。
我们回顾历史,去瞧瞧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刘伯温、诸葛亮、毛泽东,她们都学了《易经》。
我们读书,杂七杂八的书您读1000本都不如读一本《易经》,叫做杂书万卷,不如经书一部。
我们现在所读的《易经》,也就就是《周易》。
“周”字本身有三层含义,第一就是周全,它写的东西非常周到、全面。
第二就是周期,说这个天地之道,变化的规律,就就是七日来复。
第三指朝代,代表周朝。
“易”字也有三层含义,即有“三易”之说,第一就是变易,周易最重要的思想,就就是变易,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在变化之中,里边有很多话进行阐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就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第二就是简易,《易经》把世间万事万物讲得很清楚,很简单,但就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们就是在不断地复杂化。
《易经》把“简单”写得很清楚:“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刚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经易理交流及易经学习方法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北景鹏大厦四栋25C 电话:83170988 传真:83170933 网站:http:// www. bbedu. com
《易经》与现代科学
《易经》与现代科学
○《易经》被称为“宇宙代数学”,“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受八卦阴阳符号的启发,发现了二进制,为计算
《易经》与养生
动静之用,阴阳之用。
小调查:如果确实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学习易经, 我们愿意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北景鹏大厦四栋25C 电话:83170988 传真:83170933 网站:http:// www. bbedu. com
千古一秘:《易经》学习方法
《易经》的学习原则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景田北景鹏大厦四栋25C 电话:83170988 传真:83170933 网站:http:// www. bbedu. com
《易经》的评价
《易经》的基本原则
变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173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 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174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 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185圣 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 利,鼓之舞之以尽神。191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96易之 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208 简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 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 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174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194 不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177子曰:天下 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虑?日往则 月来,月往则日来,199
有关曹操的成语
有关曹操的成语1.傲睨得志傲睨:傲慢地斜眼看。
得志:愿望实现。
形容因实现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原来曹操自破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政皆在相府商议。
”2.不知丁董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出自:清·赵翼《陔余丛考·成语》:“曹操既擒吕布,欲缓其缚。
刘备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太师乎?’”3.长驱直入长驱直入:马不停蹄地疾驰;直走:一直往前走。
指的是不停歇的长距离快速旅行。
形容急行军,势不可挡。
出自:汉·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直入敌围者也。
”4.沉吟不决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
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出自:三国·曹操《秋胡行》:“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5.称王称霸王:帝王;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
比喻凭借权势横行一方,或狂妄地以首脑自居。
出自:三国魏·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6.赤壁鏖兵纪:一场恶战。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侵吴,孙权联合刘备大军抵抗曹操,联军在赤壁用火攻曹操。
指激烈的战斗。
出自: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兵,全仗我东吴力气。
”7.除残去秽残:残暴。
肮脏:污秽,邪恶力量的隐喻。
肃清社会上的残酷腐朽势力。
出自:汉·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待。
”8.斗酒只鸡斗:酒器。
古人祭亡友,携鸡酒到墓前行礼。
后作为追悼亡友的话。
出自:汉·曹操《祀故太尉桥玄文》:“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9.斗转参横北斗七星转,群星打横。
天快亮的时候。
出自:三国·魏·曹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
”《宋史·乐志》:“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
《孙子兵法》原文 注释
《孙子兵法》孙武【概述】《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军事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96-前453年,它全面总结了春秋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些列带普遍性的战争指导原则,对我国军事和战争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曾被誉为”兵学圣典””东方兵学的鼻祖”。
1.计篇(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翻译: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
孙子兵法导读课复习题
《孙子兵法导读》课复习题一、历史上记载和今天流传的《孙子兵法》各是多少篇?《汉书·艺文志》记载82篇流传的13篇二、《孙子兵法》有哪些重要版本?魏武帝注孙子/最早注释本十一家注孙子/最通俗易懂武经七书本孙子兵法/最流行版本银雀山汉墓竹简本/最早三、《孙子兵法》为什么受到中外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东方重整体,重谋略,重胜负结局,忽略过程。
西方重过程,重细节,战略思维相对不发达。
孙子兵法包含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论兵又不囿于兵的大战略的军事文化观念,它的思想可以涉及到除军事以外的政治,外交,经济以及企业管理,体育等各个方面,因而各个领域的人们都会从孙子兵法中汲取它的思想)四、从《孙子兵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军事文化的哪些特点?论兵又不囿于兵的大战略的军事文化观追求和平,最大限度地制止战争暴力的求善态度尚智善谋、因情用兵的战法偏好五、什么是“五事七计”?预测战争胜负,谋划战争全局,揭示出战争活动的特点是诡诈奇谲,精辟阐述了诡道制胜的基本原则五事:道天地将法其中将包括智信仁勇严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以此知胜负六、“诡道十二法”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宗旨是什么?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1摒弃了周朝礼制思想下的道德面纱,2揭示出战争活动的特点是诡诈奇谲,3精辟阐述了诡道制胜的基本原则,要求将帅们根据“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原则,靠欺敌误敌、示形动敌、避实击虚等诡诈战法来取胜七、从“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看战争消耗对现代战争的制约的影响。
战争旷日持久会造成国家财力的极大消耗会加重人民的负担,造成社会动荡会因国内空虚引发其他国家入侵省财用,惜民力这说明经济消耗很大;战争持久,对军事形势不利。
战争打久了,军队在物质、精神方面都有根本的损耗,虽然可以采取各种办法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但由于伤亡逐渐增大而不断地招募兵员,以及武器装备大量耗损而不断地需要补充,使国家的人力、物力逐渐困难,人民的厌战情绪就会日趋强烈,士气日趋低落。
谋攻原文译文
《谋攻》作品赏析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作品译文全文翻译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卒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卒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伍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伍就差一些。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方的)武装力量,下策才是攻城。
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
制造了望敌军的高车和(攻城用的)四轮战车,准备(攻城用的)器械,数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数月才能完工。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1)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持其政治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这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
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把握的,就不能随便用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思想。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则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可能胜也可能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孙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
这一思想是极富科学价值的。
自有战争以来,古今中外的战争指导者,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对此曾有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秦晋崤之战-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知识
秦晋崤之战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埋葬。
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
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
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ﻫ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
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
”穆公访(咨询)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
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
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
拱:两手合抱)”。
ﻫ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
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ﻫ秦师遂东(向东进)。
ﻫ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
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
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
姜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
姜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作者:姜国柱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周国之师,齐国之祖,百家宗师,韬略鼻祖,千古武圣。
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德业风流,泽及后世,万民敬仰,代代传颂。
姜太公的文治武功,英明伟业,史不绝书,为人楷模。
本文只就其军事谋略思想,择其要者,述之如下。
一、文武兼备,修德禁暴姜太公深知用兵作战与治国爱民是紧密相关的,没有以万民为基础的战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因此,姜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并非就兵论兵,就武论武,而是尚“文韬”、讲“文伐”,重“武略”、讲“武攻”,强调文伐、武伐并用,先文后武,文武兼备,注重修德禁暴以悦服万民,非专任武力以征服天下。
这就是《六韬》中先论“文韬”,次论“武韬”的道理。
姜太公认为,国君要得天下、王天下,就必须收归民心,使天下万民归服;要使天下万民归服,不能只靠武力征服、威吓,首先应当以仁义道德收服民心,使万民心悦诚服。
因此,要从政治、道德入手,教化万民,使万民与在上位者心同意合,共同协力,这是靠武力征服、压服所不可能达到的。
因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
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
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
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六韬·文韬·文师》)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非王者一人之天下;国家是国中人民之国家,非王者一家之国家。
人的本性是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给人以生利的是道义,能行仁义道德者,则能使天下人归服。
因此,国君应当以天下万民之利害为利害,与万民同忧乐,以生利成万民为务。
只有以仁义道德为天下兴利除害,求生免死,得乐去苦,才能使天下人与之共生死、共忧患、共苦乐。
如此便可以收揽民心,固结民心,使万民归心、欢心。
侯方域《八阵图序》原文及翻译译文
侯方域《八阵图序》原文及翻译译文1、侯方域《八阵图序》原文及翻译译文侯方域《八阵图序》原文及翻译侯方域原文:余友贾生开宗,年逾五十,老矣。
负奇,好大言,嗜酒,不拘绳墨。
常自许得为宰相,当一年平寇,三年可尽撤诸塞上兵。
里人大笑,以为病狂。
乃感愤,著《八阵图》数千言。
余则独有取焉,而为之序曰:呜呼!今天下隐忧,盖在于文臣之望浅,而武臣之志骄,不知其所终矣。
陆贾有云:“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夫为相,不必读书,身先险阻,策合群力,能不忌害人之功者,名相也;为将,不必善骑射,粗知古今,遇大变而不挫者,名将也。
今天下急、急论将哉。
汉祖之明,不难于拜坛下,而难其所拜者韩信;阖庐之信,不难于斩宠姬,而难于识孙武而任之。
天下而有韩信、孙武,宜使之专制千里,岂当更有开府①位其上,中贵②观军容,掣其肘也?天下而无韩信、孙武,又何取于诸将而群委之以旌节,倚之若长城也哉?今天下宣蓟握重兵,豫楚多元帅,而鸣镝在郊,堠火且连未央。
然则收其所为旌节,撤其所为长城,即外患不靖,内忧不灭,而国家省金钱之费,人民免首功之惨,亦未始非勿药而愈病也。
余所以终愿今天子之右文而左武也。
虽然今之以文臣任武事者朝则枢府藩则抚军吾皆得而见之矣大约多历年所而得之。
又或以盘错之地,狡利者善避,更授钝者,此其胸中岂异伍卒?而乃使诸大将肩蟒围玉,相与拜跪之。
固宜为其所轻,而日有愤噪之变也。
虽日推毂③铸印于以称,曰文:饰则得矣,勘乱则未也。
呜呼!叶公好龙而龙至,燕王市马而马来,我国家地广人众,而倜傥非常之略寂焉无闻,将果无人言之耶?抑无人用之耶?岂天未悔祸而人未厌乱耶?又岂人之建功立业各有其时,而急者不可以缓,缓者不可以急耶?何贾生之且老而尚托于其言也?[注]①开府:朝廷委派各地进行监督的大臣。
②中贵:受皇帝宠信的近臣。
③推毂:推车前进,比喻推荐人才。
译文:我的好友贾开宗,年过五十岁,老了。
身怀奇才,好谈国家大事,喜欢喝酒,不受俗礼约束。
经常自我感叹说如果我能够做了宰相,将在一年内平息寇乱,三年就可全部撤掉边塞驻军(使国家安定)。
经典道德经名句翻译及感悟
经典道德经名句翻译及感悟【篇一】经典道德经名句翻译及感悟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感悟】“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
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使用。
4、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翻译讲解】: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
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感悟】赢得民心,注重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6、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二章【翻译讲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感悟】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感悟】治理国家,当施仁政。
《孙子兵法》领导心理学思想探讨
《孙子兵法》领导心理学思想探讨∙分类:社科学术∙作者:梅光耀潘红虹∙字数:2781来源:科学与管理第6期摘要:作为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孙子兵法》,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军事理论,而且还涵盖了宝贵的领导心理学思想。
本文从《孙子兵法》所包含的领导心理学入手,着重分析领导心理学思想中的领导特质和领导职能两个方面。
关键词:孙子兵法领导心理领导特质领导职能《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齐人孙武所著,是世界公认的“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
它以当时进步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作指导,高度浓缩我国古代人民的大智慧,构建了中国古典军事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其思想和影响在今天已超出军事领域,深入到政治、经济、体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受到国内外军事家,而且也受到政治家以及企业家等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与推崇。
掀起了对《孙子兵法》研究的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去挖掘《孙子兵法》现实价值,其中包括军事学、管理学、领导学、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并且把它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文主要探讨《孙子兵法》的领导心理学思想,给当今社会的企业和政府机关的领导以参考和借鉴。
现代领导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其主要研究内容为有关领导的心理特质和管理行为模式。
《孙子兵法》十三篇都贯穿着对将帅的最高要求,孙子非常慎重地提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他认为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的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助有缺陷,国家就要衰弱。
另外,《孙子兵法·作战篇》还说:“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可见,孙武非常重视将帅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对将帅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孙子兵法》的许多论述中都涉及到领导心理学的内容。
其中五事之一的“将”就是专门阐述将帅本身素质和领导艺术。
下面分别对《孙子兵法》中有关领导心理学的思想加以探讨。
1、领导特质论孙武系统论述了领导特质的结构观,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也就是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简称“五德”。
古代兵法名言名句
古代兵法名言名句1.《孙子兵法》中有哪些名言名句1.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第一】译文: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
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
2.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作战第二】3.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谋攻第三】4.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谋攻第三】5.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谋攻第三】6.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谋攻第三】7.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谋攻第三】8.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谋攻第三】9.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关于吕蒙的成语及解释_和吕蒙有关的成语
关于吕蒙的成语及解释_和吕蒙有关的成语1、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
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
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
吕母生气,欲责罚吕蒙,吕蒙说:“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
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吕母闻后,“哀而舍之”《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
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去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在政治与军事方面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分别几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为什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就告别了关于吕蒙的成语典故。
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在吴主孙权的启发下,于繁忙的军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发愤读书,越读越起劲。
随着知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见解也日益深刻。
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以为吕蒙是个大老粗,不屑去看他。
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
席上,吕蒙问:军师这次接受重任,和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当,水来土淹,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批评说: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决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
鲁肃听了,非常折服,并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知易不可为将帅201905
19年前,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奄奄一息。
临终前,学生询问是否还有什么要留下的。
他思索了片刻,只留下了一句遗言:“中国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经》。
”这位老人就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
古人言,《易经》博大精深,在于它包罗万象。
虞世南说:“不知易不可为将帅。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易经》是一部涵养福报的典籍。
当中的八律,是为人成器的名言至理。
读懂这几句话,你的人生越来有福气。
受人之辱,不动于色。
佛家有句话:“受人之辱,无动于色,道成近矣。
”南怀瑾先生说,一个人能够承载多大的福气,关键在于他能够背负多大的屈辱。
有人辱你,面不改色,非但不是懦弱,反是胸襟,胸襟宽厚者,人生自有天地。
很多人受不了言语不敬,稍有不悦就立刻翻脸,一把嗔火烧了自己的前程。
《百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乌龟快要渴死了。
正巧头顶有大雁飞过,于是就请求道:“大雁,能否带我飞到有水的池塘里去?”大雁见乌龟可怜,就同意了。
大雁叼着一根树枝,让乌龟衔着,临行前一再叮咛:“一会飞上了天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开口。
”乌龟点头答应,大雁带着乌龟往南飞。
当飞过一片村庄的池塘时,村童看见了天上的乌龟,哈哈大笑。
“看,那只笨乌龟,被大雁捉走了。
”乌龟觉得受到了侮辱,大怒:“我是和他们去找水,不是被捉住的!”话还没说完,就从空中掉了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所谓一念嗔火起,火烧功德林。
生活中很多时候,眼见着就要成功了,往往因为忍受不了只言片语而功亏一篑。
《呻吟语·应务》有言:“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厚德载物,一个连言语都承载不了的人,如何能载得了大福。
大多数时候,你感受到的侮辱,其实不值得计较。
若无其事,才是最好的报复。
施人之恩,不记于心。
《战国策·魏策》有言:“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一个人做了有恩于别人的事情,不能总放在心上。
齐国有一年闹旱灾,很多人吃不上饭。
有一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后来去吃的人,越来越少,吃过的人非但不说好,反而责难他。
这一天,黔敖看到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两眼昏昏无神地走过。
他左手端着食物,拦住了他。
“喂!来吃吧!”饥民抬头看着他,说:“正因为不想吃你施舍的食物,我才蒙着脸走开。
”原来,为了宣扬自己的善行,黔敖四处招摇,说自己给别人免费食物。
结果,那些
受了施舍的人,更觉得尊严扫地,无地自容,宁愿饿死也不愿受他的恩惠。
华罗庚说:“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真正的善良是从骨子里表现出来的,不张扬,不作秀。
有句话说得好:“施比受更有福。
”施恩,不是把善行当做交易,更不是以善易善。
如果每次都记在心上,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察人之过,不扬于众。
老话说,心宽一寸,路宽一丈。
一个心宽的人,就算知道了别人的过失,也不会四处散播。
这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德行。
德行好的人,本身就是给自己种了一块福田。
相传楚庄王有一次打了胜仗,大宴群臣,令一个许姓宠姬跳舞助兴。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把蜡烛都熄灭了。
这时一位将军喝多了酒趁机拉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扯下那人帽子上的缨带。
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楚庄王让众人都摘下帽子,继续畅饮。
7年后,楚庄王伐郑遇险,一名将领主动率领部下开路,反败为胜。
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这位战将却辞不受赏。
他说七年前调戏许姬的人就是自己,此番杀敌是为了赎罪。
没想到当年一念宽容,给自己带来一员猛将,救国于危难。
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曾言:“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
听闻别人是非,闭口不言,是为修养,可少祸端;察人有过于己,恕而容人,是为能容,必多福安。
而那些打着“性格直爽,有什么说什么”的人,大多不是心直口快,就是心里坏。
觉人之诈,不愤于言。
察觉到别人的狡诈,不要用言语表现你的愤怒。
多动脑,少动嘴,冷静思考,才能趋福避祸。
《大学》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越是急事,越要冷静。
遇事不逞口舌之快,保持清醒,不乱方寸。
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写道:“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一个人越容易被激怒,就越容易陷入对方的陷阱。
曾国藩年轻做事,心烦气躁得罪了不少人。
后来他的恩师唐鉴先生就送给他一个字——静。
从那时起,曾国藩每逢遇事都要静思一会,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也是由此而得。
受人之恩,铭记于心。
古希腊有句谚语:“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济水南面,一个商人渡河时落了水。
商人求救:“我是济水的富商,如果谁救了我,我给一百两金子。
”有个渔夫路过把他救上了岸,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
渔夫说:“当初你说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商人全然忘记了渔夫救他的恩情,反倒是算起了钱账来。
“你一个打渔的,一天的收入才有多少?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过了一段时间,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结果船触礁沉没,再一次落水。
渔夫看到却头也不回地走开了。
很多人总是习惯去计较失去的,却很少为已经拥有的而喜悦。
有的人,风光后就忘了帮他的人;有的人,成功后就远了陪他的人。
陶渊明曾在诗中写道:“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韩信当年落魄潦倒,饥饿难耐时,江边一位漂母给他饭吃,很多年后韩信赠以千金。
做人一定要知恩,记住别人的好,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好。
《六祖坛经》上说:“一切福田,都离不开心地。
”心地,发自于一个人的言行,蕴含着人的福气。
人活一世,福祸相依。
与其羡慕别人的好福气,不如多想想自己是否能承载得起。
做好当下的事,善待眼前的人,你的福田总有一天会开出花海。
——读懂《易经》5句话,人越来越有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