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的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汝昌的小故事
【篇一:丁汝昌的小故事】
家乡一些老人叫丁汝昌为丁尔昌;叫“丁统领”为“丁铜鼎”,这到底
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丁汝昌原名丁先达,咸丰十年(1860),程学启率丁先达等82名
干将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丁先达从此以后改名丁汝昌。
庐江方言读“汝”为“尔”,遂有丁尔昌之名。
在《潜川丁氏宗谱》的
文字中,也有称丁汝昌为丁尔昌的。
随着丁汝昌职位的升迁变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名号称呼,如:丁
统领、丁军门、丁提督、丁提台等;家乡人将“丁统领”误称为“丁铜鼎”。
但“丁铜鼎”的称呼也不全是无稽之谈,据说丁汝昌殉国后,其
生前所戴铜头盔有9斤多重,置于丁家坎丁氏宗祠,供丁氏族人祭祀。
睹物思人,乡人见铜头盔,犹见丁汝昌,故直呼“丁铜鼎”。
1958年,丁汝昌重孙女丁亚华与其母张德媛将丁汝昌六十寿屏、武
官上朝服、盔甲等遗物捐献给省文物部门。
二、丁公画像
丁汝昌嫡系重孙丁荣涛,今年86岁,为巢湖市离休干部。
据丁荣涛
回忆:丁汝昌有一全身画像,纸质,每年大年三十,总要在汪郎中
村丁汝昌故居正屋中堂悬挂,一直到正月十五以后,再收藏起来。
后不知所之。
还有一张丁汝昌半身照片,木框装,子侄辈不懂事,
用木框作水缸盖,由于常年潮湿,后腐烂,甚惜。
《潜川丁氏宗谱》中有丁汝昌木刻画像一张,并有“翰林院编修前陕
西学政现任江宁布政使司愚弟许振袆拜题”的丁公汝昌画像赞:“龙
骧望重,燕颔神清。
具投壶雅度,得左传菁英。
立伏波铜柱,着谢
博棋枰。
藩屏责任,山海勋成。
树德威兮鸡林揆服,绘风姿兮鳞阁
垂名。
”
三、“万民旗伞”颂忠魂
丁汝昌壮烈殉国而朝廷不恤的冷酷做法,令朝野上下许多正直之士
氛不平为鸣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威海、荣城、烟台、旅顺沿海绅士商民,京外官粱世火良、刘宗汉、潘庆澜等300多人及甘肃
提督姜桂题、开缺浙江按察使王仁宝等10人,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直隶候补道曾兆锟等114人,先后呈请北洋大臣袁世凯,为丁公汝
昌伸雪,大学士孙家鼐亦为丁公奏请昭雪。
2004年3月,笔者采访
了丁发聪(丁汝昌长孙)外侄孙、84岁的刘栋臣。
据刘栋臣回忆:他7
岁时,在汪郎中村大家公(外祖父,即丁发聪)家读私塾,至10岁左
右辍学。
丁汝昌重孙女丁亚华长刘栋臣三、四岁,小时经常在一起
玩耍。
丁亚华的父亲是二房,排行老四,刘栋臣称其为四家公。
刘
栋臣小时候记事时,以及后来经常到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时,看到
过放在一个大柜里的“万民旗伞”。
由十几个伞组成一组,上面有万
人签名,伞上还有无数小旗补缀其上。
据说这“万民旗伞”是当时威
海等地军民为丁汝昌歌功颂德而自发签名而成。
民之言,民之心也。
【篇二:丁汝昌的小故事】
【丁汝昌】(1836-1895)清末海军将领。
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
江人。
参加淮军后,初隶长江水师。
从刘铭章镇压捻军,升提督。
1874年李鸿章创办海军,次年派他至英国购买军舰。
1888年北洋舰队编成,被任命为海军提督。
他属淮系,而军中多闽人,故事多掣肘。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主张先发制人,出击日本海军,
被李鸿章拒绝。
9月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大东沟,返航时
突遭日舰袭击,遂发动黄海反击战。
他身负重伤,李鸿章命之退守
山东威海卫“保船避战”。
次年,日军分海陆两路进攻威海卫,占领
两岸炮台,逼他投降;他严辞拒绝,下令毁炮沉船,以表抗敌决心。
因美、德顾问和部分将领不从,乃令冒死突围,但仍遭反对,后服
毒自杀。
陆军行伍出身的海军提督——丁汝昌
2000年3月10日许华
“海军如败,惟有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在世界各国的海军作战史上,许多英勇善战的著名将领都是精通海
军战术的行家;但是一个世纪前的东方,却有一位陆军行伍出身的人,指挥着一支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舰队。
他就是大清帝国北洋舰
队的提督(即舰队司令)丁汝昌。
无依无靠的安徽孤儿
1836年11月18日,也就是清朝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在安徽省
庐江县北乡石嘴头村(今名丁家坎)一户贫苦的农民家中,丁汝昌
降生人世。
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在四处漏风的茅屋里呱呱啼哭
的小生命,在半个世纪之后能成为一支威震东亚的海军舰队的司令官。
丁汝昌出生时的名字叫丁先达,字禹廷,号次章。
因为家境一贫如洗,童年时代的丁汝昌就不得不离开父母,外出到大户人家做帮工
谋生,后又在一家豆腐作坊里当学徒。
咸丰初年(1851年),庐江
地区不幸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饥谨遍地,他的父母在饥病交加中
双双去世;时年仅仅只有14岁的丁汝昌便永远失去了双亲的护爱,
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饱尝人间的苦痛。
就在丁汝昌成为孤儿的这一年,在遥远的中国南方发生了一件后来
波及到安徽等14个省份的重大事件;这个后来完全改变了丁汝昌一
生的重大事件,就是由拜上帝教首领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
动的农民起义——也是后来波及半个中国并持续达14年之久的太平
天国革命运动的开端。
1853年,太平军攻占江苏金陵(今南京),
遂在此定都并改其名为天京。
同年,以破竹之势席卷长江中下游地
区的太平军北上安徽巢湖地区,并攻占了庐江县城。
16岁的豆腐作
坊学徒工丁汝昌抛下自己手中的磨盘推杆,投奔了以“有田同耕,有
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为奋斗理
想的太平军;不久,丁汝昌随太平军所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自此开始了漫长而多变的军旅生涯。
1861年夏季,由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指挥的湘军重兵围攻
安庆,经过一番相持不下的攻守作战,城内太平军弹尽粮绝。
丁汝
昌所在的太平军程学启部300人向湘军投降;他随所部被编入湘军,开始为清朝政府效力。
1861年底,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程学启率领他的安徽
部下丁汝昌等人改归李鸿章的淮军。
自此,丁汝昌开始了他军事生
涯中最重要的第一次转折和崛起。
捷报频传的淮军将领
1862年,丁汝昌率淮军部队调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及其小刀会。
由于
在作战中特别英勇,丁汝昌被淮军名将刘铭传索至帐下,统领马队
升任营官,受领参将军衔。
此后,丁汝昌统领自己的骑兵部队,先
后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
在江淮大地的战场上,丁汝
昌的淮军骑兵纵横驰骋,每战必胜,捷报不断。
1864年,战功卓著
的丁汝昌升为副将;186 8年,32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相当于今
天的师长),加封提督衔,被朝廷赐予“协勇巴图鲁”的勇号。
此时
的丁汝昌刚过而立之年已成为高级武官,骑在战马之上神采奕奕,
可怜孤儿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
1874年,国内战争基本平息,清朝政府动议裁减军队。
淮军提督刘
铭传打算裁减丁汝昌统领的骑兵部队,在当时“兵为将有”的年代,
这项裁军方案自然遭到丁汝昌的强烈抗拒。
凶蛮的刘铭传暗中谋划“命将召至而戮之” ,丁汝昌闻悉此讯后,便连夜弃官逃回安徽老家。
丁汝昌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闲居家中多有不适,心情很不畅快。
但是丁夫人魏氏却是一个颇有识见的贤妇,她常常宽慰丈夫说:“建
功立业自有时也,姑待之”。
这样闲居了几年之后,家境日渐窘困,
高级武官不能在家里坐待终年。
不甘寂寞的丁汝昌于1877年(清光
绪三年)秋天动身北上,到北京去谋求差使。
慈禧太后亲自在紫禁城内召见了这位当年战功卓著的淮军将领。
在
一番例行的问候之后,慈禧太后降旨,将这位赋闲的将领发放甘肃
差遣。
但是,丁汝昌不愿意去西北苦寒不毛之地赴任。
于是丁汝昌
从北京驰赴天津,去拜谒自己淮军的老上级、现出任直隶总督兼北
洋通商事务大臣要职的李鸿章,想请这位同乡恩师为自己另谋良差。
李鸿章马上接见了自己当年的淮军部将丁汝昌,他对丁汝昌表示:“目前创办西式海军,缺人统率;你若能赴英国学习海军,学成归来
后自可委以重任。
”于是,丁汝昌呈请兵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
批准,重入李鸿章的门下。
1877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海军留学生赴英、法两国留学;不久,
在英国订造的4艘炮舰全部驶回国内。
李鸿章原要任命道员许景澄
出任水师督操,但由于许景澄此时颇遭异议,而从海军发展的长远
考虑,需要有淮军出身的武将来统辖震慑,因此李鸿章将未来海军
统领的人选内定为久经战阵的丁汝昌。
1879年底,李鸿章正式奏准
将丁汝昌留北洋差遣;丁汝昌旋被委任督操北洋水师炮舰,正式开
始了他的海军指挥官生涯。
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转折,也是一次
重要的崛起。
1880底,清政府在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的1350吨级的巡洋舰“超勇”号和“扬威”号竣工,丁汝昌奉命率邓世昌等官兵水手200多
人乘船赴英国接受此二舰。
这是丁汝昌首次走出国门,也是他一生
中唯一的一次欧洲之行;他在英、法、德诸国参观了炮台、军港、
造船厂和兵工厂等,大开眼界。
1881年8月中旬,丁汝昌率二舰起
航返国,取道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和太平洋,历
时近60天驶抵香港。
清政府以此次巡海出力,赏丁汝昌“西林巴图鲁”勇号,并授予他正一品封典。
1882年8月,丁汝昌奉命率三艘军舰赴朝鲜执行外交使命,回国后
获得穿黄马褂的赏赐(获赏黄马褂是清朝一种极高的政治待遇)。
1883年,丁汝昌授天津镇总兵,兼北洋水师统领。
1885年10月,
清政府组建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
不久,从德国订
购的7335吨级的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及巡洋舰“济远”号到华,
丁汝昌陪同海军大臣醇亲王奕x(光绪皇帝之父)和李鸿章出海检阅
海军,受到好评。
1886年8月,丁汝昌率“定远”号等四舰到日本长
崎入船坞维修。
其间,日本警察蓄意寻衅,在冲突中中国水兵死伤
多人;当时的形势一度有升级为战争的危险。
丁汝昌力主通过法律
程序来解决冲突,避免两国发生进一步的军事冲突。
在他的努力下,最后双方达成协议,以互恤死伤者而告罢。
1887年底,清政府向英、德两国订购的4艘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经远”号、“来远”号驶抵中国。
至此,北洋舰队主力舰只齐备,阵容堪称亚洲之最。
1888年10月,《北洋海军章程》奏准颁行,北洋舰队随后正式组建成军;丁汝昌被朝廷任命为北洋海军提
督(即舰队司令),统率大小舰艇40多艘,总排水量40000多吨。
至此,丁汝昌步入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顶点,时年52岁,成为令
任何人不可轻视的一支海军舰队的司令官。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其长达15年之久的海军领兵生涯中,丁汝昌这
位陆军行伍出身的司令官始终未能精通海军的业务。
这一点,在后
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中,贻害甚大。
亲历黄海大海战
1894年初,丁汝昌获尚书衔(尚书相当于今天政府中的部长)。
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派兵前往助剿。
日本政府援引《天津条约》,也派兵赴朝鲜,蓄意要挑起战争。
7月25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域偷袭中国运兵船队;8月日,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由于入朝日军不断增多,清政府决定再度增调兵力赴朝作战。
9月
16日,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舰队护送援军由大连湾驶往鸭绿江口登陆;并于次日上午返航。
中午11时30分,北洋舰队发现日本联合舰队自西南方向驶来,一
场海上恶战迫在眉睫。
丁汝昌立即命令北洋舰队由返航时的五叠雁
行小队阵改列为雁行阵(横阵)迎敌,同时他还向全舰队发出三条
作战训令:
(一)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
(二)始终以舰艏向敌,藉保持位置,而为基本战术。
(三)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
由于种种原因,北洋舰队击敌时的队形未能成为整齐划一的横队,
而成为类似“人”字形的涣散队形。
而日本联合舰队的12艘军舰则分
列为两个战术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四舰作为第一游击队,
以单纵队在本队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余八舰作为本队,以但纵队
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
此时,两支舰队所处的黄海大东沟海
面风平浪静,死一般的沉寂令人毛骨悚然,惟有军舰烟囱里冒出的
浓烟在向上升腾。
在双方舰队相距12公里时,日本联合舰队向左稍
稍变换航向,向北洋舰队的右翼扑去。
12时50分,双方相距5330米,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上305厘米口径的前主炮一声怒吼,其
余各舰也相继开炮射击,世界近代史上规模罕见的中日黄海大海战
就此打响了。
海战刚一开始,“定远”号发炮就震塌了年久失修的飞桥。
正在飞桥
上指挥战斗的丁汝昌坠落到甲板上,北洋舰队右翼总兵兼“定远”号
管带(舰长)刘步蟾代替指挥。
不久,日舰炮火击毁了“定远”号上
的信旗装置,北洋舰队遂失去了统一的战场指挥。
而日军第一游击
队则高速扑向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超勇”号和“扬威”号,将该二舰
击沉。
日本联合舰队的两个战术分队分别向左后、右后方作转向,
对北洋舰队实施穿插和包抄,使北洋舰队开始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
局势之中。
17事 40分,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向东南
方向驶去。
历时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这场海上残酷大绞杀宣告结束。
在这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中,中日海军参战的军舰各是12艘,大致是
势均力敌的。
作为北洋舰队的提督和中方战场指挥官,丁汝昌的战
场指挥是严重失误的。
其具体失误之处就在于:丁汝昌指挥北洋舰
队排成了不利于实施机动的横队并采用了不利于充分发扬火力的“舰
艏向敌”战术;并且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
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
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
此次海战,日本联合舰队虽受一定打击,但未失一舰;而北洋舰队
却损失了5艘军舰。
显然,对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严重失利的
结局,丁汝昌是负有无法推卸的直接指挥责任的。
威海卫悲歌
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驶返旅顺口军港修正,丁汝昌上岸住院养伤,同时主持抢修受伤的军舰。
10月下旬,日本陆军兵分两路侵入中国:一路由朝鲜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节节朝纵深方向推进;另一路在
辽东半岛海岸中部的花园口登陆,迅速向辽南方向进攻。
丁汝昌未
经向顶头上司李鸿章请示,就率北洋舰队移驻到山东半岛的威海卫
军港;在日军于花园口登陆的 14天时间里,北洋舰队未前往袭击。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海军中将在率联合舰队掩护陆军登
陆后,曾坦诚直言说:“如丁提督亲率舰队前来,遣数只鱼雷艇,对我进行袭击,我军焉能安全上陆耶!”11月下旬,日军攻占号称“亚洲第一要塞”的旅顺口军港,丁汝昌只能率北洋舰队孤寄于威海卫军港了。
日军攻占辽东半岛后,于12月中旬修改原定的作战计划,决定挥兵渡海南下,发起旨在歼灭北洋舰队的山东半岛战役。
此时对于中国方面来说,战局已十分之险恶,孤寄于威海卫一隅的北洋舰队一旦被歼灭,战争必将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但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北洋舰队却没有实施积极有效的机动作战行动,丁汝昌竟然不顾李鸿章和朝廷多次下达给他的出港击敌的明确作战指令,率舰队消极地株守于威海卫军港,又一次坐视日军运输船队在荣成湾顺利登陆,痛失了抗敌的作战良机。
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后,迅速兵分两路向西推进,达成了对威海卫军港海陆夹击的战役态势。
自1895年1月下旬起,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官兵,在威海卫军港内与海陆方向的进攻之敌进行了顽强的战斗。
2月 4日,英国海军远东舰队司令官斐利曼特将军进入威海卫军港,劝说丁汝昌放弃抵抗,率部投降;被丁汝昌严词拒绝。
丁汝昌还严正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将军温情的劝降书,表示“余决不放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
”
几经苦战,北洋舰队损失惨重。
2月9日,日军40多艘大小舰艇全部驶至威海卫军港的入口处,欲发动强攻。
丁汝昌乘“靖远”号巡洋舰前往拼战,不幸中炮搁浅,丁汝昌被水兵救上小艇得以身免。
此时,刘公岛守军内部大乱,少数洋教官串联部分海军军官,煽动士兵威逼丁汝昌率众降敌。
丁汝昌毫不为其所动,他凛然声明:“我知事必出此,然我必先死,断不能坐睹此事!”并晓以大义,慰告部下坚守待援。
11日夜,丁汝昌自知陆上援兵无望,遂嘱部下将自己的提督大印截角作废,然后服下超量的鸦片自尽,时年59岁。
北洋舰队余部降敌;不久,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将领
丁汝昌这位陆军行伍出身的海军将领,是以其所任之北洋舰队提督一职而为其军事生涯之最辉煌顶点的;而他在这一显赫职位上所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又将他送到生命的尽头。
甲午战争,使丁汝昌交上了厄运,给这位英勇却不善战的海军统帅披上了一件充满悲剧色彩的厚重外衣。
早在丰岛初战之后,丁汝昌数次率舰队出海未能击敌,他就开始受
到朝廷一些高级文官的奏参。
8月26日,朝廷将丁汝昌革职,经李
鸿章多次上奏力保,丁汝昌方得“暂免处分”,但日后“倘遇敌船猝至,有畏缩退避情事,定按军法从事,决不宽姑。
”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而日军未失一舰,丁汝昌再遭奏参。
11月16日,朝廷发布上谕:“近日旅顺告警,海军提督丁汝昌
统带师船,不能得力,著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以示薄惩。
仍著
戴罪图功,以观后效。
”11月22日,旅顺口军港失守,26日朝廷再
度降旨:“该提督救援不力,阙咎尤重!丁汝昌著即革职,仍暂留本位,严防各海口,以观后效。
”
在山东半岛战役中,丁汝昌始终处在戴罪留任而以观后效的境地里,情绪悲观低落,内心矛盾重重,自然难以从容指挥战事。
1895年1
月24日,丁汝昌在打给李鸿章的电报中说:“致海军如败,万无退
烟(台)之理,惟有船没人尽而已。
旨屡催出口决战,惟出则陆军
将士寒心,大局更难设想。
”
在进退维谷、无以解罪的情况下,丁汝昌不顾上令,选择了一条株
守军港直至船没人尽而后已的末路,这也算是对他自己的一种最好
的解脱了。
而他率舰队株守军港则无异于是坐以待毙,至多也是将
一群活军舰当作死炮台作了有限的抵抗,最终是从一定程度上断送
了这支耗费巨资建成的庞大舰队;这与他所肩负的提督职守是相违
背的,不足后人称道。
但是,丁汝昌在最后关头的宁死不降之举,
毕竟是为他自己守住了历史的晚节。
历史人物的复杂和悲剧,从中
可窥见一斑矣!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因丁汝昌“获咎甚重”而未对他议恤。
直至
光绪皇帝死后的1910年(宣统二年)4月2 5日,清政府方以丁汝
昌当年在战争中“力竭捐躯,情节可怜”,开复其原有官职军衔。
丁
汝昌的遗体被运到安徽老家,安葬在无为县严桥乡梅山村的小水鹳
山的土岗之上。
一代无大作为的海军统帅,就这样长眠在安徽无为的山冈上。
历史,就是如此这样的令人不可思议。
回答者:李家思 - 护国法师十四级 8-30 21:05
丁汝昌不管怎么说也算个英雄,因为最后被困刘公岛时,眼见败局
已定,便自杀殉国了。
《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九,记载到(27):“日舰宵入口门,击沉来远、威远,众益恐。
道员牛昶炳等相乡泣,
集西员计议。
马格禄欲以众挟汝昌,德人瑞乃尔潜告曰:‘众心已变,
不如沉船夷炮台,徒手降,计较得。
’汝昌从之,令诸将同时沉船,
不应,遂以船降,而自饮药死,於是威海师熸焉。
”丁汝昌吞鸦片而死,可见他生前是有吸毒的。
回答者:请教者123 - 高级魔法师六级 8-30 21:06
【丁汝昌】(1836-1895)清末海军将领。
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
江人。
参加淮军后,初隶长江水师。
从刘铭章镇压捻军,升提督。
1874年李鸿章创办海军,次年派他至英国购买军舰。
1888年北洋舰队编成,被任命为海军提督。
他属淮系,而军中多闽人,故事多掣肘。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主张先发制人,出击日本海军,
被李鸿章拒绝。
9月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大东沟,返航时
突遭日舰袭击,遂发动黄海反击战。
他身负重伤,李鸿章命之退守
山东威海卫“保船避战”。
次年,日军分海陆两路进攻威海卫,占领
两岸炮台,逼他投降;他严辞拒绝,下令毁炮沉船,以表抗敌决心。
因美、德顾问和部分将领不从,乃令冒死突围,但仍遭反对,后服
毒自杀。
陆军行伍出身的海军提督——丁汝昌
2000年3月10日许华
“海军如败,惟有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在世界各国的海军作战史上,许多英勇善战的著名将领都是精通海
军战术的行家;但是一个世纪前的东方,却有一位陆军行伍出身的人,指挥着一支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舰队。
他就是大清帝国北洋舰
队的提督(即舰队司令)丁汝昌。
无依无靠的安徽孤儿
1836年11月18日,也就是清朝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在安徽省
庐江县北乡石嘴头村(今名丁家坎)一户贫苦的农民家中,丁汝昌
降生人世。
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在四处漏风的茅屋里呱呱啼哭
的小生命,在半个世纪之后能成为一支威震东亚的海军舰队的司令官。
丁汝昌出生时的名字叫丁先达,字禹廷,号次章。
因为家境一贫如洗,童年时代的丁汝昌就不得不离开父母,外出到大户人家做帮工
谋生,后又在一家豆腐作坊里当学徒。
咸丰初年(1851年),庐江
地区不幸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饥谨遍地,他的父母在饥病交加中
双双去世;时年仅仅只有14岁的丁汝昌便永远失去了双亲的护爱,
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饱尝人间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