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的小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汝昌的小故事
【篇一:丁汝昌的小故事】
家乡一些老人叫丁汝昌为丁尔昌;叫“丁统领”为“丁铜鼎”,这到底
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丁汝昌原名丁先达,咸丰十年(1860),程学启率丁先达等82名
干将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丁先达从此以后改名丁汝昌。
庐江方言读“汝”为“尔”,遂有丁尔昌之名。在《潜川丁氏宗谱》的
文字中,也有称丁汝昌为丁尔昌的。
随着丁汝昌职位的升迁变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名号称呼,如:丁
统领、丁军门、丁提督、丁提台等;家乡人将“丁统领”误称为“丁铜鼎”。但“丁铜鼎”的称呼也不全是无稽之谈,据说丁汝昌殉国后,其
生前所戴铜头盔有9斤多重,置于丁家坎丁氏宗祠,供丁氏族人祭祀。睹物思人,乡人见铜头盔,犹见丁汝昌,故直呼“丁铜鼎”。
1958年,丁汝昌重孙女丁亚华与其母张德媛将丁汝昌六十寿屏、武
官上朝服、盔甲等遗物捐献给省文物部门。
二、丁公画像
丁汝昌嫡系重孙丁荣涛,今年86岁,为巢湖市离休干部。据丁荣涛
回忆:丁汝昌有一全身画像,纸质,每年大年三十,总要在汪郎中
村丁汝昌故居正屋中堂悬挂,一直到正月十五以后,再收藏起来。
后不知所之。还有一张丁汝昌半身照片,木框装,子侄辈不懂事,
用木框作水缸盖,由于常年潮湿,后腐烂,甚惜。
《潜川丁氏宗谱》中有丁汝昌木刻画像一张,并有“翰林院编修前陕
西学政现任江宁布政使司愚弟许振袆拜题”的丁公汝昌画像赞:“龙
骧望重,燕颔神清。具投壶雅度,得左传菁英。立伏波铜柱,着谢
博棋枰。藩屏责任,山海勋成。树德威兮鸡林揆服,绘风姿兮鳞阁
垂名。”
三、“万民旗伞”颂忠魂
丁汝昌壮烈殉国而朝廷不恤的冷酷做法,令朝野上下许多正直之士
氛不平为鸣之。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威海、荣城、烟台、旅顺沿海绅士商民,京外官粱世火良、刘宗汉、潘庆澜等300多人及甘肃
提督姜桂题、开缺浙江按察使王仁宝等10人,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直隶候补道曾兆锟等114人,先后呈请北洋大臣袁世凯,为丁公汝
昌伸雪,大学士孙家鼐亦为丁公奏请昭雪。2004年3月,笔者采访
了丁发聪(丁汝昌长孙)外侄孙、84岁的刘栋臣。据刘栋臣回忆:他7
岁时,在汪郎中村大家公(外祖父,即丁发聪)家读私塾,至10岁左
右辍学。丁汝昌重孙女丁亚华长刘栋臣三、四岁,小时经常在一起
玩耍。丁亚华的父亲是二房,排行老四,刘栋臣称其为四家公。刘
栋臣小时候记事时,以及后来经常到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时,看到
过放在一个大柜里的“万民旗伞”。由十几个伞组成一组,上面有万
人签名,伞上还有无数小旗补缀其上。据说这“万民旗伞”是当时威
海等地军民为丁汝昌歌功颂德而自发签名而成。民之言,民之心也。
【篇二:丁汝昌的小故事】
【丁汝昌】(1836-1895)清末海军将领。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
江人。参加淮军后,初隶长江水师。从刘铭章镇压捻军,升提督。1874年李鸿章创办海军,次年派他至英国购买军舰。1888年北洋舰队编成,被任命为海军提督。他属淮系,而军中多闽人,故事多掣肘。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主张先发制人,出击日本海军,
被李鸿章拒绝。9月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大东沟,返航时
突遭日舰袭击,遂发动黄海反击战。他身负重伤,李鸿章命之退守
山东威海卫“保船避战”。次年,日军分海陆两路进攻威海卫,占领
两岸炮台,逼他投降;他严辞拒绝,下令毁炮沉船,以表抗敌决心。因美、德顾问和部分将领不从,乃令冒死突围,但仍遭反对,后服
毒自杀。
陆军行伍出身的海军提督——丁汝昌
2000年3月10日许华
“海军如败,惟有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在世界各国的海军作战史上,许多英勇善战的著名将领都是精通海
军战术的行家;但是一个世纪前的东方,却有一位陆军行伍出身的人,指挥着一支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舰队。他就是大清帝国北洋舰
队的提督(即舰队司令)丁汝昌。
无依无靠的安徽孤儿
1836年11月18日,也就是清朝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在安徽省
庐江县北乡石嘴头村(今名丁家坎)一户贫苦的农民家中,丁汝昌
降生人世。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在四处漏风的茅屋里呱呱啼哭
的小生命,在半个世纪之后能成为一支威震东亚的海军舰队的司令官。
丁汝昌出生时的名字叫丁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因为家境一贫如洗,童年时代的丁汝昌就不得不离开父母,外出到大户人家做帮工
谋生,后又在一家豆腐作坊里当学徒。咸丰初年(1851年),庐江
地区不幸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饥谨遍地,他的父母在饥病交加中
双双去世;时年仅仅只有14岁的丁汝昌便永远失去了双亲的护爱,
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饱尝人间的苦痛。
就在丁汝昌成为孤儿的这一年,在遥远的中国南方发生了一件后来
波及到安徽等14个省份的重大事件;这个后来完全改变了丁汝昌一
生的重大事件,就是由拜上帝教首领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
动的农民起义——也是后来波及半个中国并持续达14年之久的太平
天国革命运动的开端。1853年,太平军攻占江苏金陵(今南京),
遂在此定都并改其名为天京。同年,以破竹之势席卷长江中下游地
区的太平军北上安徽巢湖地区,并攻占了庐江县城。16岁的豆腐作
坊学徒工丁汝昌抛下自己手中的磨盘推杆,投奔了以“有田同耕,有
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为奋斗理
想的太平军;不久,丁汝昌随太平军所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自此开始了漫长而多变的军旅生涯。
1861年夏季,由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指挥的湘军重兵围攻
安庆,经过一番相持不下的攻守作战,城内太平军弹尽粮绝。丁汝
昌所在的太平军程学启部300人向湘军投降;他随所部被编入湘军,开始为清朝政府效力。
1861年底,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程学启率领他的安徽
部下丁汝昌等人改归李鸿章的淮军。自此,丁汝昌开始了他军事生
涯中最重要的第一次转折和崛起。
捷报频传的淮军将领
1862年,丁汝昌率淮军部队调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及其小刀会。由于
在作战中特别英勇,丁汝昌被淮军名将刘铭传索至帐下,统领马队
升任营官,受领参将军衔。此后,丁汝昌统领自己的骑兵部队,先
后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在江淮大地的战场上,丁汝
昌的淮军骑兵纵横驰骋,每战必胜,捷报不断。1864年,战功卓著
的丁汝昌升为副将;186 8年,32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相当于今
天的师长),加封提督衔,被朝廷赐予“协勇巴图鲁”的勇号。此时
的丁汝昌刚过而立之年已成为高级武官,骑在战马之上神采奕奕,
可怜孤儿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
1874年,国内战争基本平息,清朝政府动议裁减军队。淮军提督刘
铭传打算裁减丁汝昌统领的骑兵部队,在当时“兵为将有”的年代,
这项裁军方案自然遭到丁汝昌的强烈抗拒。凶蛮的刘铭传暗中谋划“命将召至而戮之” ,丁汝昌闻悉此讯后,便连夜弃官逃回安徽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