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悬殊以少胜多战例
列举古代史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古代史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国古代有许多篇经典的史料,几千年来,古代的战争活动也分布在其中。
在众多的古代史书中,少胜多的精彩战役故事屡见不鲜。
这些少胜多的古代战役不仅讲述了军事技巧的成功,也折射出古代统治阶级关注军事技术、精心管理军队、严格纪律以及勇敢坚定的斗争精神。
下面将概述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少胜多的古代战役:一、楚之平吴:传说楚国发动过两次联盟兵来平定吴国,第一次结果失败,第二次由楚王刘胜发动,刘胜以少杀多,攻克吴国的城池,最终将吴国的抵抗击破。
二、吕布讨伐曹操:这是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反抗战役,当时,曹操统治的魏国正是虚弱,被吕赤阳率领的关军讨伐,吕布运用计谋,由刘备派出的关小青带领精英战士,以更少的兵力包围了曹操,曹操不得不撤退。
三、项羽大捷:项羽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以少胜多,战胜了秦军,攻占了陕西汉阳地区,宣告西汉朝廷从此统治汉中,也使汉朝的统治更加强大。
四、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南北朝时期的一次大战,吴国与曹魏交战。
公元208年,曹操发动进攻,吴将阴瞒,以少胜多,以巧妙的计谋攻占了赤壁,打破了曹操的封锁,以吴军阵容包围了曹操,迫使曹操无奈撤军,并被迫签订和约。
以上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少胜多的战役,它们所展现出来的古代精兵管理、军事技术、勇敢毅力的斗争精神,为后世的军事家族及统治阶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古代军事的历史文献,揭示了许多精彩的少胜多的战役故事,详细记载了英雄无畏的战斗精神,启发了后世的军事家族把握战略,研究出了许多赢得胜利的战法。
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古代少胜多的战役仍然具有时代特色,依然教育着后世,尽管战火更具有高科技属性,但仍需要精心管理军队,以及坚毅不拔、勇于奋斗的斗争精神,才能取得伟大胜利。
以弱胜强的例子
以弱胜强的例子
以弱胜强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
1.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
曹操以弱军之势,利用奇袭、火攻等策略,最终战胜了拥有大量兵力的袁绍,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2. 赤壁之战:三国时期,曹操率领20多万大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战役。
孙权、刘备联军虽然兵力较少,但通过巧妙地利用火攻和水战,最终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 淝水之战:东晋时期,前秦大军出兵进攻东晋,拥有80多万大军。
而东晋只有不到10万兵力,处于明显劣势。
东晋军队在谢安的指挥下,利用巧妙地战术和火攻等手段,最终大败前秦大军,保卫了国家安全。
4. 巨鹿之战: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国围攻,情势十分危急。
赵国派出李牧为大将军,率领少量军队与秦军展开决战。
李牧利用地形和战术优势,以弱胜强,成功地抵御了秦军的进攻,为赵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5. 长勺之战: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在长勺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战役。
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采取了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后发制人的策略,最终战胜了齐国军队。
这些历史上的以弱胜强案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战争中,
策略、战术和智慧往往比单纯的兵力数量更重要。
中国古代八大以少胜多的战役,皆是成王败寇
翻开史书,我国古代基本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岁月远多过和平时期,即便没有大规模战乱,边境也会有局部战争。
在这么多的战争磨砺下,古代可谓是名将辈出,其中就不乏以少胜多的超强将帅,贵多贵精的分别被他们展现得淋漓尽致。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少,有许多都是大名鼎鼎,今天就以个人意见说一下八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1、柏举之战。
前506年,吴王阖闾以救援蔡国为名,亲率三万吴军深入楚国境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
在逼迫楚军退出蔡国回国之后,吴军在孙武的指挥下一改之前行军路线,舍弃擅长的水军,改由陆路奇袭。
楚国果然没有料到吴军的迂回奔袭,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受袭击,三战三败,最后在柏举,20万楚军主力被吴军击败,吴军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楚都郢城,楚国几近灭亡。
同样还是秦国,但此时的秦军与阴晋之战时的秦军有天壤之别,经过商鞅变法和战国烽火的洗礼,秦军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然而,这一次他们还是栽了,因为他们碰上了一个更强的猛人。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率领五万楚军渡过黄河,火速前往巨鹿,并下令破釜沉舟,自绝退路,以示必胜秦军的决心,楚军因此士气大振,愈战愈勇。
项羽九战九捷,击退章邯,活捉王离,大破四十万秦军,解了巨鹿之围。
随后项羽继续和章邯对峙,两军交战秦军惨败,章邯于是派人请和,项羽接受他的投降,巨鹿之战以楚军的胜利告终,秦军主力消耗殆尽,秦朝灭亡在即。
4、昆阳之战。
新朝末年,起义军蜂起,其中最为强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绿林军懂得名正言顺的重要性,所以在与新朝对抗的同时,他们拥立了汉朝宗室后裔刘玄为帝,表示他们是为复兴汉朝而战。
新朝为扑灭起义军,调集大军进攻刘玄政权,两军最后在昆阳附近展开决战。
在这场战役中,毫不起眼的偏将军刘秀仅以一万多人,便大破四十万的新军,一举奠定大局,新莽政权覆灭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因为此战,刘秀扬名天下,招揽了大批追随者,为他日后建立东汉,并最终一统天下奠定基础。
5、官渡之战。
199年六月,袁绍率十万大军南下,直取许昌,曹操则领兵二万以主力在官渡一带守住要塞迎战,官渡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骄兵必败的古代中国战例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多半是利用了强者的大意
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等多不胜数。
1、楚霸王相项羽以为贵族出身,英雄盖世,力拔山河,拥有雄兵百万,不把亭长出身的刘邦放在眼内。
但刘邦善用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由弱转强。
刘、项相争,结果是项羽惨败,自刎乌江。
2、三国时期的曹操率兵百万,南下攻关,听了庞统的话,建成连环船,自以为得计,站在船上对酒当歌,踌躇满志,以为必胜无题。
结果,连中计谋,被蜀吴联军打败。
3、关羽镇守荆州,而他在大兵出征之时,掉以轻心,失掉荆州,结果被吴军所抓,兵败麦城,惨遭杀身之祸。
4、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考自成,率领大军攻陷北京,建立大顺王朝。
但考自成及其手下大将骄傲自满,腐化堕落,争取夺利,很快就被吴三桂打败。
结果最终导致了清兵入关,历史进入了清朝。
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1、董卓被张让提下马:董卓出兵救袁绍,领兵伐曹操的的活动,两军交战时,董卓的同志文向张让提出友军之间把董卓驮下马,张让同意了,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的。
2、吕布取破霸:在与曹操的葭莱战斗中,由于吕布采取阴谋手段,使袁军一度陷入困境。
袁军大将郭嘉突破中队拒攻吕布,以了却了破霸之祸。
3、陶谦击破五虎:五虎大将是在孙策出征蛮夷战争中,担任孙策右臂,并且被授予大将军的称号,然而陶谦击破五虎,以少胜多的战略取得了胜利。
4、程普败曹操:程普在肃宗继位后,做了北宋丞相,他以轻攻OU得胜,力排众议,拒绝武当结盟,最终击破曹操,实现以少胜多的目标。
5、胡遂反宋江:胡遂是建安初年宋朝征西大将,几番绝境中夺得胜利,最终以他的少量部队抵抗宋江大军,成功击败宋江,取得消灭敌兵成名之功,实现以少胜多的目标。
6、司马懿击垓下:司马懿在攻打垓下时,让三军部下以少胜多的策略展开战斗,引诱满清军暴露出主力,最终击溃满清军,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7、岑参击却董卓:岑参在抵抗董卓时,采取了以少胜多的战略,以少量部队打穿董卓的军队,同时利用自身的绰号引诱董卓,并以全歼的方式击破军队,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8、陈寿击破我国第一帝:在陈寿击破皇帝秦始皇时,以少胜多的方式,陈寿击破了秦国军队,把秦始皇赶到了东海,将秦国灭亡,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9、白起击溃雍正:白起是新兴藩王之一,以少胜多的斗争技巧击破雍正大军,以一场激烈的战斗,白起赢取了振兴宋朝的机会,实现了以少胜多的目标。
10、江东打楚:楚国在江东的攻击中,江东兵力非常的有限,然而江东不但克服了自身的势力不足,而且采用了以少胜多的策略,径直打进楚国来击破楚国,并实现了以少敌多的目标。
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故事自古以来,以少胜多的故事数不胜数,这些故事不仅说明了“人多力量大”这一观念并不是绝对正确的,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历史中的以少胜多的故事。
一、巴比伦之战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国攻打巴比伦,人数超过20万,而巴比伦军队只有不到1万人。
但巴比伦皇帝利用了当时的防御科技,在城墙上挖了密道并设置陷阱,最终成功地抵御了波斯军队的猛攻,以少胜多,保卫了自己的城市。
二、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巨军进攻赤壁,其军队约有80万人,而孙刘联军只有5万余人。
但孙刘联军巧妙地运用天气、火攻等因素,成功地消灭了曹操的大军,以少胜多,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次震惊世界的壮举。
三、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美洲的十三个殖民地宣布独立,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下令打压这场反抗,对方人数仅为2万,而英军则高达4万人。
然而,美国的将领们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用灵活的战术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在独立战争中以少胜多,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东汉时期的虎牢关之战公元205年,曹操率领10万大军攻打虎牢关,而关内守军只有5000人。
但关内统帅马超迅速采取了防守策略,利用天地异象捣毁了曹操的大军,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入侵诺曼底1944年,二战的大地战开始了,纳粹德国在入侵诺曼底时,兵力达到50万,他们有完善的防守工事,还有成熟的通讯系统。
然而,盟军运用空中轰炸、隐蔽行动等灵活的战术,最终成功地突破了德国的防线,以少胜多,赢得了入侵诺曼底的胜利。
以上历史事件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中不逊于敌人,才能获得胜利,而“人多力量大”并不是绝对的真理。
在面对强敌时,运用智慧创造奇迹才是赢得战争的关键。
以少胜多的案例
以少胜多的案例摘要:1.引言:介绍以少胜多的案例2.案例一:赤壁之战3.案例二:淝水之战4.案例三:庐山之战5.总结: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启示正文:【提纲】1.引言:介绍以少胜多的案例以少胜多,是指在战争或竞争中,一方以人数或资源劣势,却能战胜人数或资源优势的对手。
这种案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尤其在战争中,军事家们凭借高超的智慧和战略,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本文将介绍三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和庐山之战。
2.案例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 年)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当时,曹操率军二十余万,而孙刘联军仅五万人左右。
然而,在周瑜、诸葛亮等人的精心策划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操,迫使其败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五万人战胜了曹操的二十余万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案例二: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 年,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战役。
前秦王苻坚欲图统一南北,率军八十余万进攻东晋。
而东晋将领谢安、谢玄等人率领约二万人的军队迎战。
经过一系列巧妙的谋略和战术,东晋军队成功地将前秦大军引入淝水河边,然后乘其立足未稳,发动突袭。
最终,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使得东晋成功地阻止了前秦的南侵,为南方政权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
4.案例三:庐山之战庐山之战,是五胡乱华时期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363 年。
当时,东晋皇帝司马聃任命谢安为荆州刺史,负责平定荆州地区的氐族。
谢安带领数千东晋军队与氐族大军作战,最终凭借出色的指挥和谋略,成功地以少胜多,取得了庐山之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使得东晋在荆州地区恢复了秩序,稳定了政局。
5.总结: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启示分析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以少胜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指挥官具有高超的军事智慧和谋略,能够准确地判断战场形势并制定出奇制胜的战术;二是军队纪律严明,士兵战斗力强,能够严格执行指挥官的命令;三是能够充分利用敌方的弱点,化被动为主动,争取战场主动权。
细述古代以少胜多的五大战役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着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之一。
战争过程
赤壁之战前前后后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细节,这里只拣“火烧赤壁”一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战争过程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官渡之战地图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县,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尔还,袁军溃败。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经典战役
以少胜多战役1 护步达冈之战史上最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金收国元年(辽天庆五年,1115年),得知黄龙府失守的消息,辽天祚帝率70万大军,几乎倾其全部兵力,企图一举消灭新生的金政权。
当时金太祖只有2万人,两军比例是1比35,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对抗战。
完颜阿骨打认为,虽然辽兵数十倍于己,又来势汹汹,却是乌合之众,庸将怯兵,不足为惧。
若是主动出击,成功有望。
他为鼓舞军心,在众将士面前仰天大哭,说:“当初,我领你们起兵,是为了咱们不再受辽欺压,让女真人有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不想,天祚帝不肯容我,亲自来征讨。
我们现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拼以死战,转危为安;另一条是你们抓我一个,献给天祚帝,杀我一族,投降契丹,或许能转祸为福。
将士们听罢无不哭泣,决定与辽军决一死战。
两军交战后,金军将士个个冲锋在前,杀出一条条血路。
辽兵如潮水般,退潮又涨潮。
正当两军打得正酣时,辽朝内部出现政治纷争,另立政权。
天祚帝放弃这一消灭金军千载良机,回军自救。
完颜阿骨打抓住良机,紧追猛打,终于在护步答冈追上辽军,与辽军短兵相接,左右包抄,辽军大败。
此战,阿骨打歼灭辽军七十万,辽国主力尽灭。
双方实力对比:金国2万,辽国70万。
结果:辽国70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金国崛起。
2 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
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
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
双方实力对比:周武王5万,商纣王70万。
结果:大胜。
3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中国历史上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导语:巨鹿之战、潍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些历史上的著名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打仗不在人多,能赢
巨鹿之战、潍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这些历史上的著名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打仗不在人多,能赢就行!俗话又说,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
以少胜多是真能耐,是四两拨千斤,是卧薪尝胆,是借势东风,是百般机灵!
10.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兴不起风浪,便率领20余万秦军北上攻赵,同时调上郡的王离部下的20万秦军南下,围困赵王歇于巨鹿,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
而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就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到援赵大军到达安阳后,而宋义却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也不敢前进。
项羽便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
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
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
项羽并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出兵巨鹿,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很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
楚军个个
生活常识分享。
史记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史记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史记中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智慧、勇气
和历史意义。
下面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史记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故事。
1. 刘邦三战荥阳
刘邦在起义初期,曾率领部队攻打荥阳,但失败了。
随后他假装撤退,引诱敌人军队追击,最终在壶关山谷封锁敌军,打败了敌人。
接着又
设下天罡阵和地煞阵,以弱胜强,最终攻占了荥阳。
2. 韩信布兵
韩信曾经以兵不过万,以走为主的战略打败了一支规模更大的敌军。
他以三千兵马分成多路,用音讯相传的方式控制整个军队,最终打败
了敌人。
3. 苏秦反间
苏秦利用齐国和燕国之间的矛盾,巧妙地利用反间计,使齐燕两国之
间互相攻伐。
最终燕国占领了齐国的重要城市,齐国不得不经过谈判
屈服。
4. 干将莫邪铸剑
干将莫邪是古代著名的铸剑大师。
据说他用一片量不足一尺长的青铜在草丛里千锤百炼而成的宝剑,以少胜多,在逆境中抢得一份尊严。
5. 风雨江湖里的和珅
和珅是清朝的商人,他常常利用商业手段来巧妙地掌控财政和后宫。
他善于利用朝廷的权谋,精通商业智慧,最终成为了一代商业巨子。
以上五个故事均是史记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历史意义深远,更是智慧和勇气的体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史上最大比例以少胜多——昆阳之战的奇迹
昆阳,现河南省叶县,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一次重大的战役让她的名字永载史册,也成为了军事理论的典范,成为了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典范,甚至,成为了一个永远的奇迹。
她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
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昆阳之战,以少胜多,比例是多少呢?三千破百万。
实际上没那么夸张,昆阳当地驻守的义军加上后来的援军,差不多有两万,而新朝的州郡兵加上当地政府军实际上只有四十多万,号称百万。
当然,这比例也足够吓人了,1:20以上了,响当当的赤壁之战,也不到1:5。
昆阳之战的双方主角分别是新王朝王莽的兄弟将军大司空王邑侄儿将军大司徒王寻,绿林起义军的王凤王常以及汉军刘秀刘縯兄弟,从这个组合来说,这场战役已经注定是一个充满无数悬念无数奇趣的迷题。
王邑,王莽从弟,以镇压瞿义、刘崇等西汉旧势力的反叛军功而成名,恃才傲物,骄狂专横。
王寻,王莽侄子,王莽文人出身,又以外戚夺位,疑心颇重,当他杀了自己几个儿子之后,回过头看看,他王家子孙,能够继承他大业的,已然没几个了,这次,就是专门让他的侄子王寻跟着历练历练。
王凤王常自不必说,赤脚的,战前南阳势力的鼓动,让他们相信,此战之后就可以成功穿上名牌鞋,当然,他们后来确实也做到了(“今若破敌,珍珤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众乃从。
——《后汉书》)。
刘縯,南阳豪杰心中的伯升,苦战宛城,最后,也成为此战重要的心理砝码,同时,他的战局,完全影响和牵制着王邑的战略部署。
刘秀,此战真正的主角,最起码史书上是这样说的,三千破百万,说的就是他(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
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
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孙子兵法以少胜多的案例
孙子兵法是古代中国军事经典之一,强调战争策略和战术的重要性。
其中,"以少胜多"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巧妙运用策略和战术来击败敌人。
以下是一些以少胜多的案例:
1.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联手对抗曹操。
曹操拥有大量的兵力,而刘备与
孙权的联军人数相对较少。
然而,他们运用火攻策略,在赤壁一役中成功破坏了曹军的水上作战能力,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2.哈拉尔世界大战(1205年):金国与西夏联军对抗蒙古帝国。
金国与西夏联军人数庞
大,但在战术和组织上存在不足。
蒙古帝国通过分散敌军注意力、骚扰与埋伏等手段,以少胜多并最终击败了联军。
3.将军任统御(公元618年):李靖是唐朝将领,率领少数部队对抗叛乱的薛仁贵。
尽管
薛仁贵拥有数量众多的士兵,但李靖巧妙地运用山间地形和埋伏战术,最终在任统御一役中取得了胜利。
4.第二次布雷顿森林战役(1940年):在二战期间,德国与法国展开了第二次布雷顿森
林战役。
尽管法国有更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德国通过机动性战术、集中优势兵力等手段,成功地以少胜多,并迅速击败了法国。
这些案例证明了在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可能性。
通过巧妙运用战术、灵活应对和策略思考,可以克服人数上的不足,为自己争取战略优势,从而取得胜利。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1、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
3、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一、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
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以袁绍最大,曹操次之,两大势力决战是势所必然的。
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占地面积又大,但不得人心;曹操能用于对抗袁绍的军队仅三、四万,但比较得到百姓拥护,而且献帝在他手中,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尽管在白马、延津取得局部胜利,但敌强我弱的态势仍未根本改变,于是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退到官渡,深沟高垒,固守阵地,以待有利时机。
双方在官渡相持数月后,曹操出奇兵火烧乌巢,尽焚袁军粮草辎重,并趁机向袁军全力进攻,一举消灭袁军七万余,袁绍和儿子袁谭率亲兵八百余骑逃过黄河。
此一战役,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二、赤壁之战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
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
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
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三、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
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
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淝水之战的历史故事
淝水之战的历史故事383年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它确定了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格局。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
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
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
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
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
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
东西万里,水陆齐进。
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断流的来历。
东晋在强敌压境下,面临生死存亡的************。
以宰相谢安为首的战争派决心揭竿而起,奋起抵抗。
经过谢安的推荐,晋武帝任命谢安的哥哥谢石为统帅,谢安的侄子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七年训练,战斗力很强的八万北府兵沿淮河以西迎击秦军主力,胡斌率领水军以五千兵力增援寿阳(今安徽寿县)。
任明桓赶到江州刺史,率领十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顺流而下。
10月18日,苻坚哥哥苻容率秦千峰部队攻占寿阳,活捉金守将徐元熙。
与此同时,秦军攻占郧城(今湖北郧县)。
当奉命率领水军救援寿阳的胡斌得知寿阳已被福荣半路攻破,便退守石霞(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
福荣率领******攻打石霞。
傅容部率成亮五万大军攻打******(今安徽淮南以东),切断淮河交通,堵住胡斌退路。
胡斌被困在石霞,粮草耗尽,无法支持它。
他写了一封紧急的给谢石,但是送的晋军士兵被赤兵抓住了,落到了傅荣的手里。
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历史:“以少胜多”的战役
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历史:“以少胜多”的战役事业单位考试中,有关古代的战争考察越来越多,而很多考生在准备过程中经常会不知所措,希望通过本次对于战争尤其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的汇总,帮助考生们更好的应对这部分常识的内容。
一、涿鹿之战1、战争时间:约4600年前。
2、战争地点:涿鹿(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
3、战争双方:炎黄部落;蚩尤部落。
4、战争目的: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
5、战争结果:炎黄部族获得胜利,蚩尤大败。
6、战争意义: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合并,成为了后来的华夏族(汉族),使得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实现转变。
因此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建立了华夏民族的源头。
二、牧野之战1、战争时间:说法不一,从前1130年到前1018年都有,故多数情况下表述为商朝末年。
2、战争地点: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
3、战争双方:商纣王帝辛;周武王姬发。
4、战争目的: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为了推翻商纣王的暴政。
5、战争结果:周武王大获全胜,商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6、相关典故:临阵倒戈。
7、兵力对比:周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
1、战争时间:公元前632年。
2、战争地点: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当时隶属于卫国。
3、战争双方:晋文公重耳;楚成王、楚国大将子玉。
4、战争目的:晋国崛起,与楚国开始争霸中原。
5、战争结果:楚国战败,子玉羞愤自杀,晋国崛起,成为中原霸主。
6、相关典故:退避三舍。
7、兵力对比:楚方:42000;晋方:32500。
四、柏举之战1、战争时间:公元前506年。
2、战争地点: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又说湖北汉川北)。
3、战争双方:吴王阖闾;楚昭王。
4、战争目的:蔡国国君蔡昭侯、唐国国君唐成公,为报楚令尹子常(囊瓦)的勒索和被拘三年之仇,背叛楚国,与晋、吴结盟,使楚北侧失去屏障。
5、战争结果:吴国快速取胜,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力量对比最悬殊的战役。
6、兵力对比:吴国:3000人;楚国:200000人。
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
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以多打少,不算本事,只有以少胜多,才是最妙的。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欢迎阅读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牧野之战战争结果《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周武王大获全胜,击毙商军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捕猎,虎、熊、犀牛、鹿等动物一万多头,并掠夺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仅佩玉就达到十八万块。
随后联军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四处征伐忠于的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而杀之。
但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子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
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
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柏举之战战争结果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强敌楚国,给楚国以巨大的创伤,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以少胜多的战争案例: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率领6万楚地义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军队破釜沉舟,大败20万秦军,使秦军受到严重损失,并迫使另20万秦军不久投降。
而项羽则确立了在各起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
战争结果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
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而项羽以六万破数十万,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阳之战,以少胜多,比例是多少呢?三千破百万。实际上没那么夸张,昆阳当地驻守的义军加上后来的援军,差不多有两万,而新朝的州郡兵加上当地政府军实际上只有四十多万,号称百万。当然,这比例也足够吓人了,1:20以上了,响当当的赤壁之战,也不到1:5。昆阳之战的双方主角分别是新王朝王莽的兄弟将军大司空王邑侄儿将军大司徒王寻,绿林起义军的王凤王常以及汉军刘秀刘縯兄弟,从这个组合来说,这场战役已经注定是一个充满无数悬念无数奇趣的迷题。
至于后来,基本上就是顺理成章了。我想该把种种因素列举出来,再简单地进行一点自己不成熟的评论,希望可以从史书里找寻一点奇迹诞生的蛛丝马迹。
一、 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后汉书》。这段儿,《后汉书》有,《汉书》没有,《后汉书》是在光武帝纪里面,前后内容跟《汉书》王莽传基本一致,就这段儿不同,为什么这样,相信我不说,大家都明白。占卦曰:“云如坏山,其下覆军杀将,血流千里。”不过,据《后汉书》记载,这是发生在王邑围城开始的时候,一开始,吏士就皆厌伏,王大司空,您的工作难度,真不小啊。
王邑,王莽从弟,以镇压瞿义、刘崇等西汉旧势力的反叛军功而成名,恃才傲物,骄狂专横。王寻,王莽侄子,王莽文人出身,又以外戚夺位,疑心颇重,当他杀了自己几个儿子之后,回过头看看,他王家子孙,能够继承他大业的,已然没几个了,这次,就是专门让他的侄子王寻跟着历练历练。王凤王常自不必说,赤脚的,战前南阳势力的鼓动,让他们相信,此战之后就可以成功穿上名牌鞋,当然,他们后来确实也做到了(“今若破敌,珍珤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众乃从。——《后汉书》)。刘縯,南阳豪杰心中的伯升,苦战宛城,最后,也成为此战重要的心理砝码,同时,他的战局,完全影响和牵制着王邑的战略部署。刘秀,此战真正的主角,最起码史书上是这样说的,三千破百万,说的就是他(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度水逃去。尽获其军实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算,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后汉书》)。
二、 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光武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后汉书》。直到这儿,我都认为王邑是围点打援,诱敌深入,但是很奇怪,刘秀不是白痴,他应该明白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的道理。连胜,需得有连胜的道理,千余步骑几次对战数千,每次都赢,每次都能斩首数十以上,在这样的连胜下,刘秀还敢于遂前,为什么?于是我查阅了下相关资料,主要针对他的诸部,更始朝偏将军刘秀的诸部,邓晨、邓奉、任光、臧宫、刘隆、王霸、傅俊、马武……其中,任光、臧宫、刘隆、王霸、傅俊、马武六位,后来位列云台二十八将,这可都是星宿下凡的大将军。邓晨,刘秀的姐夫,史书上对他的记载不多,但从他对刘秀的评价来说,相信他有着非同一般的眼光。邓奉,少时文武出众,与邓禹并称邓氏双壁。每次看到他的名字,我都想起奉先,邓奉的英武,应该不输吕布,邓奉后来叛乱时,征南大将军岑彭率领朱祐、贾复、耿弇等几个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的大将军带领数路大军共击邓奉,被他一顿胖揍,最后刘秀亲征,才收拾了邓奉,也正是因为如此,邓奉在《汉书》《后汉书》中没有自己的位置。扯远了,在当时,他们就是刘秀的部将。银河战舰,这套阵容绝对可以看做银河战舰,刘秀拥有了几乎无坚不摧的银河战舰。而那个“几乎”,就是时势,后面,就是刘秀的造势。
三、 时,伯升拔宛已三日,而光武尚未知。乃伪使持书报城中,云“宛下兵到”,而阳墯其书。寻、邑得之,不憙(通喜)。——《后汉书》。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兵法》,两兵相交,攻心为上。邓奉枪挑长人巨毋霸,也正是为震慑王邑大军,王邑不知道刘縯哪里来的自信,不顾刘秀,全力进攻宛城,而且攻而破之,现在抽身回援,已经腾挪散开,通常电影里面他需要长叹三声,呕血一地,然后须发皆白,痛定思痛,最后……这不是电影。
昆阳,现河南省叶县,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一次重大的战役让她的名字永载史册,也成为了军事理论的典范,成为了战争中以少胜多的典范,甚至,成为了一个永远的奇迹。她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但是,刘秀,是怎么做到的呢?就算是两万砍四十万,人家站着不动让你砍,也得把你砍到手软。
战前,王莽为了编成对汉军作战的强大部队,征调当时所谓精通六十三家兵法的人,充当军中的类似参谋的官吏,并任用长人巨毋霸为垒尉,专门负责构筑营垒,将虎、豹、犀牛、象等凶猛野兽圈至军内饲养,以便在作战时放出来,震撼敌人。各州郡均自选精兵,由郡和牧守亲自率领,限期到洛阳附近集中,各地到洛阳的兵力达四十多万人,号称百万大军(四月,世祖与王常等别攻颍州,下昆阳、郾、定陵。莽闻之愈恐。遣大司空王邑驰伟至雒阳,与司徒王寻发众郡兵百万,号曰“虎牙五威兵”,平定山东。得颛封爵,政决于邑,除用征诸明兵法六十三家术者,各持图书,受器械,备军吏。倾府库以遣邑,多赍珍宝、猛兽,欲视饶富,用怖山东。邑至雒阳,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余在道不绝,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汉书》)。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刘玄更始元年五月,王邑、王寻统帅的大军与严尤、陈茂会合后,即由颍川向昆阳前进,两、三天即有十余万军队到达昆阳。统帅王邑立即下令围攻昆阳。当时,大多数政府军的统领都不建议强攻昆阳,她太小了,小到不足以影响义军的部署,攻击刘縯,替宛城解困才是正道。王邑豪称,“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 严尤曰:“称尊号者在宛下,宜亟进。彼破,诸城自定矣。”邑曰:“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属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遂围城数十重。城中请降,不许。——《汉书》)。我估计当时王邑有围点打援的想法,但后来感觉不是,他对于战局的盲点太多了,或者说有太多致命的威胁他没有注意到,这是情势使然,也是他的性格使然。注意我摘录的最后一句,城中请降,不许。王邑已经狂傲到非战不可的地步了……
看到这里,我觉得王邑一定是个只读兵书不看哲学的家伙,要知道,在当时,人们的心理暗示是相当严重的,一句“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就足以掀起滔天巨浪,一句“刑楚当兴,李氏为辅”的谶语,就拜侍中掌牧大夫李棽为大将军、扬州牧,赐名圣,使将兵奋击王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才。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孙子兵法》
四、 会世祖悉发郾、定陵兵数千人来救昆阳,寻、邑易之,自将万余人行陈,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独迎,与汉兵战,不利。大军不敢擅相救,汉兵乘胜杀寻。——《汉书》;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后汉书》。分界点在这里,到底刘秀是三千还是一万?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这里有三个最为重要的讯息透露出来,可以说,基本决定了昆阳大战的结局。其一,“自将万余人行陈,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独迎,与汉兵战,不利。大军不敢擅相救,”由于州郡兵组织相对仓促,而且各州各郡对于中央阳奉阴违也属正常,加上王邑也许还有其他部署,跟刘秀正面作战的实际上只有万余人,其他大军反而因为军令,不敢擅救,而刘秀无论按自部千余援兵数千的说法,还是只有三千城中鼓噪而出以中外合势的说法,都远远不止三千人,估计比一万,也就少不了多少了。其二,“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通阵)乱,乘锐崩之,”刘秀冲击的是指挥部,而且成功破阵,大家都知道,指挥中枢,无论在具体行动还是在象征意义来讲,有着至高无上的作用,特别在当时那种讯息并不发达的时代,这在几千年来的战例中已经被证明,只能这样说,刘秀,完成了一个伟大且艰巨的斩首行动。其三,“汉兵乘胜杀寻。”王寻死了。王莽和王邑共同的侄儿,新朝大司徒王寻,王莽政权未来的接班人或者实权派,本次剿匪行动的实施者和官方观察员,王寻同志。死了。其实他死不死,跟王邑跟刘秀甚至跟王莽都没太大关系,但是,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样一个大人物在早上的战斗中死亡,中午是没人吃得下饭的,谁知道下一个是谁?加上刘秀一定会安排很多具有八卦精神的间谍混进政府军,最后这个小小的火花,只会造成一个结果……等等,这就足以让刘秀击溃拥有无数帝国精英的四十万大军?就算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各州各郡那些好容易混到位置的官员们都是吃素的?是的,他们,好容易才混到那个位置……
五、 其实史书还给出另外一个击溃王邑大军的说法,这个说法其实我也认同,但是我没那么夸张。“昆阳中兵出并战,邑走,军乱。大风飞瓦,雨如注水,大众崩坏号呼,虎豹股栗,士卒奔走,各还归其郡。邑独与பைடு நூலகம்将长安勇敢数千人还雒阳。”——《汉书》;“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度水逃去。”——《后汉书》。天气因素会导致滍水水位暴涨,会导致道路泥泞不堪,会导致逃兵心神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