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一单元教案 (2)
2024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
2024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教学目标】①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意义。
(历史解释)②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通过两者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③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原始居民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大家认识这些农作物分别是什么吗?答案提示:小麦、水稻、高粱、粟。
教师指导: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出现农业,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环节二: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什么是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答案提示:新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
教师指导:距今1万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出现原始农业,早期先民由渔猎走向定居,中华文明开始奠基。
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黄河中上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自主学习:(1)【温故知新】原始人类主要靠什么生活?答案提示:采集、渔猎;(2)仅靠采集和渔猎可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么?答案提示:不可以;教师指导: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影响,采集狩猎这种方式食物来源不稳定,不利于生存。
后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掌握了动植物生长知识。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教材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入世”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
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
本节课前,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此资源,针对他们对闻一多先生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先通过“走近闻一多”、“理解闻一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根据他们表现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设计“纪念闻一多”这一学生活动方式,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提供一个舞台。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消化落实字词,尤其是四字成语;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2)过程和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感知课文内容;品味重要语句,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把握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了解课文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播放闻一多做的容韵琳《七子之歌.澳门》。
第一单元第2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方体或正方体展开图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即使用纸张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并尝试将其折叠成立体图形。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有了合作的机会,他们能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但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展开图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对团队合作不够熟悉。为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小组互动的指导,比如设定明确的讨论目标,鼓励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效果。
-举例:长方体有6个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12条棱分为互相平行的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有6个相同的面,12条相等的棱。
b.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认识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方法,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其对应的立体图形。
-举例:长方体的11种展开图中,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识别不同的展开方式,并能够理解每一种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教学反思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首先,学生们在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概念时,普遍表现出较好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提问和实例展示,我发现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学生在识别和绘制展开图时遇到的困难。有的学生在面对长方体的11种展开图和正方体的7种展开图时,容易混淆和出错。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难点,我在课堂上增加了更多的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环节,鼓励他们亲自尝试制作和折叠展开图。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每种展开图的特点和折叠方法。
小学科学冀人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教案2(2023春)
第一单元昼夜和四季1.昼夜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是在低年级学生认识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现象。
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探究地球的运动”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及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应用与拓展“谁先迎来黎明”旨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昼夜交替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2.能归纳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能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1.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2.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3.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探究实践]1.能从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对地球的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作出假设。
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的信息。
[态度责任]1.能对天体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关于形成“天体东升西落”现象的可能性。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师准备】转椅、太阳模型、地球仪、橡皮泥、手电筒、同一地点昼夜情境图、哥白尼“日心说”视频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我们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第一单元第2课《表现形式》教案
第一单元峥嵘岁月-美术中的历史第2课《表现形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美术表现形式(如雕塑、版画、油画等)在再现革命历史中的特点和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掌握从艺术语言、表现形式等方面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知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分析不同美术作品中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的运用。
- 理解艺术家如何通过这些手段再现革命历史。
2.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历史意义。
- 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赏析方法运用到实际作品分析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作品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 展示雕塑作品《艰苦岁月》的图片,提问学生:从这件雕塑作品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革命历史氛围?它是通过哪些表现形式这种氛围的?-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艺术家如何通过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再现革命历史。
2.作品赏析:《初踏黄金路》构图分析(10分钟)- 描述:展示《初踏黄初踏黄金路作品,让学生描述画面的构图、色彩运用等。
- 分析:- 重点分析作品的构图特点,如画面的分割、人物与背景的关系等。
- 探讨色彩在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 解释: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解释构图和色彩所传达的革命历史信息和情感,如丰收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 评价:学生对该版画作品的构图和艺术表现进行评价。
3.作品赏析:《地道战》《遵义会议》(10 分钟)- 描述:分别展示《地道战》和《遵义会议》的油画作品,让学生描述画面的内容、场景等。
- 分析:- 对于《地道战》,分析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色彩的渲染等,体现战斗的紧张氛围和人民的智慧。
- 对于《遵义会议》,分析人物的布局、神态、光线的运用等,展现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性和庄严感。
- 解释:结合历史事件,解释两幅油画作品如何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再现革命历史场景和精神。
- 评价:学生对这两幅油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价值进行评价。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梅岭三章教案(表格式)
出示本文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旌(旗):jīng悬:xun当(纸钱):dng应(有)涯:yīng y (遍)种:zhng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注意节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2、背诵并默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学生回想自己知道的事迹诗歌,分享交流。
例如:如《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如《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朗读小序,请大家分析其作用。
教师总结:小序交待了诗篇的创作背景
组织同学分三组,分别齐声朗读三首诗,看哪一组同学读得更好。
概括三首诗分别写的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学生举手介绍:陈毅。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关键
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明确目标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科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在线学习与生活更从容》教案及反思
苏科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在线学习与生活更从容》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主题为《在线学习与生活更从容》。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在线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学会合理安排在线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管理的能力。
内容涵盖在线学习的平台选择、资源查找、时间管理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列举并解释在线学习的常用平台和工具。
- 学生能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学习资源,并筛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 学生能够制定在线学习计划,并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
- 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在线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自信心。
-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线学习与生活管理的重要性,培养时间管理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在线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 学会合理安排在线学习和生活的时间。
2. 教学难点:- 如何在众多的在线学习资源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内容。
-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
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电脑和互联网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在线学习的认识和应用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较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以培养和提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平时在家是如何学习的,是否使用过在线学习平台或工具。
-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流行的在线学习平台截图或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
2. 探究新知- 讲解在线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其便利性和多样性。
- 演示如何登录和使用一个在线学习平台(如苏科版推荐的平台),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操作流程。
3. 小组合作与讨论-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在线学习的优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并记录在白板上。
- 分享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与补充。
最新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1.科学技术随时都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能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观察到物体发声时在振动的证据。
பைடு நூலகம்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4分钟)
1.同学们,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2.大家对于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有自己不同的想法,那我们先来看看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二、探索:物体怎样发出声音(预设发出声音20分钟)
(一)活动一:研究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材料准备:橡皮筋、橡皮筋固定架、学生活动手册]
1.请大家拿出橡皮筋,请大家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搓揉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1.教师出示钢尺、鼓和音叉:刚才我们研究了皮筋发出声音时在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是否也在振动呢?
(1)与学生一起依次演示它们的发声方法。
钢尺--轻轻拨动(注意放在桌面的一端要压紧)
鼓 --轻轻敲击
音叉--敲击上方
(2)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3)汇报交流:钢尺能明显观察到振动,鼓和音叉振动不明显。
②这说明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
③小结:看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2.教师出示竖笛,让学生吹一吹。
①提问: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②小结:空气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四、拓展:我们的发声器官(预设3分钟)
1.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器
(3)皮筋发声时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吗?(请学生上台演示)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3.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识字:引导学生在初读古诗时读准字音,再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或“加一加”等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关于字义,可以采用组词的方式进行理解,还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理解“鸳鸯”和“河豚”。
写字: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书写方法分小组交流书写要点,教师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融、燕、崇、溪”等。
“融”的左下部分只有一横;“燕”的上面部分是“廿”,第四笔是短横;“崇”的下面部分是“宗”,不要写成“示”;“溪”的右下部分是“大”。
教学时可以在课件中用彩色突出这些易写错的部分,加深学生的第一印象。
2.朗读教学三首古诗朗读起来轻快而愉悦。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色展开想象,配上合适的音乐,在教师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绝句》一诗的前两句,朗读的速度可以缓慢一点儿;第三句从“融”字开始语调上扬,语速加快,重点落在“燕子”一词上,拉长重读“燕”字,轻读“子”收尾,读出燕子的轻巧灵动;第四句语调轻柔舒缓,读出悠然闲适的感觉。
《惠崇春江晚景》第一句中“竹外桃花”要一气呵成读完,重读“花”字,“三两枝”慢读,读出画面的层次感,体现桃花的错落有致;第二句中“暖”字要拖长,读出温暖的感觉,引出“鸭先知”;第三句,语速加快;第四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
《三衢道中》第一句重点读好“日日晴”中的两个“日”字,第一个“日”字读得稍长一点儿,稍重一点儿,语调上扬,读出“晴”带来的意外之喜;第三句语速加快,重读“路”字,结尾语调上扬,声音延长,读出意犹未尽而充满期待的感觉。
最新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
第二课时一、通过回忆,梳理知识1.出示信息窗1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回忆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进行的小手艺展示活动吗?我们一起计算了做这个风筝尾巴一共需要多少米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生:“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师:“你能举出几个分数乘整数的算式吗?”师随学生的口述进行板书并提出要求:“谁能说说这几个算式的意义?”生举例……3.师: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方法同时教师适时强调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
二、基本练习,适时拓展1.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1)学生审题,并按要求填空;(2)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出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的根据。
2.学生完成自主练习2订正时让学生说说题意并列算式,说乘法算式的意义并口算出结果。
3.独立完成自主练习4、5、6题(1)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注意第4题是一道假分数乘整数的乘法,与真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相同。
(2)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解题时运用了哪些数量关系?如:第5题运用了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第6题运用的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4.限时口算比赛,自主练习10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综合练习,张扬个性1. 自主练习3主要让学生练习约分,也可以再给学生补充几道类似的题目,如:5/11×33、2/17×51、5/19×38等。
2.自主练习7(1)学生独立审题并直接写出计算结果;(2)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渗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化,积也不断变化的道理。
3.自主练习12(1)在解决问题时,可让学生数一数自己每分钟的心跳次数(2)学生根据自己的心跳次数计算自己心脏每分钟排出的血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自主练习13第13题是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
第(1)小题要注意一周按七天计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走月亮教案新人教版
《走月亮》一、教学目标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二)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走月亮的意境,体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回顾古诗,引入新课。
(课件)1、同学们好,学习新课前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几首和明月有关的诗。
(播放课件:《暮江吟》《鸟鸣涧》《月夜忆舍弟》《春江花月夜》)读着这些优美的诗句仿佛将我们带入了将月夜的清幽空寂,月色的绚丽多彩,月下的淡淡情愁之中。
(播放课件:四张图片)2、一轮明月,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沉醉,为之赞叹。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和明月有关的散文《走月亮》,作者是吴然。
(播放课件:吴然)吴然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走月亮》、《火把花》、《一碗水》、《天使的花房》《我的小马》等十多部。
40余篇作品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是我国当代作品入选教科书最多的作家之一。
3、我们今天要学他的,走月亮,读一读题目,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是走月亮吗?(播放课件:走月亮)(生: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风俗。
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
)文中写的是谁又是怎么走月亮的呢?说得好,我和妈妈手拉着手在洒满月光的田间小路上散步。
课文用诗一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了乡村迷人的月色之中。
大家是不是非常喜欢呢!那好,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一起和作者去体验《走月亮》的快乐吧。
(二)自学检查课文。
(课件3)1.请你读几边课文,一定要把字音读正确,标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播放课件:请你自由读几遍课文)2.同学们读完了,请你读一读生字词(播放课件:词语)运载泼剌汩汩淘洗柔和风俗香甜浇灌蚕豆稻穗银毯月盘牵着低垂气息闪烁坑坑洼洼闪闪烁烁月影团团注意“运载”的“载”在这里读第四声,运载。
(播放课件:词语)“泼刺”是象声词,形容是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5篇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5篇最新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5篇这是为了确保课堂环境积极健康,并维护良好的教育氛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春教案2。
⑵了解散文的特点,体会抒情散文如何以一定的事物为写作对象抒发情感。
⑶理解把握文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写法。
2.能力目标: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清晰的脉络结构。
⑵学习通过运用感官细致描写景物的写法。
⑶体会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来抒发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学习作者热爱自由、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优美语言和写景物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读出春天的特点,表达美好的感受,体会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三、教法与学法1.教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顺口,读流畅,读出感情。
为了使学生朗读的有兴趣、有效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先展示“春天”的画面,再伴随音乐进行范读,为学生创造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本文的写景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巩固并理解课堂内容又设置了练笔这一环节,还留下了积累美句和推荐美文的课后作业。
2.学法本文着眼于感受、欣赏、品味朱自清优美的语言和出色的写作技巧,用听读、美读、赛读,画面再现文字、圈点勾画、旁批等多种形式,体味本文的语言美,学习本文描写技巧,运用“朗读——质疑——探究——解疑——练笔”这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以读为主,通过读来理解内容结构,感受文章的语言美R㈠导语设计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古人对春天的吟咏和称赞的诗句很多,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教案《春教案2》。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第1课时)》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乡下人家(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并理解课文中乡下人家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2.掌握关于农田、田野、小树林等自然环境的词语。
3.理解和掌握相关词语的发音和意义。
能力目标1.能够认真倾听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能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朗读和复述。
3.能够表达对乡下生活的好奇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1.了解乡下人家的生活环境和特点。
2.掌握关键词汇的发音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描述的细节和情节。
2.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
四、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2.黑板、彩色粉笔3.PPT或图片素材五、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通过展示图片或短视频,引导学生想象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好奇。
2. 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生词和生词解释。
3.分组复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连线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乡下人家的生活和城市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
4. 课文学习总结对课文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习题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课文学习为主,通过朗读、复述和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能够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 主题活动二 公共标志我能懂 (教案)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教案标题:第一单元主题活动二——公共标志我能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共标志的含义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生活常识。
2. 培养学生遵守公共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公共标志的含义和作用。
2. 常见的公共标志及其含义。
3. 公共标志的设计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公共标志的含义和作用,认识常见的公共标志,学会遵守公共规则。
2. 教学难点:公共标志的设计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一些公共标志,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1.2 学生分享在生活中见到的公共标志,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2. 学习新课2.1 教师讲解公共标志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公共标志的重要性。
2.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常见的公共标志及其含义。
2.3 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补充讲解一些特殊的公共标志。
3. 实践活动3.1 教师出示一些公共标志,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符合设计原则。
3.2 学生分组设计一个新的公共标志,要求具有创意和实用性。
3.3 各小组展示设计的公共标志,其他学生评价并给出建议。
4. 总结与反思4.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公共标志的重要性。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公共标志的了解程度。
2. 学生遵守公共规则的情况。
3. 学生设计公共标志的创意和实用性。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家中或社区寻找公共标志,拍照并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2. 邀请家长参与,一起讨论家庭和社区中的公共规则,共同制定家庭规则。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生活中对公共标志的认知和遵守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本教案适用于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调整。
最新2022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水沸腾了》教案2022年三年级课本
最新2022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水沸腾了》教案:2022年三年级课本篇一【学习内容】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水沸腾了》【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时要抓住沸腾时的主要特点及发生沸腾现象的顺序来进行观察。
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等。
【学习难点】教学仪器的组装,使用仪器时的讲解示范,学生使用仪器时教师的指导。
【学习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时钟、湿抹布。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习流程】一、聚焦1 、同学们,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出示书中的第一幅烧水的图片或是几幅翻滚的火锅的图片)?请你说说水烧开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家里的锅是不透明的,现在,我们就把这个现象搬到实验室里,来研究一下(出示图中烧水的实验装置)。
这样,我们会看得清楚一些。
2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二、探索1.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请同学们回答(这里我采用让学生说一说的方式):讲解:当水加热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水面时就是水沸腾的现象(板书:《水沸腾》)。
那么水沸腾有哪些秘密呢?我们就来实验一下。
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 1 ) .识实验器材和使用方法1 ) .介绍:三角架、石棉网、烧杯2 ) .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A 、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 1 / 4 ,少于 2 / 3 。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2《老师,您好》教案浙教版
- 通过图示、符号或简笔画,形象地展示尊敬老师的具体行为。
- 设计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板书示例:
```
尊敬老师的三要素
--------------------
① 尊重老师的劳动
② 听从老师的教诲
③ 对老师有礼貌
尊敬老师的意义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学会与老师和谐相处。
4. 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精神,懂得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理解并学会尊敬老师的言行举止。
2.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使他们懂得感激老师的教诲和关爱。
难点:
1. 学生如何将尊敬老师的言行举止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拓展资源:
1. 图书资源: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尊敬老师、感恩教育的图书,如《感恩老师》、《尊敬老师的100个故事》等,通过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尊敬老师的理解。
2. 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与尊敬老师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感人至深的教师故事、优秀的师生互动案例等,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对尊敬老师的情感共鸣。
- 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
- 视频:播放关于尊敬老师的感人故事或真实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尊敬老师的重要性。
-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讨论平台,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情感升华: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尊敬老师与和谐校园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对自己的表现做个评价吧。
学生说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数级
……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一
个
教学反思
一认识更及更大的数)
授课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了比十万更大的数,会利用计数器认识比十万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知道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下面的表格是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制定的十进制数位顺序表。独自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
数级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
位
……
千百十个
位位位位
计数
单位
……
千百十个
(一)
1、独自完成表格。
2、后在小组内交流成果。
三精彩点评以评提效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还有新的发现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发现。
四灵活检测
一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内容
数一数(认识计数单位“十万”)
授课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我会数数,并通过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
2、我会用计数器拨数、数数,懂得“十万位”与“万位”的位置关系。
3、我要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一万和十万到底有多大。
教学重点
计数单位“十万”与“万”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
以测显效
(查遗漏)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的怎么样呢?下面请大家来试试吧。出示检测题:
1、牛刀小试:完成“练一练”1、2、3题
2、大显身手:
145870中的5()位上,表示();
254187中的5在()位上,表示();
513400中的5在()位上,表示()。
1、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
2、学生集体反馈。
五畅谈收获激励成长
2、同桌两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展示交流
拓展延伸
(查共性)
说说“一万”、“十万”究竟有多大操场跑道长400米,()圈是一万米。
平均每个班40人,()个班有十万人。
全班集体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三精彩点评
以评提效
通过刚才的数数,你有什么发现?计数器数位表上的“十万”和我们所说的“十万”是一样的吗?
四灵活检测
3、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个数位为一级,( )、()、()、()是个级,( )、()、()、()是万级,( )、()、()、()是亿级。
4、我搜集的生活中的大数有()。
我发现
3、师巡查指导,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
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2、同桌两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展示交流
拓展延伸
(查共性)
学生说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数级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一
个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人口普查(大数的读、写)
授课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借助数位顺序表,会正确读、写大数。
2.能说出大数的读、写方法。
我知道了含有两三级数的写法:写数时从高位写起,先写()级,再写()级,最后写()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占位。
我发现
二、展示交流拓展延伸
2.能熟练写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知道各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重点
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难点
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意图
导语
1.我们已经知道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10个1000是(),十个10000是()。
2、边拨边数:
一个一个数,从一万零三数到一万零一十。
一千一千数,从四万八千数到五万三千。
一万一万数,从六万数到十万。
我发现
3、展示交流:书上图片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你怎么数?
十个一是(),十个十是(),十个一百是(),十个一千是(),十个一万是()。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十万。
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一自学质疑
巡查指导
(查自学)
1、请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P4的“数一数,认一认”。
2、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
自学课本第4页,完成下列问题。
1、利用计数器上数一数:10个十万是(),10个一百万是(),10个一千万是()。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所以这种计数方法就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点
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大数。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意图
导入
师生谈话:昨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位?
指名回答,并选择板书。
一、自学质疑巡查指导
以测显效
(查遗漏)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学的怎么样呢?下面请大家来试试吧。
出示检测题:
1、在计数器上拨出下列数。
500346500 650034870 23005600000
2、大显身手:
完成课本P5的“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
2、学生集体反馈。
五畅谈收获激励成长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你对自己的表现做个评价吧。
1、出示知识链接题
(1)我会写数:
四千三百九十八写作:
一千九百五十三人写作:
六千九百五十二写作:
四千八百零七写作:
(2)我会读数:
3215读作:5009读作:
7010读作:10000读作:
2、出示自学提纲
(1)借助数位顺序表试着读出下面的数。
我国总人口:1400000000安徽:59500510
北京人口:19612368香港:7097600
(2)借助数位顺序表试着写出下面的数。
广东人口:一亿零四百三十万三千一百三十二
台湾人口:二千三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三
澳门人口:五十五万二千三百
(3)说说你是怎么读数、写数的?
我知道了含有两三级数的读法:读数时要先读级,再读级,最后读级;亿级和万级的数按照()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字或()字;每级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个零;每级末尾的0()。
十万与计数单位“十万”的区别。
教学方法
自主学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意图
导语
关于万以内的数,你都知道些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一自学质疑
巡查指导
(查自学)
1、请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P2的“数一数,认一认”。
2、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
1、利用计数器数数:一万一万地数,连续数九次,是(),再添1万是()。( )个一万是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