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间刺绣史与民间发展情况概述
内蒙古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的田野调查——以科尔沁地区“蒙古族刺绣”艺人为研究个案

13(1,2.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83.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研究会 内蒙古 兴安盟 029400)摘要:流传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手工艺精品,多由家传亲授,涵盖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宗教信仰、人文情怀及风俗习惯等众多历史文化元素,是研究科尔沁草原地区蒙古族文化艺术的重要造型艺术实物资料。
本文以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刺绣”为主要调研对象,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蒙古族刺绣”民间艺人为研究个案,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实录等田野调查手段,获取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吸取先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新的田野调查材料结合蒙古族科尔沁部的相关史料文献加以梳理分析,旨在凸显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非遗项目“蒙古族刺绣”工艺之细腻、针法之独到、纹饰之奇特,色彩之绚烂等综合审美文化元素,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更加扎实可信的田野实录及实证研究路径。
关键词: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蒙古族刺绣;民间技艺;刺绣艺人;传承与发展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1-013-11收稿日期:2021-01-26项目基金: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当代女性艺术家绘画创作及发展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8NDA044)系列研究论文及 内蒙古艺术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多视角下美术类研究生美育核心素养的融合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包志民(1996-),男,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美术史与美术批评。
包双梅(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人。
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

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摘要】蒙古族刺绣图案在兴安盟地区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其历史渊源悠久,样式和主题丰富多样,制作工艺精湛,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格。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着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在当地文化中,蒙古族刺绣图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蒙古族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关键词】兴安盟, 蒙古族, 刺绣图案, 艺术特色, 历史渊源, 样式, 主题, 制作工艺, 特点, 象征意义, 文化地位, 总结1. 引言1.1 介绍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兴安盟地区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行政区,境内居住着大量的蒙古族群众。
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之一,而兴安盟地区的蒙古族刺绣图案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以其精美细致的线条和独特的色彩搭配而闻名。
这些图案常常以自然界的动植物、几何图案和神话传说为主题,充满了浓厚的蒙古族文化氛围。
蒙古族刺绣图案通常展现出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信仰的热爱和敬畏,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蒙古族刺绣图案在兴安盟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经过多代传承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
这些图案不仅被用于装饰各种传统服饰和家居用品,还被视为一种象征和信仰的象征,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
通过深入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蒙古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传统魅力,从而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为保护和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蒙古族刺绣图案的历史渊源蒙古族刺绣图案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古代蒙古民族的生活和文化。
蒙古族刺绣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艺品,早在元代就已经出现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
在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帐篷、马鞍等物品上都可以看到精美的刺绣图案。
浅谈蒙古族民间刺绣艺术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31浅谈蒙古族民间刺绣艺术◎宋利摘要:蒙古族的古老刺绣工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以蒙古族民间刺绣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蒙古族刺绣的历史,刺绣的表现方法, 刺绣的艺术种类。
关键词:蒙古族;刺绣;纹样一、蒙古族刺绣的历史溯源蒙古族刺绣始于古代游牧时期,发展于南北朝,隋唐时期,丰富于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时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
蒙古的刺绣始于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时期,《蒙古族美术研究》中阿木尔巴图言及,匈奴在2000年前就很擅长刺绣;另一方面,东胡系乌桓的女性正在刺绣和编织毛毯。
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在服装、军事等方面向周边游牧民学习,向他们靠拢;武灵王赐给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装饰以动物的纹为主。
北方游牧民族在同一时期也对中原地区的刺绣工艺开始了学习。
二、蒙古族刺绣的表现方法(1)夸张手法:为了加强装饰效果,常用夸张手法。
例如,两头骆驼、牛和羊,往往会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加以夸张,省略它们的四肢,用草纹装饰骆驼,牛和羊的主要部分和引起美感的主要方面,使它们的形象更加突出,在不丧失它们的主要特征的情况下具有更强的美感,从而使它们的主要部分和引起美感的主要方面更加突出。
(2)对比手法:在刺绣过程中,还常用多与少,大与小,方与圆,虚与卖,曲与直,疏与密,粗与细等对比的技法。
花与花对比,使其主花突出,叶与叶之间使其主叶突出。
蒙古刺绣最喜欢应用对照色,红花和绿用退晕法具有淡化色泽纯度的作用,逐渐形成过渡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处理,对比很强,并没有刺激。
(3)简洁的方法:设计刺绣时,要仔细观察自然各种花草、鸟、兽、蝴蝶等部位,用非常简洁的手法来描绘。
这需要概括地取舍。
概括和取舍不是简略物象,而是在彻底理解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美丽的感受加以精炼和升华。
展现自然的花草并不是那么繁杂,而是把繁杂的花草修整得整洁,把美丽多样的蝴蝶经常美化成交叉图案和结肠变形图案,采取这种形状,绣着非常美丽的蝴蝶。
刺绣有哪些发展历史

引言概述:刺绣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刺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最初的简单图案到后来的复杂细致的刺绣技术,不断演变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刺绣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刺绣技术在近现代的突破和创新。
正文内容:一、发展阶段概述1.早期阶段:刺绣最早出现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最初是以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形状来表达。
这些早期的刺绣作品主要用于装饰和标识社会地位。
2.中世纪阶段:中世纪是刺绣发展的重要时期,刺绣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发展。
此时,刺绣作品开始呈现出更加复杂和精细的细节。
3.文艺复兴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刺绣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绘画和装饰领域。
艺术家们开始运用刺绣技术来创作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4.现代阶段:随着工业化和技术革新的到来,刺绣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创新。
现代刺绣技术不仅在设计和材料上有所突破,还融合了电脑辅助设计和机器刺绣技术。
二、刺绣技术的突破和创新1.材料创新:近现代刺绣技术中的突破之一是材料的创新。
传统刺绣使用的主要材料是丝线和棉线,而现代的刺绣作品使用了更多种类的线和纺织品,如金属丝线、毛线和塑料线等。
2.设计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创新成为刺绣技术的重要部分。
现代刺绣作品使用了更多的图案和颜色,同时还融入了电脑辅助设计和数字化技术,使得刺绣作品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3.机器刺绣技术:机器刺绣技术的发展也是刺绣技术突破的重要方向。
通过电脑控制刺绣机,可以实现更高效、更精确的刺绣作品制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4.创新的应用领域:近年来,刺绣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应用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比如,刺绣技术在服装设计、室内装饰和艺术表达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5.保护和传承:在刺绣技术的创新发展中,保护和传承传统刺绣技艺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应当加强对传统刺绣技艺的保护和保存工作,以防止传统技术的流失;另一方面,也应当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和创新刺绣技艺,以保持刺绣艺术的活力。
传统刺绣文献综述

传统刺绣文献综述引言刺绣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它是通过将各种颜色和纹样的线线插入到布料的表面上,从而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和纹饰。
传统刺绣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术,成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本文将综述相关的文献,探讨传统刺绣的历史、技术和艺术价值。
传统刺绣的历史传统刺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和埃及文明。
古代中国的刺绣技术非常发达,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具和寺庙的装饰。
中国的刺绣技术传播到了欧洲,影响了当地的刺绣艺术发展。
除了中国,埃及也是古代刺绣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埃及的刺绣技术被用于制作精美的服装和纺织品,展示了埃及人的审美和工艺水平。
传统刺绣在其他地区也有独特的发展。
在印度,刺绣是一项重要的手工艺,被广泛用于服装和家居装饰。
在日本,刺绣被称为“刺しゅう”,在和服和日本传统艺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传统刺绣的技术传统刺绣的技术包括不同类型的针法和线线的运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刺绣技术:十字绣十字绣是最常见的刺绣技术之一。
它使用纵横交错的线线来创造出图案。
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布料和织品上,制作出精美的刺绣作品。
贝壳绣贝壳绣是一种特殊的刺绣技术,使用贝壳片代替线线。
刺绣者将贝壳片缝在布料上,创造出独特的贝壳绣图案。
这种技术通常在沿海地区使用,充满海洋风情。
金线刺绣金线刺绣是一种豪华的刺绣技术,使用金属线线来创造出富丽堂皇的图案。
这种技术通常应用于宫廷装饰和礼品制作中,展示出显赫的地位和财富。
民族刺绣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不同的刺绣技术和风格。
例如,墨西哥的刺绣技术被称为“Tenango”,它采用鲜艳的颜色和大胆的图案,展示了墨西哥的文化和传统。
传统刺绣的艺术价值传统刺绣作为一种手工艺,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传统刺绣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传统刺绣作品通常具有精致、细腻的特点,展示了刺绣者的技巧和艺术才能。
刺绣图案的设计和颜色搭配都经过精心的考虑和处理,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关于蒙古族刺绣的起源和发展详细介绍

关于蒙古族刺绣的起源和发展详细介绍引言蒙古族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蒙古族刺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赞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蒙古族刺绣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起源蒙古族刺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匈奴时期。
当时,匈奴人民用刺绣来装饰衣物,以体现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尊贵。
这种刺绣不仅在服装上使用,还广泛应用于帐篷、鞍具和其他日常用品上。
蒙古族刺绣的起初形式主要以直线、点线和简单的几何图案为主。
发展蒙古帝国时期蒙古帝国的建立为蒙古族刺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在这个时期,蒙古帝国统一了草原地区的各个部落,并将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
这种融合促进了蒙古族刺绣艺术的繁荣发展。
蒙古帝国时期的蒙古族刺绣开始出现更加复杂的图案和技巧,同时还融入了其他民族刺绣的元素。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是蒙古族刺绣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清朝时期,蒙古族地区成为中国统治者的附庸,与汉族、满族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大力推动。
这促进了蒙古族刺绣技艺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蒙古族刺绣在这个阶段开始融合了更多的汉族和满族刺绣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刺绣风格。
现代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族刺绣逐渐走向现代化。
在20世纪,蒙古族刺绣开始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如花草、动物等图案,并加入了更多的色彩和细节。
同时,蒙古族刺绣也逐渐应用于家居装饰、礼品制作等领域。
现代蒙古族刺绣通过创新设计和工艺的进步,不仅保持了传统的特色,还吸收了现代审美观念,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技艺蒙古族刺绣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的是线绣技法。
这种技法将线通过织物的纤维中,从而形成图案。
蒙古族刺绣所使用的线材多种多样,包括棉线、丝线和金银线等。
同时蒙古族刺绣还融入了珠子、银珠和鸟羽等装饰物,使得刺绣作品更加美观精致。
文化价值蒙古族刺绣不仅有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蒙古族刺绣作为蒙古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和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五彩斑斓里绣出新天地——乌拉特刺绣一枝独秀

探索研究[摘 要]内蒙古风光无限,民情淳朴,特产众多,风俗文化深厚,多项内蒙古特色活动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刺绣作为蒙古族的民间手工艺之一,是集绘画、剪刻纸样、手工捻线、绣制于一体的内蒙古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内蒙古非遗外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内蒙古风物谈起,并对内蒙古非遗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分析乌拉特地区的地理、风物、非遗,围绕乌拉特刺绣展开,介绍乌拉特刺绣元素的构成、刺绣技术的运用,以及刺绣的文化精神。
还介绍了乌拉特刺绣的传承人娜仁高娃,包括传承人的刺绣经历、作品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乌拉特刺绣的创新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内蒙古;刺绣;非遗[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4-0031-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郑晓楠.在五彩斑斓里绣出新天地:乌拉特刺绣一枝独秀[J].天工,2023(34):31-33.郑晓楠 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五彩斑斓里绣出新天地—乌拉特刺绣一枝独秀作者简介:郑晓楠(1998—),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非遗内蒙古“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
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缓缓闭上双眼,悠扬的歌声入耳,徜徉于一片草原绿海,仿佛化身为一位牧羊姑娘,手拿鞭儿,哼着歌儿,在毡包旁驻足,在草原上奔跑。
内蒙古非遗种类颇多——蒙古族呼麦一人演唱传万人之音;马头琴琴声粗犷却不失豪壮;那达慕上展文娱盛会,彰男子三艺;蒙古服袍带飘飘,饰制别样;蒙古族长调民歌显草原音乐游牧风情;蒙古族安代舞驱魔消灾;烤全羊技艺真讲究,江格尔、格萨尔真英雄;蒙古族刺绣针笔蝶绣,美轮美奂。
种种非遗珍品,尽显内蒙古非遗风情。
非遗沉淀着历史的记忆,镌刻着民族的图腾,凝聚着文明的结晶,涵养着文化的灵性,激荡着浓浓的乡愁。
温柔的内蒙古,花草诉情,牛羊为伴,天地作歌。
蒙古族马海靴刺绣文化的多样化表征

蒙古族马海靴刺绣文化的多样化表征
苏紫薇;刘娜
【期刊名称】《丝网印刷》
【年(卷),期】2024()8
【摘要】蒙古族马海靴刺绣的功能性大于装饰性,更注重防护、保暖、耐磨的穿用目的。
蒙古族马海靴刺绣不仅材料技艺呈现多样性,刺绣文化也表现出多样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刺绣技艺风格。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苏紫薇;刘娜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
【相关文献】
1.蒙古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探析蒙古族刺绣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的田野调查——以库伦旗“蒙古族刺绣”传承人包英格为研究个案
3.马海靴的装饰及审美研究
4.内蒙古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的田野调查--以科尔沁地区“蒙古族刺绣”艺人为研究个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遗视角下蒙古族刺绣活态传承与创新研究

[摘 要]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性研究日趋成为当下热点。
内蒙古蒙古族刺绣是少数民族传统刺绣的经典,在纹样、图案、配色等方面因其特殊的人文生态环境而独具特色。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视角,选取内蒙古蒙古族刺绣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艺术、技艺、材料特征及发展现状,探索出适宜蒙古族刺绣活态化传承的创新策略,为内蒙古蒙古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非遗文化;蒙古族刺绣;创新;活态传承[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0014-04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纪向宏,李思敏.非遗视角下蒙古族刺绣活态传承与创新研究[J].天工,2022(1):14-17.非遗视角下蒙古族刺绣活态传承与创新研究纪向宏 李思敏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基金项目:科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女红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项目编号:07JC760001)。
作者简介:纪向宏(1976—),女,汉族,天津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设计学。
李思敏(1994—),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人,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设计学(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一、概述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国务院于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表明了中国传统工艺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而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手工艺逐渐被人们淡忘,其中就包括刺绣工艺。
现有的保护和传承大都以名绣流派居多,相对于其他民族地区的刺绣,内蒙古蒙古族刺绣的保护与传承还很薄弱。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着力点,旨在研究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刺绣的活态传承与创新。
(一)起源刺绣的蒙古语叫“嗒塔戈玛拉”,根据阿木尔巴图在《蒙古族美术研究》中的有关记载,蒙古族刺绣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那时的匈奴就已经开始刺绣活动了[1]。
最早用于蒙古族服饰的袖口及腰带装饰,后来广泛运用于门帘、包袋、枕套等生活用品的装饰,马和骆驼上的鞍垫也会点缀或大面积使用刺绣装饰。
蒙古族民间刺绣史概述

国维说:“连见姑姑之制,书木为骨,色以红绢 金帛,顶之上用四直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 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本朝翠花或五彩帛饰之, 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这是蒙古民族 的旧俗。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王墓梁元代汪古部王 公贵族陵园的发掘中,出土过一种用桦树皮围合 而成的长皮筒,筒壁上接连处用彩色丝缝合,外 面包裹着色泽艳丽,花纹精美的各种花绸,上面 缀连着各种各样的饰珠等物。这种姑姑冠帽不仅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出土过,而且在蒙古乌兰巴托
和肋骨图案,有时甚至呈细线五角形,在西伯利 亚和亚洲中部萨满教服装上绣有这种图案。这些 绣花渊源古老是没有什么疑问。”过去蒙古族中 的萨满教的各式绣花服装是比较盛行的。王国维 在《黑鞑事略笺证》中谈:“其服右衽而方领, 旧以毡毳革新以拧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 日月龙风,无贵贱。”这可能是元朝以前的衣服 的装束。元朝时或元以前流行一种姑姑冠帽,十 分有趣。从元朝的这种姑姑冠帽及服装的纹饰 等,也可以看到当时的刺绣艺术的一般情况。王
铺的密缝毡子也要绣出各种图案,成为一种富有 装饰性的艺术品,使牧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和舒 适。蒙古袍和生活中的长坎肩的“前襟花”、“衣 侧花”以构图严谨多变,题材丰富多彩为特色, 恰当的疏密安排,小花小鸟点缀的妥贴,浅黄、 粉绿色的镶边,显得非常悦目。从色彩上我:们 一目了然地知道那些喜气洋洋的调子是婚礼服 或节日的耐日服,那些浑厚古朴的是老人服,富 有装饰色彩的是摔跤服,姑娘们的穿着富有青春 气息,中年妇女的穿着则比较雅致,男人一般则
花费很多时间刺绣佛像,优秀者送入西藏,献给 达赖喇嘛,或送召庙中作“唐嘎”挂起来。这种 劳动锻炼了妇女们的刺绣技巧,从中我们也可以 看出其刺绣的一般水平。西藏式“唐嘎”艺术, 清朝时期更为盛行,各寺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在阿拉善盟的延福寺中至今还有形式多样的“唐 嘎”艺术,色彩艳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多 用贴花的方法制作。清朝时蒙古族王公经常来往 于北京,满族的服饰,各种刺绣小品在蒙古族中 也广为流行,当时北京荷包作坊生产的褡裢和一
蒙古传统服饰刺绣解读

蒙古传统服饰刺绣解读引言蒙古传统服饰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丰富多样。
其中,刺绣技艺是蒙古传统服饰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彩线绣出图案的手工艺,能够增添服饰的美观度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以蒙古传统服饰刺绣为主题,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传承发展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渊源蒙古传统服饰刺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草原部落时期。
蒙古族是以牧民为主的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刺绣上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最早的蒙古刺绣以祈祷神灵、表达对自然神圣之感的图案为主,其色彩鲜明,线条简洁,富有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同民族的交流,蒙古刺绣逐渐融合了汉、满、藏等民族的刺绣技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刺绣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得到了改良和创新,逐渐演变成现代的蒙古传统服饰刺绣。
二、技艺特点1.丰富多样的图案蒙古传统服饰刺绣的图案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动植物、人物、神话故事、传统符号等元素。
这些图案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生动地展示了蒙古族的文化内涵和创作想象。
2.独特的色彩运用蒙古传统服饰刺绣独特的色彩运用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蒙古族人民对颜色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偏爱,他们崇尚大胆鲜艳的色彩,常常运用红、黄、蓝等鲜明的颜色来装点服饰。
这些鲜艳的色彩不仅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还能够展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3.精湛的刺绣技艺蒙古传统服饰刺绣的技艺精湛,注重细节和精度。
蒙古族妇女从小就开始学习刺绣,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她们掌握了独特的刺绣技巧,能够将图案绣制得栩栩如生。
蒙古刺绣的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层次分明,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三、传承发展蒙古传统服饰刺绣作为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和工业化的影响,面临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刺绣技艺,蒙古族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推动相关项目和活动方面做出了努力。
他们组织了刺绣技艺培训班、展览和交流活动,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
札萨克图刺绣工艺田野调查报告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第39卷第10期Vol.39 No.102019年10月20日Oct.20 2019doi: 10.3969/j.issn 」008-9640.2019.10.110札萨克图刺绣工艺田野调查报告牡兰(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摘 要: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手工技艺。
札萨克图刺绣是蒙古族刺 绣的一个分支,以质朴清新的外观、协调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展示着人们对大自然不同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美 好憧憬,体现着蒙古族儿女巧妙的艺术构思。
本文通过对札萨克图刺绣传承人及民族服饰店的实地调查与访 谈,记录札萨克图刺绣所使用的材料、图案、色彩、技法以及传承方式等。
关键词:札萨克图刺绣;刺绣工艺;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 (2019 ) 10-0243-02札萨克图郡王旗,亦称科尔沁右翼前旗,设置于清 崇德元年(1636 ),是当时哲里木盟十旗第二大旗。
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札萨克图儿女在这片美丽宽广的草 原上世代繁衍生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札萨克图 妇女用灵巧的双手将万千影像呈现在绫罗绸缎上,绣制 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札萨克图刺绣工艺技法虽然经历 了社会变革,但仍然保留着质朴的原始遗风,并且焕发 新的活力,流传至今。
目前,札萨克图刺绣工艺主要分布于兴安盟科尔沁 右翼前旗的乌兰毛都苏木、桃合木苏木、满族屯满族乡 及德伯斯镇阿日林一合嘎查。
2019年5月和8月,笔者 共两次到札萨克图蒙古族刺绣聚集区乌兰毛都苏木进行 实地考察,走访了乌兰毛都苏木民族服饰店,并采访了 札萨克图刺绣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敖特根其 其格(1953-)和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扎日玛老 人(1947—),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一、札萨克图蒙古族刺绣历史背景札萨克图郡王旗于清崇德元年(1636)建制,为当 时哲里木盟十旗第二大旗。
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

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1. 引言1.1 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重要性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是蒙古族聚居的地区之一。
蒙古族刺绣作为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之一,在兴安盟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蒙古族刺绣图案丰富多样,色彩鲜艳,线条优美,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蒙古族刺绣图案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代表着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兴安盟地区的蒙古族刺绣图案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意义,更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生活和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
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1.2 蒙古族刺绣在兴安盟地区的传承蒙古族刺绣在兴安盟地区的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蒙古族刺绣技艺源远流长,被视为传统手工艺的珍贵之一。
蒙古族刺绣图案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几百年来的努力,蒙古族刺绣在兴安盟地区得以保存和发展,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刺绣的传承过程中,师傅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将自己对蒙古族刺绣的理解和感悟传授给后人,使得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蒙古族刺绣在兴安盟地区的传承依然十分重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为蒙古族刺绣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正文2.1 蒙古族刺绣图案的特点1. 线条精细:蒙古族刺绣图案的线条非常细致和精确,展现出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耐心。
2. 色彩斑斓: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色彩丰富多彩,常常运用红、黄、绿等明亮的颜色,使作品看起来生动活泼。
蒙古族刺绣

蒙古族刺绣蒙古族刺绣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手工艺技能。
蒙古刺绣不仅绣在柔软的织物上,还用驼绒线和牛筋绣在羊毛毡和皮靴等坚硬的织物上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手工艺技能。
蒙绣不仅绣在柔软的布料上,还用驼绒线和牛筋绣在羊毛毡、皮靴等坚硬的布料上。
从刺绣的针法来看,蒙古族妇女在刺绣中使用的顶针与农耕民族劳动妇女使用的顶针是不同的。
蒙古族刺绣艺术以端庄、古朴取胜。
其大块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对称的针脚,鲜明的对比色,给人一种饱满充实的感觉。
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每个女人都擅长刺绣的传统习惯。
在古代,蒙古贵族妇女和贫穷妇女都学会了刺绣。
蒙古族女孩从小学习刺绣,在家掌握各种缝纫技能。
当然,这种学习并没有专门的学校或老师来指导,主要是靠她们母亲熟练的缝纫和刺绣来启发和培养。
女孩子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刺绣。
起初,他们绣各种各样的口袋和袜底。
十五六岁开始绣各种花鞋,马海毛靴。
同时,他们可以裁剪各种衣服。
一些聪明能干的姑娘不满足于从母亲那里学到的刺绣技艺,就去找村里一些技艺精湛的刺绣专家,称她们为姐妹。
他们耐心地向她学习各种高超的刺绣技艺,缝制各种衣服帽子。
有些女孩子因为刺绣漂亮而被周围的人称赞,同时也受到其他女孩子的羡慕。
蒙古人使用的衣、帽、鞋、靴、针、碗、包、枕套、马鞍、紧缝毡(绣毡)、门帘等生活用品都是自己亲手精心设计和刺绣的,所以蒙古姑娘和妇女家庭的刺绣和针线活劳动量很重。
在古代的蒙古社会中是不出售各种衣帽等生活用品的,各种用品和刺绣品全部由每个家庭中的妇女来担负,因为自己做的是根据使用对象和身体情况不同而制做的。
家中女儿到十七八岁或二十岁,刺绣的能力达到比较熟练的时候,在进一步学习刺绣的同时,还要进行家教,在出嫁前都要给婆家的每一个人做一双“斯布登高吐拉”,这种“斯布登高吐拉”就是从娘家带给婆家全家的见面礼,从一般家庭看也得做五十几双鞋和靴子,特别是给新郎做的靴子就要更加细心,其造型和图案的花纹也十分讲究,刺绣的技巧也十分精细,同时还要给新郎精心刺绣八个飘带的烟荷包,这些都是在出嫁前赶制的。
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创新浅论

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创新浅论提纲:一、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特点和历史二、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四、案例分析:传统手工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五、未来展望: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发展——一、蒙古族传统手工艺的特点和历史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如织锦、雕刻、铜器、制陶、纺织、描金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蒙古包,这是蒙古族人民用以生活、乘坐、祭祀等多重功能的圆顶帐篷。
蒙古包的制作需要选用特定的木材和毛毡,通过细密的手工缝制和绑扎而成,非常耐用和环保。
蒙古族还擅长铜器制作,其奇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著称于世。
传统手工艺与蒙古文化紧密相连,是蒙古族人民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二、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对于保护蒙古族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环境中,传统文化正在面临消失的危险。
然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性与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传承需要挖掘和发现传统手工艺内在的精神内核,并忠实地传承下去。
同时,创新也是必要的,不断将传统手工艺注入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
三、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在现代社会,建筑设计日新月异,各种新型材料不断涌现。
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手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选择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之中。
通过传统手工艺的应用,建筑设计不仅可以呈现出复古的气息,更可以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和环保理念。
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通过将蒙古文化的元素融合到设计中,可以为建筑注入浓郁的文化气息。
四、案例分析:传统手工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 蒙古包:中国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北欧卡博斯联合展馆。
设计者将蒙古包的形式和草原景观等特征融入建筑设计之中,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兼顾现代建筑的实用性。
采用环保的木材、毛毡以及裸露的混凝土等材料,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蒙古族传统工艺

蒙古族传统工艺蒙古族传统工艺是蒙古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代表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艺术。
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融入了蒙古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蒙古族传统工艺包括了多种形式,如刺绣、刻字、银饰、皮革制品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蒙古族的刺绣工艺。
蒙古族刺绣的特点是线条简洁、色彩鲜艳,常以动物、花草等自然元素为主题,寓意吉祥如意。
蒙古族的刺绣制品有衣物、鞋帽、袋子等,这些刺绣制品不仅可以展示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情趣,还能彰显他们对自然的崇敬。
蒙古族的刻字工艺也非常独特。
蒙古族人民善于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刻字表达出来。
蒙古族刻字工艺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经过精心雕刻后,形成各种款式的刻字作品。
这些作品常常寓意着吉祥、幸福和团结,展示了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蒙古族的银饰工艺也非常有特色。
蒙古族人民喜欢以银饰来装饰自己的身体,银饰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魅力,还能展示蒙古族人民的身份和地位。
蒙古族银饰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设计、铸造、打磨等。
蒙古族银饰的造型多样,有动物、植物等各种元素,每一件银饰都蕴含着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蒙古族的皮革制品工艺也非常出色。
蒙古族人民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皮革制品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蒙古族的皮革制品包括马鞍、马镫、马鞭等,这些制品不仅耐用,而且造型独特,能够满足蒙古族人民的实际需求。
蒙古族的皮革制品工艺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剥皮、鞣制、剪裁等,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操作,才能制作出精美的皮革制品。
蒙古族传统工艺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他们与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通过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蒙古族人民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蒙古族传统工艺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艺术。
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融入了蒙古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工艺的田野调查——以“蒙古族服饰”传承人为调查对象

于 20 0 9年 8月 ~9月 , 用暑假的 时间 , 利 在内蒙古大学
个特 殊 乐 章 ,与 中原 女性 及 南 国女 性 “ 以针 为笔 ,
以缣 素 为纸 , 丝绒 为朱 墨铅 黄 , 材极 约而 所用 甚 以 取
广 , 即闰 阁之翰 墨 也 , … ” 多有 不 同 , 绣 叫I 反映 出 中国
一
、
针 线 书 写 的 游 牧 乐 章
普 通女 性 , 因此 ,科尔 沁右 翼 中旗 图什 叶 图王 府之 刺 绣 饰 品 ,当 为科 尔 沁 蒙 古 族 民 间 刺绣 的 代 表 性 刺 绣
艺 术 作 品 。而 正 是 这 些 科 尔 沁 草 原 上 的 普 通 女性 ,
蒙 古 族 科 尔沁 部 的 服 饰 ,是 内蒙 古 自治 区 东 部
北 方 草 原 上 游 牧 民 族 质 朴 、 自然 的 艺 术 特 点 ,成 为 游牧文 化百花 园中的奇葩 。
二 、科 尔 沁 图 什 叶 图 王 府 的 绣 女 及 绣 品
历史 上 的 科 尔 沁 右 翼 中旗 图什 叶 图王 府 刺 绣 饰 品 ,曾在一 个 相 当的 历 史时 段 内 作 为供 品上 呈 清 廷 ,
蒙古族的工艺品

蒙古族的工艺品蒙古族工艺品是蒙古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总称,它们以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蒙古族工艺品主要包括刺绣、编织、革制、陶瓷、木雕等多个门类,下面将依次介绍这些工艺品。
首先,蒙古族刺绣是一种以绣线在织物上刺制图案的艺术形式。
蒙古族刺绣以其精美细腻的线条、瑰丽多彩的色彩和独特的民族特色而著称。
它通常用于装饰服饰、家居用品和礼品等物品,常见的图案有纹饰、动物、花鸟等。
蒙古族刺绣不仅具有装饰性,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其次,蒙古族编织是一种以纤维、线等材料交织或穿插而成的手工艺品。
蒙古族编织技艺悠久,其中以毡制品最为著名。
蒙古族毡制品是用特制的毛线纺织而成,其特点是柔软、保暖、耐磨、吸湿、透气。
除毡制品外,蒙古族还擅长编织各种绳索、网眼袋、帽子等。
另外,蒙古族革制是一种以皮革为材料进行手工制作的工艺。
蒙古族革制技艺精湛,制作出的皮革制品质地柔软、手感舒适,并具有较强的耐用性。
蒙古族革制品常见的有马鞍、马具、鞍袋等。
这些制品既实用,又具有独特的蒙古族风格,是蒙古族传统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蒙古族陶瓷制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蒙古族陶瓷制作主要分为制陶和烧制两个过程。
蒙古族制陶师傅工艺高超,他们利用丰富的土资源和独特的造型技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陶器。
蒙古族陶瓷器物既实用美观,更反映了蒙古族民族艺术的特点和审美观念。
最后,蒙古族木雕是一门以木材为材料进行手工制作的工艺。
蒙古族木雕以其纹饰繁复、造型优美和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
蒙古族木雕主要用于制作家具、建筑装饰以及工艺品等。
蒙古族木雕作品形式多样,常见的有佛像、人物、动物等。
蒙古族木雕工艺品既具有实用性,又集装饰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蒙古族工艺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
从蒙古族刺绣、编织、革制、陶瓷到木雕,这些工艺品都展现了蒙古族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元代蒙古族刺绣的艺术特征及造物思想

元代蒙古族刺绣的艺术特征及造物思想作者:苏雪童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11期【摘要】元代是中国少有的几次少数民族大一统的时代,由于元代蒙古族实行薄葬礼仪,再加上元代蒙古族的各个有关于丧葬的规定导致元代的工艺品文物出土较少,但是这并不妨碍元代的工艺美术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和辉煌。
文章旨在研究元代工艺美术中元代蒙古族刺绣的造物思想。
在对元代蒙古族贵族刺绣进行色彩、制作工艺以及纹样图案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的同时,结合元代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社会生产力等诸多因素,从造物艺术论的角度对元代蒙古族刺绣所承载的造物文化进行探索挖掘。
此方法可以为研究元代蒙古族工艺美术史提供新的角度和视野。
【关键词】蒙古族刺绣;元代工艺美术;艺术特征;造物艺术论;造物尺度【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引言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大一统的朝代,当然,元代也是改变了世界历史格局的一个朝代。
这其中蒙古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虽然在元代以前中国就已经与其他中亚、西亚、欧洲等国家有了通商贸易,但是元代在推动大规模的文化融合、多民族文化交融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工艺,而蒙古族刺绣的发展同样也经过了很长的时间。
元代是蒙古族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关键的时期,同样也是蒙古族刺绣形成且快速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
一、元代蒙古族刺绣的艺术形式在元代蒙古族刺绣的实际出土文物中,绝大部分纺织物的颜色和纹样的实用,主要原因是元代多元文化的结果。
而诸如织金锦、纻丝、蜀锦等其他民族或地区的纺织品则推动了元代蒙古族刺绣的发展,为元代蒙古族刺绣提供了新的题材和针法,14世纪甚至影响了元代整体的艺术风格。
(一)元代蒙古族刺绣的色彩形式根据《蒙古族民间美术》介绍,蒙古族崇尚白色。
在元代蒙古族刺绣上也同样有体现。
《元史·舆服志》中记载的皇族所用的冕服、大带、官服等衣物常用白色;白纱、素白绫、白襕、白帽也出现了很多次,“白罗衫四十,白绢中单三十有六,白纱中单七”,而在留存下来的元代皇帝画像中,大部分戴白色的帽子。
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

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兴安盟地区是中国蒙古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蒙古族刺绣图案独具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工艺特点、主要图案等方面来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
一、历史背景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蒙古族是草原民族,以放牧为生,和自然紧密相依。
在古代,蒙古族先民除了以牛、马、羊、骆驼等为主要食物外,还以它们的皮毛制成衣物,随着时间和地区的不同,各种刺绣技巧逐渐发展和形成。
兴安盟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北部,是蒙古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蒙古族的绣艺也因地制宜,将刺绣技巧与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二、工艺特点1.选料蒙古族刺绣以羊毛、绵纱、天鹅绒、镶边、丝绸、珠子、银线等材料为主,且均为优质材料,细腻柔软,用于织制衣物,效果十分出色。
2.技法蒙古族刺绣技法主要有平刺、绕线、钉针、挑线、织网、编结等,各自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平刺是刺绣中最基础、最常见的一种技法,用线刺入面料所构成的刺绣图案。
绕线则是在面料上缠绕细线,构成各种绘画形式。
钉针是利用扣针织金手续中的一种现代化的镶嵌技艺,针针有助于固定镶嵌物品。
挑线,则是利用细线构成图案轮廓,勾勒出图案。
织网割则是特殊的刺绣技法,常用于制作窗帘、门帘等物品,凸现了蒙古族刺绣的深厚文化底蕴。
编结则是将线绳编成各种图案和花卉。
3.颜色蒙古族刺绣的主要颜色突出了内蒙古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例如黄色和褐色代表草原、生命和大地,红色代表热情、勇气和繁荣,蓝色代表蒙古族的民族标志——天空,白色代表纯洁和青春等等。
这些色彩都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蒙古族的民族特色的艺术性。
三、主要图案1.马在蒙古族文化中,马一直被视为草原文化的象征。
因此,在蒙古族的刺绣图案中,马的形象常常出现,如彼得胡的马、中国马、齐靡骑马、大珠花马等。
2.绮丽花卉蒙古族文化中关于花卉的描述非常丰富,因此,在蒙古族刺绣图案中,绮丽的花卉经常出现,并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民间刺绣史概述人们都知道在中国传统的民族刺绣工艺中,蒙古民族有自己独特的刺绣艺术,但对其悠久的历史,是很少有人知道的。
据罗布桑却丹所著《蒙古风俗鉴》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并且应用范围很广。
如耳套、各种帽子、衣服袖口、衣领、大襟、蒙古袍的边饰,花鞋、靴子以及生活中所用的荷包、碗袋、飘带、摔跤服、毡袜腰边、枕套、蒙古包等,在毡子和皮料底子上所做的贴绣如门帘、密缝毡子(绣花毡)、驼鞍、马鞍垫等等都有精彩的刺绣。
图案有犄纹、鸟兽、五畜、各种花卉、卷草纹,万形图案、蝴蝶、蝙蝠、寿字、龙凤、佛手、方胜、葫芦图案,哈木尔图案(如意或云头),云纹以及各种几何形纹样等极为丰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中,在蒙古民族所创造的全部文化里,刺绣艺术也是十分瑰丽的一页。
蒙古族的祖先结合自己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创造了适合自己民族需要的衣冠靴帽和器皿家具。
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主张“胡服骑射”,模仿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服装改革。
据应劭《汉宫仪》说:汉时的貂蝉冠始于赵武灵王行“胡服”。
胡广说;“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瑶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就是用黄金瑶装饰王冠)。
另《中华古今注》说:“搭耳帽之制,本以韦为之,以羔毛络缝。
赵武灵王更以绫绢皂色为始,并立其名爪牙帽子,盖军戎之服也。
”《学斋占毕》中说;古时“有履而无靴,故靴字不见于经。
至武灵王作胡服,方变履为靴”,武灵王还把鞋改为皮靴。
他起初穿黄皮短勒靴,后来发展成长勒靴,规定从军官到士兵都必须穿靴子,穿长袍的文官也要穿黑勒靴子。
” (转引自陕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论文集第一集》何清谷《赵武灵王和他的军事改革》一文)可见北方民族在公元前就有着装饰美观、适合自己生活的服装靴帽。
它不仅受到本民族的,喜爱,也影响到兄弟民族,与此同时北方民族也向中原地区学习了刺绣艺术。
《蒙古风俗鉴》中谈到“自周、唐以来汉族的织锦缎就已传入蒙古地区”。
作为服装的可贵衣料,其织锦的锦纹如瑰丽的云彩,富有装饰性的图案,其各种花草、鸟兽、虫鱼、瓜果、云纹、龙凤以及丰富绚丽的色彩等对蒙古族的先民,北方各族的刺绣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千年以前,匈奴即已善于刺绣。
从匈奴坟墓中发现了具有当地匈奴人的艺术特色的毛毯。
上面用贴花形式的奇异图画,在毛织品上绣着三个骑马人和一个从花中长出的人形以及其他一些图案等。
与此同时,东胡系统的“乌桓妇女都刺绣和织毛毯。
”也有具体历史记载。
前苏联的萨维诺夫,契列诺娃在《鹿石分布的西界及其文化民族属性问题》一文中也谈到;“杉针形脊椎和肋骨图案,有时甚至呈细线五角形,在西伯利亚和亚洲中部萨满教服装上绣有这种图案。
这些绣花渊源古老是没有什么疑问。
”过去蒙古族中的萨满教的各式绣花服装是比较盛行的。
王国维在《黑鞑事略笺证》中谈:“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毳革新以拧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风,无贵贱。
”这可能是元朝以前的衣服的装束。
元朝时或元以前流行一种姑姑冠帽,十分有趣。
从元朝的这种姑姑冠帽及服装的纹饰等,也可以看到当时的刺绣艺术的一般情况。
王国维说:“连见姑姑之制,书木为骨,色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直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本朝翠花或五彩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
”这是蒙古民族的旧俗。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王墓梁元代汪古部王公贵族陵园的发掘中,出土过一种用桦树皮围合而成的长皮筒,筒壁上接连处用彩色丝缝合,外面包裹着色泽艳丽,花纹精美的各种花绸,上面缀连着各种各样的饰珠等物。
这种姑姑冠帽不仅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出土过,而且在蒙古乌兰巴托附近伊赫腾格里——阿母地方博格多乌拉山的岩画中也绘有这种姑姑冠帽,曾引起过国内外一些人士的惊异。
从这些出土文物中我们真实地了解到古代蒙古人的衣帽装饰,使用的图案纹样、色彩的运用和当时刺绣的大体情况,这对了解蒙古族装饰纹样的构成,色彩的运用,与汉族的文化交流,进而对蒙古族刺绣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帮助。
《元朝的手工业》一文指出,元朝政府机构中设有绣局、纹锦局、鞋带斜皮局,鞍子局等机构,这些都与刺绣艺术有关,可见对刺绣的重视。
蒙古族古老的刺绣艺术不仅在群众中广为流行,就是统治阶级也是十分喜爱的。
他们的衣帽和生活用品也要用刺绣艺术来美化。
忽必列的皇后察必就是一位手工缝纫能手,创造性地发展了蒙古民族手工技术。
马可波罗说:“应知大汗……赐一万二千男爵袍服务十三次。
每次袍色各异。
此一万二千套同一颜色,彼一万二千套又为别一颜色,由是共为十三色。
此种袍服上缀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每年并以金带与袍服共赐一万二千男爵,金带甚丽,价值亦巨,每年亦赐十三次,并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
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
”“伊本拔秃塔志其自孔士坦丁堡至孚勒伽河之行程,曾言赐靴三次。
一次赐毛织靴(即今之袜)二次毡靴,三次赐不里阿耳靴。
质言之,马皮与狼皮制作之靴也。
今日即以马皮制成俄罗斯皮,而蒙古诸部之靴亦用马皮制造也。
”这些靴子服装就是富有特色的蒙古族古老的刺绣艺术,而这种马皮制造的不里阿耳皮在蒙古族生活中使用的极为普遍,很多鞍具及布里阿耳靴就是用这种皮作底缝制出各种贴花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工艺品。
从以上情况看元代的刺绣是极为丰富的,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和总结,这是蒙古族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云锦盛于明清,北元时期蒙汉族之间通过互市贸易和互相赠送礼品,蒙古人不断地接触汉族的云锦、织绣的高度艺术,使蒙古族的刺绣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
这些云锦织绣使蒙古族牧民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野,提供了向其它民族学习的极好机会。
明清时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喇嘛教盛行于蒙古地区,妇女中刺绣水平较高者,花费很多时间刺绣佛像,优秀者送入西藏,献给达赖喇嘛,或送召庙中作“唐嘎”挂起来。
这种劳动锻炼了妇女们的刺绣技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刺绣的一般水平。
西藏式“唐嘎”艺术,清朝时期更为盛行,各寺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在阿拉善盟的延福寺中至今还有形式多样的“唐嘎”艺术,色彩艳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多用贴花的方法制作。
清朝时蒙古族王公经常来往于北京,满族的服饰,各种刺绣小品在蒙古族中也广为流行,当时北京荷包作坊生产的褡裢和一些精致的织绣小品,如扇袋、各种荷包等不断地传入蒙古地区,清朝皇帝也不断以绣花荷包等物赏给蒙古王公。
(《清季蒙古实录》)。
这对丰富蒙古族的刺绣起到良好作用。
《厄鲁特旧俗纪闻》中有这样的记载:“台吉靴以红香牛皮为之,中嵌鹿皮,刺以纹绣。
……”从这儿可以了解到这一地区蒙古人的刺绣特色。
在蒙古族的衣、食、住、行中刺绣的使用很普遍,蒙古包自古以来就是蒙古民族居住的一种帐幕,蒙古包的顶部和边缘装饰以及门帘都要用贴花刺绣方法装饰,地下铺的密缝毡子也要绣出各种图案,成为一种富有装饰性的艺术品,使牧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和舒适。
蒙古袍和生活中的长坎肩的“前襟花”、“衣侧花”以构图严谨多变,题材丰富多彩为特色,恰当的疏密安排,小花小鸟点缀的妥贴,浅黄、粉绿色的镶边,显得非常悦目。
从色彩上我:们一目了然地知道那些喜气洋洋的调子是婚礼服或节日的耐日服,那些浑厚古朴的是老人服,富有装饰色彩的是摔跤服,姑娘们的穿着富有青春气息,中年妇女的穿着则比较雅致,男人一般则喜欢穿朴素的衣服。
蒙古族劳动人民的这些刺绣晶自然而不造作,朴实而无虚饰,在刺绣中质朴自然的歌颂了美好生活,使人从艺术享受中得到审美教育。
流光溢彩的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
如果说历史如画卷记录下气象万千,而服饰则是卷中诗篇,画中生命。
内蒙古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代北方民族活动的大舞台,近3000年来,东胡、匈奴、乌恒、鲜卑、突厥、契丹、蒙古族前后承接,内蒙古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服饰。
如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乌珠穆沁、苏尼特、察哈尔、鄂尔多斯、乌拉特、土尔邑特、和硕特等数十种服饰。
他们为大体风格一致,各具特色。
基本形制为长袍、下摆两侧或中间开衩,袖端呈马蹄袖。
已婚妇女袍服外面还配有长、短不同款式的坎肩。
蒙古各部落服饰中区别最大的是妇女头饰,如巴尔虎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盘羊角式,科尔泌部落蒙古族妇女头饰为簪钗组合式,和硕特部落蒙古族头饰为简单朴素的双珠发套式,鄂尔多斯蒙古部落妇女头饰最突出的特点是两侧的大发棒和穿有玛瑙、翡翠等粒宝石珠的链坠,使鄂尔多斯头饰成为蒙古各部中的佼佼者。
蒙古族服饰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特色。
蒙古族服饰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立于我国乃至世界服饰之林而经久不衰。
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和蒙古族服饰一样源远流长。
展示蒙古族服饰美的魅力手法,便是蒙古族刺绣。
刺绣,蒙古语叫“嗒塔戈玛拉”。
蒙古族刺绣同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在中华民族悠远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说起刺绣,人们马上会联想到那是江南秀女的专利。
其实不然,草原上的蒙古族妇女,强健、丰腴,不但能牧羊,而且个个都是刺绣能手。
蒙古族民间有一首“荷包歌”是这样唱的:八岁的姑娘呀绣呀绣到一十六岁,像是班禅援给僧人的荷包。
......九岁的姑娘呀绣呀绣到一十八岁,九条金龙呀转动着眼睛的荷包,......十几岁的姑娘绣呀绣到二十整,十只孔雀呀衔着的荷包。
自古以来草原的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艺术。
主要师从于母亲,刺绣将伴其一生。
《蒙古风俗鉴》等文献记载,在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而且应用范围广泛。
心灵手巧的蒙古族妇女,仅凭一缕丝线,几片绸缎,巧妙地缝绣出一件件凝聚生活哲理,包含人间情趣的各种服饰以及生活日用品,可谓锦绣花团,竟相争妍。
如果来辽阔的绿草如茵的内蒙古大草原,就会发现蒙古族牧民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刺绣世界里。
她们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纹样粗犷、线条明快,色彩对比强列,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风格的蒙古族刺绣。
蒙古族服饰刺绣,主要运用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处,刺绣的图案都含有一种潜在的象征意义,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
如变化多样的盘长图案,在与卷草纹等不同图案的结合,象征吉祥、团结祝福。
犄纹,代表五畜兴旺。
蝙蝠,象征福寿吉祥。
回纹,象征坚强。
纹,寓意太阳的转动和四季如意。
云纹,有吉祥如意的含义。
鱼纹,象征自由,虎、狮、鹰象征英雄。
再如杏花象征爱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征多产的母亲。
寿、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
自古以来,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蒙古族服饰刺绣艺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种文化的渗透。
蒙古族对龙凤非常崇拜,认为龙凤是神物并不具有汉族的统治含义,因而在服饰、荷包、建筑壁画、银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龙的图案进行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