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苑——大遗址与现代园林的完美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墟博物苑大遗址与现代园林的完美结合
作者: 日期:
殷墟博物苑一一大遗址与现代园林的完美结合-旅游管理
殷墟博物苑一一大遗址与现代园林的完美结合
张红樱范杨
殷墟,即殷代废墟之意,它位于文化名城安阳市郊小屯村,是商都后期都城所在地。从公元前一三七八年殷王盘庚西渡黄河,迁都于此,到帝辛(纣王)止,传八代12王,建都历时273年,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商都,又称为殷朝或者殷商。这一座古代东方可与埃及、巴比伦相媲美的文明都市,在地下掩埋了3000 余年的古代帝都,在上世纪80年代,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中终于得以复建,我们党和国家政府为了再现古代帝都的恢弘壮观的气势,把古代遗址和现代园林结合起来,建成中国第一座园林化的遗址保护区,并定名为殷墟博物苑。博物苑以古代遗址为主体,辅之以园林艺术、人文景观等特色,既保护了殷墟遗址,又开辟为游览胜地,这在我国是首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赞许,接待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一、重放异彩、造福后代
殷墟园林遗址保护区的出现,受到来到这里参观、考察的历史、考古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遗址保护区建造是成功的,保护措施可行也是值得推广的创举,不仅能使殷墟重放异彩,而且让历史文化遗产为祖国经济建设服务,造福后代。殷墟博物苑剪裁首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在参加完活动后,兴致勃勃地乘坐仿殷宫廷马车,观赏博物苑全貌,认为这是为保护殷墟作了件好事。
著名甲骨学家、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胡厚宜,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参加殷墟的科学发掘和整理,并在搜集著录甲骨文方面做出贡献。他说殷墟的
保护利用是成功的,我多少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这里可以作为学术活动场所和旅游胜地,上世纪90年代他主持召开的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会场就设在殷墟博物苑的大殿内,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120参加,他们看到“茅茨土阶”建成的仿殷殿比预料的要壮观,都很钦佩。
长期从事殷商文化研究的日本大东方文化大学前校长池田末利教授对记者说,看到殷墟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很高兴。仿建十分成功,让我们看到3000多年前的古代建筑模式。我的助手已拍摄了许多照片和幻灯片,我再次去(中国)台湾,如见到老相认石璋如先生,一定让他看看这里所发生的变化。石璋如时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参加过殷墟的发掘研究工作。
二、改革开放、遗址复建
殷墟的发现充满了传奇色彩,19世纪末,一个偶然的机会,著名的古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一味中药“龙骨”中,发现了人类最早的文字一一甲骨文,因而举世瞩目,二十世纪20年代,中国专家学者寻根,导致殷墟的发掘,使这座沦为废墟被历史遗忘的古帝都重见天日,再次震惊了中外学术界。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科学发掘和研究工作,现已探明,以小屯村为中心的殷墟遗址,横跨洹河两岸,范围约24平方公里,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所在地,称宫殿区,发掘有宫殿基址53座,还有甲骨文档案室。王宫各座基址相互呼应,排列成行,东西对称,形成了成组的建筑群。宫殿周围集中的各种手工业作坊,贵族和贫民百姓的墓葬区,殷代监狱一一姜里城等。大量考古资料表明,殷墟曾经是一座奴隶制时代的都市,是商王朝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郑州商城遗址是商朝前期国都,殷墟是商朝后期在盘庚迁都后王朝的国都。也是
殷墟以青铜器、甲骨文、都市三大光彩夺目的创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成为东方古代文明的象征。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外许多学者都把殷墟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点、考察的场所,其中甲骨文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中外研究学者达500多人,发表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
三、保护第一、开拓创新
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推荐,把规划设计殷墟博物苑的重任,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建筑考古专家杨鸿勋教授。这位古建筑专家是梁思成和考古学家夏鼎的得意门生,十几年来在前辈学者开创事业的基础上,把建筑史学与考古研究相结合,进行古建筑科学复原的研究,发展了建筑考古偃师二里头宫廷遗址和湖北黄陂盘龙遗址。
杨鸿勋认为,复原仿建应把保护古代遗址放在首位,但要利用,才能显示它的价值。从这一目的出发,描绘殷墟博物苑建设蓝图,是按照考古发掘,参照古文献、甲骨文记载,把殷墟遗址与园林艺术结合,融为一体,进行保护性的规划建设的。按总体规划保护遗址面积600亩,主体工程为复原、仿建殷商殷殿堂建筑3座。其中仿殷建筑两层楼1座,建筑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地面没有建筑的十五处主要遗址,铺上隔离层后,种上花草或铺上卵石、石米,点缀成1万芳草坪或花坛。苑内绿化面积60多亩,广场和大道面积7000平方米,以铺砖盖板进行保护。博物苑东临的古老洹河,昔日曾经是殷墟的天然屏障。长期的河水冲刷,破坏较严重,这次填土 4.5万千立方米,加固了河床,筑起坚固的防护大堤。另三面砌成长达1.4千百米的围墙,把整个遗址保护起来。
妇好是为鲜为人知的古代巾帼英雄,她驰杀疆场,屡建战功,并主持宫室宗祭
祀。她是殷王武丁的妃嫔,帮助武丁治国安邦,为殷商的昌盛,立下大功。妇好墓于1976年发掘,难得的是这座古墓从未被盗掘破坏。除保存大批精美的随葬品外,古建筑专家还惊喜地看到,陵墓上保存有柱、础等建筑的遗址,进一步证实了殷人纪念、奉祀祖先的场所即建在墓土,为享堂的复原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在已发掘的甲骨文中,记载有在“毋辛宗”举行的奉祀、占卜活动。“辛”为妇好朝号,“毋辛宗”应当是纪念、奉祀妇好的宗朝建筑。根据考古发掘和甲骨文记载,设计者断定“毋辛宗”就是建在妇好墓上房基的遗址上,呈长方形,宽七米、长九米、占地63平方米,建筑的一柱、一础都准确无误地复原在原来的位置上,采取茅草盖顶、木质梁柱的殷代建筑特色。享堂四面空敞无墙,有20根檐柱掌檐柱,柱间悬挂着帷幔、玉坠和寿带,摆放着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司毋辛鼎的复制品和作为祭祀品的石牛,周围遍植松柏、花草,点得古朴典雅,状严肃穆。
四、继承发扬、帝都再现
三千年岁月的流逝,在现古帝都当年繁华似锦的景象,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又无先例可循,但它却奇迹般地出现在古老的洹河之滨。一座座壮观的古老宫殿,一方方用花草、卵石点缀的古遗迹,一对对造型拙朴生动的石人、石像的仿殷雕塑品,错落有致,交相辉映。既古朴典雅,又雄宏壮观。再现了中华第一古都的风貌。
这座博物苑内殿堂等建筑群,采用殷代建筑的特色。(考工记)记载“殷人一一四阿重属”。并载,殷代宫廷建筑是“茅茨土阶”考古发掘也证实了商代还没有出现砖和瓦。因此,仿殷建筑的殿堂,采用茅草铺顶,木质梁柱,四阿重属,外有围廊、掌檐柱。这批古建筑群虽然没有琉璃瓦铺顶宫殿那样金碧辉煌,但那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