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15课时
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教学年级:八年级教材:《西游记》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游记》,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学习作者吴承恩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以及富有创意的想象力,感受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丰富想象力,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把握2. 人物形象的分析3. 主题思想的领悟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作者创作手法的把握教学准备:1. 教材《西游记》2. 相关参考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阅读指导(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三界妖魔故事传”,指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关注人物形象。
2. 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语言风格,感受作品魅力。
三、人物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主要人物孙悟空的特点,如勇敢、机智、忠诚、反抗封建束缚等。
2. 学生讨论猪八戒、沙僧、唐僧等人物形象,总结各自的特点。
四、主题探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领悟《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展开讨论。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西游记》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元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互相交流。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2. 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技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西游记》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主题思想的领悟能力。
3.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紫藤萝瀑布教案15
课题《紫藤萝瀑布》主备教师李永会教学设计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②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过程与教法(1)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教具学具(2)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l)学会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学生自学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迸溅出beng)忍俊不禁(jin)仙露琼浆(qiong)盘虬卧龙(qiu)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
(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3.阅读全文,思考预习提示及课后练习上课教学整理完善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主备教师上课教学整理完善提问: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1)比喻:\'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2)拟人:\'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
\'才知那是每一条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15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15篇) 学校语文阅读理解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争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
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布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
而和亲人一起漫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
今日,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漫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
(板书课题:漫步)(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问题一: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先由老师提问,同学回答。
第一、漫步的时间?——初春其次、漫步的地点?——田野第三、漫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第四、漫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打算委屈儿子,由于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
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终是如何选择的呢?——最终,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转变了办法。
好,下面依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快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留意时间、地点、人物和大事。
)(师明确: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漫步。
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漫步。
语文阅读理解课程初中教案
语文阅读理解课程初中教案年级:八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进行阅读。
3. 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如圈点勾画、做批注等。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习惯。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2. 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文章等。
2. 学生准备《语文》教材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与学生交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书籍和阅读体验,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阅读理解训练(20分钟)1. 教师发放文章,学生阅读。
2. 教师提出阅读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找到答案。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文章进行讨论。
2. 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反馈(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2. 教师指出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3. 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理解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选择一篇篇文章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2. 学生做好圈点勾画、做批注等好习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理解训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写作手法。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圈点勾画、做批注等,提高阅读效率。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修身养性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应用《诫子书》中的道理。
-文学鉴赏方面,选取典型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对偶,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在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培养方面,通过讲述诸葛亮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古代家风家训的现实意义,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入理解我国古代优秀家风家训,培养传统美德。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联系实际生活,学会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对其子的教诲,强调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人生哲理。这些哲理对于我们如何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诸葛亮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修身养性来培养优秀的品格和领导才能。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初中阅读课的教案
教案:初中阅读课课程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2.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和细节的能力。
2. 阅读技巧:引导学生运用略读、寻读、精读等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3.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4. 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和创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阅读技巧。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发放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寻找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细致阅读,寻找答案。
4.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阅读技巧训练(15分钟)1. 教师介绍一种新的阅读技巧,如略读、寻读、精读等。
2. 教师示范运用该技巧阅读文章,引导学生跟随示范。
3. 学生练习运用该技巧阅读文章,教师巡回指导。
4. 学生分享阅读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五、创造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和创新。
2. 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创意,教师点评并鼓励。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创意,强调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表现。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 学生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15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_6
称呼中看世间百态,对比下品人情冷暖---《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学习目标】1、学习从称呼变化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理解小说主题。
1、重点:学习从称呼变化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理解小说主题。
学情说明:从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小说都怀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及人物的命运,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阅读小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说中的字词、句段,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而对小说中运用典范的语言来表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丰富逼真的生活内容的解读比较薄弱,所以需要老师重点引导及指导。
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对人物的称呼比较分析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把握对比手法凸显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小说表现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所说:“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我们今天所学课文《我的叔叔于勒》便是对这句话最具体的诠释。
二.初读小说整体感知请学生自由速读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篇小说内容。
三.品读小说分析人物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且根据这些称呼来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1首先自主勾画,然后在组内互补,最后明确:称呼因什么而变?流氓无赖坏蛋----早年荒唐败家----(恐怖)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于勒经营致富(希望赞美信--福音书)贼讨饭的流氓那个人那个家伙小子于勒穷困潦倒(憎恨躲避)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中又包含着怎样复杂的情感?结合文本,你给每一类称呼做一下诠释,你根据这些称呼发现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流氓: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挥霍的一干二净,又大大占用了属于哥哥的父母留下的财产。
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只认金钱有无、不顾手足亲情、唯利是图的性格四、悟读小说,明确主题文中“流氓”这个称呼不仅是菲利普对于勒的称呼,你在文中发现,还有谁也这样称呼他?由此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金钱关系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教案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体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题,提升其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选取适合初中生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
2.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
3. 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
3.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阅读笔记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介绍主题学习的重要性,确定学习目标,分组并进行第一次阅读活动。
2. 第二周:阅读小说《骆驼祥子》,分析作品主题,进行角色扮演和故事复述。
3. 第三周:阅读散文《荷塘月色》,欣赏作品的语言美,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第四周:阅读诗歌《再别康桥》,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5. 第五周: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进行课程总结和反思。
六、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引入与主题相关的趣味性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引导深入思考: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主题和内涵。
七、教学资源1. 经典文学作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相关背景资料:收集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形式。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范文(15课时)
初中语⽂阅读课教案15课时阅读教案第⼀课时⼀、能⼀句话概括⽂章⼤意,归纳中⼼。
⼆、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中每⼀个字,尤其注意否定词与数量词。
三、找到题⽬在原⽂的位置,从位置前后找答案。
四、能⽤原⽂的尽⼒⽤原⽂。
五、答题时,具体题⽬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
六、题⽬做完之后,要检查⼀遍,看与中⼼是否⼀致,如不⼀致,就应改正。
七、要求概括的,可⽤以下概括⽅法:1、原⽂句⼦简明化。
2、综合原⽂的重要词语。
3、结合原⽂的词语,⽤⾃⼰的语⾔概括。
⼋、认真书写:⼯整规范,⼀⽬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第⼆课时⼀、中⼼句(中⼼论点及说明对象或特征)的找法:1、⽂章开头2、⽂章结尾3、中间4、题⽬5、概括⼆、⽂章开头的作⽤:1、引起下⽂,为下⽂作铺垫(记叙⽂)2、开篇点题,提出中⼼(中⼼论点)3、⽤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三、⽂章结尾的作⽤:1、深化中⼼,升华感情2、篇末点题,提出中⼼或中⼼论点3、总结上⽂,提出倡议,发出号召四、⼀句话或⼀段话的作⽤:1、结构上的作⽤是:总起全⽂、引起下⽂、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尾呼应、总结全⽂、点题、推动情节发展.2、语句在表情达意⽅⾯的作⽤:渲染⽓氛、烘托⼈物形象(或⼈物感情)、点明中⼼(揭⽰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句话,进⽽证明中⼼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句话,进⽽证明中⼼论点;③说明了前(后)⼀话(说明事物的特征)第三课时⼀、常见写作⽅法、表现⼿法::联想、想像、象征、⽐较、对⽐、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见⼤、托物⾔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描写、侧⾯描写等。
⼆、“这”、“它们”等指代什么:1、⼀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读,看是否适合。
初中阅读课语文教案
初中阅读课语文教案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从细节中感受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长辈、关爱亲人的传统美德。
增强学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培养学生从细节中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
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讨论成果。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生分享自己从课文中学到的美德和价值观。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感受家庭亲情。
2. 写一篇关于课文《散步》的读后感,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家庭亲情的珍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道德素养,使他们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课教案
初中语文自主阅读课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西游记》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4.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文学创作实践。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
3. 学生能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作品深层次主题的理解。
2. 学生对于人物复杂性格的分析。
3. 学生对于文学创作技巧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西游记》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西游记》的文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西游记》的作者、背景和主要人物。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西游记》的了解和阅读体会。
二、自主阅读(20分钟)1. 教师提出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西游记》中的一段文本,并做好阅读笔记。
2. 学生自主阅读,做好阅读笔记,标记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三、分享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和理解。
2.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解答彼此的疑问。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如人物性格、情节安排等。
四、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文学创作实践(10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西游记》中的情节或人物进行文学创作。
2. 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可以写故事、写诗歌等形式。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创作成果。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于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能力。
3. 学生对于文学创作实践的完成情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教案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现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文章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速读、精读、猜读等现代文阅读方法。
2. 第二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通过抓取关键词、分析、阅读首尾段等方法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第三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论证方法,并能够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4. 第四章:评价文章的质量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5. 第五章:现代文阅读的综合训练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综合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章,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估。
2. 阅读理解测试:定期进行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2. 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3. 阅读理解测试题:编制阅读理解测试题,用于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计划:1. 第一节: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第一章)教学内容:介绍速读、精读、猜读等现代文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40分钟2. 第二节: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第二章)教学内容:学习抓取关键词、分析、阅读首尾段等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展示课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展示课教案课程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技巧的讲解和训练。
2. 学生阅读展示环节。
3. 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目标和内容。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阅读理解技巧。
二、阅读理解技巧讲解和训练(15分钟)1. 教师讲解阅读理解技巧,如快速阅读、找关键词、推理判断等。
2. 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三、学生阅读展示环节(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
2. 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阅读展示,展示内容包括:文章主题、作者观点、论证方法等。
3. 其他组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和提问,展示组学生进行解答。
四、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 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分享内容包括:讨论结果、小组成员的观点等。
3. 其他组学生对分享内容进行评价和提问,分享组学生进行解答。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阅读理解练习。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练习的完成情况。
2. 学生阅读展示的表现和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
3. 学生对阅读理解技巧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训练阅读理解技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学生阅读展示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互动交流,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提问,避免过于苛刻或不恰当的评价。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阅读理解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语文初中阅读课课教案
语文初中阅读课课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选一篇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短篇文章,如励志故事、人物传记等。
2. 教学重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3.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讲解重点: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
4. 阅读理解:学生回答关于文章内容的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强调正确面对挫折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让学生继续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3. 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4. 学生的人生态度: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和帮助。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型时,要注重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教案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现代文的基本结构和要求。
(2)能够分析现代文中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3)能够把握现代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现代文阅读基础第1课:现代文的特点和要求教学目标:了解现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现代文的概念、特点、分类和写作要求。
教学活动:讲解现代文的概念和特点,分析现代文的分类和写作要求,进行阅读练习。
第2课:现代文阅读技巧教学目标:学习现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阅读技巧的介绍和练习,包括扫读、略读、精读等。
教学活动:讲解阅读技巧,进行阅读练习和讨论。
第二单元:现代文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第3课:现代文表现手法教学目标:了解现代文的表现手法,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描写、叙述、说明、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介绍和分析。
教学活动:讲解表现手法,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进行阅读练习。
第4课:现代文修辞手法教学目标:学习现代文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介绍和分析。
教学活动:讲解修辞手法,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进行阅读练习。
第三单元:现代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第5课:现代文主题思想分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主题思想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教学内容:主题思想的定义和分析方法,通过阅读练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活动:讲解主题思想的定义和分析方法,进行阅读练习和讨论。
第6课:现代文情感表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现代文情感表达的感知和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情感表达的方式和作用,通过阅读练习培养学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阅读的基本技巧a. 阅读的理解与分析b. 快速阅读的技巧c. 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2. 第二章: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a. 理解文章主旨和大意b. 分析文章结构与论证方法c. 推断作者观点和态度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阅读的基本技巧和策略。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文章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阅读材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辅助教学。
3. 练习题:设计相关的阅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2. 阅读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测阅读理解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六、教学安排1. 第一章:阅读的基本技巧(2课时)2. 第二章: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3课时)3. 第三章:散文阅读(2课时)4. 第四章:小说阅读(3课时)5. 第五章:诗歌阅读(2课时)七、教学活动设计1. 第一章: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
2. 第二章:通过练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第三章: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特点,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
4. 第四章:让学生了解小说的结构,学会阅读小说。
5. 第五章:解析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
八、课后作业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应的阅读练习。
2. 阅读推荐读物,扩展阅读面。
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后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教案【篇一: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比照三、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比照、衬托、衬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十一、表达方式:概括表达、细节描写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四、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六、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照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七、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
描写〔抒情〕方式:正面〔直接〕、反面〔间接〕九、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挖苦或否认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十、分析句子含义、作用的基本答题思路:1.从内容上看:①分析原因②靠中心③分析修辞的表达作用④抓重点动词和形容词分析其作用⑤思考它象征了什么2.从结构上看: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十一、环境描写的作用:1.表现了什么精神、性格、特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5课《百合花》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百合花【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2.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纯洁高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体会人情美和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节描写中使用细腻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难点:层层深入展开对英雄人物通讯员的刻画。
【解决措施】采用提示法及点拨法。
示例导入师:<打出百合花的图片>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百合花的特点,然后出示其象征意义。
那么在现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成名小说《百合花》中,它又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生:1.欣赏有关百合花的图画。
2.生聆听感悟并走进文本。
(学法指导:激趣导入)【预习检测】师:给加点的字正音撂(liào) 讷讷(nènè) 忸怩(niŭní) 憨憨(hānhān) 执拗(niù)髻(ji) 尴尬(gāngà) 讪讪(shànshàn) 瞅(chôu)挟(xié)嬷嬷(mómó) 砦(zhài) 虔诚(qián) 磕磕绊绊(kē)解释下列词语X皇忸怩憨憨执拗尴尬讪讪虔诚生:1.生读字音并注意字形。
2.生借助注释识记重点词义。
【作者介绍】(学法指导:识记)师:1.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某某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
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2.《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
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各那时的同志关系”。
初中语文读书课教案
初中语文读书课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知识储备。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创作潜能。
教学内容:1.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分享阅读心得,交流阅读感悟。
4. 写作练习:以课文为灵感,创作一篇短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课文,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提出针对课文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阅读感悟。
3. 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分享阅读心得。
三、课文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总结主题思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3. 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讲解精彩片段的内涵和写作手法。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写作题目,以课文为灵感,创作一篇短文。
2. 学生现场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提交作文,教师进行批改和评价。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案15课时阅读教案第一课时一、能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中心。
二、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中每一个字,尤其注意否定词与数量词。
三、找到题目在原文的位置,从位置前后找答案。
四、能用原文的尽力用原文。
五、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六、题目做完之后,要检查一遍,看与中心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就应改正。
七、要求概括的,可用以下概括方法:1、原文句子简明化。
2、综合原文的重要词语。
3、结合原文的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八、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第二课时一、中心句(中心论点及说明对象或特征)的找法:1、文章开头2、文章结尾3、中间4、题目5、概括二、文章开头的作用: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三、文章结尾的作用: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四、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①、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②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③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第三课时一、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二、“这”、“它们”等指代什么:1、一般是往前找,不会超出前三句;2、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三、仿句:1、话题。
首先,仿句在话题上要与例句保持一致,做到材料紧扣中心,事例典型合理。
如例,画线句列举的是“春光里的花”“秋风里的叶”,再依据句末的“永远伴随着你”,可以判定仿句应扣住夏、冬两季的特征来写。
2、句式。
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
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散句、整句,单句、复句,等等。
3、修辞。
仿句时应当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方法,所以应仔细研读例句所用的辞格,如比喻、排比、对比、拟人、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
4、结构。
仿句的成分组合方式、修饰限制语的构成方式,均应与例句保持一致。
5、表达。
仿写的句子应做到语言通顺、用词得当、简洁明确,不能出现不合逻辑、牵强附会、浅薄幼稚的说法。
6、色彩。
这里“色彩”包括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
比如例中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感情,仿句时就不能违背这一点。
7、字数。
对于某些仿句题,仿写时还应注意,字数上应与例句完全相当。
第四课时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二、限字题的解答: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是否有语病,有,必须修改。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三、拟写标语题: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第五课时一、语句作用、含义分析、语句赏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或用了动词、形容词……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第六课时一、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删词句。
答题方法及步骤: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2、分析原句优点;3、分析改句缺点。
二、给文段拟题: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四、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五、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第七课时一、文段中事例的概括: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二、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着重指出。
三、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四、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第八课时一、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二、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三、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四、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第九课时一、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第十课时一、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描写方法的分类: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三、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第十一课时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