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元代
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
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
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
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
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一
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
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
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
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

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
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
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
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
《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
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
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
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
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
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
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
章回小说的一回。

每次讲说前,艺人们都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小说回目的来源。

现在见到的元刊讲史话本都相当粗糙简陋,属于讲说纲要的性质。

经过民间艺人和文人作家的持续努力,元末明初出现了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就是章回小说的诞生过程。

明中叶以后,《西游记》、《金瓶梅》的出现,标志了章回小说的成熟。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所谓“奇”者,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

3.三言二拍:《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合称“三言”,其作者为明朝冯梦龙。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其作者为明朝凌蒙初。

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思想特征大致相同,艺术水平大致相当,故文学史一般将两书并称,成为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的代表作。

4.明传奇:明传奇是与明代杂剧并行发展的一种戏剧形式。

“传奇”,最早是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传奇又往往指元杂剧,因为元杂剧好多都从唐传奇改编而来,自身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明嘉靖之后,“传奇”一般专指杂剧以外,被规范化、文雅化、声腔化、全国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

明代传奇发源于宋元南戏。

它在初期,不仅体制不完善,思想内容也极陈旧、保守。

中叶以后,随着社会发展和四大声腔的成熟,明代传奇迅速崛起,进入全盛时期。

其发展势头,远远超过当时的杂剧,成为明代戏剧的主流。

这样,明传奇与元杂剧前后辉映,各领风骚,汇聚成中国戏曲文化的泱泱大关。

5.“沈汤之争”:“沈汤之争”说的是沈璟和汤显祖对戏曲创作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其焦点在于如何处理曲“律”与曲“意”的关系。

沈汤之争(汤沈之争):明代戏曲史上,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曲坛上的两位大家,由于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持论相对,发生碰撞交锋;争论的焦点是以曲律为重还是以曲意为重,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场影响整个剧坛的大争论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沈汤之争。

沈“强调音律”,甚至不惜“因律害意”;汤“推崇意趣”,甚至不惜“因意害律”。

明后期,围绕着沈璟和汤显祖,形成了两大戏剧流派:一是吴江派,一是临川派。

6.吴江派与临川派。

吴江派:因核心人物沈璟是江苏吴江人而得名。

属于这派的成员有
余姚人吕天成、叶宪祖,苏州人冯梦龙、袁于令,上海人范文若,
嘉兴人卜世臣,吴江人沈自晋等昆曲作家。

这些人大都是沈璟的子侄、门生或朋友,作品多宣扬传统的伦理道德,讲究格律严整,语
言本色。

临川派:是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代表的一个戏曲流派,因汤显祖
居住玉茗堂,所以又叫“玉茗堂派”。

临川派戏剧创作主才情,不
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
以绮词丽语体现优美文采,属于这派的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
舜等人。

7.“临川四梦”指汤显祖的四部传奇作品《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这四部传奇均与梦有关,而汤显祖又是
江西临川人,故合称“临川四梦”。

它们基本代表了汤显祖戏剧创
作的全貌。

8.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台阁”指尚书台和翰林院,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有太平
宰相之称,其诗文多是应制、题赠、颂圣的内容,诗风乍看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极为
有害的影响。

9.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
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
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
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唐宋派总体上推崇韩、柳、欧、曾等唐宋名家散文,实际上各自趣味并不相同。

王慎中和唐顺
之主要是宗宋派、道学派,他们首先推崇的是理学而不是文学。

清代
1.梅村体:是清代诗人吴伟业,号梅村的七言歌行体诗歌创作所体
现出来的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稳定的艺术个性。

从内容上说,它多
谢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可备一代诗史”。

从形式上说,首先它
以叙述为主。

吸收了元白等人的诗形体的写法,中在叙事写人。

其次,在语言上,它吸取了初唐四杰得采藻缤纷和温庭筠、李商隐深
情绵邈的风情韵味。

再次,情节上,它融合了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
戏曲性,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

代表作有《圆圆曲》、《听女道士
卞玉京弹琴歌》等。

吴伟业的“梅村体”诗歌创作,将古代叙事诗
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的影响。

2.肌理说:翁方纲认为“神韵说”流于空洞,“格调说”汲古不化,主张以“肌理说”加以补救。

“肌理”儿子来源于唐代杜甫的《丽
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均”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和文理。

“义理”:即“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
思想和学问;“文理”:即“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
诗之法。

3.桐城派:是清中叶同时也是清代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

由康熙
年间的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櫆,姚鼎等继承发展而
形成的一个文学派别。

方苞刘大櫆,姚鼎被称为桐城派的“三祖”。

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开始创立的,他继承归有光的‘’
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的主张。

“义”即“言有物”,指的是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要求以儒家经典为宗旨,以程朱理学为
基本的出发点。

“法”即“言有序”,指表达作品内容和思想的形
式技巧,包括布局、章法、文辞等。

义决定法,法体现义。

要求内
容醇正,文辞“雅洁”。

4.苏州派:明末清初出现的一个跨越明初两代的现实主义戏曲创作
流派,该派以李玉为首,主要成员有朱素臣、朱佑朝、张大复、叶
时章、毕魏、丘园等。

所作的戏曲不仅有丰厚的生活底蕴,也富有
戏剧性,因这派作家流寓苏州或原籍苏州,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都
有共同的特点,故称为苏州派。

以李玉为首的关注社会现实的苏州
派明清之际创作题材的转型:社会伦理剧——历史剧。

结合作家作品说明《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

人物形象分析:窦娥形象——善良而刚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1.对天地的尊崇,注重封建节孝观软弱
易妥协。

(前期)
2.向现实反抗的愤怒与觉醒。

3.充满正义,具备顽强的斗争精神。

窦娥心地善良,没有非分之想和非分之求,是个逆来顺受的驯顺女性。

她秉性刚强,能明辨是非;随着对黑暗现实的逐步认识,反抗
精神逐渐显现,她的性格也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节奏。

窦娥的抗争由
不自觉的反抗发展为不妥协的斗争,成长为刚毅的叛逆形象。

关汉卿出人意料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让三桩誓愿得以实现,这个带
有作者理想、人民愿望的虚构情节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不仅给欣
赏者以新奇、紧张、满足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争到头,竞
到底”的窦娥形象,表现了悲剧主人公的正义性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并把这种艰巨的斗争和最终的胜利结合起来,发挥其促使人们惊醒、感奋、投入斗争、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教育作用。

这与西方悲剧所
常有的恐怖、绝望、神秘等成分形成鲜明对照,具有中华民族的审
美特点。

关汉卿关注民生、珍重公义,嫉恶如仇、同情弱小,具有强烈的反
传统精神。

关汉卿的悲剧作品直面悲苦人生,揭露社会矛盾,拷问
冷峻现实,张扬敬畏生命的理念,鞭挞漠视人命的恶行;同时,赞
颂了在苦难之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性之美。

作品主题:以惊天惨剧诉人间不平。

1.其惨烈悲剧是由社会的极度不公造成的。

吏治腐败,社会秩序不
规范。

2.超现实化的悲剧情节是对黑暗现实从根本层次上的控诉。

3.元代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反映。

4.底层百姓忍无可忍的抗争之路。

5.作品表达了对仁政的期望。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体现的自我情感:1.悲悯卑微的劳苦大众中不敢发声的代表之一。

2.对自身生命尊严的捍卫,体现人性的高贵和坚毅,任何人无法剥夺,敬畏生命。

(例如赛卢医,前期轻视生命,杀麻婆婆不得后,方知人命关天关地。


《西厢记》的历史流变历程:
1.唐代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张生遗弃莺莺,悲剧结局。

写出了封建时代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也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2.宋代文人对《莺莺传》进行再创作,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这些诗词和说唱文学对应的命运给予同情。

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薄情行为进行批评。

3.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即“董西厢”在《莺莺传》基础上创造出来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

对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做了根本性改造。

矛盾冲突的性质演变为争取恋爱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

张升成了多情才子应应富有反抗性。

以两人私奔做结石,就故事开了新生面。

4.元代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的基本上将崔张故事改为杂剧即《西厢记》,王实甫笔下的张生痴情,有才华,软弱,是古代多情软弱的才子代表。

剧中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丫鬟红娘。

《西厢记》女主人公形象:莺莺:矛盾于自由与礼教之间,多情美丽专一纯粹。

1.对感情热烈真挚,为情至上,但性格较内向,思想顾虑较多。

2.在矛盾中走向坚定勇敢。

3.性格较为叛逆。

注重感情而无视门第观念。

与来自于家庭的封建势力斗争。

与自身的封建礼教烙印作斗争。

敢于追求爱情,敢于把握自己的命运。

红娘:机智泼辣的助人为乐者,侠肝义胆。

1.反礼教最坚决,无所顾忌。

2.机智灵活而又泼辣爽快。

3.助人为乐。

《西厢记》主题:1.有情人终成眷属。

追求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礼
教的主题。

①婚姻以爱情为基础。

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③爱大
于功名利禄。

2.两对矛盾构成的戏剧冲突。

①张生莺莺和红娘——
崔夫人。

冲突点,门阀观念,封建礼教和婚姻。

②张崔红三人之间
的矛盾。

冲突点催账爱情进程中三人表现出的顾忌猜疑和矜持。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是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理想。

也就是说,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它不该是金钱、势力、
门阀、官阶的奴隶。

尤其是崔张的自主结合,事实上已成为对父母
之命的公开挑战。

它的尖锐的思想锋芒已然触及到封建礼教的罪恶
本质。

它引起明清许多道学家的切齿,被列为禁戏,是可以理解的。

《西厢记》是一部有高度思想性的剧作。

杰出成就,还在于它的思
想性不是用说教、宣讲的方式表现的,而是借艺术的双翅翱翔起飞。

这就使思想的力量得艺术之助而大增,道学家说它“以极灵巧之笔,诱极聪俊之文人,又为淫书之尤者,不可不毁”。

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

王实甫《西厢记》。

白朴《墙头
马上》。

郑光祖《倩女离魂》。

五大历史剧:关汉卿《单刀会》。

白朴《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纪军祥《赵氏孤儿》。

高文秀《渑池会》
《梧桐雨》主题:通过爱情的悲欢离合,感叹人生的变幻无常。

悲剧意蕴:《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
的历史剧。

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
起来。

李隆基对着梧桐回忆:“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
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它惊觉了。

”这
点明了梧桐在整个剧本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在我国的诗文中,梧桐
的形象,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

白朴让梧桐作为
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高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
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加上
作者以十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李隆基哀伤的心境;沉痛伤悲的语言,也使人荡气回肠,更能透过人物的遭遇感受到江山满眼、人事
已非的怆痛。

可以说,《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
优美,而构筑的意境则深沉含蓄。

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
使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

背景内容:《梧桐雨》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揭示
出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其中也渗透了剧作家白朴在金元更
易之间的乱离身世之感和山川满目之恨。

在剧中,白朴虽然也花费笔墨描写杨贵妃与唐明皇缠绵悱侧的爱情,但更多则是借这出悲剧揭示人生变幻无常的深意。

一、主题思想:批判与歌颂
《梧桐雨》和《长生殿》同时写李杨爱情,但二者在处理“爱情”
的角度侧重点上存在很大反差,李杨故事处于朝代更迭时期,是君
与美女之间的故事,故常被用来劝诫后世。

洪白二人都经历了朝代
变迁,对历史沧桑感触颇深。

白朴在《梧桐雨》中借着李杨爱情悲
剧批判时政,寄予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金哀宗荒淫误国行
为的鄙薄怨恨;洪昇经历了家庭的没落,他的创作也上升到了国家
兴亡历史变迁的高度。

他创作的《长生殿》是一出悲喜剧,既不违
背历史,又总结了历史的教训,但文中突出的是“情”这一主旨。

二、人物形象:鄙薄与讴歌
白朴将杨贵妃塑造成反面人物,为主题“因歌舞,坏江山”服务,
将杨贵妃置于祸国殃民的位置上。

在白朴笔下,杨贵妃是一个淫乱
放荡、用情不专而又心怀妒忌的风尘女子。

白朴笔下的唐玄宗对杨玉环的迷恋只是出于自身的欲望。

作者描写
了他堕落腐朽,纵情声色,骄傲自满,养虎为患,最终招致“安史
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相较于白朴,洪昇在《长生殿》中则重在突出李扬的坚贞爱情。


此一开始就把杨玉环塑造得比较完美。

作者从正面刻画杨贵妃,写
她出身于清白之家,是一个纯洁、专情的女子。

她嫉妒梅妃、虢国
夫人只是为了能独享唐玄宗的情爱。

三、结构安排:坚守与创新
这两部戏剧同样写了月下乞巧、密誓、安史之乱、马嵬之变等情节,《梧桐雨》以史实为据,以李杨爱情悲剧结束;而《长生殿》在
《梧桐雨》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与突破,虚实结合,在李扬悲剧之
外又作了拓展,借助神仙幻化,使李扬爱情在天上重续。

弱化了悲
剧氛围,用结局的喜剧意味满足了读者的心理。

白朴和洪昇在结构安排上的详略处理、侧重点各有所不同,《梧桐雨》中作者用大量笔墨写杨贵妃的用情不专是引起安史之乱的政治
根源,而将真情放到了次要地位。

《梧桐雨》中由唐明皇一人主唱,情节安排也以唐明皇为中心,属
于单线发展的戏剧结构。

《长生殿》中男女都可以唱,杨贵妃也被
安排有很多唱词,情节安排以李扬爱情为中心,作者采用双线发展
的结构,一条是政治线索,一条是爱情线索,而且是以爱情为主,
政治为辅。

《梧桐雨》和《长生殿》淡化了诗意增强了戏剧性。

两剧唱词优美,曲词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通过这些唱词,深刻细致地表现了人物
的思想感情,剖析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长生殿》的唱词,
因其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浓厚的抒情色彩而被传唱不息。

《长生殿》巧妙的剧作安排,使它既可以作为案头书目被人翻阅,也可以让演
员表演。

《琵琶记》
人物形象:蔡伯喈
创作理念:元代书生地位低下,书生形象多平庸怯懦,迂阔拘谨,
元代后期,人们更加同情地位低下的书生,正面歌颂书生志诚的作
品渐成为戏曲主流。

高明以同情和宽恕的态度创作《琵琶记》,刻
画其中的蔡伯街形象。

体现当时的社会形态。

对后世影响:(放在整个戏剧发展历史)
《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一向被视为“词曲之祖”,对明代的戏
剧发展有诸多的影响。

一方面,高明在其创作中明确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剧这种“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

另一方面,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使南戏得以
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样式并驾齐驱,由民间进入到文人
的书房。

以此为标志,南戏创作迈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创作的
范本,它的曲辞,一再为曲谱所收录,为人们写作剧本提供参考。

剧中蔡伯喈牛府奢华生活与越五娘乡下凄苦生活的成功对比、穿插,确立了双线结构在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中的地位,几乎成为南戏
及传奇创作的基本结撰方式。

在内容方面,虽然仍以家庭婚姻为题材,但它不再是对文人负心的
批判,不再是对文人忠贞爱情的歌颂,而是通过蔡的故事引发了人
们对文人“婚”与“仕”的道德反思,表达了文人心中一种普遍的
人生困惑。

它对蔡形象的这种改变,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表现贤孝,
但另一方面也使剧本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悲剧意蕴
《三国演义》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主题: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融合了千百年来广大民
众的心愿,鲜明的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民君贤
向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

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覆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
怆和迷惘。

拥刘反曹的思想内涵:
1.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
观念。

为封建正统观念,即对封建统治政权的合法性做辩护的一种
思想理论。

2.从民间文艺上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民族“人心思汉”的
民族情绪。

与南北朝以来,中原人民受到国家分裂民族入侵的汉人
希望天下统一心理有关。

拥刘反曹原因:外因:人心思汉,民族矛盾尖锐。

内因:刘备是汉室宗亲,又是仁德忠
义的典范。

拥刘反曹表现:形象塑造上。

刘为明军,曹为奸雄。

作品结构看。

将刘备集团的兴衰作为主
要线索。

刘关张和诸葛孔明为全书的中心人物。

人物形象的三奇三绝:
诸葛亮——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智绝
关羽——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义绝
曹操——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奸绝
作者塑造形象时的标准:
《水浒传》
多元融合的主题思想(农民阶级,市民阶级和封建社会进步知识分
子思想的多层次融合技矛盾又统一的艺术整体。

):1.农民起义说。

无论认为他是歌颂农民革命,还是认为他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
认他是写农民起义的作品。

2.市民说。

认为他是写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情绪和利益。

3.忠奸斗争说。

认为他是一些忠诚于坚强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

呈现多元融合思想的原因:1.作品取材于北宋末年以宋江为代表的
农民起义,并且形象的揭示了农民起义的基本规律和客观意义。

2.水浒故事长期在都市流传,由市井说书艺人,戏曲艺人孕育而成,其中既有对市民生活的描写,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

小说里的
许多人物,农民的气质具有江湖豪侠的品格。

其宣扬的是以侠义为
核心的市民道德观。

3.小说成熟时竟然经过了封建无人加工改造,成熟后又有不少修饰
评点,所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贯穿全书。

如何看待招安:接受招安是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

1.梁山义军受招安的事实是依据是历史上宋江起义投降之后又去打
方腊的大致记载
2.受招安的思想基础是封建农民普遍存在的皇权主义思想。

3.梁山义军受招安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易军领袖宋江中意思想的恶性
膨胀。

4.凄惨结局,客观上肇事了投靠朝廷绝无出路的历史教训。

5.历史背景是正处于宋元民族矛盾相当尖锐的时期。

《西游记》三教合一的心学是总体寓意社会现实的折射式反应是局
部性象征。

1.幻中有理。

宗教小说论。

是一本悟书,专在修身养性,以证大道。

2.幻中有趣。

游戏小说论。

3.幻中有实。

政治小说论。

《西游记》将传统的大闹天宫和取经故事纳入心学框架,作者主观
上想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来宣扬明心见性的主张,以维护封建社
会的正常秩序,但心学本身在发展中又有张扬个性和道德完善的不
同倾向,又和西游故事在长期流传中积淀的广大人民意志相结合,
使它在具体描绘中实际上所表现的精神明显的突破和超越这一预想
的理性框架,并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

《金瓶梅》
思想内容:金(潘金莲)瓶(李瓶儿)梅(庞春梅)
1-9回武松杀嫂潘金莲嫁西门庆为妾。

10-79回西门庆的爆发爆亡和以金瓶为主的妻妾间的争宠妒恨。

80-100回众妾流散,衰败落魄。

在中国小说史上,《金瓶梅》是第一部以描写普通人生与人生之玉
为主调的长篇小说,其通过西门庆的发迹变泰直至纵欲而亡,通过
西门家族的兴衰,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初试上。

芸芸众生对人生之欲,尤其是对财色之欲的大胆追求,揭示了由于人欲横流而带来人性的
堕落,道德的沦丧以及生命的毁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