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移动的边疆与脆弱的霸权_王三义
奥斯曼政府参战的后果与中东地缘政治的变局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No.32008 #世界史研究#奥斯曼政府参战的后果与中东地缘政治的变局王三义(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030006)[摘要]欧洲列强长期的渗透和侵略并未使奥斯曼帝国完全丧失主权,但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卷进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导致帝国的崩溃,也彻底改变了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
战争期间和战后的一系列/协定0和条约重新勾画了中东地图,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在中东/制造出0许多新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东各民族的命运。
奥斯曼政府/亲德派0的错误导向,/帮助0英法等国实现了瓜分和占领中东的愿望;阿拉伯人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作获得解放的机会,最后却换来殖民主义者的/委任统治0,延缓了独立的步伐。
英国和法国获得了统治中东阿拉伯地区的机会,但委任统治的困境又成为殖民帝国崩溃的开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东历史的转折,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命题。
[关键词]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变局中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的近代史都是以遭受列强侵略或丧失独立为开端,但具体情况有所不同。
中东地区虽在近代遭受殖民列强侵略,可是在1914年之前奥斯曼帝国和波斯均未完全丧失主权(只有埃及行省被英国占领),而1918年5摩德洛斯停战协定6签订前后,奥斯曼帝国本土和属地被英、法、意和希腊占领。
也就是说,当世界许多地区经受了长期殖民统治,开始摆脱殖民枷锁时,中东地区才丧失独立地位,除了埃及,阿拉伯肥沃新月地带变成了英国和法国的委任统治区。
土耳其人经过艰苦的解放斗争,赶走侵略者,于1923年建立共和国,成为中东地区独立的样板;阿拉伯地区则被英国和法国分割,在英国和法国利益的驱动下建立了一些依附型的君主制国家,这些国家几十后年才获得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中东历史真正的转折点。
那么,奥斯曼帝国为什么会卷入世界大战?英法等国如何确立委任统治?奥斯曼政府的参战如何改变了中东历史的走向?从奥斯曼帝国与德国秘密结盟,到20世纪20年代中东政治格局剧烈变动,涉及西方大国、土耳其统治者、阿拉伯民族、犹太民族等/利益主体0在中东舞台上的政治活动,情况非常复杂。
土耳其的近代化:一般道路与特殊问题

土耳其的近代化:一般道路与特殊问题
王三义
【期刊名称】《史学集刊》
【年(卷),期】2011()1
【摘要】奥斯曼帝国上层人物推行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揭开了土耳其近代化的序幕,土耳其开始了从传统农牧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这也是近代其他落后国家曾面临的共同选择,所走的一般道路,并无特殊之处。
然而,从奥斯曼帝国瓦解到土耳其新生,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完全不同。
影响土耳其近代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关系变革的自身条件不足,自强改革运动走了弯路,社会经济转型的阻力大于动力;在世界体系中的"半边缘化"地位的制约。
奥斯曼土耳其特殊的地缘环境、特殊的政治宗教因素,以及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严重后果,决定了土耳其社会发展的步伐和走势。
【总页数】7页(P83-89)
【关键词】土耳其;近代化;一般道路;特殊问题
【作者】王三义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
【相关文献】
1."中国近代化"的理性思考--从其含义、条件、特点看"中国近代化"道路 [J], 刘兴豪
2.近代化视野下的近代人物研究——评《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 [J], 陈金龙
3.中国法律近代化道路选择的误读与驳正——兼谈英美法与中国法律近代化研究的意义 [J], 李栋;漆晓昱
4.江南乡镇近代化的发展道路——盛泽镇经济生活近代化的历史考察 [J], 朱小田
5.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奥秘——“康有为与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综述 [J], 翟从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国的中东外交及其结果剖析(1914-1923)

(一)英国对阿拉伯行省的占领。一战爆发不久,奥斯曼 帝国于1914年10月正式参战。为保卫英国通往印度的运 输线,防止波斯石油资源被敌方控制,英国很快出兵两河流 域。11月6日,从印度调来的英国舰队驶至渡斯湾,炮轰法 奥,英国军队在阿巴丹登陆,于11月22日攻占了巴土拉,12 月占领古尔纳。到1915年5—6月问,英军占领阿马拉和纳 西利亚;10月,英军先头部队进抵阿济济亚,遇到抵抗被迫后 撤至库特。这支9250人的英军部队于1916年4月向奥斯曼 军队投降。受挫之后的英军于1916年12月恢复军事行动. 1917年3月攻占巴格选。此后英国继续北上,直至1918年 10月彻底占领基尔库克。10月30日《摩德洛斯停战协定》 生效,11月7日,驻守摩苏尔的守军撤离,英军进驻摩苏尔。 [1](P172)英国再度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主人,用一支军队 守卫着从摩苏尔到波斯湾的土地。
收稿日期:2007.05一15 作者简介:王三义(1968一),男,甘肃清水人,山西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在站博士后。
一84—
万方数据
(=)耸阿拉诒人的诺言。阿拉伯人特别是叙利亚人和 伊拉克人,担心英、法、德殖民主义者趁机从中渔利,影响阿 拉伯人的独立事业,一战初期尚未完全站在奥斯曼土耳其帝 国的对立面。当时阿拉伯人的处境极为困难:奥斯曼土耳其 帝国成为德国的盟国,英法控制着埃及、苏丹、北非、阿拉伯 半岛边境。英、法唯恐阿拉伯地区落人德、土一方,便竭力拉
阿拉伯诸行省的安排,既给阿拉伯人许诺,支持阿拉伯人“独立”和“统一”.又给犹太人允诺.支持犹太人建立
“民族之家”,同时允许法国人得到叙利亚(包括黎巴嫩),与法国共同受国际联盟“委托”统治阿拉伯地区。而英
国的真实意图则是如何建立自己在中东的持久控制,既不想让犹太人建国,也不想让阿拉伯地区统一,还不想让
奥斯曼帝国移动的边疆与脆弱的霸权_王三义

2010年第4期第18卷(总74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A L OF SJTU (Philosophy and Social S ciences)No.4,2010Vol.18SUM ,No.74收稿日期:2010042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晚期奥斯曼帝国史(1798~1918)专题研究 (09BSS008)作者简介:王三义(1968),男,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奥斯曼帝国移动的边疆与脆弱的霸权王三义(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 要:奥斯曼帝国疆域迅速扩大形成 霸国 ,而后疆土不断萎缩,被欧洲人看作 病夫 ,前期和后期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
建立霸权时实际上很脆弱,但国势衰败时却又坚韧地挺立着,不曾丧失主权。
奥斯曼帝国就是这样特殊的国家。
对外扩张主要依赖军事力量,但帝国的崛起和霸权局面的形成,还有多方面的因素。
摊大饼式地无限扩展疆土,却没有来得及或者不善于规划如何进行内部管理,这是霸权脆弱的根源。
除了安纳托利亚高原西部和巴尔干东部的 腹地 之外,广大行省和属地几乎都是奥斯曼帝国的 边疆地区 ,缺少有效管理,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奥斯曼帝国;边疆;霸权中图分类号:K3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10)04007408 奥斯曼国家从偏于一隅的草原国家发展到横跨三洲的大帝国,经过了200多年的历程;成为帝国后又走过了400年的历史,生命力不可谓不强,尽管最后的200多年是衰弱的。
世界历史上的草原帝国一般寿命短,而奥斯曼帝国算是一个特例。
奥斯曼帝国在强盛时期疆域范围很大,在西亚、东欧和南欧、北非所面临的局面复杂多变,但它能把那么多的民族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奥斯曼帝国似乎可以算是一个霸权国家。
但奥斯曼帝国真正建立霸权了吗?似乎难以肯定或否定(有证明其霸国的资料,也有证明其够不上霸国的资料)。
让研究者感兴趣的是,奥斯曼帝国具有霸国姿态时依然虚弱,但被欧洲人认定已经病入膏肓的晚期奥斯曼帝国,却奇迹般地维持着独立,直到巴尔干和北非的属地丧失殆尽,奥斯曼帝国仍然是主权国家。
守住历史学的边界——品读《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

守住历史学的边界守住历史学的边界———品读《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申博闻*多学科交叉是当今历史研究的一种明显趋势,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来研究历史可以扩大研究的对象、理论及方法视野。
但另一方面,也使历史学同其他学科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跨学科研究成为新追求,传统史学方法的研究受到冷落。
针对这种情况,王三义教授指出:“尽管跨学科研究成为学术发展趋势,但历史学借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时,不要迷失自己”;“历史学要守住自己的边界”。
①王三义教授“五年磨一剑”的新作《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②就是坚守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奥斯曼帝国是世界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帝国之一,它传承了东罗马帝国文化及伊斯兰文化,成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之地,统治东部地中海的广阔地区超过600年(从1299年建立到1918年“一战”后解体,前后存在了620年)。
1792年,奥斯曼帝国进入晚期,由于其不断衰落,被称为“欧洲病夫”。
晚期奥斯曼帝国的发展轨迹,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当代西亚、北非和巴尔干地区许多问题,奥斯曼帝国晚期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改写了近东地区的历史。
与此同时,这样一个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地跨三个大洲的大帝国,何以在晚期沦落为“欧洲病夫”?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这也是人们一直探寻的问题。
西方史学界对晚期奥斯曼帝国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数量的成果③,但是中国史学界对其研究更多只是停留在选题宏大的通史方面,并没有专门的断代史来进行专题研究。
《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①②③申博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
王三义:《学问与饭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第11页。
王三义:《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王三义:《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第4页。
中东问题研究2016年第1期(总第3期)(1792-1918)》从细节入手,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了许多学界之前不曾注意的问题。
奥斯曼帝国政治改革的困境

奥斯曼帝国政治改革的困境作者:王三义来源:《读书》2013年第04期奥斯曼帝国历史上大张旗鼓地改革始于一七九二年,即塞利姆三世当政的第四年。
而局部的革新,比如引进西方的技术、购买西式武器、创办技术学校,前任苏丹阿卜杜·哈米德一世就尝试过。
至于学习欧式的建筑,模仿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在“郁金香时代”(一七零三——一七三零)就开始了。
奥斯曼帝国改革的大体路径与其他后发国家的改革并没有差别,首先是军事改革,接着技术引进,稍深入就是经济改革,最后是政治改革,即仿建西方的政治制度。
改革目标是富国强兵,改革内容是学习欧洲经验,改造传统社会。
虽然富国强兵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但军事改革和经济改革多多少少都有成果,社会习俗和年轻人观念的变化之快,更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
改革遇到问题的还是政治改革,因为政治改革远比技术引进和经济改革的难度大。
政治改革是改变制度,改变制度意味着权力再分配,一般情况下,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总是最激烈,所以政治改革总是阻力大,改革幅度小,难见成效,而且风险大,弄不好要出乱子。
不过,奥斯曼帝国政治改革的具体情况却有所不同。
塞利姆三世(一七八九——一八零七)在改革军队方面做了努力,没来得及进行其他改革就被废黜。
马哈茂德二世(一八零八——一八三九)的军事改革、经济改革均取得成效,政治改革只迈出第一步,把帝国各级衙门改换成西欧模式的政府部门,设立咨询和审议机构,并致力于革除官场陋习。
可惜,由于希腊人闹独立,埃及总督挑战苏丹权威,俄国军队入侵,帝国的改革让位于维护国内稳定、保卫国家主权。
一八三九年马哈茂德二世病逝,新苏丹阿卜杜·麦吉德上台,立即颁布改革法令——“古尔汗法令”,高调门向本国臣民和欧洲使节宣示:奥斯曼帝国要掀起一场全面的改革运动。
随之产生了一个专门术语“坦齐马特”(指一八三九年开始的改革和整顿)。
十几年之后(一八五六)又颁布新的帝国改革法令,这个法令比第一个法令更具有可操作性。
晚期奥斯曼帝国的军事改革评析

Remark and Analyses on the Military Reforms in
Late Ottoman Empire
作者: 王三义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出版物刊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0-9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奥斯曼帝国 军事改革 评析
摘要:奥斯曼帝国最先推行的西化改革政策就是引进西方军事技术,改造旧军队以适应新形势。
无论阿布杜·哈米德一世的改革,还是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目的都是尽快“强兵”,扭转军事上的败局,带有极强的功利性,但没有取得期望的成效。
不过,改革政策倡导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输入外来文明有利。
军事改革不成功,主要是难以把旧军队改造成新军队。
每次军事改革都会触动军事贵族的利益,军事贵族与其他反素丹的力量联合,要挟甚至废黜推行改革的素丹,迫使改革措施搁浅。
直到马哈茂德二世执政之后的第十九年,才彻底摧毁旧军队,为其后的改革扫除了障碍,并建立了新式军队。
奥斯曼政府参战的后果与中东地缘政治的变局

奥斯曼政府参战的后果与中东地缘政治的变局
王三义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欧洲列强长期的渗透和侵略并未使奥斯曼帝国完全丧失主权,但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卷进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导致帝国的崩溃,也彻底改变了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战争期间和战后的一系列"协定"和条约重新勾画了中东地图,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在中东"制造出"许多新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东各民族的命运.奥斯曼政府"亲德派"的错误导向,"帮助"英法等国实现了瓜分和占领中东的愿望;阿拉伯人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作获得解放的机会,最后却换来殖民主义者的"委任统治",延缓了独立的步伐.英国和法国获得了统治中东阿拉伯地区的机会,但委任统治的困境又成为殖民帝国崩溃的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东历史的转折,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命题.
【总页数】8页(P133-140)
【作者】王三义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相关文献】
1.地缘政治理论在杜鲁门政府中东政策中的运用 [J], 刘德会
2.中东变局时期的中国中东战略:一个全球治理的视角 [J], 李海鹏
3.中东变局时期的中国中东战略:一个全球治理的视角 [J], 李海鹏;
4.后变局时代中东伊斯兰国家政教关系分析 [J], 亓子龙
5.阿以建交开启中东地缘政治新变局 [J], 丁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代帝国的“遗产”与中东历史的特征

The legacies of ancient empires and the features of history in the Middle East
作者: 王三义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出版物刊名: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2-76页
主题词: 古代帝国;“遗产”;多元文化;中东历史;特征
摘要:古代帝国在中东地区留下的“遗产”中,行省制度、赋税制度等文明成果是中东的财富,多民族融合与文化的兼容并蓄使中东历史呈现独特的风貌;但是,古代帝国的兴衰和争霸
留下诸如地区霸权、民族问题、教派纷争等“遗产”,又成为中东发展的障碍,由于这些“遗产”的影响,中东历史表现出以下特征:中东地区战乱频繁,宗教的影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隅,中东历史缺乏连贯性,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晚期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国家关系的演变及其特征

作者: 王三义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030006
出版物刊名: 世界历史
页码: 106-11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晚期奥斯曼帝国;欧洲国家;关系演变;特征
摘要:当奥斯曼帝国的衰弱与欧洲国家的强大形成鲜明对比时,欧洲大国看似掌握着瓜分奥斯曼帝国的主动权,但欧洲国家因利益冲突而不可能一致对付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内忧外患、衰弱不堪,但它依靠一两个强国来抵制其他欧洲强国的侵犯,保持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在英国和法国的帮助下抵制俄国,在俄国帮助下压制埃及行省的分裂行动,依靠德国的帮助抗拒其他欧洲强国,客观上延缓了帝国的衰亡。
很显然,奥斯曼帝国的外交虽是“病急乱投医”,但也有一定主动性,并非完全任人宰割;只是帝国内政中的问题削弱了正常外交活动。
奥斯曼帝国对欧关系的演变受当时欧洲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严重影响.帝国最终被卷入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
外债问题与奥斯曼帝国的深层危机

作者: 王三义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太原030006
出版物刊名: 世界历史
页码: 4-1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晚期奥斯曼帝国;外债问题;公债管理处;帝国危机
摘要:奥斯曼帝国并不是由于外债而亡国,但探讨外债问题,可以揭示奥斯曼帝国逐渐衰弱、几度危机直至最后瓦解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虽然帝国政府的税收收入和贸易收入一直是增长的,但赶不上军费、警务开支和其他行政费用的增长。
由于财政困难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政府被迫举债。
奥斯曼政府不同时期举借外债的原因不同,外债规模也有差异。
为清偿债务而成立的公债管理处,带给奥斯曼帝国直接的益处和深层的危害。
这个机构化解了帝国的外债危机,但其职能扩大之后深入奥斯曼帝国的各个领域,对帝国的政府管理和普通民众的观念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削弱了帝国臣民对统治者的忠诚。
土耳其的近代化_一般道路与特殊问题_王三义

2011年1月第1期 Co llected Pape rs o f H istory S tud ies Jan .,2011 No .1 收稿日期:2010-03-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期奥斯曼帝国史专题研究0(09BSS008)作者简介:王三义,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近代史、中东史。
¹本文的/近代化0,大致相当于/早期现代化0概念涵盖的范围。
对土耳其而言,真正的现代化始于1923年共和国建立和凯末尔改革,但此前的奥斯曼帝国时代已有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尝试。
#专题研究#土耳其的近代化:一般道路与特殊问题王三义(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 要:奥斯曼帝国上层人物推行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揭开了土耳其近代化的序幕,土耳其开始了从传统农牧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这也是近代其他落后国家曾面临的共同选择,所走的一般道路,并无特殊之处。
然而,从奥斯曼帝国瓦解到土耳其新生,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完全不同。
影响土耳其近代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关系变革的自身条件不足,自强改革运动走了弯路,社会经济转型的阻力大于动力;在世界体系中的/半边缘化0地位的制约。
奥斯曼土耳其特殊的地缘环境、特殊的政治宗教因素,以及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严重后果,决定了土耳其社会发展的步伐和走势。
关键词:土耳其;近代化;一般道路;特殊问题拥有古老文明的封建国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传统社会秩序被打乱,被迫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始,不同程度地迈出/西化0的步伐,这是亚非近代史的一条主线。
以奥斯曼土耳其为例,基本上能反映东方近代社会变革和近代化¹道路的一般特征。
不过,奥斯曼帝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近代世界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与东方其他国家不同。
奥斯曼帝国有数百年统治近东的历史,也有过挑战欧洲的历史,最后承受的是遭欧洲欺凌的历史。
奥斯曼帝国是疆域辽阔的穆斯林帝国,宗教和文化因素与众不同。
“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与西方的近东殖民

作者: 王三义[1]
作者机构: [1]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30006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162-170页
主题词: 土耳其人;商路;殖民
摘要:因传统商路被阻西欧人才寻求新航路的观点至今流行。
但当时奥斯曼帝国正在崛起,葡萄牙人也尝试探险;葡萄牙人到达印度时,土耳其人尚未控制东地中海的埃及和叙利亚。
葡萄牙人在西非的成功掠夺助长了贪欲,他们不愿通过正常商业手段而是通过掠夺获取财富,因此有意避开意大利入和阿拉伯人保持的地中海贸易秩序。
“土耳其人阻断商路”之说源于西欧人对“土耳其威胁”的夸大和对穆斯林的敌意,舆论制造者是后来的欧洲殖民者而非早期的殖民者。
委任统治与阿拉伯世界反西方倾向的历史渊源

委任统治与阿拉伯世界反西方倾向的历史渊源
王三义
【期刊名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7(044)004
【摘要】当代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全球范围遇到的最强烈的抵制来自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反西方倾向不是简单的反西方文明,也不仅仅是反抗美国对以色列的袒护和对阿拉伯人的弹压,而是一种历史与现实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产物.这种倾向的历史根源产生于委任统治时期.英国和法国的委任统治是变相的殖民瓜分,是对阿拉伯人的欺瞒哄骗.英、法分割阿拉伯地区,把不同的民族和教派划入同一个国家,也单独划出新国家;但又听任同一民族(如库尔德人)被划到不同国家;尤其是支持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导致阿、犹之间的生存权利之争.英、法强行把肥沃新月地带诸国推入现代化轨道,但又没有认真解决阿拉伯社会问题,半生半熟、非西非东的政治制度更不利于中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西方势力的威胁与阿拉伯世界长期的劣势地位,使阿拉伯人对西方强权心怀戒备.美国为首的强权国家又插手当代阿拉伯国家内政,触及了几十年前委任统治带给阿拉伯人的未能平复的旧创痛,使这种反抗情绪更为强烈.
【总页数】10页(P28-37)
【作者】王三义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
【相关文献】
1.自然法、万民法、世界法--西方法律全球化观念的历史渊源探寻
2.从宽容到暴力--当代阿拉伯/穆斯林世界反犹情绪的另类解读
3.反人类的神秘组织——读《统治世界:神秘共济会揭秘》
4.反人类的神秘组织——读《统治世界:神秘共济会揭秘》
5.近代中国美学中的反伦理倾向与近代西方美学中的反宗教倾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4期第18卷(总74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A L OF SJTU (Philosophy and Social S ciences)No.4,2010Vol.18SUM ,No.74收稿日期:2010042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晚期奥斯曼帝国史(1798~1918)专题研究 (09BSS008)作者简介:王三义(1968),男,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奥斯曼帝国移动的边疆与脆弱的霸权王三义(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 要:奥斯曼帝国疆域迅速扩大形成 霸国 ,而后疆土不断萎缩,被欧洲人看作 病夫 ,前期和后期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
建立霸权时实际上很脆弱,但国势衰败时却又坚韧地挺立着,不曾丧失主权。
奥斯曼帝国就是这样特殊的国家。
对外扩张主要依赖军事力量,但帝国的崛起和霸权局面的形成,还有多方面的因素。
摊大饼式地无限扩展疆土,却没有来得及或者不善于规划如何进行内部管理,这是霸权脆弱的根源。
除了安纳托利亚高原西部和巴尔干东部的 腹地 之外,广大行省和属地几乎都是奥斯曼帝国的 边疆地区 ,缺少有效管理,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关键词:奥斯曼帝国;边疆;霸权中图分类号:K3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10)04007408 奥斯曼国家从偏于一隅的草原国家发展到横跨三洲的大帝国,经过了200多年的历程;成为帝国后又走过了400年的历史,生命力不可谓不强,尽管最后的200多年是衰弱的。
世界历史上的草原帝国一般寿命短,而奥斯曼帝国算是一个特例。
奥斯曼帝国在强盛时期疆域范围很大,在西亚、东欧和南欧、北非所面临的局面复杂多变,但它能把那么多的民族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奥斯曼帝国似乎可以算是一个霸权国家。
但奥斯曼帝国真正建立霸权了吗?似乎难以肯定或否定(有证明其霸国的资料,也有证明其够不上霸国的资料)。
让研究者感兴趣的是,奥斯曼帝国具有霸国姿态时依然虚弱,但被欧洲人认定已经病入膏肓的晚期奥斯曼帝国,却奇迹般地维持着独立,直到巴尔干和北非的属地丧失殆尽,奥斯曼帝国仍然是主权国家。
本文从边疆扩展和收缩着眼,考察奥斯曼草原国家发展到帝国的轨迹,同时分析奥斯曼帝国 霸权 的脆弱性;考察奥斯曼帝国从扩张的顶峰跌落到被动挨打局面的轨迹,同时分析奥斯曼帝国在衰弱中延续的坚韧性。
一、奥斯曼土耳其人扩张过程中疆域的延伸奥斯曼国家的建立者奥斯曼(1299~1326年在位)继承的封地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西北角,中心是今天土耳其埃斯基谢希尔城北面的瑟于特,封地的面积不大,处于塞尔柱突厥王国的边区。
奥斯曼从13世纪80年代开始对周围村庄和要塞进行兼并,逐步据有埃斯基谢希尔、伊诺努、比莱吉克、耶尼谢希尔等城镇。
1300~1320年之间,奥斯曼夺取萨卡里亚河以西的土地,当时的领地范围南达埃斯基谢希尔,西面和北面达至乌鲁山,靠近马尔马拉海。
[1]221-222奥斯曼的儿子奥尔汉(1326~1359年在位)率领军队打败拜占庭守军,占领了布鲁萨(布尔萨)。
奥斯曼国家的首都迁到布鲁萨。
奥尔汉于1331年占领尼西亚,1337年占领尼科米底亚,1338~1345年,土耳其人完成对小亚细亚的征服。
这时奥斯曼国家的领土包括了自爱琴海到黑海的整个小亚细亚西北2010年第4期王三义奥斯曼帝国移动的边疆与脆弱的霸权角,相当于今天土耳其共和国领土的八分之一,还不到10万平方公里。
此后奥斯曼土耳其人进入欧洲。
1354年,奥尔汉在达达尼尔海峡另一岸的加里波利半岛建立军事据点。
不久夺取东色雷斯的大部分地区。
奥尔汉统治时期还向东扩张,控制安卡拉附近地区。
按戴维森的说法: 奥斯曼帝国的发展走势,像钟摆那样时而向西,时而向东,但向西发展始终占首位。
[2]271362年,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率军队夺取亚德里亚堡(埃迪尔纳),进而侵入马其顿平原。
奥斯曼国家的首都从布鲁萨迁到埃迪尔纳。
1384年攻占索非亚,不久控制了整个保加利亚。
奥斯曼土耳其人还征服了巴尔干地区的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部分地区,兵锋直达亚得里亚海。
在亚洲,穆拉德一世夺占安卡拉,并把原来奥斯曼国家在安纳托利亚的领地扩展将近一倍。
1389年,奥斯曼人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南斯拉夫人的军队,塞尔维亚帝国从此灭亡。
巴耶济德一世(1389~1402年在位)接着率领军队越过多瑙河,侵入色萨利,占据马其顿、保加利亚的部分地区。
1396年在尼科堡打败欧洲人组织的 十字军 ,巴耶济德一世乘胜占领色萨利、科尼亚,入侵匈牙利。
[3]13-14巴耶济德一世死后,奥斯曼人在西亚的许多领地丧失,边界收缩。
穆罕默德一世(1402~1421年在位)努力使疆域恢复到他父亲巴耶济德一世时代的范围。
穆拉德二世(1421~1451年在位)于1430年把萨洛尼卡从威尼斯人手中夺回来,1444年在瓦尔纳打败欧洲的十字军,1446年侵入希腊,攻占科林斯,两年后打败瓦拉几亚人。
至此,阿尔巴尼亚、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尽归奥斯曼国家版图。
[3]15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于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这是奥斯曼土耳其人标志性的胜利,尽管这座古都早已是一座孤城。
对穆斯林来说,攻陷君士坦丁堡是伟大而光荣的业绩,穆罕默德二世因此赢得极大的声誉。
在1459~1475年之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了塞尔维亚的迪斯波塔特,接着占领雅典的公爵领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公国;征服特拉布宗(黑海南岸)的希腊人王国;征服波斯尼亚王国;夺取热那亚人在黑海的殖民地;兼并克里米亚,黑海从此变成奥斯曼帝国的内湖。
1478 ~1481年间,穆罕默德二世征服阿尔巴尼亚,把阿尔巴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纳入帝国的统治范围,并征服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地区。
由于受到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袭击,威尼斯于1479年1月与奥斯曼土耳其人签订条约,答应放弃包括杜拉佐在内的全部阿尔巴尼亚属地,并放弃优卑亚、雷姆诺斯、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泰格托斯。
[4]330穆罕默德二世与威尼斯之间发生多次战争,但未能征服意大利(1480年占领过意大利半岛的奥特朗托,后来撤退了)[3]17,只是占领爱琴海诸岛,巩固了他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统治。
到1481年为止,奥斯曼国家的领土已经比1354年的疆土扩大了10倍以上,达到约100万平方公里。
到谢里姆一世时期(1512~1520年在位),短短几年时间,从波斯人手中夺得阿塞拜疆和库尔德斯坦,征服了两河流域北部。
1516年攻占了大马士革,征服叙利亚;1517年征服埃及,使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延伸到红海、东地中海和北非地区(远至阿尔及利亚)。
一般史书中把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作为奥斯曼帝国的开端,其实,奥斯曼国家成为帝国,应从1517年征服埃及、占据非洲领土算起。
只有在这时奥斯曼国家才变成一个跨三州的大帝国,直接对地中海世界各国构成威胁。
1520年登上素丹宝座的苏莱曼大帝(1520~1566年)取得对外征服的重大胜利。
先是1521年占领了贝尔格莱德,1522年占领罗得岛,接着于1626年攻占莫哈奇、布达、佩斯,进入匈牙利,于1529年9月围攻维也纳。
苏莱曼大帝还向波斯和两河流域用兵,一度占领波斯的大不里士,转而南下占领巴格达,把帝国的边界推进到波斯湾。
苏莱曼大帝征服的地区还包括非洲北部的利比亚沿海地区。
至此,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比1481年的疆土扩大了4倍以上,达到约450万平方公里。
塞利姆二世(1566~1574年在位)和穆拉德三世(1574~1595年在位)沿着北非海岸展开军事行动。
1569年侵入塞浦路斯,其后围攻突尼斯。
1571年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双方一7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8卷场激烈的海战(勒班陀战役),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舰队被摧毁,突尼斯之围被解,但勒班陀战役未能阻止土耳其人西进。
1574年土耳其人再次攻打突尼斯,并迅速向马格里布推进, 1578年打败摩洛哥地区的葡萄牙军队。
[5]280从1566~1683年,奥斯曼帝国除了保持原来的疆土,还征服阿拉伯半岛西南沿岸,直至也门。
向东控制高加索地区,向东南控制波斯湾南岸地区。
其中穆拉德四世(1623~1640年在位)时期从伊朗手中重新夺得巴格达。
在奥斯曼帝国和伊朗之间的 缓冲区 库尔德斯坦、高加索,这一时期的统治是有效的,当地人的生活变得稳定。
无论从国内的政局还是从国际上的地位来看,穆拉德四世确实巩固了帝国。
[6]49 1683年奥斯曼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
此时帝国的疆域范围大致包含今天西亚的土耳其、伊拉克、科威特、叙利亚和黎巴嫩、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的汉志地区、也门西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欧洲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联盟、马其顿、希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摩尔多瓦、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及附近地区;非洲的埃及、苏丹的北部、利比亚北部、阿尔及利亚北部、突尼斯,以及地中海的克里特、塞浦路斯等。
面积大约530万平方公里。
这样大的领土并非连成一片,而是被爱琴海、亚得里亚海、黑海、马尔马拉海、红海等隔开,形成类似章鱼的不规则形状。
安纳托利亚连同两河流域、叙利亚构成一整块,巴尔干地区是一整块,而北非从埃及向西至阿尔及利亚北部,像一条伸出去的长腕;沿着红海伸展到也门,形成另一条长腕;从波斯湾西南岸延伸到今阿联酋边界是一条短腕。
在世界历史上的大帝国中,奥斯曼帝国的疆域最不规则,边界线最为曲折,疆界的伸缩幅度最大。
二、奥斯曼帝国衰落中的疆土分裂和边界收缩奥斯曼帝国疆域1683年达到最大,而丧失疆土也从这一年开始。
奥斯曼军队围攻维也纳未成功,而雅典、默里厄、科林斯被威尼斯人夺占;不久,奥地利人把奥斯曼军队驱逐出匈牙利。
1688~1689年,贝尔格莱德、维丁、尼什被叛军占领(过了一段时间才收复)。
1696年亚速城的守军投降俄罗斯,第二年奥斯曼军队被奥地利的欧仁亲王率领的军队打败,从此彻底失去了匈牙利和贝尔格莱德以北的大片土地。
1699年,奥斯曼帝国与荷兰、俄罗斯、奥地利、威尼斯、波兰在贝尔格莱德以北的卡洛维茨签订条约。
根据!卡洛维茨条约∀,奥斯曼帝国放弃默里厄和达尔马提亚(归威尼斯)、特兰西瓦尼亚和匈牙利(归奥地利)、卡梅涅茨和波多利亚(归波兰),从威尼斯人手里收回雅典。
1711~1739年之间,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争夺黑海以北地区,尼什、贝尔格莱德、亚速几次易手。
1768年,奥斯曼军队被俄国人打败,奥斯曼帝国失去了雅西、布加勒斯特,不久也丧失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
1774年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签订!库楚克#凯纳吉条约∀,奥斯曼素丹收回比萨拉比亚、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爱琴海诸岛;亚速、克里米亚及附近地区被俄国获得;黑海向俄国开放;俄国获得 保护奥斯曼帝国境内的东正教徒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