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传播.ppt

合集下载

3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ppt

3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ppt
2021/8/23

先前,人类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的,他们要建造一座巴别塔
,直通天堂。但上帝变乱了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人心涣散,巴别塔轰然倒塌。-----强行将大家的嘴巴与脑袋变成一个

• 1936年,英国建立第一座正规电视 台,标志着新生媒介的诞生和媒介结构 的重组。
• 上世纪50年代,彩电节目播出。 • 1962年美国发射“电星1号”,专
门传播电视信号,电视进入太空时代。 • 同时,其他新媒介,如录音机、录
像机、激光视盘等大量出现。
2021/8/23
• 电子媒介的两个里程碑意义: • a、形成了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
2021/8/23
• 印刷技术的进步使报纸、书籍、杂志迅速普及 。C·H·库利:这些新媒介在四个方面比以前更有 效:
• 表达性:能传送范围广泛的思想和感情。
• 记录永久性:超越时间。
• 迅速性:超越空间。
• 分布性:可以达到所有阶层的人们。
• “新的大众传播体现了生活方面的变革,包括 商业、政治、教育以及单纯送交行为和闲谈……。 ”(库利)
• 施拉姆:“书籍和报刊与18世纪欧洲启蒙运 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报刊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 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正当 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 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利分配 普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 介,使普通平民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
网等混合造纸,取代竹简、帛、羊皮等书写工具,既结实耐
磨,又相对容易。

8世纪造纸术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14世纪,欧
洲各国普遍用纸。

公元450年(南北朝),中国有了雕版印刷。

3.1 光的传播与色散课件(共38张PPT)

3.1  光的传播与色散课件(共38张PPT)
我们日常看到的太阳光都是白光,但雨后的彩虹却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太阳光是否有更细微的结构呢?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这才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1.光的色散现象:让一束太阳光穿过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这个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士兵射击瞄准、站队时队列排直、挖掘队利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日晷计时、手影游戏等。
4.光线:通常,我们用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地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5.光束:有一定关系的光线的集合叫光束。例如,太阳光可视为相互平行的光线的集合。
光线是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人为画出来的,实际并不存在。
下图是向水中加入适量盐(未搅拌)后激光的光路情况,与前面使用水的实验相比,下图中的介质________,光路弯曲。
不均匀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均匀介质中。
下图是将激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的光路情况(空气和水是两种不同介质),光路不是一条直线。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同种介质中。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颜色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
结论: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散现象的理解
(1)单色光与复色光:组成白光的这七种色光叫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叫复色光。(2)形成过程: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是不同的,红色光偏折程度最小,紫色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行星,玻璃、宝石等透明物体,电影银幕、投影幕布等都不是光源。
(3)分类①自然光源:太阳及其他恒星、萤火虫等。②人造光源:点燃的火把和蜡烛、开启的灯泡等。
典例
光源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

• 香农—韦弗模式 • 《传播的数学理论》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 WHO • Says what • In which channel • 谁(传播者) • 说什么(讯息) •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
• To whom
• With what effet
• 对谁说(受传者)
• 有什么效果(效果)
拉斯韦尔的五个W模式

人际传播的动机、目的和功能最终都要 落实在人际关系上。 • 人际关系P90
(二)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身势语的传播功能
• • • • • 强调语言 补充语言 代替语言 控制语言 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既包括身高、体形、脸型、 发型等身体特征,也包括通过服装、饰物、 随身携带品的使用等形成的氛围特征。
三、人际传播与库利 的“镜中我”
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自我”概 念: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 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镜中我包括三层意思:
• 1、我们想象自己在周围人们心目中的个人形象。 • 2、我们对他人的这种认识进行解释。 • 3、由此形成自我和自我意识。
感受器: 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 成神经过程的结构。 效应器: 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人体有: 信息接收装臵——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臵——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臵——大脑 输出装臵——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 器官的肌肉神经
人内传播的特性(P85)

无线通信技术-第三章

无线通信技术-第三章

16
3.4 三种基本传播机制
• 反射:当电磁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 时发生反射,如地球表面、墙面等;
• 绕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无线路径 被尖锐的边缘阻拦时发生绕射,由阻挡表 面产生的二次波散布于空间,甚至到达阻 挡体的背面,导致波围绕阻挡体产生弯曲;
• 散射:当波穿行的介质中存在小于波长的 物体并单位体积内阻挡体的个数非常巨大 时,将发生散射,如树叶、街道标志等;
2
远场电场辐射 部分的幅度
13
Pr d Pd Ae
2 PG G t t r
4 d
2
Gr 2 Ae 4
图3-4 在自由空间中,从一个 全向点源发出的能流密度情况
14
如果接收天线建模成接收机的一个匹配阻抗 负载,那么接收天线将会感应出一个均方根 电压进入接收机,它是天线中开路电压的一 半(没有负载时,均方根电压等于开路电 压)。接收功率为:
G
4 Ae
2
c 2 c f c
路径损耗:表示信号的衰减,定义为有效
发射功率与接收功率之间的比值,单dB 10log 10log t r 4 2 d 2 Pr
7
路径损耗也可以不包括天线增益,即假设天 线具有单位增益:
23
2. 布儒斯特角
P
r sini
r cos2i
r sini r cos2i
电磁波投射到介质分界面而不发生反射时的
角度,只发生在水平极化时,其反射系数为 0。 当第一介质为自由空间,第二介质相对介电 常数为εr时,布儒斯特角满足:
sin B
1
r 1
r sini r cos 2 i r cos 2i r cos 2i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欧洲: 古埃及:纸莎草 ——公元前3000年 阿拉伯人:羊皮纸


唐朝,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设欧洲 第一个造纸厂 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 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 (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 电脑主机 “埃尼阿克”

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 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 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特点



有声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娱 乐性服务融为一体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网络化、数字化 交流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 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 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协调关系; 外部:适应环境。
4,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9世纪开始 电报、电话、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电影、 电视、通讯卫星

1920年的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定时播出电视节 目; 194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了NTSC彩电制 式; 1962年7月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 现代性、 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 致、相同步的。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 使历史从 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 能够阅读的大 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 思想的 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 革最终推翻了 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 了崭新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 度。” ——[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第三章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第三章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二、 个案研究 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 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 方法。 三、 内容分析法 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 分析和描述的研究方法。 四、 控制实验 主要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 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 系。
二、 三大学派的差异与比较
第二节 传播学的最新发展态势
一、国外传播学的发展
二、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第四章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图片



第二节 传播学的四种调查方法 一、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 本,用这部分样本为具体对象以推论对象总 体的进行研究的方法。 抽样调查可以分为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 层抽样和多级抽样四种。使用这种方法,可 以很好地对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调查, 可以在一次调查中对很多变量予以考察和了 解,而且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行远距离的 调查。 抽样调查的内容一般分为问卷设计、问题回 答方式以及抽样设计。



B. 为“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电视观众进行统计 学意义上分类素描——通过调查分别从性别、年龄、 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构成、经济决 策能力等角度勾勒出“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目前所实 际拥有的观众群的基本“晚间新闻报道”节目在对象 明确的基点上办好节目,把握节目的题材、品味和风 格。 C. 考察观众对电视新闻类节目特别使北京电视台 “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接触情况,了解他们的收视 特点、收拾感受及相应的对节目形式、内容和栏目的 具体评价,为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自 我认识提供客观全面的参照和依据。 D.有针对性地征询电视观众对调查改进北京电视台 “晚间新闻报道”节目内容定位、风格定位的意见和 看法。

传播学第三章

传播学第三章

第三节 传播制度研究
• 传播制度: • 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
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 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 和型造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 过时。所有的制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 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和控制。基本的原则 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构所施加的 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它 的信仰和价值观的。”
思想源泉:马列主义-斯大林理论,混合了黑格尔的 思想与19世纪俄国人的思想
主要目的: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和发展做贡 献,特别要服从政党的专政
媒介使用者:忠诚和正统的党员
媒介控制:政府采取政治手段来监督并控制经济命 脉
媒介禁忌:批评党的目标
媒介所有权:公有
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国有并被严格控制,媒介 只作为国家工具而存在
– 2、接近性——议题和事件距离受众有多近?
– 3、重要性——议题和事件对本地受众来说有多重 要?
– 4、人情味——议题和事件能激发多少感情?
– 5、显著性——议题和事件中的人物有多出名?
• 6、反常性——议题和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和令人 惊讶的程度如何?
– 7、冲突性——在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或者人类和 环境之间有多少分歧与破坏?
主要目的:提供信息、娱乐,进行销售,但主要用于 了解真相、监督政府
媒介使用者:任何有经济力量可以使用媒介的人
媒介控制:依靠“思想自由市场”实现“真理的自 我修正过程”
媒介禁忌:诽谤、亵渎、无礼,战时煽动叛乱
媒介所有权:主要为私有
与其他三者的主要区别:监督政府的工具,也满足 其他社会需要
弊端:

国际传播第2版PPT第三章 国际传播的历史沿革

国际传播第2版PPT第三章  国际传播的历史沿革
6
7
国际传播是以传播媒介的发展为依托的,媒介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 传播的发展水平。人类最早的国际传播所采用的传播手段主要是符号媒介,包括非 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即各种声、光信号、图画和实物标识、口语及文字 (较少使 用)。譬如,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 《历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波 斯国王大流士在黑海北岸与西徐亚人交战,徐亚人派使者送来礼物,其中有一只鸟、 一只老鼠、一只青蛙和五支箭。
第四章
在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从高卢帝国 到神圣罗马帝国,从阿拉伯帝国到奥斯曼 土耳其帝国,帝国的一次次兴衰和更替伴 随着大量信息的跨国界传递。就陆路而言, 早在古 巴比伦和古埃及时期,在帝国之内, 就出现了通过信差传递政府公文及其他信 息的通信系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邮政系 统雏形。
更专业、更完善的邮政系统则出现在公元 前6世纪的波斯和后来的罗马帝国期间。 据记载,罗马的凯撒大帝在公元47年完 成对小亚细亚的一次征服后写下的一封简 短的新闻信:“我到、我见、我胜” ,就 是由信差传送的。
第四章
23
第三节 当代国际传播
第四章
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出现后的国际传播
24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功能不断显现和增强,为充分地挖掘互联网的潜力,1993年, 美国政府提出并开始实施建立 “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1994年3月2日美国副总统 戈尔在国际电信联盟的 “世界电信发展”大会上首次提出建立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 1996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共同参加的 “信息社会与发展”大会再次提出了 建设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得到与会者的积极响应。
第四章
8 二、国际传播的早期发展
从历史上看,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在西方形成罗马帝国和东方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之 后,世界历史才进入到真正的帝国时期。与早期国家不同,这一时期的帝国不仅领 土面积更大,统治的人口更多,而且进行行政管辖和治理的方式也更为完备。 譬如,在欧洲,强大的罗马帝国曾经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统治人口超过了 1亿;在亚洲,强大的汉帝国,把东亚的内陆和沿海连成一体,统治的人口也超过 了6000万。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类型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类型

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是受到许多异 常的、非合理的机制制约的。 常的、非合理的机制制约的。 •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 • 2、群体模仿 、 • 3、“匿名性” 、 匿名性”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 群体暗示是指通过间接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 群体暗示是指通过间接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 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 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 • 群体感染是指某种观点、情绪或行为在群体暗示 群体感染是指某种观点、 是指某种观点 机制的作用下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过程。 机制的作用下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过程。
奔驰汽车
链接: 链接:群体传播
• • • • 一、群体与群体传播 二、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 四、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结构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一、群体与群体传播
• 1、群体 、
• 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即政党、团体、企业等组织。 正式群体即政党、团体、企业等组织。 即政党 • 非正式群体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以 非正式群体指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指两个以上的人 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结构上显得松散。 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结构上显得松散。
组织的结构特点
•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二、组织传播
•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 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 策应变、形成共识。 策应变、形成共识。 • 组织传播的分类: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分类: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课件

《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传播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和起源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传播学的相关图像和知识点案例材料:提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传播学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要素和环节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对传播模式的理解和应用2.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图像和知识点案例材料:提供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2.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传播过程和传播模式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不同传播模式的适用场景和优缺点的分析能力第三章:人际传播3.1 教学目标理解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分析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2 教学内容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作用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分析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人际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角色扮演材料:提供角色扮演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人际传播的类型和过程3.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人《传播学教案》PPT课件第六章:大众传播6.1 教学目标理解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2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媒体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大众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媒体素材:提供不同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帮助学生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6.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媒体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和功能的分析能力第七章:文化传播7.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分析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文化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化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文化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文化案例素材:提供文化案例,帮助学生分析文化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7.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文化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的分析能力第八章:危机传播8.1 教学目标理解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分析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8.2 教学内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危机传播的策略和原则案例分析法:通过危机传播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8.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危机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危机传播案例素材:提供危机传播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危机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8.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的定义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危机传播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危机传播策略和原则的分析能力第九章:广告与营销传播9.1 教学目标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掌握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分析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9.2 教学内容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效果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技巧案例分析法:通过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4 教学资源PPT课件:展示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图像和知识点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素材:提供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广告与营销传播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广告与营销传播的定义和目的的理解程度广告与营销传播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广告与营销传播策略和技巧的分析能力第十章:传播学与现代社会10.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掌握传播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分析传播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10.2 教学内容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传播学教案》PPT课件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和框架。

网络舆情概论课件第三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

网络舆情概论课件第三章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

二、互动社交平台
(二)发布信息扩散传播 网络媒体的互动版块给予了网络用户信息发布权。最早的信息发布方式是留言评论。在所有新闻信 息后面都附带这样的功能。最有人气的是网络的留言“盖楼”模式,它激发网络的留言积极性,也 推动了用户之间的横向交流。 论坛、社区、微博微信式的发言模式是网络用户最活跃的信息发布方式。用户有什么诉求、看到什 么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自己就发布了;如果是冲突性的、有悖于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的事件,往往很 快形成聚焦效应,推演成舆情事件。
二、网络媒体
(三)互动推演舆情 网络媒体成为网络舆情的显性来源,是因为网络技术的应用功能可以实时显示以及记录统计网民的 浏览状态和互动参与状态。 梳理构成网络舆情来源的显性指标可以从几个方面考察:文章的点击阅读数统计是一个最明显的指 标,一般关注度高的稿件,从点击数可以看出网民的关注度。 网民对某个事件的立场态度,通过新闻跟帖的数量和内容可以看出来。网民对某些新闻事件的态度 立场通过留言评论表达支持、反对或中立的立场。
二、网络媒体
(一)聚合传统媒体信息 网络媒体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变了社会传统传播的信息流动方式。 网络媒体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一方面主要是通过门户形式和传统媒体建立版权合作关系,通过 技术和人工复制方式将新闻资讯信息聚合起来提供给网民浏览,社会公众在门户平台上可以看到来 自传统媒体的大部分信息。 另一方面是门户平台给网民提供互动功能,网民可以自发讨论新闻话题,或者自行传播某些传统媒 体没有报道的事件话题。
四、舆情当事人
表达权利诉求: 网络舆情的当事人会主动寻找传统媒体行使权利表达。传统媒体认为具有新闻价值和服务议程设置 的需求,就会把这个事情当做新闻来报道。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当事人自己就会利用网络的开放应 用功能,行使自己的传播权。当事人利用网络媒体,不需要借助传统媒体,有些当事人自己就能成 为网络舆情的源头。 配合媒体互动传播: 网络舆情当事人,尤其有点网络媒介素养的当事人,往往很会利用网络媒体来推动网络舆情的衍变。

传播学修订版第三章

传播学修订版第三章
大众传媒作为广告的主要载体,促进了广告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和产品提供了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手段。
广告产业
消费市场
文化领域: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媒不仅传承文化,还通过引入新的文化元素、推动文化交流等,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维护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传播模式与类型
传播模式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基本结构和流程,包括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互动模式等。 传播模式 根据传播内容、目的和媒介的不同,传播可以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类型。 传播类型
传播学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
运用统计学、调查研究等定量分析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描述和解释。
案例研究方法
5G/6G网络对传播影响及挑战
物联网传播
5G/6G网络将连接更多设备,实现物联网级别的信息传播,拓展传播范围。
挑战与应对
面对5G/6G带来的信息过载问题,需发展有效的信息筛选和整合策略;同时,解决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也是重要挑战。
高速传输
5G/6G网络的高速度、低延迟特性将极大提升传播效率,实现内容的即时传输。
大众传媒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政治领域:舆论监督与民主参与
舆论监督
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评论等形式,对政府行为、公共政策等进行监督,促进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升。
民主参与
传媒为公众提供政治参与的平台,如民意调查、网络问政等,推动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经济领域:广告产业与消费市场
传媒通过广告、促销等手段,刺激消费者需求,推动消费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中应用
情感分析
智能语音识别
个性化推荐

第三章传播模式概况

第三章传播模式概况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对认识大众传播过 程的意义: 一、把关人 二、反馈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 就成了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 现实中的传播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 程较少有平衡、对等。 •其次,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 运动过程,即传播过程是独立于社会的 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 程的社会背景。
美国学者多伊奇(1952年)认为模式在社 会科学中运用有以下一些功能: 1、组织功能 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预测功能
模式的分类
按所用符号分类: 按其作用分类:
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1、结构性模式
2、功能性模式
(传播模式多属此类)
3、数学模式
英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麦奎尔 传播模式分类
1、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 申农-韦弗模式、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
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 传播模式、丹斯模式 系统论模式:赖利夫妇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 模式、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纽科姆的 ABX平 衡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大众传播概念模式
2、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 : 刺激与反应模式、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模式、 康斯托克的心理学模式、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 模式、格林伯格的新闻扩散:J曲线模式等五种。
威纳(Norbert Wiener) 《控制论》(1948) 《人有人的用处——控 制论与社会》(1950)
1、梅尔文·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的特点: 增加反馈机制 强调噪音(noise)影响整个过程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Circular models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线性传播模式

Who?
传者
说什么
Say what?
信息
经什么通道 In which channel? 媒体
对谁说
To whom?
受者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效果
(一)线性传播模式
D·麦奎尔为“5W”模式做的图示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效果
传播者 控制分析
讯息 内容分析
(一)线性传播模式
但拉斯韦尔模式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忽略 了传播的反馈问题,使传播过程流于简单化、 线性化,并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这正反映 出了传播模式研究的早期特征。
直线性——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孤立性——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一)线性传播模式
针对有人批评这一模式太简单和武断(认定必产生 效果)的情况,在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10周年 之际,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 (1958年)一文中又增加了两个“W”:即“在什么情 况下(In Which Circumstances)?为了什么目的 (With Which Aim )?”构成了“7W”模式,较 “5W”模式又前进了一步。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为了克服上述性线模式的的局限性,一些传播学者开发 出了双向传播过程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 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2.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
1954年,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奥斯古德在充分认识到“香农—韦弗”模 式的缺陷后,采用了其中合理的内容,设计出了传播的双行为模式。
发出的 信号
收到的 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总论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 传“示纵横地 传播,”播“示广泛地传播。 《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此义为 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义为横 向传播。 《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 《文心雕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 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播学总论
思考: 文字的出现对人类传播的意义
传播学总论
三、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4、印刷时代 开始于公元450年。
表达性 跨时空性 广泛性
传播学总论
三、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5、大众传播时代 开始于19世纪中期萌芽,真正开始是从20世纪 初电影、广播、电视的发展开始的。
传播学总论
三、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传播学总论
二、传播的类型
传播
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
非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传播学总论
三、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1、符号和信号时代 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 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
特点: 早期,在遗传的或本能的反 应基础上进行的. 后期,主要是利用有限的声 音和体语符号进行传播。
目的、影响、反应说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 的形式)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
传播学总论
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传播的两个要素: 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学总论
二、传播的类型
1840年 S.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1876年 贝尔发明电话 1877年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1895年 马可尼完成了无线电试验 1906年 第一个无线电节目试验播出 1910年 无线电广播初次试验完成 1920年 第一个电台KDKA在美国匹兹堡正式开播 1936年 英国建立了第一座正规的电视台
传播学总论
传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级“岩画主要地区”。这个 岩
画带面积约450平方公里,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幅以上。岩画专家测得大麦地岩画早期距
今8000年到7000年左右,中晚期距今4000年到1000年,最早的岩画在旧石器时代至新石
器时代之间。
传播学总论
象形文字
传播学总论
一、传播的含义
共享说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
互动关系说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
传播学总论
一、传播的含义
符号说 “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 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 为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
第三章 传播
本章主要内容
一、传播的含义 二、传播的类型 三、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 四、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传播学总论
什么是传播?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传播是基
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施拉姆
传播学总论
说文解字
傳播
《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1、二分法(传播的手段) 亲身传播:以人体为媒介的信息流动方式 大众传播:以机械、电子化的大众媒介进
行的信息流动方式。
传播学总论
二、传播的类型
2、四分法(传播的范围、规模) 自我传播: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 人际传播:两个以上的个体进行的传播 组织传播: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进行的信息交流 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博客
播客
Wiki
IM
RSS
传播学总论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 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 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
传播学总论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 1小时=41666.67年 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 1957年)
传播学总论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因此,施拉姆说: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
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 钟。”
传播学总论
托夫勒的“第800代人”比喻
如果从人类最近的祖先智人开始算,人类的历史只有5万年。 如果62年为一代人,那么人类迄今共800代人。 前面的整整650代人都生活在山洞中。 直到第730代人才开始使用文字。 直到第794代人才掌握了印刷术。 直到第798代人才发明了电动机。 如今人类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第800代人创造的。
传播学总论
三、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2、说话和语言时代 大约开始于9万年前到4万年前期间。 35000年前语言基本形成。
语言大大提高了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利用语言进行传播,推动了人类社会的
进步,语言使得人类文化积累和发展的 速度加快。
传播学总论
三、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3、文字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传播学总论
四、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一)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步, 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三)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传播学总论
思考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这种新兴的 多媒体在未来是否可以替代传统的报纸、广播、 电视等媒体?
传播学总论
三、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网络传播的特征
1.数字化:数字化是网络传播的前提。 2. 网络化:网络化是网络传播的基础。 3.时效性:更新速度快。 4.交互性:指能实现传方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 5.多媒体化 : 图文声像的结合。
传播学总论
三、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网络传播的形态
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 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 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 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 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传播学总论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 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 使知闻。”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 义已与今义相近.
传播学总论
说文解字
Communication
▲拉丁语源为communicatus和communis ▲印欧语源为kom-moini ▲communication,为“共有”加“交换”之意
三、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6、网络传播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时代。 支持网络传播的技术: 有线电视 卫星通信 计算机网络
传播学总论
三、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网络传播的定义
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 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 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 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 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 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匡文波 《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8期第49页
传播学总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