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生态系统
2022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15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测)
2022年高三二轮复习讲练测之测案【新课标版生物】专题15 生态系统与环境爱护总分 90分时间 40分钟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一、选择题(6×6=36分)1.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2℃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2℃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答案】A【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生物多样性是指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D.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答案】C【解析】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使其它物种的生存阻力减小,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A正确;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生态系统包括群落和无机环境,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爱护的意义和措施。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B.生态系统能量流淌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植物叶、芽及细胞中特殊物质等可感受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只来源于生物D.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A项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B项正确;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C项错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D项正确。
专题15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专题十四种群、群落、生态系统J 型种群数量/个K K/2S 型时间一、种群1.概念: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不存在_______隔离和_______隔离。
2.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种群的其他特征则显示近期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如果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以逐个计数。
多数情况下采用估算的调查方法:(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4)年龄组成(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5)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例如,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3.种群的空间特征:(瓢虫)集群分布、(水稻)均匀分布、(某种杂草)随机分布。
4.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1)数量变化内容:增长、波动、稳定、下降(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
实例:例如,假定某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 0,每年的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都为λ,则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为N t =____________。
如果用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种群数量,那么,种群的增长就会呈现“J”型曲线。
种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常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
特点:不存在最大值(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在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_______,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死亡率_______,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_______。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知识点背诵
)【漱 】【刮 】【 涂 】【盖 】盖玻片(防止有气泡产生)【 染 】用 碘液 染色【 吸 】(
吸水纸另一侧)。
39.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都有 细胞膜 、 细胞质 、 细胞核 、 线粒体 。
40.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不同点---植物细胞有 液泡 、 叶绿体 、 细胞壁 ,动物细胞无。
41.细胞中的物质可以分为 有机物 (分子较大,一般含有碳)如 糖类 、 脂质 、蛋白质
环境生态学导论_15
于植物及其种群属于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有机 物质最初来源和能量流动的基础。所以,植物群落的外貌形态和 结构状况又通过对系统中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影响而决定着系 统的动态,制约着系统的整体功能。因此,在受损生态系统中, 结构与功能也是统一的,通过结构的变化,也可以推测出功能的 改变。
4.能量流动效率降低 由于受损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的破坏,能量的转化及传递效率会 随之降低,主要表现为对光能固定作用的减弱,能量流规模缩 小或过程发生变化;系统中的捕食过程和腐化过程弱化,因而 能流损失增多,能流效率降低。
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 由于生态系统结构受到损害,层次结构简单化以及食物网的破 裂,营养物质和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周围时间变短,周转率降 低,生物的生态学功能减弱。由于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结构的 变化,使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途径不畅通无阻或受阻,包括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均会发生改变。
关于一个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的优先性: (1)先以修复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为优先前提; (2)然后再进一步完善物种组成及结构。
一、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第一阶段:应该找出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和特点; 第二阶段:根据原因与特点,定制出适合的修复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主要有:(1)自然灾害:病虫害、 干旱、洪涝和地震等;(2)人类活动引起的破坏。 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特点有:生产力减低、生物多样性减少、 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育土壤、贮存营养元素能力等生态功 能明显降低。
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系统第1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学案浙科版必修3
第1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考试要求核心素养要求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感受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之美。
2.概述负反馈和正反馈,说出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调节机制。
3.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4.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1.稳态(1)含义: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2)稳态的原因: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2.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调节。
思考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是否也存在反馈调节,以哪种调节为主?答案也存在,以负反馈调节为主。
3.反馈调节的类型(1)负反馈①作用:负反馈是最常见的一种反馈,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②实例:某草原上狼、兔和植物的数量变化。
(2)正反馈①作用:加速生态系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②实例:一个湖泊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后发生的变化。
归纳总结两种反馈调节的比较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例1 (2018·宁波高二检测)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
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B.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保持稳态平衡,这种调节方式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C.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D.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功能答案 A解析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三者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错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这种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B正确;从细胞到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各层次均存在稳态,C正确;由于自我调节功能的存在,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生态系统PPT课件15 北京版
3. 消费者
4. 分解者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 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
生产者: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自养生物。指光合作 用的绿色植物及一些化能合成作用细菌。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作为食物。 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 次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水生态系统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 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
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 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 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 洪抗旱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成分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空气、阳光、热能;其 中阳光是生物生存的能量总来源。 2. 生产者
分解者:营寄生或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 .
生物的生命活动又影响着环境
蚯蚓没有眼睛,善于钻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 排泄物还有大量的氮、磷、钾,可以增加土壤的肥 力。它每天吃的食物是土壤中的有机杂质,帮助我 们处理了垃圾,改善了环境; 科教片《屎克螂出国记》:澳大利亚是一个以畜牧业 闻名的国家,众多的牛羊每天要留下一亿公斤的粪 便,使得牛粪堆积在草场上,风干硬化,牧草被遮 压且枯死,草场上出现了块块秃斑,草场退化严重, 苍蝇成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后来,澳大利 亚从我国和其他国家引入屎克螂,因为屎克螂主要 以牛羊粪便为食物,且把它们的卵产在粪便中,滚 成一个大的粪球,这样就帮助澳大利亚人“打扫了 返回 卫生”,使草原又恢复了生机。
我们的星球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我们时时 刻刻都生活在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环境中,那么在 你身边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
生物因素: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湿度、水分。
教学设计15: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二者区别、联系。
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
(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
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
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学生阅读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动画模拟演示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示意图。
设置下列问题: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教师总结归纳。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5张PPT)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主要体现在: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
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实验: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实验假设 实验组 案例1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 腐烂 对土壤高温处理 案例2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A杯中加入30 mL土 壤浸出液 B杯中加入30 mL蒸 馏水 土壤中微生物的有 无
实 验 设 计
对照组
自变量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不变蓝 产生砖红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 A A 2 色沉淀 实验现象 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 组 B1 变蓝 B (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网。
物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反复循环。 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故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碳循环
(1)循环过程 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生产者的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方式:生产者、 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 的燃烧。
温室效应 ⑴成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 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 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⑵危害 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态 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⑶缓解措施 ①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②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
项目 含义 能量金字塔 各营养级固定的 总能量 数量金字塔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 体的数量 生物量金字塔 每一营养级现存生物的 总质量
形状
特点
呈正金字塔形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整体。
它的基本特征包括:
1.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内包含多种物种,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2.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内的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作用,不断传递和转化能量,形成物质循环。
3.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不断地吸收、消耗和释放物质,包括水、碳、氧、氮、磷等元素。
这些物质通过生物体内外的转化和流动,完成物质循环。
4. 动态平衡:生态系统内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平衡,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动态平衡。
5. 生态脆弱性:生态系统对外部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一旦受到破坏,破坏的影响可能会扩散到整个生态系统中。
6. 可持续性: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和环境要能够长期相互适应,保持生态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西大成人教育森林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生态学一.单选题(共24题,43.2分)1与植物的开花、生长和休眠相适应的是其分布区的【】。
A光周期变化B温周期C土壤肥力D光能利用率正确答案:A2在采伐迹地上开始的演替是【】。
A旱生演替B原生演替C水生演替D次生演替正确答案:D3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的作用是【】。
A正反馈B外界干扰C污染D负反馈正确答案:D4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的K代表【】。
A瞬时增长率B内禀增长率C环境容纳量D环境阻力正确答案:C5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
A一样B多C少D不确定正确答案:C6被称为杂草对策的生活史对策是【】。
AK对策BC对策CR对策DS对策正确答案:C7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
A常见种B伴生种C建群种D优势种正确答案:D8【】能较明确地描述实际条件下一个种群的死亡的全过程。
A食物链;B逻辑斯蒂方程;C指数方程;D生命表正确答案:D9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成分包括非生命物质、分解者与【】。
A生产者B消费者C植食动物D肉食动物【】。
A.生产者B.消费者C.植食动物D.肉食动物正确答案:A10影响地球表面森林分布的重要条件是【】。
A风B土层厚度C气候D日照时间正确答案:C111913年谢尔福德在最小量定律上提出了耐性定律,即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最高量的限制,在最低量和最高量限制之间,即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
A最适生存区B耐受范围C环境梯度D耐性定律正确答案:B12高斯假说是反映两种生物之间【】的一种现象。
A互利共生;B偏好;C相互竞争;D寄生正确答案:C13树体冷却降温至冰点以下,使细胞间隙结冰所引起的危害称为【】。
A霜害B寒害C冷害D冻害正确答案:D14决定我国陆地植被纬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温度作用B营养吸收C水分吸收D光的作用正确答案:A15生态系统分为水体、陆地生态系统,其划分依据是【】。
第十五节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1
15.1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15.2 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分布 15.3 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15.4 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15.5 不同生态系统的特征:以热带雨林为例
1
15.1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15.1.1 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15.1.2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15.1.3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5.1.4 局域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36
(2)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结构
热带雨林群落外貌结构
发达的层间植物——寄生现象突出,
藤本植物多木本,粗如绳索或电线杆, 一般长70米左右,有时达240米。其中 大藤本可达第一乔木层或第二乔木层, 主干不分枝,达天顶时则繁茂发育。小 藤本多单子叶植物或蕨类,一般不超出 树冠荫蔽的范围。
空中花园——附生植物生长在乔木、
13
图片:海拔对生物群落类型的影 响
14
台湾玉山的植被垂直带谱
15
垂直带特点
• 垂直带谱的基带与该山体所地区的水平地带性 植被相一致
• 越向高纬度,垂直带谱越简单,极地为冻原带, 水平带与垂直带重合
• 在同一纬度内,经度不同也影响山体植被的垂 直带谱
• 如长白山(东经128度)、西部的天山(东经 86度),两者均北纬42度。但长白山距海较近, 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天山位于内陆,属荒漠 范围。
环境支持
热带雨林面积近1700万平方
千米,约占地球上现存森林面积
的一半;
地球上生物生产能力最大的
生态系统;维护着地球上最重要
的生物多样性,蕴藏着最丰富的
生物种质资源和遗传资源;
地球之肺,对地球氧气的生
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考点15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解析版)
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1)考点15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1.(2020·永寿县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D.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答案】BA.各营养级中,生物个体的残枝败叶、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利用,所以总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A正确;B.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但个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多少与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多少无直接关系,B错误;C.生物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C正确;D.各营养级中的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能量传递率为10%-20%,所以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
2.(2020·湖北武汉高三开学考试)某地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
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枝条和落叶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桃的产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使果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更复杂C.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高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D.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果树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和有机肥中的化学能【答案】A生态系统结构包括两方面: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和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七年级生物生态系统15
热点专题15碳达峰和碳中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态恢复-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热点知识梳理课件
,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微塑料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即生产时的粒径就小于 5 mm的塑料微珠,常被用在有清洁作用的洗漱用品中;第二类是次级微塑料, 是指大块塑料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最终形成的微小颗粒。微塑料污 染带来的后果越来越严重,且人类对环境中的微塑料也没有有效的治理方案。 试从污染源控制的角度提出一条缓解微塑料污染的建议:_____________。
(答出2点即可)。这遵
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碳减排”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试从衣食住行的角度分析②“碳减排”
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3)“碳封存”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捕集CO2,再通过高压管道送到地下或者海底永久性封存③。试分析该方法可 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
[思维流程]
(1)“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达到“碳中和”
时①,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
总量,理由是_____。
(2)植树造林是“碳捕集”的重要措施之一,造林的树种应以本地树种为主,原因是
(2)碳中和: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 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3.“碳中和”的措施:
(1)少排放: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2)不排放:开发利用新能源。 (3)负排放:植树造林、直接捕获碳等。
【典例分析】例: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 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为 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国采取了包括“碳减排”“碳捕集”“碳封存”和“碳利用”等多种措施。如图表示某生 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生态系统生态学
5.1 生态系统的概述
5.1.3 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 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研究
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恢复模型及其修复的研究
全球性生态问题的研究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5.1 生态系统的概述
5.1.2 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 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 能。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能值和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通常不会超过5~6个。 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
5.2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 生物生产的基本概念
生物生产 生物量与生产量
• 初级生产
总初级生产与净初级生产 影响初级生产的因素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 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的基本特点 次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5.1 生态系统的概述
5.1.4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六大组成成分
无机物 有机化合物 非生物成分 气候因素 生产者 (producer) 消费者 (consumer) 生物成分 分解者 (生物群落) (还原者) (decomposer)
浙江生物选考高频考点
浙江生物选考生态、光合大题高频考点生态系统1.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2.调查动物(活动能力强、范围广)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
3.水生群落:表水层、斜温层、静水层和底泥层。
表水层是浮游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4.斜温层的湖水温度变化比较大(冬季温度不变);静水层水的密度最大,水温大约是4℃;而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5.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都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
6.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7.在温带地区,草原和森林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很大不同,这就是群落的季相。
8.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
9.食物链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的通道,而且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富集的通道。
1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11.营养级概念: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
所有绿色植物都位于12.食物链的起点,它们成了第一个营养级,即生产者营养级;所有植食动物都归属第二个营养级,即植食动物营养级。
13.处于食物链顶位的生物种群数量最少、能量也最少,原因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且逐级递减。
14.生态系统的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机制/功能来实现的。
15.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生态系统达到稳态为止。
16.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如水体富营养化。
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17.由于有很多因素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是一个吸能反应。
第15练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第15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6分)1.(2017山西实验中学模拟,6)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其根本原因在于( )A.受到较多的人为干扰B.生物种类比较单一C.土地中积累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D.非生物因素常常不稳定2.(2017河南郑州三模,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约占甲种群个体数量的10%~20%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D.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3.(2017湖南长沙二模,5)如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AB.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C.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用(E+F+G+H)/A表示D.因为桑基鱼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4.(2017山东德州期末,25)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B.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关系C.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D.生长旺盛的牧草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采食信息,这对牧草不利5.(2017山东临沂期末,28)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除去农田中的害虫,有利于实现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B.杂草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无需除杂草C.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全部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D.一般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6.(2017陕西渭南二模,6)切叶蚁切割收集的植物叶片,将含有消化酶的排泄物排在碎叶上,用来培养真菌,然后以真菌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切叶蚁“培养”的真菌是分解者,能促进碳、氮循环B.探路的切叶蚁发现合适植物后会留下“气味”,这属于化学信息C.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之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D.切叶蚁与其培养的真菌之间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7.(2017天津和平二模,5)如图为能量流动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练习题一.选择题1. 人口、粮食、环境和资源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量利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硫、氮氧化物,使臭氧减少危及全球生物B.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放射性物质、电厂的废热等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C.大量猎杀野生动物使物种多样性降低,但不会影响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全球人口控制的目标是: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2. 下列不属于温室效应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的是( )A.农业生产能力下降B.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C.建筑物和历史古迹被腐蚀D.有些树种的分布将发生变化3.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最低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C.人类活动使大气圈臭氧层的分解作用大于生成作用D.酸雨、水体污染、食品安全等都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全球生态问题4.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C.煤和石油通过燃烧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CO2,促进碳循环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5. 下图为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构成生物群落B.若甲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则能呈现指数增长C.甲虫为初级消费者,雀鸟属于第二营养级D.若植物被农药污染则雀鸟是最重的受害者6. 下列有关食物链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食物链中,若B以A为食,则B消化道内未被吸收的能量属于B所同化能量的一部分B.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物质移动以及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C.将农作物秸秆做饲料喂牲畜,畜粪入沼气池,沼气作燃料,沼渣做肥料,能够实现对能量的循环利用D.经干旱环境的长期诱导,生物体会发生耐旱突变,抗旱能力增强7.下图表示某庭院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B.畜禽品种不会改变i/(g+h)C.畜禽传给分解者的能量是e+f-g-hD.庭院中畜禽每消耗100g食物,体重的净增长小于10g8.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林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9. 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10. 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1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C.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12. 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二.填空题13. 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
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
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 。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 __ ,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 。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 _________ 。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 (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 ___ 。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
14. 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
下图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的恢复过程能量流动图[单位为KJ/(m 2·a )],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 A 表示 ,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 。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人工输入的能量和 ,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
(3)不同类型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形成了群落的 。
(4)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保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 演替。
15. 图甲是某北极冻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图乙是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其中B 为分解者。
请回答(1)图甲中共有_____________条食物链,北极狐分别处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
(2)据图甲回答,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
图乙中,第二个营养级到第三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 _。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雪兔的种群密度,由于雪兔被捕捉一次后,很难再被捕捉,导致估算的结果通常要比实际的数量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一样”)。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被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________的传递后,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
16. 下图表示某草原上植食动物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
请回答:(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关系叫做食物链。
(2)图中的生态系统成分有。
B 表示,A 属于第营养级的能量。
(3)若B 中能量为2.0×109kJ,C 中能量为1.8×109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7kJ,则该生态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Aa 占38%,aa 占11%,引入8 年后,Aa 占18%,aa 占21%,该物种在引入后种群基因频率如何变化?A 的基因频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7. 下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图2表示连年检测的某种食草昆虫的数量增长变化曲线[=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图3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青蛙与蜘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鹰分别处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
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图1所示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2分析,该种食草昆虫的种群密度在_________时达到K值。
(3)图3中的A代表图1的_______________摄入量,A流向E的能量J/(cm2·a)是图1中_________同化的能量,C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
如图为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
请回答:(1)该人工湿地中的所有生物与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全部芦苇构成一个。
(2)输入该系统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
水域中,夏季含氧量最高的是其中的层。
(3)一段时间后,若系统水质得到净化,生长出荷花等多种植物,并且两栖类和鸟类等动物迁入增多,这是发生了群落的。
(4)若短期内污水排放过多,氮、磷含量升高,造成水体富养化,藻类和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水体溶氧量下降,又进一步造成其它生物死亡,破坏了系统的稳态。
这种调节机制属于调节。
19. 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
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_。
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
(2)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4)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
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若这种现状继续恶化,人口增长趋势最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曲线的状态。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应为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从能量传递效率角度考虑,若要提高地球可供养人口的数量,应提高______食物(动物性、植物性)的比例。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从种群特征方面解释,实行此政策的目的是______。
••21. 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