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及其发展特点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早期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及其发展特点研究综述
摘要:儿童早期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对他们进入青春期乃至成年期的社会适应表现或某些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预期作用。
目前,对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实证研究,探讨了自我延迟满足的范式和自我延迟满足的心理发生机制;对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理论研究,探讨了自我延迟满足与执行功能的关系和自我延迟满足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对儿童早期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探讨了3~5岁幼儿延迟时间发展的特点和延迟满足策略的应用。
关键词:儿童早期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发展特点
一、引言
自我延迟满足(self-imposed delay of gratification),是个体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展示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众多关于儿童早期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研究都表明,儿童早期的延迟行为可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诸多方面有关。
Coumoyer和Trudel的研究表明,自我调节的延迟满足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儿童4岁时出现,并可预知他们儿童期、青春期、大学时期的认知和社交能力。
Mischel等人对自我延迟满足的远期影响所作的长期跟踪研究表明,4~5岁时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儿童,在十余年后,父母对其在学业成绩、社会能力、应对挫折和压力等方面也有较好的评价,而且他们在申请大学时的学业性向测验(SAT)的分数也较高。
上述研究已经表明,儿童早期的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对他们进入青春期乃至成年期的社会适应表现或某些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预期作用。
因此,对儿童早期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实证研究
1.米契尔自我延迟满足范式
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是被米契尔认作自我调节或意志力原型的一种人的变量。
它的基本范式分为两个阶段:延迟选择和延迟维持。
在前一阶段,被试需要在价值较大的奖励与价值较小的奖励之间做出选择,随后他将被告知如果他选择了价值较小的奖励,那他可以立刻获得;如果他选择了价值较大的奖励,则他需要等待实验者做完事情回来后方可取得,但他在此期间也可随时按铃以结束等待,这样他就只能获得那个价值较小的奖励了。
在后一阶段,被试要为他的延迟选择付出努力,体现延迟满足的执行过程,而主试需考察被试在延迟等待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并记录等待时间。
米契尔的研究在进展上也体现了这两个阶段模型,即由早期主要探讨对奖励结果的偏好选择及其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转向后期探讨延迟等待过程的心理发生机制。
延迟满足这一心理结构看似简单,但它在实验处理上不仅富含信息,而且在理论上发人深省,它明确指出了能够说明冲动控制和面对诱惑
而维持意志力的各种技能类型和自我调节策略。
此外,这一范式对自我调节能力的个体差异具有诊断意义,并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认知表现有长期深远的影响。
2.自我延迟满足的心理发生机制
历经半个世纪,米契尔及其与同事系统地对延迟满足过程中儿童的注意、思维、认知转变、元认知策略、情绪编码、外显活动以及情境因素、榜样影响等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学前儿童指向奖励物的注意和思维策略都将削弱其延迟等待时间,而避免注意奖励物,如用手遮住眼睛、把头放在胳膊上休息,或思考有趣的事情,或从事其他外显的分心活动都将有助于延迟等待。
儿童对列联关系中奖励物的编码也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延迟等待时间,采用“冷”的认知编码系统——在认知上注意刺激物抽象的一般信息,要比采用“热”的情绪编码系统——在认知上注意刺激物诱人的情绪唤醒特征,更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延迟等待时间。
对有效延迟满足策略的元认知研究发现,儿童对有效延迟满足的元认知策略知识的掌握具有明显的年龄发展特征。
4岁儿童由于偏爱那些易导致延迟挫折感的低效策略,从而导致延迟满足维持的困难。
大约在5岁,儿童开始能意识到有助于延迟满足的两条原则:一是避免注意奖励物;一是选择有效的自我分心策略。
而对于那些更有效的认知抽象和转变的策略,到小学3年级时,儿童才开始逐渐使用,到小学6年级时,儿童已能显著地采取这一效率更高的策略了。
此外,情境因素、榜样示范和外显分心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延迟奖励的维持。
三、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理论探讨
1.自我延迟满足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根据米契尔的两阶段理论以及研究者们长期以来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很容易看出,抑制控制和对将来的决策是自我延迟满足所包含的两大关键因素。
Janet和Mischel提出了冷热系统来解释自我延迟满足中的自我控制过程。
“冷”系统是理性的“知道”系统,是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主导因素;而“热”系统是情感的“操作”系统,以情感为基础,对自我控制起辅助作用。
这一划分与Zelazo等人划分的冷热执行功能的内涵有些类似。
Zelazo认为,“冷”执行功能与大脑背外侧前额皮质相联系,偏重于认知方面,能由相对抽象的、去情景化的问题引发;“热”执行功能与大脑眼窝前额皮质相联系,偏重于情感方面,由需要对刺激的情感意义做出灵活评价的任务引发。
可以看出,自我延迟满足的核心能力——自我抑制或自我调节实际上具备了冷热两种性质,体现了冷热执行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
此外,延迟满足的另一种重要能力——对将来的决策,其心理机制包含三个方面:1)想象,涉及心理理论中的对心理状态的表征能力以及对当前自我状态与将来自我状态的因果关系的认知;2)执行功能中的行为控制因素;3)对自己或他人的将来状态、环境的认知。
明显的是,对将来的决策同时也包含了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因素,体现了冷热执行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
所以说自我延迟满足应该是执行功能所包含的一个独具特点的因素。
笔者认为,自我延迟满足应属于热执行功能的一种,是执行功能发展到较成熟阶段的一种能力。
2.自我延迟满足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自我延迟满足是执行功能的一个成分,要探讨自我延迟满足与心理理论的关系,首先就要探讨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从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应该是平行发展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而执行功能的“热”的情感方面与心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吻合的。
Zelazo(2000)指出,大多数心理理论的测验都是热执行功能测验。
虽然,自我延迟满足作为热执行功能的一种,应该与心理理论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却很少。
Thompson和Moore等人采用经过修改的延迟选择任务,测量了年龄较小的儿童能否帮助他人放弃当前机会去满足将来愿望的利他行为,Angela和Zelazo也有类似研究。
这些研究实际上考察的是儿童的观点抉择。
Moore曾经在研究中发现利他行为与心理理论测验的表现相关,但并没有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这都是基于利他的延迟满足这一特殊自我延迟满足行为来进行的研究,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笔者认为,自我延迟满足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是平行发展、相互影响的,并且抑制控制是其关系中的核心成分。
一些实验也发现,在心理理论测试任务中降低对抑制控制力的要求时,儿童往往能完成这类任务。
同时,脑成像研究结果也表明,前额叶也是心理理论的生理基础,这与抑制控制是一样的。
四、儿童早期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特点
1.3~5岁幼儿延迟时间发展的持点
大量研究表明,3~5岁既是儿童认知能力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
杨丽珠等研究发现: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3岁幼儿平均延迟时间短暂;4岁幼儿平均延迟时间显著延长;5岁幼儿平均延迟时间更长。
可以从3~5岁幼儿期神经生理、注意调配与工作记忆的执行功能各方面心理发展水平的特点来理解这种延迟时间发展的显著性差异。
首先,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大脑前额叶是参与抑制过程的重要生理机制,而4~5岁正是大脑前额叶发展的冲刺期,这就为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在幼儿4~5岁时得到显著发展奠定了生理基础。
其次,米契尔的冷/热系统理论认为,在人生最早的几年里,“热”系统在自我延迟满足中具有优势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冷”系统发展起来,开始在自我延迟满足中具有优势作用。
3~4岁幼儿更容易被奖励物的唤醒特征所驱动,行为不假思索;而5岁幼儿因其注意调配灵活性的明显增强,促进了“冷”系统的发展,同时行为能够不断思索,从而大大地延长了延迟时间。
再次,从来自工作记忆的执行功能的研究获悉,个体决策的冲动性与其工作记忆容量大小直接相关,工作记忆容量小者更容易在延迟折扣判断上做出冲动决定,工作记忆容量大者则反之。
有研究还表明,工作记忆加工容量正是在4~5岁幼儿期得到迅速发展的,这就使得幼儿能够在某段时间内根据情境变化,处理较大量的刺激信息,从而降低行为决策的冲动性,促进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
2.3~5岁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的应用
刘泽文等对3~5岁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无意
义水平上的三种策略(试图外出、消极行为、寻找教师),其目的均是试图通过终止实验来减轻压力。
3~5岁幼儿较少使用这一水平的策略,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自我控制策略。
2)寻求目标水平上三种策略(寻求目标、动作分散、离座活动)的运用能够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不再将注意力放在情境所带来的压力上,从而延长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
3~5岁幼儿最常用的延迟满足策略是动作分散和寻求目标策略,而这两种策略的运用确实有效地延长了延迟满足时间。
3)问题解决水平的三种策略(静坐等待、自言自语、自我强化)是最高级的延迟满足策略。
它们往往在幼儿的神经生理、注意控制系统、言语水平及自我意识水平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这也正是3~5岁幼儿较少使用这类策略的原因。
由此可见,从量与质的两个方面可以说明,每一个年龄段内幼儿主要使用的延迟策略类型不同,不同性质的延迟策略类型可以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延迟时间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
[1]Mischel W, Shoda Y, Peake P K .The nature of adolescent competencies predicted by preschool delay of gra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54:687-696.
[2]Shoda Y, Mischel W, Peake P K. Predcting Adolescent Cognitive and Self-Regulatory Competencies from Preschool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dentifying Diagnostic Condi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0,26(6): 978-986.
[3]Mischel W, Shoda Y, Rodriguez M L.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 Science, 1989, May, 244:933-938.
[4]Mischel H N, Mischel W.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knowledge of self-control strategies. Child Development, 1983,54:603-619.
[5]Zelazo P D, Mueller U. Executive function in typical and atypical development. In Handbook of Childhood Cognitive Development. Coswami U. eds. Blackwell. Oxford, 2002.
[6]郑红兰,李红.简述延迟满足与执行功能、心理理论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7]杨丽珠,于松梅.儿童自我延迟满足心理机制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25(6).
[8]杨丽珠,王江洋,刘文.3-5岁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特点及其中澳跨文化比较[J].心理学报,200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