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诗歌意境感悟深刻: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结合注释、插图以及对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逐步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如在《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教学中,学生能在诵读中体会到古代边塞的雄浑壮阔与战争的持久残酷,对诗人所表达的渴望和平、思念家乡的情感有了较为深刻的感悟。
2.文化背景渗透有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为学生补充了古诗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如介绍了“龙城飞将”的典故以及唐朝时期的边塞战争形势等。
这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还拓宽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不足之处1.诗歌朗诵指导不够精细:虽然注重了诗歌的诵读,但在朗诵技巧的指导上不够细致入微。
对于节奏、语调、重音等方面的把握,只是简单地示范和让学生模仿,没有深入地进行分析和训练,导致部分学生的朗诵水平提升不明显,未能充分展现出古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探究空间有限: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的环节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改进措施1.强化朗诵技巧训练: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拿出专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诵技巧的培训。
可以通过划分节奏、标注重音、示范不同语调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如何通过朗诵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环节:在教学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出自己对古诗的疑问和理解难点。
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内涵、艺术手法等。
教师则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情感教育深入:借助多媒体资源,如播放旧中国遭受列强欺凌的视频片段、展示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当时国家的贫弱和人民生活的苦难,从而深刻理解了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材包括了两篇课文《麻雀》和《月光曲》,以及语文园地中的词语盘点、口语交际和习作。
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动物故事,又有音乐故事,都充满了温情和感动。
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也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细节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提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进行适当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细节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情感进行理解和把握,能够进行适当的表达和写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3.生字词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回忆,复习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变化,进行适当的表达。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练习,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启示,并进行分享。
6.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小结,强调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教学反思本单元习作是写信。
随着电话、QQ、微信的普遍使用,书信在人与人的沟通中不再扮演重要角色了,但是书信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应用意义。
本次习作是在写留言条、通知、启事等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用应用文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
重点是书信格式的学习。
一、成功之处1.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们从头脑中搜集内容,尽快走进今天写作的课堂。
通过审题指导这个环节让学生很快了解题目,把握写作重点。
通过学习,总结出书信格式。
2.写一封完整的信,在写作任务中,让学生想写信,有明确的写信对象,有很多很多想对同学说的话,在写信的过程中,学生脑子里面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每个同学,都写好了一封信,是这么多次习作课,完成效果最好的一次。
究其原因,就是两个:一,写信管用,针对性很强。
二,第二步才是正式写信,这样学生既有内容可写,又懂得了写作方法,老师这种指导写作的方法确实管用。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情况,通过了解写信的格式和要求,让学生知道了怎样去写信,怎样写格式。
4、通过创设轻松的氛围,唤起学生个人的沟通交流需求。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可以给谁写信,写什么内容。
在学生畅所欲言展开交流时,适当点拨,让学生知道书信既可以写给远方的亲人和朋友,也可以写给天天见面的家长、老师、同学、邻居等;不仅可以用来传递消息,还可以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增进友谊、消除误解、增加信任等。
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启发,明确信写给谁,写什么内容。
在梳理、总结完基本格式后,重点讲一讲祝福语的写法。
祝福语的内容要根据对象而定,如果给年长的长辈写信,可以写"敬祝健康""敬祝近安";如果给年轻的长辈写信,可以写"祝您健康""祝您工作顺利";如果给同辈写信,可以写"祝你学习进步""祝你天天开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7单元《《语文园地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7单元《《语文园地七》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内容丰富,包括散文、古诗、童话等多种文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基本的故事情节。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深层次的课文内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悟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中进行个别化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深层次的课文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字词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3.课文理解: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教学反思本人是一名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师,本学期教授的一门课程是《日积月累》。
本单元旨在通过让学生认识时间、理解时间的长短和时间的积累,培养他们的日积月累的思维方式。
该单元的教学反思如下:一、教学目标的分析1、知识目标:掌握时间的表达方式、认识时间的质量、理解时间的长短、理解日积月累的思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觉维护时间的自觉意识。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1、学习活动的设计(1)学生分组,从生活中的时间入手,按照每个时间段列出相应的活动。
(2)学生通过比较休息和学习、游戏的时间长短来理解时间的长短。
(3)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巩固掌握时间的表达方式。
(4)从日常生活中列出时间的活动,并进行阅读理解、口头叙述和书写练习。
2、学习生活的评价(1)知识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对于时间的表达、掌握时间的长度和积累时长有了很好的效果,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完整地完成了课堂活动。
(2)能力性评价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感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练习,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开发他们的思维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让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高。
(3)情感性评价在单元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时间管理的意义,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充满生活、爱护生命,让他们能够懂得平衡自己的时间,明确时间的价值和时间的管理方式,使得学生在上课、学习、抽空休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心理效益。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1、教学方法的反思(1)活动性教学法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开展小组活动,注重让学生进行相互之间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主动的参与和掌握自己的知识点。
(2)分层次、个性化教学法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个性化的授课方式,在上课过程中,虽然是在整体上进行,但是注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共4篇 (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完整)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册)第一单元1、《观潮》《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这是一篇培养学生灵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好文章。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
《观潮》中描述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资料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
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和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因为教师的示范和参与有点“逾越”,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少部分学生有点跟不上进度,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地发现问题,学生学得更愉快。
总之,以后老师要在课堂上“舍得放”,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
2、《走月亮》《走月亮》是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
本文语言看似平白,但韵味无穷;语言浅近,但情深沉。
备课深挖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并对文章可以给予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了有效的把握。
《走月亮》文本内容不但语句优美适合指导朗读,而且结构明快有特点,修辞手法使用一目了然,故而适合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朗读训练和写文章搭架子意识树立。
因此,课堂中孩子兴趣盎然,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虽然意识到了应抓重点词抓重点句去体会,但却没能做得扎实。
如有的同学提到了母女之间的感情深。
如果借此就往下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意境美,哪些地方体现了母女情深,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会使学生们很快投入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时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这些词、句,可我却草草结束了,未能达到语气的效果。
3*、《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这首诗中,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敏锐地捕捉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倦鸟归巢,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共4篇 (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 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 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教案及教学反思
2.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3.有真情实感,避免空洞,矫揉造作。
4.恰当使用抒情、议论方法。
5.字数600以上。
五、拓展阅读
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您知道吗?当女儿提笔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是经过了多么复杂的心理斗争和多么艰难的选择。但是,对不起,妈妈,在您和爸爸之间,我选择和爸爸在一起。
教具准备课件Fra bibliotek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能在一起上课,老师很高兴。大家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说起朋友,如果他们远在他方,你会用什么方式和他们联系呢?
(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加QQ好友)
师:的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联系方式。我也有许多朋友,还有许多像你们一样的学生朋友,我们除用这些以外,还经常用写信进行交流呢。因为信件接收到以后就会留下永远的纪念。没事的时候,翻阅信件,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浓浓的情谊,真是一种享受。而且有时候有些话不方便说,比如和好朋友吵架了,要和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呀,这就更需要用信件来帮忙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书信。
5.结尾,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
6.学习信封填写方式:
(1出示信封课件)
(2)明确填写方式
信封上有三条横线,
第一条线左边空两格写收信人的地址;
第二条写收信人的姓名;
3.这篇书信语言亲切自然,饱含真情实感,如涓涓细流,缓缓而来,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对女儿的爱。(板书:格式称呼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7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第7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的第21课,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首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和《夜宿山寺》。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
但他们在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或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古诗。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七单元,主要包括口语交际、习作、阅读和汉字书写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加强汉字书写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基础,但对于一些复杂的表达和阅读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 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他们能够写出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作文。
4.加强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
四. 教学重难点1.口语交际:如何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
2.阅读理解: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
3.写作:如何文章结构,使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使文章内容丰富、条理清晰。
4.汉字书写:如何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特别是是一些复杂的汉字。
五. 教学方法1.口语交际: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口语表达。
2.阅读理解: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
3.写作:通过例文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并进行反复练习。
4.汉字书写:通过临摹、比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则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园地七》相关内容。
2.课件:相关教学内容的PPT或投影片。
3.练习题:针对本单元内容的练习题和写作题目。
4.参考资料:相关阅读材料和写作范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投影片,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口语交际、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凉州词》》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参考答案】
(一)、1.√ 2. √ 3.× (二)、
1.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 壮山河。 2.表现了守边将士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是视死如归的勇气的精神面貌。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凉州词》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 琶以助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
(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 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小结:这场酒宴真是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人声鼎沸、酒杯交错, 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指名读、分组读。 4.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 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莫笑,引入下一句。
(五)、课外延伸: 1、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懂得珍惜幸福生活。 2、学生试背课文。 3、小练笔:用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四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 凉州词 》 生活的美好 战争的残酷 不畏惧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古诗三首《 凉州词 》。
《凉州词》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 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时战争的残酷,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 苦。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 生之前的饮酒写起。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 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 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优秀推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优秀推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 自主学习字词,语境中理解沦陷、困顿、侵略、骚扰、不堪其扰、斩钉截铁、破绽等词语。
2. 迁移方法,借助鱼骨图与关键词概括,梳理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办法和期间遭遇到的困难、危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借助补充材料,结合文中梅兰芳的言行,感受他的民族气节,积累更多的人物故事,生发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
重难点:1.迁移方法,借助鱼骨图与关键词概括,梳理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办法和期间遭遇到的困难、危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借助补充材料,结合文中梅兰芳的言行,感受他的民族气节,积累更多的人物故事,生发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补充阅读材料,《1+x》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识梅兰芳【借视频与资料认识艺术家梅兰芳】1、观看2分钟表演视频这出戏的剧名?——《贵妃醉酒》这位贵妃的扮演者是?——梅兰芳(板书:梅兰芳,旦角),这人可厉害,还是位男性2、梅兰芳先生是何许人?3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材料一,来认识认识梅兰芳。
3、梅兰芳先生果然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家,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声望,难怪称为艺术大师。
在舞台上他唱旦角,旦角是女性角色,所以他要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
但他艺术创作最巅峰的几年,却留起了胡须。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吧(板书:剃须,蓄须)活动二:关注人物与事件梳理课文内容【把握重难点,学生全体参与学习。
提供策略支架“用关键词概括”,提供可视化思维导图“鱼骨图”、“时间轴”,化减难度,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
通过学习单的练习和反馈,及时检测学习效果,把握学情。
】4、自学: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在语境中理解字词,实在不能理解的可以请教同学。
5、出示词语:这课的生词比较多,谁来读读?纠缠、逼迫、骚扰(指名朗读,正音)这些词语,都是写谁的?(都是写日本人的)对,故事就发生在日本人侵略我国的抗日战争期间。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的主题是“自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的美丽与奥秘,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四季之美》、《长城》、《雪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受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长城和雪梅等课文内容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背景介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课文复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学会欣赏自然的美,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词认读和理解,课文的朗读和复述。
2.难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想象,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的感知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自然景观中,增强他们的想象力。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词卡片。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自然景观的情境中,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课文的复述,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语文园地教案与反思
语文园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积累并能正确运用形容人的褒义词。
3.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用适当的语气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古诗。
重点难点1.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古诗。
3.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境用适当的语气说话。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教师点拨:以上讲的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在平时学习时,可以根据具体文章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词句段运用1 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1)课件出示几组词语,学生根据注音和工具书正确认读相关词语。
重点说明“阿”在“刚正不阿”中的读音。
(2)让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词语释义:①志存高远: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
②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③大义凛然: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④英勇无畏:非常勇敢,毫不畏惧。
⑤视死如归: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⑥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⑦秉公执法:公正地执行法律。
⑧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教师点拨:这些词语用来形容那些热爱祖国、秉公办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人。
(3)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明白这些词语分别是形容哪一类人的。
2.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不同的语气,然后想想在后面的两个情境中你要怎么说,写下来读一读。
(1)课件呈现第一组句子,指名学生朗读并进行朗读指导,其他学生根据指导感受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
教师点拨:第一句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气,表明“中华不振”导致国人在外国人的地盘里敢怒不敢言。
(2)课件呈现第二组句子,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两个句子的不同语气。
教师点拨:这是周围人劝梅兰芳剃须、登台,这样生活就不会这么窘迫,就不用再为没钱发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2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能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历史,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能力。
总结学法,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刻的理解诗意。
根据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学习古诗,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
联系实际,用谈话谈到志向,引入新课。
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呼后应,指向于写作的阅读,开宗明义。
“志”的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给学生读书概括大意的方法: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23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欣赏作品,轻松导入本课,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学生的预习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接下来的目标。
课后设计小练笔,让学生用书面文字的形式深刻地体会梅兰芳的高贵品质和民族气节。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教学反思
习作:写信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任务写书信,重点书信格式。
1.学习,总结出书信格式。
2.写一封完整的信,在写作任务中,让学生想写信,有明确的写信对象,有很多很多想对同学说的话,在写信的过程中,学生脑子里面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每个同学,都写好了一封信,是这么多次习作课,完成效果最好的一次。
究其原因,就是两个:一,写信管用,针对性很强。
二,第二步才是正式写信,这样学生既有内容可写,又懂得了写作方法,老师这种指导写作的方法确实管用。
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情况,通过了解写信的格式和要求,让学生知道了怎样去写信,怎样写格式。
4.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没能及时把握不同学生的写作情况,没能对学生的作品做出及时评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教学小提示: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成功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我愿做人梯让孩子踩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
是绿叶就要哺育红花开的更艳,是蜡烛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将放出光芒。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七单元,本单元以“生活中的科学”为主题,选入了《陀螺》、《吹牛》、《纸的发明》等三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陀螺》一文通过描述作者童年时与陀螺的种种经历,表现了陀螺这一玩具在儿童心中的地位,以及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吹牛》一文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讲述了吹牛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吹牛的危害,并学会诚实做人。
《纸的发明》一文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让学生了解纸的历史,认识到纸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珍惜纸张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但对于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整理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文章,了解陀螺、吹牛、纸的发明等科学知识,学会珍惜纸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大意,掌握科学知识。
2.难点:对于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陀螺、吹牛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科学魅力。
3.讲解课文:针对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习作《写信》-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写信教学设计一、基本信息课名学科写信统编版小学语文章节第7 单元教材版本年级课时第1 课时课型新授课四年级(上)二、教学目标1.掌握书信的正确格式,能规范书写一封信。
2.把握书信内容,将自己心中想要对写信对象说的话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3.写信做到条理清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教材分析《写信》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应用型习作,旨在培养学生对写信的兴趣,掌握写信的格式、内容,达到能写一篇规范书信的教学目标。
课本中有书信范文,直观的帮助学生了解书信格式,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此外,还提出了简单介绍信封格式的要求,鼓励学生将完成的书信通过邮寄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传递出去。
四、学习者分析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书信已经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与记忆,日常生活中几乎看不到信。
学生们既不写信,也收不到别人写的信。
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信是一种比较陌生的文体样式,大多学生根本不了解书信的正确格式。
因此教学书信格式,是能否规范书写一封信的基础。
正文部分是信的灵魂,内容的选取,真情实感的表达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难点。
教师通过补充例文,方法提炼,充分练说等环节,给学生以梯度和抓手,最终达到让学生以恰当的措辞,正确的体例格式书写所见所感,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思。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重点: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书信。
【解决措施:书信是常用的一种应用文,写作格式学生较陌生,加之知识点多,学生难以掌握,易混淆。
因此我制作了针对书信格式的微课视频和任务单,让学生在课前预学,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单,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难点:把握书信内容,做到条理清晰,感情真实的将自己心中所想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解决措施:为了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将写信内容归纳为“向外写”“向内写”两个关键词。
通过补充例文《一封信》引入,让学生明白书信中记录我们身边发生的令你印象深刻的事,就是“向外写”,记录自己内心想法的就是“向内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三首古诗》教学反思《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衣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都有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豪情。
有老师说,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如果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这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如此另类。
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难道对学生各种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难道对学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拥抱和平的情感?3.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
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中,感受到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进一步加强了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不足之处1.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想化的共鸣。
2.教师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一首边塞诗。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作品于旷达、豪纵、谐谑的背后,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
李清照的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一、教学效果古诗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篇章,所以学习时兴趣浓厚,收获较大,现总结如下:1、聚焦第一首:《出塞》。
课前让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
一上课便交流相关内容,学生非常踊跃积极。
通过准备材料,交流材料拉近与作者和文本距离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读书习惯,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让学生再借助手头的资料和文中的注解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此环节给足学生充分探讨合作的时间,在生帮生的学习氛围内既理解文本内容又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
最后,让学生谈体会,背诵古诗,并默写。
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主旨:渴望和平。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默写真正积累语言材料,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再通过诵读环节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培养语感。
2、聚焦第二首:《凉州词》。
学习这首诗会运用第一首的方法,师只起引领作用。
首先交流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接着借助资源自读自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
不会的在班内质疑问难,共同解决。
然后,谈体会,走进作者内心,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体会征战前战士们的疾苦,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实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最后也是通过背诵、默写、吟诵等方式评选出最佳吟诵者,在丰富积累、夯实基础的同时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3、聚焦第三首:《夏日绝句》。
这首诗放手自学,知道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词人,济南人。
感受到作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节和爱国情怀。
最后默写,刻在心里。
二、成功之处学生能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情感得到了熏陶和感染,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不足之处以本文本,拓展太少。
四、教改措施如果有机会再上这堂课,我会增加拓展的环节,比如,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边塞诗或者是与作者相关的诗句?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将语文的学习领域拓宽,真正体现课本无非是个例的语文教学理念。
2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教学反思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理解词语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美中不足的是,在讲授词语时,讲得不够详细练习不到位,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应该让学生试着造句,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理解。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结合学习内容,确定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应少讲。
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讲学生读不懂的或体会不深的地方,即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扩展。
由于课文内容远离现代儿童的生活时代,就需要我们花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用简短的文字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了解周恩来少年立志的原因,领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因此,我想到了《新课标》中提到的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性。
2.结合学生认知,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
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
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提高学习能力。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
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才能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所以在本节课中设计的讨论和议一议就达到了此目的。
4.通过综合性学习,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
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教学,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
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但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在课堂上既要落实一些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可时间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