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江上渔者》优秀教学设计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江上渔者》教案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江上渔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渔、君”等字,会写“渔、者”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江上渔者》。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感受诗歌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背诵诗歌,感受诗歌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理解“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所蕴含的深意。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江上渔船的图片或播放一段江上捕鱼的视频,引出课题《江上渔者》。
提问学生对渔民生活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含义,如“渔者”“但”“爱”“出没”等。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4.体会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
从“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看出人们对美味鲈鱼的喜爱,而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则能感受到渔民在危险的江面上劳作的艰辛,从而体会诗人对渔民的同情。
5.赏析语言风格分析诗歌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风格。
整首诗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6.朗读背诵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人的情感。
多种形式朗读,如个别读、齐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背诵诗歌。
7.拓展延伸介绍其他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如李绅的《悯农》等,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劳动人民的认识和感受。
8.总结全文总结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培养同情心和责任感。
9.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江上渔者》。
写一篇短文,描述一种劳动人民的工作场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江上渔者》这首诗歌时,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赏析语言风格等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古诗词诵读5《江上渔者》(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5《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江上渔者》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2.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读诗句展开想象,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歌颂劳动者的诗,你都知道哪些与劳动有关的古诗呢?预设1: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其一》预设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李绅《悯农·其二》预设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2.过渡:那么诗人范仲淹笔下的劳动者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江上渔者》。
(板书:江上渔者)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江上渔者》的情境课文(朗读版),学生可先通过听读,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鲈(lú)”。
3.作者简介先请学生介绍范仲淹,老师再进行明确: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板书:[宋]范仲淹)三、问题探究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走进劳动人民的捕鱼生活吧!(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江上渔者》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江上渔者》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研究《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渔民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2.结合实际生活,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导入。
1.回顾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生背诵并表达对农民劳动成果的深切感受。
2.讲述XXX创作《江上渔者》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渔民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3.引入今天要研究的古诗——《江上渔者》。
二、读诗解意。
1.解诗题: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是本诗的主题。
2.介绍作者:XXX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3.学生识读词语“鲈鱼”,了解其特征和生活环境。
4.学生指名朗读全诗,注意准确读音。
5.自由朗读:在〈〈高山流水〉〉音乐中,自由地读诗句,注意准确读音和表达情感。
三、理解诗意。
1.分组讨论: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讨论渔民的劳动成果和生活状态。
2.分享讨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的意义和价值。
四、诗歌创作。
1.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提高创作水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导入、读诗解意、理解诗意和诗歌创作四个环节,引导学生理解《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谁愿意来朗读这首古诗并确保读对了?其他同学可以帮助听听,如果有同学读错了,我们可以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可以用掌声来表扬他们。
接下来,让每个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进行评价。
让我们一起读这首古诗。
现在,请大家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写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没”。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由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教学重点:利用课文帮助理解诗意。
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范仲淹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课文。
师:生字大家都预习了,再读读,读完后,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字读得好,词会读吗?指名读重点词语。
2、师:请生默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文中提到的大诗人——范仲淹你们了解多少呢?师随机介绍范仲淹。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1、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述:范仲淹喜欢到各地去游览,一天,他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风景。
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范仲淹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有关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反馈,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生(1):我觉得酒楼里的人很多。
我是从南来北往这个词体会到的。
师随机理解“南来北往”。
我们都是酒楼里的客人,客人们,你们都来自哪里呀?又要到哪去呀?像这样来自不同的地方,又又要去到不同的地方,我们便称之为“南来北往”,指导读词。
江上渔者-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江上渔者-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诵读课文,能熟练使用课文所给词语;2.能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形象准确表达课文内容;3.能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与人生观。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含义,能够准确表达;2.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晦涩词语及句子,熟悉运用;2.掌握语文表达技巧,准确地表达作者想表达的内容。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情景演绎、例证解释、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以画面、电影、故事、歌曲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江上捕鱼的情景;2.联想到自己身边的自然风景或画面,让学生思考并表达。
第二步:课文学习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写作用意;2.默读课文,标注生词,了解词语的含义和词性;3.逐句讲解课文,强化理解;4.小组合作,互相理解和讲解。
第三步:理解与练习1.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口头表达;2.学生熟悉词语的使用,完成习题;3.学生通过院线练习,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语言表达。
第四步:归纳总结1.学生回忆和归纳课文知识,完成课后演习;2.学生口述写作者的写作思想和人生观。
第五步:反思与展望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今天的学习情况,展望明天的学习重点。
课堂练习1.认读生词:渔者,钓竿,浆声,船头,捕鱼;2.解释课文中的晦涩词语:猖獗、迸发、扑朔迷离等;3.逐句翻译和理解;4.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课文相关问答。
课外阅读《钓竿》(白居易)课后作业1.反复读课文,听音识字;2.背诵课文,理解词语;3.完成课后习题,并加强对课文的理解;4.下一节课前,预习课文并回顾今天的收获。
教学反思江上渔者是一篇生动的童话故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以生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讲解生词、理解词语、翻译句子等方式,加强学生的语文积累和表达技巧,让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doc
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三、学写生字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
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
具体内容包括《江上渔者》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的学习。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熟读成诵,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学会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展示江上渔者和清晨的寺庙,让学生猜一猜这两幅画所描绘的场景。
(2)揭示课题,板书《古诗两首》。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3. 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2)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例题讲解以《江上渔者》为例,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5. 随堂练习(1)学生仿写句子,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2)相互交流,展示作品。
6. 课堂小结七、板书设计《古诗两首》1. 《江上渔者》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仿写一首诗。
2. 答案:(1)见课本。
(2)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和练习,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和修辞手法。
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搜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进行欣赏和比较。
(2)了解古诗的发展历史,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关注细节:《古诗两首》的内容选择和教学安排。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优秀版
4 花之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是啊!一朵朵娇艳美丽的花朵,带给人们的是美的享受,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这首诗的作者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感受花的美好,花的灵性吧!二、介绍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主要作品:《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难读的字,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苍穹坠落孕育冠冕赠与祭献摇曳旖旎馥郁凝视琼浆婆娑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将花比做什么?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五、品读释疑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请将有关句子画下来。
(“大自然的语言”、“诸元素之女”、“亲友间的礼品”、“原野上摇曳、清风中呼吸、星星陪伴微睡、太阳凝视中醒来”“饮朝露、听鸟鸣”等等,都是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写出花的形象,渗透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江上渔者》教案
教案设计:《江上渔者》——古典诗词鉴赏与人文关怀课程名称: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江上渔者》的诗意,掌握关键诗句的含义,了解范仲淹及其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理解诗歌中表达的对渔民生活的同情与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江上渔者》的诗意与意境。
•掌握范仲淹诗歌的特点与风格。
教学难点:•如何将诗歌的抽象情感与具体生活场景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人文关怀。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现实意义,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江上渔者》原文及注释材料。
•范仲淹相关背景资料。
•渔民生活图片与视频素材。
•小组讨论话题卡片。
•角色扮演道具(如渔夫帽、鱼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情境创设:播放一段渔民在江上捕鱼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渔民的生活场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渔民捕鱼吗?他们的工作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描绘渔民生活的古典诗词——《江上渔者》。
”•揭示课题:介绍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善于描绘社会现实与抒发个人情感。
《江上渔者》便是他描写渔民生活艰辛与不易的佳作,表达了对渔民生活的同情与人文关怀。
二、初读感知(约10分钟)•自主阅读:学生自由朗读《江上渔者》,要求标注不认识的字词和难理解的句子。
•字词讲解:教师集中讲解文中关键词汇,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出没”、“风波里”等,帮助学生理解其在诗中的具体含义。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概括诗歌大意,明确诗歌的主要情感与意境。
三、深度解析(约20分钟)•诗意解读:分段解读诗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句诗的含义与意境。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此诗的学习知道这是一首赞美江上渔者的诗歌,从而启发学生联想到父母工作的辛苦。
2.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重、难点:体会捕鱼人所冒的危险。
教学材料:学生自制道具。
教学过程:一、出示古诗《江上渔者》1.介绍作者范仲淹。
2.重点字词的解释。
但:只。
3.教师解释诗句的含义。
大江上来来往往的.读书做官的人们,只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喜爱它,却不知捕鱼人所冒的风险。
你看,江中那小船像一片树叶在大风大浪里摇摆飘荡,一会儿爬上浪尖,一会儿跃入浪谷又看不见了。
二、朗读古诗《江上渔者》1.教师领读古诗。
2.学生有语气的练习朗读。
3.师生对读。
三、古诗表演《江上渔者》1.根据古诗的意思创编情景剧《江上渔者》。
2.请一部分学生表演古诗。
四、古诗绘画《江上渔者》1.由学生描述所要画的内容。
2.教师讲明诗句书写的格式。
3.完成作品后讲评。
【赏析】有一天,范仲淹到江边去散步游玩,看到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他想,这么多人在忙什么呢想知道个究竟。
于是,他恭恭敬敬地向过路人打听,原来这些人到江岸的唯一目的,是想买到味道鲜美的鲈鱼。
接着,诗人进一步打听这鲈鱼有什么特点。
人们详细地告诉他,因为这种鱼的肉很嫩,味道特别鲜美可口,但是很难捕到,数量不多,所以他们跑得很快,生怕被别人买光了;而渔民们捕这种鱼时必须冒着生命危险,驾着小船漂泊于波涛汹涌的大江之上,才有可能偶然捕到。
“那么渔民们为什么要冒生命危险,去捕捉鲈鱼呢”范仲淹自问自答:那就是渔民们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了,只能下江捕这种鱼,卖了谋生。
想到这里,他提起沉重的笔,怀着对渔民们的深切同情,写了《江上渔者》这首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便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的:1. 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部编版六年级下《江上渔者》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江上渔者》教案(含教学反思)5.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由“鱼”引出“渔”。
2.讲述:专门从事打鱼、捕鱼工作的人,我们称他们为“渔民”“渔夫”“渔人”,古人也称他们为“渔者”。
揭示课题:江上渔者。
3.作者简介。
二、熟读古诗1.复研究古诗的方法。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学过良多古诗,学好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
)2.朗读古诗。
1)学生自在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出没(mò)鲈(lú)鱼风波(bō)2)同桌互读,读出情感。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和情感。
班组评议。
4)教师范读。
5)师生对读。
三、明诗意1.默读古诗,圈出不明白的字词。
2.全班交流重点字词的解释。
(出没:一目了然,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鲈鱼:一种头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君:你。
)3.出示古诗,看图读诗,思考:古诗中写了哪些人?4.交流反馈:(打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5.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粗心,知道捕鱼人和吃鱼人截然分歧的生活状态。
1)研究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出示图片)师:你们看,每天江上许多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2)研究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出示图片)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你们知道吗?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船。
想象:这条小舟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就像什么?(一片漂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XXX卷走的小木片……)6.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说课稿第1篇】《江上渔者》说课稿一、说教材《江上渔者》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0课。
这是一篇有关古诗创作的小故事。
故事依据《江上渔者》的诗情画意及当时的时代特征而写。
宋朝著名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大江中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历程,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简意赅的《江上渔者》。
本课让孩子们了解,进行文学创作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更不是为了使自己在人前炫耀的资本,文学创作的实质是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会认7个字,认识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
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的理解诗意。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
难点: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人民的教育。
四、说教法在朗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五、说教学过程《江上渔者》一课分两课时学完小学语文说课稿《江上渔者》全国小学语文说课一等奖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1、主要是通过读第2自然段,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过程。
一是读;二是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想象当时的情景。
如让学生读第2句,想想客人们在品尝鲈鱼是会说写什么。
通过读4、5句,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危险。
从而教育学生尊重劳动者。
2、通过学文,使学生认识到进行文学创作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夸奖,更不是为了使自己有“作家”的头衔,文学创作的实质是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学习书面表达。
六、说教学效果1、我在上课时按自己的设计进行的。
如学生想象客人们的称赞,他们的回答还比较满意。
江上渔者-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江上渔者-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六单元,主要涉及古文阅读。
•本课篇目为《江上渔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佳作。
•课文主要讲述了渔夫在一条美丽的河流旁钓鱼时,突然感受到了身边环境的美妙与自然的神秘力量。
•本课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提高古诗文的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了解古诗文的基本特征和结构形式;•能初步地理解古文中的沉思和哲理意蕴;•能独立使用字典书写简单的文言文短语和句子;•能够跟读课文和口头复述课文大意;•能够运用语言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小组讨论(10分钟)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配一幅描绘田园风景的图片,请学生们自由发挥,围绕图片中所描绘的场景展开讨论,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自己的探索和心得。
预习——背景知识介绍(10分钟)介绍唐代王之涣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解释《江上渔者》的写作背景、主题和背后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理解——语段讲解(20分钟)以每两个学生一组为单元,让学生读懂每个语段的意思,并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及用法。
随后,由老师对每一语段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领会古文之美。
阅读——跟读练习(20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文,并注意语音语调、节奏感和连读、断句。
老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口齿绕舌的障碍,刻意制造一些困难,让学生加强口语表达能力和抑扬顿挫的演说实力。
梳理——重组语段(20分钟)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每个语段按照课文顺序复述一遍,要求动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来梳理、重组语段,并且使之通顺连贯。
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牢记课文内容和结构。
运用——创作作文(20分钟)鼓励学生以《江上渔者》为蓝本,结合自己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试着写一篇感悟自然的短文。
要求能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每个人内心深处所感受到的这份美妙。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表达兴趣和创作潜力。
延伸——扩展学习(10分钟)介绍一些同题材或同类型的古代诗文,并邀请有“文化秀”之类的特长者为大家展示一下,多一些活动多样性的素材。
六年级语文下册《江上渔者》教案、教学设计
8.课堂反馈: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给教师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象征意义,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体会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2.鉴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培养关爱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品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古诗的魅力。
4.针对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将课文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古诗所传达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3.互动交流,共同探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教师适时给予反馈和引导,帮助学生修正错误理解,提高对课文的认识。
4.实践创作,提升素养
-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写一首以“关心民生”为主题的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组织课堂展示,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提升语文素养。
4.家务体验: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与家庭劳动,如做饭、打扫卫生等,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培养关爱家人的情感。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渔民的新闻报道或书籍,了解渔民的辛勤劳动和现实生活,拓展知识视野。
5《江上渔者》(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5《江上渔者》(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江上渔者》的字词句,掌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领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创作等环节,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 诗意解析:逐句解析诗意,探究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诗歌鉴赏:从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诗歌鉴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情感。
- 难点:对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和诗歌鉴赏的能力培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意境的图片或视频。
- 学具: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和心得。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江上渔者的画面,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诗意解析:逐句解析诗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 诗歌鉴赏:从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诗歌鉴赏,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思考。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 诗意解析的关键点。
- 诗歌鉴赏的主要方面。
作业设计- 必做题:总结诗歌的主要意象和表达技巧。
- 选做题:创作一首以“江上渔者”为主题的短诗。
课后反思-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和不足,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为后续学习提供指导。
---本教案旨在通过《江上渔者》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严谨的用词,确保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有效性。
重点细节: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详细补充和说明诗歌的意象是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和景象,传达出的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律,积累并背诵古诗。
2.借助抓取“往来”“但爱”“出没”重点词、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古诗大意,通过对比“吃鱼人”的安乐生活进一步体会“捕鱼者”的艰辛不易。
3.通过资料补充,古诗拓展,深入体会诗人对捕鱼人的关切和同情,初步感知诗在反映社会问题上的作用。
【板块一:勾连旧知,释题导入】1. 导入诗题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不仅可以用来赞美景物,说明道理,还可以用来揭露一种社会现象。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五言绝句《江上渔者》(齐读),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2.解释诗题我们曾经在很多古文里见过“者”,它一般表示“……的人”,比如在《守株待兔》中学到过“宋人有耕者”意思是宋国有一个耕地的人。
我们还在《学弈》中学到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弈秋是全国下棋最好的人。
那么渔者就是——捕鱼的人,诗题的意思就是——在江面上捕鱼的人。
同学们能联系旧知理解意思,乃善学者。
3.认识诗人(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教师出示: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关爱百姓,政绩卓著,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等,世称范文正公。
其代表作有词《渔家傲·秋思》、散文《岳阳楼记》、绝句《江上渔者》等。
(3)小结:一个普普通通的捕鱼人,为什么会引起大诗人的注意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解释诗题,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实现,建立互文见义的系统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运用互文手法释义解文的能力,达到融会贯通。
【板块二:朗读古诗,疏通大意】1.读正确、流利随机指导“没(mò)”的读音。
2.读出节奏根据“前二后三”的基本节奏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过渡:这首诗言语朴实,形象生动,范仲淹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3.合作学习,疏通大意合作任务和要求: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方式理解“往来人”“出没”“风波”“但”“君”等字词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大意。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六年级统编版语文《江上渔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会写“鲈、渔”等2个字,会认“宋、范”等4个字,能正确读写“江上、往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准确、流利地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4.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背诵、默写古诗,积累经典诗句。
2.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在简单的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体会诗人如何通过描写江上渔者的生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让学生将古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江边渔民捕鱼的视频,视频中展示渔民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驾驶着小船,辛勤捕鱼的场景。
2.提问学生:看了这段视频,你对渔民的生活有什么感受?你觉得他们的工作辛苦吗?3.引出课题《江上渔者》,介绍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仲淹所作,他通过这首诗描绘了江上渔者的生活,表达了对他们的关注和同情。
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韵律(7分钟)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
重点强调“鲈”(lú)、“范仲淹”(fànzhòngyān)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
4.划分古诗的节奏,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拍手打节奏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最新2021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2021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优质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P111 内容。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简单说出每句古诗的意思。
3. 体会渔民生活的艰辛,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4. 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前面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总结出了古诗的学法,分别是:解诗题、知作者、解诗意、悟诗情(出示课件),今天我继续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古诗《江上渔者》,教师板书课题,大家齐读。
2. 谁来解诗题?“江上渔者”是什么意思?(江上打鱼的人。
)3. 你知道作者吗?(范仲淹。
简单介绍:宋朝伟大的诗人,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一生做官,为民着想,但遭人陷害,为官之路比较艰难。
)4. 知道了作者,理解了诗题,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古诗的学习方法来解诗意,悟诗情。
(看谁通过朗读、想象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朗读古诗1. 齐读古诗,请大家注意字词的读音。
2. 出示词语,认读并说说词语的意思。
三、理解诗意1.“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出示第一句古诗,练习读出来。
(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长江附近来来往往的人。
说明人很多,这么多的人都喜欢什么?(3)两句一起读一读。
(4)这句古诗的意思能说出来吗?(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5)出示词语:鲈鱼。
介绍:鲈鱼是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脊青腹白,肉多刺少,味道鲜美的鱼。
你吃过鲈鱼吗?(出示鲈鱼的菜品)(6)古诗前两句,作者先写了吃鱼的人。
(板书:吃鱼的人——但爱鲈鱼美)过渡:哪句古诗写了打鱼的人呢?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出示古诗,练习朗读。
(2)你读懂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波涛汹涌的江面,一只树叶一样单薄的、简陋的小船在风浪里来回晃动,严重的后果会是什么?出示课件渔船(3)理解诗意:你看那一叶小舟,在海浪里一会看见,一会看不见。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第【1】篇〗江上渔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
(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
(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
(板书课题)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工于诗、词、散文。
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
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风波: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2.交流反馈。
(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教师小结: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
2.你们可真了不起,知道他人劳动的辛苦,出示下面这段话,听老师讲故事。(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7.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抒发自己对渔民的感受。
4.好,接下来我们就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各别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5.自由朗读: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二、读诗解意。
1.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2.介绍作者:
范仲淹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3.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识读词语“鲈鱼”一种头大嘴大,背部青色,腹部白色,鱼鳞上带有黑色斑点。它生性凶猛,爱吃小鱼、小虾.生活在渤海湾、黄海、长江流域。
请同学们在〈〈高山流水〉〉音乐中,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接下来,让学生个别朗读,互相做出评价。
学生齐读。
6.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板书)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一叶舟:像树叶一样的小船。(加强比喻句训练,让学生说出几个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来背诵一遍。(学生背诵)教师结合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内容,说一说,诗中讲了些什么?(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背古诗,教师抓重点词语进行绘画,进步说出自己对农民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深切感受。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江上渔者》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渔民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