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学教化说与价值理性

合集下载

浅析儒家的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儒家的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儒家的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儒家教化思想注重道德教化,以礼乐教化为基本载体,注重榜样示范作用,并通过各种形式推行教化。

儒家的教化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大作用,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

儒家教化思想通过对人的教化作用,最终使人崇德向善。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号召下,借鉴儒家教化思想,发挥儒家的教化思想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儒家教化思想;方法特点;当代价值一、儒家教化思想基本概述(一)理论基础:儒家的人性论为教化思想提供理论根基,人性有恶有善,所以才要很好的发挥教化的重要作用,儒者认为人是教得好的。

从先秦起,人性问题受到儒家的普遍关注。

儒家为了更好的认识人性实行教化,对人性问题反复探讨。

儒家内部对于人性的认识存在不同观点,但共同点是都在强调着修养与教化的必要性。

不同派别都从各自的视角去理解阐述人性,能够更好的从不同的方面来论证修养和教化的必要性。

(二)内涵:儒家教化思想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及行为教育来达到教化的目的,感化人们,修正不好的行为,使人崇德向善,培养“内圣外王”的圣贤人才。

根本目的是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二、儒家教化思想的主要方法及特点(一)实施儒家教化思想的方法1.通过提升个人的内在自身修养儒学的教化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孟子日“人人皆可为堯舜”,孟子一方面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另一方面又指出,没有天生的圣贤,圣贤是经过后天长期努力达到的,因而孟子强调修身养性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孔子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本性是相近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不同,所以更要通过儒学的教化作用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2.通过各种外力的教化作用,最终达到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目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统治阶级用刑罚使人屈服,人虽屈服但心不服,没有羞耻心;如果用道德礼仪教育他,则既有羞耻心又听从教化,教化是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有力方式。

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儒家“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v ton a or lq a iis。bo h a s he i nd m or le c to a i nd m a u lte t e t tca a du a i n. T h r f e t e Con uca ho ght“t iu e e or h f int u he rt —第 2卷 3Fra bibliotek第 6期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 oI 3, o .2 N .6
No . 20 09 v
2 00 9年 1 1月
J u n l fHu a ie st ( o il ce cs o r a n n Unv riy S ca in e ) o S

ge lm e nte n”。a h o u f Con uca im . Co u i n iu li do t i to s a “rt a ’ s a nd t e f c s o f ins nf ca rt a n c rna in i iu l’a m e ns of a s ll s n s ” o duc to efe s e s fe a i n,i l i he p o it ncud ng t r pre y,m u i d a i n,po t y t a hi sc e uc to e r e c ng,is m a f s a i n i t nie t to s
教 化 思 想分 为 社 会 性 礼 乐教 化 与 个 体人 格修 养 , 者 是 面 向所 有 人 的 , 者 是 面 向“ 子 ” , 者 是 儒 家 思 想 的 重 前 后 君 的 后 点 。儒 家礼 乐教 化是 以“ 乐” 礼 为手 段 的 “ 义” 育 , 仁 教 包括 礼 教 、 乐教 、 教 , 表 现 形 式是 审 美教 育 , 核 心 是 道 德 诗 其 其 教 育 ; 管如 此 , 家礼 乐教 化 所 要 塑造 的是 “ 质彬 彬” “ 尽 儒 文 、 美善 相 乐 ” “ 的 中和 ” 格 , 就 是 审 美修 养 与 道 德 素 质 、 人 也

儒家教化本质及当代价值

儒家教化本质及当代价值

儒家教化本质及当代价值作者:吴新颖严培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1期[摘要] 儒家由孔子创立,经由后儒传承并发扬光大,而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其核心观念是“仁”,核心功能为教化。

儒家教化是以“人”为逻辑起点,通过礼乐制度及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文化化,化性起伪,最终使人人向善,止于至善;当代社会应传承儒学及其人文精神,肯定人的尊严,价值,倡导教化、敬畏生命、尊重人格并重视典礼仪式对人教化作用,同时,为政者及社会各精英阶层应起率先垂范作用。

[关键词] 儒家教化;本质;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 G40-0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7)01—0052—04Abstract:Confucianism was founded by Confucius, after being carried forward by its adherents, Confucianism became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ore value system. Its core concept is “benevolence”, the core function is edification. The Confucian edification is taking “people”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hrough the approach of civilizing people by the system of rites and music,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using the rite and law to guide the human nature to be kind and eventually reach the summum bonum. Contemporary society should inherit Confucianism and its humanistic spirit, affirm the value, dignity of people, promote education, respect for life, respect for personalit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ceremony in educating people. Confucian should take a leading role in educating politicians and social elites.Key words: Confucian education; essence; contemporary value一儒家教化内涵儒家为春秋时期孔子所创立,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养性,中心思想为仁、孝、悌、忠、信,其核心观念为“仁”。

传统儒学思想的价值与现代评价

传统儒学思想的价值与现代评价

传统儒学思想的价值与现代评价儒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不衰。

儒学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培养人们的品德、才能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的儒学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仍然具有现代的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传统儒学思想的价值和现代评价。

一、儒学思想对文化的贡献儒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强调了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提倡人们遵从道德规范,以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类行为,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儒家还强调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和文化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和思想,从而改变社会和谐的面貌。

儒学思想鼓励人们追求卓越的品质和行为方式,并倡导人们要追求思想的自由和人权保障。

因此,儒家贡献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并使中国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二、儒学思想对社会的贡献儒家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政治治理、道德伦理等方面。

儒学思想主张“仁政”,即政治应以仁爱和公正为基础,实现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儒家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认为统治者应以道德来统治和管理人民,而不是依靠暴力和权力。

此外,儒家小说中的故事,如《论语》、《大学》、《中庸》等经书,都提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这些道理不仅仅适用于传统社会,而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儒学思想对个人的贡献儒学思想不仅仅对社会和文化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个人的健康和幸福起着积极的作用。

儒家认为人应该追求完美的道德品质,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以成为更好的人。

儒家倡导的“人之初,性本善”,提醒人们要通过自律与修养来不断完善自身,强调需要培养道德智慧和品德修养,以提高个人的素质与价值。

因此,儒家思想的精髓有利于人们从心理上和行为上更好地完善自身,提高个人生活的幸福指数。

四、儒学的现代评价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儒学思想作为中国国粹之一,在已逝的千年中经过了反复推敲和不断升华,而在现代,我们也要评价儒学思想并赋予其现代价值。

儒家学术的价值和现代适用性

儒家学术的价值和现代适用性

儒家学术的价值和现代适用性自秦汉以来,无论历史的风云变幻如何,儒家学说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这个新老文化交融的时代,讨论儒家学术对现代的价值和适用性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首先,儒家学说在价值观上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主张“仁爱为本”,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焦虑和压力是人们经常面临的问题。

儒家思想中的“中和”,即“不偏不倚”,可以帮助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职场中,这种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人更好地与同事合作,与客户沟通。

其次,儒家学说注重教育。

儒家学派提倡“以教为本”,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和行为。

在现代社会,知识与技能的竞争已经成为职场上的一个必备条件。

儒家强调了人的教育,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职场上的各种挑战。

第三,儒家思想注重“仁政”。

比如,孟子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味着统治者要为人民负责任,重视人民利益。

儒家思想中“爱国”和“责任感”的价值观,对于现代的社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例如,在如今扩散着不良信息和洪水般的娱乐业的时代,儒家学说中的“立身以诚,达道以和”、“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应当遵守什么规则和准则,如何真正实现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第四,儒家思想注重“修身”。

故夫子既为天下师,亦为天下医,亦为天下父。

修身养性,让人们认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维护道德底线和社会公德心。

在现代社会,一些新兴的文化形态和行为习惯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合理化家庭管理和教育、倡导经济节约和惜物节俭等等。

最后,儒家观念中体现出的人本主义和和谐观点,并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更是广阔亚洲和世界文化共通的思想观念。

作为全球文化中一部分,儒家学派的价值和现代适用性,引领了人们在全球化的时代里交流和合作。

总之,儒家学术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很大的价值和适用性。

其强调的人本主义和“仁爱”理念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古代文学的价值观表达

古代文学的价值观表达

古代文学的价值观表达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传承了古代文明的精髓,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独到的思想观念,在文学上表达了丰富的价值观。

通过对历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价值取向,理解他们对生活、道德、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究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表达。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价值观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观贯穿了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方面面。

儒家强调以“仁爱”为核心价值,倡导“仁慈待人、孝敬父母、忠诚于君”等美德,这些价值观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例如,在《孟子》中,孟子以其独特的说理方式表达了“仁”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和弘扬。

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家价值观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顺应自然的态度,对于人生、道德等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种价值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表达。

在《庄子》中,庄子的作品充分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界的感悟。

他强调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的态度,认为追求安宁自在、超脱纷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种追求自由宁静的道家价值观,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以反映。

三、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佛教价值观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也渗透到了古代文学作品中。

佛教强调“无常”和“缘起”,对于人生和人性有着独特的见解,这种价值观也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表达。

比如,在古代小说《西游记》中,作者以佛教的思想为背景,通过对唐僧师徒的行走取经、面对困难和试炼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业障、佛性以及人性的思考。

同时,通过描绘唐僧与孙悟空等众多角色的互动,也将佛教的善良、宽容、舍己为人等价值观淋漓尽致地呈现。

四、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古代文学作品还广泛涉及到了道德伦理方面的思考和价值观的表达。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善恶、忠诚等问题,古代文学作品给予了精致的描绘和深入的探讨。

论《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论《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论《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儒学思想和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孟子》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

一、《孟子》的儒学思想1.1 伦理的礼仪《孟子》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伦理礼仪。

孟子在《论语》中提出“仁之道,曰尽其责,知其事,言其志,行其节”,他强调要尽到自己的责任,要知道自己的事情,要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自觉地遵守诚实守信的伦理节约。

孟子还提出了“礼乐不可失,仁义不可忘”的思想,他强调要重视礼仪,要坚持仁义,以挽救社会失序的状况。

1.2 政治的君臣《孟子》不仅提倡君臣的责任,而且强调君臣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关系。

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要靠君臣之间的精诚合作。

孟子指出,君王要尊重百姓,赏识臣下,把握好政治,维护和平;而臣下则要忠心耿耿,勤政爱民,为国家做出贡献。

1.3 教育的重要性孟子也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们伦理道德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

孟子认为,教育应该以爱心为基础,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正直善良的人。

二、《孟子》的文学价值2.1 精炼的语言《孟子》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可以说它是一种精炼的文学形式。

孟子的语言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人们受到感动,受到警醒。

2.2 内容丰富《孟子》不仅涉及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而且还涉及人性、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古典文学著作。

它的内容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对现代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3 深刻的哲理《孟子》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而且还有深刻的哲理思想。

比如,孟子提出“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哲理,让人们明白,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社会小团体做起。

三、结论从上文可以看出,《孟子》中蕴藏着丰富的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儒家的伦理礼仪,而且还充分体现了政治的君臣关系,特别是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古代文人的文学理想与价值追求

古代文人的文学理想与价值追求

古代文人的文学理想与价值追求文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群特殊存在,他们以才华横溢、独立思考和精神追求而著称。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文人的文学理想与价值追求是深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影响的。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人的文学理想和他们对于价值追求的探索。

一、儒家思想对古代文人的影响儒家思想广泛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文学理想与价值追求。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个人的德行和品格是文人首要的要求。

文人们深受儒家的教育,理想中的文人应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问来改变社会,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古代文人的文学作品常常强调品德修养、社会责任和道义关怀。

二、诗歌的价值追求古代文人以诗歌为主要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以追求文学真理、表达内心真实感受为主要价值追求。

古代文人追求诗意的表达和境界的提升,他们以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观察社会变迁。

他们通过诗歌独特的形式和语言,传达着对于美的追求、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以及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三、理想人格的塑造古代文人追求在文学创作中呈现出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他们将自己的价值追求融入到自身的创作中,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塑造理想人格的形象。

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忠诚、仁爱、勇敢、正直等伟大品质的塑造。

通过这些理想人格的塑造,文人旨在激励读者追求真善美,并在自己的行为中体现出这些理想品质。

四、追求美的境界古代文人追求美的境界在其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

他们追求审美的享受,并通过诗词歌赋等各种文学形式,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情感抒发的描绘,表达对于美的追求和热爱。

通过文人的笔触和言辞,读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情感共鸣,这种追求美的境界不仅展示了文人的才华,也传递出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五、追求自由与独立古代文人的文学理想与价值追求中,追求自由与独立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常常被限制在封建礼教和朝廷体制下,但他们仍然追求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创造力。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解读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解读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解读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影响。

最近三十年来,由于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显著的经济成就,儒家文化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的关注。

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儒家文化的精神,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一、道德理想主义,二、普遍和谐观念,三、自律原则和内在超越。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则以“三不朽”为集中体现。

一、道德理想主义所谓道德理想主义指以道德完美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最高追求,完成道德人格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建立功业以道德修养为基础。

在哲学上,道德理想主义把道德性作为宇宙本体,作为宇宙间一切事物体现出的性质。

先秦儒家的著名文献《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日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生生不息是宇宙的自然法则,也是道德原理,是儒家最主要的道德范畴“仁”的形上根据。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一些道德项目,但没有对这些项目作哲学学理上的发挥。

孟子从人的现实心理感受、心理经验方面论证了道德的本原地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把道德作为人本有的属性,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点。

先秦儒家的另一位大师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政治纲领和立国根本,强调士君子的修身是施政的基础。

《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把宇宙的普遍法则“道”、“天命”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认为人性、物性是对“道”、“天”的获得,它有自然的和道德的双重含义。

《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以格物致知为人格修养的最初步骤,以正心诚意为修齐治平的前提和根据,以“止至善”为修养的归宿。

先秦儒家的这些思想是后世儒家普遍奉行的原则和致思方向。

两汉是儒家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这一时期儒家和阴阳家结合,以阴阳五行为架构为范型笼罩一切方面。

先秦儒家的文艺教化思想

先秦儒家的文艺教化思想

先秦儒家的文艺教化思想【内容摘要】先秦儒家揭示了“艺德相通”的本然性,阐释了“以艺进德”的可能性,分析了文艺的政治教化价值、道德教化价值和个体修身价值,从统治者、创作者和欣赏者角度分析了如何实现文艺的教化价值。

他们的思想启示我们,艺术不能“去道德化”“非意识形态化”;艺术教育要强调其人文教育内涵;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诗性教化”。

【关键词】先秦儒家教化文艺教化先秦儒家的美学是典型的伦理型美学,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是其理论主线和价值主旨。

他们的文艺教化思想奠基了中国历史上“文以载道”“崇德尚艺”的文化传统,2000多年来虽然不断地得到注解或修正,也不时地遭受争议或批评,但总体看来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认真研究这份思想遗产对于当代中国的文艺发展、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以下三大层面对先秦儒家的文艺教化思想做初步探析。

一、文艺何以具有教化价值先秦儒家对“文艺何以具有教化价值”这一“元”问题给出有力的解释,为其文艺教化思想奠定了立论之基。

1.从本体论层面揭示“艺德相通”的本然性。

先秦儒家认为,以“乐”为囊括形式的艺术从本体上就与伦理相通,艺术的美必须以道德的善为依托。

《乐记》指出,原始的“声”必须具有“文采节奏”的形式美感,才谓之“音”;“音”只有注入“德”的内涵,才提升为“乐”,即“德音之为乐”。

他们还把艺术置于“天——地——人”系统中考察,“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①,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和”。

“和乐”的美学标准,就是高低、强弱、长短不同的音阶相互配合产生旋律和谐。

旋律和谐体现了个体——社会——宇宙三个不同层次“和谐精神”的实质:旋律和谐是“中和”(例如,“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②)人格的艺术体现,“中和之美”的艺术既是君子人格的美学表征,又是塑造君子人格的手段;旋律和谐映衬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和完美性,“中和之美”的艺术是统治阶级掩饰阶级对立、调和阶级矛盾的重要载体;音乐的旋律还是宇宙的自然节律的体现,是对自然界和谐精神的效法,最能表现“中和”的宇宙生命精神。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儒家教化思想研究导言儒家教化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儒家教化思想的起源、核心内容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应用和影响进行研究。

一、儒家教化思想的起源儒家教化思想始于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及儒家的“仁爱”理念。

他认为,人的教化应该从内心开始,通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追求来实现个人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

孔子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影响整个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水平,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二、儒家教化思想的核心内容1. 仁爱思想儒家教化思想的核心是“仁爱”思想。

仁爱是指对人的爱和关怀,以及对他人行为的宽容和礼貌。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性的本质,人应该通过修养和教化来实现自己的仁爱本质。

仁爱不仅包含对亲人和朋友的关怀,也应该扩展到对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2. 教化的主体儒家教化思想中,主体是指受教化的人。

儒家思想认为,人都有受教化的需求和潜力,个体通过接受正确的教育和道德规范,可以发展潜力,实现自身的完善。

教化的目的是引导个体逐渐从自私自利的状态转变为具有仁爱和公德心的状态。

3. 教化的方式和途径在儒家教化思想中,强调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教化。

孔子强调,通过言传身教,即通过言语和行为来教化他人,可以更直接地影响他人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儒家教育注重师生关系,主张师者爱生,生者敬师。

师者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

三、儒家教化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应用和影响儒家教化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教育体系的建立儒家教化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将教育看作是培养人才和教化的重要手段,强调教育的道德价值。

中国古代的私塾和国子监等机构,都是以儒学为基础进行教育教化的地方。

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影响了几千年中国教育的发展,成为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儒家教化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4年儒家教化思想研究》范文

《2024年儒家教化思想研究》范文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儒家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在古代社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其中,教化思想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

本文将深入研究儒家教化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现代意义。

二、儒家教化思想的核心内容1. 人本主义儒家教化思想的首要原则是“人本主义”,即强调人的中心地位和重要性。

它主张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人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儒家的崇高人文精神。

2. 仁爱之道“仁”是儒家教化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

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包容、宽容以及自我克制等道德品质。

儒家认为,通过践行仁爱之道,人们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礼仪之规儒家教化思想强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品质。

它体现了人们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尊重。

三、儒家教化思想的现代意义1. 道德教育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教化思想仍然具有非常高的道德教育价值。

它所倡导的仁爱、礼制等道德观念,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背景下,儒家教化思想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2. 促进社会和谐儒家教化思想所倡导的和谐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它主张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和谐观念不仅体现了儒家的崇高人文精神,也符合现代社会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3. 提升个人修养儒家教化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它认为,通过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人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种个人修养的观念,对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儒家教化思想研究》范文

《2024年儒家教化思想研究》范文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儒家教化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教化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文化脉络中,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儒家教化思想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了解其深刻内涵及价值所在。

二、儒家教化思想的内涵儒家教化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教育,主张以仁爱、礼义为核心,以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

具体而言,儒家教化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思想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仁爱为基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这种仁爱思想体现了人类的道德本质和基本价值观念,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2. 礼义思想儒家强调礼义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义是道德行为的准则。

礼义思想不仅规范了个人的行为举止,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 教育思想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手段。

教育应该以德为本,注重培养人的品德、知识和能力,使人们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才能的人。

三、儒家教化思想的价值儒家教化思想的价值在于其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具体而言,儒家教化思想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社会和谐儒家教化思想以仁爱、礼义为核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和谐思想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冲突,需要倡导儒家教化思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 培养人的品德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以德为本,注重培养人的品德。

这种教育思想对于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3. 传承文化精髓儒家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精髓。

通过对儒家教化思想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支撑。

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价值

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价值

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1.人本精神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其最根本的特质。

作为中国文化之主流的儒学,更是注重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等。

儒学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形成了其富有特色的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发展,更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进一步演变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曰,“天地之间,人为贵”。

荀子曰,“人最为天下贵”。

进而解释,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草木、贵于天地之间,在于人有“仁”和“义”。

“仁”是儒家人本精神的实质,仁者“爱人”,就是推己及人,把对自己之爱、对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的爱。

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它提倡尊重人、理解人。

“义”是指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懂得遵守社会道德,并肯定事在人为,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改变自然和现实社会。

所以说,儒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与礼,第一次明确肯定了“人”的本质与价值,探讨了人之本质与价值的实现,奠定了儒学人文精神的基本特色。

孟子以后的“性善论”进一步将社会伦理赋予人的本性,则不仅从人的本质上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而且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去恶的理性自觉和自由选择,赋予了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实现自我的能动自主权及其内在根据。

2.忧患意识儒学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对国家生命和人民生命生存的关怀,是对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变化的责任和使命的关怀。

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忧道的积极入世和承担实践责任,使忧患意识得以提升。

“凡忧患之事欲任,乐事欲后。

”这种积极担当忧患的责任意识,后乐的精神,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不谋而合。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忧患精神,提出了忧患的概念,认为人的生命生存、事业成败、国家存亡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相关。

论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发展

论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发展

论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发展一、儒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儒家文化始于先秦时期,原本是一种教化方式,用于教授王子们如何管理国家和维持社会秩序。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博爱、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目的是使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以此来服务社会和国家。

儒家最有代表性的思想是“仁德”,强调“仁者爱人”,强调教育、礼仪、政治、资质、德行等方面的塑造,通过这些塑造来体现“仁德”。

儒家学派随着时代演进而发展壮大,特别是郑国渠、荀子、孟子和程颢等人的儒家思想逐渐形成了“道德经”、“春秋左传”和“论语”的三卷经典。

二、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1.强调道德,塑造道德高尚的人格儒家文化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这是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贡献之一。

今天,社会需要更多的道德高尚、有正义感、尊重伦理、有同情心、良心被正直的人。

这一点体现在个体、组织和社会层面,尤其是在关于厚道、尊重他人和自我约束的方面。

2.重视教育,积极培养人才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个人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

从这个角度看,儒家文化要在现代教育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反映。

在现代人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继承传统文化、理智、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新一代。

3.治国理事的原则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仁德”,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治理原则,在政治和理念层面上对现代治理具有启示性和参考价值。

凭借儒家提出的“仁德”,可以有效地约束现代政治和社会方面的不当行为。

4.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社会良心儒家文化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儒家体系中,人的关系将具有抵制不公正与破坏现象,依赖这种机制,可以避免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中产生的许多不当行为。

三、儒家文化的现代发展儒家文化的现代发展需求很大,应该让儒家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融合。

儒家文化需要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和新的表现方式,这是当前儒家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1.强调付诸实践,创新新的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应该注重其实际应用,让其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低进入实践。

《2024年儒家教化思想研究》范文

《2024年儒家教化思想研究》范文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时期兴起,至今已传承千年,影响深远。

其教化思想更是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儒家教化思想的发展脉络、内涵及价值,以期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与启示。

二、儒家教化思想的发展脉络儒家教化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后经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师的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化理论体系。

这一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古代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传承、政治治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孔子的教化思想孔子强调“仁爱”、“礼制”和“中庸”等核心思想,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通过教育引导,人们就能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实现社会和谐。

孔子的教化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强调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

2. 孟子、荀子的教化思想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教化思想,他强调人性本善,注重道德教育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法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强调外在约束与内在自觉相结合的教化方式。

三、儒家教化思想的内涵儒家教化思想的内涵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教育:儒家教化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在道德教育中,儒家注重“仁爱”、“礼制”等核心思想,通过教育引导人们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2. 重视教育过程:儒家教化思想认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

在教育中,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修养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3. 培养和谐社会:儒家教化思想致力于培养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还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引导人们遵循道德规范、注重和谐与平衡,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四、儒家教化思想的现代价值尽管儒家教化思想起源于古代中国社会,但其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儒家教化思想研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化思想是其核心之一。

儒家教化思想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本文将从儒家教化思想的历史演变、基本理念、实践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儒家教化思想的历史演变儒家教化思想起源于孔子时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提出了以“仁”、“义”、“礼”为核心的教化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其教化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二、儒家教化思想的基本理念1、人性本善:儒家教化思想认为人性本善,人类天生具有善良、正直、聪明的本性。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自我修养和教化,保持和发扬这种善良本性。

2、德行至上:儒家教化思想认为德行是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才能真正成为有价值的人。

因此,人们应该注重道德修养,追求卓越的德行。

3、礼乐教化:儒家教化思想认为礼乐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通过礼乐教化,可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4、知行合一:儒家教化思想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和实践相互促进。

人们应该不断地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三、儒家教化思想的实践途径1、教育为先:儒家教化思想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因此,教育应该被放在国家发展的首位,通过推行基础教育、创办学校、组织学术研究等措施,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2、榜样引领:儒家教化思想强调榜样的力量,认为优秀的人物可以引领社会风尚。

因此,应该树立品德高尚、才能卓越的榜样,让人们学习和追随。

3、文化传承:儒家教化思想认为文化传承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基。

4、社会参与:儒家教化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

通过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社会热点问题并积极建言献策,人们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儒家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三论

儒家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三论

(五) 君子人格的激励范式。
“君子”是一种普适性的人格范式。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孔子
(五) 君子人格的激励范式。
“君子”人格内涵丰富。 首先,“君子”必须“仁”。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仁以为己任。” ——《论语》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孔子
(四)自由讨论的教育模式。
三、儒家文化的教育方法论价值
(一)全面发展的课程建构。
《诗经》:兴观群怨,文学、伦理、爱情、诚信、生命 《尚书》:政治教科书、法律教科书、管理教科书 《乐》:音乐、美术、舞蹈,审美教育 《易》:哲学教育,思想方法教育 《春秋》:历史教育,拨乱世反之正。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论语·阳货》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 宇宙。”叔本华说:“世界的本质是意 志,事物是意志的现象或表现。”教育 改变人心,因之而改变社会。心中有爱, 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生活,就 有爱的能量场,就能融化周遭的人心; 心中有善,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就会 形成善的能量场,就在改变周遭的场域。
(一)儒家文化为教育提供丰厚的民族精神资源。 一是“自强不息”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白话:“天道运行 刚健不息,君子应当学习天道自强不息。” ——《周易·乾卦·象传》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
(一)儒家文化为教育提供丰厚的民族精神资源。 二是“厚德载物”的精神。
“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 行,君子耻之;既得之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 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礼记•杂记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 第3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Vol.31 No.3Jou rn al of Sou th west C hina No rm al University(Hu m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 ces Edition)M ay,2005儒家文学教化说与价值理性刘文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儒家教化说被误会的成分甚多,其中最重要的误会就是儒家的教化是政统的工具理性,这一观点有很大的商榷余地。

与其说儒家提倡教化说是为了工具理性,还不如说更为根本的是为了“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的“价值理性”。

关键词:儒家教化说;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2005)03-0162-05 儒家教化说被现代知识分子误会的成份甚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有意误会还是无意误会,最重要的一个指证就是儒家教化说是政统的工具理性。

然而,我们认为这一指证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看到儒家提倡教化说的真正目的或出发前提是为道统的“价值理性”的实现。

价值理性与文学教化说的关系中确实有异化的一面,古代的儒家对此已作过深刻的“内部批判”或“内在批判”,道家的“外部批判”或“外在批判”也揭示了这一层面。

但是古代的批判无论如何也不及20世纪的现代批判全面、猛烈与深刻,20世纪现代知识分子思想来源的多元性(中国与西方)使这一批判更具有多元色彩,也更上层楼,闻一多《〈三盘鼓〉序》说他在“温柔敦厚,诗之教也”这句古训里“嗅到了数千年的血腥”[1]。

张少康说《诗大序》使诗歌创作“流为经学之附庸、封建说教的工具”[2]。

曹顺庆先生写道:“汉帝国的文论家们认为文艺动人之情并不就是坏事,统治者正可以利用这一点,用文艺去感化人民,教化天下。

《毛诗序》说: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只要人们能`发乎情,止乎礼义',那么,文学艺术不仅不会毒害人们,而恰恰能成为统治阶级`治心'的得力工具,”[3]等等。

现代知识分子由于批判武器的多样性,对文学教化说的异化层面、负面意义的揭示与批判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与广度,这一现代批判当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体现了现代启蒙理性在中国文化、中国文论的研究与反思上的重要成果。

然而,历史毕竟是复杂的,教化说在历史上亦是复杂的,教化既可以有利于统治阶级,也可以不利于统治阶级,这不利的一面正在于教化不异化的这一面拱卫了价值理性,造就出了充满价值理性光辉的无数仁人志士,从而显现出它正面的社会学意义。

就拿礼教来说,异化了的礼教当然是吃人而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但是礼教如果不异化并且有人真正坚守这不异化的礼教,它又对统治者形成了强烈的挑战,鲁迅先生于此看得非常明白深刻,他说: 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

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因为魏晋时代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

……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

……所以我想,魏晋时所谓反礼教的人,有许多大约也如此。

他们倒是迂夫子,将礼教当作宝贝看待的。

[4]以此观文学上的教化说亦然,一当坚守真正的文学教化说,此时之文学教化就不是“用以自利”的,而是为天下为人的价值理性的启发拱卫了,从孔子及后代继承孔子精神的士人身上是可以看出文学教化说的最初立意是在此的。

162收稿日期:2004-03-30作者简介:刘文勇(1967-),男,四川南部人,四川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文化与文论。

DOI:10.13718/ ki.xdsk.2005.03.033文学教化说盛行于古代中国几千年,这一持续不断的过程说明此一论说定有超越于不断变换的政统之上的人文理想性,但是,近代以来受“救亡”刺激而膨胀起来的工具理性意识占据了近现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头脑,以至于他们在回望古代文学教化说时此传统不得不因“以我观物”而“皆着我色”,从而使以“工具理性”来讨论古代的文学教化说风行于整个20世纪,这一讨论有其极为深刻的一面,但是,它亦遮蔽了文学教化说的另一面,此一面在20世纪的言说是非常少的,故本文略人所详、详人所略,欲就此正面的意义加以申说。

文学教化说的源头是《尚书·尧典》,其云:“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上古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故此“乐教”亦可谓就是“诗教”,也即文学教化论的言说,其所教化的对象是贵族之“胄子”,教化的目标则是使这些胄子达到一种中和的理性人格。

此一教化实践是在“官师治教合一”之时代,其教化的目的除了为统治阶层培养合格的人才的工具理性意识外,亦有使人“成人”的自由教育的理想在,这是不能抹杀的,否则孔子的教化实践的“成人”理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自春秋时代起,王官失位而学在四夷,而学之所至,教亦至焉,故教亦由宫廷走向四夷,此时的诗乐教化已面向广阔的社会人生,教化的目的与理想此时亦发生一巨大的变迁,它不再是“官师治教合一”时代的境界了,而是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天下育才,为天下政治储才,为天下的一般人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而育才。

而开此风气者则为孔子,孔子弟子三千,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

《史记·孔子世家》载其“以诗书礼乐教”,欲其归仁成人,为天下用,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处于民间社会的孔子以诗教化、启发弟子的很多事例,而且孔子还鼓励弟子们努力学诗以自我化成、自我完善。

《阳货》:“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季氏》:“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曰: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孔子对诗在人生中的作用是看得全面的,既看到了学诗与达政专对的作用,《子路》中说:“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也看到了《阳货》所谓学诗“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实际功用,但是,孔子对诗在人生中的作用并不仅以此形下层面为满足,可以说他更看重的是诗在人生中锻炼人的情感、培植人的价值理性、道德理性的作用,这是孔子对人与人生的超越性关怀。

《泰伯》:“兴于诗。

”《阳货》:“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其中的所谓“兴”就是这种形上关怀的体现。

对于“兴”之一词,朱熹释之为“感发志意”,[5]王夫之在《俟解》中对“兴”的解释则更为具体,把“兴”视为孔门诗教的根本: 能兴即谓之豪杰。

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

拖沓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

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以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

王夫之的这一解释使“兴”凸显的是人的形上的道德理性的境界,同时凸显的是人的天下胸怀,这正是儒家修齐治平逻辑的诗学呈现。

孔子是主张“为仁由己”的,诗可使人至乎“仁”的境界,故其说“兴于诗”,孔子又认为一个人应先立定在为己成人上,然后才有资格去为人为天下。

《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这句话反对的并不是“为人”,所反对的是未“为己”就去“为人”,在“为己”做得较好或很好时,孔子认为此时就是为人为天下的时候了,而由于有“为己”的功夫境界在,所以为人为天下才不至于无功而返或异化变质,因此理解孔子的“为己”不能理解为杨朱式的“为己”,孔子的“为己”之学是通向为人为天下之学的。

正因如此,孔子的“兴”既是一门诗学,也是一门人学,而且也是一门天下政治学(不是一家一姓的帝王政治学)。

也正因如此,所以孔子的所谓达政专对、事父事君以及“观”、“群”、“怨”等就不能作寻常的意义解,而应与其修身为己及天下政治观合参而解之。

徐复观对孔子之“兴”的解释亦沿此培植人的道德理性、价值理性的方向,其云:“`可以兴',朱元晦释为`感发意志',这是对的。

不过此处之所谓意志,不仅是一般的所谓感情,而系由作者纯净真挚的感情,感染给读者,使读者一方面从精神的麻痹中苏醒;同时被苏醒的是感情;但此时的感情不仅是苏醒,而且也随苏醒而得到澄汰,自然把许多杂乱的东西,由作者的作品所发出的感染之力,把它澄汰下去了。

这样一来,读者的感情自然鼓荡着道德,而与之合而为一。

”[6]这是“内圣”化的解释而未延伸到“外王”的天下政治观上,但是依传统儒家和现代新儒家的一般逻辑,这一延伸又是不言自明163的。

总之,孔门的文学教化观是希望文学教化天下的人使其养成道德心灵与天下心胸并在这一基础上进入天下政治或参予天下政治,政治实在不可为时退而藏之亦不失为一充满理性的“德性之人”,待时而动待时而兴的资格尚在。

由于这样,所以孔门的文学观首先就把文学定位于一门心学,一门人生之学,在这基础上又把它定位为一门天下政治学,从心学人生之学到天下政治学这中间的逻辑就是所谓的为天下的文学教化说了。

因此,所以“中国文学亦可称之为心学”,“此下中国全部文学则尽从此诗三百来。

故中国古人又称文心。

文心即人心,即人之性情,人之生命之所在。

故亦可谓文学即人生,倘能人生而文学,此则为人生之最高理想,最高艺术”[7](p245-246)。

这是它影响中国文学的实际面貌的体现。

孔子并不是一个坐而论道式的人物,所以文学教化说在他那里就不仅是理论,而且更是实践,这一精神对后世的士人影响甚大,而最直接的继承者则是两汉的士人们。

两汉的儒家已不复是先秦的儒家,而是儒法合流后的儒家,故其文学教化说中有异化的一部分,此点前贤今哲批判多矣,今不赘言;但除开这一面之外,两汉的文学教化说更多表现出的又是先秦儒家真精神的一面,此点不可不关注。

就其实践层面上讲,汉儒主张设立“观采风谣”的“乐府制度”,而且也事实上在一段时间落实到了制度性的层面,《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中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这一记载就是实证,关于此一制度的设立的意义,历来众说纷纭,我们以为余英时先生的评论最为中肯:“`观采风谣'是儒家`礼乐教化'的预备工作,其目的在推动文化的统一。

这种文化统一的努力当然有助于政治统一,因此才获得汉廷的积极支持。

但是我们又不能把它简单地看作是专为便于皇帝专制而设计的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