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西部大开发 青海大有可为
专题策划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青海大有可为,《自2000年起,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进入发展快车道。
数据显示:1999年到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由63亿元增长到3051亿元。
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三二”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从30多亿元增长到282.3亿元,全省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由最初的50%提高到75%以上。
全省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得到较好保障。
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公路里程由12000多公里增至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3328公里。
铁路运行里程达2299公里。
民用机场由小到大,“一主六辅”机场格局形成;建成青藏铁路格拉段及电气化工程、盐湖钾肥百万吨工程、龙羊峡、拉西瓦、李家峡等一大批水电站,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700万千瓦,青海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86.5%,开创了全省连续15日360小时100%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今年青海电网将连续100天对三江源地区16个县和1个镇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使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亮丽。
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青海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富集冰川、湿地、森林、草场等生态资源,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任务艰巨,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让发展更具可持续性,让大美西部新面貌得以持久展现,是全国人民的心声和愿望,也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鲜明特征,与大保护的新格局相得益彰。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就是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
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科学划定主体功能区,2016年开启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国家公园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青海湖整体水位连续14年上涨,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3.4%。
未来,青海将打好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发展、特色农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四张牌,形成柴达木、三江源、祁连山、环青海湖、河湟地区五大生态板块,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青海的巨大变化
特色农牧业蓬勃发展青海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坚定不移地实施特色优势农牧业和河湟地区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规划,全力打造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带,近年来高原特色农牧业蓬勃发展。
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建设全国最大的钾肥基地、食盐生产基地、硅铁冶炼基地、西北最大的水电基地、油气生产基地,形成了四大支柱和四大优势产业。
青海省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一批技术力量强、拥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快速成长起来,对全省工业经济起到了明显的支撑作用。
第三产业迅速成长西部大开发十年来,青海省对第三产业认识不断深化,投入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交通运输四通八达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民用航空和管道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邮电通信突飞猛进西部开发十年,是青海省邮电通信飞速发展的十年。
10年来,青海省建成包括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覆盖全省的公用电信网,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数据通信网络已具相当规模。
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把旅游业作为推动资源转化、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和推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景区建设,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逐步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的河湟旅游区、青海湖旅游区、青南旅游区、西部格尔木等高原特色旅游景区,全省旅游业实现跨越发展,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亮点。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多方努力,争取项目,吸引投资,一方面大力实施基础优先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另一方面,一大批工业项目上马,为全省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
十年来,全省以“两横三纵三条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玉树机场建成通航,90万吨纯碱项目、100万吨钾肥项目、拉西瓦水电站、西台钾锂硼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建成或进展顺利。
建成了全国第一个750千伏官亭-兰州东输变电工程,完成了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大电网覆盖下的农牧区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
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就
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就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自2000年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经济上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西部地区的一些重要产业如能源、冶金、装备制造、农业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西部地区的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社会事业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
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率显著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得到了改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西部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也为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西部地区是中国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整个国家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大开发战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西部大开发战略还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助于缩小这种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赶超东部地区,区域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促进了西部与东部、中部地区的互联互通,增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通过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努力,西部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全面进步。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 ) 原 特 色 农 牧 业 成 效 喜人 , 二 高 农 占比重 分 别提 高 4 5和 9 2个 百分 点 。 . . 业 综合 生产 能力 提 高 虽 然 播 种 面 积 减 少 , 农 业 科 技 的推 广 但
西部大开发 以来 , 青海 紧紧 围绕 农 应用 , 得 农作 物 单产提 高 , 而保 持 使 从
历史机遇 , 认真 贯彻 党 中央 、 国务 院 关 速 扩 大 。 全 省 生 产 总 值 由 19 年 的 99 于西部开发 的方针政策和 战略部署 , 2 9 3 聚 3 . 8亿 元 飞跃 到 2 0 0 9年 1 8 . 7亿 0 12 精会 神搞建 设, 二 一意谋发 展 , 省 元 , 一心 全 按可 比价计算 , 增长 2 1 , 均增 .倍 年
1 . 61
100 0 . 2 . 36
4 . 96
3 . 58
l0 0 0 . 2 . 61
4 . 19
3 . 32
l0 0 0 . 1 . 76
3 . 93
2 . 87
l0 0 o 。 99 .
5 . 32
4 . 35
第三产 业
人均生产 总值
98 .
79 .
97 .
61 .
l . 12
l . 09
2 . 68
3 . 20
4 . 32
3 . 69
经 济 结 构 趋 向 优 化 。 西部 大 开 发 向, 断调 整经 济结构 , 不 经济 结构逐 步 以来 , 省按 照 稳 定 第 一 产 业 、 大 做 趋 向优化。三次产 业结构 由 19 全 做 9 9年 的
总值年 均增速高 3O个百分点。 .
=次 产、 占毕 产 佰 的 雷 f ) %
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就
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就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大力投资于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了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了能源供应能力,提高了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
例如,中国西部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网和航空线路不断完善,大大缩短了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距离,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和交流。
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政府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战略的引领下,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带动了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提高了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西部大开发战略改善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等措施,有效减少了生态环境破坏,保护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西部地区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
西部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逐渐壮大,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政府还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了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努力,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西部地区的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十年大开发 海北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以来海北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展 的十年 , 乡 面貌 变化 最 大 的十 年 , 1 百分 点。在 经 济 增 长 过 程 中, 城 6个 经 人 民群众得 到实惠最多的十年 。
一
济结构不断优化。两 番 , 济 步 业增 加 值 占 生 产 总值 的 比 重 分 别 由 经 19 年 . 3 . : 6 8 3 . 转 变 为 99 的 6 3 2 . :6 9
入 快 速 发展 期
西部大开发战 略实施十年 来 , 海北 2 0 0 9年 的 2 . 4 . :4 4 人 均 生 产 15:4 13 . 。
地 区生产 总值 和人 均 生产 总值 年 均增 总值 由 19 9 9年 的 3 5 8 1元 提 高 到 20 09 速均超 过 了两位 数 , 济 总 量 迅 速 扩 年 的 12 2元 , 长 2 9 经 58 增 .7倍 , 均 增 长 年 大。2 0 0 9年 完 成 地 区生产 总值 4 . 3 1 .8 , 2 6 4 7 % 比全 省 高 出 3 8 .8个 百分 点 。
.4番 , 可 比价 计算 , 按 增长 2 1 .9 大 开 发 重 要 战 略 以 来 , 北 州 委 、 政 翻 了2 1 海 州
年 2 3 比全 省 年 均 增 长 府 在 省 委 、 政 府 的 正 确 领 导 下 , 紧 倍 , 均 增 长 1 . % , 省 紧
. 第一产 抓住 西部大开发 的历史机 遇 , 坚持 以邓 速度高 出 04个 百分 点。其 中:
发 展 观 为 统 领 , 持 “ 态 立 州 、 牧 稳 8 坚 生 农 2亿 元, 可 比价计 算 , 长 3 4 按 增 . 7倍 , 州 、 业 富 州 、 教 兴 州 、 游 活 州 ”的 年均增长 1 .5 , 工 科 旅 6 1 % 比全省高 出 1O .5个
2000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1 8:13:002000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头一年。
我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调控措施,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00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3.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9.0%和52.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68元,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7.4%和41.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9786元,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5.2%和35.6%。
"九五"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8.8%;尤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头一年,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
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50亿元,比上年下降4%,比1995年增长7.7%,比重由"八五"末的23.5%下降到14.6%;第二产业增加值113.16亿元,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11.7%和65.2%,比重由"八五"末的39.6%上升到43.0%;第三产业增加值111.46亿元,分别比上年和1995年增长11.0%和60.3%,比重由"八五"末的36.9%提高到42.4%。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产业减弱,二、三产业增强。
二、农业2000年,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围绕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农牧业结构,因地制宜,精心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农牧业虽遭受严重干旱有所减产,但总体发展水平有新的提高。
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0. 0534
8
4 乐都县
- 0. 0433
- 0. 4246
- 0. 0827
9
5 互助县
0. 2088
- 0. 3844
0. 1475
5
6 化隆县
- 0. 4668
- 0. 6375
- 0. 4845
16
7 循化县
- 0. 5702
- 0. 4433
- 0. 5571
19
8 门源县
- 0. 4523
评价 ,并以判别分析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校验 。结合对应分析方法 ,在系统分析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
点和原因的基础上 ,探讨了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对应分析 “; 点 —轴系统”
中图分类号 :F127 ;C8
文献标识码 :A
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战略的实施 ,使位于远西部地区 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1] 。近 年来 ,青海各县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属典型的区域 内发展不平衡的省份 ,如何客观 、准确地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状 况 ,找出省内各县市经济发展的差距及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 , 并进而确定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 题。
应主成分的方差 ,方差越大对总变异的贡献越大 ,则主成分的
p
线性表达式为 : Yi
=
∑ckj
·x
3 k
;在已确定的全部
p 个主成分中
k =1
合理选择少数 m 个来实现最终的评价分析 ,一般用方差贡献
率 dj 解释主成分 Yi 反映的原始信息量大小 , m 的确定以累
m
青海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一
19 —0 7 ,固定资产投资从 2 . 亿元增加到 90 20 年 25 2 47 7 8. 亿元 , 4 是推动青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 推动力量。西部大开发以来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 尤 其 是 对交 通 设施 的投 资很 大 ,如 青 藏 铁西部 地 区 的落 后 主要 因 为基
X 。分析数据来源于(0 7 8 ( 0 青海统计年鉴》 计算 2 。
础设施落后 , 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 , 经过对其投资
的增加 ,青海 G P有 了大 幅增 长 , D D G P由 19 90年
结果得到两个公共 因子 ,综合因子一Y 和发展 因 1 子一 Y . 如下 : 2结果
青海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 翡 I
一
苦
( 海师 范大 学, 青 青海 西 宁 800 ) 108
[ 摘 要]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有 了很大提升 , 尤其是 固定资产投资贡献很大。通过 S S 软件进行计算, PS 其计算结果也表明, 经济增长过程 中存在 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乡差距拉大等问题应 当 城 引起重视。青海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关键 词 ] 西部 大 开发 ; 济综 合发展 ; 经 因子分析 [ 图分类 号 ]17 [ 中 F 2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 编号 ]09 10 2 1)2 02 — 3 10 ~ 7X( 00— 0 10 0
之所 以产 生 这种 现象 , 者认 为最 主要 的是 产 笔 业 结构 的不 合理 。西部 大 开发 以来 拉 动 G P增 长 D 率 的主要 是第二 产业 。9 8年 以来 青海 省经济增 长 19 中的结 构 效 应有 所 改 善 , 业竞 争 力 有所 增 强 , 产 青 海省 经济 增长 主要 依靠 迅 速发展 的第二 产业 推动 。
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重大成就考察报告【精选文档】
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重大成就考察报告2010年8月19日至30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为团长,朱佳木、牛越生委员为副团长的全国政协“西部开发10年来的重大成就”委员考察团一行21人赴宁夏、青海,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两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
考察期间,考察团分别听取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有关情况介绍,在宁夏实地考察了宁夏黄河金岸建设、永大线节水农业示范区、沙坡头旅游区治沙工程、中卫香山硒砂瓜基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神华宁煤集团甲醇厂、烯烃项目等;在青海实地考察了青海藏羊集团、金诃藏药集团、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区、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拉西瓦水电站等。
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和实地考察,委员们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宁夏、青海取得的成就有了更为全面和直观的了解,对两个省区10年来迎难而上、奋力追赶的建设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立足各自专业领域,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宁夏、青海取得的重大成就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各级领导班子励精图治,带领各族群众紧紧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立足区情、省情,发挥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经济社会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10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24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倍,年均增长11.5%。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999年的1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11.6亿元,增长近5倍,年均增长19.5%。
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777元,在1999年的基础上翻了两番。
1999年至2009年,青海省生产总值由238.39亿元增加到1081.27亿元,年均增长12%。
总结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成就
总结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成就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政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
”加速西部地区发展,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急切要求;也是保持全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
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
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西部地区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80%左右;总人口约3.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6%,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左右。
上世纪末前后,西部地区的人口,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五省市大体相当,国内生产总值却不到东部五省市总和的40%。
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
尚未实现温饱的3000多万贫困人口大部分也分布于这一地区。
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其中,25度以上陡坡耕地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
由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历史存在和过分扩大,成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青海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启示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自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到2019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
70年来,青海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化,实现了经济建设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由总体小康向中上等收入水平的转变,实现了生态环境由总体恶化向重点功能区明显好转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由相对滞后向全方位拓展的转变,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前景。
回顾青海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深刻总结70年沧桑巨变的历史逻辑,对于奋力谱写新时代新青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必须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谱写中国梦的青海新篇章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70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牢植根于青海大地,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各族人民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集中全省75%以上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高质量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高水平均衡发展社会事业,高层次完善民生改善保障机制,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青海经济发展的人间奇迹。
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515元、10393元,分别是1980年的58.6倍和51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2295.95亿元,是1949年的0.2万元的1.15亿倍。
2018年,就业人员由1949年的63.82万人增加到333万人,全省汽车拥有量每百户家庭达到34辆。
坚决推进和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以来,全省累计减贫44.3万人,脱贫摘帽25个贫困县(市区),1452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3.2%下降到2018年的2.5%。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时刻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大的经济任务和重要的政治任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才能为谱写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中国梦开辟光明前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经济发展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经济发展的成就题目: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经济发展的成就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里,青海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今天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青海经济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青海的经济变迁,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和展望。
一、青海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1. 外部环境对青海经济发展的影响青海地处西部边疆,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又因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是较为落后的省份之一。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青海的发展给予了重视,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加速了青海经济的发展步伐。
2. 青海经济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青海经济取得了不少成就。
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等方面的进展。
3. 青海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西部地区的一部分,青海一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加大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等途径,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青海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展望1. 青海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当前,青海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然而,也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
2. 青海经济发展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青海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既要实现经济效益,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这将是青海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个人对青海经济发展的理解和观点个人认为,青海经济发展需要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引进更多的技术和人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深度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经济发展的成就和现状,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青海既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又面临着许多挑战,但相信在组织和国家的支持下,青海的经济一定会不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确立工业强省战略,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青海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 结构转 型的关键阶段, 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 在 1% 2 以上 。 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的同 在 时, 工业在全省经济发展 中的比重不断 增加 , 地位持续上 升, 为青海省经济社
、
全省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以来 , 海省 固定 资产投 资始 终 占有 青 重要位 置 。 0 9 2 0 年全 省固定资 产投资 8 05,元 , 0 .1L f 同比增长3 .%, 75 总量在
20年, 0 9 青海 全 省实现 生 产总值 1 8 .7 0 12 亿元 , 第一、 二和 第三产业 第 的比重分 别为 99 5 .% ̄ 3 .%, .%、 33 1 6 8 1
三项产业对 国民生产总值 的贡 献率分 别 占46 5 .%和 3 .%。 .%、 78 76 大 难 度 ; 是 从 投 资增 长 的可 能性 看, 二 从全省经济发 展综 合平衡 分析, 如在 “ 十二五”期 间仍 维 持现 有 的 增 长期 以来,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 青 速 , 期五年 投资总规 模将 超过4 0 预 00 海 土 地 面 积 虽 大 , 可 用 于 农 业 生 产 亿 元 , 但 对于 全省人 口规 模较 小 的内陆 的耕地、 草场和林地资源 的比例较低 , 省份 而言, 难在 基础 设施 和城 市建 很 单位 土地面积 的产出水平相对低下, 受 设领 域 形成长 期 的巨额 投资 , 实现 上 到土 地、 自然气候等 自 然禀赋和 条件 的 述规模的投资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限制,“ 十二五” 及更长一 段时 间, 第一 从整体发展趋势止 看, 全省工业增 产业 的发 展 空 间有 限 。 速逐步上升而投资增速放慢 , 一方面显 第二产业 占全省 国民经济发展 的 示了全省 经济 对投 资的 依赖正 在逐步
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和成就
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进程和成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成为了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发展而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自1980年代以来已经历了近30年的时间。
这个过程中,西部地区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不断取得重大成就。
一、历史进程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重点关注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
由于政策的不适当和不公平,以及地理、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程度较高。
1988年,全国人大批准了《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纪要》,正式启动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部大开发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成就通过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也同样迅速。
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果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
(一)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大开发期间,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能源和水利等项目。
从铁路、公路、运输设施的改善到大型水利工程等,都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西部地区的交通、能源和水利设施已经大幅提升,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资源开发西部地区是我国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是钢铁、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多种资源的重要供应区。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开展,这些资源被逐步挖掘出来,利用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西部地区在国内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地位。
(三)巨大经济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逐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而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加惊人,特别是在“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期间,该地区的经济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生态文明建设西部地区的生态资源非常丰富,但在开发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开展,地区政府引导民众意识环保,倡导“绿色发展”,在开展经济活动、促进就业的同时,也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青海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成为青海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改善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经济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一)经济实力得以提升,经济结构得到调整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超过了两位数,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全省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239.38亿元飞跃到2009年1081.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倍,年均增长11.9%。
人均生产总值由4728元提高到19454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9%。
与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4.8个百分点。
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0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趋向优化。
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按照稳定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和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逐步趋向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17.5:39.3:43.2调整为2009年的9.9:53.2:36.9。
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成为带动全省增长的主导力量。
政府财力不断增强。
1999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23.04亿元。
2009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66.46亿元,比1999年增长6.2倍,年均增长21.9%,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年均增速高7.9百分点,比西部开发之前十年的年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
(二)高原特色农牧业成效喜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推动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使农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实现了主要农畜产品自给,农业稳步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21世纪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考
21世纪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考摘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推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既面临良好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挑战。
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既需要国家的大力帮助,也需要民族自治地方自身的努力。
具体作法有四:加快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新世纪;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青海省地处青海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市、区)第四位,全省辖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地、1市、46个县(市、区、行委),其中,包括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及28个少数民族乡。
共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
2010年底,全省总人口562.6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4.32万。
新世纪以来,青海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全面进步,但由于多种原因,在发展中面临不少问题,需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本文就此谈谈粗浅认识。
一、青海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21世纪以来,青海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有了进一步改善。
呈现出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进入了建国后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快、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据有关数据,青海省6个民族自治州的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17.01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530亿元,增长了2.43倍,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由2001年的38.9%提高到2010年的39.3%。
人均GDP由2001年的7205元增加到2010年的27800元,是同期全省人均GDP 的1.15倍,全省6个民族自治州地方的一般预算收入保持着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5.16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0亿元,增长了6.75倍,占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26%提高到36.3%。
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1999年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青海省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但是仍然存在产业发展不平衡、与全国相比差距大的问题,本文就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对策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1西部大开发以来,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壮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一、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现状(一)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增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十年来,青海省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生产总值连续九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省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生产总值改革开放以前的“三足鼎立”逐步转变为“两大一小”。
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更是达到1350.43亿元。
财政收入由1999年的23.0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4.97亿元,比1999年增长7.9倍,1999年至2009年年均增长21.9%,比西部开发之前十年的年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年均增速高7.9百分点。
(二)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西部大开发以来,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3.5%、15.1%和11.2%,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0.0:55.1:34.9,与1999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5.8个百分点。
青海省三次产业结构从“三、二、一”调整为“二、三、一”的发展过程。
第三产业比重稳重有降。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7.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6.3个百分点。
二、青海省经济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工业结构单一,缺乏新增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工业经济是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而青海省财源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钾肥、硅铁冶炼、电力、油气等几个行业),一旦这些行业发展不好,税收将受到大幅度影响。
20年,西部大开发带来了什么
时政 Politics20年,西部大开发带来了什么?20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对全国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洪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指出要“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20年前,为扭转东西差距不断扩大,改变西部地区落后现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那时候,西部地区受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长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日益扩大,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
在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点,使得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实施西部大开发的20年,是西部12省区市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的20年,迅速成为推动中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抓手,成为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布局的关键举措。
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巡视员肖渭明表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152项,投资总额规模3.75万亿元。
其中,铁路累计开工重点工程23项,宁西铁路西安至合肥段增建二线,呼和浩特至张家口铁路,西成高铁、兰渝铁路等一批连接东西、串通南北的铁路相继建成。
公路累计开工重点工程35项,“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全线贯通,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地区路段基本建成。
成都、重庆、西安、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10条意见。
同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0年10月,国务院将内蒙古和广西列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区域之中,至此该战略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市。
如今,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西部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特别是2012年以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8.9%,高出全国增速1.8个百分2017年8月2日,贵州威板高速水盘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999年,党中央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青海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开发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成为青海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改善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经济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
(一)经济实力得以提升,经济结构得到调整
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超过了两位数,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全省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239.38亿元飞跃到2009年1081.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倍,年均增长11.9%。
人均生产总值由4728元提高到19454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9%。
与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4.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4.8个百分点。
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3.0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趋向优化。
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按照稳定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和努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向,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逐步趋向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17.5:39.3:43.2调整为2009年的9.9:53.2:36.9。
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成为带动全省增长的主导力量。
政府财力不断增强。
1999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23.04亿元。
2009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66.46亿元,比1999年增长6.2倍,年均增长21.9%,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年均增速高7.9百分点,比西部开发之前十年的年均增速高8.7个百分点。
(二)高原特色农牧业成效喜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加大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推动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使农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实现了主要农畜产品自给,农业稳步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2009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07.4亿元,比1999年增长41.9%,年均增长3.6%,比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年均增速高1.3个百分点。
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
近年来,我们立足高原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坚定不移地实施特色优势农牧业和河湟地区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规划,全力打造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带。
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湟水、黄河谷地和脑山地区为主的优质蚕豆、果品、马铃薯、蔬菜、油料等5大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9年,全省薯、豆、油、菜、药、花等六类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已达到65.6%。
加强农牧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十年来,全省加大农牧业主要产品和重点产品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力度,通过种植业基地、养殖业基地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建设,
有效地降低了农牧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
重点扶持建设了一批以农畜产品加工转化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奶业、牛羊肉、绒毛、马铃薯、油菜、中藏药材等产业,延长加工产业链条,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鼓励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扶持建立了一批优质高效的生态农牧业基地。
(三)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支柱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开发,先后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钾肥基地、食盐生产基地、硅铁冶炼基地、西北最大的水电基地、油气生产基地,形成了四大支柱和四大优势产业,全省工业快速发展。
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70.33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16.1%,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速高5.6个百分点,比西部开发之前十年的年均增速高8.1个百分点。
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5%,比1999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工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支柱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青海围绕加快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大力推进铝电联营、水电、钾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生物制品、新型材料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提高了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精深加工能力,构筑了具有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体系。
重点发展了石油天然气开采、电力生产、有色金属、盐湖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培育了冶金、医药制造、畜产品加工和建材四大优势产业。
2009年,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283.71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64.5%,;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64.52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4.7%,四大支柱和四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79.2%。
循环经济助推结构调整。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任务的生态立省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抓手,随着柴达木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列入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青海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2009年,两大试验园区实现增加值308.06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70.0%。
(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步伐,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快速发展
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99年的103.3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98.54亿元,增长1.9倍,年均增长11.2%,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年均增速高1.4个百分点,与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相比,年均增速高1.5个百分点。
内外贸易繁荣活跃。
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消费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47亿元,比1999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2.6%。
通过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全省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
十年来,全省累计进出口总额44.28亿元,是1978-1999年(21年)进出口额的2.7倍,其中出口30.54亿元,进口13.74亿元。
2009年,海关进出口总额5.86亿元,比1999年增长4.4倍,年均增长18.4%,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相比,年均增速高4.6个百分点,与西部开发之前的十年相比,年
社会保障为群众撑起“安全网”。
西部大开发以来,全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程加快,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铺开,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不断完善,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政策措施逐步完善,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弱有所济。
2009年末,全省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1.3万人,比1999年末增长41.2%,其中,在岗职工52.0万人,离退休人员19.3万人。
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6.0万人。
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60.5万人,其中,城镇单位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5.7万人,比1999年末增长5.0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6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34.3万人。
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2.1万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8.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