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青海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海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据青海省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该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发展平稳,社会各个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农业方面,2024年该省农作物总产量达到5513.3万吨,比上一年增长4.7%。

其中,粮食产量为2522.1万吨,增长5.2%;油料产量为177.5万吨,增长3.7%。

畜牧业方面,全省牲畜存栏量为5944.4万头只,增长1.2%。

渔业方面,渔业总产量为3.7万吨,增长7.2%。

工业方面,2024年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7%。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增长19.3%;其次是制造业,增长17.7%。

2024年全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8家,全年累计达到2155家。

能源产业方面,全省开发瓦斯井19口,产气量达到2264万立方米。

交通运输方面,青海省全年公路完成货运量为406万吨,增长1.9%。

铁路完成货运量为283万吨,增长18.7%。

民航方面,青海省民航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为162.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

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方面,2024年青海省基础教育投入继续加大,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共有281.2万名学生,比上年增长4.8%。

医疗卫生方面,全省共投入7241万元用于恶性肿瘤防控和艾滋病防控工作。

文化体育方面,全省共办各类专业艺术团589个,开展各种艺术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举办了青海湖国际汽车拉力赛、国际羊王系列赛等体育赛事。

该年青海省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在天然草场恢复建设方面完成投资达到9500万元。

水利方面,全省完成各类水利工程投资25.4亿元,治超市场流转3000平方公里。

总之,2024年青海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提升。

此外,教育、卫生、文化和体育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青海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2004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1 8:22:00200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紧紧围绕“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群策群力,开拓进取,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了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得到实惠的好势头,保持了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积极奋进的好势头。

一、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省生产总值465.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到8606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2%。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全省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特色经济发展活力旺盛,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贡献继续增大,第一产业增加值57.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27.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0.8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 、16.4% 、10.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3.0 :46.5 :40.5转变为12.4 :48.8 :38.8;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继续增强,工业化水平有新的提高。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进,资源开发步伐加快,总体产出效益提升。

落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增加。

二、农业和畜牧业全省“三农”工作力度加大,农牧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制定和落实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七项支农惠农政策,以更有力、更直接、更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三农”工作,实现了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种植养殖业、订单和设施农牧业的发展,规模效益不断上升;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工程稳步实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取得了新成效。

种植业获得好收成。

青海社会发展经济数据:17-7 青海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2

青海社会发展经济数据:17-7 青海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2
臧宝工业旅游景区 青海玉生琨昆仑玉文化景区 西宁市上山庄花海景区 西宁市慕容古寨景区 西宁市马佳肴民族文化产业园 西宁市鳌林景区 西宁市体育公园景区 2A级景区 玉树称多赛巴寺旅游景区 同德石藏文化旅游区 乐都瞿昙寺旅游景区 民和天井峡-松山原始森林风景区 化隆县雄先岗山生态旅游景区 化隆县阿河滩撒拉民俗村 乐都区农业示范园旅游景区 乐都区杨宗林场旅游区 乌兰县哈里哈图国家森林公园 都兰县海寺花海景区 甘德县直尕尔风景区 泽库县麦秀国家森林公园 阿尼格日佛景区 石沟寺景区 水峡景区 药草台景区 上北山省级森林公园 九寺掌旅游景区 黄河第一湾景区
17-7 续表2 Continued
景区名称
大通娘娘山景区 乐都区河湟碑林景区 久治县德合龙寺景区 西宁锦熙丰生态旅游景区 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 西宁湟源大黑沟旅游景区 青海大漠红枸杞工业旅游景区 久治白玉旅游景区 玛沁县喇日寺
格萨尔文化产业园旅游景区 河南县瀞渡工业旅游景区 民和县七里寺景区 青海牦牛文化博物馆暨
ed
地址
西宁市大通县桥头镇 海东市乐都区 果洛州久治县康赛乡 西宁市城东区 西宁市多巴镇 西宁市湟源县 海西州都兰县 果洛州久治县 果洛州玛沁县
黄南州河南县 民和县古鄯镇七里寺 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
青海省西宁Leabharlann 湟中县土门关乡 湟中县拦隆口镇 城中区同安路133号 南关街49号 海湖大道12号
玉树州称多县拉布村 海南州同德县河北乡 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 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 化隆县西部雄先森林公园内 海东市化隆县甘都镇 海东市乐都区 海东市乐都区中坝乡杨宗寺 海西州乌兰县城东北部约25公里处 海西州都兰县东行15公里左右 果洛州甘德县 黄南州泽库县 黄南州泽库县 海东市乐都区 海东市乐都区 海东市乐都区 海东市乐都区 海东市乐都区 海东市化隆县

青海省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青海省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青海概况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

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

全省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辖6州、1地、1市、51个县级行政单位。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2.76%。

周边与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四省区接壤。

青海省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

省会西宁市及海东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青海省境内多山多水。

主要山脉的主峰一般都在4500米以上。

昆仑山是青海山脉的主体,平均海拔5500米;唐古拉山横亘在青海西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位于青海西北部;此外,还有巴额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等著名山脉。

青海河流众多,境内大小湖泊2043个,水体总面积13665平方公里。

青海是一个资源富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3种居全国前10位,11种居全国首位。

建国以来,青海的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以科技、教育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资源开发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建成。

青海的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兰青、青藏铁路贯通全省东西,有8对客运列车通往北京、上海、西安、青岛、兰州、格尔木等大中城市。

公路运输已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运输网。

民航已开通西宁至北京、乌鲁木齐、兰州、西安、广州、成都、上海、沈阳、武汉、拉萨、格尔木等地的航班。

邮电、通信设备比较先进,西宁及大部分州、县的程控电话可直接通全国各地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多年来,青海的研究、教育、医疗、城市建设及环保事业等发展速度较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教育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青海省统计年鉴2024年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青海省统计年鉴2024年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一、年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量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衡量国民经济总量的主要指标,也是评估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的GDP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在年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量中起到主导作用。

2.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它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基础。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农牧资源,农业是青海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总量有着较大的贡献。

3.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等,是青海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铋、铜、锑等,大力发展工业,推动了国民经济总量的提高。

4.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包括交通、批发零售、金融、房地产、教育、卫生等行业。

青海省注重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动商贸、旅游、金融等领域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贡献不断增加。

5.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交通、能源等,为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年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指标1.经济增速:经济增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经济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不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青海省在资源、环境、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需求。

2.农业增速:农业增速是衡量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注重农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效益,并积极推动农牧业现代化。

这些举措使得农业增速保持稳定增长。

3.工业增速:工业增速是衡量工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工业增速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青海省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视和政策扶持。

4.服务业增速:服务业增速是衡量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青海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金融、健康等领域,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水平。

海东地区2006--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海东地区2006--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商品零售物价上涨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87%。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年末汽车拥有量1.95万辆,比上年增长8.3%。汽车客运量1179万人,增长5.1%,旅客周转量45954万人公里,增长5.5%;汽车货运量1102万吨,增长4.6%,货物周转量62947万吨公里,增长5.1%。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34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2.87公里。
2007年,全区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次党代会和地委委员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这两大主题,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工作全局,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真抓实干,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全区国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总量突破100亿大关。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493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22亿元,比上年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3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4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18.97%、38.15%、42.88%转变为19.81%、37.58%、42.61%。
八、教育和科技
全区各类学校1358所,在校学生28.12万人。其中:普通中学173所,招生人数37413,在校学生110388人,比上年减少433人;农职业中学7所,招生人数4612 ,在校学生7590人,比上年增加2470人;小学1150所,招生人数25220人,在校学生141853人;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862人;幼儿园24所,招生19330人,在园幼儿2052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2%。

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0. 0534
8
4 乐都县
- 0. 0433
- 0. 4246
- 0. 0827
9
5 互助县
0. 2088
- 0. 3844
0. 1475
5
6 化隆县
- 0. 4668
- 0. 6375
- 0. 4845
16
7 循化县
- 0. 5702
- 0. 4433
- 0. 5571
19
8 门源县
- 0. 4523
评价 ,并以判别分析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校验 。结合对应分析方法 ,在系统分析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
点和原因的基础上 ,探讨了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对应分析 “; 点 —轴系统”
中图分类号 :F127 ;C8
文献标识码 :A
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战略的实施 ,使位于远西部地区 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1] 。近 年来 ,青海各县市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属典型的区域 内发展不平衡的省份 ,如何客观 、准确地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状 况 ,找出省内各县市经济发展的差距及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 , 并进而确定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 题。
应主成分的方差 ,方差越大对总变异的贡献越大 ,则主成分的
p
线性表达式为 : Yi
=
∑ckj
·x
3 k
;在已确定的全部
p 个主成分中
k =1
合理选择少数 m 个来实现最终的评价分析 ,一般用方差贡献
率 dj 解释主成分 Yi 反映的原始信息量大小 , m 的确定以累
m

青海解放70 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启示

青海解放70 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启示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自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到2019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

70年来,青海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化,实现了经济建设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转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由总体小康向中上等收入水平的转变,实现了生态环境由总体恶化向重点功能区明显好转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由相对滞后向全方位拓展的转变,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前景。

回顾青海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深刻总结70年沧桑巨变的历史逻辑,对于奋力谱写新时代新青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必须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谱写中国梦的青海新篇章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70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牢植根于青海大地,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各族人民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以小财政托起大民生,集中全省75%以上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高质量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高水平均衡发展社会事业,高层次完善民生改善保障机制,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了青海经济发展的人间奇迹。

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515元、10393元,分别是1980年的58.6倍和51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2295.95亿元,是1949年的0.2万元的1.15亿倍。

2018年,就业人员由1949年的63.82万人增加到333万人,全省汽车拥有量每百户家庭达到34辆。

坚决推进和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以来,全省累计减贫44.3万人,脱贫摘帽25个贫困县(市区),1452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3.2%下降到2018年的2.5%。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时刻牢记党的初心使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大的经济任务和重要的政治任务,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才能为谱写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中国梦开辟光明前景。

社会经济概况—贵德县

社会经济概况—贵德县

2.1.1社会经济概况2.1.1.1乡村基本情况贵德县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境东北部,全县辖4镇3乡,包括:河阴镇、河西镇、拉西瓦镇、常牧镇、河东乡、新街回族乡、尕让乡。

县人民政府驻河阴镇,镇区占地面积961公顷,总人口29101人。

全县共119个村民委员会,自来水受益村113个,通电话的村106个,通有线电视的村46个。

2.1.1.2人口与就业2011年年末,全县总人口10.12万人(女5.04万人),总户数3.34万户。

其中乡村人口8.63万人,户数2.09万户。

单位从业人员3845人(女1613人),第二产业206人,第三产业3401人;乡村从业人员4.69万人(农林牧渔业2.00万人)。

2.1.1.3综合经济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194889.0万元。

第一产业增加值20004.0万元,其中农业10634.0万元,林业711.0万元,牧业8006.0万元,渔业65.0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588.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1693.0万元,其中工业93414.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3192.0万元。

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1847.0万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31万元,各项税收7193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3737万元。

另外,农林水事务支出19071万元,科学技术支出74万元,医疗卫生支出5147万元,教育支出23099万元。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03063.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2884.0万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874.0万元,涉农贷款24899.0万元。

贵德县境内公路里程1340公里。

民用汽车拥有量2834辆,固定电话年末用户11000户,农村电话用户5700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57296户,互联网宽带拉入用户2800户。

全县用电量7807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1613万千瓦时,居民生活用电量2482万千瓦时。

农业方面:农业机械总动力9.1万千瓦特,化肥使用量(折纯量)1621.20吨,农药使用量28.60吨,地膜使用量8.50吨,有效灌溉面积7217.0公顷,机电排灌面积3250.7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3951.7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49.6公顷(其中小麦5586.9公顷,玉米208.2公顷),油料播种面积3649.6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479.5公顷。

青海社情民意调研报告

青海社情民意调研报告

青海社情民意调研报告
根据近期对青海省进行的社情民意调研,以下是调研结果的综合报告。

一、社会发展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青海省社会发展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

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基本面平稳。

二、教育领域
在调研中发现,青海省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学校建设不断提升。

但仍有少部分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卫生与医疗
卫生与医疗领域的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疗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然而,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以及医疗设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就业与收入状况
青海省就业形势相对较好,有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

但仍有一些劳动力待就业。

另外,调查显示工资水平在整体上有所增长,但仍有一部分民众反映收入水平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

五、生态环境保护
青海省一直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通过调研发现,该省的生态环境状况整体较好,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然而,仍有少数
地区存在着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六、民生事业改善
民生事业改善是调研的一个重点。

调查结果表明,青海省在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有了一定进展,但在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福利方面仍存在待改善的问题。

综上所述,青海省在经济发展、教育、医疗服务、就业与收入状况、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然而,仍需要继续加强基层医疗服务、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民生事业的改善,以推动青海社会民生的长期健康发展。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1-9月经济形势分析及四季度工作建议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1-9月经济形势分析及四季度工作建议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1-9月经济形势分析及四季度工作建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1.08•【字号】青政[2007]65号•【施行日期】2007.11.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1-9月经济形势分析及四季度工作建议的通知(青政[2007]65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全省1-9月经济形势分析及四季度工作建议》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二00七年十一月八日全省1-9月经济形势分析及四季度工作建议一、1-9月全省经济运行形势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工作全局,真抓实干,千方百计克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和困难,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呈现出持续增长、效益提高、结构改善、活力增强的特点。

1-9月完成省内生产总值532.98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

其中,一产完成增加值 47.81亿元,增长5.1%;二产281.92亿元,增长15.2%;三产203.25亿元,增长11%。

(一)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到位,加之全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较好,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丰收大局已定。

截至9月底,已收获各类作物61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50万亩,油料作物220万亩,其它农作物40万亩。

特色作物总面积达到60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

从已收获作物产量情况看,单产水平好于上年。

预计全年粮食总产95.1万吨,油料总产32.9万吨,蔬菜总产 9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6.63万吨、5.8万吨和6.5万吨;截至9月底,全省草食畜共产各类仔畜878.07万头(只),繁活783.5万头 (只),共计多活少死16.8万头(只)。

21世纪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考

21世纪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考

21世纪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思考摘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推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既面临良好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挑战。

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既需要国家的大力帮助,也需要民族自治地方自身的努力。

具体作法有四:加快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强化政策支持;进一步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新世纪;青海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青海省地处青海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市、区)第四位,全省辖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1地、1市、46个县(市、区、行委),其中,包括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及28个少数民族乡。

共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独有的少数民族。

2010年底,全省总人口562.67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4.32万。

新世纪以来,青海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全面进步,但由于多种原因,在发展中面临不少问题,需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本文就此谈谈粗浅认识。

一、青海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21世纪以来,青海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有了进一步改善。

呈现出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进入了建国后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快、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据有关数据,青海省6个民族自治州的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17.01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530亿元,增长了2.43倍,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由2001年的38.9%提高到2010年的39.3%。

人均GDP由2001年的7205元增加到2010年的27800元,是同期全省人均GDP 的1.15倍,全省6个民族自治州地方的一般预算收入保持着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5.16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0亿元,增长了6.75倍,占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由26%提高到36.3%。

2002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1 8:20:002002年,我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的方针政策,坚持与时俱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奋力拼搏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城乡各地的面貌发生了新变化。

一、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国民经济持续在高平台上增长。

2002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41.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超过了年初预定的GDP增长10 %的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24元,比上年增长11.2%,总体上接近小康水平。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

全省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不断壮大,特色经济的份额继续增加;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向多样化转变。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构成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8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2.58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3.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 %、16.4 %、10.8 %。

一、二、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分别由1997年的20.1%、39.0%、40.9%和2001年的14.2 %、43.9%、41.9%转变为13.2 %、44.7%、42.1%;对经济增长率的拉动力,第一产业减弱,第二、三产业增大,标志着全省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化水平提高。

地区经济结构向突出各自特色优化升级,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增强。

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0%,个体私营和外商投资经济发展活力旺盛。

二、农牧业2002年,全省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继续扩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面,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订单和设施农牧业,积极落实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农牧业潜在优势不断显现,成为近年来整体生产水平提高快、农牧民受益好的年景。

种植业结构调整见成效。

2001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2-1 8:17:002001年是进入新世纪和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我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共同努力,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继续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成就。

一、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01年全省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00.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超过了年初预定的GDP增长9.5%的计划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732元,比上年增长10.6 %。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进一步壮大,特色经济的份额增加,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构成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79亿元,比上年增长5.8%,比重由上年的14.6%下降为14.2%;第二产业增加值13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比重由上年的43.3%上升到44.0%;第三产业增加值12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比重由上年的42.1%下降为41.8%;一、二、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拉动力,分别为0.8 %、6.7 %、4.5 %。

二、农牧业2001年,全省各地和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订单农业”,积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落实,不断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前两年农牧业因灾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扭转,出现了恢复性的较快增长势头。

种植业获得好收成。

在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中,特色和优质产品增加。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99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97%,总产量103.20万吨,比上年增产24.79 %;油料种植面积16.87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1.95%,总产量23.00 万吨,比上年增产18.56%;蔬菜种植面积1.78公顷,比上年增长12.66%,总产量63.72万吨,比上年增产5.71%。

新时代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新时代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新时代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新时代的青海那可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呀!就好比一辆飞速奔驰的列车,正带着青海冲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咱就说青海的经济发展,那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啊!以前提起青海,可能大家想到的就是那茫茫草原和成群的牛羊。

可现在呢,各种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你看那些高科技园区,里面都是一群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人,他们就像一群小精灵,在为青海的经济腾飞贡献着力量!比如说,那个搞新能源研发的小伙子小周,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他研发的成果说不定哪天就能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呢!
再说青海的社会发展,也是让人惊喜连连啊!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孩子们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人们看病不再是难事。

还有那基础设施建设,路越来越宽,桥越来越多,就像给青海这个大巨人搭建了更坚实的骨架。

咱们小区的张大爷就经常感慨:“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呀,我们那时候哪能想到有这样的日子啊!”
青海的生态环境那就更不用说了,那可是我们的宝贝呀!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这可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

就像一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祖国的西北部。

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新时代的青海经济社会发展那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

我们要一起为青海加油,为青海喝彩,让它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我相信,青海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调研报告青海

调研报告青海

调研报告青海调研报告:青海一、引言青海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青海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青海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其旅游资源、经济发展、社会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并为青海的发展和推广提供参考。

二、景点与旅游资源青海拥有众多的自然景点和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青海湖、茶卡盐湖、敦煌莫高窟等。

青海湖是中国四大内陆湖之一,以其秀丽的风景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茶卡盐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沙质盐湖之一,拥有壮美的沙丘和纯净的盐湖。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以其丰富多彩的壁画和佛教艺术而闻名。

这些景点都体现了青海独特的自然美和人文魅力,对于青海的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经济发展青海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牧业和资源开发。

青海盛产稀有的金属矿石、能源资源和优质的农畜产品。

在近年来,青海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新能源产业,取得了较显著的发展成果。

青海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为青海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青海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也取得了成效,成为中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之一。

这些经济发展成果为青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社会状况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以汉族、回族、蒙古族和藏族人口最多。

青海的社会状况相对较好,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

教育方面,青海开展了大规模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了人民的受教育水平。

医疗方面,青海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医院和卫生机构,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基础设施方面,青海加大了对交通、通信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便利度。

青海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和宗教事务管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五、发展机遇与挑战青海作为一个地理位置偏远的省份,旅游资源和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

然而,青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青海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概况人口青海人口总量少,是全国人口密度极低的省份之一。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青海省每平方公里仅为7.9人,人口密度仅相当于全国人口平均密度的5.7%,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高于西藏,位列第30位。

但省内地区间人口分布差异很大,呈明显的东稠西疏的特点。

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土地面积仅占青海省面积的2.89%,却集中了青海省64.1%的人口,平均每平方公里174.75人,比全国人口平均密度高34.75人;6个民族自治州土地面积占青海省面积的97.11%,而人口只占青海省总人口的35.9%,平均每平方公里仅2.91人。

2011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568.17万人。

其中:城镇262.6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6.2%,乡村305.55万人,占53.8%;民族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青海省有6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青海省总面积98%。

居住有汉、藏、回、蒙古、土、撒拉族等全国所有56个民族中的54个。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青海省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6.98%,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低于西藏和新疆,位列第3位,高于广西、宁夏、内蒙古等自治区。

2011年末,少数民族人口266.9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7.0%。

文化程度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青海省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3年,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6.15年增加了1.48年。

接受小学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由2000年的66.3%上升到2010年的79.7%,提高了13.4个百分点。

综合经济 2011年,青海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4.3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44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39.10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增加值540.18亿元,增长9.7%。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0.0︰55.1︰34.9调整为2011年的9.5︰57.5︰33.0。

全年青海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0.40亿元,比上年增长31.9%。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1.79亿元,增长37.7%;中央一般预算收入118.60亿元,增长25.2%。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67.42亿元,比上年增长30.1%。

其中,教育支出102.89亿元,增长24.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00亿元,增长30.3%;医疗卫生支出50.47亿元,增长29.9%;节能保护支出41.84亿元,增长14.8%;农林水事务支出104.91亿元,增长50.8%;交通运输支出148.62亿元,增长2.2倍;住房保障支出112.92亿元,增长84.8%。

农牧业 2011年青海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0.05万亩,比上年增长2.0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9.12万亩,增长1.7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76.32万亩,增长5.23%;蔬菜播种面积63.06万亩,增长4.89%。

全年粮食产量103.36万吨,比上年增长1.3%;油料产量36.07万吨,下降2.3%;蔬菜产量143.6万吨,增长6.8%;豆类产量7.27万吨;药材产量2.13万吨;核桃产量43.61万吨。

粮食、蔬菜产量是2000年以来最高的年份,并且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突破百万吨。

全年肉类总产量28.84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1.9%。

工业与建筑业 2011年,青海省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0%。

其中,轻工业增长19.0%,重工业增长19.0%;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非公有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9.8%,非公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占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1%,比重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全年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90.6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实现利润202.89亿元,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175.81亿元。

全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手工毯5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1%;机制毯456万平方米,增长1倍;制帽6001万顶,增长19.4%;洗煤649万吨,增长1.23倍;天然原油195万吨,增长4.8%;天然气65亿立方米,增长15.9%;原盐153万吨,增长11.8%;焦炭95.6万吨,增长29.1%;纯碱133万吨,增长78.0%;精甲醇35.5万吨,增长53.1%;多晶硅511.6万千克,增长1.73倍,铝合金15.3万吨,增长32.6%;碳化硅37.6万吨,增长41.7%。

2011年,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3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

建筑业竣工产值150.15亿元,增长1.1倍。

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40个。

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开发 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4.31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365.99亿元,比上年增长45.0%,增幅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位。

在全社会投资中,城镇投资1187.75亿元,增长33.5%;农村投资246.56亿元,增长38.0%。

从投资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821.49亿元,增长27.4%;民间投资559.19亿元,增长39.0%;港澳台及外商投资53.63亿元,增长1.5倍。

从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分别为90.82亿元、668.52亿元和674.97亿元,分别增长17.0%、43.8%和28.3%。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4.77亿元,比上年增长33.8%。

其中:商品住宅投资90.20亿元,增长19.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9.05亿元,增长83.5%。

房屋施工面积1659.03万平方米,增长16.5%;竣工房屋面积505.91万平方米,增长89.0%。

商品房销售面积348.20万平方米,增长23.9%;商品房销售额114.16亿元,增长35.3%,其中现房和期房销售额分别占商品房销售额的13.8%和86.2%。

玉树灾后重建取得重大成效自重建至2011年11月25日,玉树灾后重建累计完成投资208.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3.4%。

其中:农牧民住房完成投资33.06亿元(不包括加固维修0.46亿元),城镇居民住房完成投资34.32亿元(不包括加固维修0.54亿元),公共服务设施完成投资38.02亿元,基础设施完成投资80.96亿元,生态环境完成投资0.83亿元,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完成投资1.79亿元,和谐家园完成投资5.97亿元,其他投资12.95亿元。

2011年当年完成投资158.8亿元,玉树灾后重建走过了“关键之年”,在灾后重建带动下玉树州属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社会主义新玉树的框架初步显现。

国内外贸易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

按销售地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1.84亿元,增长17.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3.01亿元,增长14.2%。

全年进出口总额9.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1%。

其中,出口额6.62亿美元,增长41.9%;进口额2.62亿美元,下降18.8%。

主要出口产品中,硅出口额增长45.3%,山羊绒出口增长1.01倍,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增长65.1%,地毯出口增长1.06倍,帽类增长33.0%。

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个。

合同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3.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69亿美元。

交通邮电 2011年,青海省铁路营运里程达1667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6公里;公路通车里程64280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095公里;民航通航里程37612公里,比上年末增加5010公里。

全年完成客运量1.1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5%,其中,铁路增长9.9%,公路增长8.3%,民航增长19.7%。

完成货物运输量1.28亿吨,增长11.8%,其中,铁路增长10.6%,公路增长12.4%。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47.99亿元,比上年增长26.7%。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61.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1%;固定电话用户104.2万户,增长1.0%。

电话普及率100.6部/百人,比上年提高10.7部/百人。

互联网用户42.1万户,增长19.3%,其中宽带用户41.6万户,增长19.2%。

3G用户42.6万户,增长2.0倍。

旅游 2011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12.3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18%,其中,国内游客1407.2万人次,增长15.2%;入境游客5.17万人次,增长10.5%。

旅游总收入92.3亿元,增长30.0%,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658.5万美元,增长30.0%。

教育科技 2011年,青海省有研究生培训单位5个,在学研究生2437人;普通高等教育院校9所,在校生5.8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0所,在校生8.01万人;普通高中112所,在校生10.69万人;初中学校304所,在校生22.34万人;小学1533所,在校生51.1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232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39万人,比上年增加2.19万人。

2011年,青海省学龄儿童入学率99.7%,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普通初中毛入学率109.3%,提高5.7个百分点。

全年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3项,比上年增加73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9项,应用技术成果291项,软科学成果13项。

专利申请732件,比上年增加13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04件,增加11件,发明专利授权70件,增加29件。

签订技术合同525项,成交金额16.9亿元,比上年增长47.0%。

青海省有天气雷达观测站点11个,县级以上卫星云图接收站点52个,地震台站50个,地震遥测台网3个。

文化2011年末,青海省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9个;文化馆55个,公共图书馆48个,博物馆20个;广播电台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1.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电视台7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全年出版杂志、报纸、图书分别为53种、27种和861种,出版量分别为336万册、10154万份和1266万册(张)。

卫生 2011年末,青海省拥有卫生机构1646个,床位数2.18万张。

其中,医院132个,床位数1.81万张;卫生院405个,床位数3141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5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2个。

卫生技术人员28680人,其中,执业医师10330人,注册护士8240人。

青海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报告率和有效处置率均为100%。

人民生活 2011年,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3.31元,比上年增长12.6%,人均消费性支出10955.46元,比上年增长14.0%,恩格尔系数为38.9%,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98平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