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课题组成人员

一、课题组高级顾问

苏森,副省长,青海省人民政府。

白和金,院长,原计委秘书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温成学,主任,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罗朝阳,副主任,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张文林,副主任,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二、课题指导讨论小组

慕海平,研究员,科研部副主任,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李文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

王仰麟,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盖文启,博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系。

梁本凡,研究员,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中心。

三、课题负责人

(一)课题组长

费洪平,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博士,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

(二)课题副组长

王岳平,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

姚海瑜,处长,经济师,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规划处。

杨汝昆,处长,经济师,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处。

四、课题组成员

王亚平,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王远京,副研究员,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

李淑华,助研,硕士,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

任旺兵,副研究员,室副主任,博士,国家计委产业发展所。赵锡嘏,原副所长,高级经济师,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鲁水清,处长,副研究员,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宋金平,博士,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李利锋,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

段宇军,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规划处副处长。

余静,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处经济师。

陈昌正,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处经济师。

王莉辉,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规划处。

那海生,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规划处。

目录

第一章青海省特色经济发展特点及评价

一、青海经济发展现状特点

二、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竞争优势

三、青海发展特色经济面临的困

第二章青海省特色经济发展功能定位

一、国外新的环境条件与青海特色经济的功能定位

二、国内新的环境条件与青海特色经济的功能定位

三、西部大开发与青海特色经济的功能定位

四、青海特色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

第三章青海省发展特色经济的基本思路

一、青海省特色产业分析与评价

二、青海省发展特色经济的指导思想

三、建立和发展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体系

第四章青海省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大盐湖产业链

二、水电──铝产业链

三、油气开发及加工产业链

四、特色农业产业化链

五、特色旅游产业链

六、青海特色核心项目选择

第五章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政策措施

一、争取国家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特色经济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快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青海发展特色产业

四、加快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经济活力

五、抓住加入WTO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六、加速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构建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及对策研究

目录

一、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二)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青海省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的条件

(一)独特的环境、资源为发展特色农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发展特色农牧业带来了历史机遇(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发展特色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加入WTO对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的影响

四、青海省特色农牧业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基本思路

五、青海省特色农牧业发展内容和布局

(一)种植业

(二)畜草业

(三)冷水鱼养殖业

(四)林果业

六、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积极制定有关政策,支持特色农牧业发展

(二)创建名牌战略,实施产业化经营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四)建立完善的特色农牧业社会化服务化体系

(五)狠抓农牧业技术创新,提高高原特色农牧业效益

一、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青海省特色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农牧民主动适应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使农牧业单一生产结构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分散型向集约型、产品型向商品型转变,加之农牧业技术成果的普遍应用,使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优质农牧产品和主导产业。

1、特色种植业初具规模

(1)加大了“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和品质改良工作。青海生产的油菜籽粒饱满、出油率高(青海春油菜单产居全国之首,含油率高达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个百分点),品质优,无污染,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同时油菜产品中富含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因而市场前景广阔。1999年全省种植面积142.06千公顷,总产量达到27.85万吨。经过科技工作者多年努力,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已选育出“双低”杂交油菜331和青油14号等优良品种,这两个优良品种在1999年推广面积达35千公顷以上,最高单产可达250公斤左右。“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已超过油菜种植面积的25%,去年仅此一项新增效益2000多万元。根据市场需求,青海省已将“双低”油菜作为十六项重点技术项目进行推广。通过建立高产示范田、科技示范区等手段,努力扩大“双低”油菜种植面积,已形成以互助为龙头,辐射大通、乐都、湟中、湟源等县的“双低”油菜种植基地。“双低”油菜深加工方面已取得了初步进展,互助已建成油菜深加工企业一座,年产1000多吨。

(2)青海生产的蚕豆籽粒饱满,无虫蛀,粗蛋白高达28.2%,远销日本,韩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蚕豆市场前景十分诱人。目前,全省已将蚕豆作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作物进行扶持和推广,现在种植面积达24.46千公顷。推广的青海3号、9号等系列蚕豆新品种,年产蚕豆7.75万吨。主要集中分布在海西和西宁地区的湟源、湟中各县,蚕豆生产已成为我省种植业调整的重要内容。蚕豆深加工刚刚起步。

(3)无公害反季节蔬菜。1995年以来,全省紧紧围绕《青海省“茶蓝子”工程建设总体规划》提出的增加总量、提高自给、繁荣市场的目标,按照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思路加大了工作力度,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几年改进栽培技术,大力推广保护地栽培,使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到目前,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5千公顷,总产量46.24万吨。其中西宁地区种植面积3.2千公顷,总产16.55万吨,分别占全省的25.65%和35.99%;乐都种植面积4.48千公顷,总产18.2万吨,分别占全省的35.98%和39.34%,格尔木地区种植面积706.7公顷,总产3.58万吨,分别占全省的5.65%和7.74%。基本上形成了以乐都、西宁、格尔木三点一线的生产格局,构成了全省蔬菜产业的主体。全省已先后建立起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菜篮子”商品基地、规模示范园(区)。据统计,已建成15公顷以上集中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13处,10公顷以上的43处。并拟将柴达木建成莴笋、大蒜生产基地,主要产品销往外省。随着蔬菜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蔬菜生产由以供应当地市场为主,开始向国内外市场拓展;由零散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1999年全省外销地产蔬菜6000吨,今年春节前,乐都韭菜经新疆销往俄罗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