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学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泰山记

【学习目标】

1.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2.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3.体味作者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学习本文烘托手法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本文简练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二、背景链接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三、相关知识

1.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他们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主张古文“清正雅洁”。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人称桐城派。

2.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四、文化常识

1.泰山在山东省中部,古称东岳,别称岱岳、岱宗,与南岳衡山(在湖南)、西岳华山(在陕西)、北岳恒山(在山西)、中岳嵩山(在河南)并称五岳,而泰山居东,突兀挺拔,雄伟壮丽,被尊为“五岳独长”“五岳独尊”。

泰山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累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岚光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成为我国山水名胜的集大成者。

2.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3.戊申晦五鼓

戊申,以干支来纪日,这一天又是月末,故称“晦”(古时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五鼓,也就是五更天。古时夜击鼓报更,故以“鼓”为更的代称。

(二)语言建构与应用

一、认读字音

(1)汶.水(wèn)(2)济.水(jǐ)

(3)磴.(dènɡ)(4)徂徕

..(cú)(lái)(5)皓.(hào)(6)绛.(jiànɡ)

(7)鼐.(nài)(8)罅.(xià)

(9)樗蒱

..(chū)(pú)(10)岱.祠(dài)

二、积累名句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三)总览全文

(四)精读课文

一、诵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________________

(2)当.其南北分者________________

[明确](1)阳、阴: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西、东:分别指向西、向东,名词用作状语。(2)当:在,正。

2.翻译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译文:

[明确]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判断句)

环节二分析文意

3.对文章第一段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是写登上泰山之前看泰山,是高瞻远瞩,山外看山,使读者在入泰山探胜地之前,就先产生一种气势雄竣的总体感受。

B.这段文字中点出古长城,表明泰山曾是古代两国的边界,并且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从而进一步突出泰山的地位。

C.文章先写汶水和济水分流,再写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然后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D.日观峰是以古长城为参照来写的,作者写日观峰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做好了铺垫。

[明确]选B.文中点明古长城是为了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交代古长城是两水的分界线,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二、诵读第2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乘.风雪________________

(2)至于

..泰安________________

(3)越长城之限.________________

(4)是月丁未

..________________

(5)余始循.以入________________

(6)及既上.________________

(7)苍山负.雪________________

(8)明烛.天南________________

[明确](1)乘:趁,冒着。(2)至于: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表示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情。(3)限:界限,这里指城墙。(4)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5)循:顺着。(6)上:登上山顶。(7)负:背负。(8)烛:名词作动词,照。

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余始循以入。

译文:

(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译文:

(3)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译文:

[明确](1)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省略句)

(2)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判断句)

(3)现在我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定语后置句,“限当道者”是“崖”的定语)

环节二分析文意

6.列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答:

[明确]“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

“历”“穿”“越”“至”,一气读来让人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览胜。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7.下面对这段文字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B.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

C.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时的激动心情。

D.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描述了登山后的激动心情。

[明确]选A.梳理段意,很容易得出答案。

三、诵读第3段,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