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城市规划

合集下载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实施细则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l37—90;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城市建设部分》7.《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2007版)8.《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9.《绵阳市市区近期建设规划》;10.《绵阳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1.《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2.《绵阳市基础设施发展规划》13.《绵阳市总体规划(2007-2020)》14.《绵阳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二条:规划范围1.城市总体规划范围:绵阳市下辖两行政区(涪城区、游仙区)、七开发区(高新区、科创园区、农科区、经开区、仙海区、游仙经济试验区、金家林区)六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安县、北川县、平武县),并代管江油市和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

全市现有乡镇建制276个,其中乡133个,镇143个,农村村委会3370个,村民小组26867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9个,城镇社区居委会388个,居民小组2121个。

幅员面积2 万平方公里,辖9 个县市区,总人口540 万。

城市建城区面积103 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06 万。

2.城市建设规划范围为:由涪城中心片区、御营坝片区、韩家——沈家坝片区三部分组成,规划总面积13.78平方公里。

人口约32.5万人,其中涪城中心片区19万人,御营坝片区7万人,韩家脊——沈家坝片区6.5万人。

第三条:规划期限近期:2011-2014年中期:2015-2020年远期:2021-2031年第四条:规划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自然条件,在空间上跨越了高平坝发展的传统模式,使城市跃上台地发展,既节约耕地资源,又使城市空间更为紧凑。

绵阳市交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

绵阳市交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

绵阳市交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按照“外部畅通、内部联通”要求,持续用力推进交通建设攻坚大会战,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发展战略,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构建外畅内联、功能完善、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依托国家“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着力构筑以铁路、公路、航空等为主的“南北畅达、东西贯通”的“四向八射”综合立体运输大通道空间格局。

强化京昆通道运输能力,提升南北向开放水平,北向衔接京津冀、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南向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东盟及南亚地区;拓展东西向通道运输能力,东向沟通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区,西向连接“一带一路”、中亚及西亚地区。

构建“一纵一横两联”铁路网。

建成成兰铁路绵阳段,规划建设绵遂内铁路,规划论证重庆至遂宁至绵阳高铁绵遂段,形成兰渝高铁新通道,构建“十”字型铁路主骨架。

配合国家规划研究西成客专新通道,畅通南北交通主轴线,巩固区域性铁路枢纽地位。

构建“一环九射六联”高速公路网。

建成九绵高速公路,形成西北出川新通道。

建成广平、中遂高速公路,推进三大、南盐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提升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

建设成绵扩容、绵苍、绵广扩容等高速公路,强化南北向通道供给能力。

开展盐亭至茂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规划研究绵遂高速扩容。

确保实现县县通高速,力争实现有条件的县通两条以上高速公路。

打造区域航空枢纽。

建成南郊机场T2航站楼,提升机场服务能力,力争引进基地航空公司,织密国内航线网络,提升航空客货运力,构建成渝地区航空副中心和航空旅游集散地。

开展绵阳机场迁建前期研究。

加强与成都、重庆国际枢纽机场协同发展,打造成渝地区千万级国际机场和航空次枢纽,巩固绵阳在双城经济圈内的航空“第三城”地位。

建成北川通用机场,规划建设三台、江油、平武、盐亭通用机场,逐步建成覆盖主要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等区域的临时起降点,形成“1+5+N”民用航空体系[30]。

绵阳市二环路四期规划方案调整公示

绵阳市二环路四期规划方案调整公示

绵阳市二环路四期规划方案调整公示
一、调整范围
本次规划调整范围位于绵阳市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绵安快速通道(裕都大道)以北,金家林东街以东,总面积约1.57平方公里(约2360亩)。

二、调整内容
01落实现状金西湖西路,周边用地相应微调。

02金西湖北路北部科研用地/其他商务设施用地、广场用地等调整为二类城镇住宅用地。

03扩建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菜市场叠建。

增配公共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

04依据现状优化金西湖水域、公园绿地及商业用地布局。

三、公告情况说明
(一)规划修改申请主体:中国(绵阳)科技城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管理委员会。

(二)依据城乡规划法及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要求对绵阳总部经济试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优化调整方案进行公告。

(三)本规划依据已批准的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关专业专项规划及相关法规政策等制定,图中未注明的其他控制要求,按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其他相关规定执行。

(四)本规划公告信息与现有国有土地使用证所规定的土地使用性质不一致时,本规划所示的土地用途应视为政府对该地区发展的
引导。

(五)本版公告的规划内容以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存档备查的相关控制性详细规划最新版本为准。

(六)根据国家有关保密规定,涉及保密内容不予公告。

(七)本规划最终解释权属绵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城市规划编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城市规划编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城市规划编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11.01•【字号】绵府办发〔2016〕63号•【施行日期】2016.1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城市规划编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绵府办发〔2016〕6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科技城管委会,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绵阳市城市规划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六届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11月1日绵阳市城市规划编制管理暂行办法为规范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工作,按照《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结合绵阳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中心城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规划的组织编制、审批、修改,均应遵守本办法。

绵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区域内的村镇规划编制按照《绵阳市市辖区村镇规划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条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辖区城市规划编制的综合管理。

各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各镇乡人民政府及相关单位(以下统称“规划组织编制单位”)依法参与相关城市规划的编制。

第三条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具体工作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承担。

第四条省级及以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由相应的规划组织编制单位组织编制。

第五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

第六条城市重要地段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一般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可由有关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编制。

关于《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版)修订情况的说明资料

关于《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版)修订情况的说明资料

关于《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版)的修订情况说明为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制度、适应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建设美丽绵阳,我局制订了《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6版),在《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3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十六处修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与国家、地方法规同步更新(共8处调整)调整一原13版规定第八章第一百八十一条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调整为:第一百八十二条在本规定印发前,地块已出让的可按出让时的规划条件对应的技术规定版本执行;旧城改造项目可按政府批复时间对应的技术规定版本执行。

第一百八十三条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理由及依据:为保证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延续性、减少16版规定印发后可能产生的矛盾,对16版规定执行有关事项进行明确。

调整二原13版规定第二章第八条表2-1注2.当商业金融业用地兼容居住时,居住建筑面积必须<计容建筑面积的50%,且应为城市无偿提供不低于净用地面积5% 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全民健身空间、绿化广场等);当控规中明确表示居住用地兼容商业时,则兼容的商业建筑面积须<计容建筑面积的50%,且必须提供集中绿地及全民健身活动场地;控规中未明确表示时,居住用地一般可兼容部分商业用地,兼容的商业建筑面积≤计容建筑面积的15%(规划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调整为:2.当商业金融业用地兼容居住时,商业建筑面积必须>计容建筑面积的50%;当控规中明确表示居住用地兼容商业时,居住建筑面积须>计容建筑面积的50%;控规中未明确表示时,居住用地一般可兼容部分商业用地,兼容的商业建筑面积≤计容建筑面积的15%(规划有特殊要求的除外);根据城市规划需要,在土地出让时应明确为城市提供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全民健身空间、绿化广场等内容)。

理由及依据:规范语句,使表述更严谨。

此外,原文“应为城市无偿提供不低于净用地面积5% 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全民健身空间、绿化广场等)”的要求无法律依据,故调整为引导性的“鼓励为城市提供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全民健身空间、绿化广场等)”。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新版)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新版)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确保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城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

城市规划管理区划分为:旧城区(含商业中心区、中央商务区)和新区。

(详附图:绵阳市城区分区及高度分区控制图)。

第三条城市规划管理应符合批准的详细规划。

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区域,重大项目应经规委专家组咨询后报政府批准执行,一般项目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编制详细规划,规委专家组咨询重大项目时,本规定可作为参考条件。

第五条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按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六条城市用地规划管理中,对用地性质的确定应依据已批准的详细规划。

未制定详细规划的,按已批准的上一级规划执行。

第七条建设用地的划分、使用可遵循土地兼容性原则,详细规划已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未制定详细规划或详细规划未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本规定表2-1《城市建设用地兼容表》的规定执行。

城市建设用地兼容表表2-1居住用地公建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第一类第二、三类商贸办公教科文卫一类二、三类普通危险品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其他交通设施用地绿地序号兼容性质用地性质R1R2、R3C1。

C2C3。

C4M1M2。

M3W1W2U G1居住用地R√√△×××××√△√2商业、金融业用地C2×√√△××√×√×√3行政办公C1×√√△××××√×√4教科文卫用地C3××△√××××√×√5工业用地M××××√√√×√△√6仓储用地W××××√△√√√△√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注:√兼容、×不兼容、△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根据规划管理要求具体确定;绿地、广场可兼容少量的商业服务及配套设施;工业用地、科教文卫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仓储用地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适量农村居民点。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绵阳市人民政府二O一二年九月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编制单位:绵阳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国土资源局技术编制单位:四川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规划编制日期:二O一二年九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一节规划目的 2第二节规划任务 2第三节规划范围 2第四节规划期限 3第五节编制依据 3第二章规划背景 6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 6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7第三节区位条件和战略地位分析8第四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10第五节土地利用的特点11第六节本轮规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2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及目标15第一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15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17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9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23第一节总体结构调整23第二节适度调整农用地结构23第三节优化建设用地结构25第四节适度调整其他土地结构28第五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29第一节土地利用布局总体原则29第二节优先安排基础性生态用地29第三节保持耕地与基本农田稳定31第四节优化安排城镇工矿用地32第五节协调安排基础设施用地34第六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39第一节基本农田集中区39第二节一般农业发展区40第三节林业用地区41第四节牧业用地区41第五节城镇发展区42第六节独立工矿区43第七节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43第八节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44第九节区县土地利用调控44第七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50第一节允许建设区50第二节有条件建设区51第三节限制建设区52第四节禁止建设区52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54第一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54第二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的主要任务55 第三节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及用地布局55第四节中心城区管制分区57第九章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安排60第一节加强农用地和基本农田保护60第二节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63第三节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规模布局65第十章土地整治安排68第一节土地整治方案的原则68第二节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分析69第三节土地整治重点区域71第四节土地综合整治的途径72第五节土地综合整治的保障措施72第十一章近期规划安排77第一节近期规划原则77第二节近期土地利用目标77第三节近期主要重点项目用地情况78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79第一节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行政管理措施79第二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81第三节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83第四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基础保障84第五节扩大规划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85第十三章附件86第一节附表1至表11 86附表1 绵阳市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表87附表2 绵阳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88附表3 绵阳市各县(区)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表90 附表4 绵阳市各县(区)建设用地指标表91附表5 绵阳市各县(区)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92附表6-1 绵阳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省级及以上)93附表6-2 绵阳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市级)101附表7 绵阳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105附表8 绵阳市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表106附表9 绵阳市各县(区)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107附表10 绵阳市各县(区)园地、林地及牧草地控制指标表108附表11 绵阳市各县(区)灾后重建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109附表12 绵阳市各县(区)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110第二节附图1至图8(图集) 111前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是统筹安排各行、各业用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是推进依法行政、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保障。

绵阳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7—2020)(送审稿)

绵阳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7—2020)(送审稿)

绵阳城市地名总体规划(2017—2020)(送审稿)绵阳市民政局西南科技大学二○一七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地名规划体系 (6)第三章城市地名命名规则指引 (10)第一节地名命名基本规定 (10)第二节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指引 (12)第三节行政区划命名指引 (13)第四节市政交通设施命名指引 (13)第五节公共空间命名指引 (19)第六节建筑物命名指引 (20)第七节城市地名调整与优化 (23)第四章绵阳城市历史地名文化保护 (24)第五章绵阳城市地名区块命名指引 (27)第一节地名区块指引的作用、意义和区块划分 (27)第二节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地名规划指引 (28)第三节涪城区块命名指引 (34)第四节游仙区块命名指引 (36)第五节安州区块命名指引 (38)第六节高新区块命名指引 (39)第七节经开区块命名指引 (40)第八节仙海区块命名指引 (42)第九节科创园区块命名指引 (44)第六章市区桥梁命名指引 (46)第七章绵阳城市地名规划实施保障 (46)第八章附则 (48)附录一 (49)附录二 (50)附录三 (54)附表 (57)附表1:城区道路通名使用指引表 (57)附表2:城区道路专名采词指引表 (57)附表3:城区地名区块编码一览表 (58)附表4: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区块划分一览表 (5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背景1.城市发展的需要开展地名规划是为了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需要。

未来一段时间绵阳市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伴随着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的开发,我市面临着城市空间扩展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重要课题,城市建成区将大面积增加,城市中新的居民区、街道、桥梁、公园、广场将不断涌现,大量新地名将不断产生,许多老地名会不断消失。

这些变化都对地名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

开展地名规划,可以提高地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计划性,改先建设后命名的滞后状态为先命名后建设的超前状态,使地名命名或更名更规范、更合理、更有序,能做到与城市发展的高度一致性。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27•【字号】川府函〔2024〕56号•【施行日期】2024.0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川府函〔2024〕56号绵阳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厅:你们关于审批《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绵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绵阳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创新引领,聚焦建设成渝副中心,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国家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绵阳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23.27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57.8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572.17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543.23平方千米以内。

落实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以及防灾减灾等各类控制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一核一圈、三区两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加强集中连片优质耕地保护,依托西北部山区、中部盆地、东南部丘区,构筑差异化农业发展空间,筑牢涪江上游、岷山横断山脉生态屏障。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版)只是分享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版)只是分享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3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动绵阳城市规划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在总结《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版)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城市规划区内制定、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守本规定。

各县(市)可参照本规定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定。

第三条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应当按照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地块内的重大项目,应当按照已批准的专项保护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各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未作出规定或者尚未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建设项目,应当按照上层次城乡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本规定执行。

第五条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按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执行。

第六条本规定解释权属绵阳市城乡规划局。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一节建设用地性质及兼容第七条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中,对用地性质的确定应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无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按已批准的上一层次规划执行。

第八条建设用地的划分、使用应遵循土地兼容性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表2-1《城市建设用地兼容表》执行。

城市建设主要类用地兼容表表2-1序号兼容性质用地性质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工业用地物流仓储道路与交通公共设施用地绿地R办公、文化活动其他B M W S U GA1、A2A6A3~A9(不含A6)1 居住用地R -- △×△××△△√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A ×-- ×××△△√3 商业服务设施 B △△-- ×△△△√4 工业用地M ××△-- √△√√5 物流仓储W ××△√-- △√√6 道路与交通S ×××××-- ×√7 公共设施用地U ×××××△-- √8 绿地G ×××××△△--注:1.√兼容、×不兼容、△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规划管理要求具体确定。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新版)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最新版)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确保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城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

城市规划管理区划分为:旧城区(含商业中心区、中央商务区)和新区。

(详附图:绵阳市城区分区及高度分区控制图)。

第三条城市规划管理应符合批准的详细规划。

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区域,重大项目应经规委专家组咨询后报政府批准执行,一般项目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编制详细规划,规委专家组咨询重大项目时,本规定可作为参考条件。

第五条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按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六条城市用地规划管理中,对用地性质的确定应依据已批准的详细规划。

未制定详细规划的,按已批准的上一级规划执行。

第七条建设用地的划分、使用可遵循土地兼容性原则,详细规划已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未制定详细规划或详细规划未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本规定表2-1《城市建设用地兼容表》的规定执行。

城市建设用地兼容表表2-1序号兼容性质用地性质居住用地公建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其他交通设施用地绿地第一类第二、三类商贸办公教科文卫一类二、三类普通危险品R1R2、R3C1。

C2C3。

C4M1M2。

M3W1W2U G1 居住用地R √√△×××××√△√2 商业、金融业用地C2 ×√√△××√×√×√3 行政办公C1 ×√√△××××√×√4教科文卫用地C3 ××△√××××√×√5 工业用地M ××××√√√×√△√6 仓储用地W ××××√△√√√△√7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注:√兼容、×不兼容、△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根据规划管理要求具体确定;绿地、广场可兼容少量的商业服务及配套设施;工业用地、科教文卫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仓储用地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适量农村居民点。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3版)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3版)

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3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动绵阳城市规划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律法规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在总结《绵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7版)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城市规划区内制定、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守本规定。

各县(市)可参照本规定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第三条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应当按照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批准详细目,应当按照已批准的专项保护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各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未作出规定或者尚未批准建设项目,应当按照上层次城乡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本规定执行。

第五条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按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执行。

第六条本规定解释权属绵阳市城乡规划局。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一节建设用地性质及兼容第七条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中,对用地性质的确定应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无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按已批准的上一层次规划执行。

第八条建设用地的划分、使用应遵循土地兼容性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表2-1《城市建设用地兼容表》执行。

城市建设主要类用地兼容表表2-1序号兼容性质用地性质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工业用地物流仓储道路与交通公共设施用地绿地R办公、文化活动其他B M W S U GA1、A2A6A3~A9(不含A6)1 居住用地R -- △×△××△△√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A ×-- ×××△△√3 商业服务设施 B △△-- ×△△△√4 工业用地M ××△-- √△√√5 物流仓储W ××△√-- △√√6 道路与交通S ×××××-- ×√7 公共设施用地U ×××××△-- √8 绿地G ×××××△△--注:1.√兼容、×不兼容、△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规划管理要求具体确定。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安州区河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批复-绵府批复〔2021〕256号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安州区河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批复-绵府批复〔2021〕256号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安州区河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批复正文:----------------------------------------------------------------------------------------------------------------------------------------------------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绵阳市安州区河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批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你局《关于审批〈《绵阳市安州区河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请示》(绵自然资规〔2021〕431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四川远通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绵阳市安州区河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

二、此次规划调整涉及《绵阳市安州区河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W(09.B)—a、W(09.B)—b两个单元,调整后情况如下:(一)W(09.B)—a—02—02地块:用地性质为商业用地,用地面积59332平方米,容积率≤1.8,建筑密度≤50%,绿地率≥10%,建筑高度≤36米,配建≥65平方米公厕。

(二)W(09.B)—a—05—02地块:用地性质为二类城镇住宅用地,用地面积78721平方米,容积率≤2.2,建筑密度≤24%,绿地率≥35%,建筑高度≤45米。

(三)W(09.B)—b—11—01地块:用地性质为公园绿地,用地面积12079平方米,配建≥65平方米公厕。

(四)W(09.B)—b—11—02地块:用地性质为中小学用地,用于建设完全小学,用地面积38671平方米,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办学规模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五)W(09.B)—b—11—03地块:用地性质为中小学用地,用于建设初级中学,用地面积52060平方米,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高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办学规模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中规院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中规院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中规院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1. 简介绵阳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规院被委托为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单位。

本文档旨在对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进行分析和解读。

2. 背景绵阳市是四川省北部的重要城市,面积为201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700万。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缘,与重庆、贵阳、成都等省会城市相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推动内陆开放发展的战略,绵阳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3. 目标中规院的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主要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绿色生态和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城乡规划,促进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4. 任务中规院的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主要任务如下: 1. 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竞争力 2. 优化交通运输体系,改善交通状况 3. 加强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城市绿色发展4.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5. 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爱护历史文化遗产5. 策略中规院的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主要实施策略如下: 1. 完善城市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2. 优化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 推动土地整理和资源节约利用,改善土地利用状况 4. 加强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5.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6. 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质6.,中规院的绵阳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一个全面考虑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

充分考虑了市场、政策及自身条件等因素,在借鉴其他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绵阳市本地实际的发展策略和目标。

绵阳城市规划

绵阳城市规划

绵阳城市规划绵阳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副省级城市,是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之一。

绵阳市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成为现代化、宜居的城市,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首先,绵阳市规划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道路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绵阳市的道路网络,提升交通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同时,要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完善公共交通路线,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在水利设施方面,要加强绵阳市的供水、排水系统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的用水和排水安全。

此外,还要加大电力供应能力建设,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次,绵阳市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绵阳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要利用好这些资源,保护好这些环境。

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强对水、土、空气等环境的监测和治理,确保绵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再次,绵阳市规划要注重城市功能的提升。

绵阳市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必须要提升城市的功能。

要加大对商业、金融、科技、教育等产业的扶持力度,吸引优秀的企业和人才来绵阳市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文化、体育、娱乐等产业的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此外,还要加强对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最后,绵阳市规划要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

绵阳市要打造成为旅游、文化名城,要注重对市容市貌的改造和美化。

要加强对建筑物外观、街道景观的设计,提高城市的美观程度。

同时,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这些努力,绵阳市将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自然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

综上所述,绵阳市要加大城市规划力度,同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功能提升和城市形象塑造。

通过这些努力,绵阳市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宜居的城市,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规模:2010年88万人口,建成区8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020年预计118万人口,建成区116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为98平方米。

(二)城市规划区范围:城市规划区包括:涪城区辖区城北办事处、工区办事处、朝阳办事处、城厢办事处、南山办事处、科创园办事处、高新办事处、经开区办事处、石塘镇、丰谷镇、关帝镇、塘汛镇、吴家镇、杨家镇、青义镇、龙门镇、河边镇、磨家镇、新皂镇、金峰镇、石洞镇、玉皇镇、城郊乡、永兴镇和游仙辖区的涪江办事处、富乐办事处、游仙镇、石马镇、小枧镇、松垭镇、沉抗镇、新桥镇、东林乡,总用地面积871平方公里。

(三)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天蓝,地绿,水情,人和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0:50:40,综合能耗降低30%以上。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降低地区生产总值的综合能耗,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55%和50%,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的现代化城市。

2、城市发展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工业为核心的中国科技城;以科研教育、商务商贸、旅游服务为支撑的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集多元文化、山水景观、自然生态为一体的宜居城市。

(四)城市发展方向与布局要点:1、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向西部园艺及南部塘汛地区发展,西南部新皂地区作为高新区拓展区启动建设,为远景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2、城市总体布局A.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主两副、两带一轴,三个圈层”的空间结构;以绵阳中心城区为主中心,江油城区和三台城区为副中心。

两带为绵江(绵阳-江油)城镇带和绵三(绵阳-三台)城镇带;一轴为沿山生态旅游城镇发展轴。

三个圈层为核心层、紧密层和辐射层。

核心层即“绵江安”城镇核心发展区,由绵阳中心城区、江油城区、花荄镇区及周边城镇组成。

浅谈绵阳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城市规划原理对其对策

浅谈绵阳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城市规划原理对其对策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绵阳市实际制定适用于绵阳市行政区域内的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制定污水防治条例,旨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预防、控制和减少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履行水污染防治职责。
2.2绵阳城市内外交通发展规划
(1)绵阳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规划。绵阳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人口数量和重要经济目标持续增多,使得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出现,城市空间发展与用地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以及远景地铁线路的规划都要求考虑地下空间的合理预留。根据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均衡布局、规模适度;平战结合、平灾结合;分层开发、地上地下结合原则以及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引导绵阳市合理、有序地开发地下空间,节约建设成本,提高利用效益,促进城市的立体化发展。
(2)公共交通发展规划。构建多级公交走廊战略,打造主次兼顾、多种公交形式并存的多元公交;公交城乡一体化战略;公交智能、低碳战略;枢纽支撑战略,规划更多公交枢纽站点;公交线网规划战略,以骨架线、干线、支线和旅游公交线为线网层次。
(3)其他交通系统。绿道网系统,规划绿道共六条,总体格局可概括为:“一心、两轴、三脉”;停车系统,提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位规划指标。
污水工程规划。绵阳中心城区共规划布局7座污水处理厂。提高各个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
雨水及防洪排涝工程规划。采取雨污分流排水体制。规划新增19个雨水泵站,扩建5个现状雨水泵站,保留原有的1个雨水泵站。
(1)电力工程规划。规划1000千伏绵阳站,作为川西水电外送潮流枢纽站,避免大量外送潮流穿越川渝主网。结合电网系统建设优化现状高压线路布局,中心区组团线路及城市设计对景观有特殊要求的区域宜采用电缆敷设,其它区域采用架空线路架设。

绵阳市城市规划民用建筑公用设施和公共环境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绵阳市城市规划民用建筑公用设施和公共环境建设管理暂行规定

关于印发《绵阳市城市规划民用建筑公用设施和公共环境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发布单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位:文号:绵府办发[2006]77号发布日2006年12月30日期:生效日2006年12月30日期:绵府办发[2006]7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绵阳市城市规划区民用建筑公用设施和公共环境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三十日绵阳市城市规划区民用建筑公用设施和公共环境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第一条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建设全国一流的宜居城市,保障建设单位和用户合法权益,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绵阳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经批准的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

本规定所称民用建筑,是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

本规定所称公用设施,是指民用建筑用地范围内保障安全及功能服务的道路、照明、环卫、供水、排水、供气、供热、消防等设施。

本规定所称公共环境,主要是指民用建筑用地范围内,包括建筑小品、广告、雕塑、灯饰、园林景观、建筑外立面等建筑活动因素的总合。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在绵阳市城市规划区内从事新建、扩建、改建民用建筑的公用设施和公共环境的建筑活动。

第四条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民用建筑公用设施和公共环境建筑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建设单位除应按有关规定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报送建筑方案、建筑夜景(亮化)方案审查外,建筑物(构筑物)需设置固定广告的,还要报送广告设置方案。

第六条在居住区总平面图中,除包括主体及功能设施外,还要合理设置居住建筑生活垃圾收集点和公共厕所设施。

第七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民用建筑公用设施和公共环境建设的规划方案一经审查通过,不得随意变更。

绵阳2022拆迁规划方案 (2)

绵阳2022拆迁规划方案 (2)

绵阳2022拆迁规划方案前言绵阳市是四川省的一个中部城市,也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规划和发展方面,绵阳市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城市化进程中,拆迁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为了保障城市发展,拆迁也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绵阳市2022年的拆迁规划方案。

需要拆除的区域绵阳市2022年的拆迁规划方案主要是为了加快城市改造步伐,打造一个更加现代化的城市,提高绵阳市的综合竞争力,减少人口密度过高、住房不足等问题。

需要拆除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绵阳市内的一些老旧工业区、城中村和一些老旧住宅区等。

具体拆除区域如下:1.集中连片的破败、老旧工业园区。

2.城中村。

这些城中村经过多年的拓展,已经成为大量居民的垃圾场和污染源。

拆除后,绵阳市将建设新的社区和住宅区。

3.一些老旧的住宅区。

这些住宅区已经存在多年,建筑年代较老,居住环境较差,需要更新换代,加强防火安全。

拆迁方案1.建立评估机制。

在拆迁前,绵阳市将会先建立一套评估机制,对待拆迁区域进行详细的评估,确定真正需要拆除的区域。

2.资金保障。

为了让受拆迁人员能够顺利安置,绵阳市将会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服务,让受拆迁人员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3.实行拆迁预征制度。

为避免出现未能协调到位的情况,绵阳市将会在拆迁前实行拆迁预征制度,明确拆迁规划并展开相关工作。

4.充分沟通。

在拆迁过程中,绵阳市将会充分和受拆迁人员进行沟通,在不损害受拆迁人员的基本权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受拆迁人员的不安情绪。

5.节约土地资源。

在拆迁后,绵阳市将会尽量节约土地资源,推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拆迁后规划1.社会公共事业配套。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的生活,绵阳市将会在拆迁后建设更多的社区设施,包括公园、图书馆、医院等,让居民能够更加便利地享受公共服务。

2.环境生态整治。

在拆迁过程中,绵阳市将会加强环境生态整治,保障环境质量,将城市打造成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结论绵阳市的拆迁规划方案将会是一个好的开始,让绵阳市的城市化进程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经济、文化中心。
教育、商务商贸、旅游服务为支撑
的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集多元文
化、山水景观、自然生态为一体的 宜居城市。
• 气候条件
• 绵阳市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 季风气候区。绵阳市年平均 气温为 14.7~17.3℃。绵阳 市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不 大,最高年与最低年仅差 1.5℃左右。绵阳市极端最高 气温为 36.1~39.5℃,极端 最低气温为 -4.5~-7.3℃。 绵阳市降水量比较充沛,降 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绵阳 市年均降水量825.8~1417 毫米。其分布特点是:南北 少,中部多;东边少而西边 多。一般风速较小。仅在冬、 春季北方大规模冷空气入侵 或夏季的雷雨天气时,才产 生大风天气。该市年均雾日 在3.3~61.0天。
和。

2010年88万人口,建成区88平 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 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 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三次产 业比例为10:50:40,综合能耗降 低30%以上。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
• 2020年118万人口,建成区116 变,降低地区生产总值的综合能耗,
平方公里,规划 城市人均建设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技
• 四、 空间结构 规划在现状建设的基础上,
延续城市总规结构,即构建一 主四副、多组团的山水城市结 构。其中一主为老城中心,四 副为园艺副中心、游仙副中心、 永兴副中心、城南副中心,在 此基础上结合城市四山环抱、 三江汇流的自然山水格局,规 划构建指状生长、山水间隔的 多组团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近期的重点是充分拉开 城市建设框架,在逐步起步的 园艺副中心、城南副中心的基 础上,进一步加大游仙副中心 以及永兴副中心的更新改造力 度,完善城市一主四副、多组 团的城市格局。近期发展重点 坚持向西、向南,一方面借助 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在城市西部 的发展带动作用,完善拓展城 市西部空间,同时围绕南部副 中心建设拓展完善城南空间。
• 自然资源
• 水资源 • 绵阳市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量为118.42亿立
方米,常年水资源总量为118.82亿立方米,人年 均水资源总量为2193立方米。 • 植物资源
• 绵阳市已知低等植物有菌类植物亚门和地衣植 物亚门的真菌纲、子囊菌纲中的13目、60科 、 149属、497种,高等植物有苔藓植物门、蕨类 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等4门中的9 纲、66目、260科、1366属、3972种。绵阳市 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珙桐、红豆杉、 水杉、银杏等12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 植物水蕨、中国蕨等44种。
城市规划
• 一、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绵阳市城市总
体规划》中确定的中心城区范 围,以中心区为核心,东为游 仙片区,北为高水、青义组团, 西为园艺和高新区,南为塘汛、 小枧和松垭组团,总面积约 488.7平方公里。
二、 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与绵阳 市十二五规划同步,为20132015年。 三、 发展规模 近期发展规模延续总体规划 要求,规划2015年,中心城区 城市人口规模120万人,建设用 地125平方公里。
• 五、 重点建设地区 近期建设重点地区划分为
重点开发建设区、重点改善 区、重点生态控制区三种类 型。
重点开发建设地区:包括 科教创新区的园艺中心区— 金家林,城西新区的磨家组 团、循环经济园、绵兴北路 地区,以及城南的塔子坝、 经开区中心区。
重点改善区:城市近期重 点更新改造的地区,主要集 中在老城区,包括高新区的 永兴地区、老城区的跃进路、 御营坝、南山地区、开元场 和游仙副中心地区。
• 行政区划
• 绵阳市辖2个区—涪城区 (包括高新区、经开区、科 创园区)和游仙区(包括仙 海区、科学城),6个县 (三台县、安县、盐亭县、 梓潼县、平武县、北川羌族 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 (江油市)。
• 城市规模
• 发展目标
• 面 积:20281平方公里
总体目标:天蓝,地绿,水情,人
• 人口:545.4万(2015年)
科教创新区:科教创新区重点增加商业商务 以及休闲娱乐等设施,提升科教创新区的创新 服务能力,使之成为绵阳科技城创新服务的主 要承载空间,同时重视文化、体育、医疗、福 利等公益性服务设施与生活居住配套的功能, 满足创新、产业人群多种类型的需求。科教创 新区近期建设的重点是园艺中心区—金家林地 区。
• 动物资源 • 绵阳市已知脊椎动物5纲32目109科791种,无脊
椎动物21纲2目9科22种。绵阳市有国家一、二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 小熊猫、亚洲黑熊等78种。主要分布在平武县、 北川羌族自治县、安县、江油市、梓潼县。
• 矿产资源
• 绵阳市已发现矿种有铁、锰、铅锌、钨、金、 银、磷、硫、水晶、方解石、石灰石、白云石、 膨润土、玻璃用石英砂岩、天然气等56种,矿 产地400余处。
重点生态控制区:保证近 期城市空间品质的重点生态 空间。包括安昌河湿地公园、 双包山公园、西山公园、富 乐山风景区、南山公园、人 民公园等。
• 六、 分区建设指引 老城区:近期重点提升老城区的功能与空间
品质,通过工业、物流仓储功能的搬迁,部分 服务设施向外围的疏散以及三类居住用地的更 新改造等主要方式实现提升老城区功能与环境 的目标
绵阳市
——城市规划与社会概况
介绍人:唐戌 058
目录
• 一:城市概况 • 二:城市规划 • 三:风景名胜
城市概况
绵阳市
四川省
阿坝羌族 藏族自治 州
广元市绵阳市 德阳市 Nhomakorabea南充市 遂宁市
• 地理位置
•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 部,涪江中上游地带。东 邻广元市的青川县、剑阁 县和南充市的南部县、西 充县;南接遂宁市的射洪 县;西接德阳市的罗江县、 中江县、绵竹市;西北与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 肃省的文县接壤。地理坐 标为:北纬30°42′~ 33°03′,东经103°45′~ 105°43′。绵阳市呈西北 东南向条带状,东西宽约 144公里,南北长约296公 里。
用地为98平方米。
• 城市性质
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高新技
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 到55%和50%,综合实力达到中等
我国重要的电子工业生产和国防 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的现代化城市。
科研基地;四川省重要的地区经 • 城市发展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
济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市域政 工业为核心的中国科技城;以科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