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理论
高中美术高中美术鉴赏《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课件
《人物御龙 帛画》战国 中晚期
《人物御龙 图》是战国 中晚期创作 的绢本水墨 淡设色画作, 1973年出土 于长沙子弹 库楚墓一号 墓,出土时 平放在椁盖 板与棺材之 间。《人物 御龙图》描 绘墓主人乘 龙升天的情
景。
女史箴图(局部) 顾恺之 东晋
高中美术
• 铁线描
高中美术
历代帝王图(局部) 阎立本
3、依据考古发掘、现存遗物与文献记载,我国在魏晋之前,除了岩画、器物上的 装饰绘画以外,还有帛画、壁画、绢画等。在魏晋隋唐时期,中国绘画从理论到实践都 有很大发展。五代两宋是中国绘画的繁荣期,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都名家辈出, 留下了许多经典名作。宋代以后,文人画日趋兴盛,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高中美术
八十 七神 仙卷 (局 部) 吴道 子 唐
高中美术
高中美术
中国绘画的艺术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归纳, 以下几个特征尤为突出:
高中美术
(1)以线造型的艺术语言 (2)传神写照的艺术趣味 (3)俯仰自得的艺术关照 (4)虚实相生的艺术法则
(1)、以线造型的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线为主的艺术语言和以笔墨 为核心的审美观念是其主要特征。笔下具有强烈个 性的线条是一个艺术家创作成熟的标志,如冷逸奇 崛的朱奇、纵任恣肆的徐渭、苍润清逸的石涛等。 欣赏作品如见其人,使观者感受到画家的鲜明个性 和思想情趣。
高中美术
五牛图 中国画(手卷) 纸本设色 20.8cmx 139.8cm 韩滉唐故宫博物院 五只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神态各异。画面上没有背景,勾线填色,线条简洁, 结构准确。牛目光炯炯,口鼻处的绒毛细致入微,体现了它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
高中美术
蕙兰图 中国画(轴)纸本设色
论述一下中国历代的绘画理论
1---- 概述一下中国近代的绘画理论中国绘画理论的历史发展分为萌芽、奠基、成熟和完善等四个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阶段到了宋代中国绘画理论体系已经构筑完成元代以来中国绘画理论没有大的发展但却在一些基本问题方面进行了充实完善。
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由绘画功能、创作与鉴赏原则、创作道路、构图比例透视、笔墨技巧、绘画步骤、作品评定、笔墨当随时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九个方面组成。
一萌芽阶段从春秋战国到两汉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萌芽阶段中国绘画早在&"""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和河姆渡文化的刻画艺术即已产生到夏、商、西周的青铜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付诸文字记载的有关绘画论述至今尚未见及。
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代出现了诸子著书立说、百家争鸣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有关绘画的论说便出现在诸子的著作中。
之所以说从春秋战国开始到两汉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萌芽阶段是因为在这一时期里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画论与绘画有关的言论只是片言只语散见于一些哲学的论说之中既不成系统且又只是作为论述学术观点时的例证。
这一阶段中国绘画虽已相当发达但有关绘画理论总结远不曾见及。
二奠基阶段魏晋南北朝的!"#年间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专门的画论虽然传世的著作不多但却十分重要。
顾恺之《画评》是我国第一篇保存较为完整的画论提出画面的“置陈布势”画人的“生气”、“天趣”问题。
他所提出的“以形写神”原则一直指导着后世绘画成为中国画论的一个精髓成为南朝谢赫提出“六法”的先导。
综观上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是十分关键的对中国绘画理论和创作都起着奠基作用。
三成熟阶段由隋唐至两宋的"$%年是中国绘画理论大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山水画异军突起唐代的山水画与道释人物画、花鸟走兽画呈并立之势五代至两宋山水画已作为中国画十三科之首而遥遥领先这一时期的大画家多是山水画的高手一些划时代的绘画大师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总结出不朽的山水画论这些画论充实完善了以“六法”为总纲的中国绘画理论体系。
魏晋南北朝绘画及理论
47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8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49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50
a
Chinese art history
魏晋南北朝 绘画
51
a
Chinese art history
《竹林七贤》全图共分两面,一面画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另一面画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共为八人。
24
a
张僧繇,生卒年不详,主要艺术活动在南梁时期。他与顾恺之、陆探 微并称为“六朝三大家”,和吴道子并称为古代的四大画家。
张僧繇绘画主要内容都是宗教人物,也能画山水、禽兽,还会塑像。 张僧繇的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风格,创造了中国佛教绘画第一种样式“张家样”,是吴道子出现以前最 为广泛流行的中国风格。他的绘画艺术特色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 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在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受到启发,把 书法艺术创造性地运用于绘画中,形成“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 法。 ② 吸收外来宗教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的影响,运用明暗晕染显现体面 关系的“凹凸法” ,塑造的人物和花纹较为丰满而有立体感。 ③一反顾陆以来“骨秀清象”传统人物画样式,“面短而艳”、形象
6
a
第二节 人物画的新发展 1、魏晋之际绘画名家 东吴曹不兴、西晋张墨和卫协。 其时作品题材,一部分明显因袭汉代美术,如荆轲、西王母、穆天子、 诗经、列女等;一部分是汉代题材的扩大,如洛神赋、金谷园图、三都赋 等。大多是历史传说和风俗题材,也有部分名士和神仙像。
7
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成就了很多绘画理论著作和绘画技巧,这也给中国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美的源泉。
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奠定绘画的理论基础,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视的理论。
自然景物是真实的存在,从对象化中间独立出来,但所表达的是一种虚的气韵,是流动的精神心境。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以笔墨、形式、点线、虚实的情景交融,形成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心境才是艺术美学最为灵动的审美[1]。
一、中国画的线条之流动中国画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更多是线条支撑起来的,对比西方油画可以看出,西方油画用颜色的碰撞形成自然线条,注重对立体感的表达,而中国画的线条是故意描画,故意强调,在平面感的基础上更为纯粹,更为概括,更为提炼,注重线条语言的塑造,复杂景象中的取舍和裁剪,线性绘画有着背景留白、突出画面主体的特点[2]。
人物画的线条,被中国绘画理论家总结为“十八描”。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局部线条就是高古游丝描,以流动之美的线条刻画衣服纹理和形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以线来表现性格与姿态,有着自己生命的情调,与西方立体描摹有很大不同。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个“气韵生动”,“气韵”是指具有律动感,有韵律和节奏感,“生动”是鲜活、热烈、有生气的,画中的“气韵生动”更多是流动、写意、飞舞的生动,有着生命的节奏韵律感,不仅是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更是一个美学的范畴。
线条的描绘到了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得更加成熟生动,例如北宋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里面奇石的线条表现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以各种类型抽象的点和具有象征性的线条进行描绘,使画面有种苍茫蓬勃之大气。
中国画的线条离不开中国的笔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线条在书法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
由于对物象刻画的感受契合了特殊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条更多追求真、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精神。
浅述影响中国绘画的几个重要理论
浅述影响中国绘画的几个重要理论本文阐述了影响中国绘画的主导理论:即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六法论是南齐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对国画作品分析鉴赏评定的几个方面;书画同源论是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南北宗论明代时期著名的画家董其昌他以禅宗理论为依据提出的。
标签:中国绘画;影响理论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日益发扬光大,特别是中国画受到普及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并走进平常百姓家。
中国画从原始的地画、岩画、墓室装饰画,从单一的以人物画为主要内容发展到今天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历代先贤们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并充实着这一中华文明文化的瑰宝。
他们不但创作出了大量的珍贵的绘画作品,还总结出一系列的关于绘画的理论。
其中有些在书画体系的发展中不断地完善成熟,生命力更加强盛。
特别是随着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水墨技法不断多元化、丰富化,对中国画的发展表现出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影响中国绘画的主导理论。
一、传神论由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伟大的画家,那时正处于中国绘画的早期,画种比较单一,以人物画为主。
所以他的一些书画理论以人物画方面为主。
他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世说新语》)。
他认为人物画是否很妙,肢体部分不是关键,画的传神与否关键是看眼睛的描绘。
“传神论”是顾恺之对人物画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
通过人物的眼神来体现所表现对象的内心和心理及作者的意图。
古人是社会实践的大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准确的把握住眼神是一个灵魂和精神风貌的核心体现,所以,在绘画中也就把一个人眼神的表现作为体现绘画水准的重要依据。
一千多年来,虽然中国人物画取得了长足发展,从单纯的线描发展到工笔画、小写意、大写意、抽象等多种形式,但是“传神论”仍然是评定人物画的重要标准。
我们分析鉴赏一副中国人物画,眼睛的表现可以说是整幅作品的核心,人物的神态、精神风貌、表达的意图、画面人物之间的关系都可以通过眼神体现出来,而且眼神的刻画也是最难的,它是很难用语言表达但可以意会的一种韵味。
国学知识点总结绘画
国学知识点总结绘画1. 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功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功包括墨、笔、纸、绢、绘画技法和表现手法等。
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颜料,它有浓淡、水墨、墨汁的区别。
笔是绘画的工具,包括毛笔和笔墨。
纸和绢是绘画的载体,纸是比较平常的载体,绢则是一种高档的绘画载体。
绘画技法包括笔法的运用和墨的表现力。
表现手法是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形式和内容的手法。
2. 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较广,主要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而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题材。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笔墨的表现来表现画家对自然风光的感受和理解。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另一种重要的题材,主要以花卉、鸟类为对象,通过绘画的手法来表现画家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
3. 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其中包括意境的表现、墨的抒情和表现手法的丰富。
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特点,画家在绘画过程中不仅仅追求形式的逼真,更注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墨的抒情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另一重要特点,画家通过墨的运用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情绪,传达出作品的氛围和意境。
表现手法的丰富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另一重要特点,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各种不同的笔法和墨的表现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4.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 bronze 文化时期。
在中国绘画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古代的绘画、唐宋时期的绘画、元明清时期的绘画和近现代的绘画几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国传统绘画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艺术传统。
5. 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家和代表作品中国传统绘画有着众多的艺术家和代表作品,其中包括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郎静山等。
这些艺术家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品,他们的作品表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国画六法论
国画六法论国画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是古代画家们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六条重要原则。
这六法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一、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韵和韵律,是绘画的灵魂。
画家需要通过笔墨表现对象的生命力和动态,展现出其内在的气韵和生动性。
这一法则强调了绘画不仅要注重形似,更要追求神似,将对象的内在精神表现出来。
二、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是指用笔的方法和技巧,是表现对象形体的基础。
画家需要通过熟练的用笔技巧,表现出对象的轮廓、结构、线条等,以达到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力度十足的效果。
这一法则强调了用笔的技巧和造型的准确性。
三、应物象形应物象形是指画家要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态和特征。
画家需要仔细观察对象,对其形态、质感、色彩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以便能够在画布上准确地表现出对象的形象。
这一法则强调了绘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是指画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境赋予画面不同的色彩。
色彩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可以增强画面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画家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情境,选择不同的色彩和色调,以表现出画面的情感和氛围。
这一法则强调了色彩的选择和运用。
五、经营位置经营位置是指画家要精心安排画面的构图和布局。
画面构图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决定了画面的整体感和视觉效果。
画家需要根据画面的主题和表现形式,精心安排画面的构图和布局,以突出画面的主题和重点,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这一法则强调了构图和布局的重要性。
六、传移摹写传移摹写是指画家要善于借鉴和学习前人的绘画经验和技巧。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历代画家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绘画遗产。
画家需要虚心学习前人的绘画经验和技巧,借鉴他们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思路。
这一法则强调了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性。
总之国画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理论体系,它涵盖了绘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掌握好这六法论可以帮助画家在绘画实践中更好地把握画面的整体效果和表现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试论“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试论“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1. 引言1.1 介绍“六法论”概念“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包括“法度”、“神韵”、“筋骨”、“气韵”、“变化”、“传神”六个方面。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这六法被视为绘画技法的核心要素,是指导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原则。
“法度”指描绘事物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神韵”指作品的灵气和内在力量;“筋骨”指结构和比例的正确性;“气韵”指作品的气质和风韵;“变化”指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传神”指作品能够表达真实感情和思想。
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艺术家们开始借鉴和运用“六法论”,将这些传统绘画理论融入到现代油画中。
通过对“六法论”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艺术家们在油画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作品更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现代性。
“六法论”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技术支持。
1.2 探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背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开启了中国艺术界的新篇章,油画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既有继承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也有探索自我表达的抽象风格。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油画艺术家们不断吸收国际上的先进艺术理念和技术,试图通过油画作品表达对当代社会、文化和心灵的思考与表达。
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也受到了“六法论”的影响,这一理论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为中国美术界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正文2.1 “六法论”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启发“六法论”通过其对形式与内容、意境与情感的探讨,为中国当代油画创作提供了多方面的启发和借鉴。
艺术家们可以在创作中灵活运用“六法论”中的原则和理念,不断探索与创新,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和内涵。
国画主要知识点总结
国画主要知识点总结
国画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绘画基本功、国画的分类、国画的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法等。
国画的绘画基本功包括写意、工笔、水墨等绘画技法,这些技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写意是一种概括、抽象的绘画风格,追求画面的意境和情感的抒发;工笔则是一种细腻、精细的绘画风格,强调细节和精准的表现;水墨是国画的基本材料和表现形式,它以水和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意境和气韵的表现。
国画的分类有具体画种和风格上的分类。
具体画种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每种画种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主题内容;风格上的分类则包括了南北画派、东西画派等,不同的画派有着不同的表现风格和艺术特点。
国画的创作技法包括构图、用笔、用墨等技法,构图是画面的布局和结构,用笔是笔墨的运用和表现,用墨则是对水墨的运用和表现。
这些创作技法都是国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画作的质量和艺术价值。
国画的表现手法包括以点、线、面等元素,表现形式多样,有铺陈式、写意、留白等不同表现手法。
这些表现手法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是国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国画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绘画基本功、分类、创作技法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点,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魅力。
希望我的总结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国画艺术。
中国古代画论与架上绘画
03
架上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架上绘画的起源
古代绘画的起源
中国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在陶器、岩壁等载体 上绘制简单的图案和符号。这些早期的绘画形式为架上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期绘画材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纸张、丝绸等更为柔软的绘画材料。这些材料为 画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古代画论与架上绘画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中国古代画论概述 • 架上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古代画论对架上绘画的影
响 • 当代架上绘画的发展与挑战 • 结论与展望
0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引言
主题介绍
中国古代画论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绘画艺术的理论探讨和实 践总结。它涵盖了绘画的审美、技法、风格、意境等多个方面,对于理解中国 古代绘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画论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画论主要包括画品、画法、 画意、画技等方面的内容。
特点
中国古代画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 特点,强调绘画的意境、气韵生动、 笔墨技巧等。
画论的影响与价值
影响
中国古代画论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画家提供了理论 指导。
价值
中国古代画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 文化价值,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 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现代 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具有启示作用。
架上绘画
架上绘画是指以画布、纸张等为媒介,使用颜料、画笔等工具进行的绘画创作 。它是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画论与架上绘画的关系
理论指导实践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中国传统绘画是世界文化的珍品之一,源远流长,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到的美学魅力。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当中,造型观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观念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独特的美学风格。
一、造型观念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观念是一种综合性的观念,包括形象魅力、结构水平、空间造型、动态感受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突出的是形象魅力和结构水平,这两个方面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为重要的造型观念。
1、形象魅力。
形象魅力指的是一幅画的主要表现形象所具有的吸引力,它是造型观念中最基本的部分。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形象魅力常常表现为形象的性格特征、气质特点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这些特点通过造型手法得以表现,从而引起观者的感情共鸣,使得画面更加富有魅力。
2、结构水平。
结构水平指的是绘画作品中线条和色彩的组织结构,它是造型观念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结构水平通过阴阳对比、大小对比、明暗对比等手法之间的组合实现。
这种结构水平使得绘画作品的整体构成更加和谐,具有一定的设计感,能够让观者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
二、造型观念的表现手法在表现造型观念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绘画注重通过图像的技巧和表现形式来实现。
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包括线条质感、笔触特点、色彩魅力和墨色设计等。
1、线条质感。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的使用非常重要。
线条要具有一定的质感,反映出物体的纹理和质感特点。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用笔的力度和光线及方向的变化等手法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纹理,从而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写实并且艺术化。
2、笔触特点。
笔触特点是不同画家和不同学派之间的风格差异,也是造型观念中的重要方面之一。
笔触特点通过画师的笔法、线条的细腻程度、水墨的浓淡变化等来表现。
笔触的多样性、细腻和变化,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
3、色彩魅力。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非常丰富,往往通过色调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在表现色彩魅力时,画家往往通过颜色的运用,来表达不同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古代画论史笔记
中国古代画论史笔记《历代名画记》(1).更加详尽的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问题,突出强调其社会教育意义。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与自然,非繇述作”绘画的驾驭功能有助于人的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弘扬;“图画者有国之宏宝,理乱之纪纲”说绘画是治国的法宝,是治理乱世的更根本,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2).对谢赫的六法论做了新的阐述,强化了以气韵为核心的中国画审美趋向。
强调形似更强调神似。
“古之画或遗气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张彦远欣赏古人“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的观点,认为画家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要做到气韵生动则很困难,将气韵生动视为绘画的核心,统领形似的纲领,认为只有做到神似与“气韵生动”才能有形的准确。
(3)首次提出了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4)阐明了绘画用笔风格与立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为“笔不同意同”的写意化分割创造了条件,是中国绘画走向笔简意承,画外有情的独特之路。
5、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于今为庶为清门”“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1)艺术状态:安贫乐道,乐在其中(2)书画同体,用笔同法‘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3)重视主观,也重视经营,重骨不重肉,重神不重形。
6、白居易《画竹歌并引》(1)重形似“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2)重意境塑造“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3)似与不似的关系问题。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似有声”7、荆浩: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曰:‘画者,华也。
但贵似得真,岂此挠矣。
’叟曰:‘不然。
画者,画也。
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
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
’(1)强调绘画代去杂欲,修养德性的作用,认为绘画反映现实,应该图真,达到气质俱盛。
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介绍
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介绍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一种绘画技法体系,以其独特的概念、技法和表现手法,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的瑰宝。
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主要包括笔墨、设色、构图和用笔等方面,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笔墨技法中国传统绘画注重用墨与笔来描绘形式,强调“墨天然,虽去其意”。
墨是绘画的基本材料,用墨深浅、干湿来表现物体的轻重、质感和纹理等。
绘画中常用的墨有砚墨、砂墨、膏墨等。
绘画的墨有浓淡之分,用笔时可以干湿兼施,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变化和层次感。
二、设色技法中国传统绘画的设色技法以提炉为主,即将颜料研磨成糊状,加入胶粉,用提炉加热后调匀。
提炉是一种能够调控温度的器皿,通过温度的变化调整颜料的浓淡、干湿。
设色时,可以实现不同颜色的渐变和过渡,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
三、构图技法四、用笔技法中国传统绘画以用笔入微著称于世。
用笔技法主要包括“宣、写、点、湿、苔、染、庭、霸”八种。
宣指幅宽力全,写指线条的书写,点指点画的运用,湿指皴法的运用,苔指斑状墨迹的画法,染指色彩的渗透与敷附,庭指以黯淡透彻而有气氛的笔触描写景物,霸指用大笔勾画出大山大川的壮丽。
五、其他技法除了以上基本绘画技法外,中国传统绘画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和技法,例如皴法、八闽、彩墨、金碧、淋墨等。
皴法是一种通过交叉和交错的墨线来表现纹理和质感的技法;八闽是一种通过线条的节奏和节律来表达形式和意境;彩墨是一种在水墨画中加入色彩的技法;金碧是一种使用金银等贵重金属来增强画面的光彩;淋墨是一种通过浆糊墨汁的特殊淋漓效果来表现自然景物的技法。
以上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一些介绍,这些技法都是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通过与绘画理论的结合与实践的不断探索,形成了多样化而丰富的绘画技法体系,并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广阔而深远的创作空间。
简述中国绘画中谢赫“六法”理论内容。
简述中国绘画中谢赫“六法”理论内容。
谢赫“六法”是古代中国绘画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中国绘画的基础实践,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当时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作为标准绘画规范,受到许多画家和文人们的肯定和推崇。
谢赫“六法”有如下六点内容:一、精严容正。
精是指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较精致勾勒,严容正指给予每一处细节仔细的研究和详细考虑,而且要画出一个比例规则、比例精确的客观形象。
二、手缠行。
手的表现形式用线条模拟和勾勒三维的头部、躯干、四肢和脚的样子,可以利用突出的体态来表现人物的姿态,也可以选择不太突出的表情,以此来传达人物的情绪或思想的表现。
三、比例数度。
比例法指的是在绘画中将人物的身高按照现实中的比例缩小,即一寸图中,人物的身高为5寸,腹围3寸,头围2寸,数度法指根据人物的具体身体结构和肌肉状况,将人物的身体分成若干部分,分别以线条勾勒出其形状。
四、色彩鲜明。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颜色的鲜明,但在调配部分要求保持平衡,如主体色基色、次体色,以及阴阳色。
有些颜色可以强调视觉的生动性,有些则可以把远距离的地方拉近,使画面更具空间感。
五、变化分明。
这是指要把画面中的各种元素做出一定的变化,以表现画面的多样化,避免出现单一乏味的场景,可以通过变换主体、改变角度、结构调整等方式变化分明。
六、笔墨有法。
绘画的笔墨运用,是把各种材料混合形成的颜料,大体上分成毛笔和墨笔两种,其中毛笔可分为淡墨和浓墨,也可以分为直笔、斜笔、弯笔等。
使用的技巧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拔毛、撤、拼、抹,以及把毛笔和墨笔搭配使用,以此来完成对对象的表现。
谢赫“六法”是集中国古典绘画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精华,它不仅精确地传达了艺术家对于客观世界的把握,而且丰富了绘画语言,使绘画表现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时代性,引领着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创新。
无论是描绘人物、自然景象还是历史事件,都可以运用谢赫“六法”,并结合实际,来发挥个人的创作力,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因此,谢赫“六法”一直是中国绘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艺术在绘画领域中的独特风格和丰富的内涵,也为世界绘画艺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画论中的哲理
中国画论中的哲理
中国画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总称,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画论中的哲理:
1.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自然视为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和灵感。
2. 阴阳相生: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这种思想在中国画的构图、用色等方面都有体现。
3. 以形写神:主张通过描绘物体的外形来表现其内在的精神特质,强调形与神的统一。
4. 意境至上:强调画作的意境和神韵,认为一幅好的画作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5. 笔墨精神: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韵味,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
6. 师法自然:主张艺术家要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养分。
7. 气韵生动:认为一幅好的画作应该具有生动的气韵,能够让观者感受到其中的生命力和动感。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答题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答题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思想(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生从古代开始就有许多画家一直在探讨中国画的创作思想,并且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艺术理论。
从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以来,师法造化一直是创作实践的主流。
“心师造化”是南朝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的主张,实际上便是“立万象于胸怀”。
到了唐代,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阐述了画家创作的全过程,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主观思想情感之间的内在要求。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内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深刻的反映了艺术创作者与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造化”指的是客体,即作为绘画对象的客体,“心源”指的是主体,即作为艺术家的主体。
总体来讲是把艺术家对自然物象这种绘画客体与艺术家本身的主体情思的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倡导人们要以自然为师,学习自然,要师法自然。
画家要深入自然,深人生活,体会自然界的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心思”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辩证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统一体,前者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后者是艺术的根本准则。
“外师造化” 是基础,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画家从客观现实中汲取的创作素材,通过整理和提炼,并且溶入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强调了客观对象的审美观察。
造化就是作者描绘的客观物象,是作者通过观察、认识客观物象,造化既包括所描绘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作者生活过程中接触的人文环境。
这些都通过眼睛立于胸中,心通过客观事物的涵养和充实,再修炼胸中之万象,使万物渗透到画家的意识,情绪,以手偶得。
“中得心源”是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
“中得心源”之“心”就是思,要求作者择选取舍自然景物,考虑到整体布局,反复推敲的作画。
荆浩认为:“思者,删拔大要,凝想感物。
”这句话是对“思”进行全面思考的方法,要求作者能从繁琐的物象中求规律,将复杂之形体进行主观归纳,伴以情感、兴趣、感受,想象等因素作用,创造出反映自己思想境界的作品。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
吴道子: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 年),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 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 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 公元680(永隆一年) ,卒于 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 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 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 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 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 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 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 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 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 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 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顾恺之: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 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 锡(今江苏焦溪)人。顾恺之博 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 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 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 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 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 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 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 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 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 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 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 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 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 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 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 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 “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 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 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 (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 木成吟。”历代文人画对中国 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 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
水墨画欣赏
水墨画欣赏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 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
的绘画。 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 宋画院风格之作。 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 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 兼备,风格华丼细腻。 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 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
摄影131-31-莫舒智
中国传统绘画
我的理解中中国传统绘画就是中国历
代绘画。
既以中国传统毛笔和墨,在宣纸和绫绢上所 做的画,为了区别油画、水粉、水彩等西方 绘画,统称为国画。
中国传统绘画
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许的艺术 审美观念。
4.元明清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人物画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隋朝
阎立本《步辇图》重彩工笔人物画
吴道子 画圣 唐
《八十七神仙图卷》白描人物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 工笔人物
张萱 捣练图 唐
工笔仕女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唐
工笔仕女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时期
唐 寅 孟 蜀 宫 姬 图
文人画欣赏
文人画欣赏
文人画欣赏
文人画欣赏
文人画欣赏
中国画的分科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 即:1、人物
2 、屋宇 3、山水 4、鞍马 5、鬼神 6、花鸟等。
中国画的分科
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
1、道释门 6、山水门
2、人物门
3、宫室门 4、番族门 5、龙鱼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
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的应用谢赫“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一,它包括了构图法、形体法、色彩法、笔墨法、用笔法和意境法。
这六法论是对中国工笔绘画的完美诠释,是传统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
而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谢赫“六法论”依然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对于绘画爱好者来说,深入了解和掌握谢赫“六法论”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提升绘画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谢赫“六法论”中的构图法是指在绘画中对画面的整体结构和组成进行设计的一种原则。
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艺术家们在构图时,可以根据传统的构图法则,如黄金分割法则、对角线法则等原则,来设计画面的视觉结构,使画面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感。
也可以借鉴现代的构图技巧,如透视法、三分法等,来提升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加生动。
形体法是指绘画中对人物或物体的造型和结构进行表现的原则。
在现代工笔绘画中,对于人物或物体的形体处理,可以结合传统技法和现代技巧进行创新,使得画面更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
在形体表现上,可以借鉴现代设计的理念,如简约、立体、逼真等元素,运用于传统工笔绘画中,使得画面更加具有现代感和艺术品味。
色彩法是指绘画中对色彩的搭配和运用进行探讨的原则。
在现代工笔绘画中,艺术家们可以结合传统的工笔技法和现代的色彩理论,运用丰富的色彩搭配和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鲜明。
也可以运用现代的色彩表现手法,如渐变、对比等技巧,来提升画面的艺术效果,赋予画面更加多样化的表现力。
谢赫“六法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一,它对于现代工笔绘画的应用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代艺术家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可以借鉴现代绘画理论和技术,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使得工笔绘画更具有活力和时代感,在传承中创新,不断推动传统工笔绘画的发展和壮大。
希望更多的绘画爱好者和艺术家们能够深入研究和学习谢赫“六法论”,在现代工笔绘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 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 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 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 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 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 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 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 “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 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 (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 木成吟。”历代文人画对中国 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 相当大的影响。
种类:
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表现 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 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 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 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 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 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 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 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 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 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 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 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 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
摄影131-06刘子嘉
东方统系的绘画,最重视的,是概括、明 确、全面、变化以及动的神情气势诸点。 中国绘画,尤重视以上诸点。中国绘画不 以简单的“形似”为满足,而是用高度提 炼强化的艺术手法,表现经过画家处理加 工的艺术的真实。
特点:
一、中国绘画以墨线为主,表现画面上的一切形体 二、尽量利用空白,使全画面的主体主点突出 三、中国画独特的符合观众欣赏习惯的色彩处理 四、中国画独特的符合观众欣赏习惯的明暗处理 五、中国画独特的符合观众欣赏习惯的透视方法
二、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 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 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画家以挺劲的笔法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到形象中,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在 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在一起。笔所到之处,留下的尽为画家感情活动的痕迹。
纵观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创新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对于这一点,画家们似乎没 有太大的分岐。但关于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如何去创新等问题倒是众说纷纭。 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对此,我们请教了易从字画商城李经理,他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将其概 括为以下五点: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讲究气韵、追求意境。一个画 家应具备“画得像”的功夫。但如果作品有形无神,那么即使画得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要达到的目 的。有形无神的画是存在的,而有神无形的画是不存在的。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形可在 “似与不似之间”。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 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 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 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 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 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 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 用”》) 以张铨、江宏伟、贾广键、赵蓓欣、喻慧等为代表的现代 中青年画家为现代院-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 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 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 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 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 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 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 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 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 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 “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 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 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 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 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 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 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 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 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 的文人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