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蛙——几分钟; 犬——数天; 人——数周至数月
反射复杂程度
简单原始→复杂 内脏反射:部分恢复 屈肌反射、发汗反射亢进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 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反射性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
缩而伸肌舒张,表现为肢体屈曲。
意义
避开有害刺激,具有保护意义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位置 脊髓前角
运动单位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种类 α、γ运动神经元
递质 乙酰胆碱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脊髓休克
脊休克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 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 的状态。
表现
牵张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血压下降、 粪尿滁留等躯体和内脏反射减退或消失
反射弧任何部分被破坏,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 具体表现为肌肉松弛,身体姿势无法维持。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牵张反射
2.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感受装置 肌梭 中枢 脊髓
在骨骼肌内与肌纤维并联排列的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 型感受装置。是一种长度感受器,属于本体感受器。
传入、传出纤维 该肌的神经 效应器 肌纤维
第三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前庭小脑
小脑
脊髓小脑
皮层小脑
第三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
1 动物切除实验
不能保持身体平衡
第三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
生理学:神经系统(8版)-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3.受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神经作用广泛:~ 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 防御反射(alarm reaction): 恐惧发怒环境刺激 下丘脑 脑干网状系统 脊髓 交感神经系统 防御反应:动 物搏斗表现。
• 副交感神经作用局限:主要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储存能量、 加强排泄和生殖,促进生长发育等,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背侧部出现防御性反应 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出现攻击厮杀行为 电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出现逃避性行为
2.愉快和痛苦
愉快:积极情绪 满足自己需要的刺激引起.
痛苦:消极情绪 伤害躯体或精神刺激
实验方法:自我刺激。
奖赏系统: 刺激某些脑区感到愉快和满足(占35%)。
中脑被盖腹侧区,内侧前脑束,伏隔核,额叶
惩罚系统: 引起回避的反应的脑区(5%) 。
2、调节水平衡:渗透压感受器→ADH的分泌
3 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调节肽
觉察细胞 下丘脑调节肽
4 生物节律控制
1. 定义:机体内许多活动按一定 时间顺序周期性进行为生物节律, 如心率、呼吸频率。 2.日节律(circadian): 按日周期 (昼夜24 hs) 变动的人体生理活 动。几乎所有陆地动物都按照日 节律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是由于 地球自传引起的。 3.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suprachiasmatic muclei, SCN)控制日节律的关键部位。
漫波)。 2.实验依据:刺激或破坏中脑网状结构 3.机制 脑电觉醒(去同步化快波):与蓝斑核上部 的NE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中的ACh有关; 行为觉醒:与中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有关。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
神经调控功能(生理学课件)
腱 反 射 示 意 图
●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反射弧的显著特点
——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在同一块肌肉中。 ◎感受器——肌梭 ◎传入纤维:Ia、II类纤维; ◎中枢:脊髓α运动神经元; ◎传出纤维:α运动神经纤维;
◎效应器:被牵拉肌肉的梭外肌。
◎肌梭
▲为6×1mm的梭形感受装置,与梭外 肌并联;
部位
(III、VII、IX、X)
脊髓S1~S4侧角
神经节 椎旁节、椎前节 效应器官旁或壁内
部位
纤维长短 节前纤维短 节后纤维长
分布范围 广泛
节前纤维长 节后纤维短
较局限
一、自主神经结构和功能活动特征
自主神经的功能特征 ●紧张性支配: ●功能相互拮抗; ●交感神经作用较广泛,
副交感神经作用较局限; ●受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与躯体痛类似,由躯体神经(如膈神经、肋
间神经和腰上部神经)传入。
牵涉痛:
●含义:内脏疾患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发
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临床:
患病脏器 心脏 胃、胰 胆囊、肝 肾 阑尾
体表疼痛部位 心前区、左臂尺侧 左上腹、肩胛间 右肩胛 腹股沟区 上腹部或脐周区
●可能机制:会聚-易化学说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迷走N上N节、膝N节 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 第IX、X、VII对脑N
三叉N脊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脑干 三叉N脑桥核
交叉至对侧后上行 ◎三叉丘脑束
第三级神经元: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部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压觉的传入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
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 到脊髓:薄束、楔束
上行
第二级神经元:延髓薄束核、楔束核
2024年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一、引言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负责传递、处理和储存信息,以协调和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本课件旨在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信号的产生、传递和处理过程。
通过学习本课件,您将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负责维持神经元的生命活动。
树突是神经元的输入部分,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突触是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之间的连接点,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2.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树突组成的纤维状结构,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种类型。
有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快,主要负责传递长距离的神经信号。
无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慢,主要负责传递短距离的神经信号。
3.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网络,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神经网络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处理和储存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传递信息。
三、神经信号的产生和传递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一般为-70毫伏。
静息电位的存在是由于神经元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性。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导致离子通过细胞膜,形成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的电位变化,用于传递神经信号。
当神经元接收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离子流动,使细胞内外的电位迅速反转。
这个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速度可达每秒数十米。
3.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②作用
兴奋
兴奋
抑制
③阻断 剂
酚妥拉明 (扩血管,降血压)
普奈洛尔
• 边缘叶及关系密切的皮层和皮层下结构 • 内脏脑(高级整合中枢) • 调控性行为及生殖,学习,记忆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受体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受体
自主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Ach) • 胆碱能纤维释放 • 分布:
① 全部交感和副交感的节前纤维 ② 大部分副交感的节后纤维 ③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骨骼肌舒血管) ④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2、去甲肾上腺素(NE) • 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 • 分布:大部分交感节后纤维
神经节兴奋
骨骼肌收缩
③阻断 剂
阿托品
箭毒(筒箭毒碱)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
α受体
β受体
β1
β2
①分布
平滑肌收缩:血管(皮肤、胃、 肾)、瞳孔开大肌、子宫
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 突触后膜 (心脏)
小肠舒张
神经-肌接头的终板 膜(支气管,胃肠道, 子宫及血管平滑肌上)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受体
xxx 汗腺、骨骼肌舒血管纤维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受体
受体
• 定义: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 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 受体的激动剂 • 受体的拮抗剂(阻断剂) • 受体与配体结合特性:相对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 受体分类:
胆碱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受体 乙酰胆碱受体(胆碱能受体)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皮肤感受 器受刺激
骨骼肌收缩引 起肢体屈曲
兴奋通过 传入神经 传给中枢
脊髓运动神 经元兴奋
兴奋通过传出神 经传给骨骼肌
屈肌反射的过程
定义:是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
拉的肌肉收缩。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ຫໍສະໝຸດ 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
4、脊休克恢复后部分反射比脊髓横切前亢进,如屈肌反射、 发汗反射,失去上位中枢的抑制作用所致。 5、脊髓神经轴突虽然可以再生但是由于局部胶质细胞的浸 润、形成瘢痕,阻碍了其再生,所以横断面以下的感知觉和 随意运动能力不能恢复。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在脑干的网状结构中具有加强肌 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
γ运动神经纤维
4.α运动神经纤 维传出兴奋
梭内肌
肌梭
1.肌肉受牵拉, 刺激肌梭感受器
5.梭外肌收缩, 肌肉缩短
高位中枢支配骨骼肌运动的过程
5.肌梭感觉传 入神经
6.脊髓前角α运动 神经元兴奋
2.γ运动神经纤维 传出兴奋
7.α运动神经纤维传出兴奋
3.梭内肌收缩
1.高位中枢兴 奋γ运动神经元
肌梭
4.刺激肌梭感受器
二、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脊动物的皮肤受到刺激,受刺激的一侧肢体出现屈 曲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
意义:具有保护性意义,逃避伤害。 对侧伸肌反射:若伤害性刺激增大,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
活动的基础上,对侧肢体出现伸肌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 肌反射。
意义:保持重心稳定、维持身体平衡。
1.前庭小脑(古小脑): 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 其功能是与身体姿势平 衡有关。
神经系统—内脏活动调节(人体解剖生理学)
内脏基本的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 反射、排便反射、阴茎勃起反射等都是在脊髓 水平完成。
发生脊休克以后,一些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 反射可逐渐在不同程度上恢复。其恢复的速度 与动物的进化程度有关,越复杂越高等的动物, 恢复得越慢,反之,越快。
这些都说明基本的内脏活动是在脊髓中 枢的作用下完成的,脊髓是内脏活动的初 级中枢。
脑干是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调 节呼吸运动、心血管活动、消化管运动 和消化腺分泌等功能的反射调节在延髓 水平已初步完成。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出的自主神经 传出纤维支配头面部的所有腺体、心、 支气管、食管、胃、胰腺、肝和小肠等 的功能活动。
3.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的分泌调节 下丘脑内 有许多神经元具有分泌功能,可分泌多种肽类物质, 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后,通过垂 体门脉系统到腺垂体,促进或抑制腺垂体各种激素 的合成和分泌;此外,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合 成和分泌的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经垂体束运至神 经垂体储存;
总之,下丘脑除对体温、水平衡、激素的 分泌产生调节作用以外,还对情绪、生物节 律产生影响。
若延髓受压、出血等原因而受损时,可迅 速死亡,因此,延髓为人体的生命中枢。
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而脑桥参与 呼吸节律性的调节,是呼吸调整中枢
下丘脑大致可分为前区、内侧区、外 侧区和后区四个部分。是调节内脏活动的 较高级中枢,它能够进行复杂和细微的整 合作用,使内脏活动和其它生理活动相联 系,调节着体温、水平衡、内分泌活动及 生物节律等。
1.体温调节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尤其 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它是体温调节的重要部位, 此处存在温度敏感神经元,可感受体内温度的变化, 也能对传入的温度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并发出指令 调节产热和散热活动,是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课件
边缘系统——边缘叶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大脑皮层的岛叶、颞极、眶回等,以及
皮层下的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丘脑前区等密切相关,总称为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的功 能除嗅觉外,主 要参与摄食行为、 性行为、情绪反 应、学习记忆及 内脏活动等的调 节。
视觉感 视网膜-视交叉上核束 受装置
视交叉上核
使体内日周期节律与 外环境的昼夜节律同步
6.调节摄食行为
下丘脑外侧区有摄食中枢 下丘脑腹内侧核有饱中枢
三、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新皮层——大脑皮层中除边缘系统皮层部分以外进化程度最新的部分。 2. 边缘叶——大脑半球内侧面皮层与脑干连接部和胼胝体旁的环周结构,包括
刺激交感神经:无孕子宫运动抑制,有孕子宫 运动加强。
刺激迷走神经:处于收缩状态的胃幽门舒张。
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广泛。意义:在环境急骤的变 化的条件下,可以动员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在功能以适应 环境的急变。例如在剧烈运动、大出血、窒息等紧急情 况下。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迷走神经系统:活动相对较为局限。安静时活动加 强。意义:保护机体、促进消化、积蓄能量、加强排泄 和生殖。
4.调节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应
在情绪反应、食欲、渴觉、性行为等方面都起调控 作用。
5.生物节律控制
机体内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这种变 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biorhythm)。 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可能是日周期节 律的控制中心。
昼夜光照变化→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
(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
交感神经
神经系统生理学ppt课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概念: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该递质与突触后
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 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
产生机制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Na+、K+(尤其是对Na+)通透性提高 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EPSP
(一)突触的分类
按接触部位 • 轴—体突触 • 轴—树突触 • 轴—轴突触
按功能 • 兴奋性突触 • 抑制性突触
按信息传递 媒介物
• 化学性突触 • 电突触
(甲.轴-体突触;乙.轴-树突触;丙.轴-轴突触)
(二)突触的结构
①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
②突触间隙: 水解酶
③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
(三)突触传递的过程
操作式条件反射
斯金纳(B.F.Skinner)
特点:动物必须通过自己完成某种运动 或操作后才能得到强化。
2.条件反射的消退和分化
条件反射建立后,给予和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可引起 同样的效应,称泛化(generalization) ;对原刺激多次反 复加强后,近似刺激则不再引起同样反应,称分化 (differentiation) ;分化是相似刺激得不到强化,使皮层产生 了分化抑制(differential inhibition) ;如果只是反复使用条件 刺激,不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一段时间后条件反射会逐渐减 弱甚至消失,称反射的消退(vanish) 。
5-羟色胺递质系统主要与痛觉、睡眠、情绪、性行为、内 分泌等活动有关。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运动调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级神经 最高水平:大脑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 节、皮层小脑---负责运动的总体策划 中间水平:运动皮层、脊髓小脑
---运动的协调、组织、实施 最低水平 :脑干、脊髓---运动的执行
策划
策划
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区的示意图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The anterior motoneurons ) ⑴ α运动神经元
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
膝反射
腱反射示意图
表现: 肌肉的收缩是全部肌纤维的一次性 同步收缩,表现出明显动作。
单突触反射
②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表现为被牵拉肌肉发生持续、缓慢紧张性 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的生理意义: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 反射活动,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易化区: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 和后叶中间部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1898年Sherrington发现
(1)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 断脑干, 动物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 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 反张状态。
(2) 去大脑僵直的本质: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是抗重力肌
B.易化区 Facilitatory region: 较大 ,
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 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
该区兴奋→肌紧张增强。 易化区活动略占优势
②脑干以外高位中枢也存在调节肌紧张的 抑制区和易化区。
具有始动作用,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 区和易化区调节肌紧张。
抑制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生理学:神经系统(8版)-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大脑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
小脑前叶 两侧部
小脑前叶 蚓部
(+)
(+)
脑干网状结构 抑制区
前庭核 (+) (+)
易化区
()
(+)
肌紧张
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下行始动作用(大脑皮 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被切断,抑制区活动 减弱,易化区活动占优势。传向脊髓的易 化作用相对增强,引起γ运动神经元活动 过强,伸肌的肌紧张过度亢进,导致去大脑僵 直。
(二)脊休克
脊髓的调节功能
功能: 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 脊髓前角中有α、β、γ
三类运动神经元。
脊休克定义:
人和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 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表现:
肌紧张降低或消失
发汗反射消失
血压下降
粪尿积聚
•
(以后反射可恢复)
脊休克
动物实验:保留脊髓C5以下 脊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
Facilitated and inhibitory area
Areas in the cat brain where stimulation produces facilitation (+) or inhibition (-) of stretch reflexes. 1. motor cortex; 2. Basal ganglia; 3. Cerebellum; 4. Reticular inhibitory area; 5. Reticular facilitated area; 6. Vestibular nuclei.
实验证据: 如果在上述切断脊髓后根的去大脑动物,进 一步切除小脑前叶,能使僵直再次出现,这 种僵直属于α-僵直,因脊髓后根已切断,γ 僵直已不可能发生。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CHAPTER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负责整合和处理各种信息,控制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分,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030201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根据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神经元的分类包括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以及突触后膜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元与突触传递1 2 3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它们在突触传递中起关键作用。
神经递质的种类根据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性可分为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和酶联型受体。
受体的类型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可改变受体的构象或激活相关酶,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效应。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CHAPTER感觉器官与感受器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类型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等感受器的生理特性适应、换能、编码等听觉传导通路耳蜗→ 听神经→ 脑干听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放射→ 大脑皮层触压觉传导通路外周触压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痛觉传导通路外周痛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温觉传导通路外周温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中枢及感觉整合感觉中枢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感觉整合多种感觉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整合,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整体感知感觉剥夺与感觉过敏感觉剥夺指长时间缺乏某种感觉刺激,导致相应感觉能力下降;感觉过敏指对某种感觉刺激过于敏感,产生不适或疼痛等异常感觉。
CHAPTER03运动单位与肌纤维类型关系不同运动单位包含的肌纤维类型不同,影响肌肉收缩特性。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
课件•神经系统概述•感觉功能•运动功能•自主神经功能目录•高级神经功能•神经系统疾病与功能障碍01神经系统概述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负责整合和协调全身各部位的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位,传递信息。
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030201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神经元与突触传递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突触传递的过程包括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等步骤。
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通过改变膜电位和离子通透性实现,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
03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通过特定的结合位点实现,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和细胞的生理功能。
01神经递质的种类与功能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等,参与不同的生理过程,如运动控制、情绪调节等。
02受体的类型与作用包括离子通道型受体、G 蛋白偶联型受体等,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发细胞内的生理反应。
神经递质与受体02感觉功能感觉器官与感受器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类型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等感觉传导通路特异性传导通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非特异性传导通路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中枢与感觉整合感觉中枢大脑皮层的感觉区感觉整合多感觉信息的整合与处理03运动功能运动单位与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内的神经元,其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形成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
运动传导通路起自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构成的下行传导束。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下行纤维(锥体束)和脊髓前角细胞构成。
除锥体系以外的所有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传导通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中脑: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三)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control of the visceral activity by the hypothalamus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 较高级中枢。
1.体温调节: 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POAH), 温度敏感神经元既能感受温度变化, 又能对传入温度信息进行整合。
1.脊髓是内脏反射的初级中枢; 2.脊髓的反射调节的功能是初级的,
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 3.脊髓平时受高位中枢的控制
(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 of visceral activity by lower brain stem
(延髓、脑桥、中脑)
1.延髓: 是基本生命中枢的所在部位; 延髓受损可迅速引起死亡。
优势半球:左侧半球
1.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 优势
虽与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关,但主 要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与人类惯用右手有关。
2—3岁以前:左侧大脑半球损伤造成 的语言功能紊乱与右侧大脑半球损伤 无明显差异,说明语言功能与两侧大 脑半球均有关;
10—12岁:左侧优势逐步建立,但左 侧大脑半球损伤后,尚可在右侧大脑 皮层建立语言中枢;
⑵操作式条件反射 操作式条件反射是动物通过自己完成 一定的操作所建立起的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的消退 条件反射建立起来之后,如果反复 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非条件刺激的 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 致完全不出现。这种现象称为条件 反射的消退。
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和一侧优势
speech center in the cerebral cortex & laterality
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形成过程: 无关刺激条件刺激
1、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非条件
(非条件刺激) 食物→狗→→→→ 唾液分泌 反射
(无关刺激) 铃声---→狗→ 不引起唾液分泌
(强化) 铃声+食物→狗→→→→ 唾液分泌
(条件刺激) 铃声---→狗→→→→ 唾液分泌 条件反射
强化:条件反射是无关刺激(条件刺激)与 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建立起来的, 这个过程称为强化(reinforcement)。
2.摄食行为调节: 摄食中枢 饱中枢
饱中枢活动加强时,可抑制摄食中枢 的
活动,两中枢活动相互制约。
3.水平衡调节: ⑴ 下丘脑存在控制摄水的区域: 刺激该区,动物饮水↑; 毁损该区,动物饮水↓ ⑵ 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
4.对腺垂体激素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 调节: 下丘脑促垂体区的小肽能神经元 能合成和分泌下丘脑调节肽。
内脏器官
神经支配
3.T1--L2,3灰质侧角
Ⅲ、Ⅶ、Ⅸ、Ⅹ对脑神经核; S2-4侧角
4.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 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5.刺激节前纤维引起的反 刺激节前纤维引起的反应较局
应较弥散
限
节前数:节后数=1:11-17 节前数:节后数=1:2
皮肤和肌肉血管、汗腺、竖毛肌、 肾上腺髓质、肾只有交感神经支配。
cerebral dominance
(一)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写
读
说
听
功能障碍名称
运动性失语
失写症
感觉性失语 话 。
失读症 义
受损部位 Broca三角区 额写
听不懂别人谈
看不懂文字含
(二) 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一侧优势:人脑的高级功能向一侧半球 集中的现象。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特点: 1.大多数器官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双重支配,两者的作用是拮抗的: 有时是一致的: 2. 紧张性活动: 3. 作用与效应器功能状态有关:
交感神经:无孕子宫舒张, 有孕子宫收缩
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⑴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尤其
在应急状态下表现更为突出 ⑵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局限,在
成人后:左侧优势已建立,左侧大脑半 球损伤后,很难在右侧大脑皮层建立语 言中枢;
2. 右侧大脑半球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 占优势。 非语词性认知功能包括空间的辨认; 深度认知;触觉认知; 图像视觉认识;音乐欣赏分辩等。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Function of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又称内脏神经系统
(一)
自 主 神 经 的 结 构 特 征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1.两者均分为节前纤维(B类)和节后纤维(C类)
2.分布广泛,几乎所有
分布局限,有的器官只受交感
5.对情绪反应的调节: 下丘脑存在防御反应区: 刺激该区出现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现象 和防御反应;
间脑以上去大脑猫,出现“假怒”现象 。
6.对生物节律(biorhythm)的控制: 生物节律按频率高低分为:
① 高频节律: ② 中频节律: ③ 低频节律: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可能是生 物节律日周期的控制中心。
安静时作用较强。储能。
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 交感心跳快而强,皮肤内脏血管缩, 气管舒张唾液粘,抑制胃肠与胆囊, 止尿宫缩汗腺泌,扩瞳糖原分解强。 注:止尿指促进肾小管的重吸收,
逼尿肌舒张,内括约肌收缩。 有孕宫缩。
二、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 of visceral activity by spinal cord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Higher Nervous Activity
of the Brain
一、学习和记忆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不断接受环境变化
的信息而获得外界知识的神经活 动过程;
记忆:是将获得的知识进行储存和读出 的神经活动过程。
学习和记忆的典型模式—条件反射 P290,360
巴甫洛夫
食物---非条件刺激 铃声---无关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