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定感觉
特点:专一投射途径,点对点投射。 作用:引起特定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45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功能
概念:经典的感觉传导道的纤维经过脑干时发出
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 N 元发生突触联系,经多次
换元后达丘脑髓板内侧核群,由此发出纤维,弥散地
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 特点:非点对点投射(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通路) 功能: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会聚学说
52
53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脊髓: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
脊髓 前角 N元 运动N元:支配梭外肌纤维,构成运动单位。 r运动N元:支配梭内肌纤维。 Β 运动N元:支配梭内肌和梭外肌纤维。
运动单位(motor unit): 由一个α运动神经 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伤害性 刺激 皮肤 致痛物质
H+、 K+ 、5-HT
游离神 Aδ 经末梢 C
快痛 慢痛
51
(三)内脏痛与牵涉痛
1.内脏痛 特点:①缓慢、持续、定位不清、对刺激的分辨 力差,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变化,情绪反应强烈。 ②切割、烧灼一般部引起内脏痛,对机械牵拉、缺 血、痉挛和炎症等敏感。③往往伴有牵涉痛。 2.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体表一定部位 发 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可能机制 易化学说
Ⅰa Ⅰb
2、纤维直径
Ⅱ(A β ) Ⅲ(A δ ) Ⅳ (C)
4
(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生理完整
2.绝缘性
结构 功能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1.纤维粗细
(四)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2.有无髓鞘(脱髓鞘疾病)
3.温度(低温麻醉)
5
(五)神经纤维轴浆运输
顺向运输(胞体 轴突)
轴浆运输
蛋白质、神经肽、酶
(二)受体(receptor)
概念:是指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特异性 配体结合,进而诱发一定生物效应的 特殊蛋白质。 分类 胆碱能受体 肾上腺能受体
28
胆 碱 能 受 体
MR:存在于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 纤维支配效应器细胞上。(M样作用) N1R: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上
NR N2R:神经-肌肉接头终板膜上
32
33
环状和链锁状
环式
链锁式
34
三、反射中枢内信息传递的特征
(1)单向性 (2)中枢延搁(0.3--0.5ms) (3)总和(时间,空间)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原因(中间神经元环状联系)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35
时间性 总和
空间性 总和
36
四、突触的抑制 (一)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62
2.屈反射与交叉伸肌反射
(1)概念: 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 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肢体屈曲称屈反射。 肢体皮肤受到强烈刺激时,在本侧肢体屈曲的 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称对侧伸肌 反射。 (2)意义: 保护机体,维持姿势。
63
(二)脊休克(Spinal shock)
作用:是维持姿势和进行随意运动的基础。
55
2)腱反射(tendon reflex)
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
表现:被牵拉肌肉迅速而
明显的收缩。
特点:反射时短且局限,
为单突触反射。
意义:临床上通过检查腱
反射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56
(3)肌牵张反射的感受器装置与反射途径
1)感受器装置:肌梭(muscle spindle):
inhibition)
兴奋性N元→抑制性中间N元兴奋→释放抑制
性递质→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1、传入侧支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概念:传入神经纤维兴奋一个中枢的N元的同时 经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N元,转而 使另一个N元发生抑制的现象。
37
抑制性 中间神 经元
第十章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1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Neuron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胞体(合成物质、接受信息、整合信息)
神经元
突起
树突:多、短(接受信息) 轴突:长、一个
(传出冲动)
神经纤维
有髓 无髓
2
3
(二)神经纤维分类
A(α、β、γ、δ)
1、电生理特性
B C Ⅰ(A α )
角αN元
收缩
特点:感受器与效应器位于同一块肌肉上。
60
3)γ 运动神经元对牵张反射的调节
γ 运动神经元兴奋时,提高肌梭的敏感性,并通 过Іa 纤维传入活动,改变运动神经元兴奋状态, 从而调节肌肉的收缩。 γ 回路(γ -loop) γ 运动神经元 肌梭 Іa传入纤维 运动神经元 肌肉。
61
逆向运输(轴突
外源性物质
胞体)
(六)神经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性因子
6
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约为神经元10~50倍 作用: (一)支持、绝缘性和屏障作用 (二)修复与再生作用 (三)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 (四)维持神经元正常活动 (五)参与神经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代谢
7
第二节
突触(synapse)
30
酚妥拉明
第三节
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中枢(reflex center) 概念: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 功能的神经元群。 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 脊髓水平 皮层下水平 大脑皮层水平
31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分散式:扩大神经元活动影响范围; 聚合式:使信息发生总和或整和; 链锁式:兴奋在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作用的范围; 环状式:引起正、负反馈。
40
(二)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
(1)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 突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 抑制的现象。
(2)结构:轴一轴突触,多突触联系。
(3)过程:
41
42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浅感觉传导通路(先交叉,后上行)
后内侧复核 头面部感觉
外侧膝状体 视觉
内侧膝状体 听觉
2、联络核:接受感觉接替核、皮质下其他纤维的传
入冲动
3、髓板内核群:接受网状结构上行纤维
44
(二)丘脑感觉的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spacific projection system )
深、浅、视、 脊髓 听、味觉 皮层第四层
脑干
丘脑感觉接替核 联 络 核
肽类(P物质、脑啡肽、强啡肽) 其他递质(NO、CO)
26
3、递质代谢
(一)Ach 合成: 胆碱+乙酰辅酶A 胆碱乙酰化酶 乙酰胆碱 灭活:胆碱酯酶(ChE) (二)NE 合成: 酪氨酸 酪氨酸羟化酶 多巴 多巴脱羧酶 多巴胺β-羟化酶 NE 灭活:大部分被突触前膜重摄取; 小部分MAO、COMT破坏 或进入血液,在肝、肾灭活。 27
1.概念:
突然横断动物或人的脊髓后,断面以下的脊髓
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2.表现:
躯体运动和内脏反射活动消失,肌紧张↓,外
周血管扩张,血压↓ ,发汗抑制,粪尿潴留。
64
3.恢复特点
越原始,越简单的反射恢复越快。
动物越低等恢复越快。
46
47
48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大脑皮层是感觉分析的高级中枢
体表感觉 1、第一体感区(中央后回) 纤维投射特点: ①投射纤维左右交叉; ②投射区域空间安排是倒置的; ③投射区的大小与体表感觉的灵敏度有关。 2、第二体感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49
50
四、痛觉
(一)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 游离神经末梢,广泛分布于皮肤、肌肉、关 节、和内脏器官。 (二)皮肤痛觉
4)腱器官与牵张反射(tendon organ )
பைடு நூலகம்
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牵张感受装置, 感受肌肉张力变化,与梭外肌串联。 对肌肉的被动牵拉刺激不敏感,对肌肉的主 动收缩所产生的牵拉非常敏感。 传入纤维是Іb类纤维,传入冲动抑制运动N 元,使梭外肌收缩停止,转而出现舒张(反 牵张反射)。 意义:防止过分收缩对肌肉的损伤。
突触传递
概念: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 实现信息传递的特殊接触部位。 基本方式: 化学性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
8
一、突触的结构与分类
(一)化学性突触
1、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9
10
2、突触的分类 轴突-轴突 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
11
3、突触传递的过程
(1)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
23
1、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Ach) (2)去甲肾上腺(NE)
①副交感节前纤维
胆碱能纤维 肾上腺能纤维
胆 碱 能 纤 维
②副交感节后纤维 ③交感节前纤维 ④少数交感节后纤维
(骨骼肌、汗腺)
⑤躯体运动神经
大多数交感 节后纤维
24
交感节前N元
节前f
节后N元
节后f
效应器
ACh.
N1 节后N元 节后f
54
(二)脊髓反射
1.肌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1)概念: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 长时,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肌肉收缩称牵张反射。
(2)类型: 1)肌紧张(muscle tonus):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 表现:受牵拉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 特点:多突触反射,反射时较长。
NE.
. 效应器
少数交感节前N元 节前f
ACh. 副交感节前N元 节前f
N1 节后N元
ACh. 节后f
M. 效应器
ACh. 运动N元 N.f.
N1 骨骼肌
ACh.
M
ACh.
N2
25
2、中枢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 生物胺类(DA、NE、5-HT、E、HE)
兴奋性(谷氨酸、门冬氨酸) 氨基酸类 抑制性(甘氨酸、γ-GABA)
感受机械牵拉或肌肉长度变化的特殊感受器。 CT囊+梭内肌纤维(感受装置居中,收缩成分位于两
端),与梭外肌并联。
当梭外肌被拉长或梭内肌收缩成分收缩时,肌
梭感受器兴奋。
传入冲动直接兴奋运动N元,使梭外肌收缩。
57
58
59
2)反射弧:
梭外肌被拉长 梭内肌收缩 + 肌梭
高位中枢 γN元
Іa 、Ⅱ纤维 脊髓前 α纤维 梭外肌
受体
M
N
NI 六烃季胺
N2 十烃季胺
29
阻断剂 阿托品 简毒
肾上 αR α2R:肾上腺素能纤维末梢突轴前膜上。 腺素 能受 βR β1R:心肌细胞膜上(兴奋) 体
β2R:平滑肌(抑制)
受体 α1R α2R β 1R β2R
α1R: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效应器(兴奋)
阻断剂
哌唑嗪
育亨宾 阿替洛尔
普萘洛尔
总合达阈电位,在轴
后神经元抑制
后神经元兴奋。
12
13
兴奋性 递质
兴奋性递 质受体
14
(2)抑制性突触传递过程
抑制性 递质
15
(3)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16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17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
18
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 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
19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20
21
(二)电突触传递(缝隙连接) (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曲张体)
曲张体
囊泡
缝隙连接
22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概念:由突触前膜释放,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 与效应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特殊化学物质。 条件(5点) 调质(neuromodulator) 戴尔原则(Dale principle) 分类: 外周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
突触前N元兴奋
兴奋沿轴突传至轴突末
捎→前膜去极化→Ca2+内流→推动囊泡前移、靠近
并与前膜融合→胞裂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与后膜
受体结合→提高后膜对Na+、K+(尤其是Na+ )的 通透性, Na+内流
Cl-
后膜发生去极化
超
Cl-、K+
Cl-
产生兴
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 突始段爆发AP
抑制 IPSP
痛、温觉 传入N 轻触觉 脊髓后角
换元
交叉
脊丘前束 脊丘侧束
丘脑
大脑 皮层
深感觉传导通路(先上行,后交叉)
本体感觉 深压感觉
传入N
脊髓后索
延髓薄束 核、楔束核
换元 交叉
大脑 皮层
43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是除嗅觉以外,所有感觉的总换元站。
(一)丘脑的神经核团 1、感觉接替核
后外侧腹核 躯体感觉
意义:使相互 拮抗的两个中 枢的活动协调 起来。
38
2、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概念:某一中枢N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
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去兴奋一抑制性
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
原先发动兴奋的N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N元。
39
意义:使 神经元的 活动及时 终止,促 使同一中 枢内多个 神经元的 活动协调 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