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浅谈

合集下载

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

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

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一、引言弱势群体的子女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他们可能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或者其他特殊情况。

这些困难往往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经验。

二、认识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特点1. 自卑感强因为环境的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与他人不同,处处受到排挤和歧视,这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 消极情绪多在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或者生活压力时,弱势群体子女往往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

3. 自我认知薄弱受到环境的限制,弱势群体子女的自我认知常常比较薄弱,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三、实践经验1. 积极的家庭环境在弱势群体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长需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爱和温暖,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

2. 学校心理教育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也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子女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认知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 社会支持除了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外,社会的支持也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四、培养具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知道自己具有独特的价值和能力,能够克服困难和挑战。

2. 乐观态度鼓励孩子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事物,对待困难和挫折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一切困难都会有解决的办法。

培养孩子自我激励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如何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和行为,面对挑战时能够有动力和勇气去克服。

4. 韧性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孩子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韧性,能够坚持和适应,不因一时的挫折而放弃。

课堂中关爱小学生弱势群体浅谈

课堂中关爱小学生弱势群体浅谈

课堂教学中关爱小学生弱势群体浅谈在现在学校及课堂教学中总是有那么一个小群体是学生教师都不太喜欢的,这个弱势的小群体也是我们应该的,现在就这个问题浅谈一下我的感受及一些不太成熟的经验。

一、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产生的因素1、社会因素当今社会,在多元文化冲击之下,人的思想观念较以前有了非常大的改变,离婚和单身妈妈逐渐增多,因而产生了离异家庭、单亲家庭,这些破碎家庭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产生一些贫困家庭;外出务工子女的日常起居交给老人,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社会上、网络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孩子的观念,使得他们“离经叛道”;独生子女的增加令孩子依赖性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团队协作能力缺乏。

2、家庭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教育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比学校教育更为直接、重要。

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导致孩子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有的家长认为辛苦赚钱都是为了孩子,至于教育,那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有的家庭经常闹矛盾,与子女沟通不够,却又期望过高,导致孩子产生极端性格。

3、学校因素很多小学都能关注到心理弱势群体,对学生思想教育只堵不疏,不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缺乏对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挫折意识、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和培训;有的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对学生关心、引导不足,心理弱势群体在同学中受到歧视;有的不重视跟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工作严重滞后,缺乏主动性。

因此,落后的教育手段对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或多或少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自身因素有的孩子没有端正学习态度,认为是老师和家长“要我学”;有的骄傲自大,功利思想严重,遇到挫折就情绪失控;有的道德观念、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适应环境能力差;有的心灵空虚,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产生了厌学情绪,较少与他人交往,集体意识差;有的面对家庭、社会、学习的压力无所适从,没能正确面对自身弱势,总是怨天尤人。

二、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表现1、自卑孤僻、胆小内向这样的孩子往往过分注重自身的弱势,自怨自艾。

关爱小学生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关爱小学生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关爱小学生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在关爱小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了解每个小学生的独特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小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方式和兴趣爱好,因此他们的心理需求也各不相同。

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耐心倾听每个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困惑和挑战,力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其次,与小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小学生常常对外界抱有疑虑和警惕心态,他们需要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理解。

通过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他们会更愿意向我们倾诉内心的困惑,从而得到适当的辅导和支持。

另外,引导小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心态密切相关。

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教导他们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鼓励他们努力奋斗,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同时,通过培养他们的感恩心和同理心,让他们懂得关爱他人,从而提升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幸福感。

最后,及时发现和介入心理问题是关键。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常常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行为问题、情绪波动等。

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并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

一旦发现问题,我们要积极介入,与学生和家长合作,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以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与小学生的交流和教育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关爱和教育小学生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真正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并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和支持他们,才能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同群体子女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困难和挑战。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往往会面临着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十分复杂。

本文将对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浅析。

一、心理问题1. 自卑感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往往会出现自卑感,因为他们可能面临着家庭经济困难、学业成绩不佳或者社会地位低下的问题。

在与同学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相比有所不足,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

2. 学习压力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和学业成绩的落后,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常常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他们可能需要付出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这种不公平的感受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 社交困难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和自身的自卑感,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也容易出现社交困难。

他们可能在与同学交往中感到不适应,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甚至在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

4. 情绪波动由于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

他们可能会因为家庭困难、学习压力或者社交困难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二、成因分析1. 家庭条件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与家庭条件密切相关。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佳,父母工作忙碌或者家庭关系紧张,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自卑感、学习压力大等心理问题。

2. 学业成绩对于弱势群体子女来说,学业成绩常常是一种突出的心理问题成因。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可能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增加他们的自卑感,导致情绪波动等问题。

3. 社会环境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也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如果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对他们持有歧视或者不理解的态度,会加剧他们的自卑感和社交困难,导致心理问题的加重。

幼儿园关爱弱势群体:温暖童心爱心传递

幼儿园关爱弱势群体:温暖童心爱心传递

幼儿园关爱弱势群体:温暖童心爱心传递幼儿园关爱弱势群体:温暖童心爱心传递引言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中,关爱弱势群体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通过温暖童心,传递爱心,不仅可以帮助弱势群体的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还能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包容。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幼儿园关爱弱势群体的方式和意义。

一、了解弱势群体对于幼儿园来说,弱势群体主要包括智力、身体和社会适应能力上存在弱势的孩子。

了解弱势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是关爱工作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和日常活动中,教师和保育员需要很好地关注这些孩子,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支持和关爱。

二、创造包容的环境对于弱势群体的孩子来说,幼儿园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场所。

创造包容的环境,是关爱工作的关键。

在教室布置、教学方式和活动安排上,都需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并得到同伴和教师的尊重和鼓励。

三、个性化的教育针对弱势群体的孩子,个性化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和保育员需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做到因人而异。

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发展潜能,克服困难,提高自信心。

四、家校合作在关爱弱势群体的工作中,家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

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心和支持弱势群体的孩子,是关爱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家校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协调行动,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我来说,幼儿园关爱弱势群体是一项具有深刻意义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孩子,还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实现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

通过关爱弱势群体,可以传递人间的温暖和爱心,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包容。

总结关爱弱势群体,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是一个需要全校师生和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过程。

通过温暖童心,传递爱心,不仅可以帮助弱势群体的孩子更好地成长,还能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包容。

在此次撰写的文章中,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我对幼儿园关爱弱势群体这一主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的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

这些子女常常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他们的心理问题也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和分析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弱势群体子女。

弱势群体指的是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他们的家庭条件通常较为贫困,父母的教育程度和经济状况都较为低下。

这些家庭往往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导致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焦虑、自卑、挫折感和适应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常常源自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环境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这些家庭通常处于经济困难和不稳定的状态,父母可能因为工作忙碌或者其他原因无法很好地照顾孩子,导致孩子的情感缺失和安全感不足。

父母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比如言辞激烈、暴力行为等,这些都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也与社会环境有关。

这些孩子可能由于家庭条件较差,所以在学校和社会中容易受到歧视和排斥,这种不良的社会环境会让他们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

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与他人存在巨大差距,因而产生对未来的无助感和绝望感。

学业压力学业压力也是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这些孩子往往在学习上面临着困难和挑战,无法获得足够的学习资源和辅导,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出现挫折感和焦虑感。

长期以来的学业不顺利也会让他们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使得他们对未来失去信心。

对策建议为了帮助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克服心理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家庭支持需要提供家庭支持。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等方式,帮助这些家庭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父母的教育程度,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辅导。

培养小学生的爱心教会孩子关爱弱势群体和帮助他人

培养小学生的爱心教会孩子关爱弱势群体和帮助他人

培养小学生的爱心教会孩子关爱弱势群体和帮助他人培养小学生的爱心:教会孩子关爱弱势群体和帮助他人爱心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在当今社会中尤为重要。

作为资深教育家,我们的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小学生的爱心,教会他们关心、关爱弱势群体,并乐意伸出援助之手。

通过教育,促使孩子们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品质,成为热心助人的未来栋梁。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并帮助他们去关爱弱势群体。

1. 培养爱心的重要性爱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并给予帮助和支持。

培养爱心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2. 示范与引导要想孩子们具备爱心,我们首先需要以身作则。

作为教育家、家长和教师,我们要向他们展示出正确的关爱和帮助他人的方式。

有意识地进行教育改革,将关爱和乐于助人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到助人为乐的重要性。

3. 社会参与将学生和社区联结起来,让他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是培养爱心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成就感,并且有机会与弱势群体接触和交流。

这样的体验能够深刻地激发他们的爱心,让他们明白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4. 教育课程和主题活动在课堂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课程和主题活动来培养孩子的爱心。

例如,组织学生一同关注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问题,了解弱势群体的困境,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这样的学习,不仅让孩子们对弱势群体有更多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帮助他人的意愿。

5.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们情感和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家长应该成为孩子们爱心的引领者和榜样。

通过家庭共同关心和帮助他人的事情,孩子们会从小受到良好的示范,将这种关爱他人的品质融入到他们的成长过程中。

6. 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积极心态学生的自信和积极心态对于培养爱心至关重要。

只有当孩子们充满信心和正能量时,才能更好地关心他人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论文)摘要:为了关爱弱势学生群体,实现教育公平,文章首先围绕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权利两个方面论述了关爱学生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其次从家庭、学校两个方面论述了弱势学生群体背景,最后从情感关怀和日常教学出发,从启发式教育、设计好教学内容,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四个方面探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关爱弱势学生群体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弱势群体;关爱;适应性教学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意味着这一学生群体在学校生活和师生交往中存在障碍。

他们容易被排斥、被忽视、被边缘化。

弱势的原因往往是家庭的影响、学业成绩的差异和个性差异。

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此群体。

他们比普通学生更脆弱,更孤僻。

如果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抑郁状态,就会极大地影响其个性和身心的发展。

一、关爱学生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关爱学生弱势群体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其必要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社会的需求。

在和谐社会的前提下,要求我们关爱弱势群体,构建和谐校园。

在现代社会,人们素质的提升主要依靠教育,教育已成为促进社会阶层良性流动的主要途径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关注弱势群体也是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学生的权利。

义务教育使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作为行使权力的主体,有义务教育受教育者的行为和思想。

教育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人平等的教育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机会与教育效果的相对平等。

要实现公平的第三个层次,就要重视学生弱势群体。

二、群体背景研究群体背景主要包括:第一,家庭背景。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而受家庭影响的弱势群体学生往往具备以下条件:不幸的家庭,贫困家庭,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第二,学校背景。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只能集中在“求同”,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人格特征。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不是学生能够选择的,因此一所学校的教育背景也是影响弱势学生产生的原因。

小学班主任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学实践探讨

小学班主任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学实践探讨

小学班主任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学实践探讨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代青少年受客观环境以及主观意识的影响,极容易产生不良心理问题,尤其是班上的弱势群体学生,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严重制约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为此,新时代班主任必须齐抓共管,既要落实好班级管理工作,又要在管理的同时实现“育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与班级管理工作之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心理健康;弱势群体;班级管理绪论弱势群体学生,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主要指心理承受折磨或者困扰,缺乏自我疏通、拯救能力的儿童。

受家庭环境、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我因素的多重干扰,弱势群体学生在学校已经成为一群特殊群体,他们大多表现性格孤僻、胆小内向,或自傲自负、唯我独尊,或敏感脆弱、冲动叛逆,这些心理表现严重制约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价值观。

也正源于此,广大班主任尤为关注班级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

1.多些关注,激励弱势群体学生弱势群体大多缺少爱和关注,安全感不足,自我认知偏差。

找准弱势群体‘病症’,才能采取有效策略进行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来看,弱势群体学生是一群容易被人忽视的学生,容易被同伴‘遗弃’想群体,他们不善于表达,有些是智力偏低的,有的是带有残疾的。

他们比一般孩子其实更敏感,更渴望得到肯定和认可,更希望获得关注。

所以,我们班主任不妨也‘偏点心’,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尽可能多地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关注。

例如,课堂教学中,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真诚地肯定他们的课堂表现,委婉地指出他们的学习问题;日常学习中多给他们‘历练’的机会,让他们当一当老师的‘小助手’,帮老师收一收作业本,擦一擦黑板,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他们更多班级参与感,获得更多班级归属感。

又比如课后是适当给他们‘开小灶’,多与弱势群体学生谈心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扰和问题,教给他们正确认识问题、合理疏导心理情绪、正确释放压力的方法,帮助他们正视自己问题,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自信面对生活,心理问题也就渐行渐远了。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这些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本文将从弱势群体子女的定义、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可能的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关心这一群体的人们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和帮助。

一、弱势群体子女的定义弱势群体子女是指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父母离异家庭、残疾家庭、农民工子女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儿童。

他们可能面临家庭经济拮据、父母缺乏教育背景、缺乏社会资源支持等问题,因此在学习、成长和发展方面容易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二、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1. 学习压力大:由于来自弱势群体的子女家庭条件有限,可能无法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他们在学习上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习任务和内容相对较多,学习压力更加突出。

2. 自尊心低:弱势群体子女可能会因为家庭背景等原因感到自卑,缺乏自信心。

一些同学的调侃或歧视行为会进一步刺激他们,使他们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导致自尊心低下。

3. 情绪不稳定:由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和家庭问题的困扰,弱势群体子女的情绪容易出现波动,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4. 社交困难: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和自身心理问题的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在社交方面可能会遇到困难,缺乏朋友和团体的支持,导致社交方面的问题愈发突出。

三、可能的成因1. 家庭环境:弱势群体子女的家庭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缺乏教育资源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2. 学校环境:一些学校可能对来自弱势群体的子女关注不够,也可能存在一些歧视现象,这都会进一步加重这些孩子的心理困扰。

3. 社会问题: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不够,缺乏相关政策和资源的支持,这也会造成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应对策略1. 家庭关怀:家长在家庭中应该多关心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尽量创造一个和睦稳定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鼓励。

儿童教育引导孩子关爱弱势群体

儿童教育引导孩子关爱弱势群体

儿童教育引导孩子关爱弱势群体儿童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和关爱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的重要内容。

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和引导,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尊重、关爱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品德。

本文将就儿童教育引导孩子关爱弱势群体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方法和实践经验。

一、认识弱势群体在教育孩子关爱弱势群体之前,首先需要让他们了解和认识弱势群体的存在和处境。

可以通过向孩子们介绍一些弱势群体的故事和事例,让他们感受到这些人面临的困境和需要帮助的情况。

同时,可以让孩子们亲身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如探访养老院或儿童福利院,参与义务劳动等,让他们亲眼见到和接触到弱势群体,增加他们的感性认知。

二、培养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同理心是关爱他人的基础,而社会责任感则是付诸行动的前提。

在儿童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提供身教和示范的方式,教育孩子们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困难,并引导他们主动帮助他人。

不仅要教会孩子们懂得同情和关心,还要告诉他们,关心他人是每个人的责任,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需要我们的关爱。

三、倡导友善与平等友善与平等是培养孩子关爱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则。

要让孩子们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和尊重的对待,不论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或身体状况如何。

通过培养孩子们的友善态度和行为,使他们能够主动与弱势群体进行交流和合作。

倡导友善与平等的文化氛围,不仅可以促使孩子们真正关心他人,也能够推动整个社会对待弱势群体的改变。

四、教授实际的帮助方式除了引导孩子们关心和关爱弱势群体外,还需要教授他们实际的帮助方式。

可以教会孩子们一些基本的援助技能,比如如何传递温暖、如何帮助有需要的人、如何参与公益活动等。

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给予孩子们示范和引导,让他们亲自去尝试并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五、强调团队合作与互助团队合作与互助的概念培养对于孩子们关爱弱势群体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参与一些团队活动和游戏,培养孩子们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弱势群体的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本文将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心理问题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弱势群体子女会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

首先是自卑感。

由于所处环境的限制,这些孩子可能觉得自己与同龄人有很大的差距,导致自卑情绪的产生。

其次是自尊心受损。

由于社会和家庭的排斥和歧视,这些孩子可能会觉得自己并不重要,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而且,弱势群体子女还可能面临着人际关系问题,由于特殊的身份地位,他们可能会被同学排斥和孤立,导致孤独和不适感。

他们还可能面临着学业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们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导致学业成绩不佳,心理压力大大增加。

他们还可能面临着职业发展上的不确定性,由于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方面可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二、成因分析1. 社会因素: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是导致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家庭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这就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业发展和心理健康。

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歧视和排斥也使得这些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中感到困难和痛苦,心理问题由此产生。

2. 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贫困和社会地位的限制,一些弱势群体家庭可能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导致孩子在心理上出现问题。

一些家长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挫折和压力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加剧了孩子的心理问题。

3. 学校因素:学校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但是一些学校可能对于弱势群体的子女采取歧视和漠视的态度,导致这些孩子在学校中感到不适和困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对策建议针对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加以解决。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

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平等现象,而弱势群体的子女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浅析一下弱势群体子女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

一、心理问题表现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弱势群体的子女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比如自卑、焦虑、沮丧等。

自卑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问题,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的贫困、教育的不完善或者来自社会的歧视,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如他人。

焦虑也是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由于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这些孩子常常感到紧张和焦虑。

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一些孩子可能会产生对未来的彷徨和沮丧情绪,这些都是他们心理问题的表现。

二、心理问题的成因1. 家庭环境弱势群体的子女往往来自底层家庭,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不完善等因素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们可能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教育资源,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

2. 学习和生活压力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这些孩子往往需要面临更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

他们可能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跟上同龄人的进度,这种压力可能导致他们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

3. 社会歧视在一些地区和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子女存在歧视现象。

这种歧视会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

4.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地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不够完善,这也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会导致孩子们教育水平的不足,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和自卑感。

三、解决方法1.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让他们在家庭环境中感受到温馨和幸福。

培养孩子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

培养孩子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

培养孩子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在当今社会,弱势群体往往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培养孩子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尊重、包容和帮助他人。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了解弱势群体首先,要培养孩子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我们需要让他们了解不同类型的弱势群体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孩子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生活境况,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如何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尊重与包容其次,尊重与包容是培养孩子关爱弱势群体意识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教导孩子尊重每个人的差异性,不论是种族、性别、身体状况还是经济地位。

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才能真正理解并关心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并愿意伸出援手。

实践行动除了理论知识和情感教育外,实践行动也是培养孩子关爱弱势群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活动、捐款捐物、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等方式,让孩子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出更多的爱心和同情心。

榜样示范家长和教育者自身也要成为培养孩子关爱弱势群体意识的榜样。

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做到尊重、包容、关爱他人,才能有效地影响到孩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支持。

教育引导最后,在培养孩子关爱弱势群体意识过程中,教育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谈话交流、情感沟通、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社会不公平现象,并激发他们内在的善良和同情心。

同时,也要及时纠正孩子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歧视观念,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总之,培养孩子关爱弱势群体的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只有让更多的孩子认识到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并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们,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

学会关爱弱势群体,传递小学温暖爱心

学会关爱弱势群体,传递小学温暖爱心

标题:学会解决矛盾化解小学纠纷的和谐友好桥在小学教育的广阔天地里,矛盾和纠纷如同天空中的乌云,偶尔会遮挡阳光,影响孩子们的快乐成长。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演讲稿专栏作家,我深信,教会孩子们如何解决矛盾、化解纠纷,是帮助他们构建和谐友好桥梁的重要一环。

一、解决矛盾的艺术解决矛盾,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面临的挑战。

它要求孩子们具备沟通的能力、理解和的同情心,以及公正的判断力。

在小学教育中,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们的解决矛盾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和谐地解决问题。

二、化解纠纷的智慧化解纠纷,是维护孩子们和谐相处的重要环节。

它需要孩子们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以及如何在冲突中找到和平的解决方案。

通过学会化解纠纷,孩子们能够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理解的良好关系。

三、如何培养解决矛盾和化解纠纷的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孩子们解决矛盾和化解纠纷的能力呢?首先,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们学会倾听和理解。

通过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立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孩子们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解决矛盾和化解纠纷的技巧。

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

最后,我们需要教育孩子们学会尊重和包容。

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从而在发生矛盾和纠纷时能够更加冷静和理智地处理问题。

四、解决矛盾和化解纠纷的成效拥有解决矛盾和化解纠纷能力的孩子们,在人际关系中将更加和谐友好。

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更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

五、结语在小学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孩子们的解决矛盾和化解纠纷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以和谐友好的桥梁连接彼此。

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机会,组织实践的活动,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以解决矛盾和化解纠纷的能力,跨越一座又一座的难关,走向成功的彼岸。

论对小学弱势群体学生的关爱

论对小学弱势群体学生的关爱

论对小学弱势群体学生的关爱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打造和谐班集体,首先要从关爱学生弱势群体入手,消除不和谐因素。

小学弱势群体学生主要包括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理缺陷的学生以及学生困难的学生,关爱小学弱势群体学生不仅是学校的工作,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本文从小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特点出发,探讨小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谈谈关爱弱势群体学生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弱势群体;教育关爱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广大教育者不再只关注学生智育的发展,转变了以往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理念,开始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及个性品质的发展。

在小学教育阶段,弱势群体更加引起教育者的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脆弱,更加需要他人的关爱和帮助,确保弱势群体学生也能够身心健康发展。

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将自身对于小学生弱势群体的认识和关爱策略分享如下,希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参考。

一、小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一)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小学生弱势群体一般是指连学费都很难凑齐的学生,他们的基本生活本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教育方面往往会有所忽视,甚至家长为减轻负担不让孩子上学,影响小学生的未来发展。

这类学生有的在学习方面往往会表现得更加努力,会更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学校也会积极争取可以勤工助学的机会;而有的学生会因此而感到自卑,常常处于焦虑和自卑的情绪当中,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甚至会厌学、辍学。

1.生理缺陷学生生理缺陷主要指一些身体残疾或者体弱多病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长相或者体型不满意,有的因为自己身体残疾而内向自卑,甚至还要承受一些学生的嘲笑和讥讽,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导致这些学生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1.学习困难学生还有一类弱势群体学生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并不存在智力问题,但在学习上相较于其他学生往往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学习能力偏低,学习方法不合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培养小学生的人文关怀如何引导小学生关心弱势群体和帮助他人

培养小学生的人文关怀如何引导小学生关心弱势群体和帮助他人

培养小学生的人文关怀如何引导小学生关心弱势群体和帮助他人在当今社会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这个群体来说,引导他们关心弱势群体和乐于助人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培养小学生的人文关怀的方法,以引导他们关心弱势群体和帮助他人。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关键。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敏感期,他们对于周围环境和人的关系有着很强的感知能力。

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引导他们对弱势群体产生关注和同理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能力。

1.1 倾听与理解要培养小学生关心弱势群体的能力,首先要从我们自身的行为做起。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感受。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他们才会意识到别人对他们的关心,进而学会关心他人。

1.2 培养同理心同理心是培养人文关怀的基本能力。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故事、电影、游戏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不同的生活经历。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弱势群体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增强他们的同理心。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小学生关心弱势群体和帮助他人,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平等、公正、和谐的价值观念,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关爱。

2.1 平等意识教育者可以通过教材、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无论其身份、背景和能力。

大家都是人,都值得被关心和帮助。

2.2 公正观念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教育者可以通过讲述案例、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理解公正的重要性。

只有公正的价值观才能引导学生从社会公益的角度去关心弱势群体和帮助他人。

三、实践体验的重要性知识和观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行动。

要真正培养小学生的人文关怀,需要让他们亲身参与到关心弱势群体和帮助他人的实践中。

3.1 社区服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清扫街道、植树造林等。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

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

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弱势群体的子女常常面临着生活困难,环境不良等种种压力,他们往往缺乏积极的心理品质来面对这些困难。

如何对弱势群体的子女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一些方法,通过关注他们的生活环境、心理需求以及提供相关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关注生活环境。

弱势群体的子女往往成长于相对困难的环境中,他们可能面临家庭贫困、社会歧视等问题。

我们首先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如食品、衣物等。

也需要关注他们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帮助家长提高育儿技能,改善家庭关系,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满足心理需求。

弱势群体的子女往往面临着自尊心、自信心等心理需求的不足。

我们需要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

比如在教育工作中,我们需要注重对他们的情感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教育者的温暖和关爱,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提升自尊心、自信心,培养积极的心态。

提供心理辅导。

弱势群体的子女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往往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

我们需要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为他们指导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学校中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如心理健康课程、心理活动等。

也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专业的帮助和指导。

弱势群体的子女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帮助。

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环境,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个体。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社会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有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让更多的弱势群体的子女能够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走向美好的未来。

浅析农村小学班主任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浅析农村小学班主任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浅析农村小学班主任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学策略摘要:目前在农村小学教学中存在部分生理或心理异常的弱势学生,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在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障碍,课程成绩不及格或者勉强合格。

由于这部分学生存在人数不多,往往是学校和教师最容易忽略的群体,在健康课程标准中就提出: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农村小学班主任对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学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弱势群体;心理健康引言弱势群体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受到伤害,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们不能得到足够的关心和照顾,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需要独自承受或解决,甚至还有部分留守儿童白天在学校学习之后,回到家里还要进行辛苦的劳作,心里的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农村小学班主任应该定期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整个班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与呵护。

一、农村小学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1.自卑忧郁心理调查发现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成长环境的不同,比如单亲、留守儿童等情况的学生从小就比较自卑,学习成绩较差,不喜欢人多的地方,做什么事情都对自己没有自信心。

体育课本来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但是这些学生在课堂练习时放不开手脚,不能很好地融入到集体练习中去。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一些失败,觉得自己怎么练习也赶不上别人,思想包袱较重,自卑忧郁懦弱。

1.自尊心较强但意志力不足部分学生自尊心很强,他们不喜欢在公众场合发言交流和展示自己,害怕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被同学们嘲笑伤了自尊心。

由于自尊心强还会产生嫉妒心理,课堂上不喜欢与他人交流合作。

还有些学生意志力不足,比较薄弱,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专注地完成课堂教学的要求,易怒易悲易喜,接受不了失败的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太弱。

1.学习态度不端正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基础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自制力差。

关爱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

关爱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

关爱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新店镇十墩小学刘小晴案例一:在数学学习上,我一窍不通,尤其是数学应用题,每次考试许多题都不会做。

在班里,老师对我不理不睬,在家里妈妈总责骂我脑子笨。

现在,我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甚至害怕学数学……案例二:内向是我这位,男生的性格特点。

因为内向,平时不敢与人交往,也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因为内向,我没有朋友,每天都生活在孤独之中。

快帮帮我吧。

案例三:我是一个反应迟钝又十分胆小的女孩。

上课老师提问,总是不敢举手发言;受到同学的欺负,只会偷偷的掉眼泪……案例四:我是班上的尖子生。

但是,在全省举行的数学竞赛中,竟名落孙山。

同学们都不喜欢和我一起玩了,还常常嘲笑我。

孤独的我从此掉进了痛苦的万丈深渊。

请救救我吧。

由于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少以及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造成小学生有明显的心理弱势表现,且比例相当高,形成了一个心理弱势群体。

小学生在心理弱势状况下,往往伴随着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许多负面情绪,这不仅不利于他们正常的学习,有碍于他们的社会化进程,而且还会导致他们人格的缺失,影响其身心健康。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对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认识所谓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心理上正承受着较为严重困扰或折磨,而缺乏自我推动、自我疏通和自我拯救能力的学龄儿童群体。

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在智商或某些方面可能正常或超出一般儿童,但在心理状况上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事件应对能力和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明显凸现出其心理素质的相对弱势。

小学生心理弱势表现涉及面广。

譬如,学习心理弱势:畏学、厌学、学习困难、学习焦虑等,案例一就体现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交往心理弱势:交往被动、交往退缩等,案例二反映了小学生交往退缩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心理弱势:敏感、胆小、懦弱、自卑等,案例三显示出小学生的自卑和懦弱;意志力心理弱势:案例四则是小学生抗挫能力较差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二方面与遗传特质有一定的关系,先天神经类型为弱型者更容易携带弱势负面性格,案例二男生的内向孤僻和案例三中女生的胆小怯懦更多可能就是与生俱来的;另一方面,社会心理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案例一中学生的学习困难更多的则是环境使然,如家长的消极对待、教师的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差或方法不当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关爱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浅谈韩洪青 辽宁省阜蒙县泡子学校 辽宁省阜新市 123100
摘要: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特殊家庭不断产生,加上孩子自身的心智发展差异、学校的不当教育行为等,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

生命关怀下对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关注,其实就是要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积极创设条件,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生命关怀;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
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心理上正承受着较为严重困扰或折磨,而缺乏自我推动、自我疏通和自我拯救能力的学龄儿童群体。

生命关怀下对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关注,出发点是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积极创设条件,最终为小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产生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在多元文化冲击之下,人的思想观念较以前有了非常大的改变,离婚和单身妈妈逐渐增多,因而产生了离异家庭、单亲家庭,这些破碎家庭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产生一些贫困家庭;外出务工子女的日常起居交给老人,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社会上、网络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孩子的观念,使得他们“离经叛道”;独生子女的增加令孩子依赖性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团队协作能力缺乏。

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教育在某种情况下甚至比学校教育更为直接、重要。

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导致孩子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有的家长认为辛苦赚钱都是为了孩子,至于教育,那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有的家庭经常闹矛盾,与子女沟通不够,却又期望过高,导致孩子产生极端性格。

3、学校因素
很多小学都能关注到心理弱势群体,但有的小学教育手段单一,对学生思想教育只堵不疏,不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缺乏对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挫折意识、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和培训;有的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对学生关心、引导不足,心理弱势群体在同学中受到歧视;有的不重视跟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工作严重滞后,缺乏主动性。

因此,落后的教育手段对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或多或少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4、自身因素
有的孩子没有端正学习态度,认为是老师和家长“要我学”;有的骄傲自大,功利思想严重,遇到挫折就情绪失控;有的道德观念、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适应环境能力差;有的心灵空虚,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产生了厌学甚至厌世情绪,较少与他人交往,集体意识差;有的面对家庭、社会、学习的压力无所适从,没能正确面对自身弱势,总是怨天尤人。

二、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表现
1、自卑孤僻、胆小内向
这样的孩子往往过分注重自身的弱势,自怨自艾。

班上的小芳同学是外来务工子女,初来乍到,语言不通。

有同学嘲笑她时,她不敢和家长、老师说,一个人憋在心里。

久而久之,性格孤僻,甚至产生轻微的自闭症。

2、敏感脆弱、冲动叛逆
因为个性、成绩和家庭的差异,这样的孩子更为注重他人的眼光,心理出现极大的矛盾:既渴望融入集体,又排斥与人交往。

没有享受过父母之爱的小龙内心极其脆弱,同学或老师无意的一句话就可以伤害到他的心灵。

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限,孩子们有时表现出脆弱,这是很自然的。

他们通过倒苦水、发脾气甚至哭鼻子,使脆弱及时溶解。

脆弱者常常掩饰自己的脆弱,只有当他们意识到安全时,他们才让脆弱得以暴露,内心张力得以释放。

如果教育者选择的教育方法,迫使学生保持沉默,那么这种脆弱堆得越高,其情感崩塌的危险性就越大。

三、生命关怀下对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关注
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不仅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对学校、社会等也存在极大的隐患。

犯罪心理学认为,很多罪犯都是儿童时代心理不健全导致人格分裂,最终做出犯罪事实。

因此,关注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生本教育的起点就是生命关怀。

对于误入歧途、迷茫彷徨的可怜孩子,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方法,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1、细心观察、多元分析
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多方了解。

根据孩子的言行举止、思维习惯等了解他是否属于心理弱势群体,见微知著。

在掌握弱势群体名单后,要多元分析,多方调查,而且必须保证对该生的尊重,以免伤害其自尊心,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2、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要帮助小学生心理弱势学生群体彻底走出阴影,必须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

只有他们的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他们才会积极地学习和参加各种有益的团体活动,从而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做出不同行为,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应透过他们蛮不讲理、爱惹事生非的表象,看到他们担心遭歧视、受欺负的顾虑和争强好胜、不甘服输的心理特点。

3、家校携手、对症下药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成长。

学校应该教育家长应高度重视言传身教和家庭人文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防止“精神污染”,避免让孩子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影视和娱乐,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

同时,指导家长应掌握和遵循孩子心理、生理特征和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建立和睦、融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要做到“严而有度,爱而不溺”,及时解答学生思想上的疑惑,经常开展有意义的家庭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解决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在生命关怀下,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积极创设条件,不吝惜爱的阳光雨露,让这些弱小的树苗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孙雅丽,李文涛. 解决弱势群体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研究[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01期
[2] 丁西泠. 关注高校校园内的“心理弱势群体”[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 2006年02期
[3] 赵艳平. 课堂教学中弱势群体的形成与标定——一种案例分析[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年20期
>才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