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精选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
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精选6篇)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

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篇1
一、基本村情
县村从属于县城地点地街道,地处县城东南郊,是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的中心区域。

该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3215人,耕地上积700多亩,村民的收入首要起原于水稻、蔬菜栽种、在县城打工以及店面出租。

随着县城新城区大路商住楼、汽运城和凤凰猴子园等项目标陆续开工,该村很多土地被征用,耕地由最多期间的20xx多亩,缩减至目前的700多亩,人均耕地上积不足0.3亩,其中有6个村民小组的耕地全部被征用,1300多人成为无地农民。

二、存在的疑心与影响
在郊区城市化的进程中,村大多已被不断扩展的城市围住,局部天然村实践上曾经由郊区变成了市区,有的甚至已处在城市中心区域。

落空了土地的村,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上正发生悄然转变——村子社区化、村民市民化。

但就当前而言,村及其村民仅仅是完成了寓居地区的变迁和身份的转变,而思想观念、生产方法、行为方法和社会组织形状的改变仍没有实时跟上,县政府的相关保证、服务工作也相对滞后。

这种矛盾的实际,给村及其村民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

症状一:保证缺掉,被征地村民抗风险才能差
当前,农民基本上是自己保证,其首要方式是土地保证、家庭保证。

农民的养老方法也首要是土地养老、家庭养老、村集体福利养老,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养老保证手段。

村村民土地最初被征时,均是采取钱币安顿、自立就业的方法,没有处理响应的养老保险,只是为少
量完全无地的村民处理了乡村低保。

加上村民对土地征用赔偿费短少合理规划,没有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用在消费上(如大多数人把征地后的赔偿费用于建房、供后代念书等),这些有限的征地赔偿费一旦用完,他们今后的生活将逐渐堕入窘境。

有的村民即便手头上还有局部赔偿款,但因为落空了基本的生活保证,没有不变的经济起原,时间一长也将会晤临坚苦,其中的一局部人将成为无土地、无资金、无生活保证的“三无农民”。

症状二:再就业难,被征地村民无地即赋闲
被征地村民在向非农就业转移进程中,除少量人能应用发展时机自谋职业外,大多数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妨碍,加上文明本质和劳动技艺遍及较低,在就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完成新的就业。

特别是40岁以上的掉地村民,再就业难上加难。

当前,村的被征地村民大多数在城区从事建筑工地小工、搬运、蹬三轮车等重膂力劳动。

这局部村民看到土地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升值,而本人又没有充分享用到土地升值所带来的益处,往往轻易心思掉衡。

再加上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较为亲密,很轻易组织起来进行群体性上访和集体肇事。

症状三:治理难到位,违规乱建屡禁不止
城郊村全部都处于县城规划范围内,按有关规则是不答应村民擅自建房的。

特别是村地处县城新城区开发建设的中心范围内,对村民建房更是严厉节制,地点街道办事处对符合建房前提、提出建房请求的村民,也只能采取压的方法,如村最多的时分压了68户符合房前提的建房请求。

因为不足有用的引导方法,村民违规突击建房、形成既成现实的景象屡禁不止,并且都不撤除老宅基地,而是采取异地新建,招致该村一方面建房芜杂无序,另一方面很多老宅闲置、旷费。

例如该村王家屋、新家屋村民小组内很多老祠堂、老房屋因无人寓居成了危房,总面积达40亩。

症状四:文明差别,被征地村民难与城市文明相融
因为文明程度偏低、劳动技艺较差、行为方法与城市情况方枘圆凿等,城郊村农民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区边缘,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
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不足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一点在村村民身上显示尤其突出,不少村民对城市治理中的一些准则法律、市民原则等视若无睹,自行其是;在社会交往上,仍奉行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交往方法;在生活习气上,仍坚守一些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成规陋习。

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篇2
一、基本村情
xx县xx村隶属于县城所在地xx街道,地处县城东南郊,是正在建设中的新城区的核心区域。

该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3215人,耕地面积700多亩,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水稻、蔬菜种植、在县城打工以及店面出租。

随着县城新城区xx大道商住楼、汽运城和凤凰山公园等项目的陆续开工,该村大量土地被征用,耕地由最多时期的XX多亩,缩减至现在的700多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其中有6个村民小组的耕地全部被征用,1300多人成为无地农民。

二、存在的困惑与影响
在郊区城市化的进程中,xx村大多已被不断扩大的城市包围,部分自然村实际上已经由郊区变成了市区,有的甚至已处在城市中心区域。

失去了土地的xx村,在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上正发生悄然变化村落社区化、村民市民化。

但就目前而言,xx村及其村民仅仅是实现了居住地域的变迁和身份的变化,而思想观念、生产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的转变仍没有及时跟上,政府的相关保障、服务工作也相对滞后。

这种矛盾的现实,给xx村及其村民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

症状一:保障缺失,被征地村民抗风险能力差
目前,农民基本上是自己保障,其主要形式是土地保障、家庭保障。

农民的养老方式也主要是土地养老、家庭养老、村集体福利养老,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养老保障手段。

xx村村民土地当初被征时,均是采取货币安置、自主就业的办法,没有办理相应的养老保险,只是为少数完全无地的村民办理了农村低保。

加上村民对土地征用补偿费缺少合理规划,没有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再生产,而是用在消费上(如大
多数人把征地后的补偿费用于建房、供子女读书等),这些有限的征地补偿费一旦用完,他们今后的生活将逐步陷入困境。

有的村民即使手头上还有部分补偿款,但由于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时间一长也将会面临困难,其中的一部分人将成为无土地、无资金、无生活保障的三无农民。

症状二:再就业难,被征地村民无地即失业
被征地村民在向非农就业转移过程中,除少数人能利用发展机遇自谋职业外,大多数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观念障碍,加上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在就业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难以实现新的就业。

特别是40岁以上的失地村民,再就业难上加难。

目前,xx 村的被征地村民大多数在城区从事建筑工地小工、搬运、蹬三轮车等重体力劳动。

这部分村民看到土地在城市建设中不断升值,而自己又没有充分享受到土地升值所带来的好处,往往容易心理失衡。

再加上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较为密切,很容易组织起来进行群体性上访和集体闹事。

症状三:管理难到位,违规乱建屡禁不止
城郊村一般都处于县城规划范围内,按有关规定是不允许村民私自建房的。

特别是xx村地处县城新城区开发建设的核心范围内,对村民建房更是严格控制,所在街道办事处对符合建房条件、提出建房申请的村民,也只能采取压的办法,如xx村最多的时候压了68户符合建房条件的建房申请。

由于缺乏有效的疏导办法,村民违规突击建房、造成既成事实的现象屡禁不止,而且都不拆除老宅基地,而是采取异地新建,导致该村一方面建房杂乱无序,另一方面大量老宅闲置、荒废。

例如该村王家屋、新家屋村民小组内大量老祠堂、老房屋因无人居住成了危房,总面积达40亩。

症状四:文化差异,被征地村民难与城市文化相融
由于文化水平偏低、劳动技能较差、行为方式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等,城郊村农民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区边缘,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缺乏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一点在xx 村村民身上表现尤其突出,不少村民对城市管理中的一些制度法规、
市民准则等视而不见,自行其是;在社会交往上,仍奉行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交往方式;在生活习惯上,仍固守一些不文明、不卫生、不科学的陈规陋习。

城郊村城市化发展社会调查报告篇3
一、路桥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路桥自1994年4月撤镇建区以来,经济和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

1995年底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3.20亿元,20__年已达96.43亿元;财政收入从2.35亿元提高到8.13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10680元和5710元。

路桥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省各县(市、区)的位次已从1995年的第41位升至20__年的第31位。

经济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全区非农人口由1995年底的3.76万人增加到20__年底的5.71万人,按城镇常住人口计,我区实际城市化水平达35%左右,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金清镇为次中心,以新桥为重点镇,横街、蓬街为一般镇,中心村五个层次的体系等级结构,形成了以104国道、白金线、机金线、机新路为骨架的城镇体系基本框架。

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区建成区面积从3.5km2扩展到16km2。

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区集聚的速度不断加快,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

虽然建区以来我区城市化进程有所加快,城市化水平略高于全市水平,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区“农民变市民”这种本质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快,城市化发展不仅速度不够快,而且质量也不高,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相比,更是滞后。

国际上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至少比我们高15-20个百分点。

二、当前路桥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区域集聚度低,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拉力不足
与一些沿海省份、地区相比,我区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明显落后,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未能形成一批强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我们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

同时
也由于小城镇建设滞后,影响了区域城镇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

路桥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已从农产品短缺,转向农民收入过低和增长乏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过多。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

全区现有农业劳动力8.9万人左右,耕地19.29亩左右,劳均耕地只有2.17亩(全国平均劳均耕地面积为5.6亩),今后耕地会进一步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会继续增加。

减少农民,仅靠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是远远不够的。

在前20年中,发展乡镇企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对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力量和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增长速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这种模式带来的最大问题是难以拓宽第三产业的就业门路。

人口必须集中到一定规模,第三产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

我区乡镇企业职工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没有有效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适当集中,第三产业难以得到发展。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现代社会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是第三产业。

如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现工人(制造业)也仅占总人口的17%,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下降。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就业岗位来自第三产业。

如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四国在7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期间,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分别为1:1.5、1:2.9、1:2.5和1:1.9。

即第二产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相应地增加1.5到2.9个岗位。

我国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1979年到1996年期间,乡镇企业中的第二产业职工净增7839万,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及其他行业仅增加2739万(不是第三产业的全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之比为1:0.35。

大到全国,小到我区,第三产业还相当落后,就业容量有很大潜力。

从我区情况来看,目前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36.1%,世界平均水平约为63%,发展中国家约为45%。

这些年来,尽管区委、区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但增长速度没有象人们预计的那样快,这与我区城区规模小、人口集
聚度低、城市化水平低直接相关。

(二)城市化滞后,制约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建区以来,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19.1%,产业结构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加速调整并有所优化,资金积累和人才引进取得明显成效。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区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任务,正在向以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集约经营、外向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迈进,而且面临着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特征的重要转折。

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特别是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集聚规模。

目前全区工业产值的大部分在于乡镇企业,比重超过80%。

由于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实现产业的上规模上水平。

从前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区经济增长有明显减缓的趋势。

这就需要加快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推进城市化进程。

同时,从更大范围来说,当前短缺经济的市场环境已经过去,工业品相对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而造成工业品市场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城市化滞后。

(三)城市化水平低,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与全省的情况一样,我区工业化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子,乡镇工业遍地开花,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污染点多面广,治理十分困难,特别是少数镇(街道)污染非常严重,从城市规划上控制已很难起到作用。

路桥河网发达,但河道污染非常严重。

水和空气的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区发展硬环境的重要因素。

因此,迫切需要加快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生产规模,推进城市化进程,逐步创造条件解决这些污染问题,改善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和以城市为主体的人居环境。

我国各类城市和村镇的人均建设用地(建成区面积)分别为:特大城市75m2、大城市99m2、中等城市105m2、小城市132m2、建制镇149m2,而村庄则为168m2,比城镇的平均用地108m2高出60m2,我区的情况也是一样。

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土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从人口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来看,虽然几年来都在逐步提高,但整体上市民的城市意识仍很缺乏。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
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路桥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全球竞争主要表现在城市竞争。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既是我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难题的关键。

这对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有效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了提升路桥的城市竞争力,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应确立“四高”目标:
(一)高起点规划,科学制定发展蓝图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它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推进城市化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我们路桥应突出路桥特色,根据目前经济较为发达、地域联系较为紧密的特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应按照“拉大空间、注重特色、城乡同步、协调发展”的要求,抓好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建区后,我区先后完成了分区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全部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大部分的中心村建设规划,以及4.32km2的远东商贸广场城市设计、路桥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等。

1995年编制的分区规划在规划近期较好地指导了城市建设。

由于路桥的建设速度很快,目前,原分区规划的远期20__年规划用地已基本实施完毕,但规划调整还未确定。

近年来,这种规划滞后影响工业、商贸业发展的状况已日益显现。

20__年全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由原先的4街道7镇1乡变为6街道4镇,20__年底,城区6街道国内生产总值57.69亿元,占全区的59.8%。

6街道总面积达124.2km2,占全区45.3%,建成区面积16km2。

鉴于这种状况,推进路桥城市化工作应抓好以下几项规划。

一是根据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制定加快路桥区城市化发展的规划纲要。

二是城乡一体化规划。

由于我区建制镇很少、城区比重很大,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很不合理,因此,再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就没有必要。

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可以明确城区与建制镇及中心村的相互关系,包括交通联系、基础设施安排、工业区布局、市场
布局、其他功能互补等,科学指导并加快路桥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是突出城区中心城市的功能,抓好分区规划的调整工作。

分区规划要将桐屿、峰江纳入,要着重考虑道路交通体系和关系路桥发展命运的工业、商贸业发展空间。

在新一轮的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着重要规划和建设好五个组团:一是旧城组团。

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为契机,精心保护,延续历史,创造时尚,弘扬文化。

二是远东组团。

在原有4.32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将规划区扩大至10平方公里,建设一个新兴的以商业、居住、科教文卫设施为重点的新城区。

三是绿心组团。

以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体,建设一流的游乐区。

四是西部组团。

以吉利汽车及新建火车场站为契机,带动制造路桥、交通路桥以及物流中心的建设。

五是南部组团。

在路南、峰江、新桥一带建设高档次的农业生态旅游区、生产资料园区和工业园区。

四是做好各建制镇的总体规划,重点是次中心金清镇,要将其作为路桥东部的另一个城区来对待,为金清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带动效应提供规划保证。

五是要按城市居住小区的要求抓好中心村建设规划。

(二)高标准建设,全面改善城市化发展空间
1、建设“生态路桥”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区域之间的竞争力逐步加剧,城市发展环境已成为第一竞争点。

美化城市是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

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增强城区的集聚辐射作用,加快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必须致力于城市生态工作,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

一是绿景观建设。

良好的城市环境必须充分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绿地、阳光和空间。

绿地是衡量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无论从有益居民身心健康,还是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来说,绿地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区公共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都很低,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

我们要以分区规划确定的绿地为基础,制定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和年度绿化计划,大力抓好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地等各类绿地建设,努力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

特别是要以灵山、石浜山、莲花山、南山、白云山等山体旅游开发,
沿山景观带及公共绿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建设生态空间和休闲空间。

二是水景观建设。

路桥属于江南水乡地带,河网密集。

城区河道总长近40公里。

城市中的水是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好好加以利用,可以大大提高城市建设品位,改善城市环境。

但目前我区的河道普遍淤积严重,破坏较多,污染严重。

河道疏浚整治是新一轮水利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虽然因城区许多河道地处建筑密集区,涉及大量建筑拆迁、桥梁改建、管线铺设等,整治难度很大,但我区必须以南官河、山水泾等重要河道为重点,结合河岸区块的开发与建设,有序、高质量地推进河道整治工作,逐步美化我区的水环境。

三是居住区建设。

加强居住区建设是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

自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居住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21世纪的首要命题。

改善和提高人民的居住水平,也是国家重要的社会目标。

路桥是新兴城市,居住区建设存在不少缺点。

如因规划起点不高和开发上的缺陷造成居住区“先天不足”;因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环境和社会效益,导致配套设施不足、绿地匮乏、空间层次混乱;缺乏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人性化的重视,加上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得居住区缺乏交往空间、社区环境凝聚力不足。

重新认识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切实加强居住区建设,对路桥城市化的推进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居住区的一切建设都是为居民服务的,居住区规划和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方便于人、关心于人、服务于人放在首位。

要注重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规划要充分体现居住区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时代性和灵活性。

居住区的整体设计必须运用现代城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对整体环境的空间轮廓、群体组合、单体造型、绿化种植、地面铺砌、环境小品、色彩运用等一系列环境要素进行整体把握。

要考虑发展的需求,在小区配套完善的基础上,大力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小区建设的科技含量、改善住宅的功能。

要考虑不同人群的需要,一个良好的住区应该体现出人类居住地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职责和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