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1ae0a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18.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第一章:克隆的基本概念与历史1.1 克隆的含义解释克隆的定义:通过无性繁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强调克隆不同于自然繁殖的方式。
1.2 克隆的历史与发展简述早期克隆实验,例如植物克隆。
介绍现代克隆技术的突破,以动物克隆为例,如多利羊的诞生。
第二章:克隆技术的科学原理2.1 细胞核移植技术解释细胞核移植的基本过程。
探讨细胞核与克隆个体特征的关系。
2.2 胚胎移植介绍胚胎移植在克隆过程中的作用。
讨论胚胎发育的问题。
第三章:克隆技术的应用3.1 农业领域的克隆讲述克隆技术在农业上培育优良品种的应用。
分析克隆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意义。
3.2 医学领域的克隆探讨克隆技术在医学上治疗疾病的前景。
讨论克隆器官的伦理问题。
第四章:克隆技术伦理问题讨论4.1 克隆与人类伦理分析克隆技术可能对人类伦理产生的冲击。
讨论克隆人类的伦理争议。
4.2 动物权益保护讲述克隆技术对动物权益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第五章:克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5.1 我国克隆技术的发展概况概述我国在克隆领域的研究进展。
强调我国在克隆技术方面的成就与挑战。
5.2 我国克隆技术的应用实例举例说明克隆技术在农业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强调克隆技术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第六章:克隆技术的未来展望6.1 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探讨未来克隆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
预测克隆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6.2 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分析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克隆技术带来的挑战。
第七章:克隆技术在生物进化中的角色7.1 克隆与自然选择讨论克隆技术对传统生物进化理论的挑战。
分析克隆技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的作用。
7.2 克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贡献讲述克隆技术在濒危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强调克隆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八章:克隆技术的安全性与监管8.1 克隆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探讨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1ab4c4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d.png)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认识克隆技术的应用和潜在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3. 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问题4. 我国在克隆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5. 克隆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克隆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潜在影响。
2. 教学难点:克隆技术的技术原理、伦理和法律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潜在问题。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克隆动物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 课堂讲解:讲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潜在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克隆技术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克隆技术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总结与展望:总结克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技的发展。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克隆技术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
4.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考试,评估学生对克隆技术知识的整体掌握。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奇妙的克隆》相关章节内容。
2. 多媒体课件: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应用案例等图片和视频。
八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优秀10篇
![八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793d7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d.png)
八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优秀10篇《奇妙的克隆》八年级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四个小标题的内容。
2、速读课文,筛选信息,思考问题。
(1)、速读第一节,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克隆”,并辨析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速读第二、三节,填写“克隆技术的进程”表格,并理清作者说明的顺序及原因。
3、搜索阅读课文,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4、研读第四节,思考: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与“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是否矛盾?为什么?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猴毛变猴”,每当他与妖魔们作战一旦手头吃紧,就立刻从身上拔下一撮儿猴毛,吹一口气变成一大群小猴参加战斗。
这当然是神话,但今天的科学却可以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
(屏显:课题)什么是克隆?它何以如此奇妙?今天我们将跟随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笔,一同走入奇妙的克隆世界。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生物学术语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生物体,由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发展而成。
囊胚(náng pēi ):胚胎的初期。
两栖(qī):有时在水中生活,有时在陆地上生活。
脊椎(jǐ zhuī):人或动物背上中间的骨头、脊骨。
哺乳动物(bǔ rǔ):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婴儿。
乳腺细胞(rǔ xìan):人和哺乳动物乳房内分泌乳汁的细胞。
促性腺素:用于诱发排卵的激素类物质。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本文约3000字,5分钟读完。
这篇科普文章涉及一些生物学相关术语,请结合老师提供的补充注释默读全文。
(屏显)(生边结合补充注释边默读课文,5分钟)师:以上是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的生物学术语,大家注意:专业语与通用语并陈是科普文章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
(屏显)通用语专业语一分为二胚胎相安无事囊胚永无止境两栖切实可行脊椎濒临绝种促性腺素悲喜交集胰蛋白酶师:读过课文之后,同学们有哪些问题或疑点?生:为什么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生:课文最后一节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课文最后一节最后一段引用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为什么要严肃地考虑?含义指什么?师:好,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三、四节,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疑点学习课文。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b3fdd6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8.png)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第一章:克隆的神秘面纱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克隆的概念,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
2. 掌握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克隆的概念与原理。
2. 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
三、教学难点1. 克隆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克隆的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克隆羊多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克隆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克隆的概念、原理及发展历程。
3. 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克隆技术的看法,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克隆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如克隆器官、拯救濒危物种等。
第二章:克隆技术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克隆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2. 掌握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对科技应用的认知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克隆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2. 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克隆技术应用的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应用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克隆技术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如克隆器官、拯救濒危物种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案例,如克隆治疗、提高农作物产量等。
4. 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克隆技术应用的看法,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三章:克隆技术的伦理争议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克隆技术的伦理争议。
2. 培养学生对科技伦理的认知和评价能力。
1. 克隆技术的伦理争议。
三、教学难点1. 克隆技术伦理争议的解决方案。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克隆技术伦理争议的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克隆技术伦理争议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介绍克隆技术所涉及的伦理争议,如克隆人类、克隆生物的尊严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8feea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1.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克隆”的概念,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掌握相关的科学术语,如“DNA”、“基因”等。
3. 能够分析并讨论克隆技术对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影响。
4. 通过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2. 分析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生物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3. 讨论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
2. 克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克隆技术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2.2 教学难点1. 克隆技术的相关科学术语的理解。
2. 克隆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3. 利用小组合作和互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1. 引入克隆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的意义和应用。
2. 讲解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解释相关的科学术语。
3. 分析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生物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4. 讨论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5. 总结克隆技术的重要性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的未来发展。
4.2 教学活动1. 观看克隆技术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
2. 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促进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小组合作分析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生物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展开克隆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奇妙的克隆的优秀教案
![奇妙的克隆的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6e8d4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8.png)
奇妙的克隆的优秀教案奇妙的克隆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初步了解课文中的一些科学名词。
如:克隆、有性繁殖、嫁接、细菌等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了解克隆现象;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对高等动物克隆的理解。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要求]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2、 2、查找资料,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
一、导入板书课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读懂了吗?(不作答)二、检查读书,了解预习情况。
随机指导字音:如:濒(bīn) 厄(è)运卓(zhuó)指导大句的断句等。
三、根据指导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畅。
四、给课文分段,流览课文问:课文分几个部分向我们介绍克隆的?(1―2节:定义说明什么是克隆。
3―5节:生物的克隆情形。
6―9节:克隆技术可造福人类,有诱人的前景。
)五、生字教学板书指导,培养学生读贴能力,在书上描红一遍。
重点指导:薯畜率诱第二课时一、导入学习第一段“《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
”(随机圈点克隆两字)这是一篇关于生命科学的知识短文。
你平时在读科学知识的时候得怎么样?(随机板书:思考)轻轻打开书,课文是怎样介绍克隆知识的呢?请同学们带着思考读一遍课文。
提问: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板书:下定义、列情形、展成果)用科学语言表述什么叫克隆的方法叫下定义。
谁来读读“克隆”的定义,(指两名)(板书无性繁殖)弄明白了有性繁殖,再读“克隆”的定义,会不会更明白一点。
自由读克隆的定义。
过渡: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好像明白了,但还是不了解克隆是怎么一回事?二、学习第二段接下来,课文列举了哪些情形帮助我们认识克隆的?自由读3―5节,思考这个问题。
列举了哪些情形?(随机板书:植物微生物动物)1、指导理解植物的克隆,指读,这就是植物的克隆。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d3a21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f.png)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克隆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3. 了解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
2. 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发展,培养负责任的科技使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难点:克隆技术的操作过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克隆技术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教材内容。
2. 搜集关于克隆技术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克隆动物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奇妙的克隆》。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操作过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各自的观点。
4.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克隆技术的实际案例,如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学生分析案例,了解克隆技术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克隆技术的特点及其在生物领域的价值,让学生反思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五、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人对克隆技术的看法,分析不同年龄、职业人群对克隆技术的认知差异。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掌握克隆技术的操作过程及其利与弊。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具备正确看待科技发展的观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克隆技术的实验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d3ba1fa8956bec0975e38d.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三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一、导入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展示查找的资料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e7ed75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a.png)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潜在风险。
3. 学会运用克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参观实验室等方式,搜集有关克隆技术的信息。
2.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克隆技术应用的实践活动。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念。
2. 关注克隆技术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克隆技术概述1. 克隆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领域。
第二章:克隆技术的应用1. 动物克隆实例及应用。
2. 植物克隆的应用。
3. 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克隆技术的潜在风险1. 克隆生物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2. 克隆技术伦理问题。
3. 克隆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四章:克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1. 我国克隆技术的研究成果。
2. 我国克隆技术的法律法规。
3. 我国克隆技术的发展前景。
第五章:克隆技术的利与弊1. 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2. 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克隆技术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克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直观感受克隆技术的实际操作过程。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2. 学生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克隆技术应用实践中的表现。
3. 学生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能力。
4. 学生道德素养:关注学生在讨论克隆技术伦理问题时所表现出的道德观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奇妙的克隆》相关章节。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6e5466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2.png)
人教版《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克隆技术的应用及其优缺点;(3)理解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探究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2)分析克隆技术的应用案例,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3)讨论克隆技术的优缺点,思考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认识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3)培养学生辩证看待科技发展的眼光,认识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克隆技术的应用及其优缺点;(3)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1)克隆技术的原理及其技术过程;(2)克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3)辩证看待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克隆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3)设计教学活动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2)搜集克隆技术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应用和发展;(3)思考克隆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克隆技术的应用案例,如克隆羊“多莉”;(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克隆技术?它有哪些应用?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学生分享搜集到的克隆技术相关资料,了解其应用和发展。
3. 课堂讲解:(1)讲解克隆技术的原理及其技术过程;(2)介绍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3)分析克隆技术的优缺点,讨论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0d6124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9.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奇妙的克隆》介绍了克隆的技术和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考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欢迎参考浏览!《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讨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阐明按次,把握本文所运用的阐明方法。
3.揣摩言语,领会阐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我国多家媒体近日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音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
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一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
(选自2019.11《文汇报》)音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一系列成绩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目光看待这一成绩。
(板书文题)设计(二)《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役。
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完成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
克隆何以能如此雕虫小技?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
二、朗读课文,全体把握文意先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考虑题指点先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脊椎两栖2.解释以下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相安无事3.克隆是甚么?请用本人的话概括。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甚么在全世界引发“轰动”?5.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先生快速浏览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计时浏览,然后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2023最新-八年级人教版语文《奇妙的克隆》课文及教案7篇
![2023最新-八年级人教版语文《奇妙的克隆》课文及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9fa79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6.png)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奇妙的克隆》课文及教案7篇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7篇八年级人教版语文《奇妙的克隆》课文及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奇妙的克隆篇一课题《奇妙的克隆》(第一课时)课型精读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探究教学后记教学内容及过程一、课前学习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文学习(一)1、导入: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牛牛范文§ 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明确: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奇妙的克隆教案(4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71668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9.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4篇)八年级语文《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单元模块中预习本课内容,训练学生阅读较长说明文的能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文体特色。
学会快速过滤筛选有效信息。
2、在阅读中体味文中科学家锲而不舍、严谨求实、追求高远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3、辩证看待事物,理性分析现象。
热爱科学、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1、跨知识的阅读与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文章内容本身所传达的具体知识,而要跳升到语文的角度去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说明文语言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2、在文章理性客观的描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领悟科学精神的:不畏失败,勇攀高峰,锲而不舍,严谨求实。
3、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教学建议:1、读:多读课文,走进文中的科学世界,对于感的知识或话题要积极的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查:这篇文章是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写的一篇关于前沿科学的科普文,其中涉及许多在克隆研究中的案例和事实,大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查阅这方面的信息,扩充你的知识域面。
对于本文的作者,更应该有深刻的了解。
建议同学们多从课外搜集资料,为我所用。
3、写:学习语文,不能离开语言表达,除了与你的学习同伴探知讨论、各抒己见之外,一定要及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整理成文字,这样会促进你的写作水平提高,也可使你的思想闪光得到永久保存。
方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各采众长。
一、情境导入:克隆羊多利(激发兴趣,引发思考)二、步入课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克隆”一词也经常被用到,只不过我们平时所说的克隆含义更加灵活、更加广泛。
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可以叫做克隆的例子吗?(畅所欲言,将科学术语通俗化,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活动:生活中的“克隆”(二)整体感知我们这篇文章是科学家写的一篇关于前沿科学的科普文,那就了文章的内容应该是准确严谨。
《奇妙的克隆》教案(3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1e1b7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5.png)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奇妙的克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克隆技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4.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 克隆技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克隆技术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2. 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挑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克隆相关资料、图片3. 教师备课笔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一段关于克隆技术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克隆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克隆技术有什么了解?有哪些疑问?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克隆技术被称为“奇妙”?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克隆技术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有哪些?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克隆动物、克隆植物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
2. 引导学生关注克隆技术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克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化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克隆器官、克隆食品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克隆技术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dc417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a.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第一章:克隆的基本概念与历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的基本概念,掌握克隆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感受科技的进步。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对生物科技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克隆的概念、分类和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
2. 难点: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隆的基本概念。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克隆技术的利与弊。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克隆动物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的神奇之处。
2. 讲解克隆的基本概念:介绍克隆的定义、分类和原理。
3. 分析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4. 探讨克隆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克隆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克隆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思考克隆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第二章:克隆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掌握克隆的基本操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
2. 难点:克隆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克隆技术的操作过程。
2. 通过分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克隆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克隆技术发展历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克隆技术的原理:介绍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3. 演示克隆实验: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克隆操作过程。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克隆实验的规律。
5. 探讨克隆技术在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精选14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cacd7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5.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精选14篇《奇妙的克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
(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7ead56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ce.png)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奇妙的克隆》是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克隆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
文章语言生动,事例丰富,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本篇文章共有五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围绕着克隆技术的某个方面进行介绍。
教学时,我将以段落为单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克隆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但克隆技术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学生对其了解程度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掌握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语文课文的学习还停留在记忆和理解层面,对于分析和运用层面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克隆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克隆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克隆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收集关于克隆技术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2.制作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准备问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克隆技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克隆技术。
然后提出问题:“什么是克隆技术?它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应用。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d9a8d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4d.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奇妙的克隆》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培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课文《奇妙的克隆》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表达手法。
讨论克隆技术的应用和伦理问题。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克隆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应用和伦理问题。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奇妙的克隆》。
相关资料:克隆技术的应用和伦理问题的文章。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
3.2 教学材料课文打印稿:学生阅读和做笔记。
练习题:用于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阅读理解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导入和阅读理解。
第二课时:讲解和讨论。
5.2 时间安排每课时45分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观看克隆技术的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克隆技术的直观理解。
活动二: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科学家进行克隆技术的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活动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
6.2 教学活动实践实施活动一:播放克隆技术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克隆技术的过程和应用。
实施活动二: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模拟。
2024年八年级人教版语文《奇妙的克隆》课文及教案
![2024年八年级人教版语文《奇妙的克隆》课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878c5a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8.png)
2024年八年级人教版语文《奇妙的克隆》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发展过程及其应用。
1.2学习课文中的说明方法,提高说明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1.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说明方法进行表达。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
1.2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1.3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2.1克隆技术原理的理解。
2.2说明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克隆技术的背景和发展。
(2)学生分享自己对克隆技术的了解。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4.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克隆技术的利与弊。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假如你是一名克隆科学家,请写一篇关于克隆技术的说明文。
(2)学生根据讨论成果和课文内容,进行写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2.收集关于克隆技术的资料,制作一份PPT,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本教案力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学习《奇妙的克隆》一文,学生对克隆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科技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理解教师提问:“同学们,克隆是什么?课文中有哪些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克隆的概念?”(2)课文中的说明方法教师引导:“请大家找出文中使用说明方法的部分,比如作者是如何解释克隆技术的?”学生找出后,教师进一步解释:“作者用了对比、举例等说明方法,让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克隆技术。
奇妙的克隆教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fdee7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6.png)
奇妙的克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克隆技术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克隆的概念、克隆技术的原理、克隆技术的应用以及克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的概念,掌握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培养学生关注科技进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念,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难点:克隆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克隆生物的遗传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克隆羊“多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克隆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克隆的过程。
4. 实例分析:分析克隆技术的应用,如克隆生物在农业、医学领域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克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克隆技术1. 克隆的概念2. 克隆技术的原理3. 克隆技术的应用4. 克隆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结合教材,简述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
答案:克隆技术是通过将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核的受体细胞中,经过体外培养和胚胎移植,最终产生与供体细胞基因相同的新个体。
2. 题目:请举例说明克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答案:克隆技术在农业领域可以用于繁殖优良品种的动物,如肉牛、瘦肉猪等,提高农业产量和品质。
3. 题目:请谈谈你对克隆技术在我国发展现状的认识。
答案:克隆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成功克隆了多莉羊、猴子等。
但在伦理、技术等方面仍存在争议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克隆羊“多莉”的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妙的克隆(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锦囊(náng) 克隆(kè lóng) 繁衍(fán yǎn)胚胎(pēi tāi)蟾蜍(chán chú)鳞片(lín)脊椎(jǐ zhuī)两栖(qī)相安无事(xiāng)(2)多音字辨析(3)形近字辨析(4)解词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素,俗称癞蛤蟆。
相安无事——相互和平,没有矛盾和争端。
【重点难点讲解】课文从细菌的裂变这一特性说起,说明了克隆的本质就是无性繁殖。
接下来课文进一步对克隆的详细内容作了科学的解释,把高深的科技说得生动形象。
接着文章对克隆实验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说明: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研究的成果和贡献;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使读者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最后又从克隆羊“多利”的出生预示了克隆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造福及对克隆的理性思考。
行文脉络清晰,说明事理步步推进。
作者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精心组织材料,分四个小标题向我们介绍“克隆”,但作者不是仅限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融入自己的赞赏之情和严肃思考。
具体地说,本文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的知识,又展现了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背景知识介绍】说明方法的多样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是说明文展示效果的重要条件,通常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作诠释、作比较、列数字、列表格、引用等。
因为要说明的事物和达到的效果的特殊性,对说明方法的选择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否则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功效。
在《奇妙的克隆》一文中,主要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和引用。
如举例子:列举了植物、动物界当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诠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出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可见,说明方法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是好的表达效果的重要条件。
【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第一部分:对克隆一词溯源并进行解释。
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对克隆实验的简要说明。
第三部分:详细描述了克隆羊“多利”出世的经过,揭示了克隆羊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的反响。
第四部分: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及对克隆的思考。
(2)中心思想文章用生动的语言,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克隆技术的本质及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将带来的影响等几个问题。
(3)写作特点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生动有趣,简单明了。
②运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
【课文写作特色】1.运用小标题,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2.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深入浅出。
3.科学的说明中,融进作者思考。
【课本习题提示】一、1.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
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说明顺序的安排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技巧。
这一节有两条线索:一是从中国的“克隆试验”写到外国的“克隆试验”,这样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二是写“克隆试验”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体现了科学家们“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不断求索探究的过程,同时也为下文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行文的铺垫。
3.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轰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
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
4.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在推敲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例如:(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
……立即送人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
……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三、关于这一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不求有统一的答案;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关于克隆的争议”的内容来开展语文活动。
教师应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克隆方面的文章资料,也可以推荐这方面的文章供同学们研讨。
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两者在同步增长;2.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3.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
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理性与德性兼而并重地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同时又让人类真正享受并体会到科学带来的幸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同步达纲练习】(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泌(mì) 渗透(sèn) 胚胎(pēi)B.两栖(xī) 乳腺(xiàn) 哺乳(bǔ)C.脊椎(jǐ) 爪蟾(chán) 濒临(bīn)D.草莓(méi) 繁衍(yǎn) 匍匐茎(jìng)(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
(这里指想象,假想)B.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
(相处没有冲突,没有问题)C.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
(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D.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
(面临,面对)(3)下列句子中不含反义词的一项是 ( )A.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B.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C.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D.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4)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几个的一项是( )A.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B.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C.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
D.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5)试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①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 )②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③我国著名学者童第周在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试验。
( )④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 )(6)比较下面两个句子,指出它们的不同点。
①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
②科学家在鱼类、两栖类克隆成功以后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7)简答下列问题①“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下文是如何解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②“克隆绵羊‘多利’”和其他克隆动物相比,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更引起世界的轰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③简要说说克隆动物的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8)下面语段中的句子都符合简明、连贯、得体的原则吗?如有不符合的请找出,并改正。
①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②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
③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
④实际上,这个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细胞核刚进入卵细胞后,就把精细胞核连同卵细胞的核一起除去。
⑤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入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四天,然后再把它植入白色小鼠的子宫内。
⑥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