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苏科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
苏科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以及能量变化的科学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化学知识点众多且复杂。
下面将介绍一些苏科版九年级化学的重点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1.1 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由同种类型的粒子组成,可进一步分为充分纯和相对纯物质。
混合物由不同类型的粒子组成。
1.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则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组成。
2. 原子结构2.1 原子模型苏科版九年级化学中介绍原子的结构模型为核心电子层模型,即由原子核和环绕核的电子层组成。
2.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进行排列。
周期表中的元素可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
3. 化学反应3.1 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参与反应并转化为生成物。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组成发生变化。
3.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化学方程式中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4. 酸碱中和反应4.1pH值和酸碱性pH值是一种反映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pH值大于7的溶液为碱性,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
4.2 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过程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许多工业和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
5. 氧化还原反应5.1 氧化和还原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取电子。
氧化和还原同时进行,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5.2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如腐蚀、电池、燃烧等。
6. 金属6.1 金属性质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可塑性等特征。
6.2 金属的反应性金属的反应性取决于其位置,位于元素周期表中较上方的金属反应性更强。
7. 能量变化7.1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可能伴随吸热或放热的能量变化。
7.2 燃烧反应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放出大量能量。
8. 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8.1 单质的性质化学元素单独存在时的性质称为单质的性质,如氧气、氢气等。
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苏教版
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苏教版 <FONT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color=#ff0000>【篇一:盐化学肥料】 一、常见的盐 定义: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二、精盐提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1、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2、实验仪器 三、盐的化学性质 1、盐(可溶)+金属1→金属2+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 2、盐+酸→新盐+新酸 3、盐+碱→新盐+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盐+盐→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酸:大多数都可溶(除硅酸H2SiO3不溶) 2、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3、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 氯化物除AgCl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 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
注:BaSO4、、AgCl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五、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2、化学肥料(氮肥、钾肥、磷肥) 1)氮肥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
缺氮:叶黄 a、常用氮肥 尿素CO(NH2)2:含氮量的氮肥(有机物)46.7% b、NH4+的检验 试剂:碱(NaOH、Ca(OH)2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NH4NO3+NaOH=NaNO3+NH3↑+H2O c、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2)钾肥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
缺钾:叶尖发黄 常用钾肥KCl 草木灰:农村最常用钾肥(主要成分为K2CO3),呈碱性 K2SO4: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3)磷肥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常用磷肥磷矿粉Ca3(PO4)2 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 中过磷酸钙Ca(H2PO4)2和CaSO4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苏教版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汇总初三下册化学是初中化学的重要阶段,涵盖了多个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对苏教版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的详细汇总,供学生们复习和巩固。
一、溶液与酸碱性1. 溶液的酸碱性与pH•酸碱性的初步认识:理解溶液酸碱性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pH的定义与测定:掌握pH的定义、测定方法及pH试纸、pH计的使用。
•酸碱度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了解生物体内酸碱平衡的重要性及调节机制。
2. 酸和碱的性质•酸的通性:理解酸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等的反应。
•例如:2HCl + Mg → MgCl₂ + H₂↑•碱的通性:理解碱与酸、非金属氧化物、盐等的反应。
•例如:2NaOH + CO₂ → Na₂CO₃ + H₂O•中和反应的应用:掌握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土壤改良、药物制备等。
3. 酸碱指示剂•概念:指能与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常用的指示剂: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石蕊溶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酚酞溶液: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
4. 酸、碱、盐的溶解性•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
•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二、金属与金属活动性1. 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 、Au。
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三、常见的酸与碱1. 常见的酸•浓盐酸:•物理性质:无色液体(工业用盐酸可能含Fe³⁺而显黄色),有刺激性气味。
苏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
苏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苏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元素与化合物、化学方程式、溶液、气体的性质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将对苏教版初三化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
1.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描述物质不发生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大小、重量、硬度、密度等。
物质的变化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和熔点、沸点、溶解度等也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描述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燃烧性、腐蚀性、还原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二、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元素根据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
化合物通常具有特定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H2O。
三、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
反应物在反应中发生变化,生成物是反应物的变化产物。
化学方程式中需要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要求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电荷守恒定律要求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电荷等于生成物的总电荷。
四、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体系。
溶质是指能在溶剂中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能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浓度通常用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或溶质的摩尔浓度来表示。
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形成溶液的过程。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体积溶剂对溶质的溶解能力。
五、气体的性质气体是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气体的性质包括可压缩性、扩散性、容易受热膨胀、相互之间的运动方式等。
苏教版初三化学重点知识点(全)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九年级苏教版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苏教版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探究物质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它研究的范围广泛且深奥。
九年级的化学学科内容丰富,包括了多个知识点,下面将对苏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和介绍。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如纯净水和纯金属;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以上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组成的,如土壤和空气。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其外部特征以及进行实验来确定。
常见的物质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硬度、熔点、沸点等。
3.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主要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外部条件下,其状态或形态发生改变,如物质的固体、液体、气体相互转化;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在发生反应时,其化学特性发生改变,如金属氧化、酸碱反应等。
二、离子和离子反应1. 离子的概念离子是由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带有电荷的粒子。
正离子带正电荷,负离子带负电荷。
2. 离子的生成与性质离子通过化学反应生成,通常发生在电解质溶液中。
离子的性质不同于原子和分子,离子间由于电荷的存在会发生静电作用和吸引力。
3.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离子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常见的离子反应包括沉淀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三、化学平衡1. 平衡的概念平衡是指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保持稳定的状态。
平衡反应中,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的速率相等。
2. 平衡常数和平衡表达式平衡常数是用来表示平衡反应强弱的指标,通常表示为K。
平衡表达式是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编写的表达式。
3. 影响平衡的因素影响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等。
改变这些因素会导致平衡移动,从而影响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四、酸碱理论和溶液的pH值1. 酸碱的定义酸是指能够产生H+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够产生OH-离子的物质。
酸碱反应是通过质子转移来进行的。
2. 酸碱的性质和判别方法酸的性质包括酸味、酸腐蚀性、导电性等;碱的性质包括苦味、碱刺激性、导电性等。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江苏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江苏初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江苏)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纯净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3.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从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如放热或吸热。
4. 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纯净物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5.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 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二、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与变化1. 酸碱盐的性质- 酸是能够提供氢离子(H+)的物质。
- 碱是能够提供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 盐是由阳离子(通常是金属离子)和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离子或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
-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3. 物质的燃烧- 燃烧是一种快速的氧化还原反应,通常伴随光和热的产生。
- 燃烧需要氧气和可燃物质。
4. 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可塑性。
- 非金属一般不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但有些非金属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脆性。
5.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 溶解性受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影响。
三、化学实验基础1. 实验器材- 常见化学实验器材包括试管、烧杯、滴定管、酒精灯、天平等。
2. 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应遵循安全原则,如穿戴防护装备、使用防护眼镜、手套等。
- 实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化学反应。
3. 实验安全- 了解化学品的安全标识和危险性。
苏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本文档对苏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帮助学生复和巩固所学内容。
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 元素的性质:具有一种组成、一种性质。
- 化合物的性质:具有单一化学组成、特定比例和性质。
- 混合物的性质: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可以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2.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金属的性质:导电、导热、延展、硬度高等,常用于制造工业、建筑等领域。
- 非金属的性质:不导电、不导热、易脆等,常用于绝缘材料、化妆品等领域。
3.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变化过程,包括物质的消失和新物质的生成。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化学反应,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要素。
4. 氧化与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通常与氧气反应,产生氧化物。
- 还原反应: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通常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5. 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与还原反应- 金属的氧化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
- 非金属的氧化反应:非金属与氧气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 金属的还原反应:金属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生成金属。
- 非金属的还原反应:非金属氧化物与还原剂反应,生成非金属。
6. 盐和水的形成-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 酸的性质:酸味、蓝红花纸变红、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等。
- 碱的性质:苦味、蓝红花纸变蓝、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等。
7. 金属活动性与电位- 金属的活动性: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的能力,由活动性序列表确定。
- 电位:反映金属获得或失去电子的倾向性,与金属活动性相关。
8. 酸、碱、盐的物质和化学式- 酸的化学式:以H开头的化学式,如HCl、H2SO4等。
- 碱的化学式:以OH结尾的化学式,如NaOH、KOH等。
- 盐的化学式: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如NaCl、CaSO4等。
9. 酸碱盐的应用- 酸的应用:食品加工、药品生产等领域。
九年级苏科版化学知识点总结(最新精品)
初三化学复习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九年级苏科版化学知识点
九年级苏科版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将探索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点,下面将逐一介绍它们。
一、物质的分类在化学中,物质可以被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类。
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组成的纯物质。
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二、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组成的表达式,如H2O表示水。
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发生和反应物消耗、生成物产生的过程,如2H2 + O2 → 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化学反应物质消耗和生成物产生的速度。
它受到温度、浓度、表面积、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测定。
四、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中能够导电的物质,它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离解,弱电解质只有一部分离解。
非电解质则在水中不导电。
五、酸、碱和盐酸呈酸性、碱呈碱性、酸碱中和生成盐是化学中常见的反应。
酸和碱可以通过指示剂进行颜色变化的检测,而中和反应则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六、金属和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热传导性能,并且多呈现金属光泽。
非金属元素常见于地壳中的氧、氮、硫等元素,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与金属元素有很大差异。
七、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连接,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形成的。
共价键是由共享电子形成的。
金属键是金属元素的原子间电子云的共享。
八、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比例关系。
在化学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仍在反应,但是反应速度相等,不再有净产物生成。
九、化学能量和化学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吸收或放出,称为化学能量。
化学反应热指的是在常压下,单位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九年级苏科版化学知识点总结(精校版)
初三化学复习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整理苏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学习资料
整理苏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学习资料苏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全面而丰富,包括化学基础、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变化和化学方程式、溶液和溶剂、酸、碱和盐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整理和总结。
一、化学基础部分1. 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2. 元素的符号和化合价:元素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缩写,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与其他元素原子结合时所具有的价态。
3.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荷。
4.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通过周期表可以推断元素的化学性质。
5.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6. 元素的性质:元素具有一些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物理性质有密度、硬度等,化学性质有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
二、物质的组成部分1.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关系:物质的组成主要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不同组合形式的原子会呈现不同的性质。
2. 氧化态和氧化数:氧化态是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氧化数,氧化数是一个用来描述原子带电状态的量。
三、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部分1. 金属和非金属:金属是具有典型的金属性质的元素,如导电性、延展性等;非金属则是没有这些性质的元素。
2. 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是由金属和氧元素结合而成的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是由非金属和氧元素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3. 盐的性质:盐是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的晶体化合物,具有酸碱性质。
四、化学变化和化学方程式部分1.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包括化学方程式的变化。
2. 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新物质称为生成物。
3.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符号方程式,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条件和反应式。
九年级苏科版化学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复习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1、单质:非惰性气体一般由两个原子组成:F2,O2,H2,Cl22、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3、化合物:氢化物居多:H2S,HCl,H3P,HF,HBr,HI二、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一)、固体的颜色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5、淡黄色固体:硫磺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炭)黑,活性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二)、液体的颜色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三)、气体的颜色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18、黄绿色气体:氯气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一)质量增加的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二)质量减少的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一)、气体的检验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2、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4、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5、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二)、离子的检验.6、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7、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8、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9、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10、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11、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12、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13、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三)、相关例题14、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15、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16、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江苏化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
江苏化学九年级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涉及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学科,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江苏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学元素的特征是由其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所决定。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的组织形式,通过周期表可以了解到元素的周期性特征和周期趋势。
2. 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涉及到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方法,它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符号和化学计量系数。
平衡方程式是指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在任何一定条件下保持恒定。
3. 酸碱与中性溶液酸是一种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一种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中性溶液的pH值为7,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
4.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电子的转移,其中一种物质被氧化而另一种物质被还原。
氧化剂是在反应中接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是在反应中捐赠电子的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可以在水溶液中导电的物质,它们可以分解成离子。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能导电,因为它们不能分解成离子。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子和分子可以通过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表示。
6.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它们通常是固态的,并且在常温下是有光泽的。
非金属具有不同程度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它们可以是固态、液态或气态,并且在常温下可能会没有光泽。
7. 燃烧与氧气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产生火焰、光和热的过程。
氧气是燃烧的必需品,它是维持燃烧过程的氧化剂。
燃烧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燃料和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8.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和氢以及其他元素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九年级苏科版化学知识点总结-16页文档资料
初三化学复习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最新苏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最新苏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酸碱中和反应】溶液中酸碱度的表示——pH(1)溶液的酸碱性是指溶液显酸性、显碱性或中性,指示剂可以判断溶液显酸或碱性,却无法判断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为了能够表示溶液的酸碱强弱程度,常用pH表示。
(2)pH的范围通常是0-14之间(3)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数字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呈碱性,pH数字越大碱性越强。
注意:pH是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酸性越强,溶液中H+含量越多,pH值越小;碱性越强,溶液中OH-含量越多,pH值越大。
(4)pH的测定方法:测定溶液的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溶液的pH值。
注意:①不能直接将pH试纸侵入待测溶液中,这样会污染我们的溶液。
②润湿的pH试纸测得的结果不准确,因为相当于把溶液稀释了。
检验气体的酸碱性时可将试纸润湿。
③pH测得的数字是正数。
④通常情况下把pH小于5.6的雨称为酸雨。
数值越小,污染越大。
【盐化学肥料】一、常见的盐定义: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二、精盐提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1、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2、实验仪器三、盐的化学性质1、盐(可溶)+金属1→金属2+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2、盐+酸→新盐+新酸3、盐+碱→新盐+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4、盐+盐→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四、酸、碱、盐的溶解性1、酸:大多数都可溶(除硅酸H2SiO3不溶)2、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3、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氯化物除AgCl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导读:本文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苏科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
考试要求:
认识常见的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用途
认识酸碱的腐蚀性,能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考点一、酸碱指示剂
1、概念:指能与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2、常用的指示剂: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3、石蕊溶液、酚酞溶液与酸、碱溶液的反应
石蕊溶液
酚酞溶液
本身
紫色
无色
酸溶液
变为红色
无色
碱溶液
变为蓝色
变为红色
考点二、常见的酸
1、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用途浓盐酸
浓硫酸
颜色、状态
“纯净”:无色液体
工业用盐酸:黄色(含Fe3+)
无色粘稠、油状液体
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
无
特性
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敞口置于空气中,瓶口有白雾)
吸水性脱水性
腐蚀性
用途
①金属除锈
②制造药物
③人体胃中含有少量盐酸,助消化
①金属除锈
②浓硫酸作干燥剂
③生产化肥、精炼石油
注意:①浓盐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②浓硫酸密封保存的原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
③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溶液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④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不变,溶剂、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⑤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
⑥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先用布拭去,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⑦稀盐酸不具有挥发性;稀硫酸不具有吸水性
2、酸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
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酸→盐+氢气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H)CuO+2HClCuCl2+3H2O
H2SO4+MgMgSO4+H2↑2HCl+MgMgCl2+H2↑
3H2SO4+2AlAl2(SO4)3+3H2↑6HCl+2Al2AlCl3+3H2↑
H2SO4+ZnZnSO4+H2↑2HCl+ZnZnCl2+H2↑
H2SO4+FeFeSO4+H2↑2HCl+FeFeCl2+H2↑
注:FeSO4溶液、FeCl2溶液:浅绿色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CuO+2HClCuCl2+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注Fe2(SO4)3溶液:黄色)
现象:铁锈消失,液体由无色变为黄色
CuO+2HClCuCl2+3H2O
Fe2O3+6HCl2FeCl3+3H2O(注FeCl3溶液:黄色)
现象:铁锈消失,液体由无色变为黄色
CuO+2HClCuCl2+3H2O
CuO+2HClCuCl2+2H2O(注CuCl2溶液:蓝色)
现象:黑色物质消失,液体由无色变为蓝色
CuO+2HClCuCl2+3H2O
CuO+H2SO4CuSO4+H2O(注CuSO4溶液:蓝色)
现象:黑色物质消失,液体由无色变为蓝色
3、三种离子的检验
试剂
现象
Cl-
AgNO3及HNO3
产生白色沉淀
SO42-
①Ba(NO3)2及HNO3②HNO3及BaCl2 产生白色沉淀
CO32-
HCl及石灰水
有无色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考点三、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用途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放热)易潮解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俗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
Ca(OH)2+Na2CO3==CaCO3↓+2NaOH
CaO+H2O==Ca(OH)2
用途
①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
②化工原料:制肥皂、造纸
③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
①工业:制漂白粉
②农业: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③建筑:
注意:①氢氧化钠的潮解属于物理变化。
②氢氧化钠密封保存的原因: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而潮解,同时又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③氢氧化钠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质(属于化学变化),因为它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④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⑤CaO、Ca(OH)2、CaCO3的俗名及相互转化关系:
CaO:生石灰Ca(OH)2:熟石灰、消石灰CaCO3:石灰石、大理石
+H2O
+CO2
Ca(OH)2CaCO3
CaO
2、碱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CuO+2HClCuCl2+3H2O
CuO+2HClCuCl2+3H2O
2NaOH+CO2Na2CO3+H2O(氢氧化钠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
CuO+2HClCuCl2+3H2O
2NaOH+SO2Na2SO3+H2O2NaOH+SO3H2O+Na2SO4
CuO+2HClCuCl2+3H2O
Ca(OH)2+CO2H2O+CaCO3↓
四、溶液的导电性
1、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原因:溶于水时离解形成了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硫酸(H2SO4)、硝酸(HNO3)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NH3•H2O)
盐是由金属元素(或铵根)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碳
酸钠
2、酸氢离子+酸根离子碱氢氧根离子+金属离子
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注意:盐酸是混合物,因为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
3、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酸溶液中都有氢离子。
即酸的化学性质表现为氢离子的化学性质
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碱溶液中都有氢氧根离子。
即碱的化学性质表现为氢氧根离子的化学性质
4、酸性溶液:具有酸相似化学性质的溶液。
溶液中一定存在氢离子。
碱性溶液:具有碱相似化学性质的溶液。
溶液中一定存在氢氧根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