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联系与区别
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
1.1947年6月5日
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
在哈佛大学的学生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正式提出了为夺取全球战略重点——欧洲——而援助欧洲复兴经济的所谓“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自然延伸
在政治上抑制西欧的共产主义运动、遏制苏联的影响,又能在经济上为美国的过剩资本和生产能力重建海外市场。
2.1947年12月9日,杜鲁门总统提议国会在1948~1952年间拨款170亿美元支持欧洲复兴计划。
1948年4月3日,杜鲁门总统签署国会通过的《欧洲复兴法》,并设立经济合作署,负责执行马歇尔计划
3.施行:随后到1952年6月底,美国共拨出131.5亿美元,其中英国得到32亿美元,法国得到27亿美元,意大利得到15亿美元,西德获得13.9亿美元,收获最少的冰岛得到2900万美元
4.结果: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欧洲度过了战后最困难的时期,经济开始逐步复苏。
1948 ~1952 年间,西欧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5%,工业生产上升了35%,农业生产也提高了10%。
同时,推动了西欧国家的经济联合,为1950 年代末期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实现西欧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4.马歇尔计划也为美国在经济上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通过与受援的西欧国家签订各类协定,逐步消除了西欧的关税壁垒,为美国商品和资本对西欧的输出打开了门户。
2019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语文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区别和实质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马歇尔计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3.二战后,美国不发动战争却采用“冷战”的方式与社会主义国家对抗的原因(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膨胀,称霸全球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同时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也大为增强,加上世界范围内的人民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使美国认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其称霸全球的障碍,必须予以压制;(2)由于苏联实力的增强,美国不敢贸然采取直接的武装对抗形式;(3)战争刚结束,世界人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战争。
综合以上三点,美国对苏联采取了以“遏制”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4.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和主要表现。
具体原因(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与抗衡:①随着欧共体的成立及发展壮大,西欧各国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②日本迅速崛起,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与美国既有联合又有摩擦。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不结盟运动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3)中国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4)美苏争霸使双方实力都受到削弱。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学案: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2课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目标导航] 1.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认识冷战的特点(重点)。
2.了解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3.理解冷战的性质及影响(难点)。
一、杜鲁门主义1.背景(1)杜鲁门接任美国总统后,正处在扩张势头上的美国,对于采取什么政策遏制苏联,以实现美国的全球霸权,国内有不同的主张。
(2)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3)希腊、土耳其局势的变化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提供了契机。
2.提出: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发表咨文,表示要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3.实施(1)在欧洲,美国控制了希腊、土耳其,加紧筹划建立联邦德国。
(2)在亚洲,美国继续大力资助蒋介石在中国扩大内战,逐步放宽对日占领政策,扶持日本成为在远东遏制“极权主义”的重要阵地。
4.影响:杜鲁门主义实际上是一篇冷战宣言,标志着美国冷战政策的开始,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彻底破裂,冷战全面展开。
[图解识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冷战成为美苏对抗主要形式的原因二、马歇尔计划(1)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各国政府无力摆脱困境。
(2)美国意识到只有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政局,才能通过控制西欧来遏制苏联和东欧。
2.提出:1947年6月,马歇尔提出了援助欧洲的方案。
3.实施(1)1947年12月,杜鲁门向国会提交“美国支持西欧复兴计划”的咨文,同时成立经济合作署。
(2)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年对外援助法》;1952年,计划实施完毕,共提供了131.5亿美元援助。
4.影响(1)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兴,推动了西欧经济的联合。
(2)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同时扩大了美国文化在欧洲的影响。
[思维点拨]马歇尔计划绝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它实质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2014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2014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亲爱的同学们也将步入紧张而充实的初三最后一学期的生活。
初三是一个神秘的名词,它又是三年学习中终期的一个代名词。
人生的道路虽然很长,但关键的往往却只有几步,而初三就是这关键几步中的第一步。
我们只有迈好这一步,才能顺利通往人生的顶点。
同学们,初三是机遇,初三是挑战,初三这座大山就横在我们面前。
为此,我们只能选择拼搏,不能后退!寒窗九载,只剩最后一搏,同学们,再加一把劲,每天进步一点点,那就是成功,只要不放弃追求,就永远不会被打败!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冷战”的概念: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的总称。
2、“冷战”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推行霸权政策,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3、拉开“冷战”的序幕:1947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5、杜鲁门主义的实质: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6、“冷战”政策的表现:
①政治上:推行了杜鲁门主义(结盟友国,对抗,颠覆他国);
②经济上:出台“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封锁、制裁敌国);
③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7、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一方面是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是通过美国的援助,控制西欧,进而共同遏制苏联。
8、“冷战”的影响: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9、冷战正式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援助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援助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由此可见马歇尔计划并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援助,它的提出是基于美国自身战略目的考虑。
这是显然的。
一,经济方面。
1,美国通过国家财政开支,用纳税人的钱去援助西欧,再由西欧向美国购买物资,这样做对美国的商品输出大有好处。
美国统治当局似乎找到了一种途径,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通过刺激欧洲的生产力和接受大量的欧洲进口货物,美国向欧洲的交叉出口在随后的几十年也不断增加2.战争期间,美国几乎启动了整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巨大的工业机器开始转动。
在战后几年军事需求和基础工业品需求快速下降的情况下,这种没有很好停止的工业运行,很可能是因为产能大规模过剩,导致宏观经济危机。
比如四年后,在五六年的时间里,钢产量从4789万吨扩大到8132万吨。
原煤从4亿吨到6.39亿吨。
工业产值在停战时,依然保持118%的总增。
战时经济,西欧作为最大的进口市场,战后已经摇摇欲坠。
而应对这种情况,美国做了两招:(1)固定资本的大更新和对工业企业部门的改组,开始释放战时经济被压抑的“消费品”市场,战时工业体系转向民用。
(2)通过对欧洲的援助计划,培育和复兴欧洲的消费品市场,通过战后重建刺激欧洲的就业,刺激欧洲庞大人口对基本消费品的需求。
3,资本输出收益。
美国输欧的资金,其中赠款90%,贷款10%,其中88亿流入货品采购,27亿进入原料市场,16亿进入工业机械。
大规模的资金输入,使得欧洲快速恢复战前水平,并且盘活了美国找不到出口的战争期间积累的大量资本,贷款虽然少量,但是快速的欧洲经济增长依然带来了利好。
赠款虽然不直接产生收益,但是其扶持起来的欧洲商品市场,使得美国出口贸易找到了倾销地,并且为下一波美资投入做了铺垫。
4.它加剧了西欧重建过程中对美国的经济向心力。
通过有计划的美国资金和物资的输入,重建西欧经济,结构性地将“美国”植入到欧洲经济中,使其和美国联动运转。
高考复习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实质都是为了遏 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 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 “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 美国的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 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 共同反苏反共。
家,遏制“共产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其实质是遏制苏联,称 霸全球 ③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实行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帮 助西欧恢复经济;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 冷战” 的战略轨道 ④军事上:北约的建立: 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 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 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 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确立: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 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 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 塔体制。 (2)影响: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苏冷战:
(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
具体表现:全面的“冷战” ①德国分裂:(欧洲)
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的分裂:(亚洲)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8月朝鲜半岛南 部建立大韩民国,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七第19讲含解析
第19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1 美苏争锋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1)雅尔塔体制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二战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苏实力均衡: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基本过程(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2)政治上:(3)经济上:(4)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1)杜鲁门主义的核心内容:遏制苏联,反对社会主义制度。
(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用经济手段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而加强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
(隐蔽的手段)(3)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其本质还是遏制苏联。
二、“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1.德国分裂(1)背景: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如何处置德国是美苏斗争的焦点之一。
(2)概况: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2.朝鲜战争(1)原因: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进驻朝鲜,形成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美苏两个占领区。
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概况: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立即派兵干预,随后又操纵联合国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3)性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3.古巴导弹危机(1)概况: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
高考历史——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高考历史——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形成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认识(1)两个原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2)三个对峙: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3)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两者相互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各具特色。
(2)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既包括对西欧等国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但却是采取更为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实质:“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一个胡桃的两半,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表现。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两极格局的特点(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其内部虽然有着矛盾和分歧,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对抗、军事上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和经济上割据。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1.欧共体(1)背景:二战后,西欧逐渐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美苏的控制和威胁;西欧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2)过程: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共同体(1967)成立(3)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高一历史第七单元
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美国的扶植(减免……,提供 (一)原因: 1、美国的扶植(减免 原因: ,提供……); ); 推行民主改革, 2、推行民主改革,铲除了明治维新以来残存的封建因素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与教育。 3、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与教育。 4、把发展经济放在 首要位置。 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 首要位置。 5、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等方式。 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表现: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 (二)表现: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并在 1956年 1972年期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局面。 1972年期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局面 1956年—1972年期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局面。日本的国民 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经济大国。 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经济大国。 影响: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 (三)影响: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 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 经济领域呈现出了 1、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 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 2、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 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三)影响: 影响:
(一)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 (二)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
影响 影响
西欧的崛起——欧共体 欧共体 西欧的崛起
世 界 的 多 极 化 趋 势
资本主义世界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美国仍是世界头号强国 不结盟运动兴起; 不结盟运动兴起; 登上国家政治舞台: 登上国家政治舞台: 改变超级大国和西方国 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第11讲 两极格局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5. (2017· 呼伦贝尔市高三模拟考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全球通史》中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 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 伙伴。”材料表明( B ) A.两极格局瓦解 B.多极化趋势出现 C.世界新格局形成 D.区域集团化发展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 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 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强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 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冷战”结束,世界形势出现了缓 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4)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美国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主 导的单极世界,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多极化趋势进一 步加强,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史料应用] (2)《冷战的起源与两极格局的形成》中说: “朝鲜战争作为冷战中的 [学会读史] 第一场热战 ……使冷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结合史料二, 史料二揭示出美苏冷战的特点,即对抗与缓和交替;冷战和 概括指出朝鲜问题的实质。 “热战”并存(欧洲冷战,亚洲“热战”)。 提示:美苏冷战的产物。
跟进自测
4.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 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 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为 此,英国( B ) A.主动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B.加快谋求加入欧共体的步伐 C.投票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D.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北约
2016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讲课件:1-8-02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说明马歇尔0年,共有16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
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 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2.考点精讲 问题: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它是“人类历史 上最慷慨的举动”吗? 提示: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考情分析 2.考点精讲
考点2 “杜鲁门主义”与马 歇尔计划
3.拓展提升 4.易错警示 5.典例剖析 6.跟进题组
1.考情分析 考点 考点2 “杜鲁 门主义 ”与马 歇尔计 划 命题统计 2013 福建T24·选择 广东T23·选择 江苏T20·选择 海南T20·选择 上海T35·选择
考点要旨天天背 史论要语
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外政策纲领,是美 国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及国家利益的体现,是美国对外扩 张的表现。
2.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和土耳其渡过了经济 困难时期,进入了经济恢复阶段,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 制度,防止了革命的爆发。 3.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受援国被纳入了美国的势力范围 ,成为美国的商品输出市场,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 上和军事上都受到美国的控制。 4.马歇尔计划决不仅是一项紧急援助计划,实际上是通过 经济手段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 目的。
点拨:二者本质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力量,稳 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杜 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动。
5.典例剖析 【高考典例】(2014•福建文综 •23)如果要给图9设置一个主题, 准确的是( )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答题思路示范】 1.提取信息: ⑴图示信息:美元与苏共党徽 ⑵时空信息:欧洲两分状态 2.立意判断: 两极对峙格局及马歇尔计划 3.调动知识: 马歇尔计划是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符合“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美 元$在欧洲版图,扶植欧洲是为了 遏制苏联,符合图片两极对峙 4.选项分析:
十四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
专题十四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考纲要求】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形成;(原表述为雅尔塔体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增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3)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问题。
【夯实基础】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了解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了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的“冷战”的战略轨道,即马歇尔计划。
这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了解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北约: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约。
公务员教材之冷战
冷战
(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杜鲁门主义
1947 年3 月12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
主义”的国情咨文,发表了敌视社会主义国家的讲话。
国会两院经过辩论后,分别于 4 月22
日和5 月8 日通过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
美国国会拨款4 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
政府,帮助它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之间的“冷战”正式开
始。
2.马歇尔计划
二战以后,欧洲国家因世界大战经济濒临崩溃,为帮助欧洲盟国恢复经济,并同时抗衡
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援助欧洲恢复经
济的计划,并于1947 年7 月正式启动,即“马歇尔计划”,官方称“欧洲复兴计划”。
(二)北约和华约
1949 年,美国等 2 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组成了针对苏联东欧国家的军
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对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1955 年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出现,使世界上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严峻局面。
(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1950 年6 月,美国发动朝鲜战争。
在中朝人民联合抵抗下,迫使美国于1953 年签订《朝
鲜停战协定》。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又发动了对越南南方的“特种战争”,并逐步发展成对整个越南的
侵略性的局部战争。
1973 年,美国被迫撤走。
1975 年,越南实现统一。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对手)
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状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原因:
P108页: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随着又一代青年人被战火吞噬, 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美 国①成欧为洲世衰界落第,一美经苏济双、方势政均治力和敌军(事基强础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 掌分②二握强战制大后海,和权特平和别思制是想空由占权于主,它导一在。度战垄争断中核的武巨器大。贡苏献联而虽赢然得经很济高逊威于望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形成
3. 表现: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挑起)
政治 经济
1947年“杜鲁门主义” (冷战开始标志)
1947年马歇尔计划 (欧洲复兴计划)
军事
地缘政 治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对)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
1.目的: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西欧之 实,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习目标: 1.研读史料,分析概括冷战发生的原因。 2.在梳理归纳冷战发生、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分析 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相互关联及两极格局的特点。 3.理解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妥协退让为前提的,认 识苏联解体对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
概念辨析
1.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
2.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区别: 杜:政治上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马:淡化意识形态,隐蔽的经济手段反共反苏。
他(马歇尔)强调美国的政策不反对任何国 家和主义,只反对饥饿、贫穷和混乱。与杜鲁 门主义的表述不同,马歇尔计划刻意“淡化” 意识形态,并把东欧和苏联也包括在受援国之 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课件知识点4_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答案】
B
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
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一政策通常被称为 ( ) A、马歇尔计划 C、罗斯福新政 B、杜鲁门主义 D、尼克松宣言
【答案】
B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典型例题】
2.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 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知识点——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 尔计划的异同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杜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义】
1.经过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 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 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 鲁门主义”。参众两院经过辩论后,分别于4月22日和5月8 日通过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 2.杜鲁门主义实质 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 纲领和政策。杜鲁门主义是政治方面的,干涉别国内政。 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时美国妄图 独霸世界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可以说,它们都是美国在二 战后意图建立霸权,遏制共产主义的手段。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初期政策的两条 腿,杜鲁门主义是指导原则,即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原则; 马歇尔计划是在欧洲对抗苏联的现实手段,即恢复欧洲实 力,并将之置于美国控制下,以达成欧洲的势力均衡。
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典型例题】
1.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也希望(借此机会) 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 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易混易错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易混易错知识点《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易混易错知识点1.欧洲中古时期是孕育重大进步的阶段【错因】对中古西欧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是“黑暗的中世纪”。
【正解】5-15世纪被认为是欧洲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但这一时期也孕育着历史的进步:(1)政治:中古西欧城市自治运动兴起,这推动了王权的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11世纪,西欧城市较为繁荣,商业发展较快,这最终催生了近代化的资本主义运营方式,如中古时期的银行已经基本具备现代银行的兑换、委托、转账、结算、贷款等职能。
(3)文化:12世纪开始,城市的兴起推动了世俗性大学的建立,打破了教会对文化的垄断,世俗文化迅速发展起来,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错因】认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宗教信仰、反对上帝。
【正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和上帝,而是资产阶级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对宗教领域的黑暗腐败现象进行抨击和改革,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文艺复兴反对的是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如禁欲主义等;而宗教改革则反对的是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权威。
3.“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错因】误认为“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是宗教改革的主张。
【正解】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因行称义”是指教徒只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宗教活动,才能得救。
它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因信称义”的含义是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就可以获得拯救。
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放了人的个性。
“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4.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错因】对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盛行的时代及其主张认识不清。
【正解】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对抗苏联,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
一、杜鲁门主义(1947年2月):1、背景:英国无力承担对土耳其、希腊的援助,希望美国接管。
2、内容:他要求国会授权政府在1948年6月30日前,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选派文职和军事人员监督美援使用情况,训练希腊、土耳其两国的有关人员。
并指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他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美国都有权进行干涉.3、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
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影响: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
宣告美国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美苏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二、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1、原因:西欧出现严重经济困难;一些西欧国家的共产党权力及声望的增长。
2、目的:复兴欧洲经济,稳住资本主义阵脚.3、实质: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4、影响:①马歇尔计划解救了西欧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
②对美国来说,此计划是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激发本国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可谓一箭三雕。
③对于西欧而言,虽然各国都感到受制于美国,但在当时尚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和保护。
然而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这种离心力将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加强。
三、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区别和实质1、联系: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5单元 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
第46讲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目标解读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美苏争霸。
△重大史实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的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1.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①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②内容: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承认朝鲜最终独立;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等。
(2)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日本战败,美国实力空前膨胀,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大国。
(3)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关系。
双方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尤其是国家利益方面矛盾加剧,突出表现为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的激烈碰撞。
【知识拓展】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冷战”——两国的主要对抗方式(1)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表现【易错点拨】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二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是以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为标志。
第五单元 阶段11 第30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30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评价(1)积极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2)消极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成立联合国(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2)决议原则①原因: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②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③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二、国际格局的变化1.冷战的主要表现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军事1949年4月,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2.两极格局(1)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
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2)两极格局的瓦解①原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②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
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1.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①印度独立:1947年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部分。
②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
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实质
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联系与区别
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区别来自手段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通过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是公开的反共反苏,声称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
措施
是一项具体的经济计划并付诸行动。
是美国一个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宣言书。
联系
条件
都是凭借美国急剧膨胀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