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修改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课后反思
最初提到动名词,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也许会说:只要记住那些固定搭配的动名词短语就可以了。但在确定新世纪教材高一年级动名词作为参赛的教学内容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高一年段的一个新语法知识,动名词这样一个看似规则简单的语用价值究竟如何体现?
因此我将这个大大的问题,化解成了若干个小问题。并且在思考、设计、改进、反思和再设计的过程中渐渐领悟到,其中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便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到:How to use gerunds? When to use gerunds? Why to use gerund?而我的这节课也是围绕着这三个要素在展开着设计。
1. How to use gerunds? --- 动名词使用到何种程度最适切?
动名词作为高一学段的新知识,学生需要掌握它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在运用
时是否需要面面俱到?教学难点又该如何把握呢?
在阅读教材文本的最初我发现,文中描述的圣诞节传统活动中主体各不相同,
如the Queen, the children, British families等,因此在表达中难免会遇到逻辑主体异
化的情形。所以确定了动名词复合结构为教学难点。但由于比赛班级为英语为第
二外语的学生,水平略有不足,此处花费了不少时间。
结合比赛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与赛答辩环节中评委们提出的相关建议,学
变化并再次对照课程标准,教师在第二次课堂设计中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的
多重处理。我的做法有:
改进一:在讲授动名词符合结构时,我利用”Who does the mum wish to stay away from bad luck?”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说出“The family’s staying away from bad
luck is mum’ wish.” 较为顺利地为学生实现思维转换、学习新知识搭建了一步脚手
架,这在原有的比赛课中是没有的。
改进二:再次核对了课程标准,相应降低了动名词复合结构one’s doing的教
学难度。主要做法有:
一是重新优化自编的对话,缩减了对话内容,突出对话中暗含的逻辑主语(能
不能把前后优化过程的对话显示出来),使对话语言更加流畅易懂,针对性更强;
二是简化了任务。在学生帮助David完成report时,采用了难度层层递进的任
务设计,到最后一个任务时,由原本的既适用动名使用动名词复合结构来完成三
句话改为了使用one’s doing完成一句话report。这一调整在当天的展示课上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思维过程比较明显,任务的达成度也比原来要好一些。
(第一轮比赛课设计:最初设计了三轮对话,语篇较长;没有对语篇中的” It”所指代的内容为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思维激发不够;任务设计要求学生完成3句report,难度较高。)
(第二轮展示课设计:改变为两轮对话;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What does each
it mean in the dialogue?”;学生只需要完成1句report)
对此,我的感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力和不同教材文本来确定教学重难点。对于
动名词的教学难点更偏向“化繁为简,浅尝辄止”的策略,以达到“辅助理解,补充
表达”的目标即可。
2. when to use gerunds?――何时使用动名词最适切?
两次授课的学生们虽水平有一定差异,但由于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动名词,因此对
它的形式(form)认知并无障碍。但是,在何时使用才是最为适切的呢?因此,如何帮助
学生掌握在何种真实的情境下人们会较多地使用动名词成为了一个设计重点。
细细想来,人们会在很多非特定的情境下使用到动名词,很难入手找到一个看似特别“贴肉”的情景,而这一单元的reading课文主题“holidays and festivals” 给了我一些灵感。以现有的教材资源为主语境,通过微信对话为主线,强调特定情境下运用“get used to, look forward to, be busy doing, involve doing”这些描述人们特定动作的必要性。
同时在自编语篇中,设计David与四个不同人物(女王、爷爷、母亲、牧师)之间的
对话,凸显了逻辑主语变化的特定语境,使学生理解了“动作逻辑主语与实际主语不一致的情况下”适用动名词复合结构的功能。
对此,我的感悟是:动名词本身的特质在于既精准表达动作,也可当作名词使用,那么在与“活动”有关的主题应该是最为常用的。因此,以教材文本为基础语篇,将介绍节日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作为一个主要情境,学生们既认知了该在何种情境下可以使用这一主题相关的动名词,又可以学以致用。
3.Why to use gerunds ?—是否必须使用动名词?
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动名词,使用动名词能给我们的语言运用带来怎样的变化呢?是
否使用得越多越好呢?
在post-task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的第一版设计为:try to describe the traditional activities of the Chinese festival by using gerunds as much as possible ,甚至还规定了每个问题回答时使用动名词不少于4个。但试讲后发现,一些学生为了能够完成任务设计的要求,在每句都使用了动名词。为了使用动名词而将之进行了简单的堆砌,看似锻炼了语言目标,但生搬硬套、勉强凑数的味道重了一些,也脱离了真实情景的需要,更不符合英语表达的规律。
因此我及时作出了调整,在比赛中,我将这一环节的四个在线调查问题进行了更加开放的组合,放弃了必须要求学生使用动名词的强制规定,转而用vocabulary box的形式给与学生更多的语言支撑,让他们有更多的空间进行组织和选择,结果是虽然使用动名词的频率降低了一些,但基本达到了预设的训练频次,并且语言表达更加通顺,得体了。
同样,在最后的展示课上,杨高的学生们在post-task中也并没有全部都运用到动名词词组,但我深切得体会到随着他们对话题思考的深入展开,他们表达的内容更有深度,句式使用更加丰富,使用准确度有所提高。虽偶有错误,教师也不必急于纠正他们在观点表达时暴露出的语法适用错误,而是在发言结束后进行适当总结。
对此,我的感悟是:语法教学中的语料或语言都应该首先是在基于语法结构的基础上开展的“有意义、自然的、合适的”语言表达。并非多多益善。特别是动名词这一个语法并非口语中最常见使用的,因此本节课的定位不应该是要求学生在日常交际的每一句中都使用动名词,而是在尊重学生已有的语言习惯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学会使用动名词与其它语法句式进行交替互补适用,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丰富和精准。教师的使命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在英语表达中动名词是一个非常